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反經》裡《語》曰:“知人未易,人未易知”。幾十歲的我,還是無法知人,也無法讓人不知,你能告訴我怎麼做嗎?
12
回覆列表
  • 1 # 田月桑時

    不惑,是從有惑,涅槃,然後變成不惑的。有的人年輕輕輕,二三十歲左右已經經歷過這幾個階段,比如張韶涵等,而有些人一生順遂,即使到六七十歲也不一定真的不惑,當然這類人可能會少一些。

    因此其實惑與不惑,是跟經歷和體悟相關,而不是真的看年紀。

    (諸葛亮——善於識人用人的智多星)

    “知人未易,人未易知。”這句話背後其實是個古老的故事。

    "……秦昭王聞魏齊在平原君所,欲為范雎必報其仇......昭王乃遺趙王書曰:“王之弟在秦,範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頭來;不然,吾舉兵而伐趙,又不出王之弟於關。”趙孝成王乃發卒圍平原君家,急,魏齊夜亡出,見趙相虞卿。虞卿度趙王終不可說,乃解其相印,與魏齊亡,間行,念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復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聞之,畏秦,猶豫未肯見,曰:“虞卿何如人也?”時侯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躡屩簷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再見,拜為上卿;三見,卒受相印,封萬戶侯。當此之時,天下爭知之。夫魏齊窮困過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祿之尊,解相印,捐萬戶侯而間行。急士之窮而歸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慚,駕如野迎之。魏齊聞信陵君之初難見之,怒而自剄。趙王聞之,卒取其頭予秦。秦昭王乃出平原君歸趙。”

    (魏齊憤而自刎,以死明志)

    這個故事用現代白話說就是:秦昭王為了要給范雎報仇,一直找魏齊的麻煩。因此收留魏齊的平原君被秦昭王扣為人質,找平原君之兄趙王施壓。魏齊被趙王圍住,情急之中求得了趙國相國虞卿的救助。虞卿當即解下相印,幫魏齊一起逃亡到信陵君的地盤。

    信陵君猶豫不定,最後聽到屬下嘆息“知人未易,人未易知”而感到極其慚愧。他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與果斷救人的虞卿相比,太沒有為君的大丈夫氣度!於是終於到城外去迎接他們了。

    但魏齊知道信陵君的為難之後,憤而自刎。

    魏齊用自己的死告訴信陵君,虞卿危難之中幫助魏齊是沒錯的!

    他也用死告訴了信陵君,他魏齊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欲論人,先論事。

    我們認識一個人,不是空穴來風的,不是看個人好惡,也不是憑氣場眼緣,而是要依據這個人做作的事情。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一見鍾情的愛情,往往無疾而終。

    例如,這兩天正是趕上羅志祥和周揚青的分手。

    以往羅志祥在大眾心裡是什麼樣的人?過去是臺灣最吸金的藝人,可深情可沙雕,這些都是根據綜藝形象和影視作品來判定的。其實那些都是品牌和人設,不代表大眾真正瞭解羅志祥這個人。

    其實只有身邊人才最瞭解這個人。因為身邊人最知道他是怎麼做事做人的,而不是像大眾只在遠觀粉墨登場的藝人,去欣賞演員想給我們去看的部分。

    所以,偶像的產生是需要距離的。

    九年的時光,周揚青的敘述顛覆了大眾對羅志祥的觀感,這不正是:“知人未易,人未易知”嗎?這正瞭解一個人,真是太不容易了!有時候竟然需要九年的時間,才可以認清一個人,才可以下決定。

    因此,如果想要看明白對方,就去看這個做的事情吧,千萬不要看對方怎麼說。

    事實勝於雄辯。

    比如前一陣韓紅做慈善被嚴重質疑的時候,最後不是用事實說話了嗎?大家就能知道,韓紅是真正有大愛的人,她做的是真慈善。而不是憑表面印象來下結論。

    同樣,如果自己要被人識,其實就是讓對方看到自己所做的事。

    如果你想要讓別人感覺你是一個幽默的人,那麼你會經常講話讓人發笑;如果你希望別人感覺你是個勤勞的人,那麼你需要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甚至經常加班或者早上起得很早,去買早點或者晨讀等。如果你希望別人認為你是優秀的人,那麼你用相應的事蹟去證明就可以了......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是給人識得你提供的證據和支撐。

    為什麼我們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呢?

