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山6691
-
2 # 給宇宙量周長
日光下無新鮮事,曾經發生過的後來也會發生,只不過人物換了,時間換了,故事還是一樣,人性還是那樣。這是我對以史為鑑的理解
-
3 # 香落塵外作伴結廬
意思是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出自於。《舊唐書·魏徵傳》: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
-
4 # 葡酒大妞晨晨
以史為鑑,說的是唐初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君臣相處的故事,魏徵一生為人正直博弈,強權敢於實踐,喂的時候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大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上個寒假,初一歷史作業是看中國通史。恰逢大家都不能出門,所以就跟著娃一起看了中國通史。當初看到中貞觀之治的時候,我還在跟他聊,為什麼歷朝歷代包括我們現在要看歷史,就是需要以史為鑑,需要從別人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吸收經驗。
李世民當政後,面臨的是因隋末戰亂而百廢待興的唐王朝。如何開創貞觀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組建一個團結高效的核心領導集團便成當務之急。也希望從歷史中尋找答案。他不禁自問,為何曾經繁榮富強的隋王朝,不到40年便土崩瓦解?他總結隋煬帝滅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興土木,廣治宮室,二是蒐羅美女,淫樂無度,三是東征西討,窮兵黷武。因此他奉行愛民如子、從善如流、自省內斂、求賢若渴、崇尚簡樸、克儉制欲,因此現在才有那麼多唐詩流傳下來 ,也才有了貞觀之治及唐朝的繁盛,現在國外很多華人聚集的地方都叫唐人街也許也是唐朝繁榮的原因吧。
-
5 # 醉魂入夢
對於以史為鏡、讀史鑑人怎麼理解?這個問題,首先把以史為鏡和讀史鑑人作以拆分!
以史為鏡
以史為鏡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大意為: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讀史鑑人
讀史鑑人古書中沒有出處,與培根的《培根隨筆》中: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理。
對於以史為鏡、讀史鑑人,個人的看法是:
人日常生活中需要一面實實在在的鏡子以旁觀者的身份面對鏡中的自己來整理自身儀表。
精神生活中同樣需要一面“鏡子”用來修飾、提高自己的內涵。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面鏡子可以是身邊的朋友(以人為鏡),觀其友以正己身或者讓其友來明己身。
也可以是史書(以史為鏡),不管是國內史書,還是世界史書上都有記載從古至今的朝代更迭、名人傳記、重大歷史事件,以旁觀者的心態去讀歷史,多方面分析歷史,取其精華剝其糟糠以正己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處處是道理,多讀書省自身有好處,多讀史書省自身更有好處!
取書中人,做人做事的聰明之處而習之,無知莽撞之處而棄之!
-
6 # 趙教授備用
人類社會在發展變化中,總是重複著少規律,後人從前人身上看到了自巳。這就是以史為鏡啊!
蘇俄解體,蘇共下臺,就是因為不顧民生,發展軍備,貪汙腐敗,人民不滿造成的啊!
難道不是警示我們的一面鏡子嗎?
-
7 # 獨梟孤女
以史為鏡,讀史鑑人。
以史為鏡可以整衣冠,辨別是非。讀史鑑人可以分辨那些人可交,那些人不可深交。
-
8 # 果子雨點
歷史雖然已成為過去,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也許人類與過去的環境漸行漸遠,但是,雖說世事無常,千變萬化,人性變化卻不大,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性的形成比歷史更漫長,所以“以史為鏡,讀史鑑人”很有道理。
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吳起,他們變法強國,遭到反對攻擊,這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王安石,張居正變法何其相似!皆因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私利。
不管社會形態怎樣變,各個時代都有捨己為公的人,比如大禹,比如譚嗣同,比如焦裕祿。
再比如,史前考古,大型泥石流降臨,母親護衛著嬰兒,汶川大地震豈不也有這種事例?母愛不變。
-
9 # 拳王斌哥
史學大師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說:“任何一事一物,要詢問它的起源,我們現在不知所對的很多。其所能對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則我們安能本於既往,以說明現在呢?這正是我們所愚昧的原因,而史學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學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實;(二)加以解釋;(三)用以說明現社會(四)因以推求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
-
10 # 雕兄書寫人生
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②讀歷史,通古今,借前車之鑑,知未來之路,將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從而看出歷史的興衰演變,警惕自身別重蹈覆轍。③讀史鑑人亦如此,中華上下五千年,多少英雄豪傑,多少奸佞小人,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故事,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多讀些歷史可以讓我們更加明白,傳統文化的精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
11 # 揮筆灑墨趣味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我也來回答兩句!
