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晴愛睡覺

    唐太宗曾說: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

    高句麗到底有什麼能耐危害華夏呢?原因有三點:

    第一,高句麗人多,尚武好戰,入侵併吞併了遼東,必須修理

    第二,高句麗施行的是城堡擴張法,高句麗歷代諸王的任務就是修建堡壘,利用堡壘為基地再向前擴張,擴張完再修堡壘,修完堡壘再度擴張,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清洗當地的漢人……屬於佔了你的地,還要殺你的人,若不早日剷除,後世必為大患。

    第三:高句麗擁有和中華文化完全不同的獨立文化圈,已經發展出了獨特的制度和文化這種獨立文化國家對於中國是最危險的。這種國家不可能一下子消滅掉,不會望風而降,高句麗會逐個城市抵抗逐個堡壘一直到死。

  • 2 # 紹明6481

    其實高句麗就是今天的朝鮮,朝鮮在周朝代,是中國人移民過去的,隋唐時代,高句麗屬於番屬國,每年還向中國朝貢。所以說高句麗對隋唐沒有敵對關繫,只不過蓋蘇文在高句麗造反,李世民親徵,所以歷史上有薛仁貴徵東的歷史記錄。

  • 3 # 楓葉0829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於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正式建國,後逐步擴張,在六世紀達到鼎盛,大業八年(612年)至大業十年(614年)大破隋朝大軍,取得隋軍攜帶的鉅額物資。貞觀十九年至總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麗,唐朝在總章元年(668年)攻滅高句麗。

    那麼隋唐兩朝四代帝王都要滅了這個當時對於中原皇朝來說的小國呢?

    首先,高句麗不老實,從隋文帝時期開始,高句麗就開始在東北邊境地區搞事情,時常侵擾邊境,一直到隋煬帝時期,三徵高句麗,雖說高句麗打贏了,但是對於其自身的國力也有很大的損耗。直到唐太宗時期高句麗修長城,進攻新羅,暗中與突厥聯盟,高句麗割據遼東的野心不斷膨脹。正是因此從楊堅開始,之後的帝王都對這隱患尤其重視,誓要徹底征服,將隱患扼殺在搖籃中。唐太宗就曾說過:“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再者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就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

    裴矩已經說的很明確了,高麗之地,原來是周朝時,分給箕子的封地,漢朝時設有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個郡,晉朝時,中原王朝也統治者遼東。高麗這個地方自古到現在就是我們的領土,可是現在高句麗野心勃勃,想要把這些地方給吞併了,難道現在陛下忍心讓我們的冠帶之境變為蠻夷之鄉嗎?這算是標準的外交說辭了。

  • 4 # 勇哥白山黑水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高句麗不等於高麗!兩者千萬不可混淆!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扶余族在東北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起源於吉林,後來進入朝鮮半島,文化歸屬感更接近中原;高麗是王建所建立政權,起源於半島南部新羅國,兩者文化起源、民族構成、存在時間均不同。高句麗於7世紀被唐朝所滅,高麗存在於10世紀~14世紀。

    世界文化遺產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位於吉林省集安市。

    隋唐必誅高句麗,原因有四!

    其一、拯救漢民。

    隋朝曾四次大舉出徵高句麗,隋文帝一次,隋場帝三次,大量士兵被俘或散居高句麗。為拯救滯留高句麗的漢人必須征伐高句麗。

    其二、收復故土。高句麗所佔土地本為中原王朝所有。戰國時燕敗東胡得遼東。漢武帝時滅衛氏朝鮮得半島北部設四郡,高句麗僅為漢朝一縣。直到西晉均為中國郡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高句麗趁中原動盪侵佔此地。

    其三、殺一儆百。高句麗對中原王朝不服,蠶食遼東,欺負新羅,妄圖自立,必須殺一儆百!

    其四、不留後患。唐太宗時全國大體統一,貞觀十四年,唐軍平定高昌後同唐抗衡的唯高句麗。高句麗有能力把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整合。如果任由其發展,不但東北危險,且中原也面臨威脅。

    綜上,除了滅掉高句麗別無選擇!

  • 5 # 鍋小震

    1.高句麗勢力不容小覷!實力強大已成隋朝威脅

    (1).疆域面積不小

    兩漢三國西晉朝半島北邊大部分地方以及遼東半島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高句麗大致生活在吉林西部以及朝鮮北部(長白山山脈)。

    西晉281年↑

    五胡亂華發生之後,高句麗趁機做大,佔領全部朝鮮以及韓國北部一點,目測面積擴大一倍。

    前秦382年↑

    中國南北混戰,高句麗繼續做大,佔領遼河平原以及遼東半島。

    北魏449年。

    此後高句麗疆域變化不大。

    隋612年↑

    除了這些疆域之外,高句麗對周邊契丹、靺鞨、扶余、新羅等政權和部落還有這很大的影響力,妥妥的東北亞地區一霸。

    (2).適合農耕區面積大

    高句麗主要佔據遼河平原、朝鮮半島大部部分地區,這些地區適合農耕區比例比較高。加之這一時期氣溫變暖(中國歷史上第三個暖期),降雨量增多、氣溫增高,適合農業區域會進一步擴大。

    現代朝鮮半島降雨量

    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當時降雨比現在應更多。可以比較西安580、鄭州640、濟南685、太原459.

