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俠影視

    大家好,我是老行,小說作者雲不行。

    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將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做為《三國演義》最後一場重頭戲來寫,而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之間也更是發生了很多經典戰例。

    尤其是在諸葛亮北伐幾次吊打司馬懿的狀態下,讓人一度覺得諸葛亮才是最厲害的人,但是歷史上真的是諸葛亮最厲害嗎?

    作為提問者,老行覺得司馬懿更厲害。

    為什麼老行會覺得司馬懿更厲害?

    以下是老行的分析,各位朋友可以看看是否有理。

    在歷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直到第四次才遇到司馬懿,而這一次他們的交手記錄也略顯沉悶。

    公元231年,諸葛亮率兵第四次北伐,因為曹魏大將軍曹真已死,曹魏才啟用司馬懿防禦諸葛亮。

    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於滷城,這是兩位軍事家第一次直接面對面。

    司馬懿的作戰思路很簡單,堅守然後等待諸葛亮糧草耗盡撤兵,然後再乘勢追擊。

    但是,司馬懿的部下們坐不住了,部下們嘲笑他說:“您為何畏敵如虎?讓天下人笑話。”

    沒過多久,司馬懿也開始納悶了,上幾次諸葛亮北伐總是陷入到糧草短缺的難題之中,這次怎麼對峙了三個月,怎不見他退兵?

    於是司馬懿也開始待不住了,立馬召集諸將出戰!

    此戰,司馬懿讓大將張郃攻擊諸葛亮的南寨,自己則攻打北寨。

    諸葛亮見招拆招,讓善於防守的王平拖住張郃,讓猛將魏延出擊司馬懿。

    司馬懿善於運籌帷幄,親自上陣就不是其所長了,何況對面還是魏延。

    結果,司馬懿很快敗下陣來,損失士兵三千人及一干裝備輜重。

    司馬懿與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對決,以諸葛亮的勝利告終,但僅僅是小勝。

    此後,司馬懿更不敢出來交戰了。

    一個多月後,諸葛亮糧草不濟而退兵,司馬懿令張郃率軍追擊。

    張郃是一代名將,經驗老到,他說諸葛亮必有埋伏,但司馬懿就是不聽,執意讓他追擊。

    張郃無可奈何,只得帶兵追擊,果然被射死在了木門道。

    諸葛亮斬殺魏國大將,又勝司馬懿一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他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聽說蜀軍再次來犯,急忙率軍抵禦,但他已經知道正面對壘是不可能勝的,所以他的策略,仍然還是堅守不出。

    他從一開始就掐準了諸葛亮的死穴:只要牢牢守住蜀軍東進的戰略要地,然後跟蜀軍慢慢耗下去,等到他們糧草用盡,就揪住機會再打他一下。

    半年過去了,司馬懿僅僅主動出擊了一次,見勢頭不妙,就立即退兵了。

    諸葛亮看這樣耗下去不成,於是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衣服,譏笑他不是爺們。

    其實,諸葛亮他要激的是司馬懿的部將,讓他們給司馬懿施加壓力。

    果然,司馬懿的部將們義憤填膺,紛紛請戰,而司馬懿則打起了太極,說要請示魏帝再說。

    當時沒有電話,只能派人請示,一份請示報告到魏帝那裡,他的指示再送過來,一個月都快過去了,而部將們的氣早消了。

    當年8月,諸葛亮沒能等到司馬懿出兵的那一天便病逝了,蜀軍只能退兵。

    後來司馬懿巡視蜀軍的空營,感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所以,從這一點上,有人也認為,司馬懿確實不如諸葛亮。

    但是在正史中,司馬懿曾經這樣評價他的對手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意思是說,諸葛亮志向很大但不看到戰機,謀略很深卻優柔寡斷,喜歡用兵卻不知權變。

    這一句評價,讓很多認為諸葛亮最厲害的讀者痛心,這簡直就是字字戳心。

  • 2 # 於野洋

    要論計謀當然諸葛亮完勝司馬懿,而且有死諸葛嚇跑活鍾達。但是我們往往看的不是過程而是最終的結果。諸葛亮雖然用計列害,但廢寢忘食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健康,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的身體健康,再聰明有什麼用。反觀司馬懿雖然用計不如諸葛亮,但人家會享受,該吃吃該喝喝,遇事不往心裡擱。而且司馬懿非常有忍耐力,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羞辱他,他也不生氣還親自穿上。

