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臺健身娛樂秀場

    議政處和軍機處是對立的兩個部門

    簡單說是用南書房限制議政王大臣會議

    複雜的說就是:

    中國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議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現於崇德元年(1636)以後,但滿族上層貴族與議國政的制度,卻早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之初即已形成。當時滿族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後金的軍國大事,都由諸貝勒等人共議裁決。諸貝勒大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貴族。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後,又置議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與諸貝勒每五日朝集一次,協議國政。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爾哈赤命四大和碩貝勒按月分值,國中一切機務,俱令值月貝勒掌握。天命七年三月,努爾哈赤又諭令八旗旗主貝勒共議國政。至天聰年間(1627~1636),除宗室貴族中被封為貝勒者充當議政的成員外,八旗固山額真(見都統)也兼充議政。至此,在天命及天聰年間,這種由宗室貴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固山額真等組成的議政制度,雖無議政王大臣會議之名,實際上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早期形態。

    隨著國家的逐漸統一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徵著貴族政治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的增加,較低級別的貴族和大臣的參加議政,實際上降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與地位。順康時期,設立南書房行走,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隨之消失。

  • 2 # 唐語藺

    關於清朝時期的兩大政府機構議政處軍機處的區別,我們首先要說一說他們各自是如何形成的,他們的職責是什麼?

    議政處

    ▲議政處

    議政處最早的雛形是在努爾哈赤時期,當時的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的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後,又置議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與諸貝勒每五日朝集一次,協議國政,又稱為“國議”。

    到了後來的皇太極稱帝以後,把所有的貝勒都封為王爺,除了王爺以外,八旗裡邊每個旗裡邊另外設計議政大臣三位,再加上八旗固山額真,就出在了當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

    到了後期清朝統一了全國後,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人就開始慢慢的增加了起來,除了貝勒,親王,郡王以外,內大臣﹑侍衛,以及王﹑貝勒府中的長史﹑旗下閒散等,也有被列為議政者。

    在朝廷內部還專設“議政處”,作為議政王大臣的辦公處所。

    凡是清朝時期的軍國重務,不由內閣票擬者,皆交議政王大臣會議。

    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形式有二:一為廷議,一為交議。這個意思就是說第一種就是多部門聯合開會商討,大家各抒己見,形成了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結果後就可以報備皇帝了。第二種就是把所有的問題都羅列出來,把不考慮因素去除掉,剩下的就是大臣們拿不定主意的就交由朝廷,大家早上上朝的時候和皇帝一塊討論解決!

    在清朝統一的過程中,大大小小的軍情事物,都是有透過“議政王大臣會議”來進行決策和提出意見,他們起到的作用在清朝歷史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說隨著時間的發展,“議政王大臣會議”就開始和皇帝的權利慢慢的發生了比較尷尬的矛盾,有時候一個問題皇帝和大臣會議給出的結果不一樣,起初大臣會議估計皇帝的面子,聽皇帝的,可是久而久之後,議政王們就覺得自己的權利貌似削弱了,矛盾隨之而來!

    南書房

    到了康熙皇帝時期,設立了南書房,這裡邊的人都是有皇帝親自挑選的人,都是自己的心腹,所以說皇帝比較隱秘的事,比較機密的事都讓這些人來做。

    加上後來的軍機處,久而久之就把“議政王大臣會議”給慢慢架空了,這時的大臣會議就是個擺設!

