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耀科技先行者
-
2 # 趙子龍0
這個如果按照理論上是可以的,但這個投資量太大,按照全球至少要發射16000個衛星,這個量按照現有技術等到發射完,最先發射的也快到了退役的地步了,所以馬克斯也在嘗試突破這個技術,最近就是一箭60星,再就是火箭回收技術。不過離成功還是很遙遠
-
3 # 掃地數碼僧
2018年2月22日,伴隨著這兩顆實驗衛星的發射升空,馬斯克老兄公佈了他無比龐大的“星鏈Starlink”計劃。
按照他的規劃,從2019年到2024年,SpaceX會分別將4425顆衛星送入太空,為全球客戶提供高速寬頻網際網路服務。
要知道,目前圍繞地球執行的還在工作的衛星一共才1400顆,另外大約還有2600顆已經不再工作的,也就是說,人類迄今為止發射衛星的總數也就4000多顆。
馬老闆的4425顆,將超過人類發射衛星數量的總和!
就假設馬斯克的夢想能夠成真,那麼就從技術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這還不算完,馬斯克透露,整個計劃完成後,預計會有12000顆衛星發射使用!
但是當然,缺點也很明顯:
1、傳輸時延大:500毫秒~800毫秒的時延;
2、高緯度地區難以實現衛星通訊;
3、為了避免各衛星通訊系統之間的相互干擾,同步軌道的星位是有一點限度的,不能無限制地增加衛星數量;
4、太空中的日凌現象和星食現象會中斷和影響衛星通訊;
5、衛星發射的成功率為80%,發射成本不低,需要承擔發射失敗的風險;
6、衛星的使用壽命從幾年到幾十年不等,需要進行長遠規劃。
退一萬步講。就假設馬斯克都能把衛星佈置上去,那麼存在的硬核問題基本無解。
第一,就是軌道空間。
太空看上去很大,但是近地軌道的位置是很有限的。12000顆衛星,打上去容易,如何保證不會和其它衛星相互干擾?如何保證失敗或壽命到期後不會成為太空垃圾?
第二,就是頻率問題。
在美國,SpaceX想用什麼頻率,可以和美國政府協調。對於自己國家的企業,政府還是比較好說話的。但是,如果提供全球覆蓋,意味著要和全球所有國家進行頻率申請。你申請就能給?不太可能。
如果使用沒有經過授權的頻率,就是違法。
第三,內容監管,這個大家都懂。
綜上所屬,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還只是個不切實際的夢想,並不會對當今世界的5G佈局產生任何影響,他根本無法滿足當今5G提出的高速率,低時延,大規模接入的問題,所以華為還是那個華為,馬斯克的夢還是夢。
-
4 # Jack-0-
會的,
類似龐氏騙局,馬斯克大忽悠一個罷了,是美國網際網路金融圈錢騙局第一人馬斯克,金融洗錢圈錢套路自燃自爆特斯拉。
精明的特朗普禁運晶片,叫通用回美國,而不在乎馬斯克,因為馬斯克沒技術就是個營銷包裝軟文水軍蹭熱度網際網路金融圈錢騙局
馬斯克是個大忽悠,馬斯克starline專案最大投資方是美國空軍,本身就是個超級偵察計劃,就不明白為什麼要掛個為全球接網的名號。不過馬斯克是個營銷天才,馬斯克是被華爾街包裝成了鋼鐵俠,實際上他只是經濟學本科輔修了物理學,並無任何工程技術背景,他也沒有任何工程技術發明,他最大的運氣就是一創業就碰到了華爾街的天使投資人,幫助他收購了paypal(美國的支付寶)的前身Confinity公司,並最終被ebay收購,依靠發的這筆橫財又入股了特斯拉公司,並踢走創始人。說穿了就是個搞網際網路金融的。無論是太空探索spaceX,還是特斯拉都是馬斯克前臺唱戲炒作,華爾街的猶太人背後運作賺錢。2008年之前是個玩世不恭的花錢點大炮仗的暴發戶,2008年之後就是被華爾街操縱炒作概念的白手套,當然,他和華爾街及美國政府都是互相利用而已,華爾街需要他炒作概念收割韭菜,美國政府需要他代表新一代的美國精神,同時也希望透過他的spacex給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製造壓力,避免NASA完全被ULA裹挾控制。而馬斯克自己藉著鉅額的資本實力完成了自己發射火箭的夢想。對馬斯克而言,spacex是核心,而特斯拉只是協助華爾街圈錢的工具。