  • 3 # 麟州捉鬼

    這個還有疑問嗎?從軍隊實力看,魏國有碾壓蜀國的能力,但是沒有地利。諸葛亮以弱勢軍隊打的司馬懿狼狽不堪,說明諸葛亮的個人能力遠在司馬懿之上!從司馬懿對曹睿的彙報用語,諸葛亮已死,魏國無憂哎!說明司馬懿是硬著頭皮對抗諸葛亮的,沒有不敗的把握!

  • 4 # Bulldog888

    兩個人實力半斤八兩,所以幾次交手後彼此心存敬意。從雙方的心態來講,似乎都願意打持久戰,蜀國實力不如魏,所以能自保已屬不易,但是諸葛亮曾經答應劉備輔助遺孤滅曹賊復漢室,所以只好硬著頭皮隔幾年就北伐一次。司馬懿雖然身在曹營但是早有謀反野心,所以借抵抗諸葛亮之名而練兵屯糧,但是未必肯和諸葛亮硬拼而折損自己兵力。所以兩人數次交手各有勝負但是都點到為止。最著名的要屬空城計了,諸葛亮心中有譜,於是就擺出空城來警告司馬懿如果拿下自己的後果,司馬懿在城下考慮良久自然明白諸葛亮的用意,如果進城拿下諸葛亮甚至滅掉蜀國自己也命不久矣,正所謂狐兔死走狗烹。於是司馬懿藉口城中有伏兵而放了諸葛亮,事實也證明這個決定是非常明智的。

  • 5 # 精靈劇場

    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老謀深算。他們棋逢對手,諸葛亮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十萬大軍。明面諸葛亮贏了,實則是司馬懿故意逃跑。歷史不以誰比誰厲害來定義。能笑到最後又能善終才是人生的大贏家!

  • 6 # 草帽麥客

    既然說是《三國演義》,那都沒有比較的那個必要了,因為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面那是無敵的,魯迅評其為: 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 7 # 上古殘月

    二者差距不是一個量級上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虛構成分,顯示出的兩人棋逢對手,諸葛亮軍事能力略高一籌。在真正的歷史中,司馬懿只是諸葛亮對手之一,諸葛亮是入選“武廟十哲”的軍事家,對司馬懿應該就是碾壓的存在了。

    我們談軍事才能,最直觀的是兩軍對壘。諸葛亮和司馬懿交手,諸葛亮均屬於攻方,司馬懿處於守方,同時司馬懿處於國內作戰,佔據戰場天時地利優勢,兵力也要遠超諸葛亮,再加上背後有魏國強大的國力支撐,糧草充沛、兵源充足,反觀諸葛亮勞師遠征、糧食補給困難,攻方沒有以上優勢,等於以卵擊石。所以,不開上帝視角情況下,傲嬌的司馬懿也認為諸葛亮沒有任何機會,開心的帶著軍隊和諸葛亮玩起了野戰。

    可是,事實卻狠狠的扇了司馬懿一巴掌,司馬懿不僅被諸葛亮聲東擊西割了麥子,然後在滷城,諸葛亮面對南北夾擊,糧道被斷,打了司馬懿箇中國軍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破解鉗形攻勢的會戰——滷城之戰,此戰戰績光斬獲魏軍低階軍官的首級就有三千多人,獲得戰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多,此戰成為諸葛亮奠定歷史軍事地位的代表作和閃光點,此戰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唯一一次正面交鋒,司馬懿慘敗告終。

    後來,諸葛亮糧草不濟,而又收到後主下令撤退,引軍退回。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蜀軍,張郃認為"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眼見張郃不贊同追擊未被打敗而主動撤退的蜀軍。司馬懿卻強行堅持要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前往追擊。最後於木門道,被埋伏於高處的蜀軍射中右膝,傷重病逝。張郃這樣的高階將領就這麼折了。

