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小頭Yes

    1、明朝的統治階層認為東北是苦寒之地,類似於雞肋。要這個區域,不能為國家的發展帶來利益,還要派兵把守,浪費了很多財力物力。

    2、元朝的殘餘勢力因為內訌爭鬥,沒有時間侵犯明朝。所以,朱瞻基認為以軍事為目的的奴兒干都司,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就失去了意義。

    3、朱瞻基認為應該休養生息,不再繼續發展成祖的擴張事業,放棄一些浪費錢財的地方。在這種思想下,朱瞻基放棄了安南(今越南),所以又產生了放棄奴兒干都司的想法。

  • 2 # 勇戰王聊歷史

    明朝沒有放棄。

    奴兒干都司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一個行政區劃。他只是明朝派往東北的一個聯絡機構,在少數民族和明朝中央起到一個橋樑作用。不過,他並不擁有東北的軍權、稅權和管轄權。他的片區雖然有二三百個少數民族“衛”,但是,都不歸他直接領導,沒有統屬關係。他只負責把召集少數民族,一起到京城朝貢。

    後來,明朝雖然遷撤了奴兒干都司這個機構。但是,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和部落依然會去京城朝貢。例如:努爾哈赤崛起初期,照樣聽明朝的。甚至,在萬曆三大徵中的北韓之役,努爾哈赤也主動要求帶兵,替明軍打仗。而此時,奴兒干都司已經沒了一百多年了。

    這就是中國古代朝廷對邊疆少數名族地區採取的“朝貢統治”。例如:中國在西南地區,也不收稅,不派官,讓他們自己管理,只要向中央朝廷朝貢就行。這跟近現代的國家主權和疆域觀念是不一樣的。所以,你不能因為明朝撤銷了奴兒干都司,就說明朝放棄了東北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

    明朝失去東北的”朝貢“統治權,還是因為建州女真的崛起。努爾哈赤和他的子孫一直打到遼西走廊,這才讓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不再向明朝朝貢。

    說起東北,就要說下清末的局勢。當時,日俄都在東北開戰了,也沒人說清朝將東北丟了。額,這也是雙標了。

  • 3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明朝並沒有放棄奴兒干都司,而是運營不下去了。

    奴兒干都司的性質

    永樂七年(1409),明朝決定設定奴兒干都司,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統屬其眾,歲貢海東青等物。

    奴兒干都司的治所設定在奴兒干,所以得名。奴兒干位於黑龍江下流橫滾河匯合口東岸的特林地區。地處邊陲,遠離內地,當地民族關係複雜。奴兒干都司是明廷在這一地區所設定的羈縻衛所的上級機構,它的主要官員,都是從遼東都司簡派的,屬於流官。

    奴兒干都司的軍隊也由遼東都司派往,它的體制跟羈縻衛所不一樣,奴兒干都司屬於流官體制,官員和士兵的俸祿、糧餉等全部需要遼東漢人區域供應。而它所管轄的邊疆地區、氏族、部落林立,社會發展水平低下,互相隔絕,很少聯絡。

    換言之,奴兒干都司對於當地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制度為外部引進的農耕區域治理制度,缺乏深厚的社會基礎,時間長了,必然會水土不服。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據《重建永寧寺碑記》所載,奴兒干都司正式建立之日起,它的存在就與亦失哈等人多次巡撫奴兒干等地的活動聯絡在一起。作為明成祖的親信宦官亦失哈多次巡撫奴兒干都司地區,目的是撫諭當地少數民族和開設奴兒干都司,當然與亦失哈同行的還有當時的奴兒干都司的主官。

    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每次奴兒干之行都興師動眾,規模很大,需要耗費國家相當大得人力和物力。

    奴兒干都司賴以存在的條件

    作為流官體制的奴兒干都司,設在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已經很不容易了,分散而沒有形成城市的東北地區,沒用可以編戶齊民的物件,也就是說沒有稅收、沒有兵源,沒有可以管理的物件,只能靠著動用大量財力物力穿梭在密林河流之中,去跟土著酋長們打交道,給他們送點東西好讓他們臣服帝國。

    這是一個沒有財政收入的地方行政機構,因此它要存在和發展下去就會變得困難,必須具備一些賴以存在的條件。

    首先,有賴於明朝國力強盛

    明朝立國二百七十餘年,強盛時期滿打滿算不過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四朝而已。經過洪武三十多年的努力,才迎來了永樂——宣德的鼎盛時期。朱棣正是憑藉著三十多年雄厚的經濟累積,才能有鄭和下西洋、派亦失哈招撫奴兒干,以及五次親征漠北的行動。