不懂花了多少錢,請了滿網路的無下限軟文水軍吹捧大忽悠馬斯克
-
5 # 自然科學非自然
很難,還是因為星鏈工作在11Ghz左右的頻段,沒有辦法對接現有的手機,如需跟現有手機對接,還需要地面站轉接為手機可用的wifi或者5G訊號才行。
-
6 # 金牌輝哥
這個問題就好比是問:我發明了烤箱,能幹掉電磁爐嗎?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Starlink),和5G技術的區別,本質上就是烤箱和電磁爐的區別,是兩個物種。
星鏈計劃是由馬斯克的SpaceX打造的太空通訊衛星鏈,總共由12000顆(最多40000顆)衛星按三層軌道繞地球執行,用於全球範圍的無線組網通訊。衛星通訊的好處在於外太空的訊號衰減較小,覆蓋面積超廣,所以它可以實現全球任何角落的高速寬頻聯網。
但是,它需要地面接收器的協同工作,而且是包含相控陣天線在內的大功率接收器。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直接用於手機終端,你總不能拿手機的同時還扛著一個巨大的接收器吧?!即便未來技術發展到接收器小型化,實現實時天地通訊所需要的功率,也是手機耗不起的,可能10分鐘就耗完電了。
另外,我們都知道無論是衛星或是地面,移動通訊技術的基礎都是利用電磁波的不同波段實現遠近傳輸訊號,波長越大傳輸距離越遠,星鏈計劃採用的是KU、KA和V波段,這對終端的功耗要求巨大的同時,一樣會面臨頻寬問題。
即便是按40000顆衛星,即便只是覆蓋到地球25%的面積,那每顆衛星需要覆蓋的範圍也高達3000平方公里,相當於1/2個上海那麼大。你能想象2顆衛星就能負擔一個上海的網路通訊需求量嗎?這種技術,在未來50年都不可能有,更別說現在了。
而5G是利用叢集基站組成的地面通訊網路,由於足夠密集且靠近終端,所以它可以支援龐大的終端需求同時實現高速網路共享。
綜上,星鏈計劃兩個弊端:
1.需要巨大且大功率的接收器,不便於移動終端使用;
2.覆蓋大但密度小,無法支援大規模通訊;
這決定了,它無法與5G競爭,不過它針對全球任何角落的超高覆蓋率,可以作為飛機、輪船、軍事、應急高速通訊的有益補充。
-
7 # 伊人tang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通訊工程,但是要說是終結5G和運營商我覺得為時尚早,星鏈計劃更像是每個國家的行動通訊的補充,而不是替代行動通訊,所以我認為應該不會終結5G和運營商。相反,馬斯克的星鏈建設完成之後,說不定馬斯克還會和中國運營商達成協議,用於星鏈和傳統的運營商網路互通結算的技術。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馬斯克的星鏈網路就是一個全球性質的移動運營商好了,只不過這個運營商的“基站”是在天上的部署的。
-
8 # 通訊一小兵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5G,並不是華為的5G。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也不可能打敗5G,他們的目標客戶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5G,不是華為的5G。5G是第五代行動通訊制式,現在全球正在制定5G標準的,主要是3GPP和IEEE,現在全球運營商部署的5G絕大部分都是基於3GPP的5G,而剩餘的少數的基於5GTF標準的5G網路也在逐步的替換為基於3GPP的5G網路。
3GPP是一個由多國的通訊組織組成的一個國際性的專利組織,初期是歐洲的通訊業為了推廣自己的WCDMA而成立的一個組織,經過多年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通訊專利組織。
3GPP的5G標準,由各國的運營商、裝置商等提出立項,而5G標準的組成則是3GPP裡的各個通訊業企業的專利的集合體。就總體來看,3GPP的5G也可以看成是整個通訊業的各個公司的智慧的結晶。
中國的華為在3G時代之後快速崛起,在當前的3GPP的5G標準的立項以及標準必要專利有很高的佔比。
