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e7667深山居士

    諸葛亮用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要道,這是諸葛亮一生在用人方面最大的敗績。馬謖其人,飽讀兵書,紙上談兵很有一套。嘴上功夫有時可能還會勝過諸葛亮。所以,其在諸葛亮心中早就佔有一席之地。可嘆的是,馬謖在軍事理論上可稱一絕,但從未經過實踐的檢驗,也未得到實戰的證明。諸葛亮竟然認可這樣一位天才軍事家,也不知當時諸葛亮是怎麼想的。是無人可派,或是出於其他什麼原因和考慮,竟派誇誇其談的馬謖去守至關緊要的街亭要衝。假如另派一人,只要能恪守諸葛亮的囑咐的就行,也就不會那麼輕易丟掉街亭。

    街亭的失守,導致蜀軍兵敗撤軍。這不能不說與諸葛亮識人不透、用人不當不無有關。

  • 2 # 歷史作者

    一,馬謖是極為優秀的參謀人才。馬謖向諸葛亮獻過兩次載入史冊的經典謀略。一是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曾向諸葛亮的建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定攻心之計,亮深然之。——《三國志·蜀志·馬謖傳》由此引發七擒孟獲,傳為美談。

    二是馬謖曾經向諸葛亮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魏明帝曹睿和司馬懿的關係,導致司馬懿被攆回家呆了段時間。——《三國志》所以諸葛亮認為馬謖是有軍事才能的。

    第二,馬謖的哥哥是馬良。荊州曾流傳一句民謠,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說的便是馬良。史書記載,馬良是當世名士,一時之選,深受劉備器重。三國志多處記載,同時荊州俊傑都馬良與諸葛亮以兄弟相稱,關係非同一般。馬氏兄弟對諸葛亮,對劉備又忠心耿耿。馬良,隨劉備征伐吳國,死於蠻族之手。馬謖,是烈士的同胞弟弟。所以,馬謖有關係。

    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先主領荊州,闢為從事。蜀平,為左將軍掾。及稱尊號,為侍中,從徵吳,遇害。——《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

    第三,諸葛亮把馬謖當接班人培養。諸葛亮已經老了。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8歲,兩鬢斑白,青春已逝。他考慮自己的接班人了。在政治上的接班人毫無疑問是蔣琬、費禕、楊儀等。至於軍事上的接班人?從諸葛亮掌軍權以來,南征北戰,一直將馬謖帶在身邊,可以看出馬謖被諸葛亮當成軍事上的接班人來培養。至少是重點考察物件。馬謖守街亭之前,智勇雙全、忠義無雙的姜維還沒有投降諸葛亮。

    第四,馬謖和諸葛亮私人關係非好。倆人在一起,能從白天侃到黑夜。這是真正的徹夜長談。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三國志·蜀志·馬謖傳》官場上,兩個人既是上下級關係;私交上,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年齡上,是兄弟關係;情感上,是父子關係。諸葛亮也是人,遇到重要的事情,不用自己人,難道用外人嗎?

    第五,馬謖是荊州派傑出青年。蜀漢集團政治集團的人物可分為三大派系,第一個是荊州派,一個是益州派,還有一個是東洲派。東州派是以法證,孟達等為代表。益州派是譙周,吳懿,嚴顏等當地土著。政治一定是分幫派的。而諸葛亮恰恰是荊州派的領袖。如果換作是我們也會優先提拔自己派系的人。

    第六,諸葛亮從馬謖身上看到了青年時的自己。青年時期的馬謖,才華橫溢,性格機敏,能文善武。博覽群書,出生名門。簡直就是弱化版的諸葛亮。人總是喜歡和自己一樣的人。何止是諸葛亮,劉備也是如此。劉備早年喪父,他提拔中的諸葛亮是早年喪父,諸葛亮提拔重用的姜維同樣也是早年喪父。包括蜀漢另一位重要人物,諸葛瞻,也是早年喪父。另外,馬謖也是早年喪父。所以蜀漢集團簡直是早年喪父俱樂部。

    第七,三國時有書生領軍的傳統。三國時的讀書人講究出將入相,外則為將,內則為相。平定黃巾起義的三大名將之一的盧植,也就是劉備的老師,是一位老儒生。在前幾年,著名書生陸遜曾在夷陵,一把大火燒了劉備,數萬大軍。三足鼎立,正式形成。他和馬謖一樣,是年輕的書生。魏國的田豫,田疇等,包括後期的滅吳名將杜預也是書生領軍。諸葛亮也一樣。也許,諸葛亮也期待馬謖能成為第二個陸遜。

    第八,馬謖之外,沒有合適的人選。老將趙雲,年事已高。魏延,吳懿這種大將留著攻城略地。王平,張翼,馬岱等人,當時並非諸葛亮的心腹。其餘諸將,能力平平。

    第九,諸葛亮認為街亭並沒有什麼危險。因為他的戰略是派一支兵馬阻擋街亭可能來的魏軍,從容收復三郡。注意是可能。那就是有1/2的機率。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魏軍來不及反應,他就已經拿下了三郡。即使魏軍來了,只要防守就可以了。並不需要戰勝他們。所以,守街亭都戰略需要,只是爭取時間而已。所以他潛意識認為,只要按照他的部署,守街亭還是比較安全的。

    第十,馬謖渴望立功,主動請戰。因為馬謖知道是一個文官,沒有戰績,很難服眾。軍中重視強者。若想贏得將士們的尊重,只有率領他們取得戰爭的勝利。雄心勃勃的馬謖,渴望建功立業。他認為街亭是他一個重要的機會。所以他在諸葛亮面前立下了軍令狀。守不住街亭,願意全家被斬。也就是說,他即使賭上全家老小的性命,也要得到這次機會。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什麼要讓馬謖守街亭最後一個原因。

  • 3 # 使用者5505212555873

    第一,馬謖是極為優秀的參謀人才。馬謖向諸葛亮獻過兩次載入史冊的經典謀略。一是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曾向諸葛亮的建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定攻心之計,亮深然之。——《三國志·蜀志·馬謖傳》由此引發七擒孟獲,傳為美談。

    二是馬謖曾經向諸葛亮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魏明帝曹睿和司馬懿的關係,導致司馬懿被攆回家呆了段時間。——《三國志》所以諸葛亮認為馬謖是有軍事才能的。

  • 4 # 史海逐浪大徐

    無論派誰去,成功了會被歌功頌德,失敗了都會被追責。自劉備夷林之戰後,蜀中大小將領已經幾乎消耗殆盡,家底子本來就不厚,都被劉備糟蹋差不多了。

    雖然當時蜀中人才短缺,無人可用,選擇馬謖也是諸葛亮經過反覆斟酌的。

    本來馬謖也罪不至死。只是馬謖當時敗軍之後逃跑了。諸葛亮以為馬謖死了,就要自己戰略失誤的一些責任也砸在了馬謖頭上。

    反正都是死人了,諸葛亮甩鍋也沒啥心理負擔。誰知道馬謖後來居然回來,你說這可咋辦?

