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這浮躁的社會,又有幾個家長能夠真正的瞭解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希望廣大家長能夠重視起來,也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夠幫助更多的家長,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庭。
4
回覆列表
  • 1 # 我們仨in

    在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方面,家長應從以下8個方面入手:

    1.家長自身行為引導:家長自身保持身心健康,樂觀積極,給孩子做好榜樣,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畢竟父母就像“原件”,孩子就像“影印件”,只有父母自身做好榜樣作用,孩子才能好。

    2.人際交往方面:引導孩子積極利他,多為別人考慮,鼓勵孩子交朋友,透過家長自身圈子,給孩子創造交朋友的機會。透過書籍、電影等,幫助孩子懂得如何與別人相處。

    3.情緒調節方面: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如何疏導不良情緒,同時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情緒控制與調整。

    4.意志品質方面:給孩子創造各種體驗活動,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比賽,建立家庭獎懲制度,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

    5.自我認識方面:教會孩子從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面認識自己,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發自內心的愛自己。

    6.發展個性方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保護孩子的獨特性,欣賞孩子的獨特性,鼓勵孩子發揮個人特長。

    7.環境適應方面:經常帶孩子接觸各種環境,接觸各種不同風土人情。陪著孩子一起經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陪著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

    期待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 2 # 博兮教育中心

    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而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則很容易給孩子留下一些性格、甚至人格上的缺陷。

    以下十條可能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情況,希望家長們儘量穩妥處理:

    一、不要過分地關心寵溺孩子。現在很多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寬裕,對孩子投入了過多的關注。殊不知,這樣做會比較容易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讓著他,寵著他,結果導致孩子很難在學校等家庭以外的環境平等待人,交朋結友。

    二、不要過多的用本該孩子完成的事情去獎勵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比如很多家長喜歡跟孩子約定,這個月按時完成作業就給你買玩具、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就給你看電視等等,其實這樣的獎勵是不太好的,如果孩子能在“本職工作”完成的基礎上做得更好,不妨給一些額外獎勵,而“本職工作”以內的事情,家長只需輕描淡寫的讚揚一句即可,不要給孩子一種所有事情我都不用做,做了就要受到獎勵的錯覺。反倒是,如果“本職工作”沒有做好可以給予一些懲罰。讓孩子從小明白什麼是你自己的事情,什麼是你的義務。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很多家長喜歡孩子粘著自己,一旦孩子不想和你說話,不想和你玩耍,就不高興。其實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獨立,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孩子是好奇純真,而又敏感多疑的,當你講一些鬼怪、超自然的話題來告誡或嚇唬孩子的時候,請注意你的孩子心理並不成熟,他對世界的認知遠不及你,很可能把你的一些小玩笑當真,繼而留下不小的很難消除的陰影。

    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也不要輕易將孩子和其他人作比較,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要根據情況來表揚,一點點小成績就大肆讚美,對孩子的上進心和自信心其實並無益處,反而容易使孩子認不清實際情況,導致過分自信,停滯不前。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每個人都有情緒化的時候,這是人之常情,但請控制自己,不要把其他情緒帶到孩子身上,你心情鬱悶忽然莫名其妙的對孩子發火,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孩子遇到困難,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立場和環境,教會孩子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絕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 3 # 南風知我意Sophia

    1.對於孩子全身心接納。父母試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生下來有缺陷,或者甘於平庸不求上進,你是否仍然還愛他(她)呢?很多人會覺得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呢?虎毒不食子啊。其實還真就有,當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設想的軌道走的時候,有些父母是會升起嫌棄心的。

    有個案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個朋友家的孩子,朋友夫妻倆都是高知,她們的女兒也特別優秀,但他們對於女兒的優秀並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兩個人非常忙,孩子從小送給鄉下奶奶帶,正是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奶奶造就了孩子出眾的心智。從小不管孩子做什麼,奶奶都非常支援,做的事情在大人眼裡就是做不好的那種,但是奶奶每次都是孩子的迷妹,對於孩子做的事情高度欣賞,孩子的進步一次比一次明顯,因為她知道自己是被充分接納的,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更願意去嘗試,也更容易建立起連線,直到上初中,孩子才回到父母身邊。

