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汐嫿

    《春江花月夜》春江指哪條江?作者在什麼情況下所寫?題主出了一道難解的題。我談談自己的理解。

    作者唐朝詩人張若虛(約660——720),江蘇揚州人,曾官兗州兵曹。

    先來讀詩的前八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最後一句就是答案,但見長江送流水。這首詩描寫的是——長江。張若虛是江蘇揚州人,揚州地理位置就在長江邊,從生活角度理解也能認為描寫的是長江江景。

    題主的問題“春江指哪條江?”提法並不嚴謹,因為“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曲名,不能理解為唱什麼江?前人多是根據已有的音樂填歌詞,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般先寫歌詞再譜曲。也就是一首曲子可以有許多歌詞,當然內容也不固定指一地或一人。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的後半部主要是寫春宵月夜遊子思婦的離愁,著重以閨中思婦望月懷人的角度抒情。唐朝的歌女應該女子為主吧(古裝影視劇也少見男歌者)。

    張若虛寫這首詩的背景,應與他曾官兗州兵曹有關聯。兗州指現在的山東西部和山東與河北交界處,他離家千里軍中赴任。古時軍中沒什麼女子吧,可能他也不帶女眷,哈。張若虛官職是兵曹,軍隊裡管軍人任命,作戰,武器等。估計也是整年回不了家,兗州到揚州騎馬要走一程要走個月吧。難道他不想家嗎?所以,前人寫詩除了科舉應試,別的也應是言為心聲。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當之處有待探討。

  • 2 # 天天學語文

    江指江河、江水。至今對《春江花月夜》“春江”到底是哪條江尚無定論。

    第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地位

    詩歌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聞一多先生曾評價“ 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第二、春江花月夜主旨及意象解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式生命、生活與生存的文化標籤,展現了一種生命模型的象徵性思考,即眾生思遊子,你我一四婦。

    這首詩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奇麗景色,歌頌了大自然的美,表達了相思離別之情,展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全詩以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展開描寫,其中以“月”這一意象為主體。

    春意象:春江解凍—春潮湧動—春光明媚—春花爛漫—春花搖情—春愁難御

    春意境:對青春美好年華的歌頌,對時光流逝的思考。

    ✅江意象:江天一色—江送流水—江上游子—江貯月花

    江意境:離人的無限情緒。

    ✅花意象:花繁似錦—春花待月—落花入夢

    花意境:如花的女子思念遠方的心上人。

    ✅月意象:月上海上—月生何時—月照人歸

    月意境:遊子思婦情感得到生命大美的洗禮,顯得格外的坦蕩成熟。

    ✅夜意象:夜空明亮—春夜無塵—昨夜夢花

    夜意境:美麗多情深刻的夜晚,值得留戀,如此美的月夜,欣賞美都來不及,哪捨得睡覺。

    第三、《春江花月夜》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背景眾說紛紜且難以確考。

    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

    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

    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

    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由於創作地點尚無確定,更是難以確定“春江”到底指哪一條江,而且“春”和“江”在這篇詩歌中屬於兩種不同的意象,古代的“春江”和我們現在講的“春江”有很大的差別。

  • 3 # 秋閣一憑欄

    此詩是在連海處的長江,水面是那麼遼闊,春日潮水高漲江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在海上隨著潮水緩緩升起,在錦延千萬裡的大江上,銀色月光在波面閃耀。,豈只是長江,天下哪一條江河在這春夜裡,不是月明如晝啊!,江水灣灣曲曲地流過長滿花草的平野,繁花叢生的樹林在月光照耀下,像是掛滿了雪珠,那月光像空中流下的白霜,可又不見它飛舞,江中小洲上的白沙,全隱沒在濃霜似的月光中了。江水天空渾然一色毫無纖塵,只見空中一輪皎潔的明月,這江邊是誰第一次見到月亮啊?而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初次照耀了人間?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來都相像,不知這江月在等待著誰,只見長江水不斷地滾滾東流,他像一片白雲似的離開了,住在青楓浦(地名,在今湖南瀏陽縣,但從詩意看,系泛指長江邊上)的她愁思萬端。今夜那江中小船上是誰家的兒郎,在那遙遠地方同一明月照耀的樓上,有著思念他的姑娘,這月光好像在她住的樓上徘徊,照到了梳妝檯上,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怎麼這樣無賴,你捲上還是放下簾子,它總要鑽進來,那光滑的搗衣石上她怎麼拂拭,總抹不掉月兒的光彩。今夜雖然我們望著同一輪明月,可聽不見彼此的呼喚,真想隨著這月光將我的情意帶到你的身旁,可遠飛的鴻雁卻不能把月光捎去,水底的魚龍只會暗暗跳動,激起層層波紋。她昨夜夢見,春花調謝落到江譚中。春曰已經將盡,他為何還不回家,東流的江水帶著春天全過去了,月兒已經西斜即將落入江潭,一片迷茫海霧升起,再也不見月亮的蹤影,可這世間離別的人們啊!有的遠在碣石(山名,右河北北戴河附近),有的隔著瀟湘(湖南的兩條河流)真是天南海北,難以相聚啊!真能在這美好的月夜中歸家的能有幾人,只有那江畔的樹叢中,像是還掛滿著落月的餘輝,勾動著人們無限的情思。