這句話可以說是非常正確,我是非常認可和贊同。
前幾天還專門寫了一篇關於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的差別,當時我就專門講述了為何在疫情面前,中國和歐美的反差會那麼大?
我認為就是中國有這句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試想中國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更加清楚的能夠對比出來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那些行為是正常的,那些行為是不妥的!
因為我們經歷了很多,我們才能夠繼往開來,再看看歐美,他們是沒有歷史的,也沒有這些對錯的傳承,他們認為對的就是他們的信仰允許的。但是宗教信仰不可能像中國歷史一樣這麼完善公正,往往摻雜著他們自己的觀點,不允許別人的觀點存在。
所以我認為目前我們和他們相比,比他們好,就是因為我們有可以借鑑的歷史。
就拿美國總統來說,一個滿嘴跑火車,為了政績不擇手段,為了能夠連任公然詆譭一個國家,什麼手段都能使出來!
連一點羞恥之心都沒有,試問這種人也能做領導人?這個國家的人還能夠這麼支援,連最基本的對錯都沒有了!
我們之所以沒有他們那樣,就是因為我們走可以借鑑的歷史,那些是對是錯,我們可以分的清楚!
所以我很認同這句話!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史記》中記載著這樣一段故事:
魏文侯想為自己提拔一位相國,目前有兩個人選都不錯(魏成子與翟璜),不知道該選哪一個。
於是他找來謀士李克,對他說:“有句諺語說‘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現在我們魏國正是處在‘國亂’這個狀態,我迫切需要一位有本事、又賢良的相國來輔助我啊。魏成子和翟璜這兩個人都不錯,我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你說說他們兩個到底哪個強一些?”
李克並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話,卻說:“大王,您下不了決心,是因為您平時對他們的考察不夠。”魏文侯急忙問:“怎麼考察?有何標準嗎?”李克說:“當然有,我認為考察一個人的標準應該是:
通,觀其所禮
一個人發達了,要看他是否還謙虛謹慎、彬彬有禮、遵守規則。
貴,觀其所進
一個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薦什麼人。他提拔什麼樣的人,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富,觀其所養
一個人有錢了,要看他怎麼花錢,給誰花,花在什麼地方。人窮的時候節儉不亂花錢,那是資源和形勢造就的;人富了以後還能保持節儉,才是品行的體現。
居,觀其所親
看一個人平常都與誰在一起:如與賢人親,則可重用,若與小人為伍,就要當心。
聽,觀其所行
聽完一個人的話,要看他是不是那樣去做的。不怕說不到,就怕他說了做不到。
止,觀其所好
透過一個人的愛好,能看出這個人的本質。
習,觀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個人見面的時候,他說的話不算什麼。等相處得久了,再聽聽他跟你說什麼,是不是跟當初一致,跟當初的差別越大,人品越不好!
窮,觀其所不受
人窮沒關係,窮而不佔小便宜,這樣的人本質好。
賤,觀其所不為
人地位低沒關係,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嚴,這樣的人本質特好。
魏文侯聽後以上標準說:“好了,您休息去吧,我明白該怎麼做了。”
李克拜別大王出來後正好遇見了翟璜,翟璜問道:“聽說魏文侯找您商量誰做相國的事情,決定了沒?”李克說:“決定了,魏成子為相國。”
翟璜氣不過,憤憤地說:“我哪裡不如魏成子?大王缺西河太守,我把西門豹推薦給他;大王要攻打中山這個地方,我就推舉了樂羊;大王的兒子沒有師傅,我就推薦屈侯鮒,結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增,我為什麼不能做相國呢?”
李克說:“你怎麼能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俸祿,百分之九十都用來羅致人才,所以卜夏子、用於方、段千本三人都從國外應募而來。他把這三個人推薦給大王,大王以師相待。而你所推薦的人,不過是魏文侯的臣僕,又怎麼和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想了半天,愧然失色,說:“您是對的,我的確比不上魏成子。”
果然,魏文侯讓魏成子做了相國。
其實可以從三個人身上學到一些道理:
從李克身上學到了考察人才科學方法;
從魏成子身上學到了,雖享有俸祿千種,但十分之九用於為國家招賢(薦才舉賢);
從翟璜身上學到了,有自知之明,識輕識重。
以上就是我對“以史為鏡,讀史鑑人”一句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