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代號鐮刀

    彈鼓這個東西出現時間非常早,在世界各國武器裝備中都可以看見彈鼓的身影。比如:美國湯姆遜衝鋒槍、德國MG34通用機槍、蘇聯波波沙衝鋒槍、芬蘭索米衝鋒槍等都採用過彈鼓作為供彈工具。到現在來說,彈鼓漸漸銷聲匿跡了,我們簡單分析一下原因。

    1.現代戰爭對輕武器火力要求下降,在過去的戰爭中,步槍與機槍永遠是戰場主角。無論空戰與海戰打的多麼精彩,真正摧毀敵人中樞神經,結束戰爭的永遠是步兵。就比如美國在二戰中打日本,聯合艦隊都已經名存實亡了,美國要不是派陸戰隊佔領硫磺島,日本還不能認清戰爭局勢。

    2.彈鼓不再適應現代後勤補給需求,彈鼓的容彈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它也比不過供彈箱,它比彈匣多,比供彈箱少,這就出現了尷尬局面。步槍為了快速突進、偷輕減重,不用彈鼓。通用機槍一水的都是彈鏈供彈,比彈鼓還多還方便。更何況現在後勤補給都是發給士兵盒裝的子彈,讓士兵自己裝彈匣,空投一堆彈鼓再把自己人腦袋砸出包來。打完的彈鼓還不容易回收,因為它太大不好攜帶。所以從後勤角度,彈鼓就註定被淘汰了。

    3.現代輕武器的製造工藝轉變,從前可能沒人會願意相信,步槍也能用塑膠造。除了抗壓部件,幾乎都開始用塑膠製造步槍的槍托、握把和槍身其它包圍結構,當然也包括一個最重要部件~彈匣。比如AUG的彈匣標準配置就是塑膠製成的,打光了也不用士兵非得撿回來,這可比金屬彈匣省心太多了。然而彈鼓那複雜的內部結構,真的不適合用塑膠去做,容易直接崩掉。索性做一個容彈量75發的彈鼓還真不如多做幾個容彈量40發的彈匣了,那成本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所以,除了上世紀列裝部隊的步槍或是機槍才會裝配有彈鼓供彈,現在的輕武器已經很少見這種不太實用的供彈工具了。

  • 2 # 我的團

    應該說現代的突擊步槍幾乎沒有用彈鼓這種設計的了,其不使用彈鼓設計的原因是:

    第一,自動火器的大量裝備使得突擊步槍火力壓制的功能弱化了,因此需要單個突擊步槍進行持續火力輸出的機會少了很多。

    第二,彈鼓結構複雜,重量比較大。結構複雜就容易損壞,保養維護也相對困難,在情況多變的戰場上適應性不如構造簡單的30發彈匣。由於現代單兵裝備品種豐富多樣,較大的體積與重量也會影響其它裝備的攜帶。

    第三,突擊步槍的使用需要一定的靈活性,加裝了彈鼓的突擊步槍其自重要大很多,這對士兵的要求相對較高,影響了武器的適用性。

    以上三點是影響彈鼓裝備部隊的比較重要的原因。

  • 3 # 論道今朝

    彈鼓供彈的槍械在當今時代的戰爭中已經不實用了,被淘汰是必然的。當今時代的戰爭再不是以輕武器為主的戰爭了,像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那種大規模陣地戰,而且重武器不足,主要靠輕武器近距離對戰的模式已經不再出現了。現在的戰爭模式一般是以制導彈藥為主,大面積毀傷彈藥為輔,加上無人作戰裝備和機械化裝備的普及,打突擊或阻擊戰都是比較遠距離的攻防;步兵作戰一般都是以精幹的小股部隊破襲為主,或以機械化、無人化、智慧化作戰。只有落後的國家或武裝組織才會使用這種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武器。彈鼓供彈的槍支雖然攜帶彈藥多,但是也有許多毛病,比如,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容易卡殼;裝彈困難,耗時較長;單兵攜帶不方便,還不如彈匣攜帶更多。現代化條件下的戰爭,步兵講究靈活機動,一般情況下都是在運動中作戰;固守一個點是守不住的,固定一個位置很快就會被對方定點清除。所以,步兵講究的是靈活機動,武器配備也必須按照這個準則。

