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項羽是很罕見的失敗後還依然被人歌頌的王者,曾有不少文人做詩詞歌頌他,尤其是霸王別姬的故事更是被歷代傳唱。
6
回覆列表
  • 1 # 猜猜看啦

    第一,楚霸王的形象很符合人們對英雄的印象,尤其是最後霸王別姬,自刎烏江,寧死不屈。第二,史書怎麼寫,是受政府影響的。劉邦贏得了天下,如果他不許人們說項羽的好,史書或者當時的文人墨客也會對項羽進行一定的醜化。就像周朝醜化紂王一樣。由此推測,劉邦的心胸也是很寬廣的。

  • 2 # 真誠地看著你

    因為他死了,他在眼看沒有勝利希望的時候,他自殺了,沒有把戰火繼續引向江東。也因為他死得乾脆,劉邦及以後的漢朝統治者沒有使勁黑他。

  • 3 # 腦指揮眼

    因為戰國之前,中國還是有獨立人格的,自秦漢之後,華人逐漸破奴化,但這種奴化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所以還有司馬遷這樣的有獨立人格,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所以,項羽的許多優點就被記錄了下來。而此後,司馬遷這樣的史家很難再出現,而且修史也漸漸成為官家之事,監修國史者又被皇帝欽定。所以,勝者王侯敗者賊便成了主流史觀併成為修史習慣。

  • 4 # 文化歷史田園

    一、項羽敗了,不是因為他的實力不如劉邦,而是因為他沒有劉邦那麼多的花花腸子,項羽有勇而少謀,又太意氣用事;如果面對面的對抗,劉邦肯定不行,項羽打仗太理想化了。

    二、項羽講義氣,他答應過項伯善待劉邦,因信守承若至少兩次放走了劉邦,饒了劉邦的小命。如果項羽是的六親不認,沒有人性的小人,劉邦早就被項羽殺死了。

    三、項羽對待皇權看的很淡,他就沒想過要當皇帝,他認為讓他做個諸侯王滿足了,那樣就可以衣錦還鄉。而劉邦從起義開始就是奔著推翻秦王朝,他做皇帝去的,野心勃勃,讓人看不起。

  • 5 # 嬋月一笑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豪氣干雲的詩句,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為西楚霸王項羽所唱的一首頌歌。但無論這詩句包含了多少對項羽的崇拜和敬仰,歷史卻終於將這一代梟雄、一方霸主定位為一位悲劇英雄。中國的正統史觀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是亡秦英雄他本是勝利的英雄。但他在和劉邦的鬥爭中失敗了,他是個失敗的英雄。(從中國的歷史觀入手,從“勝利”與“失敗”的不同角度作結:無論如何,“西楚霸王”是一個英雄。這就為全文的敘寫定下了感情基調。)

    太史公是位偉大的史家,他對項羽作了相當客觀公正的敘述。但司馬公生而為劉漢史臣,筆觸不可能不染有漢天子的墨影。(雖是等於帝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的光耀。但特定的環境,又未必真的“客觀公正”。這便是作者“追西楚霸王”的緣由。)

    項羽是個心地透明的人,單純、天真、稚氣,最終於陰險、狠毒、狡猾的劉邦。善敗於惡。從24歲到31,短短7年的時間,一顆年輕的明亮耀眼的慧星。在中國的天空中,畫了一道長長的弧線而殞落了。他個令人敬仰,又令人惋嘆的英雄。儘管他已失敗了,已遠去了兩千多年,但一代代後世的人們,仍然尊他,眷戀他。

    看看古人及名人對項羽的評價吧:

    1.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

    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949.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另:個人認為:烏江自刎可歌可泣,項羽乃英雄豪傑!

  • 6 # 歷史小奴才

    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史記》對項羽的書寫客觀公正;二是現代的電視作品對項羽英雄形象的刻畫!

    我們瞭解項羽最主要是依靠司馬遷的《史記》,而《史記》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司馬遷秉筆直書而成,所以對項羽的書寫自然客觀公正。《史記》流傳到今天,以至於讓我們從中瞭解和崇拜項羽的貴族式的大英雄大丈夫的氣質,所以後代的人對項羽的懷戀仍然要從歷史當中去了解其人其事才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是很多有關秦末以及楚漢戰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都依據歷史事實,用大眾廣泛接受的影視劇形式呈現項羽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人們透過這樣的方式去了解項羽,從而廣泛的傳達項羽的英雄形象,以此方式更為深入人心!

    一般來說,新王朝建立後為了樹立良好的正義的形象,或多或少都會對上一個朝代抨擊抹黑,從而反襯自身的偉光正,我們慶幸遇到的是司馬遷,如果當初他對項羽進行大規模抹黑,那麼我們今天瞭解的項羽可能就和歷史上的項羽出入很大了!

  • 7 # 星海小子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樓主的這個問題,項羽雖然最後失敗,自刎烏江,但他受後人尊敬是有原因的。

    首先,他是一個重情義的人

    項羽在垓下之戰戰敗後,和虞姬來到烏江邊,當時,有一位老漁夫願意冒死送他過江,但他卻婉言謝絕了,他認為,自己帶領的江南弟子命隕己手,他已無法在面見江東父老。

    而且在鴻門宴中,雖然范增多次示意他誅殺劉邦,但他都沒有去執行,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其次,他是一個感情專一的人

    項羽一生只有一位妻子,那就是虞姬,可以設想一下,三妻四妾盛行的年代,項羽能夠專注的深愛虞姬一人,他們的感情基礎是何等牢固。

    而虞姬也一生追隨他,不離不棄,在項羽兵敗垓下之戰後,烏江畔,項羽自刎,而虞姬沒有大難領頭各自飛,也隨項羽而去,如果不是項羽對虞姬感情的專一,這也很難做到啊。

    最後,項羽還是一個神勇無比的人項羽最大的功績就是滅掉了殘暴的秦朝統治,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以少勝多戰勝了秦朝名將章邯和王離率領的四十萬秦軍,為後續摧毀秦朝統治奠定基礎。

