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鉤沉者小王

    首推正史《舊唐書》和《新唐書》兩本,

    《舊唐書》是後晉趙瑩主持編修,“二十四史”之一。《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

    (族曾孫兼謨)等》第一個就是狄仁傑。

    《新唐書》是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四十·狄郝朱》第一個就是狄仁傑。

    再推就是小說了,小說杜撰的成分就多了。

    比如《大唐新語》唐代劉肅編撰的一部筆記小說集,第七章持法、第八章政能、十三舉賢、十四識量都有涉及狄仁傑。

    《松窗雜錄》是唐李浚撰雜史。就一卷,有狄仁傑。

    《玉堂閒話》五代王仁裕所撰筆記小說,卷二,有涉及狄仁傑祠的,從《太平廣記》摘得,卷三一三。

    《廣異記》唐代志怪傳奇小說集,有一章專門寫狄仁傑。

    《隋唐志傳通俗演義》羅貫中寫的。

    再就是明清時代的小說,《狄公案》、《綠牡丹》、《武則天四大奇案》什麼的,還有外國人高羅佩翻譯《武則天四大奇案》,後又續寫《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等等十幾部小說,一起合編成了《大唐狄公案》。

  • 2 # 非魚雜談

    《舊唐書》《新唐書》這兩本是主要的,當然還可以配合收看百家講壇的講解。畢竟普通人很難理解史書中的記錄。儘量聽一些權威的專家為做分析

  • 3 # 曉曉曉

    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他是武則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透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斫昭陵柏樹,仁杰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杰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杰令出,仁杰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千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幷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幷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請焚燬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鹹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弼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併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

    狄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被貶為彭澤令。如此,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裡逃生。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饑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莊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傑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曾勸武則天繼續以四子李旦為嗣,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瞭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聖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 4 # 鄭國柱

    我想了解狄仁傑的歷史,有沒有其歷史書籍可以推薦?

    狄仁傑(630年-700年),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時期宰相,傑出政治家。曾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檢校工部侍郎、江南巡撫使、尚書右丞、豫復二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武則天時授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後受來俊臣誣害,貶為彭澤縣令。他為官清廉,秉公辦事,清正忠耿,敢於犯顏直諫,成為大唐社稷光復的重要支柱。

    要了解狄仁傑的歷史,就要從與之相關的歷史書籍入手。

    一、正史資料: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和《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四十》,有狄仁傑傳。

    兩唐書中與狄仁傑同時期的人物的本紀和傳記,如《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的則天皇后和中宗本紀;《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六·酷吏》《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酷吏》中來俊臣的傳記等。

    二、編年體史書

    《資治通鑑》中也有上述相關人物的內容。

    三、詩歌和文章總集

    《全唐詩》中收錄狄仁傑詩作 《奉和聖制夏日遊石淙山》

    《全唐文》中收錄有他的奏疏7篇:《奏從越王舉兵詿誤免死表》《請拔安東表》《請罷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疏》《請曲赦河北諸州疏》《諫造大像疏》《諫殺誤斫昭陵柏者疏》《乞免民租疏》。收錄他的文告有2篇:《檄告西楚霸王文》《籲神文》。

    四、傳記與故事

    郭天印、董曉英著《狄仁傑傳》,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

    覃仕勇著《一代名相狄仁傑》,中國言實出版社 2015

    孫朦著《武則天首輔宰相狄仁傑》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5

    姜正成主編《唐室砥柱-狄仁傑》,海潮出版社 2014

    於庚哲著《狄仁傑真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

    聞婧男編著《知人善任 狄仁傑》(上下),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五、地方誌中資料

    主要是狄仁傑在地方任職的州縣的方誌中相關記載。

  • 5 # 歷史影視小迷弟

    梁冠華老師扮演的狄仁傑

    梁冠華老師演繹的狄仁傑可以說是惟妙惟肖,那一句“元芳,你怎麼看”,頓時火遍網路。劇中,狄仁傑與李元芳的組合,堪稱絕配,一個智謀出眾,一個武功絕頂,兩人搭配查案,甚是相得益彰。

