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哥盤影視

    我沒有想到這部只有400萬的小投資電影,帶給我的巨大震撼。該片製作班底十分樸實,共歷時一年半,片中的四季輪迴完全是真實場景。該片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動人的故事,主演說她看任何一部名著從未掉過眼淚,但是在拍片過程中她每天都在被故事裡的親情感動著。“該片是當今一片喧囂中的電影珍品。”這樣的評價當之無愧。全篇的音樂是非常滄桑泛古的,來自竇唯,以季節時間轉換來巧妙地演繹劇情發展的各個分界點。每個季節的聲樂都有意引導我們深入理解和進入下一個階段。充斥著寂寞、孤獨和衝突的氛圍。在破舊的四合院裡,一切在悄悄的發生。老太太的百般刻薄刁難讓我們甚至揣測,是不是她的故意作為,而就是替其孫子找個能幹的好媳婦。喜歡預測劇情,可是越往後面看越覺得衝突、矛盾是那麼的真實。老太太就是難相處,就是精明,就是會算計,就是咄咄逼人。小馬就是不喜歡總吃虧,就是會反抗不公平的待遇。她們是那麼的真實。裡面有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比如,房東老太太和小馬因為誰偷打電話花了300多元而大相爭執,互相誤會,老人氣將小馬趕走,還搗壞了所有小馬為慶祝新年而高掛的燈籠。當得知是自己的孫子爆打的電話,心生歉意,快九十歲的老人將燈籠一個個掛起來,還碎碎念,你脾氣不該,你就孤獨終老吧......然後,鏡頭拉遠,向我們呈現一位老人,坐在掛滿燈籠的庭院的門口正中央,抵著柺杖,盼啊盼啊盼~

    為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帶老太太出去的那一天,小馬從另一位老人的口中知道了她的過

    去,似乎,看到了老人難處的外表下一顆善良、孤獨、寂寞、簡單而又害怕被人遺忘卻總是

    被人忽略的一面。小馬心疼的看了她一眼。我覺得她是心疼的看了老人一眼。小馬養條狗,

    表現的不怎麼願意的老太太,最後,在小馬不在家的時候,居然主動跟這只不會說話的小東

    西講起話來。外面炮竹聲隆隆,年三十,鏡頭停留在窗外,透過窗戶,一位老太太和一個外求學的小姑娘對坐一張小四腳桌,吃著一條整盤的鯉魚。昏暗的燈光下,黃暈泛泛而生,她們會在講些什麼呢,這麼多年,小馬沒有出現之前的日子,這位老人一個人,她會又幹些什麼呢。

    也許可能如她自己所說,就是吃飽了睡,睡醒了吃吧,實在再加點,就是曬太陽,或者期待

    遇上收破爛的或走錯門的陌生人,好講幾句話,也為了不荒廢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從冬天走到夏天,小馬也不再當自己是房客的身份,需要什麼就直接拿,開冰箱也不打

    招呼了,老人雖嘴裡唸叨,怎麼越來越放肆,把這兒都當自己家了。可是心裡還是很開心,

    更沒有與她斤斤計較。其實,此時,矛盾,衝突到這裡時,已經開始慢慢緩衝、化解了。每個人都知道,小馬不可能永遠住在這裡,而老太太也不可能不離開這個世界。時間永遠不會停止與某一個時期,狀態。她們註定要從衝突到相知,再到分別,再到訣別。這就註定了影片的遺憾的感情基調。以既定的聚散現實性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含金量。一直不住的唸叨要趕小馬走,最後她真的走時,她似乎不能接受這個突然而來卻又冥冥之中料定的決定。老太太去參加孫子的婚禮時與聞訊趕來的小馬惜別。旁觀者搞不懂為什麼老人跟家人不親跟眼前的這個外人相處不到一年卻成忘年交。“你們這麼好,乾脆把她接到你家,你照顧她啊。”小馬沒有說話,不知道怎樣來回答陌生的婦女的好提議亦或是諷刺的幸災樂禍。換句話說,為什麼見者都覺得心寒卻沒有人願意每天陪這位老人多聊一會沒有人將她帶回家贍養呢,又退一步講,小馬怎麼也就沒有呢。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內在的敏感的一個視點,我們沒有人不會為這份忘年之情所感慨,也鮮有人會責怪小馬甚至是老人收養的兒子亦或者是那個多嘴的婦女,也許我們只是覺得這就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傷感的註定的悲劇。成年後的我們也許總是有很多的理由去為自己的生活而忙碌著,賺錢,買房,結婚,生子,養家...... 我們將有很多奮鬥的目標然後忙忙碌碌,我們每個人都是良的都想給予這樣的老人更多更親的愛,但是生活的重擔和壓力又會時不時的在提醒著我們不能太偏離自己的生活圈和重心,這是無奈還是悲哀呢假使我們奮鬥一輩子到頭來會不會也有老人一樣的結局呢,這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嗎.不清楚。但還是願深思的人有哪怕一點點的觸動,儘可能地多善待一點身邊的老人吧,再者人不獨親其親不是嗎無數個擦肩而過的人海中,小馬推著腳踏車,接到了一個病故電話。然後一個人蜷縮在路邊,默默的抽泣。沒有人上前詢問,沒有人知道在意什麼。一位老人去世了,這讓多少人難受呢,只有小馬吧。或者說還有一個小馬,幸好還有一個。影片在最後的“囍”中結束。老人一走,就把房子留給收養的孫子以大方迎娶貴州的媳婦。觸動無限。全片的語言十分地道幽默詼諧,但是用越來越帶有令人壓抑、感動、無奈的感受。我發現了很多張淚流滿面的臉,很多付梗咽的表情。讓我看的哭的影片不多《我們倆》,有深度。片中主人公小馬是導演馬儷文的影子。我喜歡有生活影子的電影。