    項羽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他還是得到了後人的尊敬,因為重情重義,感情專一而又神勇無比的人,符合了大家心目中英雄氣質的形象,對於英雄的敬仰,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即使是他最後失敗了,大家還是會懷念敬仰他的。

  • 8 # 一汪綠洲

    成王敗寇,說的是成功者為王失敗者為賊寇。這是因為歷史是成功者書寫,而事實上成了的不一定是英雄,失敗者也不一定就是狗熊,有句話叫不以成敗論英雄就是如此 。

    劉邦、項羽,這兩人我們歷來說項羽為英雄,劉邦只能說是梟雄。大家對項羽的敬仰遠比劉邦多得多。這當然是有原因的,項羽行事太過光明正大,他其實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誅殺劉邦,可他過不了自己這關,他始終覺得要在戰場光明正大的殺了劉邦,而用計殺劉邦的行為是小人所為。

    最有名的就是眾所周知的“鴻門宴”,當時范增就發現了劉邦日後可能會對項羽造成非常大的威脅,便建議項羽設了——鴻門宴,想借劉邦赴宴之時殺掉他以除後患 。范增的想法如果項羽施行了,那麼我們的歷史上就不會有漢朝了。劉邦這個人赴宴之時就猜到了危險,可是他不敢不去,去了有一絲生機,不去就肯定會死無葬身之地。他深知項羽的為人,在赴宴時就一直對項羽伏低做小表忠心。項羽為人自侍甚高,他沒殺劉邦一是覺得劉邦此人造不成威脅。二是太過在意民間對他的說法。自此放虎歸山,終成大患 。

    項羽在劉邦面前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可大家還是敬仰他。還有一個原因是在烏江邊上,他本可以活下來的。當時他騎馬逃到烏江,河邊早有船來接應他回江東,可被他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理由拒絕了,並自刎於江邊。這個行為至今看來也是讓我們覺得悲壯異常,所以世人對項羽多有崇拜。反觀劉邦在事成之後,殺死了一大幫功臣,不管當時政治環境如何,這個行為是為世人所詬病的。在後人眼中劉邦此人是不夠英雄且心思太過毒辣。可正因為如此劉邦成功的打敗了項羽,憑你英雄蓋世,在計謀面前都是不堪一擊。

  • 9 # 誰是誰的菜

    確實,在王朝更替之際,作為一個失敗者,項羽出人意料地被後世文人多有傳唱歌頌。自然悽美愛情故事——《霸王別姬》的戲曲文字也多源於歷代文人騷客的不吝潑墨,傳唱至今,經久不衰。

    比如,宋代詞人李清照就曾經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名言。

    後世文人為何這麼欣賞項羽?

    答案是:項羽符合儒家定義的“君子”標準,他身上具有儒家思想推崇的貴族精神。

    什麼是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就像是西方的騎士精神,其核心具有榮譽、責任、勇氣和自律等特質。

    也就是說,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貴族精神,要看他是否擁有高度的自尊、責任擔當、在困難面前誓不低頭的勇氣和嚴格的自律精神——不容許自己肆意放縱。

    從儒家思想的層面上講,貴族精神又被稱之為君子人格。

    孔子就認為君子必須具備一些堪稱完美的人格。大致從三個方面來框定君子的標準: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具體解釋一下:第一,君子要有仁愛之心。第二君子要有處事智慧。第三,君子要有遇事勇氣。

    而亞聖孟子認為,貴族精神其實就是大丈夫的精神。

    孟子認為大丈夫的標準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意思是說具有貴族精神之人,或者君子之流要能夠經受得住富貴的考驗,能夠經受得住貧賤的考驗,還要能夠經受得住武力的威脅。

    對照儒家的那一套標準,項羽身上確實具備貴族精神

    通俗地講,項羽是個爺們兒,也算是個貴族。而正是因為他是個貴族,才會在流氓出身的劉邦面前折戟沉沙,顏面喪盡,最終不肯過江東,以自刎謝幕。

    項羽堅持以君子的人格行事,他的仁愛之心被劉邦、韓信之輩譏諷為“婦人之仁”。

    大勢已去,烏江之畔,親眼目睹自己一手打造的江東子弟兵大多戰死,馬革裹屍,項羽堅定地認為他已經沒有理由,也沒有臉面苟活於世。

    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回到江東老家,這幾乎就是自己在作踐自己。過江東,回老家,項羽想都不敢想。如若那般,跟個行屍走肉有何分別?一世英名豈非就此遺失殆盡。

    項羽寧願戰死,寧願自刎,以謝江東父老。這就是貴族精神。

    但是,令人諷刺的是,貴族精神在戰場上並不宜隨意運用。戰場釋放貴族精神之人就如同一個“沙雕”般地存在,只會在勝負已分之際惹來敵對的肆意譏諷,更甚者後世之人亦然如此。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宋襄公,他也屬於所謂的“君子”,有貴族精神。可笑的是,大戰之際,宋襄公居然不肯在楚國軍隊渡河的時候發起進攻,反而要等到敵軍上岸了,安營紮寨了,擺好陣勢了,一切戰鬥準備就緒了,才肯進攻。結果被沒有貴族精神的楚軍所打敗。

    顯而易見,項羽確實具有貴族精神。

    在儒家思想統治下的傳統中國,項羽無疑是文人心目中的大英雄,國難當頭時,都會“思項羽”

    特以生於兩宋之交的偉大女詞人李清照來說明這其中的緣由。

    我們知道,北宋一直奉行投降主義外交。這樣的外交政策給北宋心理上的打擊是巨大的,他們幾乎已經是未戰先敗,一戰必敗了,全然一副“驚弓之鳥”的狀態。

    所以在金人大兵壓境之時,文藝皇帝宋徽宗趕緊就把皇位讓給了兒子。不曾想還是和兒子一起成為了金人的俘虜,被擄去苦寒之地,最終客死他國。

    可以說,靖康恥使皇家的威嚴和大宋朝的體統變得一文不值,徽欽二帝屈辱至極啊!