    但是,物極必反,表面的社會繁榮,包藏這深重的社會危機,永樂時就顯現出衰敗的的因素,當時的兵部尚書方賓就說:頻年師出無功,戎馬資儲,十喪八九,災青間作,內外俱疲。”

    永樂時頻繁的軍事行動,對外開拓,極大地消耗了國力,而隨著國內政局的穩定,士紳階層的壯大,這些享受“科舉”特權的人在稅收的優惠政策,又使得國家財政收入的日益銳減,這些因素夾雜在一起,使得洪熙之後,帝國政策趨於保守。

    等到正統時,土地兼併,吏治腐敗、邊備廢弛,社會矛盾逐步暴露,一場“土木之變”,國力遂呈現逐步下頹之勢。

    國家沒有錢,就沒有辦法支援奴兒干都司的行動,而奴兒干都司流官的性質,複雜的民族形勢,又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無底洞,這種矛盾始終無法調和。所以奴兒干都司的生存,沒有強大國力,是活不下去的。

    其次、有賴於女真諸部的歸附和支援

    明初時,明廷對女真諸部的招撫,總體來看算是成功的。洪武一朝,明廷放棄了在女真地區設定流官軍政機構的計劃,堅持招徠女真內遷的政策,將內遷的女真人安置於東寧、三萬、遼海等衛。

    到了永樂時,開始全面招撫女真諸部,一方面廣泛設定羈縻衛所,鼓勵朝貢,另一方面招徠女真人內遷,專門設定了安樂、自在兩州以安置。在開設奴兒干都司的過程中,注重啟用內遷的女真人,前文提到的亦失哈、王肇舟就是女真人。與此同時,明朝還調動了當地女真部落的力量,獲得他們的支援。

    要想讓獲得一個區域的臣服和支援,最好的辦法是將他們的利益和帝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再逐步取得文化上的認同,這是一個漫長而投資巨大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錢,招徠女真內遷,或設定羈縻衛所,這都需要海量的金錢。

    而一旦明朝國力開始衰弱,對奴兒干地區的投資開始減少,那麼曾經內遷依附明朝生存的女真人們,必然為了生存,重新回到深山老林中去,如此,明朝就再難以控制了。

    最後,有賴於排除或抑制蒙古勢力的東犯干擾

    從明朝建國開始,撤退到漠北的蒙古就是帝國最大的敵人,明朝想要長久經略東北地區,其成敗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雙方力量的消長。從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伐進取大都,到朱棣五次漠北之徵,總體上,明朝對蒙古諸部勢力都處於抑制狀態。

    但因為蒙古內部的分裂,韃靼本部,瓦剌四部之間對蒙古的爭奪,加上游牧民族的特性,使得明廷根本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敵人。明廷雖然可以利用瓦剌和韃靼本部的矛盾,但始終無法令其中一方徹底臣服。

    而朱棣的五次北征,打壓一方,卻使得另外一方乘機壯大,這種情形沒玩沒了,根本無法徹底解決。瓦剌後來的崛起,與朱棣北征也有一定關係。

    朱棣的北征沒有解決問題,但耗費了巨大的國力,這種情況帶來的後果是很嚴重的。首先,使得洪熙朝的政策全面收縮,再也沒有解決徹底解決蒙古人的勇氣,只能做戰略防守,其次也逐漸開始難以控制在遼東的羈縻會所,首鼠兩端的兀良哈三衛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保守政策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宣德朝的積極對外政策也沒有持續多久(朱瞻基短命),等到正統之後,帝國政策已經逐漸趨於保守,對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招撫已經不再積極,而是採取了消極的聽之任之的方針。

    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也不外乎上面三種情況,帝國國力衰退,對內無法緩和社會矛盾,對外在遼東女真雖沒有獨立門戶,但對明廷對其管轄已然力不從心(要錢啊),蒙古瓦剌的乘勢崛起,嚴重威脅到了帝國邊疆,這些客觀問題都造成了明廷無力再對東北地區進行投入了。

    當然這一時期東北局勢還算比較平靜,到正德、到嘉靖時,做過兵部尚書的王瓊在他《遼東剿撫》中提到遼東建制時說:“其外諸夷,各因其類,設衛二百二十八,所二十四,各授以官職。

    這裡已經沒有提到奴兒干都司,因為它已經不復存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十年前買指數基金,是不是到現在幾乎沒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