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爺1235813
-
2 # 雲夢琪
一般情況下,學歷越高,所學知識越多,認知廣度越大,思想更容易疏於膚淺。自然更容易從更多的角度、更復雜的思想去解讀事物,而畫家往往是有感而發,或感於景,或感於人學歷高低與否與是否會過度解讀畫作並無太大關係吧。普遍對畫作沒有深入研究的人大多隻會外行看熱鬧,反而是對畫作有一定了解的人才會想著如何去解讀,存在部分人的過度解讀。
-
3 # 哈迪斯愛寫作
對,因為人類目前為止的最高境界是去創造,而創造的前提就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學歷高的人(在這裡我姑且把他們當作知識儲備很多的人)在書本和前人的基礎上對待同一種事物會有較快的認知,這樣他們在書本和前人的基礎上就更會創新和改變,簡單來說就是,先理解—感悟—實踐創新,對於畫作也是這樣……
-
4 # 扁無醫
這個問題我的理解他不具備一種必然因果性,但是又有一定的相關性。畫家的作品是畫家從本身的主觀角度出發對事物感受的一種表達,他必然具備一種意境,看畫的人本身能不能體會和感受這個意境,跟他的學歷沒有一定的必然性,就像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樣,他需要的是看畫的人和畫畫的人透過畫形成一種意識上的同頻共振,這不是用難度來衡量,用緣份來形容更確切一些。看畫的人往往是從自身的視角出發,透過主觀學識去揣摩作者的意圖,就很容易有失偏頗,在不能和畫作意境同頻的情況下,學歷越高,主觀意識就越強,離作者的原意就越遠,這個方面來說是有一定的關聯性的,但絕不是必然的。還有就是現在也存在一部分學歷很高,但真實水平有限,偏偏又愛賣弄的人,這部分人尤其會過度解讀畫作。
最後,一副好的畫作,本來也應該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找到自己的感受,就像一篇好的文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5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這話是有道理的,但對“過度”一詞的使用我有保留看法。學歷高,證明他讀書多,聽講多,思維訓練也多。想屬輕舉上升,念屬水,念念成江海。文以載道,文字語言的出現可了不得!蒼頡造字,文字出,泣鬼神。
文字的出現,使人的思想心靈第一次有了物質外殼,使人類的心靈交流,成了誇越時空,能被保留的東西。文字的出現,使人類心靈活動不再是個自的自發的自生自滅的東西,而是成了全社會能共同關注的東西,從而能彙集全社會點點滴滴水成大江大海,形成可容,化而為鵬的三千里鯤之水。而可化鯤鵬之海,又恰恰是藝術靈感的生命之泉。
條條大道通羅馬,到羅馬相見。生命之海,是激情之海,釋放的激情,越往其內,越厲害。讀書領會越深,對這鯤鵬之江海體會越深,少有阻力。反之,就體會越易淺,不“過度”解讀。最後淺到裸體畫就是最大的性資訊載體,不異於禽獸,故,“養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不能得其意而忘其形。
-
6 # 五邊形往事
1小學: 不好看,衣服不漂亮。
2初中: 有點好看,感覺很溫柔。
3高中 :挺好看的,裡面道底有沒有密碼。
4本科 :好看,到底是不是達芬奇自畫像?
5 研究生 :好看,達芬奇絕對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6走進社會:達芬奇的那一幅畫最貴呢?
-
7 # 瀟湘子41563803
每一幅畫,都是畫畫人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現,畫家作畫的思維過程是由內在到外在,從抽象到具體。內在的東西越強烈、越複雜,外在的表達也就深刻,越耐人尋味。
看畫,也是一個思維過程,不過這個思維過程剛好相反,是由外在到內在,從具體到抽象。
低層次的欣賞可能只是滿足於畫作的外在之美,或進入不了內在的精神之美,或淺嘗則止,或人云亦云。
高層次的欣賞會力爭深入到畫家內心世界,他們會更準確地把握畫家的內心世界。這個欣賞既是在‘還原’畫家的內在世界,也是欣賞者的藝術‘再創作’。學識多的人把握畫家內在世界會更深入、深刻,而且還可能幫助畫家完善‘言猶未盡’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解讀其實在藝術(繪畫、音樂、文學……)欣賞中普遍存在的。
-
8 # 國內ERP專題
這個說法既對,也不對,應該說知識儲備越多的人,越會過度解讀一個畫家的畫作
說這個說法是對的,理由是學歷越高越有可能知識儲備越多!很多事情已經看透了,才會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加上學歷高,自身有一定有優越感, 所以敢說。
有一點是肯定的,知識儲備不夠,是無法過度解讀任何事務,甚至都無法正常理解,也包括畫作。
當年齊白石相用一幅《蝦》,換賣蝦這人的真蝦,卻被人拒絕,認為畫的蝦怎麼能換自己的真蝦呢?這就是典型的知識儲備不夠的例子,如果賣蝦之人稍有一點文化素養,齊白石的畫可是非常有價值的,這種事求都求不來,求得齊白石的一幅畫,價值比自己的真蝦高出多少倍。
古代有一位叫馬知節,珍藏了一幅《鬥牛圖》,很多文看了都覺得這畫很牛逼,個個都稱讚不已。馬知節也非常得意,視之為珍寶。經常拿出來曬太陽。
結果一位農夫前來撽租稅,看見《鬥牛圖》,不禁偷笑。馬知節就感到奇怪:“瞅哈呢?”