  • 4 # 不正經的軍棍

    哪需要什麼彈鼓啊,彈鼓這東西又大又重的,雖然說現在彈鼓的可靠性問題上是有所解決了,但是奈何其重量太高。即便是裝五十發的彈鼓,重量也是擺在那裡的。更何況你要是裝個八十發甚至上百發,很難想象。

    現在來說,彈匣還是彈鼓,哪個更方便?肯定是彈匣,彈鼓的優點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裝彈多,除了這個沒別的優點了。但是這點,彈匣也可以彌補,你快點換彈匣不就行了,你硬要一個彈匣換兩三分鐘,那麼被擊斃也只能說是有點活該了,你彈匣都換這麼慢,換個彈鼓不是更難受麼。

    而且,彈鼓和彈匣相比,帶在身上的,也是彈匣更方便,直接插在背心上的彈匣包裡面就可以了,但是彈鼓呢?你咋辦?當年蘇軍都是腰上有個袋子放彈鼓的,走路也都不怎麼舒服,還是彈匣比較香。

    最重要的是:你確定你槍裡需要那麼多子彈麼?

    以前有外國老兵在網上說,越是老兵,出任務時帶的子彈越少,多數情況下都是靠悍馬車上那挺車載機槍瘋狂輸出。

    一般來說,現代戰爭裡,用到步兵出擊的時候,大多都是仗打完了,步兵上去收尾了,這會兒你有坦克,你有步戰車,天上有直升機,你手頭子彈不需要特別多的。而如果是出其他任務,你都是可以看情況攜帶彈匣的,畢竟現在背心都是模組化的,一旦子彈沒了,都是出現非常嚴重的情報失誤的。

    這裡面不是彈鼓是否好用的問題,而是你需不需要那麼多子彈。一般來說,除了機槍之外,都是彈匣供彈的。但是現在時代也變了,比如馬潤使用重槍管的M27 IAR,當年就是拿來代替M249的,馬潤高層直接就否決了彈鼓供彈,也要彈匣供彈,替代班機的槍,也是30發的彈匣供彈了。

    當年馬潤要換M249的時候,出於的原因也是M249太重,機動作戰不方便,要求換個輕一點的。別看這輕一點重一點,不是累不累死人的問題,而是真的不方便。網上會有人說了,你一個當兵的還嫌槍重?但是事實是,能輕一點肯定是更好的。

  • 5 # 九品侍衛

    彈鼓這種東西雖然看起來能裝很多的子彈,但實際上弊端還是蠻大的。首先就是體積實在是太大了,一個大大的圓盤追在那裡,不僅增加了槍支的整體重量,而且由於彈鼓的外形多為圓盤,所以很不好握持,加大了射手開槍設計時的瞄準難度。

    其次就是不方便攜帶,現在戰爭都講究邊界,基本上就在戰術背心上插幾個彈匣就夠了,可是彈鼓那麼大的一個圓盤,實在是很難攜帶第二個。二戰時大量使用彈鼓其實是因為特殊的戰爭時期,由於當時士兵犧牲速度太快,所以根本就不需要考慮帶什麼備用彈匣,可只帶一個彈匣備彈數又不夠,所以才設計成了大彈鼓。你要是能打完這一梭子,那你就算完成任務了。如果打完了你還活著,那就去死屍身上撿,別人肯定有沒打完的,畢竟一個彈鼓裡能裝好幾十發子彈。

    最後就是科技的進步,當時之所以使用單鼓,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彈匣本身不夠輕量化,笨重的金屬彈匣如果多帶幾個,無異於增加額外的負重,倒不如只帶一二個彈鼓,畢竟兩個單鼓的備彈數就等同於五個彈匣了。可現在的彈匣基本上都是工程塑膠做的,非常的輕便而且還可以丟棄,這樣一比較彈鼓實在是沒什麼競爭力了。

