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戀川貝
-
2 # 諾菲消防Jerry香水冰
不是,最苦的應該是70後,80後的父輩,那個年代不能吃太多好吃的,也沒有太多好吃的,不能賺外快 經濟方面太不寬裕,家裡人口多,吃的用的太侷限,養活一大家子,肩上的負擔太重。
-
3 # 美洋洋執業醫師
他們有啥苦?社會發展的這麼好,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給他們了優越的生活,受著良好的教育,再喊苦就等政府養了;
-
4 # 當牛沽酒
苦與不苦,都是相對而言的。看要比較的物件,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歷史規律,也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必然。
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革命先烈比不了,那比比50後,60後呢。最起碼,70後80後沒經歷文化浩劫,上山下鄉,食不裹腹的日子吧;而90後,00後,無論從社會環境,還是物質條件等等,我們只能望之興嘆。
當然,你硬要比較,只能徒增煩惱。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幸福點,機遇和苦難,快樂因人而異。再壞的年代也有幸運的一批人,再好的年代也有厄運連連的人。
知足常樂吧,調整自己的心態,想要更好的生活,只有一個,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
5 # 株洲三哥
每個年代都有吃苦的,都是為了下一代人好。吃苦耐勞是中國傳統美德到底為了哪一代人好,誰也不知道。所以每代人都有吃苦耐勞的辛勤人
-
6 # 興武文化傳播
各個年代都有不一樣的苦,也有不一樣的樂!這就是傳說中的代溝吧[微笑]
父母是50後,生長在農村,小學在鄉里,中學在縣裡就讀。說說父親在鄉里上學,距村子三十多里地。父親是家中老大,天不亮就起床,到山上劃拉一遍豬草,揹回家餵豬。再去山上撿兩捆樹枝,提回家裡當柴燒。匆匆吃碗大碴粥,急忙一路小跑奔學校。中午放學,來到井邊,就著井水把懷裡揣著的紅薯幹吃掉。下午兩節正課後,不能留下繼續上自習,一路小跑回家幹農活。
父親說,在馮家溝村,他過的還是好生活,很多同齡人上著上著就不上學了,回村裡過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父親一直堅持上學,爺爺奶奶也很開明,支援父親和叔叔們不斷求學。
我親身體會過幾次從村子走路到鄉里,村裡騎腳踏車到縣城,是一種過往,也是一種磨練。比起我們所謂的吃苦,前輩的苦才是真的苦!
-
7 # 老鐵說
境隨心轉,這個世界只是你心裡的對映,形成什麼樣的對映,取決於你的心態,然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心態都不盡相同。所以是苦是累,由人的心態決定!
-
8 # 光照大地y
70-80後算幸福的一代了,最苦的一代應該50-60代的人。雖說生在解放後,但是中國當時應該是一窮二白。又經受自然災害,經受外國經濟打壓還外欠債。人民生活相當的困苦,中國人民從苦難中終於一步步的走出來了,感謝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戰勝困難從小到大從窮到富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
9 # 使用者精緻女人
那代人都有痛苦的,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要懂得享受生活的樂趣 ,不要只找生活中的痛苦,人生就是這樣,苦中有樂,樂中有苦,未來是美好的,好好珍惜。
-
10 # 風聚財商
確實是很有年代感。甚至是很多東西的改變。
70到80,80到90。這之間有好大的區別。不得不說70、80那個時候的生活不好。特別是70。很多人連吃飯都吃不飽。還要幹農活,體力的那種,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帶弟弟妹妹等。那種生活也只要當時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不過,到了現在,看看這些孩子們。他們也不容易,爸爸媽媽都是出去打工的多,留在家裡上學由老人帶,而且還要從小就學很多東西。回到家裡,把門一關,活動空間也小。被各種電子產品所附屬。也不容易啊。
人家說,生容易,活也容易,但是生活連起來就不容易了。
只能說各有各的難吧。不管是哪個時代的人,都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吧。祝願我們越來越好。
-
11 # 華夏風彩
70年至80年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中期70後受的影響並不大,因為當時你只有幾歲,朦朧的記憶,相比80後,70後的物質生活還是文化生活都比80後要差一些,身為80後,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廢待興,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走在春風裡!準備跨世紀,比起70後,80後要幸運的多,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天天都好了起來,可謂是日新月異,單純的指70後和80後相比,當然,70後要比80後從物質方面等各個方面要差一點。
-
12 # Shandongren
哭點,笑點,與自身的努力和時代的發展有關,看看60後比較苦,上有老,下有小,上山下鄉,失業,下崗,唉
-
13 # 老人家2248541033
70後和80後不算最辛苦的一代,他們的父母輩50後和60後比他們要苦的多。原因比較:50、60後的人:生活艱苦表現在:1、為吃、穿發愁,2、工作加班加點、單休日,法定假少,每晚政治學習,家務及孩子無人照料,都是晚學習完後才幹的,沒休息時間。3、共青團員、共產黨員單休也不能保證,義務勞動常態化。4、收入低要從口中省錢盡孝養老。5、中年下崗失業。6、少時讀書貧困沒上多少學、中年幹事業講文憑。7、老年為支援兒女工作帶孫子。70、80後上述問題基本上都不存在。只是崗位工作緊張,加班加點、崗位壓力大。是否是普遍現象呢?最起碼是大多數現象吧。論吃苦精神和承壓能力還是50、60後。70、80後也不錯,傳承傳統和盡業精神都挺好的。總之,隨著國家的發展程序,一代一代人的幸福指數就會越來越多。但能吃苦能奮鬥的精神、敢善擔當敬業的精神永遠不能丟。教育必須跟上、這方面的教育越來越顯得重要。