    影視劇形象

    言歸正傳,我們說說正史上的狄仁傑是個什麼樣的人。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宰相,傑出政治家。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幷州都督府法曹。儀鳳年間,升任大理寺丞。曾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御史。其後多年擔任地方官員並在當地做出耀眼的政績。天授二年,加受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受到酷吏來俊臣誣害,貶為彭澤縣令。契丹之亂時,得到起復。神功元年(697年),擔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遷侍中。清正忠耿,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和舉薦忠於唐朝的大臣,成為大唐社稷光復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授中書令,卒於任上,追贈右僕射、司空公、太師、梁國公,諡號文惠,配享唐中宗廟廷,葬於洛陽縣北邙山南原。

    狄仁傑

    要了解狄仁傑的話,大家可以去看看《舊唐書·狄仁傑傳》 、《新唐書·狄仁傑傳》;也可以看看《神探狄仁傑》1234部,《武則天》等影視劇和小說《狄公案》來了解一下狄仁傑。

  • 6 # 半卷湘簾1123

    第一本:《舊唐書·狄仁傑傳》

    第二本:《宦經》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 狄仁傑, 透過這本書可以熟悉狄仁傑做人處事為官之道

    一、明勢

    為官必明勢也。 上心易變,下意莫執。 上好之勿駁,上言之勿信。

    官者忌孤,智者忌名,忠者忌直。 察微而趨之,無患焉;知大而順之,無兇焉。

    二、立身

    官不依技也,位不由德也,功不為善也。媚者榮,人皆媚之。詭者貴,人皆詭之。變者安,人皆變之。能者,官之基也。恃者,官之秘也。運者,官之要也。

    近利由人,遠利由行矣。

    三、識人

    奸無自認,忠無自封。忠奸不識,官之大失也。 用才必察其德,拒奸必正已心。

    莫以一事論之,勿以一時斷之。 愛民者必忠,害民者必奸。情鑑忠奸,無誤也。

    四、謀略

    官以智勝焉。貴以謀得焉。無心必失,存疑當慎也。謀人謀心,謀事謀利也。上謀安,下謀進。私不示人,意不宣人也。

    四、謀略

    官以智勝焉。貴以謀得焉。無心必失,存疑當慎也。謀人謀心,謀事謀利也。上謀安,下謀進。私不示人,意不宣人也。

    五、權術

    術多則害也,術寡則衰也。大智無跡,小術無功。 求小以直,求大以曲。外愚內明,君子也。內惑外精,小人也。君子不以術勝,小人常以術敗矣。

    六、勝敵

    人之所羨,據之乃敵也。人之所忌,為之乃仇也。以下為敵,獨也。以上為敵,逆也。以僚為敵,賊也。獨不進忠,逆不養奸,賊不示讓。 惡勿敵善,邪莫勝正焉。

    七、攘禍

    廉則貧也,貪則亡也,庸則賤也,名則禍也。以權為貴,失之人棄。以仁為貴,得之無絕。以情為貴,惠子孫也。止者不禍,予者消災。舍即得焉。

    八、祈福

    官之難,無尊也。官之兇,莫測也。官之苦,弗言也。良官難做,俗吏虧心。

    為惡易,為善亦易也。多恕人,少容已,心安則福至矣。

  • 7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在武則天當政和自立皇帝后 ……尤其在用人方面 ,很值得稱道。只要誰有才能,就不計較門第出身,資格深淺,破格提拔 大膽任用。所以,在她手下,湧現出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傑。(趙文博《中華上下五千年》)

    一、生平簡介

    狄仁傑,唐朝大臣。字懷英,幷州太原人。舉明經。高宗時,歷任幷州法曹參軍、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刺史等職。武則天執政,轉文昌右丞 出為豫州刺史。天授二年(691年),以地官侍郎同風閣鸞臺平章事。後為來俊臣誣陷下獄,免死遠貶。神功元年(697年)復相位。執政期間,請求赦免被突厥脅從的人;諫武則天造浮屠大像;建議召回中宗;引薦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著名將相。成為武則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狄仁傑病故後,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中宗復位,晉贈司空 ;睿宗時,追封梁國公。世稱“狄梁公”。

    二、“ 國老 ” 狄公

    (1)官宦世家

    狄仁傑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命官。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修養很高。從小刻苦學習,立志進入官場,顯示出耿介的性格,又以孝親為時人所重。