    令單鼓徹底退出軍隊的一個問題就是彈鏈的進步,現在軍隊中所使用的彈鏈可以說是非常便捷,基本上在使用彈鏈供彈的機槍手,根本就不擔心彈鏈會中途出故障,例如突然脫落或是斷開等。一般來個彈藥箱裡面放著慢慢的機槍彈鏈,妥妥完爆彈鼓。

  • 6 # 紅色手電筒

    誰說不用了?現在彈鼓這種大容量的供彈具使用的還是很多的,只不過這些大彈鼓都不是大規模配發的供彈具。

    現在的突擊步槍主要使用30發彈匣,但是各個公司一般都會開發出一些大容量的供彈具,這種大容量彈鼓屬於選配產品。使用彈鼓供彈,槍械的橫向尺寸加大太多了,不容易攜帶,而且做戰術動作也收到影響。

    現在的步槍使用的一般是30發彈匣,對於步槍來說,這個彈容量是夠用了、,用不著再大了,再大裝滿子彈的彈匣一個是太長而且太重了。

    象新加坡的MAX100和蘇聯的RPK,包括中國的81、95式輕機槍都是用彈鼓,但是也可以用彈匣,和步兵班裡的供彈具保持一致,同樣象81 、95步槍也可以使用彈鼓,在一些特殊場合使用。

    使用45發彈匣的RPK,可以看到45發彈匣太長了,不如使用彈鼓方便。使用這種長彈匣才正經是提高了火線的高度,容易暴露目標。

    不過,對於班用機槍這種需要有一定火力持續性的武器來說,彈鼓就是比較好的選擇了,班用機槍現在一般都是一個人使用,這樣使用者就希望這隻武器能夠儘量輕一點,所以武器的攜彈量也是夠用就可以了。

  • 7 # 薩沙

    其實彈鼓還是用的,但主要是用於輕機槍,普通步兵的自動步槍是不會用了。

    原因如下:

    第一,彈鼓的可靠性問題。

    彈鼓其實有很多種結構,但都比較複雜。

    二戰期間,德國人很羨慕蘇軍波波沙的71發大彈鼓,但用多了又退回自己的彈匣。

    為啥?

    彈匣結構簡單,供彈故障率比較低,而波波沙的彈鼓經常會出現問題。

    對於彈鼓的可靠性問題,其實美軍也有認識。

    美軍湯普森機槍在國內也是可以使用彈鼓的,但軍用的就不配備彈鼓,也是可靠性有問題。

    對於現代化自動武器來說,可靠性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彈鼓被逐步淘汰也是正常的,沒什麼稀奇。

    第二,彈鼓的重量問題。

    彈鼓重量偏大,還是以波波沙為例,裝上35發可拆卸式彈匣為4.15公斤,裝上71發大彈鼓則高達5.3千克,重了1公斤多。

    要知道,AK47已經很重了,空槍才不過4公斤。而M16裝彈也就是4公斤。

    而波波沙還是衝鋒槍,是發射手槍子彈的,如果發射自動步槍彈就會更重。

    由於該槍過重,我軍在朝鮮戰爭使用了一批,基本都是用彈匣,沒有用彈鼓。

    第三,實戰意義的問題。

    在二戰時期,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普遍存在,這是因為步兵班連發武器很少。以二戰初期德軍為例,步兵班只有1挺輕機槍,其他都是單發步槍,只有衝鋒槍是連射火力。