    2.幫助孩子建立內在評價體系。內在評價體系可以讓孩子建立自迴圈的自信心,基本是穩定的、恆定的,不易坍塌。這樣孩子不會刻意去迎合周圍人對他(她)的看法而進行偽裝,也不會因為周圍人的看法而擔憂甚至馬上改變自己。比如不要誇讚孩子長得漂亮(長得漂亮那是父母的遺傳),而要誇讚孩子做事情漂亮;不要直接誇讚孩子懂禮貌,說你好懂禮貌哦;而要告知你對孩子的感受,說媽媽覺得你今天好像個小紳士噢,讓人崇拜。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3.充分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當成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是獨立個體,在精神層面上和父母是平權的,凡事多和孩子商量,讓他們體驗到被重視被尊重。被尊重的人不會亂來,不會變成脫韁野馬。

    90%以上的孩子最後都會是平庸的,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只要他們能快樂過一生。父母能有這個心態,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對於孩子健康心理的建立還是會有幫助。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墜入凡間的精靈,他們在天上選好了父母,願來到這個世界被善待![飛吻][飛吻][飛吻]

  • 4 # 俏額娘

    培養孩子心裡健康有三點建議缺一不可:

    1、父母之間感情穩定,相敬如賓。

    2、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溝通順暢,尊重孩子的想法。

    3、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做到以上三點,孩子一定會身心健康,活潑開朗,樂於助人。

  • 5 # 文清老師育兒課堂

    在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重視情感教育

    幼兒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是幼兒情感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就是使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2.重視行為培養

    心理健康與否,行為表現最為明顯,要使幼兒產生正確的行為觀,首先要教育幼兒辨別行為的正確性,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積極主動幫助別人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3.重視“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徑,讓幼兒在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體會快樂,增強他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成功教育”必須符合每個幼兒的實際,適合幼兒的性格和愛好,讓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實的效果更好。

    4.學會正確鼓勵孩子。

    在實施“成功教育”中,積極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你畫的很出色”、“你的想象力很豐富”、“不要怕,勇敢些,你一定能學會”等,積極鼓勵的語言,使幼兒作為一種信念,牢記心中形成一種我會做的更好,我很能幹的,積極健康心理狀態,有了這種健康心理狀態,就為幼兒今後的成長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希望文清老師的幾點建議能幫助家長在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發揮作用。我是讓“熊孩子”變“牛孩子”的文清老師,下節課我們不見不散!

  • 6 # 棲遲原

    為人父母一定要要格外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心理健康在人格發展的過程當中尤其重要,它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但是有些父母只是想辦法保障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卻沒有注重孩子的心理發展,長此以往就會發生一些不好的結果,孩子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需要採取一些心理教育的方法,並且也要格外重視這一點,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時,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為人父母始終不該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教育的第一使命。

    蔣佩蓉女士,是教育界的知名人物。在他的書裡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亞裔女生,SAT考滿分,校游泳隊主力,彈一手好琴,學生幹部,被哈佛大學提早錄取,後來在波士頓顧問集團獲得駐香港職位,年薪6位數,嫁與一位博士……

    這樣的經歷令人羨慕,可是

    婚後一個月,她自殺了,年僅30歲。

    在舊金山的新家,她給汽車排氣口接上塑膠管,塞進了車窗。

    年輕生命的逝去令人惋惜,而這也不由得使我們反思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 7 # 科學魏老師

    孩子的心理健康對日後的成長和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要怎麼才能關注到孩子的心理成長,是家長和教育者都該思考的問題。從我接觸到一些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我認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要從小抓起,一般情況3-6週歲的心理成長對孩子以後有深遠的影響。

    第一:教會讓孩子學會調節情緒的能力

    家長學會穩定情緒,以身作則。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過度的表現憤怒、暴躁等負面消極的情緒。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3-6週歲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如果孩子在過於負面的情緒中成長,俗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養成這樣的情緒很難糾正。暴躁、憤怒是很多家長對現實的一些事物無能為力找到的出口,孩子過多的解除就也很容易陷入其中,被情緒所操控!如果你暫時還沒有找到應對孩子負面情緒的辦法,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從自身做起,當孩子的一面“鏡子”。