    南宋繼續奉行逃跑主義政策,跑到南方的杭州偏安一隅,從此放棄了真正收復中原的野心。

    當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就是南宋朝廷逃跑政策的一個執行者。也可以說趙明誠就是一個沒有擔當,沒有勇氣的窩囊廢。

    趙明誠做建康知府的時候,敵軍兵臨城下,他竟然獨自越牆而逃,把一座完全沒有佈防的城池拱手讓給敵人。

    而李清照卻是個主戰派,雖是女流之輩,但她的內心充滿了男人般的豪情。她希望南宋的朝廷能有些血性,有一些擔當,儘快組織軍隊去收復故土。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的這首《題八詠樓》,表達了自己收復失地的理想,憤南宋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

    李清照還曾感嘆: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訊息欠劉琨。勇敢地諷刺了北宋沒有像王導和劉琨一樣的人物。

    李清照與棄城而逃的丈夫趙明誠逃難至烏江畔,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殺的地方,隨口吟出《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意思是,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們到現在還在思念項羽,只因為他不肯偷生回到江東。

    李清照是主張抗戰的,主張南宋王師北定。而不是奉行投降主義和逃跑主義,更不是得過且過的鴕鳥主義。

    李清照認為,人活著就是要為國家奉獻一切,甚至要像曹植所說的那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在這首詩中,李清照豪放地提出了她的人生價值取向。人活著他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所以我認為李清照寫下這首詩,有三層含意。第一是諷刺丈夫趙明誠的逃跑主義。第二是諷刺南宋朝廷沒有擔當,沒有勇氣,根本沒有承擔起收復故國的使命。

    第三層意思是最重要的,在大局環境的侷限下,萬般無奈之下,李清照“思項羽”,說明她很崇拜項羽,認為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但他畢竟還是個英雄,他的身上擁有勇於擔當的責任和勇氣。細想一下,眾多的文人騷客歌頌項羽,又何嘗不是基於此啊!

  • 10 # 夢嘗君

    “生逢亂世,登上歷史舞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指揮號稱“虎狼之師”的秦軍橫掃東方六國,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總共10來年的時間,秦國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原六國的文化,由於秦二世昏庸無道,原本被秦始皇消滅的六國舊貴族又開始蠢蠢欲動。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發動起義,之後各地的起義運動如星星之火,同年9月,楚國貴族項梁、項羽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同年10月,劉邦在沛縣起義,至此劉邦、項羽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從公元前209年開始,各地起義運動風起雲湧,經過一番大浪淘沙,最後只剩下了以劉邦為代表的漢政權和以西楚霸王項羽為代表的楚政權,從公元前206年8月到公元前202年12月,劉邦、項羽圍繞著最高統治權的歸屬問題展開了殊死搏鬥,項羽由於戰略失誤,導致楚軍節節敗退,最終於“垓下之戰”中被劉邦誅殺,一代英雄就此落幕“力拔山兮氣蓋世”,雖然項羽最終失敗了,但是仍然不能阻止民間對項羽的崇拜,到現在仍然流傳著許多關於項羽的傳說,例如戲曲《霸王別姬》。項羽如此受歡迎主要源於這幾個方面:一、項羽是完美的“英雄形象”,項羽身強力壯,勇猛無敵,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僅率數萬士兵就擊潰了秦國40萬大軍,許多人非常欣賞他身上的男子漢氣概。二、萬人敵的項羽最終失敗,贏得了人們的憐惜,在與劉邦的鬥爭中,項羽經常將劉邦打的丟盔棄甲,劉邦有時候為了跑的更快,連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就連古人都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許多人都為項羽的的失敗感到可惜三、文學作品的渲染,如果讓你回答三國第一猛將是誰,人們頭腦中就會想到呂布,但是這純粹是《三國演義》塑造的英雄,真實歷史上的呂布沒有《三國演義》中吹噓的那麼厲害,項羽的無敵、專情也有和呂布類似的情況,例如戲曲《霸王別姬》,刻畫了一個蓋世英雄和痴情女子的愛情故事,這樣跌宕起伏、扣人心環的作品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為項羽惜敗感到可惜。

  • 11 # 東東五一

    不以成敗論英雄。英雄只要表現出了英雄氣節就應該受敬仰。抗日英雄楊靖宇寧死也不投降,他犧牲時,敵人對他屍體進行了解剖,他們不明白,在冰天雪地裡,他靠吃什麼來與他們鬥爭的,原來,英雄吃到肚子裡的都是草根,別說我們敬仰他,連我們的敵人也敬仰他,他們是脫了帽向他致敬的。

    同樣,項羽也有英雄氣概。李清照那首詩就很好詮釋了他的英雄事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回過江東。他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因為他帶出來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東兄弟都戰死了,他可以回江東活下去,但他這樣回去是沒臉見江東父老鄉親的,如其苟活不如戰死,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這就是他的英雄氣節,非常令人敬仰。

    他的英雄氣節還表現在不肯投降上,面對大勢已去,他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所以他戰鬥到最後一刻,臨死也拉上幾個墊背的。我們還敬仰他一點的是,項羽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霸王別姬已經成為千古絕唱,而他對劉邦的仁慈,在鴻門宴上沒能殺劉邦又成了他千古遺憾。

    我們要懷念項羽,既要學他的英雄事蹟,更要吸取他的教訓。做大事者不能過於兒女情長,古人云:當斷不斷必有後患啊!

