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山野菊

    我覺得應該說,很多人做得到,只有極少數人做不到。不是抬槓哈。[呲牙]

    有時我們會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自制力,覺得偶爾“為”一次“小惡”沒關係,下次注意就行了;反之,我們有時又不太在乎“小善”,總以為還有機會“為”“大善”。

    殊不知,偶爾“為”“小惡”的次數多了,倒成了“大惡”;不在乎一次次“小善”,“大善”也“為”不了。這就是習慣使然。量變而引起的質變了。

    就像我們都知道“飲酒不開車,開車不飲酒。”可是有人常常有僥倖心理,“我這次少喝點”、“我下次就不喝了”等等。要是被交警查到了,反倒怪自己運氣不好;要是一兩次都沒被交警查到,以後膽子更大了……直到事故發生了才後悔當初!但是,酒駕/醉駕的司機畢竟是極少的,絕大多數司機都能做到防微杜漸的。

  • 2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蜀漢昭烈帝劉備死前寫給兒子劉禪的遺書中的一句話,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該句話的原文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意思是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去做,不要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唯有賢德,才能讓眾人信服。目的是勉勵劉禪要多做善事,修身養性,有所作為。這也是一位父親教兒子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

    這句話是理解起來確實簡單,但是真正做到的卻很少,“勿以惡小而為之”是人性弱點的真實反饋,人太自私了,喜歡趨吉避凶,逃避責任,所以做了件壞事在自己心中經常不以為然,並不會去為別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懂得人多,做到的少。“勿以善小而不為”,急功近利的思維掌控著人們的行為,都覺得做點好事就想著要得到點好處,沒有好處就不會去做,利益驅使的人心太過現實,物極必反,過則屬惡,本心不真,所以隨手就結的好事沒有去做。

  • 3 # 張俊魁

    答:三國時,魏、蜀、吳鼎立。蜀國先主劉備臨終前囑其子劉禪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句話已經成為人們棄惡從善之名言。

    自古以來,中國的道德傳統就有積善成名,積惡滅身的警言。為什麼很少有人做到 ?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實質量人的道德素質、人品情操不高,,從小的方面來說,有些人片面認為惡小而為之,無害、無關大局,就是做了小惡,也不會令人追究。善小而不為,無利,無用,就是為了小利也沒有好處。從根本上來說,他們不懂得防微杜漸的道理,缺乏教養,素質低下,這就使很少人做到。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小事,是人品問題,是大事,很重要。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培養教育孩子,從小事做起,多做好事,當好人。

  • 4 # 郭講國學智慧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背景,但人性亙古不變,很多人都熟知這兩句話,但到了實際生活中,“我不願被人欺,我做這點小事不能改變現實”的心理又作祟,這就是原因

  • 5 # 明心觀天下

    小善事看不上,瞧不起,傲慢心嚴重,所以不做。小惡時不律己,是自己對原則不清晰,認為無所謂,就會不斷讓自己犯小錯,多了之後還認為這樣很平常,沒什麼。

    人對自己的原則,底線無紀律,寬容自己,就開始失去良心了。

  • 6 # Sunny0221

    蜀國先主劉備臨終前囑其子劉禪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句話流傳至今已經成為人們棄惡從善之名言。

    自古以來,中國的道德傳統就有積善成名,積惡滅身的警言。為什麼很少有人做到 ?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實質量人的道德素質、人品情操不高。從小的方面來說,有些人片面認為惡小而為之,無害、無關大局,就是做了小惡,也不會令人追究。善小而不為,無利,無用,就是為了小利也沒有好處。從根本上來說,他們不懂得防微杜漸的道理,缺乏教養,素質低下,這就使很少人做到。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小事,是人品問題,是大事,很重要。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培養教育孩子,從小事做起,當好人,做善事。

  • 7 # V之波動

    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就是說我的話都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去執行,可是全天下沒有人可以明白沒有人可以去執行。為什麼老子會說這樣看似矛盾的話呢?