    乾隆皇帝

    乾隆五十六年時,乾隆皇帝頒佈諭旨:

    國初以來,設立議政王大臣,彼時因有議政處,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辦理。自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之後,皆系軍機大臣每日召對,承旨遵辦,而滿洲大學士尚書,向例俱兼議政虛銜,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朕向來辦事,祇崇實政,所有議政空銜,著不必兼充,嗣後該部亦毋庸奏請。

    就這樣,存在了一百五十五年的“議政處”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軍機處

    軍機處是雍正皇帝時期設立的,他設裡軍機處最開始的用途是怕皇宮裡比較機密的軍情事情洩露。

    到後來雍正皇帝開始往軍機處招收自己信得過的人進入裡面工作,工作任務就是處理一些朝廷的事物,如哪裡要打仗了,軍機處就要把要考慮到的一些事情都要做好準備,也就是作好皇帝的輔助工作,性質就像是皇帝的私人智囊團。

    雍正皇帝(少年時期)

    這時的雍正皇帝對於軍機處的任務分配只是管理軍務。到了後來的乾隆皇帝時期,又把政務也加進來了。

    這時的軍機處那是總攬軍、政大權,成為清朝時期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

    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聽命於皇帝一個人,這個時候就等於是皇帝的私人秘書處了。

    軍機處是無專官,無衙署,就讓軍機處成為一種特殊的機構。召見時,皇帝就指示各項事件應如何辦理,有時向軍機大臣詢問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以作出裁決。軍機大臣根據旨意,草擬文書。

    等到聖旨,口諭形成後,不經過內閣,由軍機處直接發給有關官員。

    同時,清朝時期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呢?

    這還是要說說當時的形勢,這個時期內議政王大臣會議雖說名存實亡了,但還是有許多的議政王還在,而內閣和南書房的勢力也因為軍機處的成立大幅度削弱,但是削弱歸削弱,議政王加上內閣和南書房,只要存在一天,軍機處的地位也不是牢不可破的。

    上面不是說了嘛,就這樣乾隆皇帝最後把議政王大臣會議給撤銷了,等到一個比較大的威脅消失,軍機處的地位就可以說是穩定下來了!

    後來軍機處就把它和奏摺制度相結合,即以硃批諭旨(皇帝批准的)答覆臣下奏摺,召見軍機大臣授以政事機宜。

    天下之事皆有皇帝一人管理!

    總結起來看,議政處在大清帝國時代早期好像是個統籌機構,大事小事都要先經過議政處再送往其他部門以及皇帝,在它存在的一百多年裡,基本上沒有實打實的權利!而軍機處就不一樣了,等到後期軍機處完整成型後是軍政大權獨攬,完全歸屬於皇帝一人,當時說你沒有皇帝的聖旨進入軍機處那是要砍頭的,可想而知有多大的權利了!所以一個是屬於組織統籌部門,一個是屬於軍政一體的特殊獨立部門!

    軍機處是在1911年宣統三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憲派國會請願運動的壓力下,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

    清政府下令裁撤舊設內閣及軍機處,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自此實行了180餘年的軍機處被廢除。

  • 3 # 付凱91458867

    清朝議政王會議和軍機處的目的有什麼不同?

    這兩個部門是對立的

    簡單說是用南書房限制議政王大臣會議

    複雜的說就是:

    中國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議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現於崇德元年(1636)以後,但滿族上層貴族與議國政的制度,卻早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之初即已形成。當時滿族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後金的軍國大事,都由諸貝勒等人共議裁決。諸貝勒大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貴族。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後,又置議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與諸貝勒每五日朝集一次,協議國政。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爾哈赤命四大和碩貝勒按月分值,國中一切機務,俱令值月貝勒掌握。天命七年三月,努爾哈赤又諭令八旗旗主貝勒共議國政。至天聰年間(1627~1636),除宗室貴族中被封為貝勒者充當議政的成員外,八旗固山額真(見都統)也兼充議政。至此,在天命及天聰年間,這種由宗室貴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固山額真等組成的議政制度,雖無議政王大臣會議之名,實際上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早期形態。

    隨著國家的逐漸統一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徵著貴族政治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的增加,較低級別的貴族和大臣的參加議政,實際上降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與地位。順康時期,設立南書房行走,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隨之消失。