    結論:比較大的疆域+大面積的適合農耕區域+暖期氣候配合。

    養育眾多的人民,最終轉化為較強的戰鬥力。

    2.高句麗作死

    隋滅陳之後,高句麗王高湯有危機感,開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

    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為原北齊疆域,隋的統治根基不穩。高句麗收容、勾結突厥、北齊殘部直接威脅河北地區、直接威脅河北地區、直接威脅河北地區。

    除此之外,高句麗曾多次襲擊隋北部邊疆。其中比較大的一次是, 597年,平陽王居然聯合靺鞨先發制人攻遼西軍事駐地,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今日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 6 # 蕭立誌

    一個國家,只有擁有敏銳的戰略目光,認識到外患所在,採取積極主動的戰略應對措施,才可以維護國家安全,在競爭中掌握先機。高句麗從建立伊始,就不是一個善茬。每次中原陷入內亂,高句麗就要發兵侵略,蠶食天下。隋唐之際高句麗在遼東形成霸權,屢屢與中原抗衡,強盛不受制,無疑會對中原造成嚴重的威脅。

    夫餘王族成員朱蒙因內部的爭權鬥爭而被迫南奔,於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

    西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明王遷都於國內城,築 “尉那巖城”。東漢時期高句麗不斷兼併周圍邊疆政權,逐漸強大起來。到魏晉南北朝後,中原地區長期戰亂,使高句麗得以更加發展。

    高句麗政權建立後,屢受中原政權的冊封,臣屬於不同時期的中原王朝。但隨著中原王朝和高句麗自身力量對比的消長 , 高句麗也多次與中原王朝和周邊地方勢力發生衝突。建安二年 ( 197 年 ),高句麗與遼東公孫氏政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戰爭,高句麗潰敗 ,國內城被毀。建安三年(198年) 高句麗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擴建尉那巖城,修築大型宮殿,尉那巖城更名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 年),山上王移都於丸都城。因高句麗侵襲遼東,曹魏幽州刺史毋丘儉於正始五年(244年)伐高句麗攻破王都丸都山城。然而高句麗並沒有覆亡,它慢慢恢復,趁西晉永嘉之亂,進佔了樂浪郡、帶方郡故地(313年)。樂浪郡故地統治中心在今天的平壤一帶。當時朝鮮半島南部從眾多小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百濟國,都城在漢城(今首爾附近)。高句麗進入平壤一帶後,就和北上擴張的百濟相遇,兩國爭戰不斷。那時半島南端的新羅還只是一隅小國,實力不能與這兩個國家相提並論。

    與百濟作戰的同時,高句麗不斷“西進”,與遼河流域新興的慕容鮮卑長期作戰,爭奪遼東郡和玄菟郡。前燕慕容皝於東晉鹹康八年(342年)攻陷高句麗都城丸都山城,高句麗王被迫嚮慕容鮮卑稱臣納貢。其後,經過較長時間的積蓄髮展,高句麗再次趁著中原戰亂,恢復實力,牢牢掌控平壤地區的同時,重新開始攻佔遼東郡、玄菟郡。在高句麗第十九代君主好太王時代,高句麗擊敗後燕,徹底吞下整個遼東半島(約405年)。又兩敗倭國,將百濟、新羅變為臣屬。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麗第二十位王長壽王遷都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此時的高句麗版圖,東臨日本海,南至牙山灣/竹嶺,西至遼河,東北盡有挹婁之地。

    自古得關中得天下,得河北者得中原,只要牢牢掌握住這兩片戰略要地,不管天下再亂,中央朝廷就不會輕易動搖,要穩固關中,就必須控制住隴右和河西,要穩固河北,就必須控制遼東,這也是曹操在滅掉袁氏後,再打遼東的根本原因,從秦朝開始的兩千年曆史,前一千年是關隴長安的時代,後一千年,就是河北北京的時代,沒有關隴和河北的支撐,何談大一統。

    隋文帝老早就把這個大形勢看透了,所以他一直都把崛起的高句麗看成是心腹大患,而且當時的高句麗國力蒸蒸日上、行事作風極為囂張,常聯合靺鞨、突厥和契丹南下。如同一把尖刀直插隋朝背後。高句麗就像一匹餓狼,儘管在正面戰場上敵不過中原政權這頭猛虎,但卻總會在暗中趁老虎不注意撲上來咬上一口。

    開皇十七年(597年),平陽王聯合靺鞨攻打隋遼西軍事駐地,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楊堅大怒的說:“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此而可忍,孰不可容!”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即今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今山東掖縣)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九月二十一日,水陸兩路被迫退還。隋軍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隋軍撤退。嬰陽王高元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

