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其實還有一個遼瀋大戰。

    薩爾滸、遼瀋、松錦,是後金代明的三大戰役。

    薩爾滸之戰,標誌著雙方軍事態勢的轉變,明軍由攻轉守,建州由守轉攻。

    遼瀋之戰,標誌著雙方政治形式的轉變,明朝在遼東的統治終結,建州在遼東確立統治。

    松錦之戰,標誌著雙方國勢的轉變,明朝國運將盡,建州國運興起。

    嘉慶皇帝曾說到“太宗一戰而帝業定”。在清朝自己的官方文獻裡,把松錦之戰認為是三大戰役之首。

    松錦之戰,可以說是建州軍對大明中央政權的最後一戰。大明的最後一點家底被消耗一空。到了戰事結束的1642年,明朝的北部防線退到山海關一線,關外僅存兩三座城堡,只有象徵意義,而關內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又東山再起,接連攻城拔寨,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明王朝已經可以感受到最後崩潰的末日氣息了。

  • 2 # 貓史天下

    薩爾滸之戰,是清朝(後金)的崛起之戰。

    松錦之戰,是清朝奠定入主中原能力和態勢之戰。

    薩爾滸之戰,基本徹底掃清了明軍在遼東的活動主力部隊,遼東對後金轉攻為守,軍事形勢極其被動,扭轉了尤其李成梁以來,進剿女真的態勢。從後金角度,掃清了進攻遼瀋的障礙,奠定了後金入主遼瀋,成為天下一隅政治勢力的基礎,撼動了明朝在遼東的勢力,但此時依然是明代萬曆後期,雖然明朝已經走向沒落,但還沒有達到崇禎時,天下大亂盜賊峰起的局面,薩爾滸之戰還不足以撼動明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是後來清朝興起的決定之戰。

    松錦之戰,已經是在皇太極時期,皇太極已經在努爾哈赤基礎上設立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與滿洲八旗,合成24旗,並且建元稱帝,兩次征討北韓並統一漠南蒙古,清朝的政治和軍事實力照比努爾哈赤時期,已經大大加強,因為北京近於遼東,地理上對明朝政治不利,清軍幾次入口,此時清朝已經具有撼動明朝在中國,至少是在黃河以北統治的能力,但明朝畢竟太大,徹底滅亡明朝是需要時機的。

    我認為,導致明代的徹底滅亡,更多壓力和動力來自於自身,和關內的紛亂,最後逼迫崇禎自縊,攻破北京的還是農民軍李自成而不是皇太極,但清朝決策層利用好了這一歷史機會,提出為明朝復仇的口號,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原的拯救者,成為進軍北京的由頭,無論後世如何評價非議,但不能不說是清朝實力積累,與政治成熟的體現與結果。

  • 3 # 秋雨魯北說歷史

    後金的興起還要從一場反侵略戰爭說起,那就是明萬曆年間的入朝抗日之戰,這場戰役明朝雖然取勝但耗費嚴重,日本雖然戰敗但國內卻出現了統一。這場戰爭改變了明朝的命運,自此之後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為建立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萬曆北韓戰爭讓明朝開始了走向了下坡路

    萬曆帝並不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但是他繼位之初首輔張居正確是個治世的能臣,張居正改革不僅整頓了明朝的吏治還增加財政收入,為明朝的中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只可惜張居正去世的過早他的改革僅僅維持了十年對明朝的影響實在有限,萬曆帝也不是個勤政的皇帝最終導致了明朝走向了下坡路。

    鄰國日本卻猛然崛起,自豐臣秀吉統一後竟兩次出兵北韓意圖攻佔大明朝,萬曆帝堅決主戰並最終擊敗了日本,但這場戰爭讓明朝耗費巨大,讓本不富裕的國庫變的更加空虛,尤其是東北的邊防實力銳減嚴重。

    憑藉著關外明軍的不利形勢,努爾哈赤快速起兵,作為女真的英雄他身負國仇家恨憑藉父親留下的十三副鎧甲漸漸的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東北王李成梁死後,努爾哈赤於1616年建立後金,隨後後金逐步統一女真各部成為關外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八旗軍逐步確立在關外的優勢

    萬曆帝不能容許後金做大,因此派遣楊鎬為遼東經略,集結兵力同後金進行決戰。此時的明朝形勢還算有利,蒙古部和北韓以及女真葉赫部都支援明朝,但由於軍隊訓練不足加上糧餉不充足,軍隊的戰鬥力過於地下,雖然號稱二十萬人其實也就十萬部隊。

