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遺沙鷗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統治者的任何一個行為都與所處的時代有必然的聯絡!秦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圍繞中原腹地建立了一個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一統帝國,雖然秦朝之前的周朝也是一個統一帝國,但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秦朝確立了封建制度,從我們現在看當然是落後腐朽的,但相比於周朝的奴隸制是一個跨時代的制度,是適應當前生產力發展的先進制度。秦始皇從文化上實行書同文,統一了文字,奠定了我們當前使用漢字的基礎。交通上車同軌,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一樣,降低了物流成本,極大的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上統一錢幣,統一度量衡,這些都是一個大一統帝國最基礎的舉措,現在的我們很容易理解這些,但放到那個特定的時代這就需要非凡的智慧才能做出的重大決定!我們說焚書坑儒這件事,這件事放到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慘絕人寰、不可複製的,但放到那個歷史條件下,焚書坑儒實則是無奈之舉。秦朝初建,剛剛經歷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思想高峰,說的難聽點,就是老百姓已經接受了各種思想,如果任由這種思想發展下去,秦朝統一隻是暫時的,人心不穩何來天下安定?所以說,如果我是秦始皇,也能深刻分析當前的形勢,我也會做出焚書坑儒的無奈之舉。所以秦朝之後的漢朝延續400多年,這裡面或多或少都有秦始皇焚書坑儒做的貢獻!

  • 2 # 素人阿杜讀歷史

    如果我是秦始皇,我可能也會做類似的舉動。看某個歷史事件和任務要站在當時的背景去看,而不能以現在的目光和標準去評價過往的人物和事件。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急需要全國各個方面的統一,包括文字、度量衡這些看的見得統一,更要實現全國思想的統一,以便實現長治久安。看的見的事情好辦,而人的思想是最難琢磨的。

    當時,秦信奉法家思想,也正是遵循法家的治國理政之法而打敗東方六國的。所以,秦始皇是想把法家思想應用與統一後的全國,而這正好和東方齊魯之地的儒家思想相沖突。正處於高度“霸氣”“春風得意”的秦始皇必然會運用其掌握的國家機器去打壓儒家思想和儒生,最終以“儒生妄議朝政”為藉口,進行了“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這不管是哪位統治者處在這個背景和地位都會做的事,也許每個人具體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也許有些人會更加柔和一些,比如,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更好接受些。

  • 3 # 湖北一孝感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在當時面對帝國內憂外患下做出的一個極端的決策,他必須在帝國遵行法家思想的體制下,將文化,政治結構,吏治,金融貨幣等採取符合國家執行的統一方式,徹底告別列國割據模式。當如換作我去管理去管理這樣龐大的一個帝國,我或許沒有他如此的魄力,採取激進的措施,作為國家的行政首腦,我更傾向公子扶蘇的以仁治國,經過春秋戰國相互征戰,國家已經人口凋零,財力匱乏,不適合任何一邊倒的政策。人才作為農業國家執政根本,應允許在法制下暢所欲言,為國家發展,民生民計出謀劃策,鼓勵和保障各地區文化多樣性。

  • 4 # 使用者屈之子

    會的。始皇帝能夠逐一征服或大或小的六國並一統天下,就證明了秦國無論是在國家事務管理、軍事建設、國民教育、經濟發展、文體活動等各方面的水平都領先和高於其他諸國。真實的歷史事例不容置疑,落後就要捱打,甚至被消滅掉。六國與秦比較,你國家戰略決策失誤、社會經濟發展不力、文化教育固步自封、各種文藝思潮氾濫…,這些國家不滅亡,就不符合歷史向前發展的規律。焚書坑儒,就是為建立新興的國家管理體制,並從政治層面、思想意識等方面徹底消除掉落後的、腐朽的,對國家統一發展有阻礙的社會文化根源。萬眾一心,一個從文化教育到思想認識都高度統一的集團,是領導和建設一個強大國家的根本與力量所在。

  • 5 # 小小逍遙人

    如果我是秦始皇,處在那樣一個時代,或許我也會做出和嬴政一樣的選擇。

    “焚書坑儒”這個詞代表了兩個無所關聯的事件,即“焚書”和“坑儒”。我認為嬴政此舉雖有偏激之處,然而更多的確是被逼迫的無奈。我認為“始皇對昔日六國學者及民眾的三次招攬而不得其心”是“焚書坑儒”事件的導火索之一。

