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弘道

    你所說的現象的確是很普遍的,但人們應該更多地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其根源是什麼以及應該如何改變這種現象。

    從大的方面講,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其一是社會的變革、開放的世界、外部文化的衝擊等外因;其二是內部和內在的因素,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等。

    人們可以做一個實驗,現在真正懂得“孝”的基本含義的人有多少?答案一定是很少的,但多數人卻一定自以為是地感覺到自己是懂孝的,而且也會認為自己在孝的方面做得是很好的。人們可以設想,當一個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人,他又如何能夠主動和直覺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就這個問題而言,究其本質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子女和青少年教育方面出現了偏差和導向上的錯誤。俗話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事實上,多數父母父母和社會在孩子的內心種下了錯誤的種子,之後又深受其害。

    父母對子女給予了太多的“愛”,但是這種“愛”是有問題的,其表象雖然是多樣的,但是最致命的是其中缺少科學和對人性本質的教育。具體地講,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缺少正確三觀的教育,而卻極度張揚了對物質和利益的追求。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解鈴還須繫鈴人。家長和社會要加強自身的學習,觀念和行為必須改變,否則,這種現象和不良的後果將越來越嚴重。

    孩子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孩子和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和不懂教育的人。

  • 2 # 洗過的白襯衣

    經濟大潮的發展,讓人們產生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傳統文化的確失,讓人們失去了家的觀念;西方文化的輸入,讓人們家風轉變。這些原因加上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政策,都讓傳統孝文化使去了應有的光澤。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我想起了中央電視臺視臺的《家風》欄目,辦的就很好。只可惜這個欄目現在看不到了。為了讓孝文化傳承下去,必須從小學時代就要抓起,媒體等宣傳單位加大宣傳力度,影影片道少放些小鮮肉,多播寫家風欄目,讓中華民族的這一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下去。

  • 3 # 拔起蘿蔔

    是現在人的價值觀不同,教育也不同了,現在全民向錢看,那知識越多越自私自我,連看父母的養育之恩也要用尺子和金錢來衡量了,

  • 4 # 金馬寨主

    主要跟社會和家庭教育有關。這樣的兒女自私自利,覺得父母為他們的付出是應該的,從不認為這就是恩情。所以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不願報恩付出。這是教育的缺失,也是個人素養的低下。

    再是生活壓力大,兒女無力顧及老人。總之,孝敬老人無需理由和原因,就像父母再難也把咱們養大一樣。咱們再難也不能捨棄這份親情和恩情。他們養咱小,咱養他們老,天經地義,人之根本。

  • 5 # 一頭怪牛

    謝邀!這樣的情況非常複雜!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現在社會是經濟社會,沒有錢就沒有一切!也就是說子女的負擔越來越重,小家庭的“油鹽醬醋”生活實屬不易!應該給予理解!緊張的社會節奏,也是萬不得已而為之,照顧父母、孝順父母也就成為一句空話!不到萬不得已子女們很難見到父母一面!所以,每一個家庭情況不同,對父母的重視情況也就不盡相同!

  • 6 # 亂走人間

    我覺得這是中國式家庭的必然結果。

    在小的時候,做父母的在儘自己責任的同時對子女的要求特別高,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強。

    中國式父母總喜歡把子女當成自己的某些延伸,把自己未了的心願或者自己不喜歡的強加於子女身上,就造成了無微不至的照顧。

    豈不知子女也是需要成長空間的,愛的太滿就容易溢位。

    而子女在長大後,對老人的愛和孝大多體現在物質方面,不能說對老人不愛,只是沒有給予精神上的呵護。我們總認為給了物質上的滿足,就算盡了孝。

    豈不知老人也是需要陪伴和愛護的,只有物質是沒有溫度的愛。

  • 7 # 素食有福

    我認為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丟失,讓我們的下一代迷失了自我。

    現在從幼兒園開始都開始西化,總認為外國的好,教育制度也推波助瀾,傳統德育文章少到忽略不計。現在中央總算也明白過來,十九大提出的文化自信就是對傳統文化的肯定。自古以來忠孝禮義都被視為中國的傳家寶,古代先學做人後學做事,一旦傳出你不孝,再大的官再大的名氣立即讓你名譽掃地。總之只要國家下決心推廣傳統文化,從幼兒做起,一二代後尊老愛幼謙謙君子之風定會重回中國。

  • 8 # 密雲三昧

    你認為是什麼原因讓一些做兒女的對父母的孝心一代不如一代?