  • 12 # 漢關駝鈴

    項羽受到後人的敬仰完全得益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裡把他寫的太精彩了,使他的事蹟流傳下來。也得益於漢朝時期對文化的寬鬆政策,對史官秉筆直書的尊重,漢武帝沒有一把火把《史記》燒了。若是放在清朝文字獄時,早就被燒的一干而淨,而且還會任意抹黑項羽。

    首先項羽是滅秦英雄,第一大功臣,最後失敗讓人十分惋惜

    從秦孝公開始,強秦經過七世的不斷征戰滅亡了東方六國,最終在秦始皇時期一統天下。可武力能夠很快滅國,人心卻不是一時半會能夠收復的,而且秦自商鞅變法用法家那一套理論治國,法度極其森嚴,把人們控制得死死的,沒有一點自由,稍有違背便會受到極重的處罰,所以原來六國範圍內的人們非常痛恨秦朝,在秦始皇死後便爆發陳勝、吳廣起義。

    項羽在反秦起義中表現非勇猛,鉅鹿一戰更使項羽的名聲如日中天,成為六國反秦義軍的領袖,“破釜沉舟”的勇氣也使項羽樹立勇猛無敵的形象。項羽擊破彰邯,使近二百年來秦軍橫掃六國戰無不勝的形象徹底破滅,完全失去了抵抗力。因此人們認為秦朝就是項羽滅的,劉邦只不過是運氣好,撿了個漏盆。若沒有項羽戰勝彰邯的秦軍主力,劉邦根本到不了關中,所以大家認為當皇帝的應該是項羽,而不應該是劉邦。

    項羽是貴族出身,劉邦是平民出身,秦漢以前人們崇尚貴族形象

    在劉邦之前的歷朝歷代,從來沒有平民當上皇帝或國王的,都是貴族當權當政。即使周武王滅了商,還照樣封商紂王的兒子為諸侯,封堯、舜、禹的後代為諸侯。那個時候的話語權哪有什麼平民的份,平民連個小縣令都當不上。所以大家都十分崇尚貴族,認為貴族當皇帝是應該的。這個觀念甚至流傳到後來的宗族血統中,大家講到誰必然提其祖上是誰,祖上若是大官、名人就感覺風光無比。現在也是這個樣,一提誰誰誰是哪個名人高官的兒子,大家的議論就不一樣。

    貴族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形象就是高大帥氣、彬彬有禮,講話文明,對人有禮貌,作事有禮有節。相反平民的形象就是邋遢、粗魯,沒有文化,沒有禮節。項羽貴族出身,力氣大,武藝高強,行事有禮有節,很符合人們崇尚的行為標準。相反劉邦是平民出身,沒文化、不正幹,反秦過程中還沒過什麼硬仗、勝仗。而且在楚漢戰爭劉邦一直被項羽打得到處跑,壓得喘不過氣來,現在突然當上皇帝,讓人一時感到驚訝,感到不可思意。

    司馬遷崇尚貴族,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後,仇舊劉家,常將自己的遭遇和項羽相比

    司馬遷家族歷代任史官,雖說不上是貴族,但絕對不是平民。史官在先秦時期威信很高,經常也是子孫代代相傳,那個時候史官記錄的歷史事件任何人都不能改動,就是國王也不行。只是到唐太宗以後,才出現了皇帝根據自己的意願任意改動史料的現象。

    古代史官記錄的基本上是帝王家的大事,接觸的人物也都是達官貴人,很少會關注平民社會中的小事,別說關注平民、奴隸了。因此司馬遷從骨子裡就崇尚貴族,看不起平民,你看他的《史記》中都是本紀、世家、列傳、表、書,有哪一個是寫平民百姓的,即是有也是俠客、刺客之類。

    司馬遷在為李陵談護後被漢武帝處以腐刑,這對古代男子來說是十分恥辱的,相當於死了一回,要不是有寫《史記》的強烈意念作支撐,司馬遷就不準備苟活於人世。因此他就十分仇舊漢武帝,仇舊劉家,將自己的遭遇同項羽相比,認為自己與項羽的命運相同,都屬於“英雄壯志未籌身先死”。所以他就把項羽寫光明正大、轟轟烈烈,寫成失敗的英雄,並且把項羽當帝王看待,列入本紀。而將平民出身的劉邦寫成流氓、好色、反覆無常的形象。

    這就是筆桿子的厲害,後世享受這種待遇的還有曹操、朱元璋等。所以有些時候說歷史不實,都有人為的感情色彩就在這裡。

    秦漢以前時期的文化思想控制相對寬鬆,對歷史人物也比較尊重,沒有明清以後控制的厲害

    在秦漢以前,朝廷對文化思想的控制還沒那麼嚴,各家思想學說十分自由,對歷史人物還比較尊重,沒有刻意抹黑的情況。因此劉邦在戰勝項羽後十分尊重這個對手,用公候之禮安葬,並且大哭一場。在文化輿論中並沒刻意貶低項羽,抬高自己,而且也不加掩飾自己的缺點。在評論“漢初三傑”就說自己不如這個、不如那個,這正是劉邦作為一個平民的實在之處。

    漢武帝在司馬遷的《史記》寫成後,曾索要過來看了一遍,當他看到司馬遷在《武帝本紀》中毫不客氣的批評自己的好大喜功、窮兵竇武時,怒火萬丈,幾欲燒掉《史記》,但最終沒有燒掉,而是將它放如野史中留存,這才使《史記》得以流傳下來。

    唐太宗為了掩飾自己玄武門之變的罪過,開了帝王歷史的先河,從此以後史官就不再能獨立寫史,皇帝們往往干涉史料的記載情況。有利於自己的刻意美化,不利於自己的隱藏不寫,對自己的對手和敵人任意誇大抺黑,如唐太宗授意寫的隨煬帝。到明清以後,朝廷對思想控制更嚴,任何不利於統治者利益的言論都不能留在紙上,清朝更是大興文字獄,所以項羽若是生在這個時候根本不可能留下高大上的失敗英雄形象。

    總之,項羽是一個讓人十分惋惜的英雄,但是也不是沒有缺點,最主要是沒有順應歷史潮流。劉邦也不是十足的無賴,若不然也不能在秦末戰亂中勝出,開創四百年大漢基業。人們敬仰項羽在於敬慕英雄、惋惜英雄,並不是要學習項羽的為人處事。

