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朵朵佬爺
-
2 # 史過境遷客
號稱百經之首的《周易》,其有“大道之源”的美譽,相傳裡面的一部分內容為孔子所撰,用來做教學在合適不過了,相當於現成的講義。
因材施教,見異思遷。傳說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更有七十二。針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受到了好多學生的追捧與喜愛。
同時,孔子的這種教學方式,開創了私人教學的風氣,導致講學之風盛行,更是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
3 # 長安借東風
孔子屬於私自辦學,未經申核批準,並採用非國家標準教材,涉嫌違法犯暃!一,應予以取締。二,依法懲處。同時告誡全社會,嚴禁非法私自辦學!
-
4 # 槓精低能量
孔子的教育中心是以德行道,克己復禮,仁義忠孝,禮節誠信。以祖輩的禮規之道來束縛自己的人生之道。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品格,樹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知識主張,人人都需要學習文化,接受禮義廉恥教育,以道德規矩綁架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運用到萬事百業興,行行出狀元。讓學生們自己去實踐體驗指導自己的人生之道。孔子只傳播品德,從不傳播道藝。所以有人問他如何種地,怎樣經商,他一再拒答,說自己不如農民,不及商家。因此很多人就諷刺孔子是四肢不勤的臭老九。可是孔子的無神論思想卻供奉在民間各家的神壇上。
-
5 # 半個南山人
孔子雖然不是開辦私學的第一人,但他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開辦了比較系統並且具有定規模的私學,其"弟子三千,身遍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私學教育在當時很有影響,因此,孔子也算得是中國開辦私學的第一人。
孔子辦私學以何為教材?
孔子收徒講課,他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他親自編輯整理的,他刪節整理了《詩經》、《尚書》、《易經》、《禮儀》、《春秋》、《樂經》六本書,以這六本書做為自己的基本教材。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
孔子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是“知行合一”。
孔子的教育內容是“仁、義、禮、智、信”。
孔子培養學生的目標是:培養更多的君子。
-
6 # 菩薩事業0688
孔子是私人教育的開山鼻祖,根本沒有先例可以借鑑。所以,孔子開辦私學教育的教材就是孔子的學識和品德。經過若干年的教育實踐,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才把孔子的教學內容及教育方法彙編成冊,這就是《論語》。需要說明的是,先有孔子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後有《論語》這部教材。這是不是也體現出了孔子的偉大呢!
-
7 # 王松林
孔子辦私學,用的教材都是自已編寫的。
當年,憑孔子的水平,到中央謀取一官半職,按現在的說法當個公務員,綽綽有餘。然而,孔子不屑一顧,下海私人為學,辦的風聲水起,教與學相結合,理論聯絡實際,帶弟子同遊列國,深受第子們的喜歡和愛戴。
孔子說:“道德不進行修養,學問不進行講習,聽到符合道義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不善的行為不能去改正,是我心中的憂慮啊!”現在,很多人天天憂心的是,自己什麼時候才有豪宅、名車和嬌妻,孔子當年憂心的是道德和學問。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孔子創辦私學的目的是為了修德講學,教化民風,導人成才。
在孔子之前,學校是由官府辦的,國家開辦官學,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入學學習。這些貴族學習的也主要是治國理政之道,因為他們將來是要繼承父親的官位,享受榮華富貴。
孔子開創了私學的傳統,孔子辦的私學是中國最早的民辦教育機構之一。
辦學的目的是服務於社會,引導學生做仁人君子,使民風更為醇厚,同時給各國政府提供治理國家的諮詢。這也是孔子走到哪個國家,儘管沒有受到重用,但都受到很高禮遇的重要原因。孔門私學重要的貢獻是使平民有了進入貴族統治階層的機會,打破了當時社會出身定終生的宿命,開啟了人才向上流通的通道。人們可以在孔門看見向上走的希望,接受到道德的洗禮,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是孔子興盛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真諦。
孔子勇敢地突破了官辦的教育體制,“下海”辦學,使得中國教育出現了多元化的格局,而且培養學生也實現多樣化。在這一點上,對於今天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是有意義的。
孔子自覺遵守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他雖然說自己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事實上,他做了很多學問,為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弟子推祟孔子的學問。他的第一大貢獻是述《論語》的教材。儘管《論語》是學生記錄孔子和學生對話的內容,裡面也有很多孔門弟子的言語,但大多是孔子的言行,體現的基本都是他的思想。《論語》也是後人研究夫子及其弟子思想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論語》更被視為中國人的《聖經》。韓國、日本非常重視《論語》的學習和研究,甚至歐美國家也很重視。可以說,《論語》的知音已遍佈全球。
