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奔的毛毛蟲

    孤本的意思不是說只有一本而是同樣內容的不同年代出版的相近書籍只有某一版傳了下來並且數量稀少這才叫孤本,過去由於印刷術和資訊交流困難有些書籍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就像藥王孫思邈直到晚年才得到張仲景的傷寒論一樣要是沒得到藥王也就錯過了這個

  • 2 # 知足常樂0724

    ▲提問者腦洞大開,提出這種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你以為古代人都是與現代一樣的自動化印刷機印刷出來的。雖然古代的印刷術、造紙術都是華人搞出來的,都但是要印刷它需要真金白銀的。用有一個孤本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該有好多被當時的統治階級燒燬的喲,例如有著名的一個“焚書坑儒”你知道嗎?

    最早,歷史記載採用竹子上刻寫記載,文言文往它上面寫非常麻煩,而真正能夠識字、寫字的人寥寥無幾。後來出現了紙張,由會識字的人一點點往上面寫。真實苦了古人了。一本厚厚的歷史或者事情記載沒有三年五載搞不出來。你要它怎麼多寫呢?那個時候沒有拍照手機,也沒有計算機可以隨便複製貼上吧!相當幼稚的問題讓人無語。

  • 3 # 老羅194763

    古籍的收藏是最高雅的收藏之一,上個世紀90年代,古籍同字畫一起投入拍賣市場,越來越多的收藏者加入了這個行列。有突然驚現拍場的孤本善本屢創天價,古籍陡然升溫吸引了大量投資者介入。孤本多是在後世收藏整理之中的概念,有的孤本是在印刷術發明之前的手寫本,這種孤本一般人難得見到,都存在各大博物館,圖書資料館室,為鎮館之寶。有的孤本為刻本或石印本,這些原本不是孤本,但在大自然的災害,或戰亂中度過,戰爭使許多書和書版一併被焚燬,致某些書籍成為一書難尋之孤本。現存的古籍善本宋刻本有一頁宋版十兩金之稱,但這在拍場也只是偶爾見到之鳳毛憐角。宋刻本:五燈會元存卷六至卷十:曾在十多年前從近500萬元成交後再也無其蹤影。退而求次,現今明刻本和清初刻本也屢創天價,如明末毛氏吸古閣刻:湘山野錄三卷續湘山野錄一卷:也以近500萬元成交,元刻本:蒼崖先生金石例十卷:成交價也為400多萬元。從市場看宋刻本,明刻本是:古籍善本:的熱點塊版,尤其是那些經過歷代藏家遞藏.流傳有序.題跋的刻本.既有收藏價值.又能滿足學術研究的需要,已經成為:古籍善本:新的增長點。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邀答!

  • 4 # 林子源

    1.因為沒有錢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沒有錢的刺激沒有傳播的動力,抄書也需要成本,“洛陽紙貴”很早就表明了這個道理。

    2.文化的禁制

    很多孤本由於不符合當朝統治者思想或利益,被列為禁書,或燒或毀,造成孤本。

    3.作者或傳承者自身原因

    古人講究甚多,傳承方面各種規矩的限制,造成很多書籍或技藝在傳承方面斷代,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等。

    4.戰爭或天災人禍

    戰爭的破壞對文化傳承破壞最大,天災人禍也有毀滅文化的歷史,各種思想運動既能推進文化發展,也會消滅一些文化。

    終上所述,孤本由此產生。

  • 5 # 無所不為721

    1.單就內容而言,所謂孤本,起初抄錄的時候不一定就是一本,但是流傳下來的就剩了一本。比如《永樂大典》在當初抄寫的時候,有稿本和抄本兩部,嘉靖年間又抄錄一部。隨著宮中大火和戰亂,留存下來的時候,就成了殘缺不全的,成了孤本。

    《四庫全書》當時抄錄了七部,儲存比較好,還有三部半存世,如果戰亂時就流下來一部,同樣成了孤本。

    孤本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無法求證真偽。《竹書紀年》就是一個例子。存世就那麼點兒,觀點還很奇特,與史書不一致,但是沒有佐證去證明其真偽,成了孤本。

    2.就名家手抄本而已,一本書字數太多,你寫一份都頭疼,誰還有心思多抄幾本?當世名家一般是送領導、朋友,會抄一部。他也不知道後世會值錢呀。不是名家的,可以買刻板印刷的,誰也不想去抄那麼多東西呀。

  • 6 # 小俠記
    一、古籍和孤本

    黃永年先生在《古籍整理概論》的序言中曾解釋過什麼是"古籍"。所謂"古籍"就是古書的雅稱。那麼什麼能算"古"?什麼才算"書"呢?

