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岸好呵

    《三國演義》是以藝術手法寫歷史,當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從欣賞性、可讀性角度出發,肯定有所取捨,否則成了《三國志》了。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親劉貶曹的,因此凡是劉備負面的,不利用劉備形象的肯定有所保留,當然不去進行渲染的。你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就覺得很正常了。

  • 2 # 叨叨克Ly

    原因至少有兩條。其一,《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部比較嚴肅的歷史演義小說,在時間、地點、人物等問題的設定方面,要求大體上符合歷史事實,只是在細節描寫方面進行虛構。而《黃鶴樓》雜劇恰恰是在大的方面出現明顯的問題,故而這一節不為作者所取。其二,歷史上赤壁之戰發生地的具體位置究竟在那裡,是有很大爭論的,而且,這爭論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在作者看來,赤壁就在今天的黃州。我們且看《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描寫:卷九“周瑜三江戰曹操”一節中寫道:“玄德盡把荊州之兵屯於樊口住紮”。在卷十“周公瑾赤壁鏖兵”中作者又寫諸葛亮又對劉備說:“主公可於樊口屯兵,憑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由此可知,赤壁之戰發生時,劉備一直駐紮在樊口。樊口在哪裡?就在今天鄂州市的江邊上,與黃州赤壁隔江相望。既然羅貫中認定赤壁之戰發生在黃州,那麼,在同一部書中,他就不可能又將“赤壁連城”搬到漢口或漢陽,去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所以從細節描寫的角度,他也不可能吸取《黃鶴樓》雜劇於《三國志通俗演義》之中。

  • 3 # 賦詩聯句寫正楷

    三國演義是小說,雖然背景是漢末到晉這段時間,但小說演義總有取捨或虛構,以吸引讀者,情節引人入勝為目的,不寫是因為不需要,如果需要,又可以移花接木,把別人的故事換個主人翁放進去。文學創作大致如此吧。

  • 4 # 元艮閣主

    我可以負責任地講劉備與黃鶴樓之間沒有交集,至於元劇有什麼“劉皇叔醉酒黃鶴樓“之類,我確實沒研究過,不好亂講。

    1、從史料上我們可以看到: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2、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既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劉備對東吳的彝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3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軍的攻勢,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帶打敗蜀軍。

    3、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廬江舒人[今安徽廬江西南]。漢族,美姿容,精音律,身長八尺有餘約(1.89米)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綜上所述,黃鶴樓建成的時候劉備剛死,周諭已經死了十多年了,他們之間不可能再演繹什麼黃鶴樓故事,而且黃鶴樓剛建成的時候是作戰用的敵樓,不可能用來喝酒彈琴。羅貫中老先生是一代文人豪士,是有真才實學的,不可能拿元劇中不著調的情節來貽笑大方。否則《三國演義》也不可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

  • 5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羅貫中沒寫劉備受困黃鶴樓,主要因為這段故事過於離奇而不合情理,又不夠精彩。

    所謂的劉備受困黃鶴樓,是元雜劇的一段,大致情節是因為劉備借荊州不還,周瑜大怒,就在黃鶴樓設宴,請劉備過江赴宴,想借此劫持劉備,逼迫他還荊州。劉備怕中計不敢去,諸葛亮勸他去,又安排趙雲保護。周瑜迎接劉備趙雲二人,席間索還荊州,劉備只是推諉。周瑜下令軍士圍困黃鶴樓,逼劉備立書還荊州字據,說明要有令旗才準放出。然後周瑜走了,趙雲取出諸葛亮之前給的竹節(相當於錦囊),發現裡面有一面令旗,原來是當時諸葛亮借東風時候周瑜給的。劉備大喜,就展示令旗給東吳兵將看,說周都督許我回荊州。諸將見了將令,不敢阻攔,劉備二人過江而去。周瑜聽說,帶兵追趕,又被諸葛亮殺敗。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除了從三國志和裴注中摘取內容外,來自宋元話本、戲劇的內容也不少。那麼,為何對黃鶴樓這一段沒有取用呢?

    首先必須說明,羅貫中選材也是要挑三揀四的。不能什麼段子都塞進來,那樣變成大雜燴,也就不能成為四大名著了。所以,一個段子不被收入書中,完全沒有任何奇怪的。

    具體到黃鶴樓這個段子本身,首先是格局小,全部包袱在一支令箭。

    其次是不合情理。劉備非要去這個宴會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冒險,而這支令箭是n久以前周瑜發給諸葛亮的,怎麼直到現在周瑜還沒想起收回?(相反,張國良平話中,諸葛亮借東風後也拿了一支令箭,用於赤壁之戰中讓人冒充吳將去偷運曹軍的糧草,就要合理得多)。

    其三也沒什麼精彩段落,雖然有劉備、趙雲、周瑜出場,但趙雲完全體現不出智勇雙全的表現。

    因此,段子本身的價值有限,不予儲存也就很正常了。

    相反,類似深入敵營的,演義有甘露寺(二氣周瑜)和關羽單刀會。前者表現諸葛亮的深謀遠慮,為了維繫孫劉聯盟而安排劉備招親,且同時從喬國老、東吳民眾、吳國太方面宣傳,使得孫權不敢擅自殺劉備;而孫權周瑜方面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殺不成就變相軟禁。雙方鬥智各使其法;後者表現關羽的勇敢無畏以及帶點蠻橫。這些無論從情節合理性還是從藝術價值方面,都勝過黃鶴樓十倍。珠玉在前,他山之石也可以拋棄一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帝駕崩秘不發喪最長可以隱瞞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