    楊鎬還制定了錯誤的進軍方略,在實力不佔優的情況下居然分兵四路合圍後金,後金八旗雖然只有六萬人但並沒有分兵迎擊,而是先圍殲了西路的明軍主力杜松部,此後明軍的形勢變得極為不利,其他三路也都被八旗軍各個擊破。

    八旗軍乘勝佔領了開原鐵嶺併吞並了葉赫部,北韓也因此臣服。此後明軍陷入被動先後丟失了瀋陽遼陽等大城市,明軍只能退入遼西處於防守態勢。

    松錦大戰後明朝氣數已盡

    松錦之戰是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次大戰,此役以清朝全勝和明朝慘敗而結束。皇太極接過父親努爾哈赤的汗位後一心想稱霸中原,他並沒有因為佔領整個關外的土地而沾沾自喜,而是將後金改國號為清定都瀋陽。同時他把蒙古諸部打垮並佔領北韓剪除了明朝在關外的盟友,也多次繞道山海關襲擾京師。

    為了同八旗軍決戰,在基本消滅了李自成的起義軍後,洪承疇的十萬大軍被抽調至關外,但此時的八旗軍已經擴編為二十四旗也就是滿蒙漢各八旗,總兵力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人。反觀明軍雖說是八鎮總兵十三萬人但是騎兵數量有限,想透過步兵野戰取勝那是非常難的。

    然而在崇禎帝的催促下洪承疇放棄了步步為營堅守城池的策略選擇了和八旗軍在城外野戰,明軍本不佔優勢但皇太極還是出奇兵燒燬了明軍糧草導致明軍潰敗。隨後八旗軍一鼓作氣殲滅了明軍主力攻克松山、錦州俘虜了明軍主帥洪承疇,此役過後關外土地全部淪陷,明軍再無機動兵力可言。

    總結

    這兩次戰役清朝都取得了大勝,明朝都是慘敗。尤其是松錦大戰後明軍只剩下吳三桂的幾萬人,面對著如日中天的李自成起義軍,明軍已經沒有了還手之力。而關外清軍入關那也是明朝不能阻擋的,因此松錦之戰的失敗也標誌了明朝走向了滅亡。

  • 4 # 晚來風L

    明朝的覆滅,雖是人禍,但也是歷史的必然!這兩場大戰,只是進一步加深了明朝的衰敗,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年號天命!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宣佈著名的討明檄文:“七大恨”(無故殺祖殺父之恨;支援葉赫,壓制建州之恨;越界與女真爭利之恨;援助葉赫,使葉赫許配努爾哈赤的女兒轉嫁蒙古之恨;不允許在自己地盤耕種之恨;明聽信讒言,肆行凌侮之恨;哈達復國之恨)。1619年,明神宗派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坐鎮瀋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可惜由於此時兵力分散,且不能互相兼顧,且士兵羸弱將帥無能導致慘敗,遼事日漸敗壞!

    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洪承疇駐紮寧遠,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崇禎皇帝也下令急進!無奈,洪承疇放棄了且戰且守的持久政策,再加上連年征戰,賞罰不分,軍隊早已沒有鬥志,在皇太極的進攻下,洪承疇被俘,祖大壽獻錦州城。崇禎十五年,松山、錦州、杏山城破,松錦大戰結束!

    這兩次戰役的失敗,為腐朽的明朝敲響了喪鐘。其實當年的老朱怎麼也想不到,他所推崇的中央集權制,為明朝的覆滅製造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明末後期,土地兼併嚴重,老朱實行的軍戶制度導致廣大土地都被各級軍官侵佔,廣大農民無地可種,卻還要交稅,佔領大量土地的統治階級卻還要不停的盤剝百姓!明初,一年的稅收兩千多萬白銀,崇禎的時候,一年的稅收只有區區四百萬兩!另外,由於連年對後金用兵,以及天災人禍,使得國事更加不堪,1618年,遼餉驟增300萬兩,而這時候國庫裡乾淨的都可以跑耗子了;最後,明末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國家無力安撫,又無法剿滅,使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以致無法收拾。可以說,此時的大明早已不是當年萬國來朝的大明瞭,他如同一個進入暮年的老人,死氣沉沉,滅亡也就不奇怪了!