  • 13 # 閒雲野鶴hj

    提起項羽,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起李清照膾炙人口的五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客觀角度來看,項羽毫無疑問是一個失敗者,但失敗並不是他的全部。西楚霸王項羽千年來一直備受後人敬仰,和他超凡的人格魅力分不開關係。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

    從“鉅鹿之戰”項羽殺了上將軍宋義之後,大破秦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至後來的“鴻門宴”,“分封諸侯”。項羽幾次不殺劉邦,說明項羽深明大義有政治家的寬廣胸懷。

    “垓下之戰”兵敗後,項羽一路逃到烏江。

    如果渡過烏江,捲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於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

    項羽一生可謂大起大伏,影響後世的正是他那不失人格,有情有義的精神。他無愧於“英雄”!從江東的“八千子弟兵”初戰告捷,到霸王戰敗烏江,結束了他一生註定不平凡的一生。

    項羽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留下了許多故事、傳說、成語,還有許多話題。諸如“破釜沉舟”展示了項羽的英勇,“霸王別姬”更是一部千古絕唱愛情悲歌……

    正是這種有義,有勇,更有情的的人格魅力,才是人們敬仰根本原因。

  • 1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失敗了,但是他在後世卻贏得了不少好名聲。很多文人墨客,都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讚揚項羽。那麼,項羽在後世為什麼能獲得那麼多的尊敬呢?

    實際上,項羽本身是有很多弱點的,也是幹了很多壞事的。比如項羽坑殺秦朝二十萬降卒,這絕對是一個殘忍冷酷的殺人魔頭形象。項羽打進咸陽以後,一把火燒掉了咸陽宮殿、新修的阿房宮,還有秦皇陵,項羽不僅燒掉了建築物,更可恨的是他把秦朝宮殿裡的那些典籍也都燒掉了,讓中華文化在那時候出現一個斷層。再比如項羽建立西楚國以後,進行了大肆的分封,這完全是在開歷史的倒車。還有,項羽一生雖然打了很多勝仗,但是他卻也犯了很多戰術錯誤,同時項羽還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容不下人才,以至於韓信、陳平、范增這樣的傑出人才,都先後離他而去了。

    可以說,項羽的缺點一抓就是一大把,他犯下的罪行,簡直是罄竹難書。

    (項羽畫像)

    然而,就算是這樣,項羽依然受到了後世的喜愛,不少人讚揚他。那麼,讚揚項羽的人,究竟讚揚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項羽之所以被讚揚,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戰力強大。

    戰力強大的人,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得到大家的尊敬和喜愛的。就算這個將領殺人如麻,只要他能打勝仗,大家就會很喜愛他。比如白起也曾經坑殺了40萬降卒,也是一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但是後世卻都讚揚他是名將,甚至還把他列入“武廟十哲”的第一位。可見,打仗能力強,確實是很受關注的。

    項羽雖然沒有被列入“武廟十哲”之中,但是他依然是後世公認的名將。他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他一生打的勝仗更多。尤其是在鉅鹿之戰中,一戰滅掉秦朝幾十萬大軍,從此讓秦朝再無還手之力。他雖然最終輸掉了楚漢戰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卻多次打敗劉邦,讓劉邦非常狼狽地落荒而逃。只是由於不重人才,又戰略失誤,因此才在垓下被韓信、彭越、英布十面埋伏給打敗。

    如果項羽沒有最後的這一場大敗,相信項羽進入“武廟十哲”這個陣營,是沒有任何歧義的。

    (分封諸侯,圖取其意)

    二、分封諸侯。

    項羽分封諸侯這件事,顯然是開歷史的倒車。是把當時已經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度,重新推向奴隸制。但是,這件事在後世卻是受到很多人肯定的。

    後人之所以肯定項羽,在於項羽打下江山以後,並沒有像劉邦那樣殺功臣,獨佔勝利成果,而是“有福同享”。西周的分封制,之所以一直以來都受到後世的讚揚,孔子甚至把西周的政治,稱作是古代政治的典範,就在於西周分封的辦法,是一種“有福同享”的表現。

    在整個封建時期,一直都在實施非常極端的皇權制。所有的帝王,都會努力加強中央集權,讓權力極端化。這樣的做法,是讓很多人不滿意的。而項羽在打下江山,建立西楚國後,卻實現了權力共享。因此,後人覺得這樣做,實在是難能可貴,所以加以頌揚。

    (烏江自刎)

    三、不過江東。

    項羽在戰敗以後,拒絕乘船過江,重新拉起部隊和劉邦作戰,同時毫不猶豫地自殺身亡。這樣一種做法,被認為是一種不怕死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以及有氣節的表現。

    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這句話是有感而發。因為當金國南侵的時候,他的丈夫趙明誠丟下全城的老百姓,獨自逃走。這件事給李清照的刺激很大,因此才寫了這樣一首詩。在這首詩裡,李清照用項羽做例子,說到了氣節。由此可見,項羽在後世人的心中,不肯過江東,是一種有氣節的表現。

    (項羽和虞姬)

    四、生死愛情。

    項羽獲得後世肯定的,還在於他與虞姬之間的愛情。

    從歷史記載中,項羽似乎只有虞姬一個女人。這一點,在古代男子中是非常少見的。尤其與他對比的劉邦,不僅僅一生妻妾無數,而且他攻下咸陽與彭城以後,就一頭扎進宮殿裡,花天酒地。

    項羽除了只有虞姬一個女人外,他和虞姬之間的生死愛情,也為後世讚賞。他在戰敗的時候,表達了他對虞姬的不捨和悲嘆。而虞姬為了讓項羽放心一戰,非常乾脆地自刎而死。項羽和虞姬之間的這種真摯的情誼,是非常感人的。這也是後世敬重項羽的一個方面。

    (參考資料:《史記》等)

