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律師Tamara
-
2 # 律師張博
多學習,把自己的法律知識打牢固很重要。
多經驗,多去做一些社會實踐,有經驗的律師更容易被別人相信。
多公正,相信自己的法律,法律與事實相統一。
-
3 # 謝松林律師
1,律師僅僅是一份職業,一份工作,不要有暴富的心態進入,當然,你慢慢積累了到了一定程度,該回報你的。2,高學歷不一定過得了司考,高分過了司考不一定做得好律師,過了司考不要驕傲,不要看不上這個,瞧不起那個。3,做會做人,誠實,踏實,勤學,要忠於法律和委託人,不為一時的金錢權力擊倒。4,多學,多總結,多觀察,5,要有窮三年的思想準備。6,不要勾兌,不要出賣靈魂,不要當孫子,法官也討厭這種小人,你的委託人轉過身去也要罵你小人,對方當事人可能會傷害你。
-
4 # 江雪微言
青年律師在社會從業主要面臨服務能力不足(供給端問題)和市場能力不足(需求端問題)兩個方面的壓力。
很多青年律師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建立人脈方面,由於自身力量薄弱,這樣往往是事倍功半的,人也很辛苦,勞而無獲。
青年律師應該抱有長期事業奮鬥目標,逐步積累能力建設的打算。應不斷努力學習,爭取投身較大機構,特別是尋求較好的律師做為人生老師,等到力量積累較充分時,自然水到渠成了!
-
5 # 劉靜律師盈科
1.先找一個榜樣,未來你想成為的律師的樣子,然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2.找的這個人,是不是你真正想成為的樣子,這個問題,多想想,最好想清楚
3.沒想清楚之前,多做多學習,不一定對,大抵不會錯
-
6 # 執業三十一年法鬥士
我的建議是:
一、取得法律資格僅僅只是入門,還需要不斷學習。法律更新很快,不學習隨時就要落後,不要因為取得了資格就停止學習。
二、做業務首先要學會做人。人品是第一位的,沒有人品再好的法律水平都是浮雲,要想做好業務首先要學會做人。
三、要守住底線 。守法是必須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能違法,違法亂紀的事情堅決不能幹。
四、業務是慢慢做起來的,要耐得住寂寞 。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要一步一步把業務做起來,不要夢想一夜暴富。
五、要把律師業務當作事業來做 。律師工作是養家餬口的手段,但這是眼前的利益,要有把律師工作當成終身事業來做的打算。
以上就是我的建議,給你參考。
-
7 # vincent5730
1.想當律師的,可以先別當律師,在其他領域混個十年八年再入坑。譬如我身邊某律師在某中院出來的,第一年創收過百萬了。某律師原先在醫院上班,專門為醫院提供法律服務,收入也是非常可觀。某律師是在某大企業當了好幾年會計,專注於財稅,收入也是非常可觀。
2.律師是一個細心長流的行當。執業五年以上的,混箇中產階級,還是沒有問題的。要想大富大貴,要麼是在刀尖上跳舞,要麼天賦異稟。
3.底子不乾淨的,小心秋後算賬。某個司法人員出事了,曝出十年八年前,曾經有個某某律師向他行賄,然後秋後算賬,這時候這個某某律師已經是某某律所老闆,某某律協主任了。
4.想突破的,要麼特會營銷(也可以說是特有資源),要麼特會辦案,否則還是老老實實,當個中產階級吧。
5.慎重接親戚的案件。第一,收不起費用。第二,萬一結果不理想,在其他親戚面前說你壞話,就算所說不實,你也是有理說不清
-
8 # 北京家理律師事務所
青年律師是律師行業的未來,也是律師事務所最重要的人才儲備。因此,律師事務所應該將青年律師的成長和培訓擺在核心位置,給予充分的重視。但目前的行業現狀卻是——青年律師與律所的聯結並不緊密,律所缺乏足夠的動力去培訓青年律師,導致青年律師成長艱難。
一、堅持公司制律所管理模式,建立人人樂於分享的制度環境
家理律所堅持公司制律所管理模式,借鑑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結合律師行業的實際情況,透過創新管理形式、完善律所組織架構,建立了人人樂於分享的制度環境。
(一) 創新管理形式,營造合作分享的氛圍
家理律所採用了全新的管理模式,把律所業務分為品牌營銷、諮詢接待、談案辦案和技術產品四個模組。管理者要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價值,需要與其他部門進行充分合作,管理者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讓律所快速發展壯大。
基於這樣的上層設計,家理律所從其出生之日起就帶有“合作”和“分享”的基因,為律所的合作分享機制建立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 完善律所組織架構,建立知識分享的制度環境
2016年以來,家理律所逐步完善了律所的組織架構,建立了以業務部為作戰部門,以市場部、諮詢部、品牌部、產品部為支撐部門,以財務部、綜合服務部為保障部門的組織體系。
圖一:家理組織架構圖
這樣的組織體系下,資深律師主動向青年律師、實習律師傳道授業解惑,同時鼓勵律師間建立互助培訓會,市場部、諮詢部、品牌部、產品部等支撐部門為青年律師們提供營銷策劃執行、客戶聯絡、品牌推廣、客戶畫像、法官畫像、經典案例解讀、婚姻家事法律服務大資料報告等資源和能力支援,其目的均是為了幫助青年律師更快地成長,進而為律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二、堅持在專業化道路上深耕,形成完整的專業知識技能體系