  • 5 # 莽原獅子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薩爾滸和松錦戰役,是改變明清兩朝命運的戰略決戰。

    先說說薩爾滸戰役。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明軍8萬,加上北韓,西海女真部等盟友一共11萬人,號稱47萬。後金只有六萬人左右。

    在薩爾滸(今遼寧旅順)地區,努爾哈赤面對明四路大軍圍堵,採取“不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術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後金騎兵的優勢,集中力量,各個擊破,最終除了李如柏一部行動緩慢(他本是遼東人,深知努爾哈赤過人之處)其他三路大軍全部被殲。明朝損失五萬多人。

    明清這次決戰,是典型以少勝多戰例,此後,後金在遼東地位更加鞏固 ,加強對西海女真部落和北韓威懾。為後來統一全國,產生重要影響。

    戰役結束以後,後金由守轉攻,而明朝則變為由攻為守 ,失去遼東大部分土地。僅存山海關以外少量領土如,錦州 ,塔山等地。逐漸失去對遼東的戰略主導地位。

    再說說松錦大戰。

    1639年,明朝大將洪承疇被任命薊遼總督。防備清朝進攻。

    1640~1642年明崇禎十三年,松錦戰役打響,歷時兩年。皇太極此戰目的 旨在消滅明朝在關外最後一隻勁旅~關寧鐵騎。徹底打通關寧錦防線。

    第二年,1641年,皇太極親自組織大軍一共11萬人,明朝組織13萬人,單從兵力對比,雙方旗鼓相當。明軍火器數量還佔優,而且後路已經被清兵堵死,按常理應該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

    但是, 洪承疇的其他將領,相互掣肘 ,還貪生怕死,關鍵時刻不戰而逃。導致洪承疇無兵可以機動調配,靈活部署,結果自己被俘,後來變節投降。

    據說 開始洪承疇絕食,打算以死明志,盡忠大明。不少人包括皇太極本人親自勸降都無果。最後還是皇太極大妃(後來的孝莊皇后),親自出面到獄中 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許諾加官進爵,封妻廕子。洪承疇最後一道防線被攻破。看來英雄難過美人關,此話不假。

    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關寧鐵騎,就這樣損失殆盡。最後只剩三萬人,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城。

    明朝另一個重要將領祖大壽最後也被迫投降。

    此戰是明清戰史上,在遼西最後一仗,在軍事史上是有名的“圍城打援”經典戰役,之後明朝再也沒能力對清朝進行反擊。

    兩次戰役的歷史影響。努爾哈赤父子抓住明朝皇帝昏庸,官員腐敗,農民大規模起義時局不穩等機會,透過兩次對明朝決定性戰略大決戰。奠定確立在東北的領導地位。明朝徹底失去了在遼東的統治地位。進而以東北做為重要後勤,人員補給基地和跳板,發起嚮明王朝的全面衝鋒和吹響進軍中原的號角,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步伐。

  • 6 # 閃電侯爵

    首先說薩爾滸大戰。

    薩爾滸大戰是明朝和後金第一次正面的大戰,明朝方面出動十萬大軍,號稱四十七萬,以楊鎬為經略,分兵四路意圖攻滅後金,後金方面出動六萬主力,在努爾哈赤“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下,集中兵力,對抗明廷,最終明朝大敗,將領損失300多員,杜松劉綎戰死,損兵近半,努爾哈赤戰後進佔遼陽,瀋陽,明朝和後金在遼東的對立陷於被動,後金也因此興起,逐漸可與明廷分庭抗禮。

    再說松錦大戰,

    明朝自薩爾滸之戰後,在遼東一直處於被動,幸得袁崇煥在寧遠擊敗了努爾哈赤,才暫時穩住了局面,之後在孫承宗等文臣的主持下構築寧錦防線,與後金對峙,可是松錦大戰皇太極攻克松山,俘虜主帥洪承疇,明軍十三萬主力覆沒,錦州失陷,祖大壽投降,明軍僅剩吳三桂一軍退守山海關,關外也僅剩寧遠孤城,從此在遼東再無與後金對抗的實力,後金方面也確定了絕對的優勢,為日後進關奪得天下奠定了基礎。