    當時諸葛亮蜀國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諸葛亮對外北伐幫忙轉移矛盾,對內實行依法治國,嚴刑峻法。反對派被諸葛亮法辦了很多。大家都眼巴巴看著呢,你自己人犯錯怎麼辦?馬謖也不得不死。於是就有了揮淚斬馬謖之說。

    當時和馬謖犯同樣性質錯誤的將領就沒有死罪。

  • 5 # 老林愛影視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漢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因為曹魏不認為弱小的蜀漢,敢於主動進攻自己,將防禦的重心,放在東吳。所以,一下子就被打蒙了。當時投降的魏國軍官非常多,包括後來的天水幼麟姜伯約。

    街亭是街亭是扼守天水至長安的門戶,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此兵家重地,諸葛亮當時為何沒有派軍中的宿將,趙雲,魏延,吳懿、馬岱等人去駐守呢?卻讓從來沒有獨自統軍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

    我猜想原因如下:

    第一,馬謖是極為優秀的參謀人才。馬謖向諸葛亮獻過兩次載入史冊的經典謀略。一是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曾向諸葛亮的建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定攻心之計,亮深然之。——《三國志·蜀志·馬謖傳》由此引發七擒孟獲,傳為美談。

    二是馬謖曾經向諸葛亮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魏明帝曹睿和司馬懿的關係,導致司馬懿被攆回家呆了段時間。——《三國志》所以諸葛亮認為馬謖是有軍事才能的。

    第二,馬謖的哥哥是馬良。荊州曾流傳一句民謠,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說的便是馬良。史書記載,馬良是當世名士,一時之選,深受劉備器重。三國志多處記載,同時荊州俊傑都馬良與諸葛亮以兄弟相稱,關係非同一般。馬氏兄弟對諸葛亮,對劉備又忠心耿耿。馬良,隨劉備征伐吳國,死於蠻族之手。馬謖,是烈士的同胞弟弟。所以,馬謖有關係。

    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先主領荊州,闢為從事。蜀平,為左將軍掾。及稱尊號,為侍中,從徵吳,遇害。——《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

    第三,諸葛亮把馬謖當接班人培養。諸葛亮已經老了。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8歲,兩鬢斑白,青春已逝。他考慮自己的接班人了。在政治上的接班人毫無疑問是蔣琬、費禕、楊儀等。至於軍事上的接班人?從諸葛亮掌軍權以來,南征北戰,一直將馬謖帶在身邊,可以看出馬謖被諸葛亮當成軍事上的接班人來培養。至少是重點考察物件。馬謖守街亭之前,智勇雙全、忠義無雙的姜維還沒有投降諸葛亮。

    第四,馬謖和諸葛亮私人關係非好。倆人在一起,能從白天侃到黑夜。這是真正的徹夜長談。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三國志·蜀志·馬謖傳》官場上,兩個人既是上下級關係;私交上,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年齡上,是兄弟關係;情感上,是父子關係。諸葛亮也是人,遇到重要的事情,不用自己人,難道用外人嗎?

    第五,馬謖是荊州派傑出青年。蜀漢集團政治集團的人物可分為三大派系,第一個是荊州派,一個是益州派,還有一個是東洲派。東州派是以法證,孟達等為代表。益州派是譙周,吳懿,嚴顏等當地土著。政治一定是分幫派的。而諸葛亮恰恰是荊州派的領袖。如果換作是我們也會優先提拔自己派系的人。

    第六,諸葛亮從馬謖身上看到了青年時的自己。青年時期的馬謖,才華橫溢,性格機敏,能文善武。博覽群書,出生名門。簡直就是弱化版的諸葛亮。人總是喜歡和自己一樣的人。何止是諸葛亮,劉備也是如此。劉備早年喪父,他提拔中的諸葛亮是早年喪父,諸葛亮提拔重用的姜維同樣也是早年喪父。包括蜀漢另一位重要人物,諸葛瞻,也是早年喪父。另外,馬謖也是早年喪父。所以蜀漢集團簡直是早年喪父俱樂部。

    第七,三國時有書生領軍的傳統。三國時的讀書人講究出將入相,外則為將,內則為相。平定黃巾起義的三大名將之一的盧植,也就是劉備的老師,是一位老儒生。在前幾年,著名書生陸遜曾在夷陵,一把大火燒了劉備,數萬大軍。三足鼎立,正式形成。他和馬謖一樣,是年輕的書生。魏國的田豫,田疇等,包括後期的滅吳名將杜預也是書生領軍。諸葛亮也一樣。也許,諸葛亮也期待馬謖能成為第二個陸遜。

    第八,馬謖之外,沒有合適的人選。老將趙雲,年事已高。魏延,吳懿這種大將留著攻城略地。王平,張翼,馬岱等人,當時並非諸葛亮的心腹。其餘諸將,能力平平。

    第九,諸葛亮認為街亭並沒有什麼危險。因為他的戰略是派一支兵馬阻擋街亭可能來的魏軍,從容收復三郡。注意是可能。那就是有1/2的機率。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魏軍來不及反應,他就已經拿下了三郡。即使魏軍來了,只要防守就可以了。並不需要戰勝他們。所以,守街亭都戰略需要,只是爭取時間而已。所以他潛意識認為,只要按照他的部署,守街亭還是比較安全的。