    兒女對父母的孝心,本來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

    每個人都會做子女的角色,每個人也都會做父母的角色。生活,就是要我們學會做飯角色的互換來體諒別人的辛苦與不幸,在做人的角色、地位的轉化中,學會人生該學會憐憫心和寬容心。

    誰都會愛著自己的父母,誰都會愛著自己的子女。

    現在呢,有些子女的孝心看起來是一代不如一代,可能也是有這種現象。

    但孝心是一個複雜的人生主題。孝心的真實含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認知的那樣。

    這些很深解析,我們先暫時放下來,不去說吧,現在就說說平時子女對父母的孝心。

    現在有的兒女對父母親,沒有多少孝心,是有這個社會現象的,說起來,情況還是比較複雜。

    這個社會問題,是中國近幾十年以來的一個人情世故方面的轉變,倫理道德呢,由原先的敬老愛幼,注重情感,孝敬父母的心,漸漸淡化,轉變成了用金錢物質來聯絡子女與父母親情的現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呢,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質樸純真了。變成了只用物質和金錢利益,來衡量人的愛心和感情傾向。

    這種情況也可能有了幾十年的時間了。情感、愛心、孝心,都漸漸變得越來越麻木不仁了。人的情感,愛心和孝心都徹底被物化掉了。子女對父母的感情,孝心,也受這方面影響,變得越來越不知道怎麼體諒一下父母的辛苦和不幸。

    對父母,子女只是用物質利益來給予支援,而少了隨時隨地用真情實感來體諒父母的心境和處境。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也漸漸變成了一個金錢與金錢之間的關係。這是很不幸的。

    用這種物化的孝心,物化掉的情感,來推演、維持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的紐帶。這是整個社會物質生活、物質文明帶來的大環境帶來的情感變異特徵,孝心,也收受到影響,早已經轉化成了變異的問題。

    物化的情感,形成了情感變異的底色,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也是這樣在漸漸變化著。

    其次呢,做兒女的,孝心減弱,孝心漸漸不如過去的時代,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型別也不一樣,具體情況也不能一概而論。

    有些子女呢,不怎麼孝順父母,是品德真的很差,不關照、不疼愛自己父母,也是有的。

    可有些子女,孝心不夠也,也是有著多種原因、多種情況的。現在年輕人,七零後,六零後的子女,都在那個計劃生育的時代所生,大部分都是單身,他們的父母都只生育一個孩子,這些孩子他們結婚後,一個家庭就要擔負著四個老人的養老問題。

    這本來就給現在的子女壓力很大,加上他們對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問題、經濟負擔壓力,生活就已經是很難了,生活成了很大的問題。

    有些子女要還款很多,每個月要按照定數去還掉房貸,車貸,高昂的物業管理費,教育孩子、撫養孩子的費用,等等情況,使得年輕人家庭生活問題負擔很重。

    面對這些子女的困境,中國的父母親們哪裡肯安心休息呢,哪裡肯靜下心來,安心養老呢?誰都不是給予自己的子女更多的關注、支援理解和體諒、幫助呢?

    與此相應的是,自己的子女給予父母的卻相對來說減少了很多。就是這種社會原因、社會生存壓力所帶來條件有限,也是有這種情況的。

    子女的孝心,也得用一些物質和金錢的支撐,才能保持,才能給父母晚年生活寬裕的養老條件。

    所以,現在的好多子女他們本身自己的生活都成了問題,擔子很重,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也一時難以再多多去關照父母了。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但是,作為子女呢,在實際生活中,也不要就因為你條件差,就不去關愛自己的父母親,這也是很不對的,不能這樣過日子。

    人生最大的遺憾和後悔之事,自己一生會懊惱、後悔的事情,自責良心難以解脫的事情,就是在父母親活著的時候,自己沒有好好地盡力,沒有好好的盡到贍養父母親的義務。

    孝心差了,是一個人在今世,最大的不幸,是在今世,他最大的痛苦之源。

    作為父母呢,也一時不要因為自己已經是老人了,不要因為自己一再支援過、關愛過自己的子女了,就常常生氣,就生出抱怨、瞋恨的心情,這也是不好的心態。

    既然都已經愛過了,就再多多忍讓著些子女,才是很圓滿、很美好的結局,父母與子女之間,才好一起過日子,才會留下世間感人的情親愛心。

    孝心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孝心,是最美好的大愛了。

    身有傷,怡親憂,德有傷,怡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說的就是這種要用極大的耐心和仁慈的孝順之心,開寬頻、孝敬自己的父母雙親,就是要做到這樣的境界,才算是最好的。

  • 9 # 使用者張越陽

    子女對父母的愛和孝順,不可能是家庭教育問題。更不是社會教育問題。兒女孝順父母根本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一種人為的天然關係。不懂這一點的人,才談孝順是教育出來的,妄加教育的功能。

    人親人,上往下親。養你的,你養的,才是真正的親。父母親兒女是真親,翻過來,兒女親父母有水分。兒女有了兒女又是這樣。代代傳承,才形成人類社會。

    現實生活中,子女孝愛父母的佔少部分,不孝愛或少孝愛者佔多數。孝與不孝這是一種人為的天然關係。有的孑女硬著頭皮,咬緊牙關孝敬父母,有的子女心誠和意,情願孝順父母。這就是人為的天然孝愛關係。與什麼什麼的教育引導毫無關係。