    這種情況下,衝鋒槍數量不能很多,就要儘量提高裝彈量,增強火力壓制性。

    但時代不同了,今天的步兵班人手一支自動步槍,火力已經很強。

    就步兵班戰術來說,需要持續進行火力壓制的是配備彈箱或者彈鼓的機槍,自動步槍是不需要持續掃射的。

    實際上,正規作戰中,普通士兵參加一次戰鬥,未必有機會打光一個彈匣,除非胡亂掃射。

    所以,普通步兵的自動步槍採用彈鼓增強火力沒什麼意義。

    其實原因還有很多,就說這麼多吧。

  • 8 # 皇家橡樹1972

    通常來說現代大部分的現役突擊步槍還是給配置彈鼓(彈盒)的,主要目的用於某些特定的戰場環境當中增強突擊與反突擊時的火力持續性,比如說:叢林戰,雙方遭遇在視線受阻的情況下,比拼的就是速射和火力密度,突擊步槍彈鼓由於裝彈量都在75發以上,當然火力持續和活力密度高於30發的彈匣,一彈鼓的子彈理論在10多秒時間打出去,幾支裝了彈鼓的突擊步槍同時開槍,有可能第一輪就把對方的偵察分隊一半的人打掉了!所以說,彈鼓在一些戰場環境下還是相當管用的。

    那麼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為何彈鼓使用的次數很少呢?這主要原因就是彈鼓裝的子彈多,重量也要比彈匣重很多,至少增加了一倍的重量,不利於戰士拿槍機動,並且彈鼓(彈盒)內部結構要比彈匣複雜一些,戰場上環境惡劣,摸爬滾打的比較容易造成彈鼓內部的某個部件卡死,槍也就打不響了,會貽誤戰機的。

    81–1式步槍和81式班用機槍彈匣和彈鼓(盒)的重量0.924公斤和2.15公斤。

    一般來說,一個戰士攜帶7.62×39毫米子彈的數量是180~200發,5.8毫米子彈數量在250發左右,體能有限不會攜帶更多的量,這就要求子彈分配著使用,30發的彈匣可以裝6個彈匣還有富裕,而75發彈鼓裝不滿3個,前面說過戰場環境惡劣,槍械磕碰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一個彈匣出現故障則還有5個可以堅持到戰鬥結束,但有一個彈鼓出毛病了則火力持續性大大的降低,只能是將故障彈鼓裡的子彈取出來安在其它彈鼓裡面,問題是戰場瞬息萬變,哪來的時間去這樣做?所以,彈匣在大部分的戰場環境下要比彈鼓使用方便,更適合戰場環境。

    還有一點就是彈匣的更換速度也要高於彈鼓,動圖裡面的這個快速換彈匣的技能,大部分服役有年頭了戰士或者基層指揮員都會,戰場上兩軍對峙,往往是誰更加熟練掌握槍械的使用技能,誰就會先開槍把敵人擊斃了。

    相對於換彈夾不到兩秒鐘的時間,換彈鼓則可能在5~6秒鐘,就在這短短增加的3~4秒內有可能就被敵人打死了!

    彈匣裝30發子彈是透過無數次戰鬥當中使用總結出來的,不論是整體重量、火力持續性(對於步槍來說)都是最佳的平衡,所以目前的現役突擊步槍都是30分彈匣供彈,並不是在設計室裡的突發奇想。