    第十,馬謖渴望立功,主動請戰。因為馬謖知道是一個文官,沒有戰績,很難服眾。軍中重視強者。若想贏得將士們的尊重,只有率領他們取得戰爭的勝利。雄心勃勃的馬謖,渴望建功立業。他認為街亭是他一個重要的機會。所以他在諸葛亮面前立下了軍令狀。守不住街亭,願意全家被斬。也就是說,他即使賭上全家老小的性命,也要得到這次機會。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什麼要讓馬謖守街亭最後一個原因。

  • 6 # 老林讀史

    前言

    我們都知道揮淚斬馬謖的故事,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也是此次北伐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爭,三國演義中小說中,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揮排程,軍事行動混亂無章,放棄水源駐紮山上,被司馬懿(其實是張郃)斷掉水源,丟失街亭(今甘肅天水街子鎮)使諸葛亮後路被斷,進退無據,無法再戰 不得不放棄第一次北伐,下面我從街亭的重要性、諸葛亮為什麼派遣馬謖來防守街亭來講解。

    街亭的重要性

    街亭位於現在的(今甘肅天水街子鎮),是一塊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此路西北是山地、東南是秦嶺,是關隴大地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此時諸葛亮已攻陷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只要拿下剩餘的廣魏郡和隴西郡,涼州就到手了,因為趙雲的偏師在,關中地區的曹真軍不敢救援隴右。曹魏軍連忙調張郃的5萬騎兵連夜奔襲救援隴右。諸葛亮早有應對之法,魏軍想要支援涼州,就必須從洛陽發兵,從關中平原進入涼州必須要過街亭。

    蜀漢的戰略目標明確,魏國在隴右地區的防禦薄弱,守備軍只有一萬人,關中的曹真、郭淮軍1萬人,諸葛亮有軍隊8萬人,趙雲的偏師1萬,漢中留守數千。蜀漢軍的主力8萬又分成三支,魏延軍主攻城,約三萬。諸葛亮率領的中軍2.5萬,馬謖、王平的阻擊兵團2萬,高詳5千防守街亭北道。

    曹魏軍的戰略意圖也非常明確,就是用騎兵快速馳援,並對進攻方的蜀漢軍形成夾擊。所以街亭就成為了整個戰役中的節點,重中之重。

    諸葛亮讓馬謖守住街亭,目的是為了對張郃軍團進行遲滯。但馬謖對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並沒有吃透,覺得街亭的6公里大路難守,其實諸葛亮並沒有讓他守住,僅僅是遲滯。只要隴右剩下的2個郡打下來,張郃就不得不退兵了,

    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重點就是怎麼守住街亭,只要守得住則蜀漢領土擴充一倍,並可隨時威脅關中平原,守不住,就必定是無功而返的結局。街亭的地理位置確實是交通要衝無疑,但是跟其他的關隘不同,街亭並不是什麼險關,而是一個破敗的縣城。莫說是馬謖守不住,即使換諸葛亮自己去,也很難守住。馬謖被匆忙派去,確實很難在短時間構建出反騎兵的陣地。

    馬謖的計劃

    馬謖來到街亭後,看了下地形,當地地形山不高也不陡峭山下地形也不狹窄,馬謖的防守難度極大。於是決定屯兵孤山,主要目的有:

    1、居高臨下 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張郃大概有5萬多騎兵,而蜀國的主力在攻打岐山,馬謖兵力不夠,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只要張郃敢攻山,則馬謖可以以逸待勞打反擊。

    2、置之死地而後生 孫子曰:“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馬謖說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國如果真的斷蜀軍水源,蜀軍定會用自己的生命,跟魏軍決戰到底。士氣大振,以一擋十。馬謖第一個沒想到的是,魏軍真的就圍而不攻,斷蜀軍水源;第二個沒想的是,蜀軍幾天沒喝水後,個個飢渴難耐,無精打采,完全沒有了戰鬥力。導致突圍失敗。丟失街亭

    馬謖真的沒有實戰經驗嗎?

    馬謖自幼飽讀詩書,喜歡談論軍事,可謂是才華橫溢,諸葛亮對他也是很佩服的。

    《三國志·馬良傳》相關描述如下: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大家想一下,馬謖如果是一個言過其實、不懂軍事的人,諸葛亮可能佩服他,並且時常找他談話嗎?

    有個例子能證明馬謖很有軍事才華,諸葛亮南征的時候,馬謖提出過著名的十六字方針,即“攻下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最終平定南蠻。馬謖真的是笨蛋嗎?

  • 7 # 泰山鎮妖魔

    1.馬氏五兄弟是荊襄名士,才名遠播,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並“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並且“丞相諸事尚問於我”,馬謖文武兼備,諸葛亮稱讚他為“當世之英才”,馬謖具備前提條件;

    2.馬謖與諸葛亮情同父子,在劉備收荊州後就經伊籍推薦得到任用,算是忠心舊臣,後又深得後主劉禪的重用;

    3.馬謖五兄弟在為蜀漢服務前已有名聲,馬良又是蜀漢重臣,街亭之戰時,馬謖已是安遠將軍並作中參軍,有一定的聲望。在諸葛亮北伐之前,馬謖又提出使用離間計,成功地使司馬懿免去雍涼提督之職,為北伐前期的連勝奠定了基礎。馬謖在三軍將士面前也應該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諸葛亮選擇馬謖做接班人。

  • 8 # 葉澄談歷史

    在名著《三國演義》中,“揮淚斬馬謖”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實際上,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歷史上,“斬馬謖”發生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起因是街亭的失守。

    那麼這個馬謖是何許人也呢,為什麼他深得諸葛亮的信任呢,諸葛亮為什麼偏要派他去守街亭?下面我們一一道來!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蜀軍撤軍後,馬謖被諸葛亮處死。

    諸葛亮把馬謖當接班人培養。諸葛亮已經老了。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8歲,兩鬢斑白,青春已逝。他考慮自己的接班人了。在政治上的接班人毫無疑問是蔣琬、費禕、楊儀等。至於軍事上的接班人?從諸葛亮掌軍權以來,南征北戰,一直將馬謖帶在身邊,可以看出馬謖被諸葛亮當成軍事上的接班人來培養。至少是重點考察物件。馬謖守街亭之前,智勇雙全、忠義無雙的姜維還沒有投降諸葛亮。