    孝順不是教給的。是動物的本能。

  • 10 # 相理衡真X

    百善孝為先,是過去的說法:時代不同了,應該知道人是一種自利生物,想象中兒女不應該有私情,孝順父母天降福。是市場經濟改變世界,但家庭應有道德要求。人人說交換產生利益,父母的無私奉獻子女認為理所當然,家庭的差異是教育的短板,自利是人的本性,是由人的基因決定的…

  • 11 # 石匠秦人

    傳統文化,仍是主流。孝道未減。無可厚非。只是隨著商品社會價值觀以及西方文化之滲透與侵入,才是個別子女對父母冷漠。

    自古忠孝難兩全,孩子也要求生存,所謂孔孟講的,父母在,不遠遊。已不適合當代時勢。工業化,難免大多數孩子出門打工,不可能天天守在父母身邊,養老社會化。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將會成為局勢。

    我現在六十三歲,照應母親。但將我有一天走不動。恐怕養老院是首選。

    並非兒子不孝,他們也得生存!正確看待才對。否則,,只能自尋無趣!

  • 12 # 仰望白雲

    我覺得兒女對父母的愛並沒有減少,可能是更理性了,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好像有這麼一句話“你苦心籌謀自以為為他好,卻從不知道他想要什麼。他想要的,你拼了命的不給他;他不想要的,你到要硬塞給他。這就是你為他著想,為他好?” 父母愛子女,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孩子抗爭,但心裡還是愛父母的。

  • 13 # 我是名白白患者

    因為生存之道,兒女們把溫柔留給別人,對自己最親的父母冷漠不是他們不愛你們,只是在外面偽裝夠了,對待父母的態度是發自內心壓抑的情緒。兒女們發洩後,內心都極度後悔,知道這個態度不好。但也知道唯有父母是不會計較的,縱容著我們!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兒女的愛是自私的!可憐天下父母心!但誰又能明白兒女成長後的無奈呢?

  • 14 # 小白菜129669478

    是現在的社會改變現代人的心態,生活的不容易造成了他們壓力,以至限制了美德和人愛的侷限,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所以造成了一代不如一代,親情如紙水。

  • 15 # 秋霞134181534

    你認為是什麼原因讓一些兒女對父母的孝心一代不如一代?

    我個人感覺大多數人對父母的孝心未減,只有少數人不孝順父母,這可能是與教育有關,孩子從小接受父母的言傳身教有很大的影響力,我發現父母孝順爺爺奶奶的家庭,家裡的孩子基本上都孝順父母,有些人自己對長輩不孝順,所以他們的子女也不孝順他們,還有些人經常會對孩子說要學西方國家養孩子到十八歲,十八歲以後什麼都不管,以後各人管各人互不干涉,其實西方國家的子女也都很孝順,我在國外,生病住院,在醫院裡看到外華人對自己的長輩也非常孝順,幾個子女到醫院你來他去的,幫老人擦身子,換尿不溼,我看也和華人差不多的孝順老人,所以有句老話叫孝順傳家遠!

  • 16 # 隨風飄揚

    生活方式的轉變!其實人沒變思想也沒變只是沒有那個實力來盡孝!比如住院你沒錢怎麼孝?你沒房,沒車,沒老婆,怎麼孝?為了自已能上一般生活都要拼命還有多少能力盡孝!經後就是自已養自己自已為自已盡孝。

  • 17 # 春之聲1953

    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過度培養惹的禍!導致現在的“孝心”一代不如一代!

  • 18 # 汴水之畔的一生何求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哲學的問題,事物總是一個不斷髮展變化和進步的過程,中國的傳統道德及文化幾千年的流傳有一條主線就是“孝”,孝是道德,孝更是文化,但是,我認為中國的”孝“的道德和文化傳承並沒有減弱,更不存在丟棄,為什麼呢?哲學的原理已經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髮展變化和進步的,人類歷史的程序也證明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所以,每個時代的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兒女對父母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封建社會下有封建階級的倫理道德,講”三從四德“;社會主義新中國則有新型的“孝”道價值觀,所以,豈能用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呼天喊地的大叫,一代不如一代。現代社會的發展給兒女們敬”孝“提供了新穎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孝”的內容和方式,比如:許多老人不會呆在家裡養老,會選擇去一些適合自己的養老地方及養老機構養老,不在給兒女添麻煩,而兒女也沒有必要日日在二老膝前日日伺奉,可以全身心投入事業中。因此,我不認為現在兒女的”孝心“降低或減少,而是,我們的觀點要適應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

  • 19 # 安平西橋

    時代變了,社會在發展。子女對父母的依賴在逐漸減弱,而父母對子女的依賴在逐漸增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馬自達說明書扉頁總有一首小詩,而且堅持了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