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的過去現在未來
-
2 # 義無反顧62
速度與時間才是關鍵,如今液態或固體推進器遠遠達不到這種旅行要求,長達幾十年時間航行沒什麼意義,去火星打個轉都要幾年時間,去更遠……將來什麼離子推進器等有可能改觀,但依然……另外生命保障系統同樣是個巨大考驗,估計百年內人類恐怕還沒這個能力,這與無人探測器是兩碼事,需要解決問題太多太多。
-
3 # 冬天的雪75139
人類想要在太陽系內旅行,現有的科學技術必須有質的飛躍,人類能源利用能夠擺脫化石能源,製造出核聚變引擎,最次也得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基地,所有這些都不是在一百年之內能實現的,要知道科技的發展是有時候遠遠落後於人類的幻想的,在過去的一百年,人類發展最快的只不過是通訊,計算機等技術,太空探索技術只是在美蘇爭霸時發展較快,現在的技術對比以前沒有太大的進步,所以人類如果想要在太陽系內自由航行至少需要三五百甚至一千年才有可能,如果只是去臨近的幾大行星,一百年之內也許有可能。
-
4 # 丹羽一葉
一定不會。
人類要進行太陽系或者星際旅行,需要解決幾項技術難題:
1.旅行器內部生態問題1987年,美國富翁艾德.巴斯和生態學家約翰.艾倫,花費2億美元,複製地球生態系統。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沙漠裡,建了一個佔地12萬平方米,容積超過20萬立方米的玻璃房子,與地球生態圈完全隔離,叫做“生態圈II號”。
包括5個野生生物群落,2個人工生物群落,並進過精確計算,選擇了3000種動植物,1000種微生物,共4000個物種入住。1991年,8名科學家正式入住。
但很快,氧氣的含量從最初的20.9%,降為14.5%。原因竟然是建築用的水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影響。
1994年,科學家對“生態圈II號”做了大量的改進,重啟實驗,結果仍然是快速失敗。
科學家們重新計算發現,人類如果真想洞察複雜性難以想象的地球,需要至少花費300億億美元。
為什麼星際旅行需要生態系統?
如果想要進行星際旅行,沒有一個生態系統隨行,飲食、廢物處理、氣體資源,甚至人類繁殖問題,都無法解決。
星際旅行的時候,隨身攜帶的生態系統應該是一個可調節系統。太空中的光照並不穩定,如果生態系統不能自動調節,仍然不能保證旅行者的有效生存。
2.科技的發展不是指數發展尤里.加加林,在1961年4月12日,進入太空。
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21日登月。
按照這個速度,應該在二十一世紀初,也就是現在,就可以進行星際旅行了。我們都知道,並沒有!
中國的航天人,楊利偉在2003年10月15日,進入太空。
近半個世紀的航空航天,幾乎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重大進步。
摩爾定律1965年,摩爾對未來作出了一個著名的預測: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
計算機晶片在1975年到2012年期間,非常符合摩爾定律。然而,在2013年之後顯著放緩。2015年,高登.摩爾本人都說,摩爾定律會很快失效!
當資源全部用來發展一項技術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在這個行業裡,摩爾定律比較適用。
美蘇的冷戰促進太空探索和星際旅行。
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和應用,讓計算晶片符合摩爾定律。然而,近幾年移動裝置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吸引了優秀的大腦脫離計算機晶片的研究,計算機的發展速度就明顯放緩了。
3.基礎理論的突破性進展牛頓的力學幾乎締造了整個工業時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核能利用和進入太空的理論基礎。
如何有效的突破地球引力,如何提高飛船的速度超過光速,是否可以透過蟲洞在平行宇宙間穿梭。這些都需要新的基礎理論探索。
如果沒有基礎理論的突破,進行太陽系或者星際旅行是不可能的事兒。
結論從蘇聯解體開始,人類的優秀大腦就不再關注星際探索了,以後關注的可能性也極小,除非地球在一百年就面臨滅頂之災。
旅行飛船內的生態系統、優秀大腦的吸引、基礎理論的突破,這些都是進行星際旅行的制約因素。
相對於進行星際旅行,人類進入虛擬社會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虛擬社會:人類的身體將不再重要,靈魂或者意識會脫離身體而存在,物質的生產將交由機器進行,甚至物質將不再重要。社會的根本需要將會是思想和意識的充分交流,人類的體驗是直接透過意識刺激實現,思想的交流也不再依靠外部世界,而是透過思想電波的直接碰撞。
日本的草食男,咱們國家深度的遊戲迷,深度手機依賴和虛擬現實技術,視覺增強技術,3D視覺技術,腦科學的研究,人工智慧的應用,物聯網感測技術等等,這些現象和技術,都在表明,人類科技正在向著虛擬社會一路狂奔!