  • 4 # 徐大乎

    就其功能和性質而言,“議政處”與“軍機處”是完成相反或對立的組織或機構。

    “議政處”是大清肇基之始,皇太極執政之初,王朝最高權力集體決策機構,由四大貝勒和四小貝勒組成,具有“權貴共和”性質。

    “軍機處”是雍正帝執政時期,為便於指揮西北軍務,在康熙朝“南書房”基礎上設立的“諮詢或秘書”機構,一般由王大臣領班,幾名官至尚書、侍郎的漢臣在該處“行走”,同時還有名為“章京”的輔助人員,類似明朝去掉“票擬”的內閣,是君王藉以“乾綱獨攬”的“抓手”,封建王朝專制的顯性象徵機構。

    “議政處”只在皇太極執政初期實際執行短暫一段時間,在皇太極執政晚期,隨著皇太極集權日盛以及四大貝勒的去職,遊牧漁獵民族“權貴共和”性質的“議政處”遂告瓦解,名存實亡。電視劇《雍正王朝》張廷玉解釋的“八王議政”說的就是這段歷史。而“軍機處”在雍正朝初年設立後,直至宣統三年成立“責任內閣”時裁撤,存續並強運行了180多年,相對其他機構,“軍機處”是清王朝中後期權利最大、影響力也最大的組織或機構。

  • 5 # 四川達州人

    完全是兩回事。

    議政處

    始於努爾哈赤時期,是滿清起家初期建立的軍事民主會議,參與者都是大貴族。後期逐步成為貴族聯席會議——議政王/議政大臣會議,在入關初期還有強大影響。

    伴隨皇權強化,尤其康熙當政50多年,八旗旗主、貝勒等軍政權力被剝奪,再派遣大量低階貴族與漢族官員參加,議政會議的等級實際下降很多,幾乎成為虛職空談會議。所以乾隆乾脆廢除了這個尷尬的機構。

    軍機處

    清承明制以內閣作為行政處理機構。但康熙不願意被文臣包圍,不斷做小動作,搞出南書房—上書房這些皇帝新秘書處來。雍正藉口西北軍前事務再搞出軍機處這個新機構,實際就是將內閣的皇帝秘書處職能剝離出來。以前,內閣=中書省,現在是內閣+軍機處=中書省。

  • 6 # 塞內加爾小黑

    這個問題很簡單,議政處和軍機處就是文武兩個不同的機關!文東武西,連故宮的大門都是分開的!文職官員走東華門,武職官員走西華門!完全是兩個機關黨政體系!故宮裡的文華殿和五英殿就是兩大機關!一個是政治,一個是軍事!

  • 7 # y葉知秋w

    軍機處其實只是皇帝的一個戲班子,軍國大事全憑皇帝判決,軍機大臣唯其如此聽話,各負其責往下傳達從中央各部到地方軍政首腦,骨子裡都一直服服帖帖皇帝。

    議政王制度源於努爾哈赤時期末的五大臣議政王佐理國務制度,在乾隆年間丟掉。

    軍機處在雍正年間開辦。身份逐日取而代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

    當局是清朝如法炮製明製成立的,如大學士 道就都是屬於政府的。可是政府的地位望塵莫及軍機處。

  • 8 # 記錄歷史人生

    簡單說是用南書房限制議政王大臣會議複雜的說就是:中國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議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現於崇德元年(1636)以後,但滿族上層貴族與議國政的制度,卻早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之初即已形成。當時滿族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後金的軍國大事,都由諸貝勒等人共議裁決。諸貝勒大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貴族。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後,又置議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與諸貝勒每五日朝集一次,協議國政。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爾哈赤命四大和碩貝勒按月分值,國中一切機務,俱令值月貝勒掌握。天命七年三月,努爾哈赤又諭令八旗旗主貝勒共議國政。至天聰年間(1627~1636),除宗室貴族中被封為貝勒者充當議政的成員外,八旗固山額真(見都統)也兼充議政。至此,在天命及天聰年間,這種由宗室貴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固山額真等組成的議政制度,雖無議政王大臣會議之名,實際上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早期形態。隨著國家的逐漸統一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徵著貴族政治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的增加,較低級別的貴族和大臣的參加議政,實際上降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與地位。順康時期,設立南書房行走,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隨之消失。