    學會 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要踏進雷區! 孩子在6歲以前一般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全世界都圍著他轉,這不是孩子的錯誤,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當孩子碰到喜歡的玩具,恰好家長不想給孩子買的話,應該怎麼辦?是順從?是呵斥?個人建議,把孩子迅速的帶離現場,千萬不要在事發地講道理,讓他撒潑打滾。把孩子帶回家,你如果注意觀察他,你會發現他在觀察你!如果哭的話,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他盡情的發洩,如果第二次接觸,還哭。繼續讓他發洩。等他發洩完了,再問他“為什麼想要那個玩具,家裡明明就有!”讓他說出想要的理由,如果孩子表達得當,告訴他“以後想要什麼東西學會溝通,而不是大喊大叫,那樣寶貝就不漂亮了,爸爸媽媽都喜歡聽話的小寶寶”。如果沒有合理的理由,讓他學會思考,而不是發洩!這是父母與孩子進行情緒溝通的一個例子,生活中有很多!

    第二:讓孩子對世界保持好奇

    孩子求知慾,對世界萬物的好奇是從小培養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對任何事物都要問個為什麼。這時候家長應該耐心的指導,而不是嫌麻煩。

    我碰到過這樣一個家長,孩子小時候相對好動,那時候孩子對很多事物的好奇程度很大,家長工作相對較忙,上班回到家,碰到孩子問這個為什麼,那個為什麼,一直感到很厭煩。把一個手機扔給孩子讓孩子去看動畫片,玩手機小遊戲。孩子大了以後對事物的好奇全部在手機遊戲和動漫上,對其他的任何事物提不起精神。家長為了讓孩子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不讓孩子碰手機,碰電視,碰電腦。孩子很鬱悶,有一次孩子跟我溝通的時候,孩子惡狠狠的說,當初他們把我扔給手機,現在又讓我完全脫離手機,魏老師你覺得有可能嗎?

    透過上面這個例子,家長要學會和孩子做親子游戲,不能把孩子的好奇心侷限起來,大自然的美妙,永遠大於電子產品。每週抽時間,帶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對自然對萬物充滿好奇。

    第三:學會交往,學會分享

    很多孩子不會交朋友,為什麼?不會分享。

    見到別人好玩的東西,第一個想法就是去想佔為己有。這時家長不要呵責,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他現在還不知道世界的規則,你要引導讓他知道世界的規則,告訴他世界是簡單的!

    當學會分享的時候,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別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小秘密分享給爸爸媽媽。孩子學會分享之後,會經常跟你分享他生活的見聞,分享他的小困惑。久而久之,他學會了表達思想,特別是當親子關係到達青春期的時候,學會交往和分享的孩子,家長更容易跟孩子溝通。不然就會碰到青春期碰見暴躁父母。你永遠不知道孩子的想法,不知道他生活中的困惑,更何談幫他解決。

    孩子學會交往之後,他有了自己的小知己,就會有更多的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學會成長,學會分享和交往!

    第四:培養孩子健全的品格

    孩子品格的成長是從小培養的。告訴他善良是對的,誠信是對的。

    當出現小錯誤的時候,先說對不起,下次我不會這樣了。家長要以身作則,千萬不要告訴孩子不要闖紅燈,自己孩子去狂奔。那樣孩子就會對你說的話產生質疑,他就缺少了去辨別世界的能力。

    健全的品格讓孩子學會自信,敢說敢做!想法要說,做之前要徵詢一下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家長做好孩子的老師。做好指導作用!

    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成長是社會和家庭都期盼的。家長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則,多花時間和孩子溝通,多學習多成長!