    看似尋常的問題其實很值得探討。

    先說"書"。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但把好多甲骨文組合在一起就能稱之為書嗎?不能的。賬本一類的東西是用文字記錄,又像書一樣裝訂,可以稱之為書嗎?也不能。

    其實最早的"書"當是經孔子整理過的《詩》《書》《禮》《易》《春秋》,以及後人為"五經"所作的註解。

    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經、史、子、集各類書籍噴湧而出,共同組成了中國古籍的龐大陣容。

    再說"古"。最早的書籍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麼這個階段就是古籍的上限。而古籍的時間下限則是清末民初。由於文化和語言對人的影響根深蒂固,有些人直到辛亥革命之後仍用古籍的體例著錄內容,這部分也可以稱為古籍。

    從春秋戰國到清末民初,這個漫長的時段中出現的書籍就是古籍了。

    而孤本就是某書僅有一份在流傳的版本。

    這個概念與古代的雕版印刷有密切聯絡。古人在製作書籍時將內容刻在木板上,一書一版,因而書籍要分版本。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部書在不同時間不同書坊抄寫或刻印的書都是不同的版本。比如朱熹的《詩集傳》有宋刻本、明刻本,有在福建刻的建本,也有在浙江刻的浙本,雖然都是《詩集傳》,但版本並不一致。

    如果某一個時間(如宋代)在某一個地點(如福建書坊)刻印的書只留下一份了,那麼就可以說這個宋刻建本是孤本。

    一方面,古代沒有電子印刷技術,製作一本書其實非常難。

    在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書籍一般寫在竹簡和布帛上。這些材料製作複雜,而且最重要的是,貴。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才開始廣泛應用到書籍製作中。紙能比簡帛容納更多內容,但書的內容仍需要手抄,費時又費力。

    唐宋以後出現了雕版印刷術,相比於前代來說極大地促進了書籍的製作和傳播,但是跟現在的書籍刻印技術相比還是差遠了。

    所以,古代的書籍受技術限制,數量很少。

    另一方面,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在古代只有上層人士才能接觸到書籍,普通農人就算想看書也看不到。因而書籍只經少數人之手製作出來,又在少數人的圈子中流傳。不像現在,每個人都能買書、讀書。

    三、自然損耗和天災人禍導致書籍流傳難

    古人講"讀書破萬卷""文選爛、秀才半",這裡的"破"和"爛"不是形象的比喻,而是書籍的真實狀態。竹簡讀著讀著,線斷了;紙質書讀著讀著,紙爛了。讀書過程中的自然損耗使得本就不多的書籍難以保留下來。

    當然,自然損耗還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意料之外的天災人禍。

    秦始皇焚書坑儒,多少春秋典籍失於火海。安史之亂,明皇都自身難保,遑論那些唐朝的書冊。明末清初的藏書家錢謙益在絳雲樓中收集了萬卷古籍,但最終被火災燒燬。而在太平天國的征伐之下,部分四庫全書毀於一旦。

    這些災禍使得太多珍貴的古籍無法再被世人看到,而倖存下來的一兩冊,就成了難得的孤本。

    另一方面,有些藏書家一旦擁有了珍貴的版本便悄悄藏著,不讓人知道,更不讓人抄錄,這樣他們藏著的版本就是獨一無二的了。而一旦出現天災人禍,使得藏書家手中某個珍貴的版本遭破壞,那世間就查無此書了。

    結語:

    古籍多孤本是內外兩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古代書籍因製作工序複雜、材料昂貴而數量很少,另一方面,為數不多的書籍也容易遭遇災禍,無法傳世。