但是不管怎麼說,也不能說5G是華為的5G,這個區別是比較大的。
華為是一家以通訊製造業為主業的公司,可以生產5G組網需要的各種裝置,包括無線接入網、承載網、核心網、邊緣計算、終端等,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可以獨立提供端到端的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
就目前來看,華為在整個5G領域,處於領頭羊的位置。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很難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是面向普通個人使用者的。星鏈計劃,是依靠衛星來提高高速的網際網路服務的一個專案。和最初的宣傳不同的是,現在的星鏈計劃,衛星之間的資料傳輸部分已經被閹割掉了,現在星鏈計劃的資料傳輸需要依靠地面站進行中轉,這個和傳統的衛星通訊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不管是什麼通訊技術,都離不開無線頻率,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是如此,5G基站也是如此。就現在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的單型容量20Gbps左右來看,這也就相當於一個5G AAU的容量,而一個5G基站是由3個AAU組成的。
目前來看,城市區域,5G基站站間距需要做到500米以內,。而5G低軌道衛星,覆蓋的半徑大概是506公里(550千米低軌道衛星)。從覆蓋的面積來看,就可以知道星鏈計劃無法滿足大業務量的使用者需求。半徑506公里的容量是20Gbps左右,可以給20個使用者提供1Gbps級別的無線傳輸速率,這樣的容量本身也無法適合大量使用者的接入。你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城市裡如果只在一個高高的電視塔上建設1個5G基站,會有什麼樣子的效果?
就星鏈計劃而言,比較適合的是沒有基站覆蓋區域的上網需求,在那些偏遠地區,由於運營商不願意,或者是無法建設基站,沒有訊號覆蓋的區域,使用星鏈計劃上網還是可以的。但是衛星是有成本的,一個基站,幾個人使用,和幾百人使用,平攤的費用也是不一樣的。何況發射成本更高、維護成本也更高的衛星通訊呢?
現在很多人在網上說什麼星鏈計劃來了,就有免費的WiFi了,運營商就完蛋了,其實這完全是扯淡,商業計劃是要利潤的,就是給你用,大部分使用者也用不起的。仙子啊三大運營商的100多塊的5G套餐,都喊著用不起,還指望用衛星通訊?
未來可能會使用星鏈計劃的,只可能是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玩家,或者是給一些類似軍事方面的應用,想要取代運營商,這也是不可能的。
對於歐美的運營商,還可能有一定的壓力,歐美的基站都很少,在城市裡的盲區也很多,但是換成中國情況則完全不同了。中國的基站覆蓋可以說是冠居全球的,這點也是世界通訊業公認的。
總而言之,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並不是給普通的使用者使用的,不管這個計劃是否可以成功,都不會是面對普通使用者使用的普遍性服務,也就談不上對運營商的5G取代了。至於那些喊著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來了,免費WiFi就要來了,只能說:還是洗洗睡吧。
-
9 # EVtoday
馬斯克是既喬布斯後科技界又一耀眼明星,被稱為“矽谷鋼鐵俠”。先後創辦經營了SpaceX、Tesla等公司。你說的星鏈計劃(Starlink)就是馬斯克的宏大專案之一,屬於SpaceX公司的業務。
我個人覺得星鏈不可能打敗以華為為代表的5G網路,它的競爭物件是有線寬頻,不是無線網路。最理想的情況是作為現有5G網路的補充而存在,不能排除無法大規模商用的可能。
1、技術區別不講複雜的技術細節,先上圖。