    《春江花月夜》頭十句寫長江春夜優美的景色,中間一段感慨人生的短暫而江月長存,同時描述了在同一月光下離別人們的思念和悲傷.。通常,當人們面對秋日的瀟瑟,景色淒涼,風雨不絕的時候,會引起各種愁思與憂傷,這也正是多數文藝作品所採用的,可是,如果用歡樂優美的景色,描述人們在此情此景中反而悲從中來,那就更為感人而久久難忘。

    本詩就是在長江春夜的美景中,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概,因而更為動人《春江花月夜》結束時,將景與人合寫.。成為一個整體,這樣寫來,全詩富於變化,最後是情景交融,使讀者感受到不僅是一幅長江春夜美景的單調圖畫,而是注了深沉的感情,使全詩變成了活的藝術品了。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訌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訂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訌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此詩根據詩中所寫地名青楓浦,瀟湘等看,此詩寫的是湘江。

  • 4 # 半耕半讀一布衣

    張若虛,唐代詩人,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生足年,字號均不詳。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全唐詩》僅存其詩兩首,春江花月夜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詩中描繪的美麗春江,已無法實際考證,根據今人的推斷和詩人原文描述的潮水,大致可以確定為揚州南郊的曲江,或是揚子江畔。

    根據多方學者專家分析張若虛生平事蹟,作者平生歷任兗州兵曹,原籍揚州,政府官員的身份,導致其活動足跡不會過大,而古人對家鄉是非常看重的,故而詩中的春江很大可能在揚州。

    此詩用的是陳隋樂府舊題,詞牌為南朝陳後主所創。從詩中描繪的美麗春江景色和作者嫻熟寫作技巧,足以讀出是一位飽受社會歷練的中年人事的感情抒發,而此詩所描繪的是美麗的風景,並無其他任何比興,應該是詩人有感於景而發!

  • 5 # quiteflower

    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於創作地點也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長魏銘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此詩,表現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長期從事瓜州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州,表現的是瓜州千年古鎮瓜州江畔清幽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春江花月夜》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此詩以月為主,以江為場景,勾勒了一副美妙絕倫,撲朔迷離的春江圖,書寫了人生哲理,又表達了遊子思鄉的情愫,全篇洞察宇宙,氣勢宏大,集詩意、意境、哲理於一體,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美譽。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這一部分主要寫春江美景,春江、潮水、明月、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江天等,良辰美景,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廣闊的胸懷,為後面的探尋人生哲理做鋪墊。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一部分,作者發出靈魂拷問,江畔的人誰是第一個看見月亮的人,江月又是何年照的第一個人,人生一代一代無窮盡,而月亮確是每一年每一年的一樣,不知江月等待的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的送著流水。作者感慨宇宙之宏大,人類之渺小,不可比擬,人在自然面前也只是滄海一粟,表現了作者敬畏宇宙,探尋宇宙的敬畏之心,同事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人生無奈的惆悵之情。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天上的白雲像遊子一樣悠悠的遠去了,留下了思念的人兒在青楓浦上不斷哀愁。誰家的遊子今夜乘一葉扁舟悄然流去,什麼人在明月照耀的小樓裡獨自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月光照進婦人的門簾,照進她的搗衣砧,一聲一聲,訴說離別的苦。此時相望卻無法言語,我借用月亮的光輝一路照耀著你。此部分表達了作者借月光表達離別思鄉之苦,抑揚頓挫,先是愁,再是可憐,再是祝願,層層遞進。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鴻雁不停的飛翔,飛不過月光,月光照在海面,魚龍潛水激起陣陣漣漪,昨夜夢見花落閒潭,可憐春天已過半,我還不能回家,月亮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啊,不知有幾人趁著月色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激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用鴻雁、魚龍、落花、斜月、海霧、碣石、叔等景和物表達了此刻孤寂落寞的心情,遠方的家鄉,遠方的月亮,遠方等待遊子歸鄉的人,加深了作者此刻惆悵心痛的情感,惟願明月知我心,送我回故鄉。此部分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也散落在讀者的心裡,產生共鳴,讀來令人心醉沉迷。