    正因為如此,現在留存的古籍孤本都非常寶貴。

  • 7 # DENNISZHANG

    個人認為古籍孤本何以成為孤本有其偶然性因素,也有其必然性因素在裡面。

    第一,古籍因為古代工藝以手工為主,無法大量印刷,影響到存世數量。加上歷代存放不當,因天災人禍導致本來就不多的數量大為減少。

    第二,往後由於興起收藏之風,講究一個是舊,一個是少。越古老越稀少就越值錢。凡是前朝之物必價格翻倍,哪怕是個尿壺啖嗑。凡是稀缺之物就越有收藏價值。

    因此古籍孤本作為古老稀缺之物肯定是收到收藏界各大咖的追捧,甚至可以說達到價值連城。至於現代為什麼不翻印,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手中有一本只有你有的書,外面把價格炒得很高,你會拿出來讓出版社印個幾千萬本出來賣呢?

  • 8 # 藻鑑堂

    “孤本”的故事。

    楊守敬住在武昌的時候,藏有宋刻大觀年間的《本草》一部,因為這書是孤本,價值特別昂貴,引得鄰居柯逢時眼饞。一天,柯說稱可以高價代售,只希望先借他看一晝夜。楊守敬同意了。

    柯逢時將書拿回家,動員全家人立即一起動筆,一夜之間把書全抄了下來,第二天將書還給楊說:“這書並不珍貴,市場上已有刻本可見。”幾個月後,書肆上果然有《本草》出售,楊這時才知道上了柯的當,因此,“恨之刺骨至移家避道,終身不相見”。

  • 9 # 世界史圖鑑

    很多古代書籍其實都是孤本,除了為數不多的由官方儲存的經典,並且長期留存以外,其他的書籍很多時候,隨著歷史的發展,都會出現淹沒的危險

    古代雖然中國發明瞭紙張,並且也有自己的印刷工具,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內其所耗費的成本還是較高的,除了官方指定的考試書籍以外,其他的書籍想要大規模的勘印,勢必會有極高的成本,而自古以來文人都比較缺錢,所以即便有很多經典書籍,也只是精心儲存,但依然躲不過日常的損耗,甚至是戰爭帶來的威脅

    尤其是在戰爭V瘟疫的時候很多保管書籍的人都未必能夠存活於世,更何況其所妥善保管的書籍迴流落何方?而在很多文人眼裡,書是自己的生命一般不會借閱給他人,更不會讓他人抄錄,而且不論是地主貴族還是官員書籍,都是其家族財富之一,也正因如此,很多民間書籍在其問世之時,恐怕就只有孤本,能夠讓我們現在看到的實屬不易,而且每一個王朝末年,由於社會和政治上的動亂,再加上每一個王朝初年都會對古籍進行分別整理,甚至對於自己不利的書籍,要有意銷燬,也造成了很多書籍孤本難尋。

    此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的經典書目廣泛流傳,不僅流傳的最廣,而且也是最有用的考試工具書,學而優則仕看書的唯一目標就是做官,所以儒家的經典書目往往讀完就丟,畢竟經典書目當中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在官場上通通不適用,在這種情況下,有哪一個官員和地主還願意把其他的書籍重新看一遍,或者妥善保管,就連很容易獲得的書籍,也只不過是工具,而且在古代,雖然基礎教育也受到重視,但終歸能讀私塾,認字不成問題的人依然有限,書籍在當時依然是奢侈品,一些書生往往在私塾老師處借閱書籍,基本上沒有什麼錢去買,所以一些人應該珍惜當下的學習機會,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獲取知識,沒有什麼成本的年代

  • 10 # 俚言雜談

    所謂古籍孤本,意思是說,該書在歷史上是有記錄可查的(即上了古時的圖書目錄或者影響很大、廣為流傳),並且,現存的該書的古籍刻本只剩下了一本。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你現在依據古籍孤本,抄寫或者影印多少本,都叫做現代製作的副本,與所謂孤本,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現存最早的官方的古籍目錄,是《漢書·藝文志》的作者班固編撰的)

    孤本的條件很苛刻。首先,必須是有價值的古籍。何為有價值?至少有一個要求,是在歷史上的歷朝歷代有正式記錄的。中國現存的最早的圖書目錄,是《漢書·藝文志》。東漢的班固,在撰寫《漢書》時,為了統計西漢一代的藏書之盛,根據《七略》改編而成《藝文志》。

