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強檯球內參
-
2 # 糖尿病便秘腸炎管理
檯球高手是怎樣選擇球杆和身體的位置關係的?
1.我們自身從生活當中獲得的方向感。
2.我們鍛鍊自己進行臺球運動所獲得的方向感。
在《檯球運動中竟然存在六種方向感!你知道嗎?》一文中提到六種方向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身體的方向感。
身體的方向感是我們做一切動作最基礎的感覺,這是存在於我們自身深處的本能反應。
一般身體的方向感都是朝向身體的正前方,但球杆是從身體的側邊向前延伸的。因此,身體的方向感會被我們球杆的方向感所取代。
可是,取代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就是我們的動作會變得非常彆扭。
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大量的訓練來完成這種轉換。
這時候有兩種情形發生了:
1.球杆的方向和身體的方向的夾角比較大。(球杆遠離身體)
2.它們的夾角比較小。(球杆過於靠近身體)
因此,人們對於球杆和身體的位置關係就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了:
1.身體的方向應該儘可能接近球杆的方向,這造成了雙腳與球杆的方向比較接近垂直的狀態。
在大陸,存在這種主張的人非常多。
2.身體的方向略微側身於球杆的方向,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將動作的幅度張開,使母球獲得更大的力量。
存在這種主張的人,主要是因為長期需要強烈杆法打擊,比方九球和一部分中八愛好者。
第一種主張的人和主張後腳尖對準進球點的檯球愛好者是同類型的。後腳尖對準進球點這回事,可能不是一次性演變的。估計是有人在這種姿勢的選擇當中,發現正好會和某些習慣契合,這時球杆的位置會處在腳尖的方向上。
高手在進行打擊的時候,有時候自己的動作準備得非常充分,感覺會延伸到支援身體的最末端,也就是會感覺到腳尖彷彿也可以“鎖著”進球點。可能是自己在傳授檯球技術的時候,沒有能夠充分地表達,或者是聽者誤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因此造成現在流行的以腳尖對準進球點的說法。
一般崇信這種瞄準方法的檯球愛好者,想要技術能力達到非常好的水平,是不容易的。
由於我們是一隻手完成打擊動作,而另外一隻手是支撐球杆的,因此實際上,身體的方向是處在這兩隻手的方向當中的。
用後腳尖對準進球點了,意思就是說,身體所有的方向都需要儘可能對準進球點。這樣雙腳會過度垂直於球杆方向的姿勢,手架的手臂都會過度伸直,非常不方便進行打擊的動作。
因此,這些人又創造了另外一種打擊的方式:固定大臂,儘可能用小臂進行發力。
大臂固定了,由小臂所產生的鐘擺效應就沒有克服的空間了。因此球杆是無法以水平方式透過身體的。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又發展出了另外一個觀念:夾緊小臂。
因為球杆無法以水平的方式透過身體,那麼只好縮小打擊動作的幅度,最終,將打擊的動作定位在了從後方到達肩膀下方為止,這使得打擊者從此失去了長臺的打擊控制能力。
從這裡也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一個需求,創造一個能力與習慣。
蝴蝶效應!
如果是另一種主張——身體側身於球杆太多(球杆與身體的距離過大),那麼身體的方向感和球杆的方向感之間的角度就會變大。而且,由於動作的時候幅度變大,身體的方向感與球杆之間的夾角就需要延伸越長才能維持好我們的打擊。
這是需要依靠極度的專注度才能夠完成的事情。因此,用這種方式進行打擊的檯球愛好者,技術不容易維持穩定。
事實上,這兩者方式都有其立足的原理,也都具有相當的正確性與實用性。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
妥協!
不管是雙腳垂直於球杆,還是身體側身於球杆,其實都是需要妥協“犧牲”其中某些功能來完成的事情。
當打擊者妥協“犧牲”了技術中的某些功能時,就意味著自身的技術存在缺失!
所以,檯球運動當中的發力方式,應該是在球杆能夠完全透過身體的前提下,儘可能地正面朝前。這樣,就會在動作與準度之間取得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點。
高手在進行發力練習的時候,會盡可能地將姿勢滿足於動作。而在比賽的時候,會將姿勢滿足於球杆的方向。
經過長時間的調整,慢慢地在動作與準度之間形成一種平衡,而不是盲目地依賴球杆的方向,以及盲目地追求姿勢或者動作上的舒服。
-
3 # 世界臺壇觀察家
正常來說,打檯球手肘擊球點保持一條直線,小臂的位置應該是自然與擊球線路重合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需要如此做,你需要明白的是如何讓自己覺得舒服的出杆方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適用的!
回覆列表
終於有個好問題………正常來講肩關節、大臂、小臂、手腕、虎口都應該在擊球線上。其中肩關節和腕關節是萬向關節,肘關節是單向關節,我們要做的就是肩關節相對鎖定,手腕放鬆自然下垂,使肘關節自然揮動的方向與擊球線重合!這樣閉著眼睛打都是很穩定的出杆。不知道這樣說大家是否明白。給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