    因為知行合一很難,能完全做到的都是聖人。凡人和聖人的區別就在於執行力。孔子推崇周禮,他便去周遊列國,只謀得滿面塵土,但他確實盡畢生之力去實現自己的學說。再說我,知道要早睡早起不能熬夜,想要改變這個習慣,可是從來就沒成功過。

    再回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這是劉備對兒子劉禪的教誨之語,意思很清楚:不要因為一件壞事很小就去幹,也不要因為一件好事很小就不做。可是大家真的理解這句話嗎?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件壞事,無論再小,也是件壞事,做了,你就是做了壞事。比如說,你犯罪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或者被判了十年有期徒刑。這兩種情況雖然程度不同,但是性質都一樣,就是你被判了刑,幹了壞事。好事的道理是同樣的道理。

    另一方面,正如古人所說:“夫禍患常積於忽微。”就是說災禍往往是從小事慢慢積累起來的。同樣的,你今天干了一件小壞事,說不定你明天就可能幹大一點的壞事,時間一長,可能就走上不歸路。

    總是有人在倡導日行一善。大好事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做一件小善事卻不過是舉手之勞。比如進門時為後來人把一下門,比如做一做家務。

    最後就是理念,這句話告訴我們,要保持一種不為做好事而做好事的理念。善惡之別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功利的。我們要打心底認同善的,貶斥惡的。

    人皆可以為堯舜。古代士人追求“治國平天下”也不過是從“修身齊家”開始。所以為善者,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

    大家懂得了正確的道理,去做的人其實很少,而最終做到的就更少。可是我們往往因為不自信而不去做,如果不去做就不可能做到。因此,我們都不妨去一試,萬一就做到了呢。

  • 8 # 臘肉哥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出自蜀漢昭烈帝劉備遺詔,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意思是:

    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利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毫不關心。

    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須要做;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去做。

    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原句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目的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

    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那麼為什麼當今社會很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我覺得當今社會的一個環境有關係,也與當今這個現實社會的價值取向有關係。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這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會有很多人因為榮譽,因為金錢,從而迷失自己。

    而且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成本也在逐步提升,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走旁門左道,更願意去賺快錢,更願意去做一些小惡,從而滿足自己的慾望。

    不過從現在國家的倡導,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崛起與復甦,這樣的風氣,也在慢慢變好。

    尤其是從這次yi情之後,很多人會更加懂得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以及他們會思考自己以前的一些經歷,並且從以往的經歷中得到自己的方向,得到自己真正的,適合自己的路。

    那麼當他們達到這一個節點之後,他們就會更加地知道做善事的重要性,知道生命的意義。

    而且就像千古聖人王陽明先生所說的一樣: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這也是我經常所說的一句話一樣:

    發正心,行善事,必然得善果。

    當我們都在做善事的時候,讓我們都在為自己,為國家,為人民奉獻價值的時候,那麼這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可以真正的實現。

    而且隨著我們每個人都心存善念,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富強。

    我也堅信我們能夠做到前輩們所說的這句話,真正領悟到這句話的精髓:

  • 9 # 軫念信箱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啟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須要做;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去做。

    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原句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目的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再好吃懶做。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範,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了大事。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三國劉備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這句話值得讓世人知道並銘記在心。後世人傳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覺得沒有關係;也不要因為善行小就不去施行。只有賢德的人,才能使眾人信服。

    這句話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說的。

    意思是讓劉禪不要輕視小事,“小”中有大。“小”水滴不斷滴下,力可透石;“小”火星足以燎原;“小小”的一句話,足以影響一國之興衰;“小”不忍,即足以亂大謀;一絲“小小”的微笑,給人信心無限;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足以廣結善緣;勿以善小而不為,“善小”不是“不足道”的,“善小”也含有“大義”。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為劉備(161-223)立的傳,是《三國志·蜀書》的第二篇。

    擴充套件資料:

    這句話語出劉備,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 ,葬惠陵。

  • 10 # 欣爵爺

    每個人都懂的道理,並不是人人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就像漢字一樣,每一個人都認識,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他們組織成優美的詩歌或者引人發省的,警世名言。

  • 11 # 羽涅zhang

    在利益面前,什麼都是浮雲,有的甚至親兄弟也會大打出手,就為了那點可憐巴巴的財產。有句話說的好,沒有背叛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夠大,當誘惑增加時,曾經的掩飾就露出了邪惡的面孔。

  • 12 # 意地無塵

    這個問題提的真好。這也是一個歷史的問題。歷朝歷代都沒有能夠解決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句話它只是一把用來衡量人的尺子。世界之大人口眾多。所出生的家庭不同、國度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 等等等等之不同。也就造就了人的世界觀的差異。什麼是惡小?什麼是善小?在這些不同之人看來,也就有了不同的差異。君子看這個事情是不好的事情、而小人看這個事情就挺好的。看問題的角度變了所以才有了所提出來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好。因為這兩句話和問題本身就是社會執行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好與不好、都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也顯現了濁者自濁、清者自清這句話的真諦。愚人之見,讓君見笑。

  • 13 # 東北風訊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道理都懂為什麼很少做到?