    這就是為什麼薩爾滸大戰和松錦大戰是後金興起,明朝敗亡的戰役。

  • 7 # 宙耀七星

    薩爾滸大戰是明朝與後金爭奪遼東的關鍵一戰,也是後金崛起之戰。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趁明朝黨爭激烈,防務鬆弛的機會,決意對明用兵。用兵方略為:先打遼東明軍,吞併葉赫部,最後奪取遼東。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反明,率軍二萬攻佔撫順,清河。撫順等地接連失陷,明朝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調集關內各省兵力出兵遼東。

    此戰明軍選擇了讓自己部隊化整為零兵分四路再一同進軍的戰略方針,對於沒有通訊裝置的古代軍隊是一個巨大挑戰,一旦部隊之間沒有配合好,很可能先和敵軍接觸的部隊就直接被打沒了。後金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五天內連破三路明軍,明軍的戰術變成徹底的“送人頭”,後金殲滅明軍約五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朝損失慘重,元氣大傷,遼河以東基本淪陷,在遼東的統治動搖。後金的勝利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後金趁機佔領了開原、鐵嶺等地並且征服了葉赫部,並且與明朝爭奪遼西地區,後金國力達到了建國以來的頂峰。

    松錦之戰是清帝皇太極發動的旨在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關寧鐵騎並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戰役。松錦之戰開始於清軍圍困錦州,歷時兩年多,以明軍慘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兵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淪陷,只剩孤城寧遠,關寧鐵騎被殲滅殆盡。松錦之戰是明清在遼西戰場的最後一仗 此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明軍主將洪承疇、祖大壽也兵敗降清,清朝也從他們那瞭解到很多明朝的很多機密,此戰的勝利可以說為清朝進取中原鋪平了道路。

  • 8 # 北洋海軍炮手

    開頭先澄清一下,嚴格意義來說,努爾哈齊建立的政權並不叫大金國,而是滿洲國。他兒子皇太極和袁蠻子往來的文書上都自稱滿洲國主。

    薩爾滸大戰

    明朝和建州女真的關係在明初曾經有一個短暫的蜜月期,當時在原五國城一帶活動的胡裡改、斡朵憐兩部為了躲避野人女真的襲擾相繼南遷,當時明朝和北韓都想拉攏這兩個部族,尤其是明朝更需要一個在東部牽制蒙古的旗子;而建州女真當時十分弱小,尤其是斡朵憐部只有壯丁幾百,所以必須要找一個強大的政權尋求庇護,這樣建州女真就和明朝好上了。畢竟建州女真能替明朝牽制蒙古,而明朝也能為建州女真提供庇護。不過這樣棒子最後也記恨上了建州女真,沒少趁著人家弱小欺負人家,不過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建州女真強大之後棒子被滿洲大汗打成狗,李氏王朝還得認滿洲大汗當爹,這是後話。

    但是建州女真和明朝的蜜月期很短暫,北元解體標誌著蒙古徹底無法和明朝對抗,建州女真也失去了利用價值。從此明朝對建州女真的政策也就從拉攏變成了打壓、分化,例如當時建州女真生產生活資料匱乏,極度依賴與明朝貿易,明朝因此也就設定貿易壁壘哄抬物價、拖延開市等,而且邊將為了往上爬故意在邊境挑事,以此獲得軍功。

    所以朱棣和孟特穆、李滿柱能早前的那點情分基本上被消耗殆盡,而且從地緣平衡的角度來說,建州女真早晚會崛起,因為就北方民族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個民族都會經歷一個政治中心化得過程,只要完成了這個中心化的過程就可以崛起,只不過正好是努爾哈齊帶領建州女真崛起罷了。但是對於努爾哈齊來說,是否和明朝決裂,他是打鼓的,因為他知道明朝的實力,雖然真實的明朝是個廢物點心,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的滿洲國還是太弱小了,尤其是在經濟生產方面明朝就是在廢物也遠強於滿洲,畢竟滿洲連布匹、紙張都無法生產。

    但是實際上努爾哈齊不得不和明朝決裂,除了明朝一直在打壓女真之外,就是當時小冰河期這個全球性降溫,滿洲糧食減產導致糧食危機。而努爾哈齊作為一個領袖,想要度過危機只能另謀他路,那就是拿明朝當提款機用。

    所以努爾哈齊以《七大恨》祭天,正式同明朝決裂。其實七大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第一條,畢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而且七大恨本質上就是檄文而已,畢竟古典時代發動戰爭都要先發布檄文並傳檄天下,以此來確定自己起兵的合法性。我始終認為,努爾哈齊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打撫順、清河之役,但是打過發現明朝居然比他認為的更廢物,所以救逐漸大起膽子,打了薩爾滸大戰。