    (2)政績斐然

    稍長,狄仁傑參加科考,考中明經科,從而得以出任汴州參軍。其辦事公正廉明,得罪了不少如人,結果被誣告下獄。恰值初唐著名畫家閻立本正擔任河南道黜陟使,他審理案子時,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並對狄仁傑的才學讚歎不已,稱讚他是:“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舊唐書•狄仁傑列傳》以下簡稱《舊唐書》)並向朝廷極力推薦。於是狄仁傑因禍得福,擔任了幷州都督府法曹。在此期間他的德才受到了更多人的欽佩,時人讚譽道:“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調任京師擔任大理丞。作為中央最高的司法官員,狄仁傑在這個位置上有著完美的表現。僅僅一年期間,他就將歷年來留下的案子悉數清理完畢,共涉及一萬七千餘人,而且沒有一人對判決結果表示不滿。“週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舊唐書》。狄仁傑因此名聲大噪,成為人們心目中斷案如神,懲奸除惡的青天大老爺。

    狄仁傑辦案可謂公正無私 ,不該殺的絕對不殺 ,為維護法律的尊嚴,他甚至頂撞高宗,犯顏直諫。同時他對於違法亂紀,貪贓枉法的官吏則絕不留情。

    高宗去世後,狄仁傑於垂拱二年(686年)出任寧州刺史。寧州地處河西走廊,五方雜處,可謂衝繁疲難之地。狄公在此處“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歡心”,老百姓非常感激他,“郡人勒碑頌德”《舊唐書》。因政績斐然,狄仁傑升任工部侍郎,赴江南擔任巡撫使。

    “轉文昌右丞 出為豫州刺史。”《舊唐書》。武則天稱帝后,在婁師德的大力舉薦下 ,天授二年(691年)出任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朝廷宰相。

    (趙文博《中華上下五千年》): 因狄仁傑豫州當刺史之時,辦事公平,執法嚴明,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讚…

    一天,武則天召見他說:聽說你在豫州時名聲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們是誰嗎?狄仁傑說:”別人說我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應該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並不想知道。”

    武則天聽了“深加嘆異。”《舊唐書》。因此武則天覺得狄仁傑器量大,更加賞識他。

    (3)死裡逃生

    武則天當政,武承嗣等諸武得進,並覬覦皇位,企圖得立太子。一些無恥大臣依附武承嗣等人,勸武則天立武承嗣為太子以承大統。在這個問題上,武則天猶豫不決,沒有應允。但諸武勢大,酷吏來俊臣等皆是他們的爪牙。

    然而清正廉潔,剛正不阿 很有時望的狄仁傑卻與眾不同。狄公正色立朝,不肯諂事諸武。其聰明睿智,精明強幹,亦頗受武則天信任。

    這不能不對這股邪惡勢力形成威脅,成為諸武攫取最高權利的障礙。於是惹動了諸武肝火。由武承嗣等授意,來俊臣出面,分頭囑人上書告密,編造謀反的罪名把狄仁傑及裴行本、裴宣禮、盧獻、魏元忠等大臣一併欄入逆案,投入大牢,並由來俊臣主審此案,眾人危在旦夕。

    來俊臣設好公堂,氣勢洶洶的提審諸大臣。“時一問即承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脅仁杰,令一問承反。仁杰嘆曰:’大周革命,萬物維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舊唐書》。俊臣見狀 ,也無法動刑。

    期間判官王德壽,入獄探視,勸狄仁傑引入平章事楊執柔,當可免死。狄公厲聲道:“皇天后土,可表忠枕,奈何使仁杰板汙好人呢?”說至此,即以首觸柱,血流滿面。

    由於狄仁傑的“認罪”態度最好,遂放鬆了對他的看管。狄仁傑乘機血書冤狀,藏於棉衣內,幾經周折,送到了武則天的案上。

    武則天宣狄仁傑等入謁,眾人行過臣禮,齊呼冤屈。武氏道,卿等果有冤誣,為何自供反狀?狄仁傑慨然道:”若非自承反狀,早被搒死,那得重見天日呢?”武氏道:“為何復作謝死表?”大家齊聲道:“臣等並無此事。”後經審視乃判官王德壽手筆捏造。

    武承嗣等不甘心失敗,密囑臺官聯名上奏,請誅殺狄仁傑等七人。

    武氏明知狄仁傑等冤屈,不得以採取折中辦法,死罪得免,貶狄仁傑為彭澤令,其它亦都貶黜或流放。

    狄仁傑僥倖死裡逃生,為唐室留下一脈!