    因為諸葛亮是非常信任馬謖的,而且諸葛亮自己部署的也已經非常周密了,想必是不會出現差錯的,所以才會派毫無實踐經驗的馬謖鎮守。

    一方面,馬謖在諸葛亮的心目中,馬謖先後擔任過幾個官職,經驗也算豐富,只是缺乏歷練,需要給他機會多多磨礪一番,而且,諸葛亮也認為,馬謖是劉備舊部的人,應該得到重任。所以,即使之前劉備提醒過諸葛亮此人不堪大用的時候,諸葛亮還是將這一重要的事情交給了馬謖,本以為他能順利完成任務,沒想到他會私自改變戰略部署,導致功虧一簣。

    街亭之戰是一次決定性的戰役,直接影響蜀國北伐戰爭的勝利與否,但在這種關鍵時刻,諸葛亮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任人唯親,沒有派遣實戰經驗豐富的魏延和吳懿,而派遣了毫無經驗的馬謖。俗話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個小小的失誤就會造成一連串的後果,從而影響了整個蜀國的部署,還使蜀國損失了很多的人才及將領。

    諸葛亮神機妙算,早已做好了戰略部署,只要各個部分配合默契,想必是不會有很大的問題的,但是偏偏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去做,打亂了整個計劃。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導致了街亭失守,從而影響了蜀國整個北伐戰爭的結果。

    綜上所述,街亭失守與馬謖的自作主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不是他私自改變戰略部署,也就不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 9 # 亂世梟雄73551424

    因為馬謖的各種想法經常和諸葛亮不謀而合,因此過度信任。這是其一。其二,當時來說,蜀國已無人可派,雖然五虎上將之後,還有魏延等大將。但魏延腦後有反骨,不可用。其他人雖然可以用,但是論計謀不如魏延和馬謖。權衡利弊後,最後還是用了馬謖去守街亭。街亭一失,大勢已去。

  • 10 # 怒江潮
    1、事到臨頭,別無選擇

    蜀國本來就缺將,當時的情況是趙雲、鄧芝、關興等正在執行其他任務,姜維剛剛投降歸順,不僅年輕資歷不夠而且沒過考驗期,還沒有到讓諸葛亮完全信任的程度。當諸葛亮得知孟達兵敗被殺,他的作戰計劃被打亂後很緊張,這時候馬謖毛遂自薦願意領兵去守衛街亭。而且信心滿滿願意立軍令狀,以乞斬全家表達信心和決心。話說到這個份上諸葛亮也就就別無選擇了,於是派馬謖為主帥,王平為副將,魏延為預備隊。

    2、馬謖有才,風頭正盛

    首先要說的是馬謖絕對不是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在這之前剛剛立了兩個大功,風頭正盛,一是為諸葛亮獻攻心計,七擒七放孟獲平定了南和。二是用反間計讓司馬懿下野,這樣的巨大貢獻和才華表現矇蔽了諸葛亮的眼睛,讓他忘了劉備的臨終叮囑。

    3、培植嫡系,排除異己

    馬謖是諸葛亮一手培植起來的親信,是嫡系,是自己人。而李嚴、魏延則不是,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這在以奪權為目的的內耗中的工作分配就知道。因此當重大決策的的時候,諸葛亮的天平偏向自己信賴的人就不難理解了。

    4、諸葛失算,完人失誤

    儘管諸葛亮是個出色的戰略家,但也不是不犯錯誤,對劉備臨終前關於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遺囑體會不夠,對馬謖缺點認識不清,這些問題都是導致諸葛亮用人失察的原因。

    END

  • 11 # 良史有才

    因為諸葛亮是非常信任馬謖的,而且諸葛亮自己部署的也已經非常周密了,想必是不會出現差錯的,所以才會派毫無實踐經驗的馬謖鎮守。

    一方面,馬謖在諸葛亮的心目中,馬謖先後擔任過幾個官職,經驗也算豐富,只是缺乏歷練,需要給他機會多多磨礪一番,而且,諸葛亮也認為,馬謖是劉備舊部的人,應該得到重任。所以,即使之前劉備提醒過諸葛亮此人不堪大用的時候,諸葛亮還是將這一重要的事情交給了馬謖,本以為他能順利完成任務,沒想到他會私自改變戰略部署,導致功虧一簣。

    一方面,馬謖在諸葛亮的心目中,馬謖先後擔任過幾個官職,經驗也算豐富,只是缺乏歷練,需要給他機會多多磨礪一番,而且,諸葛亮也認為,馬謖是劉備舊部的人,應該得到重任。所以,即使之前劉備提醒過諸葛亮此人不堪大用的時候,諸葛亮還是將這一重要的事情交給了馬謖,本以為他能順利完成任務,沒想到他會私自改變戰略部署,導致功虧一簣。

    街亭之戰是一次決定性的戰役,直接影響蜀國北伐戰爭的勝利與否,但在這種關鍵時刻,諸葛亮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任人唯親,沒有派遣實戰經驗豐富的魏延和吳懿,而派遣了毫無經驗的馬謖。俗話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個小小的失誤就會造成一連串的後果,從而影響了整個蜀國的部署,還使蜀國損失了很多的人才及將領。

    諸葛亮神機妙算,早已做好了戰略部署,只要各個部分配合默契,想必是不會有很大的問題的,但是偏偏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去做,打亂了整個計劃。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導致了街亭失守,從而影響了蜀國整個北伐戰爭的結果。

    綜上所述,街亭失守與馬謖的自作主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不是他私自改變戰略部署,也就不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 12 # 大河橋下流

    能入諸葛亮法眼並被其委以重任的人,肯定不會是平庸之輩,馬謖自有著他的過人之處。

    街亭雖小,但卻是個牽一髮而動全身,能左右一場戰役成敗走向的戰略要地,極具軍事價值。

    劉備臨終曾專門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在此忠告言猶在耳的情況下,諸葛亮依然選派馬謖鎮守銜亭,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絕對信任。