    因為群眾看的就是你在做什麼?群眾從來不聽別人在說什麼。因此如果我們想被群眾認可,記要尊重群眾的眼睛,而不是“豪情萬丈躺在床上”,心裡有一個完美的自我,但展現出來的卻不那麼盡如人意。

    (衛子夫以平平無奇的小歌姬後來成為一代賢后,後被漢武帝賜死)

    即使貴為九五至尊的漢武帝,曾如此聖明賢德的君主,卻因巫蠱之亂,讓衛子夫和太子難以自辯清白,最終母子雙雙自殺,以證清白。晚年的漢武帝對此痛悔難當,但是一切都遲了。

    因為人難辨,人也難做,因此釀成的悲劇不少。應該衛子夫和太子也是有些行為被影射和利用了,表現出來的行動和內心不太一致,容易引人誤會。所以瓜田李下,尤其在宮中伴君如伴虎,應該極度小心謹慎才行。

    人貴有三明:自知之明,先見之明,最難的就是識人之明。

    想來金庸是非常懂得識人之道的,因此就在射鵰裡讓黃蓉把自己扮成乞丐,屢次考驗郭靖的品性,終於認可郭靖是憨厚老實可以託付終生的人;反之,從這個事件裡,我們也能看出黃蓉是聰明機靈,但不按常理出牌的美女。

    當然黃蓉是小說裡的人物。如果當年衛子夫能有她的智慧,是不是可以免於一難?如果漢武帝有郭靖這樣正直包容,是不是也可以免於晚年悲痛呢?

    回想起來,我們有沒有看錯過人呢?又有沒有讓人誤會自己呢?估計多少都有,因為換位思考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一個長久的修煉。

    其實所有的事情,其實人對了,就一切都對了。

    但在生活中,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如此,才值得去努力!

    當然,如果已經過了四十,更重要的是你怎麼去看待別人,結交自己認為合適的朋友,而不是繼續看重別人怎麼看你了!因為人都是為自己而活的。

    所以有些老人到了六七十歲,就會變得更加自我,因為不必要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啦!這也是一種灑脫吧。

  • 2 # 琴簧汗舞

    謝路修其索之邀!

    師友客氣了,能提出此類問題已屬不易者。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逢人只講三分話,且莫全掏一片心。對這次疫情的應對,就很有啟迪意義。大事小情,人物一理。疫情過後,世界各國對中美為代表的處事為人將會看得越來越清楚了。做為個人也是一樣,多行善事,少問前程。

  • 3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先知己,即使不知彼,也是一勝一敗。

    還有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呢?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這都是千古名句,連古代有名的帝王都拿不準的事情,費那個腦子幹嘛呢?活的簡單一點,一輩子把自身優缺點弄明白了就已經不錯了。別說你懂自己,這需要客觀的評價,而不是你以為。

  • 4 # 文若蘇

    首先,“知人未易,人未易知”,講的意思是人是不容易瞭解的,瞭解一個人也是不容易的。出自《反經論士》。

    故事產生的時代背景是說:孔子周遊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的、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顏回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了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嚅說到:“一些灰塵掉到了鍋裡面,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了,我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的。”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抱歉地說:“我平常對顏回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 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比眼睛更可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依靠的時候。弟子們要記住,知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可以看見,賢如孔子,也會對自己得意的弟子產生誤解。我們就更會如此了,人都是一樣,總是堅信自己的想法、觀念是正確的。其實哪怕是眼中所見的真實也可能蒙了面紗。我們如果忽視了事情的其他可能性,就會對人不知不覺地產生偏見。

    這個時代,我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工作生活中不要帶有色眼鏡對待別人,公平對待每個人。

    顏回作為孔子的得意弟子,可以想見,一如現實中,要是我們自己,對待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人,碰見這個事情,我們第一感覺是什麼,可能就已經是各種的揣測了,或許壓根就不會給對方申辯的機會,我們只是從自己的心裡出發,就已經給對方判了死刑。