    此作有景、有月、有物、有情,環環相扣,勾勒出一副美妙的景色,又穿插人生哲理,作者情感,情景交融,又發出哲理的感嘆,絲絲入扣,氣韻無窮。

  • 6 # 秀雲涵天

    《春江花月夜》中的美妙春江到底是哪條江,至今仍是一段公案,但它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這首詩的喜愛,千百年來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因為它不僅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麗圖畫 ,還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境界。聞一多先生譽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當屬實至名歸。

    一 看詩題

    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都足以讓人產生無限美好的想象,詩人又將它們交織、融匯在一起,更是構成了奇妙迷人的畫境,吸引著讀者置身其中,感受濃郁的畫意詩情。

    二 看內容

    從整體上看,全詩可分為前後兩部分。

    開頭到“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部分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引發出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開篇破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共”、“生”兩字,既強調了春江與明月間天然的詩意關係 ,又賦予明月和潮水活潑的生命熱情。此情此景中,詩人不禁遐思冥想:人生,宇宙的本源是什麼?雖不得其解,但“哀而不傷”,恰恰是盛唐之音在天地間的迴響。

    2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結束

    “孤月”尚且“待人”,何況遊子、思婦。詩人馳騁想象 ,將讀者引入一個情思更為濃郁的詩境:遊子與思婦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相思、相望之情。

    花落月潭,春光闌珊,身在天涯,不得歸家,情何以堪!

    三 看抒情

    通讀全詩,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範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首單純抒發兒女情長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合為一體。作者借對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 ,盡情讚頌大自然的綺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由此擴充套件 ,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本源的探究結合在一起,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優美深邃的意境。

  • 7 # 劉石球16

    《春江花月夜》這麼美的春江是哪條江?作者張若虛是在什麼狀態下寫的這首詩歌呢?

    首先,《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雨》,它主要描繪的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讚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這裡指的是曲子名稱。

    而張若虛寫的,春江潮水連誨平,海上明月共朝生。說的是一馬平川大海夜景,明月也象徵光明。毛主席曾言,通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問題是張若虛不是寫《春江花月夜》,這個是猜想。而《春江花月夜》曲子在江南水鄉,有可能指湘江河流,並非北方。大家以為如何?

  • 8 # 陳年往事1222

    《春江花月夜》這麼美的春江是哪條江?

    按:張若虛是揚州人,故本篇所描的背景,以他的故鄉長江下游為起點。應是長江。

    孤篇蓋全唐一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在爭奇鬥豔的唐代詩範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稱得上是一朵清麗動人的奇葩,

    被前人譽為"孤篇蓋全唐"之作。聞一多先生也曾給予極高的評價"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為江蘇揚州人,生活於初、盛唐之間,唐中宗神龍(705一一707)年間即已因"文詞俊秀"而"名揚於上京",他只做過兗州兵曹芝麻小官,

    張若虛的詩作絕大部分已失,現只存兩首,即《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由這兩首存詩推想,他可能是一位擅長閨情詩和山水風景詩的能手。

    由於這首詩產生了極其動人藝術魅力,它流傳至今一千二百多年了,人們不僅誦之於口,記之於心,而且將其詩意,披之於管絃,形之於歌舞。這就是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最好的評價。

    作者是在什麼狀態下寫的這首詩歌沒有查到。

  • 9 # 軫念信箱

      引導語:《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那麼大家知道其中的“春江”是指哪條江?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譯文:

    這春江的潮水與遠方的海水相連且持平。在遙遠的大海上,一輪明月隨著海潮的上漲而冉冉升起。

    千里萬里的水面在月光下閃閃發亮,哪裡的江水不在這明月的照耀之下呢?

    江水蜿蜒流過原野,那些花樹在月照下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白雪。

    空氣中好象下著白霜,但是看不到它們飛舞;江邊的白沙也好象和這月光融為一體了。

    江天一色,沒有任何瑕疵;月光皎潔,自空中傾瀉而下。

    在江邊第一次見到這月亮的是誰呢?這月亮是在什麼時候第一次照見人影的呢?