    薩爾滸之戰過程不多說,明軍四路大軍三路全軍覆沒,將近五萬人被斬首,滿洲損失歷來沒有個準確數字,目前我接觸到的最大數字就是《清朝全史》中的滿洲戰死兩千,這個交換比也很漂亮。

    薩爾滸之戰的意義在於,遼東的主動權徹底易手,也標誌著明朝失去對遼東的統治。轉年努爾哈齊就帶兵衝勁了遼東,整個遼東成為努爾哈齊的戰利品。不過努爾哈齊的志向並不遠大,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努爾哈齊給自己的定位僅僅是滿洲之主,而非是天下共主。對於努爾哈齊來說,佔領遼東就已經足夠了,但是另一方面來說,努爾哈齊打下遼東是清朝興起的第一步。

    松錦大戰

    努爾哈齊的繼承人皇太極和他爹不一樣,他爹要的是滿洲之主,而皇太極要的是天下共主。所以皇太極上臺之後就立即調整他老爹的政策,解放漢人農奴,並從境內的漢族知識分子當中透過考試選拔文官,並積極吸納明朝的文武官員和兵士平民歸降,一個天下共主呼之欲出。

    而想要徹底做天下共主,那麼就必須要入關並遷都北京,至於如何入關,皇太極採用了伐大樹的策略,就是透過不斷的戰爭消耗明朝的國力,清除明朝的盟友。

    就這樣,北韓認皇太極當爹,蒙古大部分站到了皇太極這邊,林丹汗這個這個大元汗只能到青海的草原上躲避,最後死在了青海。他的妻子和兒女只能獻上大元的國璽,向皇太極投降。同時,皇太極發動了五次破關戰役,消滅了大量的明軍,擄走的白銀就達到幾千萬兩,每次都還有一堆人口被皇太極抓回去補充勞動力。

    與此同時,皇太極在關外也不斷搞事,清除明朝在關外的重要據點,那麼拿下錦州這個遼西走廊上的堡壘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皇太極組織了人馬對錦州的圍困,被滿洲打慘的明朝立即組織人馬救援錦州,因為一旦錦州失陷,山海關則失去了屏障。

    明朝開局是很順利的,但是由於缺乏野戰能力只能依賴工事,導致滿洲雖然兵鋒受挫但並無大礙,相反皇太極帶人支援之後,經過一場東亞大陸最大的炮戰,清軍將明軍反包圍並搗毀了明軍的糧庫。

    這場炮戰也很有意思,明軍有大大小小三千多門火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大將軍炮這種中世紀水平的大噴子,能威脅到清軍的只有16門紅衣大炮。反觀清軍,雖然只要幾十門炮,但是都是紅衣大炮,而且清軍炮手的素養遠強於明軍,所以評論每次齊射都能打到明軍頭上,而明軍每次開火不是射程不夠就是叢清軍頭頂上飛過去。

    所以,被包圍且斷糧的明軍只有突圍這一條路可選,但是皇太極不是吃乾飯的,他敏銳的判斷出明軍可能突圍,並派兵堵住明軍突圍的各個路口。所以喪失戰鬥意志且缺乏野戰能力的明軍徹底成為清軍的獵物,戰鬥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13萬明軍被斬首五萬多人,另有數萬人被擠進海里成了魚食,只有一萬多人逃出生天,其中率先跑路的王樸、吳三桂等人僅以身免,洪承疇困守松山一年多,最後部將反水向清軍開城投降,洪承疇被俘後投降。

    松錦大戰的意義在於,明軍最後的野戰部隊被清軍報銷,明朝已經無兵可用,此時清軍入關僅僅是時間問題。另外,清軍在入關之前就消滅了至少三十萬明軍,其中包括了明朝全部的精銳部隊。所以,松錦大戰徹底敲響了明朝滅亡的喪鐘。

    全文完

  • 9 # 香茗史館

    在明朝的滅亡因素中,關外後金的崛起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而這一切的根源則是明朝經略遼東的戰略失誤。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明朝先後與後金多次爆發戰爭,其中尤以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的結果最具決定性,可以說是後金崛起、明朝衰亡的關鍵戰役。