  • 8 # 綿職心理葉老師

    我們希望孩子對未來懷抱信心、對遠景勇於探險、有足夠的勇氣來實行社會正義;我們要孩子在面對成長所帶來的挫折與失敗時,不屈不撓。孩子的積極包括心理品質樂觀、興趣和習慣等。如要教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你得改變自己的悲觀,你也可以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孩子征服的經驗,你更可以直接教導孩子學習樂觀的技巧。在此推薦一本書《教出樂觀的孩子》以下是該書內容詳細介紹:

    第一部分 為什麼孩子需要樂觀

      第1章悲觀在流行

      假設我們是好父母,那麼就會希望孩子在每一方面都超越我們。但是有一項很嚴重的障礙威脅了這些希望,它侵蝕孩子活動與樂觀的天性,它就是“悲觀”。

      第2章 樂觀需要從小培養

      在發育期,你的孩子可能變得悲觀、被動與內向。孩子第一次的抑鬱事件很重要,因為這會成為他一生中如何應付不良事件的標準。

      第二部分 孩子不快樂,父母有責任

      第3章 父母的教養誤區

      大批父母更關注提升孩子的自尊,這聽起來沒什麼壞處,但僅重視孩子的感覺而忽略孩子的所作所為,會使孩子更容易抑鬱。

      第4章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快樂

      刻意緩和沮喪的心情,會使孩子更難感受滿意的感覺。嚇阻失敗的感覺會使孩子更難得到征服的感覺。鼓勵廉價的成功,會造就出昂貴失敗代價的下一代。

      第三部分 你的孩子是樂觀,還是悲觀

      第5章 樂觀小孩的養成規則

      一個壞訊息是,在孩子身上的悲觀可能是他一輩子對挫折及失敗看法的標準。一個好訊息是,孩子可以藉由你的協助習得樂觀。

      第6章 你的孩子是個樂觀者嗎

      你也許相信要區分孩子是樂觀還是悲觀是很容易的,實則不然。想要正確的測量樂觀,需要一套標準問卷。

      第7章 孩子的樂觀哪裡來

      作為父母及教師必須時時想到:正確的教導可提供並保持孩子的樂觀,同時正確的特殊經歷也會使其樂觀更堅固。

      第四部分 如何教出樂觀的孩子

      第8章 處於險境的孩子

      當她感到沮喪時:“就好像我對任何事情都不在乎了。我知道我以前很喜歡那些東西。但是我總是覺得很無聊,也不再喜歡那些課或是老師了。”

      第9章 樂觀教養ABC法則

      讓孩子記下自己的內心對話,幫助孩子注意這些,事後,你們才可以一起來評估這些對話的正確性。

      第10章 讓孩子學會解釋

      孩子的悲觀,有一部分是來自他所接觸及尊敬的成人,如父母、老師和教練。孩子就像是塊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

      第11章 讓孩子學會反駁

      反駁必須根據事實,必須是可以被證實的。如果孩子的反駁是不清楚的或僅是空虛的正面思維,它們就不會打消他的悲觀。

      第12章 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

      不要為孩子解決任何問題;你一旦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你就不能對他的解決方式過分苛求;你自己要示範有彈性的問題解決策略。

      第五部分 最快樂的孩子

      第13章 樂觀的金字塔 

      孩子有了征服感作發展的基層,有正面積極性作中層,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穩坐上層了。

      第14章 要樂觀,還要好教養 

      樂觀不是個萬靈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好教養,它不能取代孩子發展出的強壯道德觀,它也不能取代雄心大志或是正義感。

  • 9 # 陪孩子成長的寶媽

    培養孩子的心裡健康,第一要親子閱讀,第二是家長的言傳身教。以上兩點從孩子小時候就要做到。

    首先閱讀一定要讀好書,各大網站都有推薦。教育部也又必讀書目(雖然是小學以後的,有些可以挑出去學前就讀)。給孩子講書中小主人公的性格,用一些簡單的詞語概括,比如樂觀,勇敢,積極,不怕輸等等。然後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場景,家長要先表現出自己的向上的性格,並且表達出來。比如玩遊戲家長可以故意的輸,然後說,輸了我不哭,因為玩的時候我不僅盡力了,而且玩的好開心,所以輸了不可怕。孩子在家長的這樣引導下 ,心理就會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 10 # 小胖is徐老師

    自己先做一個心理健康的家長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但是家長在足夠冷靜時,需要捫心自問,我的心理健康嗎?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嗎?我是不是一個積極向上、充滿熱情的人,我是不是一個可以接納自身不足,並不斷除錯自我的人呢?