    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下詔集合兵馬於涿郡,起兵百萬伐高句麗。由煬帝親自指揮,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餘里,史雲:“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隋煬帝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並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浩浩蕩蕩的開往遼東。大業八年(612年),隋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餘座,由於指揮不當,供給不足,楊廣的第一次親征慘敗而告終。

    大業九年(613年),煬帝第二次御駕親征,親統六十萬軍徵遼東,但是國內楊玄感叛亂,隋軍不得不班師回朝而平亂。

    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第三次親征,高句麗遣使請降,煬帝見挽回了些面子,加之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遂班師回朝。

    然而,高句麗的請降,並非真正歸附,不過是詐退隋軍的一種緩兵之計。高句麗拒絕放回隋軍俘虜,並用隋軍屍骨築成京觀。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於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

    雖然煬帝因征伐高句麗使得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最終身死國滅。但煬帝的三次親征卻極大的消耗了高句麗,方俞先生的《爭霸東北亞》中有這麼一句,“中國用一個朝代滅亡的代價,讓高句麗失去了成為東北亞霸主的最好機會”。

    唐朝建立後,高句麗主動接連遣使朝朝貢,唐高祖李淵也借坡騎驢,對其採取了安撫政策,冊封榮留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並放回隋朝虜獲的高句麗人。對此,高句麗也放還俘虜的漢人萬餘,並毀了由戰死隋軍骸骨堆積而成的京觀,收斂安葬隋軍骸骨等。但是榮留王在貞觀十六年(642年)被大臣淵蓋蘇文殺死,淵蓋蘇文隨後擁立寶臧王高臧,專擅國政。淵蓋蘇文一改榮留王對唐朝的外交政策,他無視唐太宗李世民的勸告,聯合百濟進攻新羅。

    貞觀十七年(643年),新羅遣使入唐,訴說百濟對其的攻伐,以及與高句麗對唐圖謀不軌,企圖斷唐朝的通路,太宗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拒絕,太宗便決意征討高句麗。

    唐太宗曰:“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蕩妖寇耳。然恐於後子孫或因士馬強盛,必有奇決之士,勸其伐遼,興師遐徵,或起喪亂。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遺後人也。”

    從唐太宗的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征討高句麗的原因:一、高句麗佔有的遼東土地,本就是秦漢故土,現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二、隋出師死傷頗重,為中國子弟復仇。三,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繼隋煬帝之後,再起遼東之役,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接著,唐太宗御駕自洛陽出發,加入進攻遼東的陸軍。李勣、李道宗等接連攻克蓋牟城、遼東城和白巖城,圍困安市城。唐太宗在安市城指揮唐軍作戰,大敗高句麗援軍,但由於守軍殊死抵抗長期不能攻克安市城,唐太宗見兵糧將盡,只好撤兵。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餘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太宗回朝後,群臣上奏,建議改用小股偏師襲擾,消耗其國力。唐太宗納之。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加強和新羅的聯盟,對高句麗和百濟同時開戰。高句麗在淵蓋蘇文的鐵腕統治下,也加強和百濟的聯盟,頑強對抗著唐朝和新羅。在此期間,唐朝名將輩出,薛仁貴、蘇定方、程名振、劉仁軌、契苾何力等戰功累累。顯慶五年(660年),蘇定方滅亡百濟,唐高宗置熊津都督府,以管理百濟舊地。龍朔元年(661年),百濟在日本的援助下復國,兩年後,劉仁軌在白江口大敗日本援軍,再次滅亡百濟。

      百濟滅亡後,唐朝和新羅兩面夾擊高句麗的態勢再也無法逆轉。乾封元年(666年),淵蓋蘇文病死,他的兒子們因爭權奪利而發生內戰,淵男建、淵男產擊敗大哥淵男生,繼承了父親的大權。戰敗的淵男生派兒子淵獻誠前往唐朝求救。唐高宗正巴不得高句麗發生內訌,他大喜過望,很快以老將李勣為統帥,指揮各路兵馬對高句麗發動了志在必得的討伐。

      在這次戰爭中,薛仁貴戰功卓著,他在乾封二年(667年)接連攻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和淵男生合兵一處。總章元年(668年),薛仁貴又攻克扶余城,威震高句麗,致使扶余川中40多座城池不戰而降,同年9月,薛仁貴和契苾何力抵達平壤城下,與李勣會合,對平壤城發動了總攻。唐軍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後,成功攻克平壤,俘虜高臧王、淵男建等高句麗貴族,滅亡了這個頑強抵抗自己的國家。隨後,唐高宗在高句麗舊地置安東都護府,以管理這片久經戰火的土地。

    至此,這個與中原王朝來回走了這麼多回合的古國終於在隋唐巨大的軍事打擊下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 7 # 尋根拜祖

    高句麗的歷史很複雜,本文的高句麗是指高氏高句麗,與918年建立的王氏高句麗不是一回事,除了名稱相同,沒有任何繼承關係。

    限於篇幅,本文簡略地給大家梳理一下高句麗的歷史,以及它與漢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