    二,學技巧,會溝通,化誤解

    “犯錯”是成長的一部分。有些人表面已經長大,其實很多時候行為還很幼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管身處領導,還是底層作業人員,還是莘莘學子,都不可能永遠不犯錯誤。當一個人犯錯誤時,要就事論事,不能把一個人所犯錯誤和人品人格混為一談。平時要注意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如果出現誤解他人的行為,瞭解後,要知錯敢認,這樣不但威信不減,反而更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就如故事中的孔子,誤解了顏回,馬上就進行反思,還讓弟子們從中學習一些道理。這件事一點沒損他的高尚人格,反而更增長了他的光輝形象!

    瞭解是溝通的基礎,平時要多瞭解他人工作或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使他人願意敞開心扉,進行資訊和情感的交流,自然而然就會減少衝突的發生。人與人之間關係親密了,才能更好的溝通。

    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一定要保持冷靜,切忌用過激的言語和行為激化矛盾。即使面對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人,也要做到就事論事,要給他們解釋的機會,不要總是疾言厲色。有時候,柔能克剛,方式婉轉一點,他人才更樂意接受。說到這兒就不能不提幽默啦,幽默能營造輕鬆愉悅的氛圍,讓人如沐春風。運用幽默,能不動聲色地消除芥蒂,化解矛盾,即使批評他人,也能讓人欣然接受。再遇到不好處理的事件時,不妨幽他一默。但要切記,真正的幽默不是刻薄,不是耍小聰明,它是善意的,還能把話說的極有分寸。

    知人不易,讓我們用博愛之心,善良之心,敬業之心,豁達之心走在良性社交的大道上吧!

    想起冰心先生的一句話:“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相信你一定能行。

  • 5 # 還文樓主

    “知人未易,人未易知”出自《史記.範睢列傳》。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容易被人認識,要認識一個人也是不容易的。 “知人”難,俗話說,人心隔肚,知人知面不知心,女人心海底針,我們無法從表面去辨別一個人的品性,但可以從其他細節認識一個人。

    認識一個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察。

    觀其言。從對方日常生活中所講的言語中推斷,一個人說話的語氣,曰常的談吐是文雅還是粗魯,可以大概判斷出對方的性情。談吐文雅的人較斯文,性情溫柔。談吐粗魯,髒話連篇,性情暴燥,沒文化修養。說話急的人是急性子,做事急進。說話慢的人是慢性子,做事慢條斯理。言語是“知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察其行。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活動,基本可以斷定一個人的品性。一個人的行為活動導致的結果影響赤裸裸暴露出對方的品性。例如,一個殺人放火,做惡事的人,直接斷定為壞人。一個經常做好事的人是好人。有一些城府深的惡人,表面做好事,迷惑世人,實現暗地裡,幹壞事。這種城府深的人,我們要異常小心。觀其朋友圈。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性相吸,異性相斥。同一種性情,興趣愛好的人喜歡在一起,玩得來,有共同語言。反之亦然。一個人的朋友圈基本都是同一類人。時間是考驗人的品性的最佳利器。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人的品性怎樣,為人好壞,時間一長,我們透過觀察其言行舉止就知道對方的品性。城府再深的人,時間久也隱藏不了其本性。

    我們要怎樣學會“知人”

    學習心理學,多積累知識。學習心理學可以提高對人的言行判斷力。識人心難,我們要積累各種認識,去辯別人心,平時注意細節。平時生活中一些小細節更能反映一個人的真性情。人的言行慣性往往會忽略一些小細節,不經意間暴露一些性情。我們要提高洞察力,平時多注意細節觀察。凡事多留一個心眼。無論做什麼事,與人相處,多留一個心眼。為人處事不要大大咧咧,粗心大意。做事要細心,多思考,多分析利弊,對方的心理活動。多觀察周圍人對對方的評價。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個人對某人的認知不如周圍人對某人的認知。周圍人對某人的評價,可以初步斷定對方是什麼人。謹防城府深的小人。這種城府深的小人,隱藏性強,不易察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防不勝防,要加倍小心謹慎。

    “知人難”“識人也不易”我們不要用眼睛去識人,要用心是辨別對方的心。識得人心才是真正辨別一個人的品性。懂得識人,我們工作更加得心應手,更加處理好人際關係,實現人生目標。

  • 6 # 開始種一棵樹

    知人未易,人未易知的意思是要想了解他人是很不容易的, 他人要想了解自己也是很不容易的。

    如何知人?