    除了與生俱來的性格,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後天養育過程中,被賦予了價值評判標準。是非對錯、嬉笑怒罵,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他的家庭氛圍、家人模樣。

    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有誘因。

    所有人都有心理問題。

    探究心理世界,不是為了糾結,

    而是明白自己,接納自己,

    調整自己,豁達自己、完善自己。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自我心理健康的不斷建設,

    才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事。

    環境影響人,亦造就人。

  • 11 # 自我成長研修社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先讓自己擁有健康的心理,你沒有辦法給到孩子你沒有的。

    那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1⃣家長的自我成長,這個是家庭教育的關鍵,為什麼?當你無法做情緒的主人,你會讓家庭替你的情緒負責;當你內在有很多創傷坑洞的時候,你會向外抓取來填補;當你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你會迷失自己,亦或行屍走肉……父母的自己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循進進的過程,關鍵走在道上就不用怕路遠。

    2⃣父母要學習孩子各個年齡段的成長規律,否則你很難理解孩子的一些言行舉止,你會用成人的視角看孩子。比如,孩子2歲左右開始有了自我,這是我的,不要分享,如果家長礙於自己的面子形象,強迫孩子分享,或給孩子貼上自私的便籤。我們把很多階段的正常現象看成了不正常,貼個標籤“問題孩子”,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底是孩子不正常有問題?還是家長不正常有問題?

    3⃣懂得如何滋養孩子的心靈。都說愛是一切的答案,那給孩子愛就行了唄,道理沒錯,問題做不到或效果不盡如人意。會愛才是真愛,真愛需要學習,不會愛是傷害。我們往往打著愛的名義讓孩子成為我們期待的樣子,看了囧媽裡就有這段對話。

    滋養不是以自己的標準,而是以對方能接受的為標準,你覺得是為他好,但是他感受到是傷害,這種情況很多。那怎麼辦呢?

    先學會傾聽,先了解你的孩子,你才有可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才有可能滋養到孩子。

    8年的教育工作,我發現,真正能經營好親子關係,給到孩子力量和滋養的大部分家長,都是從開始不會教育陷入痛苦,四處找尋“良藥”,最終走上自我成長,讓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去改善家庭關係,家庭幸福。如果只是一味的尋求搞定孩子的秘方,自己不成長的話,你會很失望的。

    祝福每位家長,自我成長,從心而活。

  • 12 # 十九教育

    首先應該有個健康的家庭,爸爸媽媽相處和睦與否,相愛與否都會改變孩子的命運,健康的家庭裡孩子的心理多數都是健康的,但也要後期的教育培養,比如讓孩子學會分享,懂禮貌等。要學會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只有父母會無條件的保護他們,在學校的狀態也要時刻關注,減少校園暴力發生的機率,但也要給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如果家庭首先就不健康,那孩子的心理必然有缺失,就要下更大的功夫去呵護孩子了。

  • 13 # 奔放684

    不要嬌慣與溺愛,該管的管,疼在心裡,不能掛在嘴上,我最煩都五六歲了,還寶啊寶的,讓他產生優越和依附感。給他養成好習慣,不厭其煩的糾正,道德品質方面,你應該懂,見長輩要喊人。

  • 14 # 五福家庭教育程老師

    孩子如同種子一樣,生命原本就在其中,但是如果沒有陽光、空氣和水,藏在其中的生命就無法展開!因為生命有無限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生理營養,心理的巨大能力也就無法實現,同時他的心理就不會健康!

    我覺得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就要從五大心理營養入手:因為實踐證明:五大心理營養,能喂出健康的孩子!