    高句麗王朝的起源

    秦漢以前,東北大地上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部落,比如穢貊、沃沮、扶余等。大約在劉邦建國前後,扶余族出現了一個牛人,叫東明,他建立了扶餘國,並統一了包括遼寧、吉林和朝鮮等地。

    西漢末年,扶余族又興起了一個分支,首領叫高朱蒙,有專家考證說,高朱蒙就是扶余王室後裔。高朱蒙的勢力強大後,就開始不安分,他於公元前37年,在今天的遼寧新賓縣成立了高句麗王國,與扶餘國分庭抗禮。

    經過幾百年的長期戰爭,在公元494年,高句麗終於滅了扶餘國。

    高句麗與漢民族政權的矛盾

    高句麗與漢民族政權的矛盾,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威脅到了漢政權的安全。

    扶餘國時期,一直對漢政權臣服。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東北設立了漢四郡,其中玄菟郡就負責對扶餘國的管理。

    高句麗建立之初,為了集中力量打擊扶余,採取了臣服漢政權的策略。東漢末年,中原大亂,根本無暇估計東北,高句麗乘勢坐大。公元244年,高句麗入侵遼東,拉開了它們與漢政權衝突的帷幕。

    西晉末年,中原邁入南北朝三百年的混戰史,高句麗獲得了自由發展的“國際空間”。永嘉五年(311年)高句麗襲取遼東西安平;永嘉七年(313年)高句麗入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建興二年(314年)它們又南侵帶方郡,佔領朝鮮半島北部。

    公元404年,高句麗佔領了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的大片土地納入高句麗的版圖。公元494年,高句麗滅扶余;公元551年起,高句麗南侵,企圖消滅百濟、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至此,西漢在東北設立的漢四郡及遼東郡,全部落入高句麗之手。野心膨脹的高句麗再接再厲,不斷向西邊的漢地擴張。

    開皇十七年(597年),高句麗第十九代王陽王高元,聯合靺鞨突襲大隋遼西軍事駐地。這件事成了漢政權,對高句麗展開大反攻的導火索。只是誰也沒料到,這場拉鋸戰,整整持續了71年,橫跨隋唐兩朝。

    高句麗與漢政權的百年戰爭史

    隨著南北朝結束,中國又進入大一統的時期。由於南北朝時期的多民族融合,北方遊牧民族對漢地的危害已經大大降低,而高句麗的咄咄逼人,成了隋唐地緣安全的心頭之患。

    1.隋文帝開皇東征

    襲擊遼西的第二年,隋文帝調動30萬大軍,從水路兩路,分頭夾擊高句麗。

    水路由周羅喉任水軍總管,從東萊出海,目標直指高句麗國都平壤。不幸的是,隋軍不熟悉海戰,在大海上遇上了大風浪,戰船傾覆殆盡。

    陸路由漢王楊諒和上柱國王世積為主帥,大軍剛走到山海關,就遇上了大麻煩。連綿不絕的大雨,把行軍大路變成了沼澤,後勤補給車輛根本無法通行,導致前軍糧草緊缺。還沒抵達目的地,大軍又染上瘟疫。

    一仗沒打,隋軍水陸兩路就損失了八九成兵力。無奈之下,隋文帝下令撤軍,第一次東征,高句麗人一根毫毛都沒傷著。

    不過,高元憚於隋朝的反擊姿態,宣佈臣服於大隋,並給隋文帝上了一份降表,謙虛地自稱“遼東糞土臣元”。

    2.隋煬帝三徵高句麗

    大業六年,隋煬帝給高元下了一道聖旨:既然臣服了,趕緊來給我下跪行禮,來了一切好說,不來我就派人到你土地上巡視!高元哪敢來,他本就不想臣服,還給隋煬帝回了一封傲慢無禮的國書。隋煬帝一怒之下,發動了三徵高句麗的慘烈戰爭。

    ①大業八年一徵高句麗

    這一次隋煬帝動用了113萬大軍,從涿郡集中出發。隋軍因為指揮失誤,導致戰機貽誤,渡過遼河的30萬大軍,僅僅2700人生還。水路來護兒4萬人馬,在平壤城下也遭遇滅頂之災,也只有數千人生還。

    ②大業九年二徵高句麗

    一年後,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大軍剛到遼東,還沒開打,隋煬帝就接到楊玄感造反的訊息。

    為了避免腹背受敵,隋煬帝下令秘密撤軍,剛剛運達的大量戰略物資,全部丟棄。高句麗反應過來後立刻追擊,殺數千隋軍殿後部隊。

    大業十年,隋煬帝不顧國內危機,再次親征。在連續打擊之下,高句麗也有點頂不住壓力了,高元提出投降,並將楊玄感的同謀斛斯政,送交隋煬帝。隋煬帝得意忘形,同意高句麗投降,令大軍撤退。

    來護兒曾經勸隋煬帝,高句麗不是真心投降,不能撤軍,可是隋煬帝不聽。當大軍撤回後,隋煬帝詔高元入朝,高元原形畢露——不去!惱羞成怒的隋煬帝,差點四徵高句麗,可惜的是,國內叛亂不止,他再也無法組織起遠征大軍了。