  • 9 # 碼字先鋒

    軍機處沒有議政處那樣的決定權。軍機處實際上只是皇帝的一個親信秘書班子,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能惟命是從,負責往下傳達,連建議的權力也沒有。

    這樣從中央各部到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都直接聽從皇帝的指揮。至此,不僅內閣形同虛設,議政處也名存實亡,皇權得以大大加強。這標誌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 10 # 爾安說史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曾存在議政處和軍機處兩個機構,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先要從各自如何形成及主要職責說起。

    【議政處】

    清朝入關前就已經有八旗旗主與各王族大臣合議政務的“聯旗合議”制,並在盛京皇宮中有其固定的處所衙署,入關後,衙署名為“議政處”,是後金及清初的最高中樞權力機構。

    議政處在清朝國初一直存在,在《清聖祖實錄》中不乏記載。康熙47年,清聖祖懲處謀奪儲位的皇八子允祀,清實錄記作:將其“鎖拿,交與議政處審理”。這裡所說的議政處,明顯表明是屬於一個機關性的衙署。

    議政處的具體設定地點,據《內閣冊》載,是在“昭德門外東廊”,也即午門與太和門之間東側的東廡。它的組成體制,除有議政王、議政大臣外,還有下屬辦事成員,從事撰寫公文以及收發文移、翻譯、記檔等事務性工作。在清前期的朝政中 議政處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朝臣甚至把它與內閣並稱。

    然而,議政處從未定有明確編制,議政王人數多寡不一,甚至可由皇帝隨意任免;議政大臣也都是由其他衙署的旗人官員兼任。康熙朝以後,充任議政大臣的主要有各部院尚書、八旗都統、內閣大學士等,其品級依原衙門官職而定,議政大臣一職並無品級。此外,議政處的職掌也欠明確與固定,它既商討重要國策,議處重大事件,起到中樞決策作用,又直接審理重要刑案,以及行文領兵將軍,調兵遣將,行使一些部院的職能等。

    隨著皇權的高度強化,康熙時設立“南書房”,選擇有才華的詞臣為其起草詔令。雍正時設立“軍機處”,使議政處漸成空名。至乾隆執掌朝政中期,滿洲貴胄大員所兼的議政大臣,實際已成如太師、太傅一類的榮譽虛將,而無職任。終於在乾隆五十六年降旨,稱:“國初以來 ,設立議政大臣,彼時因有議政處”,如今“並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議政處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軍機處】

    雍正八年(1730年),因用兵青海的軍事需要,設立軍機房,雍正十年 (1732年)改為軍機處(乾隆時一度改稱總理處,後復舊名)。軍機處的職掌,最初只限於軍事範圍,而後逐漸發展成為參與機密、商決大政的決策機關,是清王朝最重要的便於皇帝指揮、“承旨出政”的樞紐組織。

    軍機處設定軍機大臣,於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內特簡,無定員,世稱“大軍機”。其辦事官員稱軍機章京,於內閣中書、郎中、員外郎、主事中派兼,世稱“小軍機”。雍正設立軍機處之初,即有逐步取代議政處的意向,軍機中的滿洲章京,即是呼叫議政處的辦事官員。

    軍機處起草的詔旨,經內閣轉各部院的叫“明發”,不經內閣直接密封發給地方督撫的叫“廷寄”。法定的政府機關被擱置一邊,如內閣就只負責上奏、宣讀諭旨等例行公事,沒有實權。內閣大學士徒擁虛銜,成了對某些大臣明升暗降的一種措施。

    軍機處是一個獨特的部門,是清王朝專制大權發展的重要標誌。直至宣統三年(1911)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憲派國會請願運動的壓力下,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下令裁撤實行了約180年的軍機處。

