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茶盈盈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

    【白話】

    孔子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論語)

    【白話】

    君子為人必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會隨之產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孝經)

    【白話】

    孔子說:「君子奉事父母能盡孝道,故可將忠誠移於奉事君主;奉事兄長能做到敬順,故可將順從移於奉事官長;家居生活治理得當,故可將管理才能移於處理政務。所以,在家中養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業,美好的名聲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後漢書)

    【白話】

    孔子說:「奉事父母能能盡孝道,故可將忠誠移於奉事君主。」因此尋找忠臣,一定要從有孝子的家庭中選拔。

    夫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孔子家語)

    【白話】

    懂得如何做一個好兒子,然後才可能做一個好父親;懂得如何做一個好臣下,然後才可能做一個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後才懂得如何用人。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論語)

    【白話】

    曾子說:「對於父母過世時的喪葬能謹慎守禮,對於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禮依時追思懷念,不忘其本,則風俗民情必然趨向淳厚善良。」

  • 2 # 華繼善

    言傳、不及身教……者是矣!

    為人之父母.長輩.官親.師傅者:學為人師、行為示範,乃真實不虛者是矣。所以:見人言行(既可識人心性、更知前人之教養)者是矣!

  • 3 # 明月清風三人行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清人黃景仁的這首別母詩堪稱經典,不僅是一個“孝子”肝腸寸斷的內心獨白,更激勵著所有有志男兒奮發有為。定國安邦、內聖外王,是一個人的社會理想和責任,而回報爹孃則在社會責任之外,還包含著是子一輩對父一輩最基礎的種群責任。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來自於《孝經》。基本意思是說:“孔子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為我們保留了豐富燦爛而原汁原味的文明成果,也成為中華文明的根。這個“孝”字,就來自於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兒子把老子扛在肩上。看到這裡,一切語言的解釋都已經蒼白。這也就是“教之所由生也”的全部根源意義所在。

    孝,是一切社會關係中最原始、最穩固的關係,同時也是人際關係的最後一道防線。“兒行千里母擔憂”便是這種關係的最好寫照。“遠親不如近鄰”是這種關係的反面證明。所有的關係都可能因為距離的疏遠而疏遠。只有親子關係會隨著距離的疏遠而更加親近。

    這種最原始的關係的形成,是血緣,是相同的遺傳基因,是社會發展、種群繁衍的基本需要。所以,父母之於子女的呵護,是社會需要,也是個體發展的需要。新生命是老生命的延續,承載了老生命對於未來的期望,同時新生命的有質量的發展,也是老生命能力的體現。所以,這種呵護是天生的,並且是伴隨於人的一生,同時還是沒有任何評價標準的。

    只有這種關係才是最穩固的關係。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證明:所有的器官移植,最好的方案都是親子之間。這就是這種最穩固關係最好的證明。因為在漫長的中國農耕社會中,生存危機的最大的危機,種群優勢就是生存優勢。失去了朋友之間的保護,還有家人。而失去了家人之間的互助,任何人都將成為真正的“孤苦伶仃”。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親子關係就成為了人的一切社會關係中最後的防線。孔子說“能養”是連狗都能做到的事情,是不能作為人類的孝的標準的。而他提出的“色難”卻也為所有人出了一道難題。因為只有“色難”,才展現了人性之美,才展示了孝道已經擺脫了動物之愛,成為一種理性的思想和有覺悟的行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孝”就是所有教育的開始和基準點。經常聽到有朋友們說:“我們幾個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都很孝順”。足以說明,“孝”已經成為人家交往的心理底線。同時,恐怕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又感覺:被別人說“孝”,是對人生最大的褒獎。而“孝順”則早已成為最美的“人生名片”。

  • 4 # 明貞

    孝是人最基本的核心情感,是德行最基本的元素,是人類教養的基礎,這幾句話大體意思如是!華人是很重視家庭的民族,自然就很重視孝道!教育孩子先從孝順長輩開始,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之根本!但,六親不和有孝慈,邦家混亂案有貞臣!忠孝已被異化,老子知而孔子不知,所以莊子在其寓言《盜蹠》篇中對孔子進行了深刻批判,忠孝是愛智慧並大義,不是控制奴役並自私!