他的第二大教材是《詩》《書》。《詩經》在孔子時代有3000多首,但有一些是重複的,有一些是殘缺的,有一些是低俗的。孔子刪定《詩經》,留下的都是可以用於禮樂教化的經典名篇
教材。
《詩經》對於陶冶我們的道德情操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讀《詩經》能使我們時刻體會到其中的人文關懷。“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就像有一陣柔和的風輕拂你的髮梢,有一股清泉滋潤你的心田,一種敦厚的土地令你培植生命根基。溫柔敦厚就是一種淳樸真誠的品質,具有這種品質的人越多,整個社會風氣就越好。
《尚書》,它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教材,儲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由孔老子編寫的,但有些篇是後來他的徒子徒孫補充進去的。孔子編成《尚書》後,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
他的第三大教材是作《易傳》、寫《春秋》。孔子晚年對《周易》很感興趣,尤其是50歲以後。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大概也和他50歲開始研究《周易》有關。《史記·孔子世家》裡講: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教材之一,被列為“五經”之一。是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後來由司馬遷續寫。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孔老夫子所著《春秋》雖然非常簡練,卻是信史,也就是有根據的,不是瞎編亂造的。沒有加入自己的觀點,或者道聽途說的內容,更沒有自己隨便想象的內容,孔老夫子這種實事求是的著史態度和方法是歷代史官的樣子。孔子真不容易,很高產,他整個後半生帶著學生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居然做了這麼多學問。而且這些學問大大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做的學問很多,他所做的學問都是關於人的學問,體現出孔子深厚的人文關懷。還有孔夫子那實事求是的做學問態度和直面現實的問題意識,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同時,入學門檻很低。孔子說了,只要你帶一捆(十條)乾肉來就行,吃住我包了。因為孔子辦學的目的是為了讓所有願意求學的人都有機會學習,尤其是平民人家。但這個見面禮也不能沒有,這個見面禮表示來求學的學生是願意接受教誨的。而且,孔夫子也是人,也需要一點兒學費來維持生計。
孔門裡的學生都是一些什麼人呢?從財富上看,有富人、有窮人。富人的典型代表是子貢。子貢是成功的商人,富可敵國。孔子周遊列國,子貢資助很多。窮人的典型代表是顏回和原憲,顏回常年居住在陋巷(貧民區),吃不飽、穿不暖。原憲後來隱居在窮鄉僻壤,富有的子貢還專門去看望過他(後文有具體講述),也算是扶貧吧。
從權力上看,有貴族、有平民。貴族的典型代表是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平民的典型代表是曾皙、顏路。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是孟僖子的兩個兒子,孟僖子在去世時留下遺言:孔子乃貴族之後,德行好,水平高,倆兒子要跟著孔子學習。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私學辦得很好,聲望不比官學孔門裡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平民。
孔子弟子大多來自魯國,因為孔子是魯國人,在魯國教育學生的時間也最長。但孔子後來周遊列國,每到一處,有很多當地人慕名求學於孔子,成為孔門弟子。根據《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所說,子貢、子夏、公孫寵、琴牢是衛國人;子張、公良儒、巫馬期、陳亢是陳國人;原憲、司馬黎耕是宋國人;公析哀是齊國人;漆雕開是蔡國人。孔子辦學簡直就是一個雜牌學校。
因為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讓有志於學的天下英才來學習、來成長。從孔門的學生構成我們可以看出,孔門的教育是打破了貧富貴賤的界限,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打破了年齡的界限。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進步。
孔子的教材是“儒家”思想中最高階教材,如今,二千多年過去了,孔子教材屢屢出現在教課本上,這也是史上的奇蹟了。
回覆列表
教材應該是有的,我記得孔子編過一本《春秋》的簡史,採用的是春秋筆法,有褒有貶。我想,孔子當時編《春秋》就是為了做教材,當然,還有《周禮》《易經》《詩經》《尚書》,應該也是教材。不過,孔子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因材施教,發揮較多,才有《論語》一書,《論語》其實是孔子的教學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