    仗打成這樣,也就是司馬懿臉皮厚,換做別人早都自刎以謝君主了。野戰打不過,只好當烏龜,此後司馬懿和諸葛亮交手,均以堅守為主,反正魏國不急蜀國急啊。但是我們就不能以“成王敗寇”來說二者之間的才能高低。舉個例子,10個人打3個人,沒打贏,10人跑回家關門不出,等那3個人病死了,總不能說那3個人沒10個人能打吧.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兩軍對壘只是很小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諸葛亮的治軍才能。許多人都認為軍事才能是兩軍對壘前眼花繚亂的指揮操作,但對兩軍戰力起更重要的作用的是平時的治軍,涉及軍事制度、訓練、後勤等各方面,正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諸葛亮善於治軍,強調軍隊建設,其主要思想:“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諸葛亮的思想影響了此後兩晉、南北朝,甚至對現代我軍建軍思想也有啟發。諸葛亮嚴於治軍,所以南方的蜀漢軍隊面對北方曹魏軍隊,敢打野戰。

    諸葛亮是入了後世武廟十哲的,雖然有人說有忠君愛國高尚品質加持,但是總而言之,入列還是評價客觀,對其一生軍事能力的認可。

    諸葛亮本身兼任蜀國政治、軍事兩個方面的實際負責人,其執政期間,安撫百姓,修明政治,使在夷陵之戰中元氣大傷的蜀漢國力得以恢復。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治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資治通鑑》

    蜀國並未像部分人說的那樣民生凋敝、民不聊生,相反,“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路不拾遺、門不閉戶,深受蜀地人民愛戴,死後為蜀地人民自發悼念,紀念活動也千年不絕,甚至紀念劉備的劉備殿也在武侯祠中,可見歷代對諸葛亮的認可,這絕不是一個“窮兵黷武”的政客武將所能享受的榮譽。

    一個在中國政治、軍事史上現象級的存在,成為中國歷史忠君、勤政、愛民、廉潔等華夏精神的代表人物,連司馬懿的後人都不敢抹黑,更不敢腆著臉說司馬懿軍事才能高於諸葛亮,現如今卻被一些電視劇和自媒體人為標新立異、博取眼球、譁眾取寵而抹黑、歪曲,令人憤怒。

  • 8 # 三國演義的智慧

    是啊!

    到底誰更厲害?

    實際上,我們中國人的思想和觀念,有我們自己的一套。關鍵在於什麼?道德!也就是人物的道德典範價值!

    我們的觀念在這裡!

    所以,我們探討具體的歷史人物,不是探討他的文治武功、不是探討他打過多少勝仗、取得了多大的功業!

    後人要學習古人的是什麼?

    道德價值典範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他們是了不起的歷史人物!

    我們學習他們的奮鬥精神!學習他們的內在強調修養、外在建功立業的方法!學習他們有大局觀!

    但是!

    更重要的是情懷與精神!

    什麼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什麼是廉潔奉公!什麼是以天下為己任!什麼是矢志不渝!

    我們懂得諸葛亮就都明白了!

  • 9 # 一夢潤心

    透過以下各資料對比,得出結論,諸葛亮更厲害。

    諸葛亮: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司馬懿:笑剎孔明千百計,隕星落地樹功名

    以下分析不從兩人的心理出發,只從達到的效果分析:

    一、損兵折將:

    諸葛亮擊殺:張郃、王雙

    司馬懿擊殺:馬謖、孟達

    諸葛亮兩次撤兵都能成功帶走司馬懿的2名大將,特別是張郃這等媲美蜀國趙雲的老將,經歷過多少次的生死都能生存下來的三朝元老,終被羞辱而死,追擊不成反被殺。王雙作為魏國後期的名將也不可小覷。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馬謖本就是紙上談兵的庸才,街亭之失給蜀國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更敗壞了諸葛亮的聲譽。而孟達本是反覆無常之人,一輩子都在易主,被司馬懿看穿了他與諸葛亮的合謀後被殺,對於蜀國也沒多大損失。