    薩爾滸之戰:遼東局勢徹底失控,明軍已無法遏制後金崛起

    縱觀整個明朝時期,遼東雖然被納入了大明管轄,但由於當地少數民族眾多,而生存條件又過於惡劣,因此長期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且完全推行軍管制度,再加上仁宣以來明朝的戰略收縮,這給後金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逐步征服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而最初明朝仍然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即使努爾哈赤在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自稱國王,又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稱汗,明廷對其仍然沒有過多的關注。

    直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先後攻掠多地,明廷這才開始將目光轉向遼東,抽調川、甘、浙、閩等省兵力馳援遼東,同時通知北韓、海西女真葉赫部出兵策應,準備一舉殲滅努爾哈赤,薩爾滸之戰序幕就此拉開

    歷經半年,各地援軍先後抵達瀋陽地區,合計總兵力11萬人,對外號稱20萬,對後金方面則號稱47萬。明朝軍隊雖然是清軍的1.8倍,但由於朝廷糧餉不足,士兵逃亡不止,再加上各支軍隊互不統屬,將帥之間掣肘嚴重,戰鬥力其實並不強。

    然而,朝廷並未給主帥楊鎬整頓軍務的時間,在朝廷的不斷催促下,楊鎬只得在剛剛下過大雪,道路泥濘不堪的情況下出兵,再加上分兵策略的失誤,以及情報的洩露,導致明軍被逐個擊破,慘遭戰敗。

    此戰過後,明朝在遼東的主動權完全喪失,徹底失去了趁機剿滅後金的能力,開始進入被動的戰略防禦階段,再也無法遏制後金在遼東的崛起。也正是在薩爾滸之戰的同年,努爾哈赤正式稱帝,國號大金。

    松錦之戰:明朝徹底丟失遼東,被迫退守山海關以內

    在逐步實現對遼東的掌控之後,努爾哈赤便開始不斷嚮明朝邊關推進,雖然此時明朝關外只剩下了最後一道防線——關寧錦防線。然而,面對這道防線,努爾哈赤始終難有建樹,直到自己去試,也沒能成功破關。

    皇太極繼位之後,在關寧錦防線難以攻克的情況下,改變戰略不再向明廷進攻,而是透過兩徵北韓、拉攏和進攻蒙古諸部,先行解決了入關的後顧之憂。至此,皇太極才開始將戰略重心調整到關寧錦防線。

    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汲取過去教訓,制定了長期圍困、圍點打援、迫其出降的計劃,先修築義州城作為陣地,再收割錦州城外莊稼、掃除外圍據點,切斷錦州駐軍與外部聯絡,之後又於次年在錦州城外鑄造營壘、挖掘壕溝、豎起柵欄,將錦州圍的水洩不通。皇太極的計策果然奏效,由於錦州東關守將吳巴什降清,導致錦州外城失守,錦州守將祖大壽連忙向朝廷告急,崇禎急令洪承疇水岸聆步騎十三萬“刻期出關”。

    崇禎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疇率領大軍抵達松山與杏山之間,二十五日雙方在乳峰山交戰,清軍失利、幾乎潰敗,洪承疇並未被勝利衝昏頭腦,取勝後便駐紮寧遠,探查錦州虛實。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則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催促迅速進軍,崇禎帝於是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同時分別任命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在洪承疇被迫出軍的同時,皇太極則命人在王寶山、壯鎮臺、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等地挖掘站好,包圍松山一帶。

    明軍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清軍突襲明軍囤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糧草被奪的明軍本打算次日一早突圍後修整再戰,然而大同總兵王樸回營之後便立即率領本部人馬率先趁夜突圍逃跑,結果導致明軍各部爭相突圍,頓時陣腳大亂。

    最終,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之後在“轉餉路絕,闔城食盡”的情況下,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松山城也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陷落,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

    此戰,寧錦防線告破,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明軍除吳三桂的三萬殘軍退守寧遠外,全部損失殆盡,山海關以外基本全部落入到了清廷手中。至此,明軍徹底喪失了與清軍在關外交戰的資格,明軍只能退守寧遠、山海關一線,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如上所述,在明軍和清軍的諸多戰爭中,薩爾滸之戰和寧錦之戰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兩場戰役,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徹底喪失了遏制後金崛起的機會,而寧錦之戰後明軍則徹底喪失了對清軍的反擊能力,只能被迫退守山海關一線,而後金則在攻滅蒙古各部後,開始自北部長城一線頻頻入侵關內,明朝在農民起義軍和清軍雙線牽制之下,在九邊重鎮被明末瘟疫摧毀的情況下,最終被李自成攻入北京。