    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看他親近的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從他的朋友身上就大概能瞭解他的為人性格怎麼樣,從他的家人身上就能瞭解以後他在家庭關係中是什麼角色,不是有一個給未婚男女的建議嘛,如何想了解你女朋友結婚以後的樣子,就去看她媽媽,如何想了解你男朋友結婚以後的樣子,就去看他爸爸。這個建議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看細節。舉個例子吧,我和新朋友認識的時候,總會看他對待服務員的態度,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對待服務員的態度最能提現他的素質,如果是粗暴無禮,我對他就基本沒有好印象。還有其他的細節,比如會不會貪小便宜?是不是易怒,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小細節最能提現一個人的本性。

    如何讓人不易知?

    一、言多必失,少說多做。和人的接觸中,寧願少多,不要多說,想要別人看不透你,那就少說話,多做事。特別是在職場,這個習慣會讓你受益萬分。

    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事理智謹慎。不要因為別人的態度,改變自己的行為,如果別人輕易就能影響你的情緒,那你在別人眼中就是小透明一個了。

    《論語》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很多人都和你一樣,幾十歲了也沒“知人未易,人未易知”,但是生命就是這樣一個從懵懂到“從心所欲”的過程,不用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別人再多評價也抵不過自己旳一句肯定。

  • 7 # 創東時代期貨策略師莊

    孔子說:“知人不易,人不易知.”  聽其言觀其行,雖不失為知人的一種好方法,但有時也會出現失誤.  汗明遊說春申君,說得春申君很高興.汗明想談自己的觀點,春申君擔心晚回家不好向老婆交待,就說:“我已經知道先生的意思了.”  汗明說:“不知道你和堯相比,誰更聖明?”  春申君說:“先生你就是舜.”  汗明說:“不是這樣的.請讓我為你細說.你的賢明不如堯,我的才能比不上舜.象舜這樣賢能的人服事聖明的堯,三年以後才能瞭解舜.現在你頃刻之間就瞭解了我,這就等於你比堯聖明,而我比舜賢能.這可能嗎?”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蓄.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白居易的這首有名的七律,說出了一個真理:只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給一個人蓋棺論定,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作謙恭的正人君子了.  王莽是漢元帝時王皇后的侄子.他祖父、伯父、叔父八人都是列侯,唯獨他父親王曼早死,未能封候.因此,他的堂兄弟都依仗父輩的權勢,過著奢靡的生活,爭相以聲色犬馬誇宮鬥勝,而他卻孤苦伶仃,生活貧窮.  他的伯父、大將軍王鳳病重時,他主動悉心照料,親自嘗藥,一連幾個月蓬頭垢面,衣不解帶.王鳳果然被他的孝心打動,臨死時請太后和成帝關照他,使他當上了黃門郎、射聲校尉.  他對其他叔父也很孝順,同時百般殷勤地結交一些豪傑,這些人都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好話,他的官也越做越大,然而他官越大,地位越高,幹事就越謹慎,待人也越謙虛.