-
14 # 民和年豐
50、60後是最生不逢時,艱苦創業的一代。
解放初期,滿目瘡痍,一窮二白,加上三年自然災害,物資匱乏,老百姓的生活異常艱苦,幾乎可用"掙扎"兩字來形容,與當今相比,真可謂是天差地別。
吃:多以自產的雜糧為主,如麥粞粥、南瓜粥、蘿蔔粥或是玉米糊,且還常常食不裡腹,青黃不接時,常以蕃薯、蘿蔔、南瓜、野菜以及蕃薯乾粉、玉米芯粉清光漻水的充飢。據資料記載,15個省因饑荒餓死了不少人,甚至還出現了人吃人。
住:農居多為草舍,草棚,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雖阿Q式自我安慰"冬暖夏涼",但畢竟連如今的工棚、豬棚、雞棚都不如。
穿:一般是自己種的棉花,自己紡織與印染的土布,自己縫製的對襟衫,而且大人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小孩衣服往往是新阿大、舊阿二、破阿三,有的冬季還是單衣布衫光著腳,棉襖是兄弟姐妹誰出門誰享用的奢侈品。
行:都是11號車(兩條腿),肩槓擔挑,勞作完全靠人力、畜力。
歷歷在目的慘相,抹不去的記憶,實在是可怕可憐,真的猶如一場噩夢。
70後80後,因為有上一代艱苦創業所打下的基礎,應該說已經生活在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的環境中了,雖遠不如當今年輕人享受現代小康生活,但也該知足了。
-
15 # 魔根先生
這個話太籠統,所謂的苦完全是自我心裡的定位!
心態積極,或者說充滿正能量的人,就不存在什麼苦,即便身處苦中,也會覺得是樂趣,相似於佛家中的自我修煉中的劫!
問題中六七十年代的人,筆者正是此時期的人士,那個年代,物質條件的確匱乏,甚至有吃不飽的現象,但我們心中都是快樂的,平和的!
如今的中國,國富民強,但由於缺乏信仰,缺少磨練,相對負能量較多,所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現象比較嚴重!
總之,苦是自我的定義,只要內心強大,你的世界,就永遠是幸福快樂的,沒有苦的世界!
-
16 # 全景文稿
我願意就70-80後的男人苦不苦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苦和樂,苦難和幸福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要說哪一代人苦還是幸福?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人對苦和不苦,有不同的理解和期望值。就像現在的交通工具,腳踏車就比步行快,但腳踏車沒有摩托車快,摩托車就比不上汽車快,但汽車沒有火車快,但火車就沒有高鐵快,看你的參照物是什麼?
我覺得,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一代人比一代人幸福,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就大多少人而言,解放後的人要比解放前的人幸福,60年代的人就比50年代的人幸福,70年代的人要比60年代的人幸福,依次類推,00後要比90後幸福。解放前大多數人除了物質生活貧乏,吃不飽穿不暖外,精神生活更是沒有保障,要受地主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老百姓沒有政治地位,30-49年代的革命青年為了爭取自由和解放,無數人獻出了生命。解放後,雖然物質生活匱乏,起碼生命沒有危險吧?不但勞動人民的政治地位提高了許多,翻身當家做主人了。相對於解放前的人應該幸福多了。
那麼50後比60後,60後就要相對幸福一些,起碼沒有經歷像58年的饑荒,捱餓的日子不多,儘管粗茶淡飯也有吃的。
70後80後就比60後好一些,雖然那個時候物質生活不豐富,但已經是能吃飽穿暖了。也隨著國家建設和科技進步,用上了電燈,小電器,能在機關單位看到黑白電視了。因此,這一代人要比前幾代人幸福。而且,70-80後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也受到了家庭的特別重視。
那麼90後又要比70-80後幸福多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社會的發展進步,科技成果的普及應用,人們的吃、穿、住、行、用已經比改革開放前好了無數倍,不說別的,就交通工具而言,一般家庭都有腳踏車,好一點的家庭有摩托車,農村也有小四輪拖拉機了,交通工具的發展,極大的縮短了人們出行的時間距離。
00後就更不用說了,他們享受了前幾代人沒有享受過的生活,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五花八門,高中生就開始拿手機了,聽音樂、玩遊戲、影片聊天等,前幾代人是沒有這樣的享受。
從人們對幸福的標準和期望值來說,苦和不苦的感受截然不同。戰爭年代,革命軍人的幸福標準應該是,怎麼樣能打勝仗,能活著回來?如果犧牲了就沒有幸福可言。80年代的人如果說我沒有天天吃肉,感覺不幸福。那50後每天如果有一碗玉米麵饊飯(甘肅天水的一種農家飯)、窩窩頭吃,就是幸福,60後如果偶爾有一碗白麵條吃,感覺就幸福的很。
現在的70-80後,說苦也有苦,他們這個年齡段,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老了,小人還小,又是獨生子女,家庭的負擔重是不言而喻的,相對來說,是苦了點,但一想起,自己是獨生子女,享受的父母家庭的疼愛,如掌上明珠,心裡應該感到安慰。
所以,苦不苦,幸福不幸福,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在不同的人的理解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苦不苦,幸福不幸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
17 # 黃岡行者南少爺
大家好,我覺得70後 80後,這個年代區別不大。不是最苦的一代人,最苦的一代人算是70年代以前的老一輩人,父母是40後,他們常提起那個年代的人們苦日子,想想我們70 80的我們,生活的年代是多麼的幸福,要感謝毛主席共產黨,打下了江山,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
-
18 # 王玉東20
七零後有六零後苦嗎?六零後有五零後苦嗎?五零後有解放前苦嗎?