    始皇封禪,欲納學者

    公元前221年,嬴政蕩平六國,統一天下,自稱“始皇帝”,此時的他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欲要開創一個歌舞昇平、豐衣足食、其樂融融的太平盛世。於是他廣納賢才,並派人邀請昔日六國學者入朝為官,並對他們給予了極大尊重。公元前219年,始皇欲封禪泰山,以彰顯自己的無上功德,他命令秦朝禮官聯合六國學者儘快擬出一份封禪禮儀,確保封禪大典的正常舉辦,然而沒想到此舉換來的確是六國學者的無情諷笑,他們認為:泱泱秦國竟無法獨立擬出一份大典禮儀,還需要他們這些亡國之人的幫助,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更有甚者,認為秦皇不配封禪泰山。秦始皇面對種種嘲笑,他並沒有大發雷霆,只是獨自沉默不言,此時的他心中仍然對六國學者的拜服存有幻想,認為他們終究會有一天臣服於自己。就這樣,第一次招攬在嘲笑聲中結束。

    秦皇土改,欲攏人心

    公元前216年,秦皇頒佈法律,“令黔首自實其田”,承認了六國時期民眾的土地佔有狀況,並廢除了秦國實施了近二百年的“軍功授田制”,嬴政想讓天下民眾明白,秦朝並不是一個只會剝削的國家,這個國家可以讓民眾過的更好,以此來贏取民心。然而在有心人的鼓動下,此舉卻使秦國糧價突增,經濟動盪,民眾苦不堪言,土地改革失敗,第二次招攬也以失敗告終。

    嬴政用兵,欲增威望

    公元前215年,嬴政決定用對外戰爭的方式來博取威望,以使眾人歸服。他命令蒙恬北擊匈奴,攻下河套;修築長城,以抵外敵;南征百越,擴大疆土。然而,秦始皇不曾想到,此舉卻引來了東方諸國學者的痛批,更是使民眾因為繁重的徭役而與他漸行漸遠。這一次招攬,再次失敗

    三次招攬的失敗,再加上淳于越提出的“再封諸侯”的主張,徹底使秦皇失去了對諸位學者的耐心,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進言,當今天下,民眾哀怨四起,為今之計,應當統一思想,摒棄一切違背帝國統治理念的書籍,以安天下。於是始皇下令焚燬六國史記及《詩》《書》等典籍,在“焚書”之後的第二年,坑殺了四百多隨意評判秦皇的“方士”,這就是“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事件雖然在後人看來是對文籍的一種摧毀,是對文明的一種踐踏,是對人們思想的禁錮;然而,在當時卻適應了專制主義的需要,穩定了社會秩序,為秦朝的統治做出了貢獻;更是使“郡縣制”得以強行推廣,為封建制度的進步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因是問答,篇幅不易過長,雖胸中仍有千言,但不可再書寫,只得倉促結尾。請諒解。)

  • 6 # 陳不言

    老陳來回答:

    即使我是秦始皇,也不會焚書坑儒,因為老陳做為一個現代人,是不會相信“長生不老”的,也不會相信那些所謂的“保健品”騙局。

    而這些正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主要原因,請聽詳細分解。

    秦始皇焚書坑儒,中小學生都知道。但花點時間翻一下《史記》,便不難發現,焚書是焚書,坑儒,恐怕不是你想的那樣。

    公元前219年,原齊國的方士徐市(福)向嬴政上書,說海中有三座仙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上面有仙人居住,他願意帶上童男童女替始皇帝去求仙。嬴政一聽,說這個可以有,就撥了金銀珠寶及童男童女“數千人”,讓徐市帶著出海去求仙。求仙幹嗎?敦睦友誼,建立人仙之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當然不是,求仙,其實是為了求藥,不死之藥,約等於現在啥病都能治的“保健品”。

    現在那些被騙去買保健品的老人,沒錢傾家蕩產都要買,何況擁有整個天下、根本不差錢的帝王。

    本來,仙藥的傳說一早就有,但第一個相信併為之耗費國家財力的帝王,就是嬴政。一般來說,帝王的智商總是跟他的殘暴指數成反比。方士們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敢忽悠的。跟現在的保健品賣家相信“沒有我們騙不了的老人”一樣,方士們深信,“沒有我們騙不了的帝王”。

    徐市領了錢,帶著人,入海三四年,杳無音信。公元前215年,嬴政東巡到了渤海邊的碣石,又聽信另一方士-燕人盧生的話,給他錢讓他也入海去訪仙人。盧生領錢去後沒多久,嬴政又派韓終、侯公、石生出海,同樣是為他求仙藥。