  • 15 # 漢水長流

    《史記》被魯迅贊為無韻之《離騷》,說明有較高的文學性。從這個角度說,《史記》中項羽就是一個鮮活的文學形象。由於司馬遷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因而對項羽寄予了更多的同情與哀憐。

    以成敗論英雄雖為主流意識,但項羽卻是個例外,雖敗猶榮。始終是後人心目中的英雄。因為項羽性格特徵符合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大多數人對英雄的定位。

    當秦始皇東遊會稽時,年少的項羽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就這句不經意的話,既表現了項羽透明的本色,又反映出他蔑視皇權至尊的真性情。

    項羽出身楚國貴胄之家,文能賦詩,武能扛鼎,不平則鳴,說反就反,痛快淋漓,勇氣賽虎狼,毅力堅如鋼,沒有半點塑性,在秦末爭雄天下,先發頭籌,一戰而亡暴秦。

    就因為項羽仁厚爽直,重情重義,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最後導致兵敗垓下,然而,此時的項羽仍不失霸王氣魄,當著專一心愛的女人,唱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感天動地的世紀輓歌!面對滾滾而逝烏江,發出了‘’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的人生長嘆!

    此刻,項羽不禁想起追隨自己起義反秦而一路走來,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八千江東子弟,自己怎能獨活天地間。至此,項羽情盡矣。最終和虞姬自刎身亡。

    無情未必是豪傑,多情堪當真丈夫

    一千多年後,李清照路過此地,觸景生情,寫下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代表了封建時代文人對他無限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雖然項羽沒有成就偉業,但一直被大多數人視為英雄。《史記》作為最重要的正統史書,對後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他的事蹟,符合封建社會對英雄的評判。一是女人喜歡,有血性純爺們。二是重情重義,男人大都願結交此類朋友,關健時刻不計得失,兩脅插刀。他一戰而亡暴秦,再戰而失天下,磊落而不陰暗,成敗分明,人雖遠去,豪氣尚存。頂天立地,可圈可點。那段無情的歷史,就是因為項羽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性格,讓後人在品讀之後,得到的感受卻是有情的!

  • 16 # 軫念信箱

    自古“成王敗寇”,為什麼項羽失敗後,後人依然敬仰他?

    抗日戰爭英雄楊靖宇寧死不屈,他犧牲時,敵人解剖了他的屍體,他們不明白,在冰天雪地裡,他靠吃什麼來和他們抗爭,原來,英雄吃到肚子裡的是草根,別說我們仰慕他,連我們的敵人也仰慕他,他們是脫帽致意。

    實際上,項羽失敗是註定的,後人以他和虞姬的故事為主,這是一個纏綿不絕的愛情故事。周瑜一直跟隨著霸王征伐四方,不遺餘力。女流之輩最後自刎而入最愛的懷抱!讓人唏噓,流傳千年。

    一:殘忍不仁,坑殺秦國降卒二十萬。燒燬阿房宮,驅逐義帝。一件事是一個呆呆地毫無仁義的人做的。

    二、秦關中有帝都,他卻要回彭城,彭城無險可守。就像錦衣夜行,就像說大丈夫不能穿衣服一樣,就像不能看電視一樣。

    三:戰鬥英勇,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笨蛋。范增深有韜略,極少採納,鴻門宴上不聽范增的話放虎歸山,最後居然中了陳平的離情計趕走范增,這種拙劣的計策居然沒有人看穿。

    偉大的人物在評價項羽八字時可謂一針見血,“女子之仁,夫之勇”。

    專案也有英雄氣概。這首詩很好地詮釋了李清照的英雄氣概:生當人傑,死亦為鬼雄,時至今日,思羽不肯回江東。為何不回江東去?既然帶著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江東兄弟都戰死了,他還可以回到江東生活,但這樣回去卻是沒有臉見江東父老的,與其說苟活不如戰死,不如說求同月生,但求同月死。那是他的英雄氣節,令人敬佩。

    其實項羽對待皇權的態度很淡漠,他根本沒有想到要當皇帝,他以為讓他做了諸侯王就心滿意足了,這樣才能衣錦還鄉。而且劉邦從起義軍的起義軍是奔著推翻秦朝,他做了皇帝,野心勃勃,讓人瞧不起。而項羽也是講義氣的,他答應項伯要善待劉邦,因為信守承若至少放了兩次,饒了劉邦一條命。假如項羽是個六親不認、無人性的小人物,劉邦早就被項羽殺了。

    有些朋友覺得項羽的行為擺在那裡,想要黑他太困難了。力能舉鼎,千古不二;征戰一生,從無敗績;運籌帷幄,決勝負千里;用情專一,痴情虞姬。

    因劉邦犯了以下罪行,是謀反!真正的歷史上沒有陳勝吳廣起義!大澤起義的領袖是項羽!劉邦建立張楚國,根本就沒有什麼鴻門宴,那是張楚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的慶功宴!項羽分封漢王后造反,成功地建立了漢朝,雖然篡改了歷史,但是人心還是公正的!

    所謂「成王敗寇」,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武力高的人,一般都說個性殘暴,這似乎與項羽並不相稱,項羽殺人都是戰場殺敵,總不能說打仗殺人也是殘暴,吃飯喝酒都不記他殺誰,鴻門宴放了劉邦,韓信背叛了他沒有用陰招,所以黑手黑手站不住。其次,黑他驕奢淫逸,項羽追求的不是物質享受,而只是愛死虞姬,根本談不上驕奢淫逸。三是不體恤民情,這一點完全沒有意義,大家都很喜歡他。四、政治叛逆、助紂為虐、無對錯觀,大秦主要是被項羽打爬,不能說大秦是暴秦,但打暴秦的也是暴楚,對吧?這也是無法理解的。

    而另一些人則分析說:因為在戰國以前,中國還沒有獨立人格,秦漢以後,華人才逐漸破奴化,但這種奴化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所以還有司馬遷這類具有獨立人格,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因此,項羽的許多長處都有記載。並在此之後,司馬遷等史家難以重現,且修史逐漸成為官家之事,監修國史又被皇帝欽定。於是,勝者為王,敗者為賊便成為主流史觀和修史習慣。