    馬謖從地方官做起,先後出任過縣令和太守等職。“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的馬謖自幼便好讀兵書,通曉兵書戰策,對軍事理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看法,深受諸葛亮器重。

    諸葛亮在出兵平定南方叛亂時,還曾特地向馬謖問計,馬謖清醒的建議道:“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馬謖的建議成為諸葛亮此次軍事行動的指南,取得了“南人不復反矣”的良好效果。

    馬謖出色的軍事理論才能令諸葛亮讚賞不已,在伐魏的軍事行動中,他特地把馬謖調到帳下任參軍,並“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馬謖也很感激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常思報答,因而臨陣請命,願擔駐守街亭的重任。

    其實當時軍中的眾將領一致看好魏延和吳壹等久經沙場的宿將,對戰場實戰指揮經驗欠缺的馬謖並不感冒。

    “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前,”結果造成“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的嚴重後果,諸葛亮也為此懊悔自責不已。

    諸葛亮之所以“違眾拔謖,”主要還是馬謖華麗的軍事理論才能矇蔽了諸葛亮的雙眼,從而忽略了其實戰經驗欠缺,從沒擔任過獨擋一方的主將的致命缺陷。致使蜀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馬謖是理論上的巨人,實戰中的侏儒。目光如炬的劉備就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諸葛亮雖然睿智,但在識人用人方面同劉備相比,還是要遜色一些。

  • 13 # 網文新世界

    有一個成語,叫作揮淚斬馬謖。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相當看重馬謖,將他當作不可多得的人才看待的。

    其實,馬謖並不僅僅是一介書生,當時可是成都太守。

    這個職位在當時是什麼地位呢?打個比方,馬謖的職位與張飛關羽等人的職位是一樣的,由劉備親自封的。劉備能夠如此看重馬謖,將他的職位提升到與關羽等人一樣,可想而知,馬謖是相當有能力的。

    諸葛亮象

    諸葛亮一向以劉備馬首是瞻,劉備如此看重的人才,他不得不重視。

    雖然那個時候諸葛亮手下還有魏延、吳毅兩位宿將,但是在再三權衡之下,還是選擇了馬謖。他決定給馬謖一個機會。

    只不過馬謖最後沒能成功證明自己而已。

    由這個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仁慈的。

    諸葛亮一生,明明知道事情的後果是什麼,但是還是給對方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的決定只有兩次。

    諸葛亮象

    一個是馬謖守街亭,一個是關羽守華容道。

    這兩次失策都導致蜀國面臨極大的損失。

    其實,從諸葛亮這裡的決策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想法,雖然他神機妙算,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夠決策的。

    比如在劉備駕崩之後,他能夠自立稱帝,那麼蜀國一統三國簡直是輕而易舉,但是他忠君,誓要輔佐扶不起的阿斗,結果遺憾終身。

    孔明扇

  • 14 # 品茗讀史

    前言:關於諸葛亮在失街亭之後,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我們都是知道的。可是,大家想過沒有,當時,蜀漢政權可不是像末期“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那般模樣啊。

    儘管夷陵之戰的慘敗,使蜀漢失去了大批精英俊傑。可是,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尚有魏延、趙雲、李嚴、王平、吳懿等沙場宿將,兼有關興、張苞等後起之秀,雖不及蜀漢鼎盛時期人才之眾,卻也將才濟濟啊。

    但是,諸葛亮卻偏偏棄眾將而不用,單單對未曾率軍實戰過的馬謖情有獨鍾,對其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最終的結果,讓諸葛亮大為尷尬。他不得不向後主上表請求自貶官職;為了安撫軍中將士,諸葛亮只得忍痛割愛,揮淚斬殺了馬謖。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如此重用馬謖呢?

    我認為有這麼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馬謖的確是一個人才。

    馬謖是一個出色的參謀型人才。他久隨諸葛亮身邊,經常為諸葛亮出謀劃策,貢獻出了不少好謀略,尤其以諸葛亮平定孟獲叛亂時提出的“攻心為上”之策,最得諸葛亮的歡心。

    因此,諸葛亮在七擒孟獲,平定少數民族叛亂之後,對馬謖更為器重。

    但是,諸葛亮不像先主劉備那樣有識人之明。他不能看出馬謖是一個優秀的參謀,卻不是一位合格的將領。諸葛亮派馬謖作統軍大將去守街亭,正是棄其所長,而用其短,結果必然會讓人痛心疾首的。

    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正如戰國時期那個成語“毛遂自薦”中的主人公的最終悲劇一樣。

    秦國猛攻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夢國求援。門客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要求平原君帶自己一起去。一開始,平原君並不想帶毛遂去楚國,最後只是為了湊夠隨行人數,才勉強同意毛遂跟自己去了。

    誰知道到了最後,就是這個毛遂挺身而出,把大事給辦成了!

    於是,平原君就認為毛遂了不起。當然,毛遂是很了不起。毛遂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

    可平原君卻在後來同燕國的戰爭中,極力推薦毛遂擔任大將,去進攻燕軍。

    毛遂極力推辭,平原君和趙王卻認定毛遂很合適。

    結果,一個優秀的外交家,統率趙軍去打仗,一敗塗地。兵敗之後,毛遂只得自殺而死。

    諸葛亮用馬謖,就跟趙國讓毛遂當大將是一樣的情況。

    第二.諸葛亮的意圖是培養心腹親信。諸葛亮在蜀漢統治集團中的地位,一開始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高。

    早期的情況就不說了,關羽、張飛之流對這個年輕的書生肯定是不服氣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也並不是單獨把後主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託孤重臣還有李嚴。而且,劉備要李嚴統管內外軍事。

    諸葛亮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自然要排斥異己,大力培植親信黨羽。

    而誇誇其談、才華出眾的馬謖,自然成為諸葛亮的重點培養物件。

    應該說,諸葛亮在排斥異己方面作的有點兒太過了。

    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被羅織罪名,奪去兵權,削職為民。

    先主劉備時期,鎮守漢中、獨擋曹操的大將魏延,也被諸葛亮削奪兵權、長期雪藏了。

    然而,諸葛亮重用自己的身邊親隨,像馬謖、楊儀等人,歷史證明都不堪大用。

    結語:諸葛亮重用馬謖,一是因為馬謖作為參謀助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二是因為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諸葛亮一心想培養馬謖,以便在馬謖立下軍功之後,提拔重用,能夠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只不過是事與願違罷了。馬謖辜負了諸葛亮;諸葛亮為了服眾,只得揮淚斬馬謖了!