星際旅行不會出現,虛擬社會正在到來。
-
5 # 白樓a
不可能。人類火箭技術只能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公里/每秒。
太陽光到地球的時間是8分18秒。兩者距離是(8*60+18)*30萬公里。
人類火箭技術一百年內不可能遨遊太陽系。
-
6 # 精神作用力猜想
如果只要出了地球就算的話是可以的,上空間站或者衛星旅行可以實現。如果是太陽系內的話還是不太現實,100年內人類達到載人接近光速飛行的可能太低了。所以如果你非常想去的話,要做好老死太空的準備。
-
7 # 浪跡瀟湘
先說答案:人類科技100年內想要在太陽系內自由旅行,恐怕很難做到。NASA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只不過飛出了行星帶,而非完整的太陽系。人類1969年登陸月球后,如今已經過去51年,卻再也沒能登陸新的星球。最關鍵的一點,人類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似乎遇到了科學發展瓶頸,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基礎學科理論得到重大突破。
根據天文學家估算,廣義上的太陽系直徑約為1光年,合計9.46萬億公里。而目前人類最快的航天器“新視野號”飛船每天可以極限飛行139萬公里,要完全飛出太陽系至少需要18000多年。按照科技發展速度的規律,人類不可能在100年的時間內,造出比新視野號快一萬倍的飛行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最多隻能實現太陽系行星帶的旅行。
另外,航空航天水平的發展,不僅僅取決於科學和科研人員,還取決於全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即便是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國內也有許多問題和矛盾需要金錢去解決,無法過多的投入財力參與到實際應用性不強的天文和航天中去。
所以,可以毫不猶豫的預測在未來1000年內,人類都難以真正實現太陽系自由旅行。
-
8 # 張志軍悠哉悠哉
一千年也不行,宇宙裡的情況相當複雜,看不見的物質很多射線,我們都應付不來,人類生命非常脆弱,在宇宙還的弄層皮包裹著,天人想上哪去溜達溜達就去那裡玩,再說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地球還沒搞明白想的那樣遠?
-
9 # 安永子
謝邀,自從小了人類,少數人對宇宙超出人們的想象,高斜技的進步,對宇宙的探探索,更超出人們的想象。科學家說宇宙太大了,光每秒30萬公里,用光速計算,走出太陽系需要一光年,我們離月亮按光速只有一秒多時間,多少年來,人們走一會探索還不容易,太陽旅行者一號要走出太陽系邊緣需要一萬年,以後科技更加先進,比旅行者一號更利害,時間比人類更接近,無人探索更先進,100年內科技發展人類在太陽系邊緣,光要走一光年範圍內人坐上飛行器旅行多難啊,哪時候科技肯定要比現在更超乎出人的想象。
-
10 # 鎖深秋
地球資源僅能支撐極少數人進行探索,也可以進行近地天體的開發利用。其餘就多想了,不可能實現。距離就是不可逾越的障礙!