    總而言之,項羽是一個非常可悲的英雄,但也並非沒有缺點,主要是沒有順應歷史潮流。項羽也不是個徹頭徹尾的流氓,要不然也不會在秦末戰亂中獲勝,開創四百年大漢的基業。人崇拜項羽就是崇拜英雄,憐惜英雄,並非要學習項羽如何做人。

    楚霸王的形象很符合人們對英雄的印象,尤其是最後一位霸王別姬,死而復生的烏江。要知道史書是如何書寫的,是受政府影響的。項羽勝過劉邦,如果他不讓人說項羽的好,史書或當時的文人墨客也會把項羽搞得面目全非。正如周朝醜化紂王。據此推斷,劉邦的胸懷也非常寬廣。

  • 17 # 走在歷史邊緣的三三

    項羽雖然在皇位角逐中錯失良機,被劉邦後來居上,但是,項羽的力拔山兮,項羽的虞姬奈若何,項羽的破釜沉舟,都是很多文人騷客筆下的絕好素材。

    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說項羽是人傑、鬼雄,惋惜他的失敗,敬佩他的大義;杜牧的“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說項羽要是能忍一時羞辱,楚漢相爭也不一定就會輸給劉邦;張宣的“重瞳將軍蓋世雄,淚流暗逐烏江水”,說項羽是蓋世英雄,奈何淚撒烏江,惋惜之情溢於言表;李白的“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說項羽的力大無窮和重瞳,不以成敗論英雄;陸游的“八尺將軍千里騅,拔山扛鼎不妨奇”,說項羽單槍匹馬、勇冠三軍、力大無敵,一意孤行的項羽到了烏江河畔是否會追悔莫及……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這是對項羽能力的極高評價,周恩來把項羽比之拿破崙,對於項羽的失敗,後人並沒有瞧不起他,反而是覺得惋惜。

    因此,儘管項羽失敗身死,後人卻依然敬仰他,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項羽自身的能力出眾,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其出色的軍事才能讓無數後人竟折腰。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將兵學分為三個流派,其中的“兵形勢”流派代表人物就是項羽。所謂“兵形勢”,即“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講究的是“未戰之前的對敵優勢,將戰之時的戰場佈勢,既戰之後的凌敵威勢”,在戰爭之中始終保持著對戰局的宏觀調控,對戰爭的走勢有清晰的判斷,這也是項羽在對戰中的做法。

    小時候的項羽是在叔父項梁的教導下成長的,但是項羽小時候並沒有顯露出過人的天賦,相反,他是幹啥啥不成,學什麼都半途而廢。

    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

    項羽卻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頂嘴倒是無師自通!

    項梁無奈,又教項羽學習兵法,一開始項羽非常高興,但是也只學個大概,就不肯深加研究了。像極了上輔導班的孩子!

    本來叔父都要對項羽絕望了,但是後來,項梁帶著項羽去觀看秦始皇出遊,初生牛犢的項羽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

    項羽口出狂言,讓一旁的叔父嚇得一個激靈,一下捂住項羽的嘴巴:我的個乖乖,你這是要全族人帶來災禍呀!

    學習成績不咋地,志向倒挺遠大!項羽還有一個本事,就是力大無窮,能單手扛起大鼎,族中的兄弟都很畏懼項羽的實力。

    估計項梁也是看中項羽的勇猛過人,後來會稽太守殷通準備起義,項梁借項羽的手,割下殷通的頭顱,連殺一百多名部下,順利拿下吳中郡的八千多精兵,成為起義軍中的一股中堅力量。

    後來項梁被殺,在沒有任何靠山的情況下,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一舉成名,讓各路諸侯都看到了他的軍事才能,徹底擊垮了秦王朝的軍事力量,扭轉了天下格局。

    在各路諸侯都作壁上觀的時候,是項羽果斷斬殺宋義取而代之,帶領兩萬義軍橫渡黃河。在黃河邊上,項羽命令全軍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城,九戰九勝,打退章邯,活捉王離,殺死蘇角。

    項羽以2萬兵力擊潰王離的20萬大軍,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項羽贏得了威望,各路諸侯都歸入他的麾下。

    後來,迫降章邯、坑殺20萬秦軍、入關中,項羽無一不顯露出他對戰爭的宏觀把握能力,殺伐決斷毫不遲疑。

    “西楚霸王”的名頭在各路諸侯之間一時風頭無兩,如果沒有劉邦,項羽取秦而代之,其實並不難。

    第二,項羽與虞姬的愛情故事,千古傳唱。

    關於虞姬,在正史中的記載寥寥無幾,姓名、出生地、家世背景統統沒有介紹,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裡僅記載道:“有美人名虞。”

    這位“活”在項羽的《垓下歌》中的美人,只有在項羽戰敗的時候才出現,而且一出場就領了盒飯。

    但是,因為有她的存在,讓項羽這位叱吒戰場的英雄,也蒙上了一層浪漫多情的面紗。

    在四面楚歌之際,項羽幾乎兵盡糧絕,身邊只有始終不離不棄的虞姬和一匹駿馬,生死存亡之際,項羽還在擔憂虞姬的未來。

    而虞姬,為了讓項羽,竟在他面前自刎,不讓自己成為項羽的負擔。

    誰能想到意氣風發的霸王,竟會在垓下成為甕中之鱉?虞姬想不到,項羽自己更是想不到。

    所以,當霸王在垓下唱“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時候,項羽就已經從一個只知行軍打仗的軍事天才,變成一個有情有義的英雄好漢。

    虞姬姓甚名誰、家住何方、是妻是妾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因為有她,項羽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兒女情長的偶像。

    是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少年英雄崇拜追隨的偶像,他不再只是一個冷血的戰鬥機器。