    人生代謝無常,月亮卻每年相似。

    莫非這月亮是在等什麼人吧?卻總也等不到,只見這江水長流不斷。

    一片白雲悠悠地飄走了,就好象這青楓浦上的離愁別緒。

    那扁舟中的遊子是誰啊?又是誰在月下的高樓上思念他啊?

    可憐的人啊,在樓上看著月亮徘徊,這月光應該還照著她的梳妝檯吧?

    她的思念之情連綿不斷,捲起門簾也揮之不去,從搗衣砧上拂掉又跑了回來。

    遠隔千山萬水的情人們啊,彼此之間毫無音信,這時候都看著月亮,希望自己能象月光一樣照在對方身上。

    因為鴻雁雖然擅長飛行,也不能帶著書信飛越那麼遠的距離;魚龍雖然擅長潛水和跳躍,也難以帶著書信遊遍這縱橫交錯的整個水系。

    可憐的人啊,昨天夜裡還夢見平靜的水潭上飄滿落花呢。春天已經過去一半了,依然不能回家鄉。

    春天象這江水一樣流逝著,很快就要過去了,映照在江潭裡的月亮也開始西斜了。

    在遠處的大海邊,這西斜的月亮怕是隱藏到厚厚的海霧中去了吧?瀟湘和碣石之間相隔何其遙遠啊!

    不知道有多少人月下歸來,只知道這下落的月亮掛在樹梢之間,搖動的情思灑滿了這江邊的大樹。

    註釋:

    灩灩:水閃閃發光的樣子;

    甸:田野;

    霰:雪珠,亦稱“雹”;

    汀:水邊平灘;

    青楓浦:又叫雙楓浦,湖南瀏陽河的一條支流,現在叫浦梓港;

    扁舟子:船上的遊子;

    文:縱橫交錯,指漲潮後水系複雜,成為阻礙;

    魚龍:唐代以前大型舞蹈表演中由人裝扮成的巨魚和巨龍;

    閒潭:平靜的水潭;

    碣石:位於綏中縣城西56公里處的止錨灣海濱,在距岸邊200餘米的海面之中,聳立著三塊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約20餘米。民間傳說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處。

    乘:借,利用,這裡指“在月光照耀下”,“藉著月光”。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我一直以為是描寫長江的,因為詩中有一句“但見長江送流水”。但是,當我搜索完《唐詩鑑賞辭典》中的所有包含“長江”的詩句時,發現詩人們所說的“長江”並不一定都指我們常說的長江。例如,王勃在他的《滕王閣序》最後部分寫了一首詩,其中就有“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裡的“長江”很明顯不是現在的長江,而是贛江。贛江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是長江的第7大支流。那麼,這首《春江花月夜》所說的“春江”,到底是指哪條江呢?

    好在詩人在這首詩中給我們留下了兩個線索,也就是兩個地名,一個是“青楓浦”,一個是“瀟湘”。另外一個地名是“碣石”,位於海邊,和詩中出現的“海”,以及其它物象比如高樓、鏡臺、砧石一樣,都是詩人想象的產物,並不是眼前的實景。青楓浦,又叫雙楓浦,是湖南瀏陽河的一條支流,現在叫浦梓港。“清瀏八景”之一的“楓浦漁樵”就是在這裡。杜甫晚年曾舟行此地,有詩云:“輟棹青楓浦,雙楓舊已摧”。“瀟湘”在唐代中期不單意指湘水(即湘江,長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瀏陽河是它的一級支流),而是被詩人們衍化為湖南這一地域的泛指。張若虛可能是在一個春天的夜晚徘徊於現在的浦梓港時,看到天空中的月亮,生髮想象,寫出這首著名的詩篇。

    張若虛是江蘇揚州人,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曾任兗州(今山東)兵曹。唐中宗神龍(公元705-707年)時,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這個人很有意思,他遺留下來的詩作只有兩首,其中的一首就是這首《春江花月夜》,但是影響巨大,有“以孤篇壓倒全唐”的美譽。從這首詩描寫的情景來看,他在青楓浦逗留了一整夜,從月亮升起、月到中天、月亮西斜,一直到月亮落下去。他看到的景物有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白雲、扁舟等等,基本上是任憑意識的流動生髮想象。例如,由江水漲潮想到海水漲潮,由江上月亮升起想到月亮從海上升起,進而聯想到月照萬川的情景。由空中的孤月照著江邊獨自一人的他自己,又思考起月亮是什麼時候誕生的,人類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然後感慨人事有代謝,而月亮似乎永遠不變。接著突發奇想:莫非月亮是在等著什麼人出現吧?從青楓浦停靠的扁舟想到舟中的人,這些人遠離家鄉,家裡應該有人在思念他們回去吧?他們也在思念家鄉的人吧?可惜路途遙遠,只有靠明月來寄託相思之情了。張若虛在這裡透過想象別人的相思之情,來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情感細膩,非常動人。