5G透過基站收發訊號,資料接收終端是5G手機。
星鏈透過衛星傳輸資料,基本原理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衛星電視,接收終端不是手機,而是類似衛星鍋的接收器,然後接入家庭網路。
所以,使用者不可能時時刻刻揹著個衛星鍋享受無線服務,星鏈服務的競爭的對手是有線寬頻,而不是無線的5G。
星鏈計劃最初出發點就是為了讓全世界未被網路(有線和無線)覆蓋的區域,透過衛星的覆蓋率優勢,更快更高效地接入網際網路,和5G不存在替代關係。
2、政策因素(1)價格政策
從SpaceX的CEO和馬斯克透露的資訊來說,80美元/月已經是底線了,目前80人民幣一個月的寬頻都很多人嫌貴,何況80美元。
起碼我覺得在全世界大多數地方無法大面積普及。
(2)落地政策
在有些國家地區,裝電視接收器都要官方授權,你還想隨隨便便使用全球服務的無線寬頻?所以我覺得不說國外,起碼在我們這裡,落地都有困難。
3、不確定性(1)馬斯克公司不確定性
馬斯克是個理想主義者和商人,旗下很多公司,以老馬而興,因老馬而衰。
個人特點太鮮明,和公司綁得太牢。之前關於特斯拉股價,出現過大嘴420股價事件,馬斯克被迫辭掉了特斯拉董事長。
所以誰也難說星鏈就一定能商用和成功。
(2)衛星數量過於龐大
星鏈按照計劃要發射42000顆衛星才能實現最終效果,而時至今日,才發射幾百顆,任重而道遠。
基於以上技術、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星鏈是不可能代替5G的。星鏈計劃是一個偉大的專案,就像馬斯克的其他專案如火星移民、真空隧道等一樣,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它的主要目的是讓更多偏遠地區接入網際網路服務,而不是直接和5G競爭,最終二者應該是互為補充,共同為全人類提供快速的網路服務。
-
10 # JN管家科技訊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星鏈計劃對於5G不會有太大影響。它們的服務網路不一樣,所解決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面向的是不同的群體使用者,沒有太大的交叉,不存在誰取代誰,因此不會對5G有影響。還有,5G也不是華為的。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透過大量相互連結的衛星和依據地理分佈的地面基站,構築一個覆蓋全球,提供可靠且價格合理的高速寬頻服務。星鏈將打破地域限制,打造一個完全不同於傳統通訊的太空通訊系統,是直接透過通訊衛星網進行全球連線,在全球任何一個地點就能實現通話互聯。不管星鏈計劃最後是否可以成功,它都會是一個偉大而又浪漫的創想。
星鏈計劃不會對5G造成影響,那是應為星鏈肯定是衝著網際網路骨幹網去的,肯定不是給個人使用者使用的,更多的是給有需求的機構組織、商業使用者或者VIP使用者服務。網際網路大部分的流量是本地服務,像個人通訊和物聯網這些服務,大多透過接入點和光纖連線到附近的資料中心就可以完成,這些還是依靠以基站為主的陸地行動通訊網路。只有少數好價值的資料需要真的傳送到遠方,這肯定是星鏈的主要服務物件。個人服務以前不是衛星通訊考慮的重點,以後也不太會是星鏈的重點。單人終端直接上星和以前的光纖接入專線一樣,只是給少數人的高價值附加服務,不會和普通的寬頻接入服務競爭。所以不必拿個人流量頻寬乘以使用者數算星鏈計劃的效能要求,沒必要和5G這種終端接入技術對比,服務物件不同,它會是5G的補充與延伸,就像衛星電話和手機一樣,面對的使用者群體不一樣,互為補充,挺好。
是誰“發明”了5G首先,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5G的“發明者”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因為5G並不是一項技術,而是N多通訊領域最高階技術的集合。那麼,相信很多人都會這麼認為,5G是不是某個公司發明的:是華為?是高通?是中國移動?畢竟這些公司和5G同框出鏡的頻率實在太高了。
