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部人文地理

    一是生命的週期使然,人生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必須用減法去生活,不能承載太多的東西揹負在身上。譬如,所謂五十知天命,應該順其自然去生活,不能再作無謂的抗爭。已有的都有了,沒有的不要去強求。而這,本身就包含了哲學的“變”與“不變”的思辨。所以,放下其它,在下半輩子專心哲學,首先是一種精神皈依。

    二是哲學的難度使然。年輕態鑽入哲學,再怎麼天才,亦有深奧、晦澀、飄渺等困惑,那是因為閱歷的侷限。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缺乏了對現實社會的感知,在證偽或證實時,就實現不了內在的邏輯自洽。有了歷盡滄桑的履歷後,這部分作業已經完成,具備了基礎條件。

    三是財務自由使然。多年的積累,完成了孝老撫幼的基本使命,完全可以只為自己活著,至少可以確保今後的生活無憂。目標上不需要急於變現,過程中有了投入的保障,可以靜下心來做點真正的學問。而哲學正好需要這樣的心態和情懷。

    四是夢想使然。這有兩種可能,或二者兼而有之。一是少年時代就像摸索社會人生,這個夢隨著年齡的增長未見褪色,反倒愈加濃郁;二是想給緊隨而來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起到度化的作用。也有十年磨一劍的淡定、堅韌和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綜上所述,全身心投入哲學的人大抵如此,而且因為前期專業根底的厚薄,也決定了最終成就的高低。

  • 2 # 柔纖光虹

    這不是餘下一生的問題,而是貫穿整個一生的問題。

    因為哲學本就是性命之學,所謂“儘性立命”,才能發現真實的源頭,從而歸根覆命。

    所以,人生一世,若不想盲目、迷茫,不想到老還稀裡糊塗,若想透過紛繁世象看到宇宙世界的本來面目,怎能離開哲學?

    有了哲學,你才有可能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才有可能在眾人皆醉時保持難得的清醒,才有可能在臨命終了微微一笑:“此生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

  • 3 # 大道至簡俯仰逍遙

    思人生前幾十年是對生命事物的具體細微的體察,這種具體細微的體察雖讓人能有收穫,但還是顯得膚淺而混亂,對以後人生雖有用但卻不能夠指明方向,至多也就是對微觀世界的浮光掠影的捕捉,如果能夠對世界要有宏觀的把握和處理,那就要去學習體驗哲學。你想透過迷霧幻影看清事物的本質,看清人生的方向,而不迷失自我,那就只有宏觀的哲學最適合,唯有宏觀的哲學才能使你在這世界微觀的運作行動從容不迫,遊刃有餘。古今中外之大者皆是如此,最能夠印證者唯是毛澤東此一偉人,吾之所崇者是也。然吾輩非有堅韌不拔之毅力,所觀只能是偉人之項背之一毛,思之喟嘆,故於此思哲之路只能做龜蟻之徐行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用手機拍攝出的照片清晰度不高,而且沒有質感,你是否認同?如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