    唐朝是詩歌的王朝,詩人和名詩燦若星河。張若虛以一首詩留名於世,算是一個奇特的景象。不管這首詩中的“春江”指的是哪條江,我們都不會忘記他。最重要的是他詩中體現的意境和哲理,讓我們朦朦朧朧地窺探到初唐時期人們的心靈境界。實際上,這條江也可以是你家門口的那條小河溝,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精神境界的話。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評價:

    王闓運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陳兆奎按:《春江花月夜》:蕭楊父子時作之,然皆短篇寫興,即席口占。至若虛乃擴為長歌,穠不傷纖,局調俱雅,前幅不過以撥換字面生情耳。自“閒潭夢落花”一折,便縹渺悠逸。)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陳兆奎按:昌谷五言不如七言,義山七言不如五言,一以澀煉為奇,一以纖綺為巧,均思自樹一幟。然皆原富體。宮體倡於《豔歌》、《隴西》諸篇。子建、繁欽,大其波瀾;梁代父子,始成格律。相沿彌永,久而愈新。以其寄意閨闥,感發易明,故獨優於諸格。後之學者,已莫揣其本矣。) ——《王志》卷二,《論唐詩諸家源流》附陳兆奎按語

    聞一多曰: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

    鍾惺曰: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唐詩歸》卷六

    譚元春曰: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想,有故。

    陸時雍曰: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 ——《唐詩鏡》九 盛唐卷一

  • 10 # 未來美學研究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我一直以為是描寫長江的,因為詩中有一句“但見長江送流水”。

    但是,當我們讀完下句,就發現不是長江。因為詩人在這首詩中留下了兩個地名,一個是“青楓浦”,一個是“瀟湘”。另外一個地名是“碣石”,位於海邊,和詩中出現的“海”,以及其它物象比如高樓、鏡臺、砧石一樣,都是詩人想象的產物,並不是眼前的實景。

    青楓浦,又叫雙楓浦,是湖南瀏陽河的一條支流,現在叫浦梓港。“清瀏八景”之一的“楓浦漁樵”就是在這裡。杜甫晚年曾舟行此地,有詩云:“輟棹青楓浦,雙楓舊已摧”。“瀟湘”在唐代中期不單意指湘水(即湘江,長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瀏陽河是它的一級支流),而是被詩人們衍化為湖南這一地域的泛指。

    張若虛是江蘇揚州人,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曾任兗州(今山東)兵曹。唐中宗神龍(公元705-707年)時,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這個人很有意思,他遺留下來的詩作只有兩首,其中的一首就是這首《春江花月夜》,但是影響巨大,有“以孤篇壓倒全唐”的美譽。從這首詩描寫的情景來看,他在青楓浦逗留了一整夜,從月亮升起、月到中天、月亮西斜,一直到月亮落下去。他看到的景物有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白雲、扁舟等等,基本上是任憑意識的流動生髮想象。例如,由江水漲潮想到海水漲潮,由江上月亮升起想到月亮從海上升起,進而聯想到月照萬川的情景。由空中的孤月照著江邊獨自一人的他自己,又思考起月亮是什麼時候誕生的,人類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然後感慨人事有代謝,而月亮似乎永遠不變。接著突發奇想:莫非月亮是在等著什麼人出現吧?從青楓浦停靠的扁舟想到舟中的人,這些人遠離家鄉,家裡應該有人在思念他們回去吧?他們也在思念家鄉的人吧?可惜路途遙遠,只有靠明月來寄託相思之情了。張若虛在這裡透過想象別人的相思之情,來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情感細膩,非常動人。

    因此,張若虛是在一個春天的夜晚徘徊於現在的浦梓港時,看到天空中的月亮,生髮想象,寫出這首傳頌千古的著名詩篇。

  • 11 # 紅塵有情痴

    巜春江花月夜》裡的江,指的是長江下游,揚州東郊。也有人說是富春江。詩的作者是初唐張若虛。其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張若虛留給後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春江花月夜》是其中一首,也是他的傳世之作,史稱"孤篇橫絕全唐”,足以說明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此曲調創始於陳後主,其主要特色是豔麗柔靡。這首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寫作主線,將思念、想象與詩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把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實在是上乘之作。