-
11 # 人間一塵
百年內實現在太陽系內旅行?估計不可能。
人類走向太空,從蘇聯時的加加林開始,到現在己經六七十年。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兩座空間實驗站,且中國的沒有航天員常駐。只有一座有航天員常駐。
登月,中國人辦到了,但無人,只有登月車在工作。唯一的一次載人登月,是五六十年前美國人辦到的。
對太陽系其它行星的探索,只向火星發射了探測飛船,發回了一些圖片。對其它行星,只是進行觀測,研究,實際情況如何,還處於猜測,推論當中。
星際旅行,應達到這樣標準才算是真正的旅行。即到,降,返。現在連到達都做不到,其它的無從談起。
由此可得出結論,百年之內無法實現。
-
12 # 米米分享好時刻
沒有外部因素的介入,不會。
人類現在往返月球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何況太陽系自由行?
探測衛星飛了幾十年都還沒飛出銀河系,載人火星計劃也只是在願景中。
100年內能自由穿梭地月,能實現載人往返火星就很了不起啦[捂臉]
-
13 # Space火星學長
一百年內可實現地月旅行,地火科研研究。
地球-月球人類已經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踏足月球了,而如今美國的阿爾忒尼斯計劃的啟動已經證實了人類要在2020年代重返月球。而馬斯克的星艦也將提供月球旅遊觀光就像日本富豪前則有作就會是第一批乘坐星艦去近月軌道觀光的人。
地球-火星我相信會看這個問答的朋友都對SpaceX的星艦不會陌生,建造它的目的就是載人前往火星。也許會有人覺得這不過去馬斯克的空想主義,資本家用於圈錢的騙局,那麼好,NASA也有專案是火星計劃的。月球門戶!
看似月球門戶是專門為月球準備的,其實它的準確名字應該是深空門戶。為人類探索月球任務完成後,NASA將發射推進艙與門戶對接,制動前往火星。預計在2030年代前往火星,這個計劃已經是在進行的過程。所以,離我們不會太遠。
百年發展地月火,傳統推進方式很難星際旅行目前我們的火箭還是比較傳統的化學燃料推進方式,能力非常優先。從目前來看,要在近幾十年有大突破也很難做到題主說的太陽系內旅行,我們人類到達火星最近都要6個月以上更別說離我們很遠的星球。小編認為近百年月球旅行地球軌道旅行會盛行,努力朝火星發展。
-
14 # 石油人
所以說,對於同一件事情,如果你以不同的視角去觀看,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就像問題中所描述的,最近兩百年時間人類科技發展迅速,可以想象在接下來的100年時間裡人類科技會繼續大踏步前進!
但有些人不那麼以為,他們會提出這樣的觀點:近百年來基礎科學幾乎沒有大的突破,為什麼會這樣?人類科技是不是像《三體》描述的那樣,被“智子”給鎖死了?按照這些人的觀點來看,未來的一百年時間人類科技很難得到飛速發展!
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如何下結論呢?
不過總體來看,人類科技在最近兩百年時間確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至於基礎科學,要看你如何看待基礎科學的定義和範疇了!
不過雖然人類科技發展迅速,要想在未來一百年內到達太陽系外行星的可能性也非常小。簡單計算一下!
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統是比鄰星,為4.3光年遠。4.3光年,看起來並不遠,不過即使是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旅行者一號要想飛到比鄰星也需要將近10萬年時間!
旅行者一號的速度大約18公里/秒,所以速度是制約人類飛離太陽系最大的瓶頸,說白了我們必須完全放棄傳統的化學燃料能源推進,啟用全新的動力推進系統!
而速度只是最基礎的因素,在漫長的旅途中,安全,事物供應都是必須克服的問題!
所以未來百年內人類踏上太陽系外行星的可能性只存在理論上,實際上沒有可能完成!
-
15 # 手機使用者3881665293
首先必須解決好地球上土地沙漠化的問題,這樣就可以進一步解決有些星球地球化,既改變那裡的氣候環境,修復乾燥荒蕪的土地,地球就好比一個實驗室,外星球所需的改造工作前的實驗,都需要在地球上模擬環境裡完成,隨後在談星際旅行或者星際開發,不然人類去哪裡幹嘛,送死去啊!