  • 15 # 文字域

    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是一方面是基於自己的私心,想在軍中提拔自己的親信;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無奈,關羽張飛去世後,蜀中無將可用。

    劉備白帝城,託孤以後,諸葛亮進一步掌管軍事。為了報答先主的知遇之恩,諸葛亮開始親自督戰,出師伐魏,進軍長安。

    在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中,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

    街亭的“重要意義”

    蜀魏以秦嶺為界對此,若要取長安,必須穿過秦嶺。過秦嶺有三條路線,一是東取子午道,奇襲長安,二是兵出斜谷,攻郿城取長安;三是西出陽平關,繞道渭水之西,再取長安。第三條路是諸葛亮採取的道路,此路雖然離長安較遠,但蜀軍兵力集結和糧草運輸搬運異常方便。街亭正是此路的戰略要塞,控制街亭,就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蜀國已經無人堪當重任的窘境

    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他也深知街亭的重要性,他曾說過,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失,吾軍休矣。為此他需要心腹之人來鎮守街亭。可是思來想去,蜀軍只有三人可以選,那就是魏延、姜維和馬謖。

    魏延相對激進,他建議諸葛亮兵出子午道,奇襲長安。可諸葛亮以為子午道地勢顯要,不易透過就否決了魏延的建議。若把街亭交給魏延,說不定魏延帶著守軍去奇襲長安了,所以魏延不可選。

    姜維是諸葛亮看中的繼承人。可是姜維剛投靠蜀國,為了避嫌,不宜重用。再說讓降將來統領軍隊,難以服眾,故而姜維也不是最佳人選。

    思來想後,也就馬謖可以擔當此任。馬謖在平南蠻過程中,提出了“心戰”的想法,這和諸葛亮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諸葛亮十分器重他,讓他跟在自己的身邊。雖然先主曾經交代過,馬謖徒有其表,不可重用。但諸葛亮依然覺得馬謖是可造之材,為了雙保險,他命令馬謖凡事要和有戰鬥經驗王平商議,相信只要馬謖按自己的命令列事,肯定能守住街亭。

    諸葛亮的“私心”作祟

    第一次北伐之時,諸葛亮在軍隊的領導力並不重要主要兵權都在劉關張三人之中,諸葛亮初攬兵權以後,第一步就要鞏固自己的軍事地位,安排自己的親信。

    街亭,是重要的戰略之地,只要馬謖守住街亭就可以立功,日後論功行賞,可以藉機提拔。另外,趙雲鄧芝在斜谷吸引曹魏的注意力,曹魏不會想到蜀軍會選擇繞道,街亭是相對安全的。馬謖只要中規中矩,肯定不會丟了街亭。可人算不如天算,馬謖一意孤行,非要把軍隊駐紮在遠離水源的山上,最終被包圍在山上,全軍覆沒。

  • 16 # 小成長哦

    關於馬謖失街亭這件事,不只是馬謖有錯,諸葛亮也有錯。

    馬謖之錯,錯在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言過其實,最終害人害己。諸葛亮之錯,錯在過於聽信馬謖;使紙上談兵的馬謖守街亭,沒有做到知人善用。

    正是因為如此,才導致街亭的失守。

    那麼,馬謖真的是一個紙上談兵、毫無用處的人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為一個跟隨諸葛亮多年的人。馬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謀略超群。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獻“攻心為上"之計,七擒孟獲而使其真正臣服。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點,馬謖也不例外。出謀伐策,運籌於帷幄之中,做個謀士是馬謖的長處。行軍打仗,坐鎮一方,則是馬謖的短處。馬謖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拋棄自己擅長的而從事自己不擅長的。說明他沒有自知之明,也是他走向滅亡的必然因素。

    戰國時期就有一個和馬謖一樣的人,他的名字叫趙括。

    趙括本人熟讀兵法,學識淵博。可他年輕氣盛,好於紙上談兵,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當時,秦軍進攻趙國,在老將廉頗的防守下三年而不得進。後來趙王起用趙括替代了廉頗,最終有了長平之戰的慘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從不缺少像馬謖趙括一樣的人。他們對自己認識不足,又喜歡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事不能揚長避短,又喜歡一意孤行,最終只會是一敗塗地。難道不是很可悲可嘆的事嗎?如果你有像馬謖趙括一樣的毛病,我勸你應該即時改正。以免造成不好的結果。

    作為領導者的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一是因為馬謖有一定的才能,二是因為他立下過軍令狀。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敢把重要的街亭交給他守。可諸葛亮只看到了馬謖其長,沒有看到馬謖之短。忽略了馬謖是個言過其實的人,因此才有了揮淚斬馬謖的悲劇。對於領導者,本來就應該有知人善用的能力。這樣才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而諸葛亮作為蜀軍的主帥,用人不應,把本該作為謀士的人用作鎮守一方的將軍,結局顯然是適得其反。

    諸葛亮因錯用了馬謖而失街亭,趙王因錯用了趙括而使長平之戰大敗,所以說談到領導者用人方面應該慎之又慎。假想一下,如果當時諸葛亮能夠知道馬謖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諸葛亮還會用他嗎?肯定不會。當然了,趙王如果知道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自然也不會予以重任。所以說,作為領導者,既要“聽其言”,又要“觀其行”,真正的瞭解了下屬才能委以重任。不要在對下屬瞭解的不夠透徹的情況下委以重任,這樣既害了他,同時也害了你。

  • 17 # 國之利刃—志恆

    公元228年,孔明出祁山道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在進攻街亭時,很多人建議用久經沙場的魏延,可由於馬謖的毛遂自薦,孔明選擇相信馬謖。讓馬謖立下了軍令狀便領軍去按照孔明自己的計謀去搶戰蜀漢運糧的咽喉要道街亭,早在劉備永安託孤時,便囑咐過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堪重用。

    可即使是這樣,孔明依舊還是用馬謖,不過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馬謖被張頜打敗,導致街亭丟失,蜀軍損兵折將。馬謖歸營後,孔明揮淚將其斬首。那麼孔明到底是由於什麼才會用馬謖去守街亭呢?