大多數青年律師的成長依靠自學,外部市場提供的培訓專案不僅價格高昂,而且往往只針對某項執業技能或某個疑難法律問題,青年律師很難形成完整的專業知識技能體系。
家理律所始終專注於婚姻家事法律業務服務,執業領域包括婚姻家事非訴和訴訟業務以及家族財富傳承規劃業務等。截至2018年年底,家理律所接待當事人五萬餘次,辦理婚姻家事案件一千多起,大量專業案件的實操訓練,不僅可以讓青年律師快速掌握該類案件的辦案技能,也為家理律所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技能,形成了完整豐富的專業知識體系,作為培訓青年律師執業技能的重要材料。
圖二:家理培訓材料(部分)
三、完善培養-考核-晉升機制,激勵青年律師快速成長
圖三:家理人才晉升機制
對於實習律師來說,家理律所更關注培養和考核這兩個階段。
實習律師實行考核准入制,實習新人需經過三個月的系統培訓和形象管理能力、業務知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急應變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和自我驅動能力六大能力模型考核才能正式成為實習律師。
圖四:六大能力模型
就拿家理律所的任正良律師來說,他是第一批透過家理培養模式成長起來的執業律師之一。在實習期間,除了協助指導律師,他還協助過其他9位執業律師辦案,參與辦理婚姻家事案件100餘件,起草各類文書材料20餘萬字,出庭120餘次。除了專業知識培訓和案件實操訓練,他先後接受過文書書寫、溝通能力、鏡前表達等專項能力培養。
對於執業律師,家理律所的准入標準非常嚴格,順利入職後更關注培養—晉升這兩個階段。除了執業知識技能的培訓,家理律所積極為青年律師提供豐富的自我展示平臺,例如推薦優秀青年律師前往北京新聞廣播《警法線上》欄目、北京電視臺《第三調解室》擔任主講嘉賓,以幫助其提高社會影響力。
為了讓青年律師學得好、留得住,家理律所完善了七級職位晉升機制,每位青年律師均可透過自己的努力不斷闖關升級,直至成為家理的合夥人。
圖六:家理第一批權益合夥人晉升儀式
四、建立石墨式培訓體系,實現律所專業知識的傳承與更新
經過了三年多的實踐發展,家理律所逐步建立了石墨式培訓體系,透過這一體系實現律所專業知識的傳承與更新,幫助青年律師快速成長。
(一)石墨式培訓體系簡介
石墨式培訓體系的得名,源於家理的培訓體系如同石墨結構一般,既有不同層級律師間的“師徒帶動”培訓制度,又有同層級律師間的部門互助培訓制度,而且每個律師均是對外連線的主體,他們可以向外汲取知識營養並透過集體分享培訓制度來反哺整個律所。
圖七:石墨式培訓體系
(二)創新傳統師徒制,讓師父帶動徒弟成長
在石墨式培訓體系下,師父和徒弟間首先是平等的同事關係,然後才是師徒關係。師徒同屬於家理法律業務部門,他們不需要競爭案源,他們更需要合作,以便共同應對日益增加的複雜案件。
因此,家理的師徒關係不存在“事師如事父”的等級劃分,更像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互助合作關係。在家理律所,實習律師、青年律師可與資深律師經過雙向選擇自願結成師徒關係,但他們還可以自由與其他資深律師合作辦理案件。
(三) 部門內建立互助會,讓同層級人員自助成長
在石墨式培訓體系下,部門互助培訓制度可以幫助同層級律師自助成長。
辦案部的部門互助培訓制度,每週組織一次培訓會,時長為兩個小時,培訓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疑難案例分享,每次指定一位資深律師分享一個疑難案件,以自辦為主,分享者會詳細講解案件的爭議點、辦案過程以及法院的裁判思路;
(四) 律所建立集體分享制度,實現內外知識整合更新
家理律所還會支援律師參與外部培訓學習,除了積極動員實習律師、青年律師參加律師協會組織的培訓講座,同時每年會選送優秀律師去 iCourt 法學院、全國青年家事律師公益培訓等律師培訓平臺參加專項培訓,由律所提供培訓經費、交通食宿費用等。
為了鼓勵律師自我驅動學習提升,實現律所內外知識的整合更新,家理律師早在2017年初就建立了集體分享制度,集體分享會每週舉行一次,律所全體成員均可參加,主講人可以毛遂自薦,但每人每年至少需要主講分享一次。
結語
2019年是我國恢復律師制度的第40個年頭,雖然中國律師業隨著經濟持續發展而獲得空前的發展機遇,但是青年律師成長依然是行業難題。
青年律師是律師行業的未來,也代表著律師事務所的未來。在青年律師的成長培訓方面,律師事務所既是責任人,也是獲益人。
家理律所透過堅持公司化律所管理模式、堅持在專業化道路上深耕、完善培養考核晉升機制,為青年律師的成長培訓掃清制度障礙,同時建立石墨式培訓體系,引入源頭活水,讓知識在律所內外部自由流動,讓律所成為一窪永遠清澈的泉水。
-
9 # 秉諾_尚俊律師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法律是書本上的,現實中的法律是法律文書上的,兩者之間應該高度一致,但是,有時候,也不完全一樣,要學會妥協,要學會以法律文書上的法律為準,不要鑽牛角尖,否則,你會後悔的!北大不是也敗訴了嗎!!
回覆列表
我也是一名青年律師,雖然我幾乎沒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還是想透過我的為期不長工作經歷,來發現自己注意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