-
16 # 66491420
你問的這個問題就是腦袋有毛病,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以現有發科技成果來看,那是逼做夢都難的事情,以人類現有的物質和身體組織結構來看,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物質給養能做到,但是人類的組織身體結構無法適應失重環境下工作,還有宇宙中的各種輻射會讓我們灰飛煙滅,還能遨遊太空麼!只能想想吧,該吃啥吃啥吧活得已經不易了!^_^
-
17 # 環球探索者
—— 稍稍瀏覽一下人類的發展史你就會發現,人類的進化和進步是以幾何級數呈現的!
—— 500萬年前靈長類出現,50萬年前類人猿出現,5萬年前原始人出現,5000年前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500年前人類開始進入工業社會,50年前人類真正進入電子社會,5年前人類真正進入資訊社會。
—— 那麼以後呢?5年以後進入量子社會?50年以後進入太陽系殖民社會?500年以後進入銀河系殖民時代?5000年以後進入宇宙多元化社會?仔細想想,這似乎是有可能做到、或許說這完全是能夠做到的事情!
—— 回顧來路,人類的腳步越走越快!展望未來,人類的發展必然是無可限量!!!
—— 人類,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創造出的一個不可思議的、卻可以理解宇宙的生物!!!
-
18 # 臺灣孤臣孽子
這種旅行值得期待嗎? 就是烏漆媽黑,沒有空氣,超強輻射線的環境,我說反應堆也有類似環境,辦個旅遊團,參加嗎?
-
19 # 葉秋6697
人類歷史上的科技進步並不是按部就班呈線性發展的,相反幾次大的科技革命都是以突然井噴的形式集中湧現的。如此說來,未來發展如何,沒辦法準確預測
-
20 # 二兩倒
這個很困難,從人類最後一次登上月球后,到現在已經幾十年過去了,人類也沒有再次登上月球,其原因主要就是花費太大了,而在短期內又不會有任何實質的超過花費的回報。所以,現在各國對月球和火星等其他星球的研究都是採用發射探測器來研究,而不是運送活物。
即使是這樣,代價也是很大的。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去研究其他天體,因為在遙遠的未來,等研究全面,技術完善的時候,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巨大的回報。但那時將來,而不是現在。相對於將來可以在太陽系內旅行是的科技來說,現在的科技對太空的研究可能只是在初步階段。
而要想在太陽系內旅行,在這之前首先就要達到太空能為人類提供巨大的實質回報的水平,並且這個狀態應該需要持續一定時間後,權利機構才可能會考慮為公眾開放太空旅行。而一百年的時間想要達到這個水平太困難了,想要在一百年內在太陽系內旅行就更難了。
回覆列表
科學家推算太陽系直徑1光年,概念就是光在太陽系內穿梭1年才能走到太陽系邊緣,人類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和2號宇宙探測器已經走了40多年還沒到太陽系邊緣,還有科學家沒有證實的奧爾特星雲,如果奧爾特星雲存在也有近2光年,人類想要在1百年內飛出太陽系除科技的進步,比如我們乘坐的飛行器的材料要求是非常高的,還要找到一種能讓飛行器達到光速的動力比如反物質引擎,還要找到一種可以讓飛行器實現光速的空間壓縮扭曲的辦法比如曲率驅動就是飛行器在飛行時將空間收縮噴出使時空膨脹以達到到光速飛行,最後還有就是人類壽命問題,按照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接近光速時間就停止了,但這麼快的速度人的身體完全超過了極限是受不了的,太空中還有不可預知的各種複雜惰況吃飯及營養攝取問題,還有速度快能躲避在太空中飛行的小行星嗎萬一躲閃不及就機毀人亡了,距離的遙遠與現有科學技術讓我們第一印象讓人類感覺可怕,這都是一代一代堅持研究探索的動力,宇宙那麼大,總想去看看!!期待科學的進步,以達到光速的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