    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

    第二個心理營養: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第三個心理營養:安全感……

    第四個心理營養:肯定、讚美、認同……

    第五個心理營養:學習、認知、模範……

    因為孩子剛出生不久,就需要有人無條件接納他,讓他認為自己最重要,接下來,安全感是他能夠獨立,然後得到肯定讚美認同,到六七歲,有學習的模範,如果孩子能夠擁有這些,心理營養,等他再大一些,就能夠自己選擇去學習,其他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總之,未來所有學習能力的基礎,決定與七歲前,有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如果有,孩子自然會有生命力,去探索學習新東西,如果沒有他就會,耗費大量生命能力,尋找曾經未被滿足的心理。如果過於渴望他人的肯定,讚美,也不能夠展現那個年齡階段最好的生命力,滿足孩子心靈的滿足也要把握好尺度。

    五大心理營養給予孩子能早開始最好,如果一開始就沒給孩子,也不存在晚,只要你意識到,發現了,任何時候開始都可以,如果因為確實太多而導致問題的話,先要處理的一定是爸爸媽媽與孩子的關係,要給孩子,稱讚,肯定告訴他你很重要,願意聽他說話,他有需求的時候滿足他,以及爸爸和媽媽之間的關係,另外,把把心理營養,歸入一定的年齡階段,因為孩子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為了幫助爸爸媽媽瞭解,孩子的特定階段,孩子最科學的營養實際上這五大心理營養在每個成長階段,孩子都希望,從爸爸媽媽那裡充分獲得!

  • 15 # K姐在職考研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意,可大部分孩子成為一個普通平凡人,但每個孩子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培養獨立健全的人格,比什麼都重要:

    1、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氣;

    2、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

    3、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

    4、培養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

    5、培養孩子敢於追逐夢想、實現夢想

    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 16 # 師風如海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作為一名教師,和一位初一學生的家長,結合自己和孩子的相處過程,談談自己的看法:

    1.和諧的家庭環境,和無話不談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石”。

    我們都知道,孩子從出生到上幼兒園,這三年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家中度過;家庭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極其重要。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不無道理。和諧的家庭環境,能帶給孩子愉悅的情感體驗和幸福感……;反之,缺失家庭教育或者在不完整、不健康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性格很難健全,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甚至誤入歧途,或者滑向罪惡的深淵……。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無不給孩子的心靈留下深刻的“烙印”;現實中,有的家長就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言語粗俗、行為怪異、簡單粗暴、毫無耐心……,與孩子不能,也不願意很好溝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我中心、親子關係緊張,出現不愛學習、消極悲觀、離家出走等現象,更有甚者,出現了跳樓自殺等人們不願看到的悲劇。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與孩子深度溝通,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及時瞭解心理變化,解決心理問題,把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做孩子的良師益友,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知己,孩子還能有什麼問題呢?

    2.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人生髮展的“通行證”。

    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從心理學上講,習慣是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個具體的事件中,某一個動作或行為不斷得到強化,日積月累而成的。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舉止入手。比如要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作為家長,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則,喜歡閱讀;這樣,孩子耳濡目染,才會在父母的薰陶下愛上閱讀。反之,如果家長在玩手機或者看電視等,卻讓孩子去看書,孩子從心理上能接受嗎?孩子能自願、自覺去做嗎?

    而其它的習慣,如生活習慣,以及行為習慣等等,都是如此。可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都沒有認識到習慣的培養不是光靠說教就能完成的,沒有做到以身作則,沒有不斷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長此以往,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給孩子的將來留下了隱患而最終釀成大禍,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慘結局。

    3.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這是孩子人生之路的“航標”。

    目前,我們經常聽到“三觀不正”這個詞,其實這個詞是說,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出現了問題,與正確的觀點背道而馳。由於網路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有一部分人的三觀出現了問題,自我中心、“個性鮮明”……,這些都影響著孩子三觀的發展。

    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呢?家長要多瞭解孩子的想法,並引導孩子表達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我們與孩子一起分析其利弊,讓孩子從心理上認識到錯誤的原因,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