    西漢劉歆(《列女傳》作者劉向之子),曾經編輯、整理宮廷藏書,將其分成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七類,故稱《七略》。可惜,原書已佚。所以,現存的最早的圖書編目就是《漢書·藝文志》了。

    班固對《七略》的書目進行了重新分類,他“今刪其要,以備篇籍”,最終寫成了《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6略,共收書38種,596家,13269卷。不過,那些登上目錄的書籍,大多已經被毀或散失了。

    (《漢書·藝文志》書影)

    在班固之後,歷朝歷代都統計過現存圖書。其中,以官方的《隋書·經籍志》以及民間的《北堂書鈔》最為有名。總之,曾經在那些書籍目錄中出現過的古籍,或者影響很大,曾經廣為流傳,如果現存只發現了一本(哪怕是殘本),就可以認定為孤本。

    孤本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其歷史價值、文學價值以及學術價值極高。因為透過孤本,可以一窺該書的最初的原貌,這對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是極其重要的第一手的資料。

    那些民間流傳的林林總總的讖緯之書、方術之書,就算是暫時只發現了一本,一般也不會被列入孤本。因為,這些書籍都是後世的人們,東一掃把、西一榔頭拼湊而成的,在當時,就屬於地攤貨。所以,這些書的價值一般不大(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也就戴不起“孤本”的帽子了。

    (《金瓶梅詞話》介休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總之,其內容珍貴的古籍,且只剩下一本,是孤本的最重要的條件。否則,如果剩下幾本的話,可以降格叫作善本(比較慎重起見)。比如,《金瓶梅》在明代最初露面的版本,幾乎都絕跡了。

    1931年冬,在中國山西介休,發現的一部明萬曆年間刻本《金瓶梅詞話》(即介休本),就彌足珍貴了。介休本與日本珍藏的萬曆年間的《金瓶梅》的版本略有差異,所以,介休本也算是一部善本了。《金瓶梅》介休本,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古籍孤本以及古籍善本,可遇而不可求。一般的民眾,如果能親眼目睹其真容,就很幸運了。

  • 11 # 一老沈一

    (宋淳熙四年刻本)

    “為什麼有的古籍是孤本,為什麼就不能多抄錄一本呢?”

    “孤本”,是版本學的概念,也是目錄學、文獻學的概念。

    後來又成為古籍研究和文物領域的概念。

    (宋臨安陳起刻本)

    所謂“孤本”,簡單說,就是“舉世無雙”。具體說,指僅存一本的“善本”書籍、手稿和碑帖。

    清代何紹基題《張長史郎官石記》詩云:“石記郎官張長史,羅池神廟沈傅師。世間古澹蕭疏字,多是荒寒孤本碑。”

    “張長史郎官石記”,是宋代拓碑,現在有影印本。影印本,就稱不得“孤本”了。

    這裡還有個“善本”概念,留待後面再說。

    (宋龍舒郡齋刻本)

    “孤本”,是後來的人,從“流傳情況”及“價值區分”角度來確定的。

    就是說,基本上與當初手抄或刻印時是不是隻有一本無關。

    近些年,出土了不少“楚簡”,比如“曾侯乙墓竹簡”、“天星觀楚墓竹簡”、“上博楚簡”、“清華簡”,等等。這些,無疑都屬於“孤本”。

    往前說,西漢時期,河間獻王蒐集到《古文尚書》;孔府牆壁中也發現古文經籍。這些,也屬於“孤本”。

    這是“孤本”產生的一種情況——發現時已經是“孤本”。

    (宋《昌黎先生集》刻本)

    另外,如宋刻三十卷五臣注《文選》、宋刻《昌黎先生集考異》在流傳過程中“舉世無雙”了,由此成了“孤本”。

    清末蔣汝藻所藏的宋末周密的《草窗韻語》、《吳郡圖經續記》、《竇氏聯珠集》等,皆為此類“孤本”。

    這是“孤本”形成的第二種情況。

    (元代嶽浚刻本)

    有沒有像本題目中說的,某部書因為一開始就抄或寫得少而成為“孤本”呢?