然而,5G的“發明者”也不僅僅是一家公司,而是N家公司、協會、團體共同組成的組織,這就是在通訊領域大名鼎鼎的--3GPP(這邊就不展開了,有興趣自己搜尋)。
在5G標準制定中,各個企業的技術貢獻度(具體咋定義的我也不太清楚,反正越高越好),華為、中興分列第一和第七,中國移動(沒想到吧)則位列第十五。
下面這幅圖展示的則是各個公司所貢獻的5G專利,可能更能體現各家企業的技術硬實力,可以看到華為與中興分列第二、第三。
也就是說中國通訊企業中,華為和中興幾乎是一騎絕塵,領跑國內5G尖端技術研發,甚至可以說是領跑世界5G技術賽道。因此,之所以國內在5G網路建設中能夠在世界處於前列,也和國內上下游產業鏈相關公司,具備最尖端的5G技術,而不用受制於國外公司施捨,有很大關係。
結語總之,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不會取代5G網路,不是面對普通使用者使用的普遍性服務,但是可以互為補充。還有5G不是華為的,只是華為在5G領域發展比較好,但也不能說華為5G,只能說華為的5G。
-
11 # 科技閒聊站V
個人認為星鏈計劃跟5G網路關聯不大,而且星鏈計劃能否實現還是個大大的未知數。
馬斯克和他的星鏈計劃
2015年,馬斯克宣佈開始他的星鏈計劃,目的是用衛星取代傳統的地面通訊設施,而這種衛星能夠帶來高速服務,這是在和運營商搶市場。到目前,SpaceX已經成功發射了百顆“星鏈”衛星,在2020年1月7日,2020年的星鏈計劃升空,一次性發射了60了衛星,而在2020年在發射傳送23次,共預計1500顆“星鏈”衛星,最終目標是部署4.2萬顆衛星。
在馬斯克的設想中,能夠讓這些衛星形成高速網路,代替地表的基站,而SpaceX宣稱,到2021年的時候,能夠向全球幾乎所有角落提供高速寬頻網際網路。
在馬斯克看來,未來的裝置只要透過接受器,就能夠接受星空的網路,並且能夠提供更多的網路服務。當然,從2015年,到現在,星鏈計劃發展並沒有按照計劃一步一步的執行,以至於馬斯克將計劃修改到2025年,衛星數量提升至11943顆衛星。
我國現階段正在大力度推廣5g,至少現在看來5g的普及肯定要比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靠譜的多,3月24日,工信部網站釋出《關於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提出加快5G網路建設進度,加速5G應用模組研發,支撐工業生產、可穿戴裝置等泛終端規模應用。
提出要培育新型消費模式,加快使用者向5G遷移,推動“5G+醫療健康”創新發展,實施“5G+工業網際網路”512工程,促進“5G+車聯網”協同發展,構建5G應用生態系統,同時持續加大5G技術研發力度,構建安全保障體系。
當前處於5G網路集中建設初期,面臨著投資成本、建設協調等多方面問題,需統籌佈局,加大地方政策支援和落地實施,進一步發揮電信運營企業的建設運營主體作用。
相信在國家的大力推廣下,5g網路很快就會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
12 # cblover
5G技術是全球發展的技術,華為只是參與其中而已,所以這個問題就問得莫名其妙。如果馬斯克的星鏈技術能擊敗5G技術,那是擊敗了所有公司的5G技術,而不僅僅是華為。這是其一。
其二,基於衛星的無線通訊技術能擊敗基於地面基站的無線通訊技術麼?在解決地面通訊裝置與衛星之間的可靠通訊之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基於衛星的無線通訊技術無法替代基於地面基站的通訊技術,因為現在的手機是無法與衛星建立可靠的通訊連線的,而現在的高速通訊對通道質量的要求極高。看看現在的衛星電話的體積就知道了。
-
13 # 叔本胖
他的目的就是為他的火箭造勢,融資。就像前兩年用來給特斯拉造勢的膠囊高鐵一樣,這兩年咋聽不到聲音了?馬斯克在某些地方,和賈躍亭其實蠻像的。
-
14 # 木子又李
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星鏈計劃替代5G,是不可能的!