    如現在的孩子,特別喜歡追星,如果孩子只是買點明星貼畫,或者觀看他們的有關影視劇,這也無可厚非;如果孩子加入了追星團或者參加明顯演唱會,甚至想見見自己心中的明星……,這時,作為家長,我們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查查明星的相關資料,看這位明星究竟是“何方神聖”,是否清白?對自己的成長有何意義?……,相信這些問題弄明白了,孩子可能就要改變對明星的看法,追星一事不就迎刃而解了嗎?孩子的三觀發生了改變,這不也正是我們要看到的嗎?在處理孩子的三觀問題上,家長千萬不可簡單粗暴,非打即罵,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問題越來越糟。

    當然,要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還要引導孩子與人交流,形成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同時進行挫折教育以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品質等等;這項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而是一項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複雜而又艱鉅,我們要持之以恆,打“持久戰”方可“勝利”。

    感悟:孩子的健康心理,對孩子的人生髮展至關重要,性格決定命運;作為家長,在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過程中,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缺席”呢?家長朋友們,你們是如何做的呢?

  • 17 # 心理健康工作者王生中

    感謝提問

    我從個人和專業角度嘗試著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個健康的孩子首先要從孩子生命題起源開始。

    當一個準媽媽打算要生一個身心健康的寶寶的時候,在整個孕期

    1.母親情緒平和;

    2.環境包括外在的居住、人際、夫妻關係等等健康良好;

    3.順產和母乳,對於孩子和自然、母親建立穩定的聯絡,減少潛在的焦慮和恐懼有益。

    穩定的重要他人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ta首先要去和重要他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一般來說,一歲半左右,媽媽的陪伴對孩子很重要。

    穩定的關係對於孩子積極主動地探索外部世界和畢生的人際關係能力有深遠的影響。

    良好的行為習慣

    1—3歲,是習慣的雛形出現,

    3—5歲,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

    教會孩子從小學會表達

    覺察和關注自己的內在情緒,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可以幫助孩子建構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完整穩定人格形成,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有你#兒童心理#親子教育#

  • 18 # 楊樹農村創業

    以下是一個爸爸對兒子管理方法的自述。兒子今年十二歲,很可愛,也懂事。:

    孩子從出生到現在都是放養模式。啥為放養,不要亂理解。只是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成長過程,我只做到原則上的引導。其它的要靠孩子自己領悟,動手做,完善自己。孩子兩歲去的幼兒園,自己解決幼兒園的一切生活,所以現在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強。三歲自己有自己的零用錢。可供支配自己的零食,玩具。每月三百,花完就停了。為段煉孩子的理財能為。只要不出原則性問題,都不管。五歲去別人家拿東西。回來後痛打了一回,現在還記這了。

    到了小學,思維已經開始形成。所以只是引導他做人處事的一些方法。怎麼交朋友,有自己的小社交圈。和小朋友打架,自己處理,自己認錯。學習不上進,也是引導,讓他看課外書,十萬個為什麼。性趣課自己選。說學美術,但不堅持。現在已沒去啦。但是我從勉強。他現在和我交談和朋友一樣。我自認為他和我都沒煩惱挺好。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挺重要。不要只頂住學習。要給孩子充分的尊重。用和朋友的相處方法。不要把他當成自己的心肝,不然會誰都不快樂。快樂每一天,對誰都好。

  • 19 # 中小學數物化重難點

    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是愛要適度,壓力要適度,放鬆要適度。多陪伴孩子,用心去觀察孩子,有什麼問題及時開導和溝通,然後想辦法解決,防患於未然。

  • 20 # 找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廣義上,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上說,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不再只專注提升孩子的物質生活,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更加的重視。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家長如何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呢?

    1、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避免自身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給自己和孩子都造成心理負擔;

    2、對於孩子的評價要正確且具體,多以鼓勵為主,鼓勵要具體化,不要泛化,避免孩子形成自負、驕傲等心理;

    3、和諧的家庭氛圍為一切發展的基礎,家庭和睦的孩子是大多具有情緒穩定、性格開朗、自信等良好心理素質;

    4、尊重且平等的對待孩子,建立家庭良好的溝通環境,讓孩子有機會且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獸復學在即,老師和家長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