    客觀講,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是導致隋朝滅亡的推手。

    3.唐太宗貞觀東征

    時間來到三十年後的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在長安接見了新羅使者,使者向天可汗哭訴:我們想向您盡孝心,無奈被高句麗阻斷道路,面臨亡國之危,請天可汗做主。

    於是李世民給高句麗末代王高藏,下了一道命令:停止對新羅的入侵!高藏仗著多次擊敗漢政權的巨大心理優勢,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天可汗的命令。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令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率4萬大軍從萊州出發,從海上進攻平壤。令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率軍六萬大軍出遼東,從陸路進攻高句麗。

    這一次出征,唐軍連戰連捷,以死亡了兩千人和八千匹馬的代價,先後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虜獲遼、蓋、巖三州戶口7萬人,並斬獲敵首4萬餘,馬匹、牛羊、鐵甲無數。

    比較遺憾的是,隨著冬季的來臨,唐軍只能暫停軍事行動,班師回朝,沒有徹底消滅高句麗。不過,唐軍並未就此罷休,而是採取了不斷騷擾,破壞高句麗農業生產的策略。

    貞觀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李勣率軍突入高句麗,前後發動一百多次大小戰鬥。南邊新羅,也趁火打劫,配合唐軍行動。在持續打擊下,高句麗風雨飄搖。

    4.唐高宗滅高句麗

    高宗年間,唐軍又連年對高句麗用兵。

    ①永徽五年(654年)

    高句麗與靺鞨聯合,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打敗聯軍。

    ②永徽六年(655年)

    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攻擊高句麗。殺敵一千多人,焚燒了敵人的外城及村落。

    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攻打高句麗重鎮赤烽,斬首四百餘,捕虜百餘人,又斬高句麗援軍二千五百多人。

    ④顯慶四年(659年)

    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擊破高句麗將領溫沙門。

    ⑤顯慶五年(660年)

    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水陸十萬軍隊,攻破高句麗的盟友百濟。

    ⑥龍朔元年(661年)

    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分兵奪路進攻高句麗。又令鴻臚卿蕭嗣業,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增援。七月,蘇定方在浿江擊敗高句麗,包圍了平壤城。九月,契苾何力率軍乘冰渡水,斬首高句麗軍三萬級,餘部投降,守將泉男生孤身逃跑。

    ⑦龍朔二年(662年)

    蘇定方攻平壤失利,劉仁願、劉仁軌率軍攻克百濟,打通了新羅運糧通道。

    百濟和倭國增援高句麗,劉仁軌在白江口四次擊敗倭軍,焚燒倭船四百艘。百濟王逃往高句麗,兩位王子投降,百濟徹底平定。

    ⑨麟德二年(665年)

    岌岌可危的高句麗終於服軟了,高藏派遣太子福男到長安“侍祠”。

    ⑩乾封二年(667年)

    前一年,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病逝,他的兩個兒子泉男生、泉男建內訌,泉男生投降大唐。李勣以遼東道大總管身份,統領滅高句麗的總決戰。當年唐軍攻佔二十餘座城池,斬敵六萬餘。

    ⑪總章元年(668年)

    薛仁貴攻破高句麗的扶余城,李勣又截殺泉男建的援軍三萬人。泉男建率領殘部,龜縮於高句麗亡國的最後一座城池平壤,唐軍乘勢發動最後的圍攻戰。

    九月十二日,高句麗人僧信誠悄悄開城投降,唐軍攻破平壤,俘虜了泉男建和國王高藏。至此,歷時700年高氏高句麗國正式從歷史上抹去。

  • 8 # 正史漫談

    高句麗,就是小一號的中原,而且是特別好鬥那種。就跟某些時期的日本一樣:學習了中原的技術與知識,卻用骨子裡的野蠻好鬥驅動自己,這種政權,是最恐怖的。

    只不過,兩個因素,註定了高句麗的杯具:其一,它不像日本那樣孤懸海外,而是緊緊挨著中原;其二,它的運氣太差,連線碰上了隋、唐這兩個積極開拓、鐵血尚武、眼界深遠的王朝,而不是晚期的滿清。

    隋朝時期的高句麗,是一個已經存在了近600年的不死小強。

    高句麗這個名稱,其實源於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其創立者高朱蒙原本出自扶餘國,內鬥失敗後南逃建立了高句麗國;公元3年,遷都到今吉林集安市內的“國內城”,其後不斷兼併,甚至吃掉了扶餘國,逐漸成為東北地區相對強大的地方政權。

    在對待中原的姿態上,起初高句麗像絕大多數地方部族一樣,秉承著務實的原則,誰大腿粗、就向誰稱臣。

    而這樣一個在苦寒之地掙扎而又老實的小老弟,在中原眼裡向來沒啥存在感,不過這樣也好,高句麗人得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不過,再小的政權/部落,都有一顆不甘當鹹魚的心。在三國以及西晉末年,中原大亂,高句麗人彷彿也看到了崛起的機會,他們曾試圖趁渾水摸魚。

