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時尚藝術

    《方方日記》始於農曆鼠年初一而終於公曆陽春3月24日。

    由於新冠病毒疫情洶湧,宅在家裡的人把《方方日記》發到了朋友圈。第一次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一個寫雜文的人實在忍受不了這種婆婆媽媽而平平淡淡而淺淺近近而白開水一樣的文字。第二次看是聽說有人在網上惡毒咒罵方方,想不通一個公民記點瑣事發點感慨怎麼會讓人仇恨到這種地步,你別說,這再看內容上還真看出點子美“三吏三別”的味道來,然而辭力比起杜工部的“少而銳、壯麗肆、老而嚴”來畢竟不是一個層次。第三次看是發現網上惡意攻擊方方的語言如出一轍,好像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且帶有規律性,這一看不覺仰面長嘆,此真乃“上士忘名”的現實主義驚世傑作也!

    其實,有類筆者閱讀《方方日記》心路歷程的,估計數不勝數。

    苗懷明,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會長,他從“一個退休老太太面對災難說些自己的見聞和觀感而已,甚至覺得寫得有些瑣碎乃至囉嗦”到“無論從作品自身的思想藝術水準,還是從其產生的作用及其巨大影響力來看,方方的日記都是可以在文學史上濃筆重彩寫上一筆的”,以至於最後直呼:“如果我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我會把神聖的一票投給方方!”

    有一個想法:假如方方得諾獎,是誰成就了她?

    有雜文大家講:“敬佩方方對公權力監督的不依不饒:‘我想說:武漢人,你們揹負的不僅僅是災難,你們還將揹負恥辱。忘卻的恥辱!設若有人想輕鬆勾掉這一筆,我想那也絕不可能。我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寫,也要把他們寫上歷史的恥辱柱。’至於護士小梁的死亡或昏迷,根本不存在‘造謠’的問題,只是轉述得不那麼精準,她不是記者不可能去現場核實,是記者也容許動態報道而訂正。”

    唯上是反”“唯制度是反”“唯先進是反”等等,作為社會心理現象,產生的根源是“社會只允許一種聲音”。

    苗先生看到了問題的實質:“假如方方在國外寫日記如何?依筆者對國外的瞭解,如果方方在日本、義大利、美國寫日記,根本不會引發這麼大的反響,因為這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一件小事,沒必要大驚小怪,為什麼在中國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動靜,這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梳理一下《方方日記》會發現,原本是含糊而隱晦的,接著一篇比一篇露骨而逆反,一篇比一篇精彩而吸人眼球,這讀與寫的良性迴圈互動都是給逼出來的!

    因為失意杜甫才是杜甫,才名作迭出而流芳百世。中國傳統文化興盛只有唐朝與宋朝兩個朝代,明清以降,思想禁錮導致儒家文化變質,淪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形成了官本位思想。縱觀歷史長河:傑出文人不一定失意,如范仲淹,如王安石;但是失意的又一定是傑出文人,如陶淵明,如曹雪芹 。這大抵是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和深層內涵 。

    被權力及其擁戴者拋棄的方方用一個網民的話來說:“醬缸邊的一朵小花,是這個什麼也沒有的季節裡的芬芳,她對得起這口缸裡的百姓,無愧於這個時代。”

    新冠病毒對於方方以及所有的人的“偉大的糾錯”在於:作家必須遠離“豢養”,文人必須具有“脊樑”;作品是給人精神寄託的,不是用來宣傳洗腦的!

    因此,假如方方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認為這是近100年一出最具諷刺意味的喜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來說說你們最愛又沒有在一起的人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