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鍾誠
-
2 # 不敢喝酒的人
詩歌何時重鑄輝煌?
本來都要睡了,看見這個問題忍不住來插一嘴。
古詩云,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本身詩歌這東西受眾就少,所謂曲高和寡,這是真實存在的事情,而且現在是白話文的天下,對於詩歌這種不好好說話的文體更是得不到普遍的接受,所以詩歌走到現在這個境地也是可想而知。
我本身也是詩歌愛好者,不好說創作,偶爾情緒上升就亂塗幾筆,古體詩,現代詩,古文,都能來兩下,對於詩歌也有一些不同的見解。
現在寫詩的人還是很多,但是借用一位詩詞大咖說的話,現在寫詩詞的是泥沙俱下,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表達混亂,意境晦澀,修辭直白,完全沒有畫面感和音樂性,這種東西太多,甚至會把一些優秀的作品都掩蓋了,以至於更加難以發現優秀的作品。更有一些完全不懂詩歌的人,大談詩歌創作,實在是令人齒冷。
還有,經過多年的寫作磨鍊,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古體詩詞的美妙,那種欲說還休的意境,那種韻律的美感,那種歷史的厚重,都能讓人沉浸其中。
由於現代詩的門檻低,所以有很多人試圖學著寫現代詩,但是照貓畫虎的結果是反而壞了詩歌的名聲。而且由於現代詩不再注重轍韻,所以比起古體詩就缺少了一份節奏和韻律方面的美感,雖然現代詩也有非常出色的作品,對於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我也如數家珍,對那些感染力極強的作品也是銘記於心,但我還是投入了古體詩的懷抱,因為我覺得古體詩詞更能代表中國的文化,寥寥數語,就能使人魂牽夢繞,欲罷不能。
所以,這就更加提高了詩歌的門檻,缺乏培養詩人的土壤,怎麼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因此詩詞類作品沒有獲獎實在不稀奇。
我也看了幾位答題者的作品,乏善可陳,現代詩裡面難得精品,或許是自娛自樂的成分多些。
要是讀者能看到這裡,說明你真的是詩詞的發燒友,希望你有時間去看看我寫的關於學寫詩詞的文章,還有一篇關於意境與格律的,另外也有少量現代詩和更多的古體詩詞,也有模仿滕王閣序寫的一篇賦。
順便送上憶江南一首,請各位詩友品鑑。
憶江南,夜思
星光遠,醉眼迷離間,盪漾微光如螢火,似有仙家夜行船,思君何日還。
-
3 # 拂硯
乾今為止,感覺沒有詩詞獲得青雲計劃獎勵。筆者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試著分析如下:
(一)青雲計劃更傾向於2000字以上的長文,更加註重輸出乾貨,分享觀點,重視閱讀體驗和趣味性。
(二)詩詞篇幅短小,容量少,也少有自媒體時代提倡的資訊增量。
(三)詩詞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側重於景物描寫或者抒發個人情感,或者寓情於景,個性化色彩濃厚。
(四)詩詞偏於純文學範疇,傾向於陶冶情操,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
詩詞相對而言,良莠不齊,很難有統一的標準來界定詩詞的好壞。同時,更加弱化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
(五)青雲文章是自媒體寫作的翹楚,自媒體寫作重在流量,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的文章更受推崇。
-
4 # 老劉爆品會
無感情的機器難以品評精短詩詞的燒腦。
題材的限制,字數的要求催生空洞的腔調。
名利的追求迫使詩詞跑了。
-
5 # 秋水文瀾原創
為什麼感覺沒有詩詞獲得青雲計劃獎勵?
我個人認為不好評價這首詩好不好,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才有鑑賞能力。一首詩詞好不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有就是詩詞比較凝練,不像詩歌一下十幾行。拖沓冗長還不知道所云。
詩詞講究煉字,詩眼。“起承轉合”還要求意境之美,有的詩詞還有哲理性詩。
你比如說:陶淵明的《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就是帶有田園詩,山水詩無我之境的意境之美。
還有王維的詩: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像帶有哲理的詩有: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中國古典詩詞並不是說你用功就能寫出來的,還需要有一定的靈性,也就是佛家說的“慧根”。乾隆一生寫了三萬首詩,沒有一首拿得出手的詩作。反而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就靠這一首詩火了上千年。
《楓橋夜泊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清朝的袁枚《隨園詩話》說到:
許渾雲:“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
真正抒發心中的感想,就是所謂的真性情。這種真性情和許渾的所謂“詩骨”,都是崇尚自然之意。
格也好,律也好,內容也好、形式也好,都不要出於真性情以外,否則就是矯揉造作的“浪吟”了。
袁枚倡導性靈說,主張"性情之外本無詩",無論詩中的道理多麼高大上,但是不從內心發出,都是虛假的“空架子”。
我們平時作詩,要注意避免空喊口號、故作姿態、無事說愁、過於雕琢和修飾等問題。
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
格可以看作是一首詩的立意。律是聲律,可以理解為格律詩的平仄、對仗、黏連等規則。格與律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
楊萬里說,水平差的人,喜歡談格調,其實並不懂得詩之趣味,為什麼呢?