    不過現實很殘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魏政權曾抽出手來長驅直入,將高句麗都城夷為平地;慕容鮮卑政權甚至還直接刨了高句麗人的祖墳、搶走祖先的屍骨,以此強迫高句麗俯首稱臣。

    但不管怎麼說,在其後中原持續近300年的混戰中,高句麗還是頑強的崛起了,它四處擴張,並在公元427年遷都平壤。《隋書》稱其國土“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舊唐書》的記載,則更加廣闊:“東渡海至於新羅,西北渡遼水至於營州,南渡海至於百濟,北至靺鞨。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

    而實力增強的高句麗,又開始不安分了。

    敢於主動挑釁隋唐兩朝的東北小霸王。

    北周時期,高句麗BOSS高湯(就是這麼搞笑的名字)派人朝貢,被周武帝宇文邕封為遼東郡公、遼東王;楊堅建立隋朝後,高湯也很識相,迅速認大哥,被授予大將軍、改封“高麗王”。

    不過高湯實際上並沒這麼老實,他們雖然按期向北朝進貢,但私下裡跟南陳也是眉來眼去、暗送秋波,其實就是想兩邊下注,當騎牆派。

    然而,當南陳被摧枯拉朽般滅掉後,高湯心裡直打鼓:下一個不會是我吧?他當然不願意束手就擒,於是開始厲兵秣馬、準備糧草、修建防禦設施。

    這些小動作哪裡瞞得住隋朝?楊堅知道後,寫了封信對這個不安分的藩屬國一陣痛罵:“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你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比得上當初的陳朝不?如果沒有,那就給爺老實點,別整這些有的沒的。

    高湯直接被嚇死了。但他的兒子高元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雖然繼續稱臣,但同時竟敢主動出兵挑釁隋軍。

    楊堅大怒,下詔削去高元爵位,派三十大軍討伐高句麗。但隋軍還沒跟敵人交戰,就因後勤、天氣、水土不服問題,遇上了瘟疫、颱風,損失慘重,不得不主動撤回。

    但這陣勢已足以鎮住高元,他上書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主動恢復了朝貢。楊堅也見好就收,雙方暫時恢復君臣關係。

    但到了隋煬帝時期,高句麗竟偷偷派人與隋朝的小弟東突厥眉來眼去。楊廣很不高興:你這是要破壞我大隋的規矩啊,一個字,打!

    於是就有了三次遠征高句麗。具體過程在此不贅述。

    而到了初唐時期,高句麗王是高建武,即高元的弟弟。他主動向唐王朝稱臣納貢,並且送回了當初因戰敗流落在高句麗的上萬名中原軍人,這種正確的姿態,讓唐高祖甚至滿意,不禁賜書嘉獎,還封其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

    貞觀二年的時候,李世民派人前往高句麗,收集陣亡隋朝軍人的遺骸、毀掉高句麗人用隋朝將士屍首建成的京觀。做賊心虛的高建武有點怕:這是要打我嗎?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主意:勞師動眾在邊境修建了“千里長城”。然而他沒想過,一條城牆,在步、騎皆強悍的唐軍面前,有啥鳥用?

    不過此時有太多讓李世民更操心的事,高句麗並不是當務之急。

    直到公元642年,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弒君,其後扶植起傀儡,將國家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他還聯絡百濟,多次攻打臣服唐朝的新羅國。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李世民決心遠征這個東北地區的刺兒頭。唐朝對高句麗持續數十年的滅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由此可見,隋唐兩朝進攻高句麗,看起來是因為這個小國不守本分,破壞地區和諧、危害中原王朝的藩屬國體系。如果不好好收拾它,極有可能“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給東亞傳統地緣政治架構帶來衝擊。

    但真正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隋唐兩朝之所以孜孜不倦,擺出非得將高句麗完全滅掉的架勢,主要是這個小國已經對中原形成了潛在的威脅:高句麗不是北方草原那種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而是與中原類似、卻更加好鬥的強悍封建政權。

    高句麗,是盜版的中原王朝。下面有很多證據:

    平壤城其實位於漢代樂浪郡的舊址,被高句麗人命名為“長安城”;

    他們不是遊牧民族,也不是漁獵民族,而是跟中原一毛一樣:“種田養蠶,略同中國”、“人稅布五匹,谷五石”,即男耕女織,像中原人一樣納稅;

    農耕民族,那基建當然牛掰。高句麗人以城邑為居住單位,後來被滅時,其境內共176座城池;多依山而建,易守難攻:“其所居必依山谷”;

    農業、手工業像中原,那冶煉技術呢?一樣。“兵器與中國略同”,李世民遠征高句麗時,曾繳獲鐵甲過萬件。此外,還有戰馬達五萬匹,也就是說,高句麗軍事上跟唐朝也極其類似,先進的裝備,步騎結合的編制,儼然當時最時髦的體系。