    原句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是劉備給其子劉禪遺詔中的話,目的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禍亂國家。

    習近平主席曾經在考察遼寧撫順雷鋒紀念館時強調,積小善而成大善,善莫大焉。

    主席在鼓勵人們學雷鋒的時後引經據典,意在提醒我們:平日裡一點一點做每一件不起眼的好事,善事。力所能及不斷幫助別人,這種行為是極大的善事,那麼沒有什麼是比這更大的善了。

    我們黨和政府提倡的“善惡觀”,充分說明,包括“善惡觀”和“是非觀”在內,我們中華古今文明是一脈相承的。

    作為一個國家,作為一個社會,乃至單位和個人,必須有明確的“善惡觀念”、“是非觀念”。

    目前,從宏觀上看善惡不分是非不明,只能在那種以私自為核心,以本集團或本國利益高於一切的那種荒唐的國體、政體和霸權主義代表人物那裡存在,併為他們荒唐的政治服務。

    而在我們光明正大的中華民族和國家,無論在處理國內外事物中,都堅定地奉行以人為本、與人為善,始終堅持“從善如流、嫉惡如仇”的嚴正立場。在國際事物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並樹立了“正義之師”“仁義之師”的光輝形象。

    作為中國人,尤其是有良知、有正義感和善良的中國人,堅持做善事從小處做起,懲惡行從小處防範,並以此基礎,大力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社會主義文明,不斷努力、全面進取。

    思為特寫 馮貴華 20200428-3/.17

  • 14 # 半落在路上讀書

    懂道理但做不到的情形很多,本質上是沒有真正的知道,或者真正懂得,只是認得那幾個字而已,無法踐行或自以為能做到。鳥窠(kē)禪師有句話很形象——三歲兒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懂但做不到的三種情形

    實際生活中,懂得“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但做不到有幾種情形:

    不想做,做大事。雖然讀過這句話,只是在心中微微一曬,自己是幹大事的人,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哪能將時間花在扶老奶奶過馬路上呢。這樣做成大事的人,正面與反面案例都有。但小惡依然要忌,能小到什麼樣的精度,放在後面來說。

    想做沒做。聽到這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常常體驗出來的情形是慢半拍。比如,看到一位老奶奶徘徊在路邊,等待一位好心人。這位小夥伴看見,覺得應該去扶。他覺得路邊不少人也會去扶,如果別人不扶他才去。這時候別人去扶了,他在心中道了一句“果然”。或者在等待中,上班的時間逼近了,他就趕緊先走了,想著老奶奶自己過個馬路沒問題的,我奶奶那麼大年齡都自己過呢,下次遇到,我一定扶。

    想做做不到。小時常被家長批評,“油瓶倒了都不扶”,我很委屈,我沒看到到啊。媽媽說,明明就倒在你的手邊。可是我確實沒看到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可是沒看見屋子髒啊!聽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很想去做,可是什麼是小善,什麼是小惡呢。看見張三扶老奶奶過馬路,覺得很尋常。隨口附和李四說了王五的不好,也覺得很尋常。別人說那就是小善小惡,可是看不到,自然做不到。

    為什麼想做做不到

    不在意,做公交車沒有給老奶奶讓座,不是不想讓,是覺的讓座這個不能算小善吧,不算個事,如果老奶奶摔倒了,一定去扶,並送她回家。

    不經意,前面說的隨口附和李四說了王五的不好,因為覺得李四的關係很好,而且當下就自己和李四兩個人,又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又不是當著王五的面說他的不好。事後和李四回憶起來,也不記得曾經說過那句話。