    他大概以為,找仙人就像夾娃娃,只要我有錢有耐心,總會夾上一個來。巧的是,這三人剛走,前面的盧生回來了。仙藥暫時還求不到,只是說他得到鬼神啟示,寫了一張帶有警告,性質的符籙,上奏給始皇帝,上面只有五個字:“亡秦者胡也。”

    嬴政一看,趕緊命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兵馬北伐胡人,佔領了一些胡人的地盤,把他們趕到更北去。他以為,這樣就沒人能亡秦了。

    就這樣又過了三年。公元前212年,嬴政大興土木,建阿房宮、建驪山,那個給嬴政獻上“亡秦者胡也”的方士盧生,大概是覺得老拿錢不幹活不好意思吧,又忽悠嬴政說,陛下應該經常秘密出行,才能驅逐惡鬼,惡鬼沒有了,神仙真人才會到來;還有,陛下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神仙們也不會來了。

    如此“強大”的神邏輯,嬴政也信了,於是開始建迷宮,跟眾大臣捉迷藏,又殺了不少暴露他行蹤的宦官近臣。可以這麼說,為了能找到仙藥,不可一世的嬴政對方士〃冋真是言聽計從。

    問題是,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這麼多的方士,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連一顆“大力丸”都整不來,再怎麼弱智的人,也會發現這是個騙局吧。現在的保健品商家,好歹還弄了一些安慰劑,當作“特效藥”給患者吃呢。

    方士們當然也想到了這一點。眼看招數使盡,方士們“方”了,侯公和盧生商量道,始皇帝實在太殘暴了,天下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別說咱找不到仙藥,就算有,也不能給這樣的人吃。他被咱們玩了那麼久,有一天清醒過來,咱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現在咱們錢也撈得差不多了,出國避難去吧。兩人一拍即合,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逃亡。就在差不多同時,另一個方士韓終聞風也跑了。嬴政聽說幾個方士跑了,又得知他們跑之前對他的議論,惱羞成怒的程度可想而知。開創偉大時代的堂堂始皇帝,竟然被一群方士給耍了,而且還妄加誹謗,是可忍孰不可忍。找出同黨,殺!

    聖旨一下,官府在咸陽城中四處追查,沒來得及逃跑的方士們,開始互相揭發,以為僥倖能逃得一死。就這樣順藤摸瓜,官府一下子抓了四百六十多人。嬴政在咸陽挖了個大坑,將方士們全部活埋。他這麼幹,大概是覺得,之前被方士們帶坑裡去了,我現在也要以坑還坑。

    那麼,這些被坑的方士是“儒”嗎?不排除裡面有些原來是儒生,後來發現搞保健品更能賺錢,於是就投身到更有“錢途”的保健品行業裡面去;也不排除這些人一邊煉丹求仙,一邊也飽讀詩書。但是,儒家宗師孔子諄諄教誨過,對鬼神,要“敬而遠之”,他自己更是“不語怪、力、亂、神”。方士們裝神弄鬼,本身就已完全背離儒家的宗旨,要說他們是""儒生”,死了才兩百多年的孑L子的棺材蓋怕是要按不住了。

    所以,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裡,沒用“坑儒”一詞;在另一篇《儒林列傳》中,提到此事,用的也只是“焚詩書,坑術士”。

    結語:

    可以想象,單一個咸陽,就有那麼多的方士在做保健品,能坑到皇帝的,只有少數幾個人,剩下的那些在幹嗎?恐怕也是用“自然醫學”在“造福”咸陽百姓吧。

    秦始皇如果經歷了現代的”保健品“騙局,又怎麼會焚書坑儒呢?

  • 7 # 會飛的姬金魚

    這個嗎?我真是不知道。畢竟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事情,不知道當時的情形到底是怎樣的。我們所瞭解的,都是後人所寫的,不見得就準確,所以這個問題我不會誇誇其談,要怎麼怎麼做,有什麼道理。

  • 8 # 齊鳴困難斯基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焚書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反駁其說,禁止百姓以私學誹謗朝政,始皇採納李斯建議,決定焚燒除《秦記》以外所有六國史書,對《詩》,《書》(詩經,尚書)焚燬,嚴禁談論二書。