    二、戰略價值

    諸葛亮智謀:上方谷之戰、滷城之戰、空城計

    司馬懿智謀:奪街亭

    司馬懿出山首勝就是街亭之戰,但卻參不透諸葛亮的“空城計”。滷城之戰後完全處於被動防守階段,甚至被魏國將領嘲笑“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諸葛亮給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但仍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一個男人、一個軍隊的統帥懦弱到這種程度,可見被打服了。上方谷之戰,司馬懿父子三人差點喪命,要不是命數天定,就不會有以後的“三馬食槽”。

    三、生死命數:

    諸葛亮:魂斷五丈原

    司馬懿:差點殞命上方谷,終篡權自立

    兩人的多次交手,司馬懿多次戰敗,連心理都被打怕了,但他最終以敗仗換取時間和空間,拖垮了諸葛亮。遺憾的諸葛亮只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實屬無奈。

    從以上幾個觀點分析,在兩人的交鋒中,諸葛亮的智謀還是高於司馬懿的,畢竟司馬懿是權謀家,打仗也是為了政治利益。他最大的能耐不是戰略,是權術之爭。

  • 10 # 成龍高志強

    三國演義諸葛亮北代幾次與思馬懿交鋒都是諸葛亮占上峰,但是大廈將傾一木難支,諸葛亮在厲害遇上扶不起的阿斗,也無能唯力,但是還是司馬懿家族笑到最後

  • 11 # 木龍頭

    單從《三國演義》裡面所描述的來看,諸葛亮更厲害點。下面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

    1、軍事才能來說;

    諸葛亮善謀略,熟悉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來作戰。

    “穩紮穩打”司馬懿,司馬懿雖擁有出眾的軍事才華,紮實的軍事理論,但他更善於忍耐,伺機而動,選擇合適的機會出擊,較之“”保守”。

    故在“六次”北伐戰爭中,諸葛亮隨兵微將寡,但多處於主動地位。司馬懿兵多將廣,糧草豐足,切多數處於被動防守地位。同時,幾次交鋒也是蜀方勝之較多,雖然最後結果是魏勝蜀亡。

    2、個人能力和忠誠度方面;

    個人能力諸葛亮已經很早的證明了自己,他不僅是三軍統帥,更是國之丞相。且為國為民,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懿雖野心勃勃, 但其忍耐性屬於世之罕見,故而將自己的才能在沒有完全釋放。

    3、識人用人方面:司馬懿比諸葛亮更加成功。

    面對孟達造反一事,司馬懿表現的果斷,先寫信安孟達的心,然後出奇兵8天內趕到上庸,又立即出兵,同時勸降孟達下屬獻城。他看穿了孟達以及其下屬,敢於冒險。同期諸葛亮只是寫信警告了一下孟達,沒有及時採取軍事行動,錯失良機。諸葛亮在用人上無疑是不成功的,用的馬謖、楊儀、魏延、李嚴等人各有毛病,後來都犯了大錯,諸葛亮要負很大責任。無論對手還是下屬,司馬懿在對人性的把握上都很準確,甚至連諸葛亮的壽命也被他料中。從這點來看,諸葛亮比不過司馬懿。

  • 12 # 仟蟻

    其實他們之間難有高低之份,因為他們之間真正交手的時間不長,司馬懿在前期一直處於韜光養晦的狀態 ,在曹操死後才慢慢的嶄露頭角 ,真正大展拳腳是在曹丕託孤以後,那時的他基本已經熬死了跟他同時期的勁敵 ,如果諸葛亮能再活個二十年的話那他們之間的精彩對決估計三國演義還得在寫三十回,據野史記載他們在不打戰的時候還有書信往來,聊的多是一些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還互把對方當做知己,其實他們兩個之間就好比諸葛亮跟周瑜,周瑜感嘆即生瑜何生亮,也許諸葛亮也會有即生亮何生懿的惋惜吧,

  • 13 # 一顆淚兩種味

    歷史上司馬懿和諸葛亮正面交手只是在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中。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並沒有遇到司馬懿,交手的往往是曹真張郃、郝昭等魏國名將。曹真病逝後,曹魏在西線無人可用,才有了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後兩次交手。著名的諸葛亮對戰司馬懿的空城計一戰,實際上並不存在,而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藝術表現。街亭之役,魏方主帥是張郃,而非司馬懿,孔明根本無法以“空城計”嚇退遠在數千裡之外(洛陽)的司馬懿。