    月色中,煙波浩淼而透明純淨的春江遠景展現出巧奪天工的美妙與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光無限,生命無限,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可是光陰似流水,一去不復返,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所以接下來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開始敘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變。

    最後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結尾,深情緬邈,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將真實的生命體驗融入優美的興象中,營造出了一個空明純美的詩歌意境。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空靈絕後,為後世景仰。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此時,我正在這樣美妙的意境中,為作剖析這篇偉大的詩作。

  • 12 # 江城聽雪

    《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是指“江河、江水”。“春江”含義為“春天的江河、江水”。“春江”原指浙江省富春江,後來泛指所有的江河。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創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

  • 13 # 茂哥國學館

    《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寫的是長江。古詩文中說的“江”和“河”都是專有名詞,“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我們現在所說的“江河”的意思,古人用“水”來表示。

    《春江花月夜》這個詩題,是樂府吳聲歌曲名,傳說首創是南朝陳後主陳叔寶,隋煬帝也寫過,屬於宮體詩。但只有張若虛這首,雖然用的是舊題,去一掃宮體詩的浮豔之風,以月為主體,以江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贏得“孤篇蓋全唐”的崇高榮譽。

    關於張若虛的歷史記載非常有限,我們能瞭解到的是,他是揚州人,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的唐朝,曾任兗州兵曹(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員),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關於他創作《春江花月夜》的背景,目前無從考查。

    我們從詩歌的內容作以下分析。

    一、張若虛寫這首詩的時候年歲應該不小了。詩中看不到年輕人熱情和衝動,而看到了對人生乃至宇宙的思考。

    二、張若虛是一個飽學之士。整首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想象奇特,遣詞講究,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

    三、張若虛應該也是一位畫家。《春江花月夜》的畫面感非常強,出自一位畫家之手,更好理解。

    四、張若虛對長江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他應該經常在長江邊徘徊,看江水東流,看草木蟲魚,看四季輪迴;想人生,想世界,想宇宙;回望過去,思索今天,遙望未來。不這樣怕是寫不出這千古名篇。

  • 14 # 我且斟滿牛角杯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描寫出春天、江岸、花樹、明月和夜晚的迷人景色,抒發了不盡的相思和人生感慨,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情感價值。不是確指那條具體的江,而是藝術化的心中的‘那條江’。

  • 15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應是長江。

    詩人以春天的夜空為物件,寄託詩思,並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在這一片奇光中,月華是主體。它是感情的紐帶,起著貫通連線的作用。詩篇的結構,正是按月亮的運動來佈局:這一輪明月,經歷了升騰、高懸、西斜和沉落的變化,將天上、地下的一切置於自己的光照之下,把江流、芳甸、花林、汀沙、白雲、青楓、綺樓、鏡臺、玉簾、石砧以及高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和那不眠的思婦、漂泊的遊子,統統編織進詩人的感情之網。

    整篇詩作,結構上細針密線,自月生起,至月落終。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意,有想有故,特別是"月",不僅僅是自然界的一個客觀實體,更是感情的化身和詩思的載體。

    此詩讀來音韻流走如玉珠落盤。詩名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等等這些迴環、往復的句式,再加上連珠、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逐章轉韻、平仄錯綜等聲韻的調配,造成了一種通暢和協的音樂美。

    張若虛此詩雖然沒有完全脫離遊子、思婦的傳統主題,但是全詩氣象闊大,詩思深沉。特別是詩情和哲理的自然融合,與那些氣象狹小、情感單薄的同題之作相比,自是不同凡響的絕唱。其清麗的語言風格,亦呈現出新鮮而富有活力的藝術風貌。

  • 16 # 玫瑰香溢88

    唐時揚州城在蜀崗,地勢高,向南向東則是長江寬闊的水道,揚子津渡口到鎮江京口江面之間已有沙洲芳甸,唯瓜洲最大,其時江海交接之處便在揚州南面偏東方向,到唐後期沙洲逐漸成陸。詩人站在揚州城蜀崗上,極目向南,江海明月景色歷歷可見。古時沒有遮擋,風清月明,尤其是站在唐城上,視野極其開闊。正因為唐揚州城建在蜀崗高地,所見明月尤顯,故唐詩對揚州明月描寫甚多。明清揚城移下蜀崗,除附會唐詩外,詩詠明月佳句甚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美食讓你吃過後,天天吃都不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