    坑儒

    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史記•秦始皇本紀》

    焚書是為了秦帝國的思想上下統一,把不利於帝國的書焚燬,如果過去二十年 ,朝堂上新生代所學皆來自秦,天下人才盡入吾彀(gòu)①同“夠”。

    焚書坑儒對於統治者是必須的,就像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樣,需要一個思想來緩解貧民壓力,給平民戴上忠君愛國的鐐銬,只有乖乖地戴上束縛的百姓,才是統治者最喜歡的百姓。

    經濟結構決定上層建築,當舊時代的制度與新生事物衝突時,戰爭,是最好的淘汰機制,漢高祖及其文帝景帝不斷地消除邦國的諸侯,其本質上依舊是推行郡縣制。

    漢代多稱秦為暴秦,繼承秦衣缽的漢卻是歷史上較強大的封建王朝,秦制化為漢制,它的能量在轉動時,能打敗任何外敵,匈奴作為漢朝最大的威脅,很不幸,被開動馬力的帝國揚了骨灰,只能跑到歐洲去。

  • 9 # 小南史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用丞相李斯建議頒佈了“焚書令",實行“焚書”政策。第二年的時候,又發生了坑殺事件。歷史上習慣把這二件事情聯絡起來,合稱為“焚書坑儒”。

    關於李斯提出“焚書”的原因《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置酒成陽官,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日:“他時秦地不過千里……丞相李斯日:“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日:“可。”

    從李斯所說的話來看,李斯分析了“焚書”的必要性。他認為了五帝和夏、商、周時期的制度不是一代承襲一代,但是各個朝代都依靠自己不同的制度治理好了國家,這並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不同,而是由於時代變了,情況就不同了。

    在李斯眼裡,秦始皇開創的功績不是那些古板的儒生們所能理解的,況且夏、商、週三代的事,並不值得效法。從東周開始諸侯並起,紛爭之時,才大量招攬遊說之士,以便根據各地諸侯不同的情況行不同的政策。現在天下平定,法令全部出自秦始皇一人,百姓在家就應該致力於農工生產,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卻要效法古代的,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

    古代天下散亂,沒有人能夠統一,所以諸侯並起,說話都稱引用古人的做法來為害現在,矯飾虛言擾亂事實,人們只欣賞自己所學的知識,指責朝廷所建立的制度。當今皇帝已統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決定於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學卻一起議論法令,一聽說有命令下達,就根據自己所學加以議論,入朝就在心裡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以抬高自己,在民眾當中帶頭製造謗言。若這樣卻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面朋黨的勢力就會形成,所以禁止私學就是必要的。

    “焚書”的範圍以及處罰

    李斯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燬,除博士官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一起燒掉。即劃定了“焚書”的範圍,並明確規定不焚的書為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老師。

    李斯建議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誹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

    最後,“焚書”的建議被秦始皇所採納。秦始皇下詔說:“可以。"這段記載是歷史上對“焚書"事件的最早記載,也成為後人分析“焚書”事件的重要依據。

    其實可以看出,秦始皇“焚書”並不是沒有依據的,而是因為當時的需要,必須要這樣做,因為秦始皇需要改革,統一思想及度量單位等等,必然不能出現多家之言,“焚書”的過程中或許有些誤傷,但整體上來講還是利大於弊。

    “坑儒"之事的發生《史記·秦始皇本紀》:侯生、盧生相與謀日:“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目:“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成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成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從記載上看,講述了“坑儒”的前因後果

    他們認為秦始皇的為人,天性粗暴兇狠,自以為是。出身諸侯,兼併天下,諸事稱心,為所欲為,認為從古到今沒有人比得上他。專門任用治獄的官吏,獄吏們都受到親近和寵幸。雖然也有博士七十人,但只不過是虛設充數的人員。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經決定的命令,依仗皇上辦事。

    秦始皇還喜歡用重刑、殺戮顯示威嚴,官員們都怕獲罪,都想保持住自己的位置,所以沒有人敢真正竭誠盡忠。秦始皇不清楚自己的過錯,因而一天更比一天驕橫。臣子們擔心害怕,專事欺騙,屈從討好。

    秦法規定,一個方士不能兼有兩種方術,如果方術不能應驗,就要處死。然而佔侯星象雲氣以測吉凶的人多達三百,都是良士,然而由於害怕獲罪,就得避諱奉承,不敢正直地說出皇帝的過錯。天下的事無論大小都由皇上決定,皇上甚至用稱來稱量各種書寫檔案的竹簡木簡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額,閱讀達不到定額,就不能休息。