    司馬懿其實並不積極主動與諸葛亮進行正面交鋒,反倒是知道諸葛亮的問題在於後勤困難,糧草容易不足,只要讓諸葛亮軍隊無法安心在佔領區收集糧草,就可以逼迫諸葛亮退兵。

    但是曹魏的軍隊對司馬懿這樣消極避戰很是不解,笑話司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馬懿無奈之下派軍隊和諸葛亮硬碰硬的打一場,結果就是“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打得司馬懿不得不回營防守。最終諸葛亮因糧草不足退兵,這時司馬懿派張郃前去追擊諸葛亮,反倒被諸葛亮再次設埋伏殺死。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司馬懿則徹徹底底閉門不戰,最終成功的耗死了諸葛亮。從最後一次看很顯然司馬懿是不願(不敢)和諸葛亮硬碰硬的。換到遊戲中,故事遠沒有如此簡單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基本是時時有。誰更厲害只是一個非常籠統且十分木訥的問法,實際交手時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發生

  • 14 # 顧隴桃園廣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位都是人才,諸葛亮可為帥,司馬懿可為將。諸葛亮雖然是智慧之人,但也有用馬謖而失街亭;但諸葛亮善於攻心,一向謹慎,卻敢給司馬懿唱個空城計。

  • 15 # 瓊馥dragon

    諸葛亮懷恢復漢室之心、受先帝託孤之恩,不可不伐;出師未捷身先死。

    司馬懿內懼曹氏之餘威、外藏篡位之野心,屢敗屢戰;厚積薄發終如願。

  • 16 # 卓凡都

    坦白講,也許不能說誰更歷害。只能看結果,司馬懿活得更久一點。心胸更開闊一點。諸葛亮活著對司馬來說也未必是一件壞事。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

  • 17 # 騏說

    諸葛亮七出祁山的真正目的有兩個:

    1、以攻為守,反正要打,不如自己先打,佔個先手,他自己非常清楚蜀國的政權非常不穩固,主動出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2、轉移視線,蜀國內部有三股政治力量:劉備集團、劉章舊部、川蜀的原著,相對而言劉備集團是根基最淺的,劉備、關羽、張飛的死和夷陵戰疫被陸遜火燒八百里聯營後,實力大損,久居川內不動必然無法維繼,所以高舉“光復漢世”的政治口號,這可以將人民內部矛盾轉為外部敵我矛盾。

    所以,諸葛亮發動戰爭並沒有能一門心思的只為戰爭的勝利。所以沒有必勝和堅持到底的信念和條件,也必然稍有挫折便無功而返。

    司馬懿肩膀上並沒有諸葛亮那麼重擔子,反而輕鬆上陣,可以淡定的處理戰場上的突變,所以勝利從一開始就註定的。

    至於兩者誰更厲害,是不太好比的,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 18 # 小知識大殿堂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比較強,但在用人方面司馬懿更勝一籌,再優秀的人也不完美,對於彼此來說,他們相互畏懼,因為他們都很厲害。

    在忍耐方面,司馬懿無出其右,絕對是一個厲害人物。上方谷之戰是魏蜀交戰雙方的拐點,曾經有一次諸葛亮給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可見當時司馬懿是多麼能忍,其後一直聲稱自己生病不出來,數十年如一日,更是世間少有。但這並不是懼怕,也不是一種不問世事,其實這樣是在跟諸葛亮打心理戰,是一種不屑。

    司馬懿算的上真正的末世梟雄,後人雖然對他評價不好,但他的軍事才能的確是他人生的主旋律。這樣的人,在當時諸葛亮都得懼怕他三分,可見當時他是多麼厲害的一個狠角。

    在有限的資料裡面我們找不到司馬懿意氣風發、快意人生的場合,他從未有過自己的青梅煮酒的時刻,始終在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狀態下達成自己的事業。輔佐君王,其實本不是他的真實目的,這樣神秘的人誰也不知道他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司馬懿的一生證明,通向成功的道路上,由一連串卑微、欺詐組成。一個從裡到外、自幼及老不曾體現英雄氣概的人,仍可能在一場由頂尖英雄參與的爭鬥中笑到最後,取得最後的成功,不得不說他看似很低調,不爭不鬥,但這是他最厲害的籌碼。