    理論上有。

    司馬遷寫《太史公書》,歷經十四年。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序略,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這是說,這部共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到隋朝改叫《史記》的鉅著,當年司馬遷抄了兩部——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師”。

    司馬遷《太史公書》的副本,後來經由他的外孫楊惲,流傳到了社會上。但受到朝廷打壓,很快就佚失十篇。再後來,又有人妄加改動過。

    假若司馬遷“藏之深山”的正本被發現,就是絕世的“孤本”了。

    不過這只是理論推斷。

    (元代無聞和尚刻本)

    言為心聲。過去寫書的人,大都是想讓自己的著作廣傳於世的。

    當然,最初手寫只能寫一本,但可以傳抄。像司馬遷這樣想等待“後聖君子”的是少數。

    但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很多古籍確實很難流傳下來。特別是在遇到秦皇焚書那種普世大難,恐怕連“孤本”也傳不下來了。

    這種大災難,在西晉末年再次上演,所謂“永嘉傷亂,眾家之書並亡”(《經典釋文.敘錄》語)。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豫章內史梅賾呈獻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之事。實際上,孔安國傳及書中的二十五篇,皆為偽造。不過,這部書肯定也能稱得上是“孤本”。這部《古文尚書》包括偽孔傳,高度適合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於是一直流傳到現在。

    梅賾所獻的“孤本”早已不見蹤跡了,最著名的,是孔穎達作注的《尚書正義》。

    (明代寫本)

    古代的書籍,曾經主要靠手寫,叫“寫本”,這從先秦一直延續到清代。唐代開始,有了“刻本”,但“刻本”儘管不會只印一本,在流傳過程中,仍有可能產生“孤本”。

    1982年,李一氓先生曾在《人民日報》發表《論古籍與古籍整理》一文。他認為,自清代上溯至周的著作,皆為古籍。

    目前來說,從一共十五個口徑統計,國內所有古籍,計得174380種,去掉版本和不同名之內容重複,應不少於15萬種。

    這些古籍,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其中有多少“孤本”,沒查到具體數字,最多也就是百分之幾吧。

    (明萬曆刻本)

    與“孤本”處於同一層面的,還有“俗本”、“秘本”、“善本”、“焦尾本”、“某某藏本”等區分。

    “俗本”,就是流傳廣泛、容易得到的版本,亦稱“通行本”。

    “秘本”,是秘不示人的本子。雖然這樣說,但一般也流傳了出來,不然人們也不會知道有“秘本”存在。

    “焦尾本”,是經火災倖存之殘本。

    “某某藏本”,是被藏書家收藏的版本,一般會有藏家印鑑或題字,在對同書異本作比較研究時,需註明“某某藏本”。

    (明經廠刻書圖)

    再就是“善本”。

    “善本”,有兩重含義。最初,是指校對註解認真完備的版本,這是從書籍本身內容的學術和藝術價值角度來評判的。後來,又加進了一個文物價值的考量標準,即凡有文物價值的版本,亦可稱“善本”。

    版本學,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其中的“道道”很深。古代,至少自春秋戰國開始,凡大學問家,一般也都是古籍版本學的大家。

    研究版本,對於鑑別古籍的真偽、訓詁、考證歷史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12 # 風拂柳999

    古籍孤本就是唯一的一本書,比如永樂大典,趙城金藏…。

    有史學價值的可以再刋刻,有些為儲存也會複製幾部。凡是孤本多為善本,珍本。這就和版本學有關,從裝訂方式來講有:簡策,帛書卷子裝,卷軸裝,經摺裝,梵夾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毛裝。現在常見的是線裝書。如能見到除線裝,毛裝,包背裝外其它裝訂的書藉多為珍貴的古藉或孤本。(不排除包背裝,毛裝就沒孤本,線裝書也有)

    比如大家熟知的三言二拍,國內沒有完整的版本,只能從日本影印回來。(內部發行無刪節本)

    明刋孤本畫法大成,國圖藏本全國只此一套完整本,限量發行五百套。

    物以稀為貴,古藉也一樣,凡是孤本其價值都很可觀,複製在過去是人工抄錄,手抄費工費時不是一般人可以完成的,故不會有人願意去幹的。現在不同了,好的孤本為讓它流傳也會去影印,讓更多的讀者去受益。在這就不多說了,關於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可去看看版本學。