    1、馬謖是蜀中才俊

    馬謖的哥哥馬良是一位蜀中難得的奇才,馬謖在這上面,自然也是佔了馬良的一些光,才會讓孔明高看其一眼,在孔明詢問馬謖計策時,馬謖表現得十分低調,且能夠回答得井井有條,孔明心中所想馬謖都能揣摩出來。他的發跡也是在劉備死後,孔明掌權才開始。

    原因是劉備根本看不上馬謖,甚至在永安託孤時,劉備還對孔明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堪重用。諸如此類的話,可劉備的這句話,孔明一直沒有聽進去,最終才導致街亭大敗。街亭之戰如若派魏延或是王平一人前去的話,相信他們一定能聽從孔明的計劃,在五路總口下寨,不可能將營寨安在山上。

    張頜自然也就沒有可乘之機,首次北伐一定不會很快結束。第一次北伐也是孔明最有可能打敗曹魏的一次北伐。就因為孔明認為馬謖是蜀中的幹練之士,因此才將如此重任託付於他,不料他徹徹底底的辜負了孔明,孔明也最終迫於軍令狀才將馬謖斬首。

    2、孔明想讓馬謖積攢一些軍功

    馬謖是孔明的關門弟子,馬謖在毛遂自薦時孔明是十分欣慰的,在孔明南征時,他曾問馬謖應當如何攻打南部,南部首領經常在大軍去時俯首稱臣,在大軍離去時又作亂,導致孔明想要北伐,南部卻經常作亂,心思不能全部放在北伐上,這樣導致的結果一定是失敗。

    可馬謖給孔明的回答是:公此前南部平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著名的攻心計,由此而來,馬謖也就是從此時完全讓孔明相信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鎮守小小街亭自然不在話下,要知道當時馬謖派出兵馬的腳步,只比張頜快了一步。即使如此,馬謖如能聽從孔明的話,相信一定能夠守住街亭,蜀軍的糧道一定不會受到威脅。

    可孔明為了能讓馬謖獲得一些軍功,因此答應了馬謖的毛遂自薦,最終導致街亭之戰失敗,這簡直是實屬無奈。

    總結:

    馬謖是一個有實力的謀士,街亭之戰的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馬謖是第一次以第一指揮官的心態領兵作戰,狂妄自大,自以為曹魏都是一些庸庸碌碌之人,最終才導致兵敗街亭。這也是孔明用人上的失職,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孔明為什麼用馬謖鎮守街亭了吧?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18 # 文殳子

    諸葛亮六出祁山,最有可能取得重大戰果的便是首次,但因為馬謖所守街亭失守,致使功敗垂成,無奈退回漢中,失街亭也成為後世對諸葛亮有爭議的重大失誤之一。但

    我認為,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諸葛亮綜合判斷,守住街亭問題不大;二是諸葛亮有意培養荊州系軍事將領,馬謖是最佳選擇;三是諸葛亮採取備用措施,確保防守勝利。但馬謖立功心切,一意孤行,最終失利,使諸葛亮心血付諸東流,自己也愧疚而死。

    一、諸葛亮綜合判斷,守住街亭問題不大

    1、首出祁山形勢大好

    劉備死後,蜀中形勢陷入混亂,諸葛亮不得不先將精力放在國內,先後平定高定、雍闓等叛亂,解決孟獲等南疆土著,建立穩定的後方,因此漢魏交界處的漢中並沒有什麼大動作,讓曹魏逐漸放鬆警惕,軍備鬆弛。

    諸葛亮親自率軍北出祁山,給曹魏非常大的震動,隴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直接反叛投蜀,關中更是在趙雲、鄧芝疑兵下響動更大,加上孟達在新城郡的響應,形勢對蜀漢一片大好。

    而諸葛亮的主攻目標始終都是隴右的涼州數郡,因此主要兵力都在祁山方向,務求一戰而下,對於前來的魏軍主要以防守為主,等到自己拿下涼州,曹魏再多援軍也沒做不了什麼。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2、街亭地形適合防守

    根據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要尋找一個好的防守地點,這個地方便是街亭。街亭是進出隴右的重要關隘,往前便是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往後便是千里隴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同時,街亭本身地形險峻,作為河谷出口地,向東是一大片寬闊地帶,南北各有險要山勢為依託,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堪比關隴之地的咽喉。在這種地方,只要部署得宜,攻戰一方若無數倍兵力,耗時長久,很難攻佔下來。

    而在此期間,諸葛亮可以指揮大軍完成對隴右乃至涼州的佔領,曹魏就再難有所作為,隨後隴右與漢中對曹魏關中形成夾擊之勢,戰略前景相當美好。

    二、諸葛亮著意培養荊州系將領,馬謖最佳選擇

    1、荊州系將領勢弱

    諸葛亮首出祁山時,劉備從荊州帶來的宿將已損耗殆盡,關羽、張飛、黃忠均已去世,趙雲年已耄耋,魏延出身荊州卻桀驁難馴、一心求險,其他五虎將後裔多在成都禁軍任職,對漢中野戰部隊影響有限。因此,偏重自保的益州勢力在軍中逐漸佔據上風,諸葛亮北伐面臨不小阻力,迫切需要培養新的荊州系軍事將領。

    馬謖出身荊州襄陽馬氏,其兄馬良甚得先主劉備器重,與諸葛亮關係匪淺,馬謖自己也隨劉備一起入蜀,擔任過成都令、越雋郡太守,背景完全符合諸葛亮的要求。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

    2、馬謖有軍事基礎

    馬謖家學淵源,才能匪淺,尤其喜歡議論軍事,讓諸葛亮非常器重,徵他為參軍,共同參謀軍事,談論事情常常從白天到晚上,都不歇息,能夠得到諸葛亮認可,足見馬謖在軍事領域有可稱之處的。