    不在意與不經意的區別是,前者是心理的細微程度,後者是注意力的集中度。

    它們共通的根源在於自己沒有用心審視自己細微的言行,有的沒有能力,有的沒有心力。沒有能力的意思是不能區分大小,不能看到,有點點客觀的意思;沒有心力的意思是,我的內心只能並行處理三件事情,小善小惡屬於第四件,我已經沒有能量和耐心去做它了。下班後那個疲憊的自己,讓我躺著就好了。哪顧得上。這是隨便一個打擾,都讓我惱火,要說他兩句。

    提升這樣的能力或心力,沒有什麼快速方法,唯有練習。觀察自己言行,觀察欣賞的同時或朋友的言行,他們為什麼做得到,是怎麼做到的,可以詢問,可以模仿。對於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念頭、隨口就出的話語,想一想自己為什麼做了,為什麼沒做,對他人和自己有什麼樣的影響。可以記錄練習日記,比如每天觀察回味自己的三個行為和思想,持之以恆。它可以和日記合併的。

  • 15 # 簡運書生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為善不一定會被感激,有時候還會招來橫禍,為惡未必就會有懲罰,有時候還能賺個缽滿盆滿。這樣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願意做一個善良的人呢?

    簡單地說,扶老奶奶過馬路,本是善舉,但最後反而被訛詐,你說招誰說理去。反過來我有權有勢欺凌弱小,只要把握一下分寸,不是特別過分,被欺負的人也只能忍氣吞聲,而我好處佔盡。這時候又何樂不為。

    懂得道理,和化作行動本來就是兩碼事,有些人有道德操守,會堅持底線,而有些人自私自利,更本沒有下線。

  • 16 # 閒人愚見

    這就叫說話容易,做到難。富貴不淫,貧賤不移,不是也喊了幾千年了?做到者幾何?公平公正,按勞分配也喊了幾十年了,現在反倒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所以做一件事,落實到位不易。

  • 17 # 己修安人曾公仕強

    《中庸》說:“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對於“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慾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謹言慎行,追求道德規範”。

    慎獨表明的是一種人生態度,表裡如一;彰顯的是一種人生境界,襟懷坦白。我國曆史上湧現出許多秉持這一操守的君子:如東漢的楊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三國時的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宋代的袁採“處世當無愧於心”;元代的許衡不食無主之梨,只因“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還有清代的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凡此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追求道德完善的體現。

    寬 人

    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孔聖人倡導“忠恕”的道德原則,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這裡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即君子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而對於他人,則要寬以待人。君子與人交往要講誠信,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以“言過其實”及“躬之不逮”為恥,說話要謹慎,不說好聽話、空話,而在行動上則要勤奮敏捷。

    君子還應做到見賢思齊與見利思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是要求君子在為人處世時、在利益面前,首先想到的是道義。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是指君子要擅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擅於導人以善,同別人一道行善。

  • 18 # 老徐2430

    這是最高道德。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無逾矩”,對應“勿以惡少而為之,勿以善少而不為”的階段是七十,所以修身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有層次有階段,要學要做的事很多。

  • 19 # 不叫蘇珊Velpro

    中國人口眾多

    大家都在競爭生存空間

    所以大家現在固化思維是

    惡的惡有道理,人善被人欺。

    —————————————————

    我是 不叫蘇珊°遠離人群的滿足

    不請自來,冒昧打擾。

  • 20 # 馮哥在西藏

    我覺得應該說,很多人做得到,只有極少數人做不到。不是抬槓哈。[呲牙]

    有時我們會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自制力,覺得偶爾“為”一次“小惡”沒關係,下次注意就行了;反之,我們有時又不太在乎“小善”,總以為還有機會“為”“大善”。

    殊不知,偶爾“為”“小惡”的次數多了,倒成了“大惡”;不在乎一次次“小善”,“大善”也“為”不了。這就是習慣使然。量變而引起的質變了。

    就像我們都知道“飲酒不開車,開車不飲酒。”可是有人常常有僥倖心理,“我這次少喝點”、“我下次就不喝了”等等。要是被交警查到了,反倒怪自己運氣不好;要是一兩次都沒被交警查到,以後膽子更大了……直到事故發生了才後悔當初!但是,酒駕/醉駕的司機畢竟是極少的,絕大多數司機都能做到防微杜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媽媽預算13萬落地買車,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