  • 2 # 笨魚養基

    片子很簡單,人物總共才六七個,其中90%的戲份都集中在房東老太太和租房子的小馬身上,片子所有矛盾都集中在這兩個人身上展開。84分鐘的電影,除了老太太和小馬之間關係變化這條主線之外,沒有一個主要事件。電影前前後後講了大概二三十件家長裡短的瑣碎小事兒,平均兩三分鐘一個段落。這些事兒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碰到的,特別是鄰里之間。而電影最妙的又是設計了這兩個人物——一個是愣頭愣腦處處要維護自己權益的年輕學生,另一個則是有點兒愛斤斤計較的老太太。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樣兩個女人碰到一起做鄰居,同樣是非常精彩。一個電話、一條電線、一盤鯉魚、一窩鳥蛋、一張古畫……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細節,都可以成為一老一少衝突的焦點。

    這其實就是生活嘛。不過,畢竟是電影。鄰里關係能發展得這麼好,有點兒理想化。

  • 3 # 小飛地弟

    我們倆 講的是一個孤獨的老太太,和一個在外求學的小姑娘租老太太的房子,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的事情。

      兩個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孤獨的人,只不過一個是閱盡世事,對世間沒有期待,沒有憧憬,且已在年少時耗盡熱情與好奇,身體已腐朽,靈魂燃燒過的孤獨。而另一個,是獨自漂泊,但是還有很多憧憬以及跌跌撞撞的無限精力可燃燒,還有活力的孤獨!

      但不管是哪種孤獨吧!它本質上都是兩個孤獨的人,在一個冷清的小院,在租房與被租房的關係裡。在同樣倔強的人,在一個正在活力四射與一個曾經活力滿滿的關係裡,找到了一絲陪伴與慰藉!

      後來,女孩搬走了,而老人似乎精神也垮了起來,倒下了!女孩還有無限以後,而老人似乎只有肉眼可見的末日了!

  • 4 # 廖冬玉說生活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們倆》這部電影,是2005年上映的,現在來看已經是比較老的一部片子了。拍攝這部影片沒有花多少錢,比不上現在的很多大片兒,但不能說是小成本,因為這部片子拍了3年。看過片子的人就能感受到,這3年花在了什麼地方,都在細節的處理和情感鋪墊上,那“老太”就像是自己的奶奶,那“小姑娘”好像就是我們自己。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獨自生活的老太太和在北京求學的大學女生之間的故事,這一年冬天,大學生小馬在衚衕裡找房子,因為沒錢只能挨家挨戶的找,最終找到了老太家裡。老太住在一個破舊的四合院,院子邊上有個閒置的小房子,很小也很髒,但就這樣的房子,老太抵死也不肯降價,“住就住,不住就走”,你看,多麼強勢的老人。鑑於這房子的位置,小馬還是租下來房子,這個小姑娘很獨立,搬家、打掃,佈置,做事利落的很,老太站在自己屋裡看著屋外忙得熱火朝天的小馬,說,這小破院子好久沒這麼熱鬧了,這孩子真折騰。嘴上這麼說著,心裡應該還是歡喜的很,這一點伴隨著後面的劇情就能慢慢感受到了。

    老太不是個好相處的人,無論是安裝電話、繳納電話費,還是點電爐、借用電冰箱,樣樣都是一句,你用可以呀,給錢!小馬覺得既委屈又無奈。不過小馬讓老太也很心煩,做事莽撞又大嗓門,沒禮貌,但是這姑娘又是個心善的姑娘,把老太氣著了又慌忙去給她拿藥倒水。就這麼吵著吵著,兩個人還吵出了感情。

    《我們倆》的故事情節不復雜,平淡真實,畫面很粗糙,小馬的離子燙髮型加發皴的臉,老太深深的皺紋和灰濛濛的棉襖,看起來既不清爽又沉重,但是真實和感人是我們能從影片裡感受到的最極致的體驗。

    2005年10月,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頒給了一位中國的老藝術家——金雅琴,時年80歲。

    雖然是位老戲骨了,但拍電影,這還是頭一回。

    憑藉的,就是這部《我們倆》。

    巧的是,另一位主演——宮哲,也是第一次出演電影,跟搭檔的老戲骨不同,完全沒經驗,也不是科班出身,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是導演馬儷文在食堂門口蹲點給 “撿回來” 的。

    順便一提,這部電影的配樂由竇唯操刀,幾乎只用到鼓、蕭、琴等傳統樂器,卻是相映成趣,自成一格。

    觀影時,你仔細聽,真的就是曲為戲生,渾然天成。感覺耳朵要懷孕!