    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諸葛亮徵南中時,馬謖的建議他攻心為上,讓孟獲等口服心更服,這樣才能一勞永逸,避免反覆,最終諸葛亮也是這麼做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3、諸葛亮對馬謖期待很高

    馬謖對軍事有不俗見解,唯一欠缺的便是實踐經驗,而在整體部署下,諸葛亮認為街亭之戰雖然緊要,防守難度卻不大,所以沒有選擇魏延、吳懿等軍中宿將,而是讓馬謖作為前鋒領軍,在作戰勝利後,馬謖憑藉軍功,也可進一步獲得重用,成為諸葛亮北伐的堅定擁護者,也更方便自己對軍隊的把握。

    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

    三、諸葛亮採取保險措施,但抵不住馬謖違命

    諸葛亮雖然任用馬謖為將,但畢竟過於冒險,於是交代馬謖防守策略,又派老成持重的王平輔助,並親率大軍策應,確保馬謖建功立業,但無奈馬謖建功心切,置諸葛亮交代和王平勸諫於不顧,一意孤行,最終被張郃擊敗,使自己兵敗領死,全軍戰功毀於一旦。

    1、派遣王平輔助

    王平原本是蜀中人,早年隨眾遷往洛陽,在漢中之戰時又投降劉備,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統軍經驗豐富,軍事間接不俗。諸葛亮在選任馬謖作為前鋒後,又任王平為他副將,與馬謖形成良好補充,並配備足夠的兵力,自己還親率大軍在祁山接應。

    從實際來看,王平確實是一位良將,一再勸諫馬謖在山下當道防守,而不是上山,否則水道被斷,只能敗退。但馬謖一意孤行,王平見事不可挽,只能率領自己的1000多部隊在旁側應,最終不僅救出馬謖,還設疑阻止張郃進一步逼近,避免對諸葛亮後軍的直接衝擊。最後馬謖被殺,或者獄中病死,而王平反被授以兵權,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謖之未敗也,裨將軍巴西王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及敗,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守,張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2、馬謖貪功,違抗軍令

    馬謖知曉諸葛亮對他期望,想要一鳴驚人,於是改變保險的防守策略,改為以攻代守的冒險策略,並拘泥於兵法,想要在山上一鼓作氣衝散曹軍。但曹軍名將張郃一眼看出漏洞,阻斷守兵水源,馬謖屢衝不下,最終兵潰失利。

    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

    街亭失守後,蜀軍形勢急轉直下,諸葛亮掃蕩隴右的規劃再難實現,甚至後路可能被奪,只能倉惶帶走上千戶人家返回漢中,首次出祁山以失敗告終。諸葛亮自請降三級,而曹魏重新重視西部防線,後續屢出祁山而再沒重大戰果。

  • 19 # 天晴愛睡覺

    領導用人都會從認識的人、熟悉的人裡面挑;因為心理感覺更近;

    而且,馬謖之前隨諸葛亮平南蠻時是有料敵預先的操作的,也是有精妙見解的。

    所以,原因就是:

    第一,諸葛亮跟馬謖比較熟悉、

    第二,馬謖之前有亮眼的表現。

  • 20 # 不懂球愛聊球

    一,馬謖本人其實是一個極其優秀的參謀人才,從馬謖出場以後就給諸葛亮很多建議,最最影響力大的可能就是那句“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了吧。也正是因為這樣好的建議,諸葛亮才有了七擒孟獲,徹底的安定後方。

    二,馬謖的關係不一般,在任何時候,有沒有關係的差別是很大的,相信大家都是有體會的。那麼馬謖的關係是誰呢?是他的哥哥,馬良,也就是白眉馬良。馬良是何許人也?史書記載,馬良是當世名士,一時之選,深受劉備器重。三國志多處記載,同時荊州俊傑都馬良與諸葛亮以兄弟相稱,關係非同一般。馬氏兄弟對諸葛亮,對劉備又忠心耿耿。馬良,隨劉備征伐吳國,死於蠻族之手。馬謖,是烈士的同胞弟弟。所以,馬謖的關係不一般。

    三,馬謖和領導的關係不一般。馬謖作為一個下屬,和自己的頂頭上司諸葛亮的關係不是一般的好,倆人在一起,能從白天侃到黑夜。這是真正的徹夜長談。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所以來說,馬謖相對於諸葛亮來說是自己人。

    四,馬謖是諸葛亮平衡蜀國內部派系的重要人物,蜀漢集團政治集團的人物可分為三大派系,第一個是荊州派,一個是益州派,還有一個是東洲派。東州派是以法證,孟達等為代表。益州派是譙周,吳懿,嚴顏等。當時的情況是,荊州派的大哥們都不在了,話語權沒有了,那麼諸葛亮為了平衡這種情況,就要大力扶持荊州派,而當時能拿的出手的只有馬謖一人而已。

    五,諸葛亮認為守街亭很簡單,說實話,諸葛亮認為的一點都沒有錯,實際上守街亭其實真的很簡單,只要按照諸葛亮的安排,守街亭太容易了,所以諸葛亮就把這個很容易拿到手的功勞給了馬謖,誰知道馬謖並沒有聽他的安排。

    六,馬謖立功心切,馬謖是一個高智商的人,他知道,沒有功勞是不可能在蜀國集團中站穩腳跟的,而在他看來守住街亭輕而易舉,所以必須要搶下這個差事,所以不顧一切的爭取。

    從上面的幾條中我們可以大概的還原當時的情況,諸葛亮面對一次守街亭,心理活動很複雜,一方面要平衡各個派系的力量,另一方面要照顧自己人,再者來說馬謖表現的也很積極,既然守街亭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那麼這個功勞不如就讓馬謖拿了,這樣就方方面面都照顧的很完美了。

    可諸葛亮做夢都沒有想到,馬謖居然沒有聽他的安排,跑到山上去安營紮寨去了,如果是其他的將領來說都會聽諸葛亮的安排的,就連當時的副將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勸諫馬謖,但是馬謖根本就沒有聽進去,在當時,也就只有馬謖這樣的人才敢不聽諸葛亮的安排吧,強如魏延這樣的人都不敢再諸葛亮活著的時候瞎搗亂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們,有沒有科技感強,底盤調教出色的SUV品牌推薦?價位在15-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