  • 19 # 智者任我行

    其實這個問題在新三國裡面,司馬懿自己都承認確實諸葛亮要比自己棋高一著,看得更深遠一些。但是還有一點就是要看天道,算得精不如活得久。

  • 20 # 平南李st

    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深得用兵之法,司馬懿穩如磐石,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以下試論一二。

    1,曹魏地處中原,長江以北土地幅員遼廓,經濟繁榮,兵力強盛,吳蜀二國相對處於弱勢,所以聯吳抗曹是諸葛亮的首選,和孫吳結成戰略伙伴關係是免得被曹魏逐一吃掉的最佳方針。後面的歷史我們都看到了,在蜀滅亡後,很快孫吳也不復存在。諸葛亮這一戰略舉措是正確的,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在關羽死後,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勸阻,強行出征以致兵敗,為蜀國日漸式微埋下伏筆。

    2,此戰之後,蜀國已無大將可用,人才匱乏,青黃不接,必須在戰爭中培養鍛鍊提拔一批人才,才能保證蜀國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以後收姜維,用馬謖,在戰場上屢用王平張翼都是為了這一個目的。

    3,不僅缺乏將佐人材,而且士兵也換了幾茬,老弱病殘計程車兵退役的退役,轉業的轉業,新兵缺乏戰鬥經驗,必須拉到戰場上去真槍實刀的和敵人幹它幾場,比在內地演習不知強上多少倍。所以六出祁山中這種策略佔據了很大的比重。

    5,守不如攻,長守必內亂,只有攻,將國人的目標心力都對準敵人,才能更大限度的團結人民群眾,得到廣大百姓的支援,團結一致,共同對敵,這就是精神思想的凝聚力。顯然,諸葛亮深得此法。

    6,六出祁山的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牽制曹魏的兵力,讓曹魏在東南防線上出現漏洞,讓孫吳有可乘之機進攻曹魏,然後縱觀戰局再相機而動。

    7,熟悉地形,熟悉戰法,這很重要,這就像運動員國際比賽一樣,熟悉戰場和敵人的技能是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諸葛亮一生善於以少勝多,借物傷敵。運動戰和伏擊戰,誘敵深入,圍而打援,這些都被諸葛亮運用的得心應手,也為後人在反侵略戰爭中提供了經驗和借鑑。

    8,踐行自己在前後《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司馬懿在戰略上主要採取以守為主的策略,其原因有:

    1,諸葛亮善於用兵他是知道的,稍有疏忽輕則兵敗,重則喪命,故此謹慎攻戰,以守土為主。

    2,自已在朝廷的地位不穩固,應韜光養晦,勝則成為眾矢之的,引來嫉妒和攻訐。敗則全家性命不保,在歷史上我們看到他們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後來幾乎遭到殺身之禍。所以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力求不大敗,不失土,有小勝,所以連空城也不敢進。

    3,攻掠蜀地顯然是不可能的,入蜀地形險要,關隘重重,風險極大。

    4,蜀兵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同是軍事家,(往往軍事家還是心理學家)他最少能看到諸葛亮的幾個目的,其中一個就是履行自己的諾言這樣一個目的,當時諸葛亮已經50多歲,並且已經打探到諸葛亮飲食甚少,每天只吃一斤米,甚至判斷出諸葛亮壽命不會久長,諸葛亮死去之日便是蜀漢兵退之日。後來證明這一判斷是正確的。

    5,司馬懿面對強敵,一是不出戰,二是截糧草,全是退敵之舉,所以守是他的基本策略。鑑於兩線作戰,朝廷不讓他出戰,可謂正中下懷。

    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制勝法寶,在朝鮮戰場上,我軍因地形生疏和不熟悉敵人的打法吃了很多的虧,我們一定要從軍事史上汲取有益的經驗為未來的戰爭做足思想準備和軍事準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總感覺越活越累呢?為什麼人生有太多的力不從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