    第三,項羽的悲劇英雄命運,讓後人對他的失敗生出不生唏噓之感,就像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高考發揮失常,沒有人捨得再去怪責他,只有惋惜和心疼。

    項羽的失敗,從軍事上來說是戰略失誤,從命運上來說,是歷史的必然,從他個人來說,是性格使然。

    非他能力不足,非他不會打仗,非他失道寡助,實乃時也命也。

    按照太史公司馬遷的說法,項羽就像一顆流星,猝不及防地從歷史的長空劃過。

    太史公這樣描述項羽的興起: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沒有可以依靠的權位,只不過奮起於民間,三年的時間,就發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並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佈,自號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並未維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項羽的興起毫無徵兆,項羽的失敗,也是毫無徵兆。

    歷史的轉折點彷彿毫無道理,卻又包含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垓下之戰是項羽命運走向滅亡的標誌,千鈞一髮之際,項羽仍然認為自己的失敗是上天要亡他。

    生死最後關頭,項羽的血性未滅,帶領著殘餘的部下,他仍想證明自己的能力。

    身先士卒,衝出漢軍的包圍圈,一直來到烏江亭邊。

    只要過了烏江,他還是江東的好兒子,他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但是,高傲的項羽,沒有給自己一次機會。

    他自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一個認為成功後不回老家無異於錦衣夜行的人,失敗之後怎麼可能還敢回去呢?

    霸王之勇,在於無懼死亡,在於英雄氣節不可廢,在於寧折不彎,在於寧死不屈。

    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別人看。項羽的隕落,就是毀滅,項羽的自刎,就是毀滅,這樣的悲劇英雄人物,註定會成為後人的唏噓的物件,成為後人文化創作的絕好素材。

    綜上所述,項羽之所以失敗之後,依然得到後人的敬仰和尊崇,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項羽都是作為一個正面的形象存在。個人認為,項羽出色的軍事才能、對虞姬的重情重義、被命運捉弄的悲劇人生,這些都是後人心疼項羽,為項羽唏噓不已的原因。

  • 18 # 五里歸元俗人

    項羽失敗後,後人依然敬仰他是因為項羽所做的一些事堪稱驚天地泣鬼神,是人們心中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形象。為什麼這麼說?要從四個方面來評價項羽。

    一 少年項羽的凌雲壯志

    在秦始皇巡視浙江會稽(現在的紹興)時;旌旗、華蓋遮天蔽日,儀仗隊伍一眼望不到頭。氣度威嚴的嬴政坐在大車裡,掃視著道路兩邊的子民。大車從一老一少前面經過,老的年紀四十左右是項梁,滿臉的羨慕。小的項羽不到二十,身材高大,半睜著雙眼,冷冷地注視著遠處的秦始皇說道:“彼可取而代之也。”嚇得項梁急忙捂住了他的嘴。

    少年項羽對威風凜凜的秦始皇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實屬難得,也預示著項羽的一生將有驚天動地、波瀾壯闊的經歷!

    二 項羽用破釜沉舟,打贏了以少勝多的鉅鹿之戰。打出了男子漢的英雄氣概。

    項羽領導的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這場戰役展示了項羽的軍事才能,也是他向人們淋漓盡致地顯示了真正的男子漢氣概。

    項羽用破釜沉舟,以“天不怕地不怕”的視死如歸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用實際行動引導諸侯義軍一起進攻,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外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確定了項羽在推翻秦朝的起義大軍中的領袖地位。

    三 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故事,對虞姬用情專一,無情未必真豪傑!

    虞姬和項羽成親後不久,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農民起義開始了。項羽跟著叔叔項梁也舉起了抗秦的大旗,項羽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每天緊張的軍旅生活。虞姬更是夫唱婦隨。

    虞姬擁有容貌傾城,舞姿超絕讓人陶醉;虞姬尤其擅長邊跳舞邊舞劍,深受項羽喜愛。項羽對所愛之人用情專一,虞姬對項羽也是深深愛戀。

    虞姬是一位美麗、痴情、聰慧的女子,聽聞四面楚歌,知道大勢不妙。虞姬在營中看到滿面憂愁的老公,為了讓他開心一下便揮劍起舞;夫妻二人感情深厚,這場景著實讓人傷感落淚。

    虞姬像平日一樣,開始給項羽舞劍;項羽一直很喜歡觀看虞姬舞劍,然而這一次虞姬知道自己和項羽很可能沒法活下去,決定不讓項羽內心牽掛,舞劍完畢毅然自刎而亡。

    項羽眼睜睜看著老婆死在自己面前,卻無能為力,也許就在此時項羽心灰意冷,有隨虞姬一同前往之意。

    四 項羽與二十六名將士共進退、同生死。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寫下絕唱《垓下歌》,第二天凌晨浴血突圍,退至烏江西岸,身邊只剩二十六名疲憊的精銳將士。

    在對岸等待的烏江亭長,駕小船來接應,勸說項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充滿感情地勸說項羽回家:江東還有地千里、有忠心民眾可供大王養精蓄銳、東山再起。

    二十六名將士準備誓死斷後,連聲催促項羽離去。可項羽卻捨不得拋下他們獨自逃生,最終項羽自刎身亡。

    項羽的臨終遺言是這樣的:“這是天意要亡我,現在渡過了烏江又能有什麼用了呢?天意不可違啊,我項羽當初帶著江東八千子弟兵,滅暴秦打天下,威震天下。現如今他們全都戰死於沙場,唯獨剩下我回去。即便江東父老仍舊擁我為王,可我還有什麼臉面再見他們?雖然江東父老什麼也不講,可我心中難安啊!”

    項羽不渡烏江,是因為項羽認識到了長期戰爭動亂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能就此結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李清照的一首五言詩,是對項羽英雄氣概的讚賞,項羽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勇猛的武將,也是人們心中極其敬重的英雄好漢。項羽用短暫的一生在歷史的畫卷上給我們留下了壯麗、精彩的畫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超銀河傳說》沒有迪迦奧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