因為空架子有固定的說辭,好比詩中總是講一些無趣的大道理,類似於今天常常被批評的老幹體。
也希望青雲計劃多扶持詩詞文化領域,畢竟這是我們上千年來傳承的民族文化。
現在懂詩詞的可以說在社會上佔很小一部分,還有很多會寫的不懂格律,他們覺得格律受限制,也懶得研究。格律詩畢竟是正規軍啊,你發表出去不倫不類的讓業內人士嘲笑編輯。有的會寫詞也用中華新韻,詞是按譜填詞的,發音標準不同可不能胡亂謅一些古風句子就說是詞。
-
6 # 君約
詩為雅,靜可賞。
不是沒人懂詩詞,而是在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大環境下,能安下心來的人太少。
中學水平就能懂詩了。所以是大家都懂,就是不會花時間在這裡。
-
7 # 一點雜聞錄
大人,時代變了。
就像現在你聽過有幾個活著的出名詩人?
對於一個大眾不怎麼感興趣的領域投入資源除了情懷之外,還有利益。
不幸的是,寫詩這件事帶不來利益。
這個是短影片的時代,連千字長文都很少看的大眾。又怎麼會對需要一定鑑賞門檻的詩歌存在興趣呢?
這個平臺受眾不適合,這裡追求對生活有幫助的事。追求能快樂娛樂的人們。
-
8 # 十二讀書
問:為什麼感覺沒有詩詞獲得青雲計劃獎勵?
答:
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青雲計劃的理解,雖然獲得青雲計劃的文章也並非絕對優質,但其整體質量確實相對而言要高很多。至少不會有胡編亂湊、亂打感情牌甚至有些惡俗沒有下限的文章,這是青雲計劃自設立以來始終堅守的底線。
在早先青雲計劃主要看重兩點:內容的資訊增量和觀點角度的稀缺性。就是內容一定要有資訊增量,不是大家都知道的,然後就是角度一定要新穎,不能是別人都寫過的角度。
也就是青雲計劃的兩點要求:
非短訊息和快訊類內容內容需有獨到見解或有較高的獲取及整理難度現在青雲計劃又增加了一點強調“可讀性”。也就是要求文章既要有乾貨還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那麼回到問題本身,為什麼感覺沒有詩詞獲得青雲計劃獎勵?
不是感覺沒有,而是真的沒有。首先詩詞鑑賞類文章曾被明確表示,不參加青雲計劃評選。所以只要是一般詩詞鑑賞類的文章,就不要浪費青雲計劃自薦機會了。
其次回到詩詞創作上,你會發現,前面提到的青雲計劃的獲獎標準到了這裡就不行了啊。那如果原創詩詞要獲得青雲計劃,就要鑑定好什麼樣的詩詞符合獲獎標準。很明顯,這在現代社會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從上學寫作文開始,“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八個大字就已經將現代人對於原創詩詞的鑑賞能力否定、抹殺了。
然後同一首詩詞,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不同心情下讀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更何況是不同人在不同環境不同心情下來讀,這樣的結果只能是莫衷一是。
綜上,詩詞是不可能獲得青雲計劃文章獎勵的。
詩詞,多麼美妙的一種語言,可惜到今天,近乎被淡忘了。嗚呼哀哉!所以如果真的喜歡詩詞,就盡情創作吧,即便沒有青雲計劃獎勵。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倒不是懂詩的人太少,而是寫詩的人太稀有。記得以前讀書時,翻開各年級課本,每冊語文都有詩啊。然而,最大的敗筆在於:所有課本都是老師教我們讀詩、學詩,卻沒要求大家寫詩。至今好像亦如此吧?所以目前詩歌豈止不流行,不流膿就阿彌陀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