    如上所述,儘管兩個機構的主旨功能、人員組成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從中仍然可看出其主要區別。

    1、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不同:議政處最早的雛形是在努爾哈赤時期,在皇太極稱帝后,因設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而有了議政處,清廷入關之後日漸式微,至乾隆中後期徹底消失。而軍機處雛形於雍正八年(1730),伴隨著皇權的高度強化而產生,設立後日趨成熟,直至清代末期結束。兩個機構有一段相互並存的時間,也可看作是此消彼長的過渡期,最終議政處被軍機處取代。

    2、人員結構及代表的利益集團不同:議政處源於入關前的建制,議政大臣以八旗旗主、貝勒王爺為主,維護滿洲貴族集團的特權利益。入主中原後,清廷在機構設定上既沿習明朝的政體模式,又兼參用滿俗。舊俗與新制,日益暴露併產生矛盾。後設立的軍機處,軍機大臣均為皇室親臣及朝廷重臣,代表新興的滿漢權貴集團利益,更適應皇權的統一指揮。

    3、辦事效率、機密程度不同:議政處清初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到了後期,不少老臣佔位,冗餘人員日漸增多,決策、辦事效率明顯拖沓。另一方面,由於人員臃腫,重大軍政事項的決策時,其機密性勢必下降。而後來設立的軍機處,僅設首席軍機大臣一人,軍機大臣數人,軍機大臣每日寅時即到來值班。下設軍機章京,人員也相當精幹,分班輪值,隨時聽命皇帝差遣。軍機處還有“不奉聖旨,擅入者斬”之規定,更其機密性大為增強。

    綜上所述,議政處和軍機處的區別,其實是反映了維護滿洲舊制、與皇帝沿用漢族官制之鬥,是保守與進步之爭。軍機處的設立,使中國專制主義皇權達到了頂峰。

  • 11 # 一視覺YSJ

    議政處

    清政權早在入關前的後金天命、天聰時期,即已建立滿洲貴族及八旗領主等共議國政的制度。

    清(後金)崇德二年(1637) 正式設立議政處,作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辦事機構及會議場所,但又不同於其他正式的政府機構。它沒有固定的員額和職掌。只設議政章京,辦理議政王大臣奉命議政前後的必要事務和處理有關公文,涉及機要而無直接行政之權。皇帝交議之事,大都透過內閣轉達,其議覆文書除少量事關軍政機密者外,也大都經內閣轉呈御前。所議定之事也大都經內閣交付有關衙署施行。乾隆五十七年(1792),隨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取消而裁撤。

    作用:凡軍國重務﹐不由內閣票擬者﹐皆交議政王大臣會議。其議政形式有二﹕一為廷議﹐一為交議。在清王朝統一全國過程中﹐用兵頻繁﹐軍情險急﹐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重大決策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軍機處

    軍機處是清朝自雍正開始設定的中樞決策機構。為了當時用兵西北的軍事需要,以達到辦事密速的效果,一開始僅是臨時性機構,但因為它便於皇帝對國家政務的獨裁,初設時僅為軍事方面,後來發展成總攬軍政大權的中樞決策機構。實權遠遠超過內閣。它的設定徹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殘餘和影響。軍機處不下屬機構,所以權力雖大,但並不同於宰相,仍同皇帝的秘書班子。軍機處是我國古代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標誌。

    作用:軍機處的辦事效率很高。根據內閣制度,下屬官員有事題奏,或皇帝頒發詔旨,都是經過層層機構,輾轉交送,常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軍機處則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辦理,皇帝有諭,隨時奉詔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

  • 12 # 天晴愛睡覺

    議政處是單純的議政,主就是吹牛逼,不具備立馬拍板執行的權力。

    軍機處相當於明朝的內閣加司禮監.有了結論可以立即下發六部執行。

  • 13 # 晉Anthony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代前期由滿洲上層貴族參與處理國政的一項制度。皆是由滿族大臣組成,凡事軍國機要重務都不經過內閣,而由該會議策劃方案,由皇帝裁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一切機密大政由軍機處辦理。