    真正的六親和諧不孝和紛爭不存在,孝亦不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忠亦是,被當成教條了,也就是偽忠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無為不爭愛並進化,是人的本命初衷,忠孝不過人的底線,何必標榜?

    蘇格拉底在最後的辯護中說:世人養馬,是為了騎,而馴馬師養馬,是用愛使其進化!人的延續生生不息,豈是為了忠孝?

  • 5 # 文化課代表布丁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自孔子《孝經》,《孝經》以孝為中心,集中闡發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孝親思想與道德倫理哲學。孝經中認為“孝”是人所必須遵守的天經地義的倫理道德規範,所謂“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華人講究“孝”,認為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中國字具有強烈的表意性,是舉世無雙的。“孝”字上部取自“老”字,下部取自“子”字,意指上下兩代人融為一體。孩子未成年時,上一代撫養教育下一代;當上一代年老時,下一代則肩負起重任,反哺老一代。就這樣代代相傳,上自無始,下至無終。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而今,除了中國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外,其他的都不復存在了。重視家庭教育、重孝是原因之一。

    這段話向我們闡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是一個“孝”字貫串。孝道,是所有道德行為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礎上產生。身體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懂得孝順的子女就不能讓身體輕易地受傷害,更不能毀傷,這就是盡孝的開始。如果一個人一旦樹立了自己的志向,並且遵循為人處世的原則,平時處處反省自己的行為,能立身行道,使自己的品德不斷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利於社會,父母親更會感到無上榮耀,那就是盡孝所達到的最圓滿的境界了。孝道包括了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第一步就是從孝敬父母開始,拓展開來,對親人、對朋友、對一切人都關愛,而對自己的國家盡忠,以德化育萬方,是大孝和至孝。

  • 6 # 瀾起有聲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出自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第一章巜開宗明義》,是該章也是該經最核心的內容。什麼意思呢?孝行,是德行的根本和基礎,是教化產生髮展的根本和基礎。既稱之為經,說明很重視很重要。

    血脈親情是天然情感,父母長輩對子女晚輩之愛是天下最無私的愛,父母長輩哺育教導子女晚輩是責任是義務,不求回報;而羊羔有跪乳之恩,子女晚輩在接受父母長輩慈愛的同時,多會自然而然產生“你哺我小,我養你老”的反哺式親子關係。孝行是家庭倫理的基礎,家和萬事興,小家均興旺富裕,就會民安國治。

    人們從孝敬自己父母長輩開始,容易逐步發展到尊敬他人的父母長輩,繼而尊敬天下的父母長輩,這就是儒家倡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行既而成為社會倫理的基礎。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老齡化社會到來的今天,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在人們生存和發展壓力也與日劇增的今天,在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的今天,讓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安、老有所樂,成為天下老人和全社會的期盼。

    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的春節團拜會上引用了這句話,他也在每年的春節團拜會上或其他地方引用其他相關的話,倡導人們以孝為始,將個人夢、家庭夢、民族夢、國家夢有機統一起來,共同實現偉大的發展夢、復興夢!

  • 7 # 朵朵佬爺

    我的理解不一定準確,大概意思是: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或核心,是經過教育培養出來的。“夫孝”的夫字是發語詞,無具體含義,可以不翻譯。

  • 8 # 凌崇瑜

    回答,這個問題,實質是要求回答,孝,德,教三者的關係。

    所謂孝,是指家庭內部親緣之間的倫理關係。它反映了,行孝的標誌是親緣之間能否笑口常開,行孝的準則是奉老肓嬰傳宗接代,行孝的方法是五行協調。:

    所謂德,是指非血緣的社會關係,講的是如何實現萬眾一心的道理。夫孝,德之夲也。是說,只有用認識和處理家庭內部親緣關係的立塲,方法和準則來認識處理社會上非血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才能穩定,才能合諧,才能發展。脫離孝道,德將不得。::

    夫孝,教之所由生也。是說行孝,不僅關係家庭

    的繁衍,社會的發展,而且也關係著中華民族的恆久長存。因此,以行孝為核心的教育由然而生。這就是說,旡論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以培養能夠認知和實踐行孝背後的陰陽融合規律的人才為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喜歡上了一個想而不得,思而不見,愛而不能的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