    第二、秦始皇對逃跑的侯生、盧生的不滿

    侯生、盧生認為秦始皇貪於權勢,所以侯生、盧生不想為始皇找奇藥,作為方士的侯生、盧生,對秦始皇的行為十分不滿,例舉了始皇的種種不是,便逃跑了。

    秦始皇聽說侯生、盧生逃跑後,十分惱怒,他以為焚書之後,就能夠禁住惑眾之言,但他重用的方士們,非但沒有為他找到奇藥,還對他進行誹謗,並擾亂民心,讓始皇十分惱怒。

    第三、“坑儒”

    秦始皇派御吏去一一審查,諸生們輾轉告發,一個供出一個,始阜親自把他們從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陽,讓天下的人知道,以懲戒以後的人。徵發更多的流放人員去戌守邊疆。

    這便是“坑儒”事件,但記載中並沒有“坑儒”的說法,只是記載了“諸生”們的互相告發,最終活埋了“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犯禁者"為哪些人,並沒有詳細的說明,坑殺的地點就是在咸陽。

    從這裡來看秦始皇的坑“諸生”,不知道是不是所謂的儒生,因為後來也提到的“術士",秦始皇究竟坑了什麼人,真正的情況已經無人知曉了。

    總結

    “焚書”、“坑儒”本是兩個獨立的事件,而後世一直把二者並稱,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摧殘文化的象徵性事件。根據《史記》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曾經發生過這兩個歷史事件,但由於記載的零落和不夠詳細具體,使得後人對事件發生的具體情況不能有一個完整的瞭解,從而也產生了不少疑惑。

    我認為,秦始皇所痛恨的是諸子百家的邪說,而不是聖人的言論;他所坑殺的是亂道的儒生,而不是聖人的學生。詩書若不焚燒,百家的學說就會有所附會,儒生們議論不止,法令不能統一,秦始皇憤怒地燒了他們,不顧忌其他,這就是法治,也是秦始皇為了後來的一系列改革掃清障礙。

    秦始皇最初並不是殘忍的,他是被法令激起而實行的,甘願被眾人憎惡而不後悔。就目前的結果來看,“焚書”也並完全是一個壞事,至少我們現在能有這麼好的凝聚力,也正是因為有秦始皇的各方面的統一改革。

  • 10 # 亂世梟雄73551424

    當然會,一定會的。因為,自古以來,鬧事的,都是那些讀點書就自以為是的儒家讀書人!書讀得越多,知識就越多,知識越多,思想就越反動。他們雖然並不是帶頭的,他們是受害者,是受別有用心之人挑唆,唆使他們鬧事,但是一時又找不到主謀,為了國家安定,只能犧牲他們。一方面,殺殺天下讀書人的書生氣、銳氣,也能起到殺一儆百,殺千儆萬的作用!要讓天下人都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往今來,君臣之道,從未改變過。

  • 11 # 僻鄉村夫

    即使我是秦始皇,也會焚書坑儒,因為我也脫離不開當時的歷史環境,也會相信“長生不老丹”。

    請聽詳細分解。

    秦始皇

    秦始皇焚書坑儒,中小學生都知道。事實上,焚書是焚書,坑儒,恐怕不是你想的那樣。

    公元前219年,方士徐福向嬴政上書,說海中有三座仙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上面有仙人居住,他願意帶上童男童女替始皇帝去求仙。嬴政相信了,於是,就撥了金銀珠寶及童男童女“數千人”,讓徐福帶著出海去求長生不老丹藥。

    我們看問題就是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歷史,

    長生不老仙藥的傳說一早就有,第一個相信併為之耗費國家財力的帝王就是嬴政,他有這樣強大的慾望和至高無上的權利。

    徐福領了錢,帶著人,入海三四年,杳無音信。公元前215年,嬴政東巡到了渤海邊的碣石,又聽信另一方士-燕人盧生的話,給他錢讓他也入海去訪仙人。盧生領錢去後沒多久,嬴政又派韓終、侯公、石生出海,同樣是為他求仙藥。

    巧的是,這三人剛走,前面的盧生回來了,回稟秦始皇:仙藥暫時還求不到,只是說他得到鬼神啟示,並寫了一張帶有警告,性質的符籙,上奏給始皇帝,上面只有五個字:“亡秦者胡也。”