    老北京胡同裡,也因此多了一份恬淡。

    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腦中想著的是老太太的女兒,這個被老太太一手養大,卻在電影裡只出現兩次的女人,她的一句話,可謂電影的題眼:“對自己家人都沒這麼親過,和一外人,住了這麼幾天,到這麼捨不得,真邪門。”

    《我們倆》不是依靠戲劇衝突來組織、推進劇情的,而是用生活之點滴、時間之片段來表現。但如果我們細心地接住了每一個水滴,便能透過其看到兩個人物的態度、關係潤婉無聲地發生了令人信服的變化。從綁在一起,到不能分開。

    冬季的四合院,死寂、封閉、灰冷。此時的老太太,冷漠、戒備、挑剔。導演對老太太採用了站樁式的拍攝方法,一個鏡頭換一個位置,根本看不見老太太活動一步,硬邦邦地站在那,透過窗子(戰爭分界線)像盯特務一樣盯著作為闖入者的姑娘小馬。而此時的小馬,不諳世事、風風火火、橫衝直撞。永遠在快速移動、永遠在跑、永遠伴隨著各種聲響。灰白冷調的老院中,進來了臉頰通紅的小馬,紅色的毛衣、紅色的電話、紅色的小屋;死寂的老院中,進來個做著布朗運動的不安定分子,處處體現著衝突與不和諧。在老太眼中,小馬是遊走的火,危險;在小馬眼中,老太是窄小的籠,壓抑。

    然而兩人還是沒有分開,日子過著,片段繼續落下,人在繼續磨合相處。定會有個水滴開始,變了顏色。老太太孫子來的那天,我們第一次從老太太臉上看到了溫柔、愉悅的光,到此觀眾心裡會暗暗閃一下,老太太真的簡單的只是個自私難纏的老人嗎,還是因為太孤單了。當小馬拿起攝像機對準老太太,她第一次與老人共同呼吸了一次,第一次站在了老人的身後來觀看她的生活,而她呼吸到得是令人窒息的陳腐絕望,看到的是一大片荒蕪空地,連收破爛的走錯門這種雜草都沒有長几顆。導演藉機透過鄰居講述了老人的身世,曾經熱鬧刺激,現在獨自老去。

    我們驚訝的發現,不是內心缺親情,而是身邊缺親人。

    隨著兩人關係的改變,影片的色調、節奏甚至季節都為之改變了。春暖花開,生氣再現。生活的顏色明亮起來,小馬在院中也自然而融洽。老太太活動了,小馬沉穩了,老院和諧了起來。導演橫跨一年拍攝的苦心收到了最好的效果。

    《我們倆》是一部細膩而不失趣味的電影,其細膩和趣味都來自於其簡練與片段化得敘述。一日之晨、一日至傍晚,即見一天。許多事件的過程省略或有意缺失,觀眾自行補充、拼接、會心一笑。“影片表現出來的與沒有表現的一樣多”而正是這些片段,合理地拼出道路,推進劇情。巴贊曾把現實主義比喻為踩著小石頭過河,石頭原本就在那裡,卻連線成過河的道路。

    作為一名女性導演,馬儷文片中的女性視點和對女性的關注非常明顯而獨特。片中僅有三位男性人物,孫子與小馬男友,還有缺失的丈夫。而這些男性都無力改變她們的生活、理解她們內心的痛苦。女性以特有的柔軟、韌性與忍耐獨自面對世界,與世界交手、與世界妥協,她們互相傷害、互相安慰、互相扶持,共同面對她們眼中這個瑣碎、複雜而又孩子氣的世界。

    回到題目,如果你曾被這個世界,如親人般對待。在偌大的北京,在漫長的歲月,在冷漠無聊的生活面前,誰如親人待你,誰又讓你不由得想如親人般對待?對老人來說,是孫子,也是小馬;對小馬來說,是男友,也是老人。計程車載走了老人,小馬與老人的女兒第一次並排站在了一起,這已象徵了小馬如女兒一樣,而先走開的,是女兒,留下的,是小馬,這個“外人”。小馬畢竟年輕、畢竟還是不能體會,她還是一聲不響的搬走了,而對老人來說,這也許就是在世上最後的一絲溫暖了。

    如果自私是為了自我保護,用什麼來破解?如果親情代表著缺失與傷害,是不是可以替代?最後給予老人最大慰藉的,也許正是小馬所帶來的親情的感覺,因為她是個“外人”,她代表了,你曾被這個世界,如親人般對待。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個電腦,不會選,大家有啥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