  • 13 # 阿紫海南

    在一個沒有電腦的年代寫書,那簡直是一個巨量工程。當時寫一部書,首先,你得是個讀書人。古代讀書人是不出去幹活工作的,所以你家裡沒有幾年的存糧,你不要想著寫書。

    其二,書寫好之後要找人抄寫,書籍的字跡必須要漂亮清晰,字寫的難看的話,根本不要想有人看你的書。寫得再好,字不好看,這書最大的可能就被丟在一邊了。找人抄寫,又是一大筆經費。當然自己字寫的好的話,這筆費用可以省掉。

    其三。古代的紙,費用也很高的。不是像我們現在有些人,想浪費就浪費得起的。

    古代要寫一本兒書,家裡至少得是個地主,再不濟也得是個官員啥的。否則你想都不要想。當時,書籍即使出版後也是很容易失傳的,因為當年也沒有出版後送本給圖書館的習慣,小說之類的書很多人看,但某些經史子集之類的學術書籍就很少有人購買(這點和現在差不多),極易失傳。

    朱棣編《永樂大典》集中了全國精英,在天才文人解縉的統一排程下,數千文人用五年時間才完成。盛世修書,實非虛言。嘉靖朝複製時,集中眾多文人耗時整整六年才抄完一部,史稱“嘉靖副本”。

    所以世上沒有容易的事兒,尤其在古代。現在你要有一本孤本的話,就捧著偷偷笑吧!

  • 14 # 唐吉的工坊

    孤本分兩種。

    一種是印刷版,大多在某個時期被列為禁書,部分人藏在犄角旮旯裡,過了某個時期,不是禁書了,有扒拉出來。或者是後期又有人想起這部書的價值,重新大肆宣揚。

    這類書一旦被發現,都是無價之寶。

    另一種是手抄本,大多為古經,佛經之類的,這類書文學宗教價值極高,大多藏於深山古寺,不為外人所知。

    孤本由於年代久遠,材質歷經歲月的侵襲,經不起折騰!所以多抄錄一本,對孤本損害太大,得不嘗失。

  • 15 # 猶豫的藍色

    物以稀為貴,多一本就不值錢了。

    如果有一百本,每本值1千,就100千。

    把其中99本燒掉,剩下一本,就價格連城了。

  • 16 # 福建省志華根藝博物館

    出版社為了書籍的價值,固定出了本數,就不在出版,有的甚至毀掉版樣。出版後的書,由於各種原因,最後只剩下一本比較完整的書籍,這本就成了孤本。

  • 17 # 不具名河的花

    所謂古籍孤本,意思是說,該書在歷史上是有記錄可查的(即上了古時的圖書目錄或者影響很大、廣為流傳),並且,現存的該書的古籍刻本只剩下了一本。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你現在依據古籍孤本,抄寫或者影印多少本,都叫做現代製作的副本,與所謂孤本,沒有什麼關係。

    而且古代藏書家的藏書觀念是封閉的。許多大藏書家如範欽天一閣,都會制定藏書訓藏書約,禁止藏書往外流通與借閱,一直到明清清代藏書家互相借閱傳抄之風氣才漸漸盛行。總的來說古代藏書家把藏書當成古董或是寶物或者是比錢財更重要的家產。

  • 18 # 慶書原創人月瞞鞦藏

    清末書法古蹟拓帖孤本:涵蓋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數十人書法拓本集。

  • 19 # 西區一隻貓

    在古代,書籍並不是很普遍的東西,也就是流通性和開放性是比較差的,有書的人家會比較少,不是文人,誰也不會把書當成寶貝,這也就促使書的複製和流傳是斷檔的。只有皇家和大戶人家才能將書流傳下來。

  • 20 # 梵海一葦

    孤本並不僅限於抄本、稿本,刻本也會成為孤本,絕大多數刻本都已不存世,僅存的就成了孤本。所以,是不是孤本,主要在於存下來的數量,而不取決於成書的形式。

    不過,其實不一定是僅存一本,一些珍貴的書,如果存世量特別少,也可以稱作孤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遠古的大地上真的存在過巨人族嗎?比今天的人高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