從生活角度看,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發展,我們的生活是一點點變好的,這是大的趨勢。我是個七零後,相對於經受過五六十年代大災大難的人們來說,一點也不苦,相對於現在的小孩子肯定過了好多非人的生活。
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物質在越來越豐富,生活在向好。國家蒸蒸日上,我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當然看以前就苦了。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時代。那些經歷鉅變的國家從雲端跌落,那樣的生活才是真的苦。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前,老百姓生活談不上太好,但是衣食無憂,物資充足。解體後大量女性以去歐洲紅燈區工作謀生。這還不是最慘的,伊拉克戰爭前,人民生活水平很不錯,各種免費。戰後連生命安全都沒有了,遑論其他。
相對於那些地方,我們所有早出生的人的苦,不過是幸福的煩惱,真的算不上苦這個字。
-
19 # 懶貓天明
七零後和八零後的確經歷過艱苦的年代,那應該是在這一代人小的時候,日子過的的確都很苦,但是這一代人也是最幸福的,如今趕上了
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好日子。
我是一個七零後,在我小的時候,家裡吃的,穿的,住的條件都很差,那時候的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粗糧,大多都是以玉米為主,有玉米做的乾糧,窩頭,餅子,餄烙,還有玉米碴子粥等,反正差不多每天都離不開玉米,偶爾吃一回小米飯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吃的菜油很少,印象最深的是,吃香油時都是用根筷子放進油瓶子蘸上幾滴放在菜裡面,感覺有點香味就行了,即便是這樣也不是每次都放的,大多都是放點鹽拌一下就行了。至於細糧那可是非常金貴的,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兩頓,那時候感覺饅頭和大米飯簡直太香了。平時穿的衣服都是打著補丁的,鞋子是母親一針一線做出來的布鞋。藍灰黑是當時衣服的統一色調,根本就沒有款式這個概念,只要能遮擋風寒就是好衣服。一大家子人住在三間土房裡,晚上都是好幾個人睡在一個炕上。
要說最苦的人應該是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聽父親說,他們那個年代經常捱餓,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沒糧食的時候就吃野菜,樹皮,樹葉,當時我的父親正在上學,從家到學校要走五里路,但是就是這五里的路程經常是走不到一半就餓得走不動了,最後只好輟學了。當時伯父伯母家的兒子出生了,因為沒有糧食吃,也沒有奶水餵養,大家都認為他會被餓死的,但是誰也不忍心看著被活活餓死,就只好把家裡僅有的土豆蒸熟弄爛來喂,據父親說當時看見那蒸熟的土豆饞的直流口水,扒下來的土豆皮都搶著吃。幸運的是孩子竟讓堅強的活了下來。現在已經退休了。我覺的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才叫真正的苦。
-
20 # 紅久果園
我感覺80後最苦,出生正好計劃生育,兄弟少,上學又上的少,在農村又沒有什麼技術能力,長大後孩子結婚又是買車買房,彩禮高,又要照顧老人,又要顧及孩子,壓力特別大。
回覆列表
不能這麼說,各有各的苦,90,00也很苦,看看孩子們童年都是什麼樣子,有自由麼,有自由自在地玩耍時間麼,天天被各種毫無價值的訊息充斥這個。小小年紀就要帶著兒童手錶,隨時保持聯絡。根本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時間都被這些垃圾資訊填滿了。
科技進步是讓人類更輕鬆,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在外休假一個電話,假期就泡湯了,早晨起來先看電話,有沒有新聞,訊息,睡覺前看看電話,影片,新聞。這些東西真的有用嗎,你真的能記住那麼多資訊嗎……現在人活動也很累,孩子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