馬斯克的SpaceX星鏈(STARLINK)計劃,早在2015年就提出,計劃發1.2萬顆衛星,近期說要打算髮4萬顆。1.2萬顆低軌道衛星的軌道分佈在340—1300公里之間,使用Ku波段、Ka波段以及V波段。
5G是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5G比前幾代移動通訊技術及衛星通訊技術具有如下優勢:
1、5G高速率,峰值最高達10Gbit/s,衛星通訊達不到。
2、5G低時延,空口時延1ms,能滿足需要低時延的場景,如智慧駕駛、遠端醫療等,衛星通訊滿足不了。
3、5G網路超大容量,可提供千億裝置連線,實現萬物互聯,星鏈計劃滿足不了。
4、5G的頻譜效率比4G提升10倍,衛星鏈路的頻譜效率低太多了。
5、5G可以透過小基站、微基站等實現廣泛的室內覆蓋,衛星鏈路做不到,試想一下在密集的商場內、辦公樓內如何能連上衛星通話?
6、5G切片可以實現各種場景下的靈活組網,滿足多種行業組網需求。衛星通訊做不到。
7、5G智慧手機可以做到小巧、易攜帶、美觀、使用。而,衛星通訊因為訊號要傳送數百公里至數萬公里,空間損耗大,因此衛星通訊的手機發射、接收訊號的天線需要大功率、高增益。下圖是一款衛星手機,很像早期大哥大磚頭塊。因此,衛星電話只適合特殊行業、特殊場景下使用。
8、5G基站建在自己國土上,安全有保障。而衛星鏈路部署在外層空間易遭到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境外超級大國已成立空天軍,威脅時刻存在,因此衛星通訊比地面基站通訊更脆弱。
9、5G通訊相比於衛星鏈路計劃,費用可控,而衛星組網需要多顆衛星,造衛星、發射衛星需要很多資金、很長週期、很大風險。
綜上所述,馬斯克的衛星鏈路替代不了華為的5G,衛星鏈路只能作為5G的補充。在遼闊海洋、原始森林、戈壁沙灘等5G部署不到的地方,需要衛星鏈路連線。
回覆列表
什麼是星鏈計劃?
星鏈計劃是馬斯克在2015年初開始啟動的,整個星鏈將計劃累計發射大概1.2萬多顆通訊衛星,其中的1584顆通訊衛星將部署在距地球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上,這些通訊衛星將組成星鏈網路,構築一個覆蓋全球的廉價太空通訊系統。
目前星鏈計劃的進展如何?
目前星鏈計劃已經透過Space X火箭向太空發射了共計240多顆通訊衛星。根據星鏈計劃的規劃,將在2021年為全球使用者提供網路服務,成為太空中的美國AT&T。而美國空軍也已經開始測試衛星網路連線是否適用於美國軍用飛機。
星鏈計劃和5G有什麼競爭關係嗎?
答案是星鏈計劃和5G目前不存在競爭的關係,目前星鏈計劃將需要專用的終端,手機無法直接連線。而且星鏈計劃運用場景和5G正好相反,人群越密集的地方越適合5G,但是人群極為稀少、建造基站沒有商業價值的的地方正是星鏈計劃最有需求的地方。
星鏈計劃和5G的技術對比
星鏈計劃無法同時滿足億萬人上網的需求。星鏈計劃每顆衛星的設計峰值頻寬為20G。1.2萬顆衛星的總頻寬就是24萬G,只能供24萬用戶以5G入門峰值頻寬同時上網。
星鏈計劃和5G的使用場景不同,星鏈計劃的主要定位應該是野外探險,海上遠洋,航空公司,偏遠地區,救災搶險等場景的上網需求。
綜上所述,星鏈計劃雖然是目前來看非常有前景的通訊方法,現在想想也都比較科幻,天空中將來會有有密集的通訊衛星,為你提供服務。
不過它依然無法取代目前的5G通訊技術,5G的應用場景要比星鏈計劃多,比如物聯網方面、無人駕駛、大資料等等方面,星鏈計劃和5G技術共同應用,才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