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拉波
-
2 # 體育思考者
國內各大電視臺和網路平臺,在轉播球類比賽時,解說員不說賽情、不講解球技、不分析戰術的狀況已經持續很久了,許多球迷早有異議,但,解說員好像已經習以為常,媒體方面也好像稀鬆見慣,不以為怪了。實話說,盲人朋友很難了解比賽的情況,解說員不說賽情,不報比分,不分析戰況,盡聊些表面的一些東西或者一些逸事,球迷看比賽只是看了一場熱鬧,甚至稍不留神連場上比分都搞不清楚,根本搞不清場上表現了哪些技術和戰術。贏方是怎麼贏的,敗者又是為何輸球。球迷看完球總是糊里糊塗,盲人就更是一片茫然。
在解說員裡面,譚瑞午是個例外,他每次的講解很吸引球迷,他的特色就是對乒乓球比賽中的技術和戰術精確分析和講解,讓球迷能聽出一個所以然,聽他的講解使人有充實和豁然開朗的感覺。譚瑞午的講解資訊量很大,使球迷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有人說過一句經典的語言:“只有為他人創造價值,才能為自己帶來財富。”譚瑞午的講解正好體現了這一點。我想他拿電視臺付給的嘉賓講解費應該是問心無愧的。
現在國內媒體許多體育解說員,把體育講解當做一種榮耀,而並非一種責任,憑著名氣就大大咧咧地坐在那裡信口開河,似乎不做任何功課,表現得太隨意了。體育講解員面對成千上萬的觀眾,那是多大的責任,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應該做足功課,充分準備,具備解讀比賽的能力,照顧各方面觀眾的需求,始終以一種虔誠的心理,服務於觀眾。任何隨意、隨便、耍大牌的姿態,都是不尊重觀眾的表現。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文化素質的提升,一些舊的觀念需要改變。體育講解員更專業是社會大眾的呼喚,國家有關部門和媒體應該聯合打造更有深度的體育講解員,使媒體的體育解說躍上新的臺階,讓包括盲人在內的觀眾皆大歡喜。
-
3 # 小鑫愛體育
體育比賽解說員應該如何解說比賽才能讓觀眾滿意
現在觀看體育比賽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一種習慣,而透過電視收看比賽是重要手段,這裡面離不開體育解說員的存在,解說員水平的高低和解說方式、解說風格會直接影響到觀眾收看比賽的效果。
特別是對一些特殊群體,比如有的朋友提出,現在大部分解說員在解說比賽的時候,題外話太多,不解說比賽內容,對於老年朋友們,特別是盲人朋友們來說,聽什麼?自然無法更好的欣賞比賽。
這個問題我覺得電視臺應該高度重視。
但是應該區別對待,特殊處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裡面有個如何理解解說員的職責、以及時代發展和觀眾需求的問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家家戶戶剛開始普及電視機,在此之前能夠收看到體育比賽的機會也並不多,大家對比賽的瞭解、理解和認知都還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對球隊、球員、技戰術打法的瞭解程度就更不要提了,畢竟那時候的資訊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因此都需要有人把這些內容告訴大家。
那時候我國著名的“體育播音員”,包括宋世雄、韓喬生、孫正平等人,還有更早的張之老師,那是體育播音員的老前輩,宋世雄老師的師傅。
他們的解說播報風格,首先都是口齒伶俐,語速快,但是吐字清晰。從比賽一開始,就把比賽每一分鐘發生的事情,清清楚楚的告訴大家,也正因為這樣,對於比賽的技戰術分析方面,做的就不太夠了,一方面是沒有太多的時間,另一方面他們本人在這方面也不是太精通,畢竟他們不是太專業,而要解說的體育專案又包羅永珍的,當然不太可能樣樣精通了。
還有一點,他們有的以前就是做廣播電臺解說出身的,那時候聽眾看不到電視畫面,更需要他們把每一分鐘發生的事情都詳盡的解說出來,這裡面的傑出代表就是宋世雄老師,因此上習慣成自然了。
而進入到了本世紀,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資訊越來越發達,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也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了。大家在收看體育賽事的時候,需求也就和以前不一樣了,這時候傳統的解說員就不能滿足大家的需要了,觀眾會認為,你說的我都看到了,還用你說幹嘛?你說點我不知道的行不行?
在這種情況下,體育評論員就應運而生了。同時,在體育直播間裡,也一同出現了專業的體育評論顧問,比如最早直播意甲的張路和張惠德,現在的詹俊等人,他們在協助解說員轉播比賽時,不是過多的對比賽內容進行解說,而是更多的解讀和評論比賽的深層問題,分析技戰術打法,介紹球隊和球員的情況,介紹相關的幕後訊息,這都是觀眾不容易瞭解到的情況。
在新生代的專業解說員中,黃健翔是比較出色的代表人物。
在這方面我就有切身體會,我父親就聽慣了張之、宋世雄他們那種風格的解說了,再加上年紀大了,場上的人也看的不是很清楚,又不可能像年輕人一樣主動去了解那麼多的賽外資訊,所以他就喜歡那種老式的解說方式,對現在這種新式的解說評論風格很不感冒,覺得聽得雲山霧罩,比賽也看的稀裡糊塗。
所以,我覺得針對部分特殊群體的特殊需求,比如盲人朋友們的需要,或者是老年體育愛好者的需要,在現在的科技手段下,完全可以像多語頻道一樣,開通為盲人朋友們或老年朋友們服務的特定頻道,就像現在北京廣播電臺的主持人王異一樣,他在解說體育賽事的時候,就比較注重對比賽細節和過程的解說,因為他很清楚,他面對的群體是廣播聽眾,是看不到電視畫面的,就需要他來還原比賽的場景,因此解說的越詳細具體越好。能讓這些朋友們也聽得清楚,看的明白,享受到體育比賽的樂趣。
因此,在常規解說和特殊人群解說,這兩種情況下,我個人認為,要把握好度,比如說3/7開的比例,對於比賽程序和細節,以及賽外情況和評論等的比重,根據面對的不同觀眾群,按照3/7和7/3的比例進行分配,以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觀眾的收視需求。
回覆列表
記得小時候聽收音機裡的體育比賽,解說員總是能精確的說出整個賽情的發展,比如足球,球現在幾號的誰傳給了幾號的誰,反正你閉著眼睛聽也能感受到那個畫面,就是盲人朋友也一樣能感受到賽情的進展,所以,為什麼現在的解說員大都說些場外話,還要表達自己的感受之類,誰特麼在乎你的感受,真逗,除了扯著嗓子喊球進了,還會什麼?乾脆閉嘴讓大家自己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