農夫到也沒說:“瞅你啥地”,只是解釋:
“我只是個種田人,並不懂得畫,但是卻很瞭解活生生的牛。牛打架的時候,一定把尾巴緊緊地夾在大腿中間,力氣再大的人也沒有辦法把它拉出來。可你看這張圖,兩隻牛在打鬥,而它們的尾巴卻高高舉起。這和實際情形不一樣啊!”
馬知節聽了,我去這犯了常識性錯誤。
這位農夫用自己的日常知識過度解讀了這幅《鬥牛圖》,因為他沒有從作畫的技巧、用色、紙張、裝裱等行業知識來解讀,而是從日常生活常識進行解讀,很多時候這樣的行為會被人認為是過度解讀。
因此。任何一個事物,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角度,很多解讀是否符合常識,但讓人聽起來卻不順耳,就會被認為是過度解讀。
再次強調一次,儲備越多的人才會有更深入的解讀。僅此而已。與學歷有關係,但不是必然的關係。
-
9 # 蘆薈79545
很多人說有道理,我看那倒未必!學歷高的人對畫作的解讀,有些有侷限性,有些能正確解讀,有些是過度解讀。
首先,有些人學歷雖然高,但學歷只是一個人在教育機構接受和學習文化知識的經歷證明,大家都知道,學歷越高,其專業性越強,那也就是說非本專業不是你的菜!說白了,就是非繪畫專業或非相關繪畫藝術類專業的人,對畫作的解讀是有侷限性的,特別是對畫作的專業解讀具有侷限性。
其次,有些人學歷高,雖然不是繪畫專業,但兼修了此專業,那麼,由於本身文化程度高,又兼修繪畫或相關專業,或自己也能出作品,肯定會對畫作有比常人較好的鑑賞力,不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專業角度。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大學是歷史專業,但兼修了繪畫專業,80年代初期還在莫高窟臨摹了一年洞窟壁畫,後來任教歷史,但繪畫已成了他的第二專業,自然與我對畫作的解讀鑑賞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了。
另外,題主說“學歷高會過度解讀畫作”這個問題,我認為所謂“過度”,實際上脫離或超越了畫作本來創作的本意,已經是個別人透過主觀想象的解讀,是對畫作藝術作品的曲解。我認為這已經不是對作品的正確欣賞,而是對作品的褻瀆!
回覆列表
記得曾經看到過這樣子一張圖片一個人從小時候到成年到青年再到老年,隨著人生閱歷的不同,腳下的書籍的厚度一直在增加,但每個年齡層次看到的風景,瞭解的事物本質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對待事物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們不用去太過在意別人怎麼看一幅圖,重要的並不是我們當下的人生對於一幅圖的看法是否能達到作者本意,而是我們是否有看山不是山的那種人生積澱,不管什麼時候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看到的,別人看到的就是別人看到的。
俗話說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連我們自己一本書或者一幅畫,看的時間或者地方不一樣,感悟都會有所不同。你的人生不用太過去在意別人怎麼想,怎麼看,只要遵循規律就好!
別人有沒有過分解讀是別人的事情,你有沒有聽進去是你的事情,師傅可以教徒弟,但徒弟不一定不如師呀!
不管是一個作品,一個人還是一件事,不都應該是這樣嗎?你覺得呢?
希望我們的思想都不要像途中的貓頭鷹一樣被一些言論給禁錮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