    同時,高句麗人並不是野蠻人,人家的文化水平也相當的高,他們酷愛看書,熱門書目包括這些:《五經》、《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春秋》、《玉篇》、《字統》、《字林》、《文選》.......沒錯,全是中原的書籍

    況且,這還是個極度尚武、好鬥的政權

    高句麗人除了愛看書,還喜歡練武。一般人家,都會修建一個名為“扃堂”的大房子,年輕人在成家之前,都會在裡面晝夜讀書練武:“子弟未婚之前,晝夜於此讀書習射”;

    在國家層面,高句麗甚至有定期集體練兵的習俗:“每春秋校獵,王親臨之”;春秋兩季大規模校獵(閱兵),男子都要上陣;

    高句麗負責國政的一品高官,名叫“大對盧”,每三年輪換一次。不過人家的上崗渠道既不是考試,也不是任命,而是靠武力:“交替之日,或不相祗服,皆勒兵相攻,勝者為之。其王但閉宮自守,不能制御。”誰贏了誰當,高句麗王管不著;

    那麼,這麼看來,高句麗是一群野蠻人?並不是,上文說了他們喜歡看書,而且,他們的法律也相當嚴酷:“大體用法嚴峻,少有犯者,乃至路不拾遺”,這一場景很面熟,沒錯,就是當初商鞅變法後的秦國

    這就是高句麗能夠在數百年裡生生不息,並且逐漸擴張壯大的驅動力;也是其在隋朝時期,敢主動進攻中原,並且不顧大唐管束屢屢侵犯新羅的底氣。

    因此,筆者認為,像高句麗這樣學習中原先進知識與技術,骨子裡卻保留著強烈擴張意識與野蠻鬥志的政權,不像一些人以為的後金,反而更像大部分時期的日本。

    因此,現在我們明白,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這四個性格迥異的帝王,為啥都發瘋一樣的盯住高句麗不放了吧?因為對方是中原王朝的現實與潛在威脅,只有徹底剷除,才能為子孫後代創造安穩的生存發展環境這就是有為帝王與昏君、偉大王朝與無能帝國的最明顯區別之一

    唐高宗時期,高句麗被滅,大部分高句麗人被遷往內地。其中,湧現了一批為大唐衝鋒陷陣的名將,比如威震西域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而後來的高麗王朝,其實是新羅人建立的,使用這個名字,則純粹是為了扯虎皮當大旗。即,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

    《隋書》、《舊唐書》

  • 9 # 蝦滿蟹肥

    時代決定:

    首先,從歷史分析,漢匈戰爭遼東作為聯絡東胡斷匈奴左臂取得重大成果,戰略位置重要,是中原王朝制衡草原進則出遼東(中原邊疆的三大草場之一),退則保燕山重要前驅,隋唐時代均面臨北方強大的突厥!光遼東草場就值得中原王朝的舉國奪取。(騎兵馬場所在地落入草原或者高句麗手中都是中原的巨大損失。)

    其次,五胡亂華以來幾百年,遼東的慕容鮮卑、河套的匈奴、後套的拓拔鮮卑、其他也有宇文鮮卑、茹茹等,大量舊例表明邊疆胡人均有隨時入主中原的潛力與機會!而羌氐又提供了農牧民族入主的舊例,故而中原政權穩定性沒想像的高。更甚至是突厥?此為第一大敵!

    再有,突厥起於為柔然的鍛奴,本身就會冶鐵,已經使中原喪失部分優勢,隋末之亂更能表明。此為長期戰爭,而高句麗國祚更長,起起落落,韌性更值得警惕!再加上兩者勾結,對中原穩定性的威脅就是貼在臉上的距離。

    最後,隋唐徵高句麗都是暫時懾服草原間隙發起的,面對牛皮糖的草原,斷草原雙臂是中原正常戰略,高句麗更不可能聯強擊弱做小,加上長期侵吞遼東動作。高句麗從玄菟郡的山林之地到樂浪海濱再到遼東,其坐大之勢已使唐與新羅結盟可知忌憚之意。更有中原政體到中原各種技術等,同樣大量流亡漢民的加入,高句麗不是普通政權,其已成三國割據遼東公孫康之輩進階版!(有了遼西草場的高句麗即為更強大的慕容鮮卑)

    總結:曾經的夷夏之分不再,中原政權的脆弱性,強大的周邊,造成了無法守成的時代,除了這四帝王,繼承者也都無法安於現狀,要麼消滅周邊窺視者,要麼被窺視者所滅!無第三路走。

  • 10 # 阿紫海南

    古代的高句麗國幾乎和讓漢朝頭疼的匈奴一樣,也使隋唐的皇帝頭疼。

    所謂弱國無外交,高句麗人是一個從來都沒有安全感的民族。周圍列強環伺,真正在夾縫中生存的民族。表現在他們的行為方式上,就是異乎尋常的反反覆覆。古代的高句麗國幾乎可以算是玩游擊戰的高手,藉助有利地形,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投降。反正城池又小,幾乎沒什麼積蓄,成本不高。這種翻來覆去的性格,就和多少年以後面對反反覆覆金國的成吉思汗,只想殺之而後快;就像長在大皮袍裡的蝨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長期對中原地區的騷擾,也使隋唐的皇帝失去了耐性。