他還把皇帝賞賜的車馬衣物都送給賓客,甚至賣掉自己的財產賑濟窮人,家中一件多餘的東西都不要,以至不少名士投奔他,朝中權臣都願意和他交往.當權的人稱讚他,說客遊士到處宣揚他,他的威望超過了幾個叔父.  公元前8年,大司馬王根病重,推薦王莽代替自己.成帝接受了王根的意見,任命王莽為大司馬.他更加克已奉公,以身作則,提倡儉樸,反對高官們驕奢淫仗的生活作風,常常把自己封邑里的租稅收入全部分給下層官吏和窮苦的讀書人.  有一次,他母親患病,公卿列候的夫人前來探視,王莽的夫人到大門外迎接,客人們看她穿得那麼寒酸,還以為是王莽家的粗使女僕,後來得知是王夫人時,一個個驚得發呆,欽佩王莽是個清正廉潔的人.  就在王莽為自己精心包裝的時候,漢成帝卻正在溫柔鄉中與飛燕姐姐和合德妹妹恣意縱慾,他說:“漢武帝好神仙求白雲鄉,我終老在這溫柔鄉足矣.”  成帝死後,哀帝即位,外戚丁、傅兩家的勢力潮水般的湧入朝廷,王莽採取韜晦之術,上書辭職,退居新野,閉門讀書,俟機東山再起.  一次,他的兒子殺了一名家奴,王莽大發雷霆,要他兒子自殺償命.人們對此深為感動,把王莽奉為楷模.王莽在野三年,上書為他鳴不平、要他回來執政的就有一百多人.  在輿論的壓力下,皇帝又讓他回到了京城.哀帝死後,王莽又成了國家最高權力的執掌人.就這樣,王莽由黃門郎、射聲校尉、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大司馬、安漢公、宰衡攝皇帝,最後終於成功取代漢朝,建立新朝.  在王莽建立新朝以前,所有的儒生把他引為同道,而為他大力宣揚,卻沒有真正認識王莽.等到他當了皇帝,那些儒生深感上當,又把他描繪成千古罪人.我們撇開王莽的是非功過不談,僅從儒生態度的一反一復中,卻正好反映了他們缺乏辨別人的智慧.  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必須他在一段時間內的各種表現結合起來,綜合地考察,才能深知其本質.比如說,透過他到遠方辦事,考察他是否忠心;透過在跟前辦事,觀察他是否盡職;一個勁讓他從事繁雜的瑣事,看他有沒有調理煩雜事務的本事,等等.  戰國的時候,杜赫曾經用一個比喻來形容識人用人的方法.他對東周君說:“您的國家很小,傾盡您的珍寶侍奉名人,來籠絡人心法,並不太適用,應該好好反思一7a64e4b893e5b19e31333363353831下.比如張開網來捕鳥,把網設在沒有鳥的地方,永遠也不會捕到鳥;把網設在鳥多的地方,容易使鳥驚覺,又會把使鳥驚飛.只有把網設在有鳥而鳥不多的地方,才會捕到很多鳥.

  • 8 # 山河先生看手相

    在王莽建立新朝以前,所有的儒生把他引為同道,而為他大力宣揚,卻沒有真正認識王莽.等到他當了皇帝,那些儒生深感上當,又把他描繪成千古罪人.我們撇開王莽的是非功過不談,僅從儒生態度的一反一復中,卻正好反映了他們缺乏辨別人的智慧.

      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必須他在一段時間內的各種表現結合起來,綜合地考察,才能深知其本質.比如說,透過他到遠方辦事,考察他是否忠心;透過在跟前辦事,觀察他是否盡職;一個勁讓他從事繁雜的瑣事,看他有沒有調理煩雜事務的本事,等等.

      戰國的時候,杜赫曾經用一個比喻來形容識人用人的方法.他對東周君說:“您的國家很小,傾盡您的珍寶侍奉名人,來籠絡人心法,並不太適用,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張開網來捕鳥,把網設在沒有鳥的地方,永遠也不會捕到鳥;把網設在鳥多的地方,容易使鳥驚覺,又會把使鳥驚飛.只有把網設在有鳥而鳥不多的地方,才會捕到很多鳥.