    (4)心氣相通

    狄仁傑在被貶黜為彭澤令時,正趕上彭澤發生旱災,他積極為百姓申請發放賑濟,免除租賦,受到百姓的愛戴。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營州之亂”爆發,河北人心惶惶,為了穩定局勢,安定人心,武則天調狄仁傑為魏州刺史。

    狄仁傑在任百姓安居樂業,契丹聽說狄仁傑大名,不敢進攻,聞風而去。“百姓鹹歌誦之,相與立碑以紀恩惠。”《舊唐書》。

    狄仁傑的政績再次引起了武則天的重視,武則天先是賜給他紫袍、龜帶以示獎勵,並在紫袍上親自繡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 ,勵相臣”十二個金字,可謂是難得的欽賜。緊接著,狄仁傑再次被召回朝中,於神功元年(697年)升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開始了其第二次宰相生涯。

    武則天晚年,信重狄仁傑,或許是兩人都是山西幷州老鄉,講起話來心氣相通。即使是這位老臣面引廷爭,當眾表示異議,武則天也常屈意從之。狄仁傑入見 ,武則天常免其跪拜,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這一時期 ,武則天對狄仁傑極為倚重,稱之為“國老”。

    武則天晚年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不得不陷於難以解決的困境。

    在武則天猶豫未決之際,也是李唐皇室地位危如累卵之時,“唯仁杰每從容奏對,無不以母子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舊唐書》

    (范文瀾《中國通史》):武則天到698年,才決定立唐中宗為皇太子,取消唐睿宗的皇嗣名號,封為相王。

    武承嗣深恨不得為太子,急火攻心,竟發病而死。

    在狄仁傑生命的最後幾年,曾多次要求告老還鄉,武則天總是不準。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逝,噩耗傳來,朝野悲痛。武則天不能自已,不禁泣下道:“朝堂空矣,天奪我國老,未免太速呢。 ”

    (4)最佳伯樂

    武則天晚年樂得任情縱慾,所有一切朝政都委任德高望重之狄仁傑。狄仁傑以復唐為己任,對著武則天卻婉言諷諫,屢把那切情切理的言語,徐徐引導,所以武則天也被感悟,目為忠誠。

    武則天愛惜人才,尊重人才,嘗謂狄仁傑道:“朕欲得一佳士,秉樞機,究竟何人可用。”狄仁傑乘機推薦蘇味道、李嶠、張柬之等。越數日,武則天又問狄仁傑,狄公道:“前薦張柬之尚未擢用。”武則天道:“已遷任洛州來。”狄公道:“柬之有宰相才,不止一司馬呢。”武則天乃擢為秋官侍郎。“柬之果能興復中宗,蓋仁杰推薦也。”《舊唐書》

    仁杰常以舉賢為意,其所引拔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至公卿者數十人。”《舊唐書》

    或語狄公道:“天下桃李,盡出公門。”狄公道:薦賢為國,並非為私呢。”

    三、關於推薦歷史書籍有《舊唐書•狄仁傑列傳》、《新唐書•狄仁傑傳》。

    還有小說《狄仁傑斷案傳奇》等,特別是《狄公案》流傳甚廣,狄仁傑成了一個神探,此皆是小說家言。

    結束語:觀風雲際會,看興衰更替。作為一個封建王朝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在宦海沉浮的一生中,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心繫民生的氣節。在身居相位之後,輔國安邦,為武則天趨利避害費盡心機。他是推動唐朝走向穩定繁榮的一代賢相和重要功臣。

    縱觀狄仁傑身為大唐忠臣良相,盡己之力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作為史上最佳伯樂發現之千里馬,後來都成為大唐的忠臣良相,中流砥柱,為大唐繁榮昌盛發掘了一大批人才,為大唐王朝從“貞觀之治”過度到“開元盛世”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千年縈繞,數不盡風流人物,大唐名相狄仁傑千古留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陳情令裡面魏無羨的哪一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