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我說過:

    有無兩字,老子之門!

    形而下者,器也,是有,

    但從形而上論則無,

    因為道不可聞見,

    歸於心而不歸於身。

    德是什麼?

    就是人依道而行,

    於心有得。

    這個得可以是:

    規則,方法,道路,技巧,⋯

    得仁,得智,得意,得樂⋯

    不以現在的人倫道德為侷限。

    是以上德,

    最上乘的得者,

    乃聖人至人真人神人,

    是道的化身,

    與道無二,

    宛如自性,

    是以不德(得),

    乃道之有器之無也。

    下德,就是有所得,

    得在器用的層面,

    自然不失一得一分得,

    但與道相遠,

    非得其全得其真得其神者,

    故從形而上說,

    無德,

    極而言之,甚至害道!

  • 2 # 棲溪谷主

    上下為陰陽,德與不德是陰陽的功用和表現,所以德與不德的根本是一個,這個根本是“無”,在人世上告訴我們萬事萬物是一個陰陽變化而來,不可執著,也執不住,無所住,明白陰陽之道可明天理,明理即可以通達上下,古今,四方宇宙,“無細無大無古無今無邊無界”

    善易,隨緣,淡泊…

  • 3 # 水中火

    上等品德的人不認為自己擁有多麼高尚的品德,所以他是有品德的

    下等品德的人認為自己不缺德,所以他是沒什麼品德的

  • 4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無為而為,謂之德。這裡的德指功德,修因有功才有德。這裡說明修福不著於相,福變為功德。上德不德,修德是離相離念,才有德,也就是不執著於相有。反之,下德失德,執著事為,即事修,最多是修點福,根本就沒有德。古代梁王遇達摩公案就說明這一點。

  • 5 # 尋真理91

    我的理解是:真正有上乘之德的人,他不需要用德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德行,所以這是有德的!而下乘德行的人,處處不失德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德行,而這種人是沒有真正德行的,所以他是沒有真德的!如果誰有更深刻的理解,請不吝賜教!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首先說明一點:以往解釋不清楚這段話的意思的原因是不會一字一解。

    《道德經.三十八章》說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意思是:

    在行使民主無記名自主選擇時,不同意候選人、貨,可另選他人他貨的“上”位權,候選人、貨主要有平常心, 不當選也無所謂,不看重票決當選當官、出貨發財,這叫“德",但這"不”是"德"包含的全部意思。"德"字的全部意思“是”,先“以有德”字最下面交換貨、血液、票決精神的"心”為基礎的。

    在行使集中指導,制止民主無記名自主選擇,不同意候選人、貨,可另選他人他貨行為的“下”位權時,當選人、貨主要有平常心, 不看重票決當選當官、出貨發財的“德",這“不失德",若“是以”看重票決當選當官、出貨發財,不作為,這就叫“無德"。

    《紅樓夢》與之對應的三十八回就是以故事說明這一道理的:"林瀟湘魁奪菊花詩”,競爭創新的化身林黛玉成為詩王魁首,是詩社成員投票決定的,有制止人們不服的下位權,“下德不失德”,若“是以”此結果為重,看重當官的榮耀,就是“無德”,可黛玉不是這樣的人;“薛衡蕪諷和螃蟹詠",“上善若水"、雪水,公平補不足的化身薛寶釵,一改其“水利萬物而不爭”的“上德"作風,與林黛玉競爭,看重、參加票決,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 7 # hitman1

    上德,不以功德為目的,所以有德。

    上德,不把德當做可以得失的物品,不以價值去衡量。所以有德。

    下德,以功德為目的,所以沒有德。

    下德,患得患失,因為不想失德,從而失德。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無有功德。

    想了想這樣說可能還是感覺沒講明白,咱舉例說明吧。

    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但他本人覺得本該如此。這是上德。

    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但他覺得自己真的做了一件好事。這是下德。

  • 8 # 鍾靈毓秀業有成

    老子的《道德經》說:

    “上德無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意思是:

    高層次的“德”不強調

    表面“有德”,因此才是

    真正“有德”。低層次的“德”,

    自認為不喪失“德”,

    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

    不會把德行掛在嘴上,

    故意用某種行為證明

    自己的德行,這才是

    真正的有德之人。

    處在德之下品之類的人,

    看似處處都彰顯德行,

    處處用德的框架來比較

    似乎都很恰當,但是事實上

    卻是一個無德之人。

    確定一個人有德還是無德,

    不是看他做起來的樣子,

    而是看他是不是真正心處

    德之中,德之列。

    真正有德行的人,看似無為,

    事實上無所不為。

    看似沒有刻意的成就某些事,

    事實上萬事均自然而然的

    成就了。

    刻意以德而為之的人,

    做任何事情只能成就部分,

    無法獲得圓滿。

  • 9 # 飛雪觀歷史

    我給大家解釋一下,老子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叫道德經

    一、第三十八章第一句有“德”字,而且這一章裡有10個“德”字,為此後人就給此書起名“道德經”。

    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的內容: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我來為大家重點分析一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到底如何理解呢?