    從古到今高句麗內部也是爭鬥不斷。遇到一個明事理的君主時,國家尚可正常發展,遇到一個類似夜郎國國王的君主時,那就是整個國家的不幸,他就像蒙著眼睛和風車作戰的唐吉柯德,把整個國家拖向戰爭的馬車。開皇十七年(597年),高句麗第十九代王高元,就豬油蒙心的聯合靺鞨突襲大隋遼西軍事駐地。這件事成了隋政權對高句麗展開反攻的導火索。

    後來的泉蓋蘇文與百濟、蒙古結盟。在貞觀17年發兵,攻打唐朝的保護國新羅,還拘留了唐朝的使者。於是也引起了心高氣傲的唐太宗對高句麗的三次東征。並且最終引發了唐高宗對高句麗的征服。

  • 11 # 史海探密

    從高句麗國王對待隋唐的態度,就能看出誓死滅他的原因

    一是高句麗王孤傲不遵藩禮

    隋煬帝時期,高句麗王高元不遵籓禮,隋煬帝決定征討高句麗。

    大業八年的三月底,隋朝大軍抵達了遼河。因為隋軍造的橋距離岸邊還差數米,所以隋軍赴水與對岸的高句麗軍交戰,結果隋軍死亡甚眾,隋朝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死。之後隋軍加長了橋樑,終於渡過遼河,在東岸擊敗高句麗軍。遼東城將要被攻陷的時候,城中的高句麗軍隊就聲稱請降,隋朝諸將奉隋煬帝的旨而不敢繼續進攻,而是先上奏隋煬帝,等回覆命令到達,城裡的高句麗軍已經準備好了防禦,再次開始抵抗。

    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之戰遂以慘敗而告終。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在隋煬帝第二次親征高句麗時,楊玄感造反,退兵。

    二是高句麗不守信諾,蔑視大隋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隋煬帝下詔再次徵發天下兵,攻打高句麗。

    高句麗的請降,並非真正歸附,只不過是詐退隋軍的一種緩兵之計。

    十月,丁卯,隋煬帝到達東都,己丑,到達西京。徵高句麗王高元入朝,高元卻沒有來。隋煬帝下令將帥嚴裝,準備再次征討高句麗,最後沒有成行。

    在隋煬帝第三次征討時,高句麗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俘獲大批隋人不放還,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是高句麗對大唐傲慢

    唐初貞觀年間,唐朝攻滅東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打敗薛延陀汗國,四夷威服。貞觀十七年(643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句麗。

  • 12 # 極目登高處

    要說這個問題,先得從“五胡亂華”說起,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王朝國力衰退,北方的一些遊牧民族趁機建立了政權,這五胡就是匈奴、鮮卑、羯、氐、羌,其實不止這麼些,大大小小,強強弱弱有十幾個所謂的國家政權,到了東晉時期,也就是公元384年,前燕國的後人慕容垂佔據了現在的河北、山東、遼寧一帶,建立了後燕國,因為與北魏作戰,為了鞏固後方將都城從幽州(現在的北京一帶)遷到了龍城(現在的遼寧朝陽)。這個時候的高句麗開始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到了公元402年,後燕國終於打敗了北魏,雖然取得了勝利,國力也受到了嚴重的損耗,兵力不足,為了防止北魏反撲,就從遼東抽調了大批兵力,而這個時候後燕國的後方就出現了空虛。這個時候的高句麗終於找到了機會,於公元403年開始向後燕國發起了進攻,先後攻佔了玄菟城(今遼寧的遼陽北)、白巖城(今遼寧的撫順南)、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卑沙城(今遼寧金州)、蓋牟城(今遼寧蓋州)等,到了公元407年徹底打敗了後燕國,後燕國滅亡,從此這個高句麗在此盤踞了200多年。為了保全自己,本來這個高句麗是向中原王朝稱臣的,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到了這個時候這個高句麗野心開始膨脹,不但不承認中原王朝這個爹了,而且漸漸向中原腹地擴張,開始搶起了老子的地盤了,兒子要造老子的反,這老子豈能坐視,這才有隋唐的東征,到了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時期,高句麗攻打奉大唐為宗主國的新羅(當時在朝鮮半島也有三國,即高句麗、新羅、百濟,百濟早在大唐第一次東征的時候就被滅掉了。)新羅向大唐求救,大唐派薛禮薛仁貴第三次東征,一舉攻下平壤,徹底蕩平高句麗,並與新羅平分了高句麗,以大同江為界,以南歸新羅,以北歸大唐,新羅繼續奉大唐為宗主國。為免除後患,大唐將高句麗的幾十萬人口全部西遷入內地,高句麗從此不再存在。後來的高麗國是新羅人的後裔所建,與高句麗沒有半點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7歲、想去學攝影,但家人不支援,想讓我去當技術工,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