    嬴政一看,趕緊命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兵馬北伐胡人,這樣就沒人能亡秦了。

    就這樣又過了三年。公元前212年,嬴政大興土木,建阿房宮、建驪山,那個給嬴政獻上“亡秦者胡也”的方士盧生,又建議嬴政說,陛下應該經常秘密出行,才能驅逐惡鬼,惡鬼沒有了,神仙真人才會到來。再就是陛下要隱身,不能讓臣子們知道,否則,神仙就不會來了。

    嬴政信了,於是開始建迷宮,跟眾大臣捉迷藏,又殺了不少暴露他行蹤的宦官近臣,為了能找到仙藥,嬴政對方士的話言聽計從。

    方士招數使盡,仍然找不到長生不老藥,侯公和盧生商量道:始皇帝一旦明白,咱們在欺騙他,到那時可就是死無葬身之地了。現在錢也撈得差不多了,出國避難去吧。兩人一拍即合,,與另一個方士韓終先後都跑了。嬴政聽說幾個方士跑了,,又得知他們跑之前對他的議論,惱羞成怒。

    就在咸陽城中四處追查,沒來得及逃跑的方士們,讓他們互相揭發,騙他們可以僥倖能逃得一死。就這樣順藤摸瓜,官府一下子抓了四百六十多人。嬴政在咸陽挖了個大坑,將方士們全部活埋。

    以上觀點與史書記載略有差異,我們看看史書記載如何說。

    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裡,沒用“坑儒”一詞;在另一篇《儒林列傳》中,提到此事,用的也只是“焚詩書,坑術士”。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可以看出,我燒的書都是不利於我統治的內容,如果我是秦始皇,我會聽從李斯的意見,因為秦朝剛統一天下,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思想,不能讓民心散亂。

    於是我下令:

    一、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

    二、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

    三、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我之所以焚書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更好地推行統一的文化改革,讓那些反對郡縣制的人,阻斷那些想要託古改制的人念想,順應歷史潮流。

    周朝的滅亡就已經說明了分封制不適合現在的發展趨勢,如果我不這樣做,那些文人難免會在民間鼓舌謠唇。

    我兒子扶蘇有一句話說得好:“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從這可以看出我統治的國家下一些儒生和遊士利用儒家經典來批評時政,蠱惑人心。這種行為我怎麼能容忍呢?我創立的國家需要每一個地方我都能控制,否則的話,統一國家大業如何發展?百姓如何服從?我想怎麼治理國家我說了算,阻我道路者必殺之

  • 12 # 1522098879

    假如我是秦始皇,我肯定也會採取鐵的手腕進行鎮反,為什麼呢,要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讓人民休養生息,車同軌,書同文,廢井田,開阡陌,必須要用法制手段,蕩除六國過去的所有陳規陋俗及一切與新法令背悖的言論,書籍,等等,一切要服從新的中央決定,對那些謠言惑眾,要拉歷史倒車的不法分子,就得殺無赦,以彰顯法律的威嚴。謝邀

  • 13 # 莫安營

    秦始皇太傻了!諸位秦粉,先不要捉雞,俺之所謂秦始皇太傻,並不是說嬴政這個人傻,事實上,嬴先生天縱英明,地橫神武,包舉寰宇之內,揮斥太極之外,乃是六合八荒之中之超一流人物也。

    當然,老虎也有打盹時,秦始皇必不能保證每天十二個時辰,隨時隨地,皆御目看得清楚、御腦想得深遠。正巧略不清醒時,李斯建一大策:焚書坑儒,秦始皇隨口就同意了。

    假如我風雨兼程,穿越兩千多年的霜雪,去做秦始皇,則會飛起一御腳,把李斯踢飛:“滾!”

    “焚書坑儒”的方式,落人口實,招致千載之譏,確實是一個傻策。“坑灰未冷山東起,劉項原來不讀書。”又有“淒涼六籍寒灰裡,宿得咸陽一火星。”還有“詩書餘火竟燒秦。”另有“燔經初意欲民愚,民果俱愚國未墟。無奈有人愚不得,夜思黃石讀兵書。”等等,冷嘲熱諷,酸噴辣射,不一而足,說個不休。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確實,民都愚了,都永葆嬰童狀態,就好治理了,你說啥就是啥。