    首先老子所要表達的有兩種人:

    1、第一種人“有些德行高尚的人,做了很多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不自持驕傲,同時還給人以謙遜的感覺,他們做很多事都是順其自然而做,而非做給別人看的,不要求回報,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德高望重的人”。

    2、第二種人“做什麼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去做,只要對自己有利的有能積攢聲望的事,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去做,對他們沒有利的事情,他們輕易不會去做,做上面事情都要求有回報,他們這樣做表面上看是沒有失德,實際上這樣的人沒有達到德的要求。”

  • 10 # 閒雲谷主

    具而不欺曰德,也就是有完勝於對方的能力和條件,也不欺負就是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說上德之人失德,是因為他本來具備行德的條件;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說下德之人不失德是因為沒有德可失。

    就像現代人的一句俗話,老闆虧損是因為有錢,老百姓不虧是因為沒有錢可虧。

  • 11 # 淼淼子

    我沒看過《道德經》,限於文化及學識的成度,我們必先知其何為上,何為下,上乃先天之本,於人而言,乃是無,進而發表於人時,那就是人之行為與操守,下者乃及人的本性而相守之意。我雖未看過《道德經》,我認為它不是一本僅僅是勸世之書,而是指導人修煉的。

  • 12 # 有話少說

    大道至簡。

    沒人鬧事,不必強調遵紀守法。有人鬧事,必須強調遵紀守法。正如公共場所有人喧譁,才強調:安靜!

    德有上下之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上等德的人不講德,所以有德。

    換句話,有德,還強調德,不就是廢話嗎?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下等德的人整天講德,所以無德。

  • 13 # 劉怯之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段話,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第一小節,若想準確理解其含義,最好先通讀全章。

    第三十八章原文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對三十八章作如下理解,供參考。

    上德從不標榜德,這才是有德。下德貌似有德(其與實難符),因此仍屬無德。

    上德倡行無為且不做與規律相違背之事,下德按自己的主觀意志行事以為可以改變規律,上仁也按主觀意願行事但無心改變規律,上義既敢於妄為也敢於對抗規律。

    上禮按主觀意願施政無果後,不得不放棄其政治主張。由此可知偏離道之後首推以德治世的綱領,德失效後退而用仁,仁失效後再退而用義,義失效後再退而用禮。

    這個禮制的綱紀,其實是忠信缺失、禍亂興起的源頭。

    上述這一系列政治主張,針對的只是社會矛盾表象,用愚笨的方式將全社會匯入道德大滑坡的路上,因此有抱負之士(大丈夫)定要堅守傳統的厚重,反對臨時應急的短視政策,深刻認識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不要被虛華表象所迷惑。為此務必堅持以道治世並否定一切非道之法。

    由是可知,老子尊道貴德,尊道,是尊宇宙間萬事萬物執行規律之道;貴德,是貴順應規律而行的"無為而無所不為"之德。因此老子說上德是真貴德,所以有德,下德則是表面貴德,實則以德之名行違背規律抗拒法則的事,所以是無德。

    老子的書,老子的話,其實很好理解,只是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當然最好通讀全文全書,打通內在的邏輯關係,就很容易解讀了。其實老子在其書中早已言明:我的話很好理解,我的思想很容易落地,只是天下人不想去理解,不想讓我的思想理論落地。所以老子真正是大徹大悟的頂級思想家,早就知道後人一定會背道而行。只是令他萬萬沒想到,後人中的有心者,自己不敢讀老子,也不想讀老子,更不想讓老子思想施行於世,於是將老子之書冠以玄學之名,讓後世之人,輕易不敢觸碰,若是觸碰了,受益了,有自己的見地了,也不敢輕易語告他人,因為一般而言,能夠讀懂玄學的人,一定是在故弄玄虛。

    所以讀老子的書,一定要按照老子的明示去讀,去理解。老子本不是玄人,《道德經》也不是玄書玄學,老子本來就是一個思想家,一個哲學家,一個不厭其煩為天下人講述科學道理的老者,一個帶領人類勇攀智慧高峰的先知,他的書,他的話,真的平白如實,真的簡明易懂。

  • 14 # 使用者白洲浪平

    作為統治者,他會有過錯,但他是一國之君,他的愛遍佈於天下。而被統治的人民,他做的雖沒有錯,但他與統治者的意願即只有統治者才有資格評叛是否對或過錯相勃,也是錯。[捂臉]反正古人的文言文斗大的字我也識不了一斛,按我的來解釋[捂臉]

  • 15 # 忞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表達的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就出現了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明確一下,八百個人會有八百個理解,一千個讀者裡面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只是把個人的理解通俗易懂的和您分享一下:

    首先:

    講一下“德”字,那麼正個兩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德”為有德行之人,簡單概括無論做人和做事都是很“德行高尚”的。

    其次:

    分析這兩句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就是有“高尚德行”的人。整句話就是,真正有“德行高尚”的人,從來不認為自己“德行高尚”,那才是真正的“德行高尚”的人。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就是沒有“高尚德行”的人。整句話就是,“德行不高尚”的人才自以為“德行高尚”,這才是真真正正“德行不高尚”的人。

    最後:

    做什麼事情都要順其自然,應該以本心真心去做事,不能浮華虛誇,因為智者才是真正低調厲害的人。

  • 16 # 六德君子

    上德不德,故而有德。

    是說:最高貴的最上等的道德、品德、品行、德行,不是自己吹噓自己的品德有多麼高,有多麼好,而是與真正的自然法則相符相合,言行一致,事出真誠,不偏不倚,本身就是道德的標範,做事做人做學問自然深合道德至理。不著意的追求良好的德行,不刻意的展示最佳品德,不粉飾出眾的品行。這樣在任何方方面面,從自己的內外,從世界的觀感,從事物的本質出發,天然的就都存在著道德、品德、品行、德行的影子。故而大道不言,大巧不拙,不巧言令色,故而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說的是:最下等的做法,每天每時每事,時時刻刻都念叨著道德、品德、品行、德行的規範要求,行不越矩,動不越規。處處以道德高標準高要求,對己對人,對事對物大加斧正,一味追求完美無缺,結果是好心辦壞事,不顧事實真相,也不顧時過境遷,抱殘守缺,拿規矩拿制度說事,祖宗說的就是對的,常常反對新生的不合規不合矩的,自認是道德衛士,實際上很得大家厭惡,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不從實際出發,做的多了,必然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那時候再有品德也是事與願違,以這樣的態度對人對事,不失德也是失德了。

  • 17 # 四國象棋章兩儀

    明星捐款 就是下德不失德 所以無德

    老百姓沒什麼可捐的 所以有德

    比爾蓋茨捐一個億 所以是下德 如果他不賺錢 就是上德

    中國有沒有上德呢 袁隆平應該算一個 你看他捐多少了?沒有 因為他的日常已經奉獻給全國人民了 其它為人民服務的人 都是上德

    如果微軟把軟體價格降低為10元一套 那就是上德 那麼他也就不用捐款了 因為已經捐過了

  • 18 # 1180八一廣場

    已得道圓滿就不再需要增減道了,這稱之為有德,即已功德園滿。下德需要不停修為增加道德,絕不能有所失,因為還有所缺少,需要補充,不夠圓滿,這稱之為無德。

  • 19 # 玄道赤子

    "品德高尚者不強調德,所以有德;品德一般者強調外在的不能失德,所以內心實際是無德。品德高尚者不強調德,是因為不帶有目的性。上等的仁慈普度眾生,是因為覺得他人是有仁的。上等的義氣有所作為,是為讓他人以同樣的義氣對待他。上等的禮要求禮尚往來,當認為別人不迴應的時候,就會生氣攘臂而扔之,從而產生惡恨的根源。所以,社會中群體文化失去道就會強調德,失去德就會強調仁,失去仁就會強調義,失去義就會強調禮。禮儀繁多的地方,實際上是忠誠、信任極度缺乏的地方,是禍亂即將興起的地方。前意識,是道精華的外顯,同時也是愚昧的首因。大丈夫應該厚德而不應薄德,應該通道的真義而不是道的外在表現,所以應有所取捨。"

    一一《資本無界 道通天下》

  • 20 # 袁聰

    首先解釋、詮釋什麼是、什麼叫“德”?“德”本義、釋義、含義和引申(隱深)義是指人的思想觀念,思想品質,人性倫理、人情倫理、人品倫理、仁義倫理,是指人的品、相、貌、行和形,引申含義為人的“道”,如人品、品相、品行、公德與功德、恩德、積德、品德、道德、道理;“德”是指人生修行、修養、修身、修品、修心、修性,即積德、修德,“德”是指人的精神意識、精神反映和精神品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指人的崇高而偉大的精神品質、思想品質、思想觀念、意識形態,是指人的精神、人品、思維和思想境界………

    “上德不德”是指人的高尚品質、品格境界,是指人的行為、作為所做的一切助人為樂、崇高慈善的事業和事情不圖任何人的回報………

    也可以理解為自己的祖宗、祖上行善積德,崇高而優秀的品質,祖訓家教,所做的助人為樂的好事、美事、善事,不圖任何人的回報、恩施和恩賜………

    以上的行為品質,才能稱得上、配得上:是以有德,才有資源、資格、資質具有人情恩德、人性品德、修養道德、修行積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指人的所作所為、做人做事,為人處世之道、處事之道,思想觀念、思想精神、思想品質、思想品德,人的思想、思維、精神、品質、品德、層次和境界………等都不高,即使沒有失去公德與功德、恩德、道德、品德、修行積德、沒有違規、違背、違反、違範人間社會的倫理道德、人之常情、公序良俗、人性與人情,還不能夠稱得上、配得上崇高的精神品和高貴的品德與道德,是以無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妻子提出離婚起訴,我一直在努力挽回,求大家幫我出出挽回方法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