  • 10 # 肖邦老師的課堂

    薩爾滸大戰和松錦大戰都是明朝末年時期,明軍與後金或清朝之間的戰爭。那麼這兩次戰爭的結果都是明朝戰敗,而且還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戰爭的影響。

    1.薩爾滸大戰

    薩爾滸(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大戰發生在1619年,努爾哈赤乘明朝內部鬥爭的機會,發動了對明朝的戰爭,萬曆派四路大軍圍攻後金軍。努爾哈赤就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擊敗了三路明軍,並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殲滅明軍5萬人。這次戰爭以後金獲勝而告終,但這使得明朝開始陷於被動了,局勢也很危急。明朝從此由進攻轉為防守,後金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實力大損,失去了大部分遼東領土,為後來清軍入關奠定了基礎。

    2.松錦大戰

    松錦大戰是明朝崇禎時期,明軍與清軍(此時皇太極已將後金更名為清)的戰爭。這次戰爭是由皇太極發動的,從1639-1642,歷經三年。開始時,明軍佔優,但由於明朝內部矛盾重重,導致戰事不利,洪承疇和祖大樂被俘,祖大壽降清,清軍佔領了錦州,接著清軍用紅衣大炮轟炸杏山,結果呂品奇也投降了,松山,錦州,杏山全部被清軍佔領,松錦大戰結束,清軍獲勝。這次大戰導致明朝山海關外只剩寧遠一座孤城。

    這兩次大戰直接讓明軍主力損失慘重,使得明末的李自成很順利地就打進了北京,滅亡了明朝,所以也可以說這兩次戰爭間接地幫了李自成。松錦大戰後吳三桂在山海關是孤軍了,李自成和清軍的逼迫也使得吳三桂不得不投降清軍,引清軍入關。因此這兩次戰爭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11 # 歷史宴

    確實,明清在關外的一系列大戰,明朝一直都敗得比較慘。撫清、薩爾滸、開鐵、沈遼、廣寧、大淩河、松錦等大戰,明軍均遭到了慘敗。偶爾一兩場小勝,如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等,於大局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

    而這一系列敗仗中,薩爾滸之戰與松錦之戰對明朝造成的惡劣影響無疑是最嚴重的!

    先來說說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在失陷撫順、清河後,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集中兵力對後金進行出動出擊的一場大型戰役!

    戰役的結果:明軍四路大軍,三路被殲、一路敗退。文武將吏死亡310餘員,軍丁陣亡45870餘人,遼東明軍遭到毀滅性打擊!

    歷來很多人認為薩爾滸之戰,明軍之所以慘敗是因為分兵。其實,明軍的失利,最主要在於軍隊長期的積弊,跟分兵關係並不太大,並且當時四路大軍統帥相互之間誰都不服誰,真合兵的話,估計四位統帥都會自個打起來!

    而薩爾滸慘敗對明朝最大的惡劣影響在於:經此一戰,明軍在戰略上已經不具備主動出擊後金的能力了,此後明清之間的大戰,明朝一直都是屬於被動防禦的一方!

    松錦之戰

    洪承疇畫像

    松錦之戰,從崇禎十三年清軍包圍錦州開始,到崇禎十五年四月杏山失陷為止,共兩年時間。

    初期,明軍在洪承疇的率領下,取得了一些小勝。但是當皇太極登上松山,檢視戰場形勢時,立馬做出如下部署:

    一、切斷明軍松山、杏山之間的聯絡,包圍明軍主力。

    二、將原先重點圍困錦州的兵力,轉移到重點打擊救援錦州的明軍。

    三、斷敵糧道。

    四、退路設伏。

    結果:明軍全面崩潰,被殺58783人,另外,赴海死者,以萬數計!十幾萬大軍最終僅剩下三萬殘兵敗卒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明朝在關外的城池盡數陷落,僅剩孤城寧遠。並且,總督洪承疇被松山副將夏承德生擒交給皇太極,不久洪承疇降清!

    松錦之戰,是皇太極軍事生涯最得意的一場傑作,並且,此戰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

    清太宗皇太極畫像

    而對明朝而言,他們損失了在遼西最大的一支精銳部隊,也是明軍在關外的最後一支精銳部隊。此戰,可以說敲響了明朝的喪鐘,清軍入關已經進入倒計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記憶裡魔獸世界什麼治療最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