    軍機處是雍正八年(1730年)為處理西北軍務而設立的中樞機構。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設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無專官,加強了皇帝的專制權力。

  • 14 # 信諾物流

    議政處是大清早期設立的議事機構。1644年,清朝入關即設立,作為議政王的辦事機構和會議場所,不同於其他它正式的辦事機構,沒有正式的員額和職掌,只設議政章京,辦理議政王大臣議政前後事務和處理公文,涉及機要而無行政之權,相當於現代議會、秘書處等機構,做為皇帝的幕僚、參謀使用,沒有實權。乾隆十五年(1791年)裁撤。

    軍機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恐洩露軍事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立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處理緊急公務,輔佐皇帝。雍正十年(1732年),改名“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均為兼職。後軍機處權力越來越大,逐漸演變成全國政令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遠遠高於作為行政中樞的內閣。

    宣統三年(1911年)4月,“責任內閣”成立,軍機處被撤消。

    早期的議政處和中後期的軍機處在權力上差別很大。可以說,議政處正如其名主要是議政;而軍機處則不但參政並且是國家最主要的權力部門,對皇帝直接負責。

    軍機處的設立標誌大清從雍正時代開始逐步走上了中央高度集權體制的過渡。

  • 15 # 圖文繪歷史

    清朝的議政處,像一個家庭會議,家庭成員坐在一起,大家各抒已見,而軍機處,則像是公司老闆給員工開會,老闆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第一任寧古塔將軍,巴海,當年的議政王大臣成員。

    議政處,也就是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辦公場所,這是1637年由皇太極設立的,建國前努爾哈赤和貝勒們在一起商量國家大事,建國後,增加了開國重臣們參加會議,到皇太極時期,正式設立議政處,由諸貝勒和八大臣共議國家大事,所以叫議政王大臣會議。

    鰲拜,皇太極時期滿洲第一勇士,順治時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成員。

    由於滿洲各路開疆拓土,有些大臣和貝勒在外不能參加會議,於是在貝勒外,又增加貝子,八大臣外增加十六大臣參加會議,雖然當時已有中央六部,但六部的大事,或者無法決斷的國事,都提交議政處討論,皇帝在場時,眾人一起討論決斷,皇帝不在場時,眾議政王大臣也可決斷,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其實是削奪了皇權,從皇太極後期開始,議政王大臣所有決斷必須奏請皇帝同意後才能實施,那時起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逐步減弱,變成了為皇帝服務的工具。

    圖為軍機處。

    到了康熙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再次擴大,還增加了漢人大臣,本來就是干擾皇權的一個機構,又充斥著滿漢之爭,康熙成熟後著手裁減議政處,比如將議政王大臣會議改為議政大臣會議,去掉了“王”字,這點很要命,另外議政大臣會議更多的討論滿人旗務,減少重大軍政的決策,大事都在內閣和南書房,到康熙後期,議政大臣會議基本是遭皇帝冷落的機構,直到雍正上臺。

    1911年5月,滿清廢除軍機處,成立內閣,圖為內閣成員合影。

    雍正上臺時,權力中心集中在內閣、南書房和議政處,各有分工又相互牽制,而雍正做事喜歡親力親為,剛好當時正對西北用兵,此為國家第一要務,為了能快速響應,雍正在內廷設立軍政事宜的聯絡點,稱為“軍機處”,其實就是傳達奏報和皇帝下旨的機構,全是皇帝一人說的算,軍機大臣們只有聽奏的份兒,到乾隆時,除軍務外,錢穀、河工等大事都在軍機處決斷,所以軍機處承辦的事務越來越多,取代了當年的內閣和南書房的地位,議政處更是在乾隆晚年被撤,軍機處是清中期以後皇帝們最寶貝的辦事機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一句話代表你曾看過的電影或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