    然而,欲“愚民”,得用聰明的辦法。否則,民沒愚到,自個卻顯得愚蠢。

    如果我是秦始皇,絕不會採用“焚書坑儒”這招兒。不但不焚書,反而要大肆發書,不但不坑儒,反而要大肆用儒。

    我會御製古經書之標準意義,頒令天下。我會御撰新書,詔告天下。然後,凡是不擁護我的思想的,排斥不用。凡是擁護我的思想的,大肆用之,甚至獎與其功名富貴。這樣,逐漸的,我的學說必一手遮天,天下人無不埋頭研習,最終,除了這個,他們就啥也不知道了,本來充滿智慧的人,都將變得玩固鄙陋,至於其餘,必然愚而蠢也。

    事實上,唐宗宋祖,明帝清王,就是這麼幹的。這辦法,效果很好,實施手段又極其隱蔽,一般人看不出來,不僅不會招致譏刺,反而能引來世人的讚頌。實在是一個聰明的方法。

  • 14 # 恬靜2220

    我不會。秦始皇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坑儒”燒燬了一些書籍,坑殺了一些儒生。雖然焚書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

  • 15 # 平陽男人601

    不會!

    他焚書坑儒的目的不成立!

    他見長城把中國圈起來就為了圈一群沒有頭腦的人嗎?

    一群知書達禮的王侯臣服在你的腳下,你會畏懼書儒如虎而焚坑嗎?

  • 16 # 淬火44

    這個和秦始皇自身的治國理政方式有關,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在同一6國之前,各門各派比較多,相互之間都在掙誰是名門正派,老子,儒家,鬼谷子,法家,道家,治國之道更是數不勝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來講焚書坑儒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也是最壞的辦法,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統一,人的思想更為重要,所以說我們只能看到秦朝的歷史,看不到其他六國的歷史,都被燒了,不過這種做法也為秦國滅亡埋下了伏筆,換成我們也許不會那樣做,因為我們有現代人的思維,有很多種方法可以解決[大笑]

  • 17 # 海學390

    如果我是秦始皇,我肯定不會焚書坑儒。因為歷史上的秦始皇也未曾焚書坑儒。這些只是後代史家的杜撰,用來黑秦始皇的。

    民國之後許多歷史學家,懷疑焚書坑儒的真實性。考古學家對焚書檯的發掘,發展根本沒有焚書的痕跡。所謂的焚書檯只不過是一個新石器遺址。

    秦始皇確實坑了一些術士。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從未提起過“坑儒”二字。

    司馬遷距離焚書坑儒發生的時間,比較近。司馬遷二十三歲的時候,司馬遷就已經接任其父的職務,擔任漢太史令了。如果從司馬遷20歲開始算起公元前147年,距離焚書坑儒公元前212年的時間跨度,不過65年而已。這麼短時間內,司馬遷不可能不清楚。

  • 18 # 蘭州易道王

    焚書坑儒事件,有其歷史原因。秦國採用法家學說,進行變法改革,遂而強大起來,才能統一六國的。春秋時的宋國,信奉孔儒,對敵軍的進攻,行仁義之法,遂而軍敗亡國。這是兩個相反的歷史典型。秦始皇,重用法家人物李斯為相,當然不會用儒家治國了。六國之亡臣,藉口秦始皇殘暴不仁,口誅筆伐,行刺而暴亂。當彼情急之下,為維護統一大業,焚書坑儒,當在情理之中,當為形勢所需,何罪之有?獨尊儒術,是漢武之事,文景之治以後了。

  • 19 # 益事堂

    今天借這問題為古人做一次平反。後人總是非議“焚書坑儒”,認為這事阻礙了文化多元化發展,然而當時秦始皇之所以這麼做竟然是為了安定天下!

    根據歷史記載,“焚書坑儒”實際上是兩件事,即焚書、坑儒。先來說說焚書是怎麼回事:

    從秦孝公開始,經過六代人的努力,嬴政終於統一六國,作了始皇帝,成為了千古一帝。他廢除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將天下分成了三十六個郡,在全國推行統一的法律。在他的統治下,南取桂林象郡,北逐匈奴,東驅戎狄,國家逐漸安穩了下來。

    僕射周青臣稱頌到:“以前的時候啊,秦國的土地不過才方圓千里,得虧了陛下您神武聖明,平定海內,驅逐了蠻夷,這普天之下只要是太陽照到的地方,沒有不臣服您的。您把諸侯國都安排成了郡縣,老百姓安居樂業,再也沒有戰亂的禍患,一定能夠傳承萬世,三皇五帝也比不上陛下您的威德啊!”始皇帝聽了,樂得哈哈哈大笑。