  • 9 # 冰凌讀書

    《反經•論士》裡有知人未易,人未易知的句子,意思是,瞭解一個人不容易,同樣,別人要了解你也不容易。

    這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我是沙灘陽光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瞭解一個人不容易,別人瞭解你也不容易。為什麼會這樣呢?陽光飛認為有一下兩個方面:1.人心在一定因素下會變;2.人都有兩面性。

    1.人心在一定因素下會變。

    世上唯有人心和太陽不能直視。看透人心,你的心就涼了,直視太陽,你的眼就花了。俗話說,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

    人心在一定因素下會變,比如:平時一個豪爽的人,在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時,他會猶豫,權衡利弊,並且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自己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我有一個朋友,說話辦事嘎嘣乾脆,從不拖泥帶水。但是,單位競選中層時,平時正義感爆棚,那次他耍起了手段,暗箱操作,把自己推上去。

    真是貪心不足蛇吞象。看破不能說破,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2.人都有兩面性。

    從心理學上講,人都有兩面性。人都有誠實和虛偽的性格。你如果看到熟悉的人整天陽光明媚,但是,他是把苦惱和愁苦埋在心裡。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深藏不露的大有人在。表裡不一的人也不少。

    做事沉穩,不顯山不露水的人道行特深,沒有一雙慧眼的人還真難參透他的性格。

    人有善惡之分,但是,非十惡不赦之人都沒有明顯的界限。有人脾氣暴躁,說話口不擇言,容易開罪人,這種人往往心地善良,樂於助人。

    每個人其實都是一本難以讀懂的書。

    知人不易,人知已然。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伯樂就有一雙慧眼,知人善任,運籌帷幄,識人的本領一定很高。

    要想了解一個人,就得長時間的去觀察,一言一行都能提現一個人的本性。再有,就是看大多數人對他的評價(這個可能不太靠得住),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有時,一個人的眼睛可以說是真情的流露,說話時看著他的眼睛,就能給夠判斷他的真偽。

    要想不被人看破,可以修煉榮辱不驚的處世風格,對所有人和事一律風輕雲淡,來個“雲深不知處涵養和修為如果不是天生,那就需要時間煮雨式的磨練。

  • 10 # 王煦育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人與人的交往。不外乎語言行為,性格處事,及接人待物。時間長久了。每個人的內心想法。和性格特徵就表現出來。合得來或合不來。一看就明瞭。但也有少部分人。心機深藏。不輕易表露。善於隱藏自己。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這種人是非常難發現他的內心世界的。

  • 11 # 大國公民

    “知人未易,人未易知”語出《反經·論士》。文章借用戰國四君子(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之一春申君與門客汗明的交談,說明知人識人並非易事,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過程和經歷。

    古往今來眾多聖賢大家多有關乎知人識人的論述,孔子曾因自身對弟子顏回品行的懷疑和誤解而感慨:“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聖賢如孔子也感嘆知人識人之不易,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可見身處當今劇烈變革之社會,我們更應引起高度重視,認真瞭解和把握知人識人方法,以免為人所騙、受人利用,以免錯怪他人、冤曲好人,以免錯失良人、遇人不淑。

    至於如何知人識人,古今有別,官民有別,人人有別,姑且以自身淺見,對於業已成年,業已步入社會者應如何知人識人,姑妄論之,倘有偏頗,還忘各位大咖斧正。

    所謂知人識人,不僅要知其出身、經歷、現狀及人緣、人脈,還應識其三觀、品性與待人處事之道,且須詳實查考、求證,切不可因一事一時之舉止而妄下結論。所謂知人識人,應秉持客觀事實,因知其所以然,道聽途說不足為憑。須知眾口鑠金、三人成虎,須知耳聽為虛,而眼見亦並非為實。所謂知人識人,應秉持公正立場,超然物外,切忌以自身好惡而論之。須知當局者迷,關心則亂,故應以第三方視角審視相關方的言行、舉措。所謂知人識人,應針對不同相關區而有別,而與人相關極密且影響至深者有三,婚姻伴侶關係,事業夥伴關係,上下職屬關係。此三者事關個人一生之作為與幸福,不可等閒視之。而其他一般關係者,只須就事論事、以理論理,不偏不倚則可,不必關注過多、過深。

    至於所問“怎麼讓人不易知”,餘以為只須做到謹言慎行,常自省、常自問,但求真實、少論是非可矣。而要讓人真瞭解自己,認同自己,唯有真誠與真實。

  • 12 # 起用無心

    除非不動心,少說話。欲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心思會體現在臉上,時間久了改變面相。用清靜心去體會別人的心思,觀察面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樣練習歐楷算不算走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