    這時候,一個叫淳于越的卻唱起了反調:“陛下啊,臣我聽聞夏朝和周朝能夠傳承千年,是因為他們把土地分封給了子孫後代和功臣們啊,就像樹的枝葉,相輔助。如今陛下您擁有了天下,自己的兒孫卻都是普通百姓,而是養了一群毫無關係的郡守。那將來怎麼能夠互相庇護呢?不向歷史學習不向古人學習能夠長久,我可從來沒聽說過。青臣還說你功蓋天下,前無古人,那是瞎說,他不是忠臣!哼~”始皇帝嘴角暗暗一笑。

    後來找李斯把這件事拿出來議了起來,李斯分析到:“五帝各自為治理,不是說不好,而是時過境遷,新時代來了,陛下做的是開天闢地的大事,哪裡是這些人能夠看明白的?何況于越說的這事是要替代現在的朝廷制度啊,那怎麼能行呢?戰國時代,天下大亂,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信仰,各有的規矩。如今四海歸一,法令歸一,老百姓都應當多多學習法律以防止違法。這些人不好好遵循現在的規則,對當今社會說三道四,疑惑群眾。我認為以前天下太過散亂,諸侯林立,思想也紛紛雜雜,如今既然天下歸一了,那麼臣強烈建議也要把思想統一起來。不把思想統一起來,你說往東,我說往西,陛下要以當下法律治國,有人卻誹謗當今想要恢復古制,這能夠長久嗎?所以請求把天下那些議論我大秦不對的書籍都燒掉,如果不是陛下指定的博士就不能收藏《詩》、《書》、百家語,如果有藏的限三十天燒掉,否則罰去修長城。以後也不許朗誦閱讀這些書文,要制定統一的課本、白皮書,要學學這個!”始皇帝點頭認可,下令執行。

    以上便是焚書的事情原委,接下來咱們再看看坑儒是怎麼一回事:

    秦始皇在執政後期呢變得越來越神秘,沒人能夠知道他在哪兒辦公,但所有的事兒無論大小都取決於始皇帝。於是有些人就不樂意了,開始在背後議論紛紛。大概討論的內容能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當今陛下剛愎自用,雖然養著七十多個博士做專家,但是呢並不怎麼聽他們的,只是個面子工程。皇帝只喜歡聽諂媚的話,聽不得諫言,跟著這樣的人能有什麼出息?不如逃走吧?第二呢是非議秦國法律,說秦國法律太嚴苛了,執法者也是些心狠手辣的,不經核驗,一切從重判刑。還傳言說有一批被殺害的人裡呢,有一百多人都沒罪,是好人。這樣的國家沒法待下去,逃走吧?第三是,秦始皇抓權利抓得緊,國家大大小小的事兒都管。有人認為這樣的皇帝太愛權利了,捨不得放手,跟著他憋屈,施展不開。不如不給他求取長生不老藥,讓他早點死了算了。

    這些議論傳到了始皇帝的耳朵裡,大發雷霆,說:“上次有人非議已經安排不得學這些混賬思想了,要統一思想跟我走,這怎麼還胡說八道呢?還有我找了那麼多方士尋求,投入那麼大的成本製作長生不老藥,多久過去了怎麼還沒成效?看來是故意不給找,盼著我死呢吧?這是有心顛覆我大秦帝國啊!”於是安排查詢在咸陽的這些散發流言蜚語的人士,共抓到四百六十多人,坑之,並通報天下,以儆效尤!這便是坑儒的過程。

    因此可以看出,焚書、坑儒均是天下統一後國內出現了思想不統一,且誹謗或出於朝堂、或出於市井,這些言論甚至威脅到國家的安定統一。煽動思想危害國家,這無論是在古代還是言論相對自由的今天都是不容許的。何況在當時天下剛剛統一,還沒有完全穩定下呢?

    秦始皇的統一不僅僅是要外表看起來統一的,不僅僅是山河統一的,只有國家制度統一,全國人民有統一的價值觀、統一思想,才算的上真正的統一、穩定。要知道,刀劍戈戟是武器,唇槍舌劍也是武器。

    所以統一思想的焚書、坑儒是統治天下的需求,後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也是一樣的做法?近代、現在,也還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家必須跟國家一條心,必須有統一的核心價值觀,才能國泰民安!

  • 20 # 王玉笙

    我也同樣會焚書坑儒。因為教科書太多,又有很多門派,內外打鬥交戰,無可避免,國力就會虧損,那國家就會危在旦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羅志祥被曝光渣男?理解?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