    《戰狼2》當中手臂受傷,用腿彎換彈匣的戰術動作確實存在,但是換彈鼓要很困難。

    槍械在什麼樣的戰場環境下,使用什麼供彈具是以戰鬥需要而定的,而不是為了單純提高火力持續而使用大彈量供彈具,反之在特定環境下就必須用彈鼓才能更好的壓制敵人。

  • 9 # 小約翰

    如果你對七十年代的部隊有了解的話,對81式班用機槍的彈鼓一定是印象深刻。

    因為在越野拉練時,必須扛上彈鼓供彈的81機槍,還要帶上2只各有70多發子彈的彈鼓,步行就很吃力,要是急行軍就更艱難,咬牙也要堅持,有苦難言。

    如果把供彈的方式來個論資排輩,彈匣供彈是一代,彈鼓供彈是二代,彈鏈供彈是第三代。

    彈鼓是彈匣的替代品,由於容彈量要比彈匣高得多,因此可以相對保持火力的持久。

    因此很多國家軍隊的班用機槍,就放棄了彈匣供彈,採用了彈鼓供彈方式。

    不過凡事都是各有利弊的,彈鼓也是如此。

    彈鼓容彈量高不假,但是體積也大,重量也相對大,超過了彈匣。

    而且它的形狀是圓形的,存在攜帶不便的問題。

    比說說81式班用機槍的彈鼓,為了攜帶,就必須要使用專用的彈鼓袋,如果部隊要進行5公里越野,還要好好固定,不然的話,掉下去砸到了腳面,真夠疼一陣子了。

    總之,彈鼓會影響槍械的靈活性,槍手的機動性,彈鼓確實機動不便,其實用性反倒不如彈匣。

    即使是機槍,彈鼓供彈也有很多弊端,因為彈鼓內部結構比較複雜,要求工藝很高,行軍時也容易對它的效能產生損壞,當使用它時很容易出現故障,對提供火力支援的班用機槍來說,中途拋錨是很要命的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班組的火力輸出。

    槍械專家們無時無刻不在考慮彈鼓供彈的方式,於是一種既可以保持充足彈容量,有比較便捷,還不容易出故障的供彈方式出現了,那就彈鏈供彈。

    現代各國軍隊代表性的班用機槍,供彈方式都是彈鏈供彈。

    譬如著名的M-249班用機槍,使用的彈鏈可以高達100到200發,子彈放在了長方形的彈箱裡,攜帶方便了許多。

    這樣既能像彈鼓保持火力的持續性,而且可靠性也大幅度提高。

    所以說,原先的彈鼓供彈,二戰之後都停止了使用,除了攜帶不便,嬌氣容易出故障外,彈鼓拆卸也不方便,不帶上三腳架不能使用,慢慢的就沒有了用武之地,遭到淘汰是難免的了。

    可是彈鼓在槍械上也並沒有絕跡,有的槍械依舊採用彈鼓供彈不過已經做了很大改進。

    2003年,美國佐治亞州的BETA公司推出了100發C-Mag(全稱譯:世紀彈鼓)雙室型彈鼓,這種彈鼓g是一種左右對稱排列的雙室型彈鼓,材料全部是塑膠,兩個彈室中間可以相通,用彈匣介面卡進行連線,可以容納100發子彈。

    這種世紀彈鼓不但能供衝鋒槍、步槍、輕機槍使用,連狙擊步槍、手槍都能使用。

    塑膠材料讓它的重量大大減輕,攜帶非常方便,只要把它放在挎包裡就OK了。

    受到啟發,美國的另一家公司以C-Mag彈鼓為原型推出了150發容量的CL-Mag彈鼓。

    該武器發射的是40毫米槍榴彈,LG-5在重型狀態下重25千克,配備三腳架。

    該武器主要來對付頑固堅硬目標的,發射的是狙擊破甲殺傷彈,還能發射高速榴彈。

    LG-5在800米範圍內無論是輕型狀態還是重型狀態,均可精確打擊敵方工事射擊孔或建築物門窗及輕型裝甲目標;2200米內,可殺傷暴漏和隱蔽的敵方有生目標。

    輕型狀態下重13千克,配備4發彈鼓。重型狀態下,使用的是15發彈鼓。

    由此可見,只要設計合理、與時俱進,彈鼓供彈方式是不會過時的。特殊情況下,彈鼓還是有它的用武之地的。

  • 10 # 馬家西

    因為現代戰爭對槍沒多少要求了,飛機炸,大炮轟,坦克衝,槍不重要。《紅海行動》裡佟麗是機槍手,有彈鼓,基本上是打醬油的。

  • 11 # 爾朱少帥

    為啥不用彈鼓?

    先說彈鼓有什麼好處?

    老以前,彈鼓比彈夾容量大好多,結構比彈鏈緊湊、更方便攜帶。

    彈鼓已經不適應現代戰爭

    槍械發展到現在,有些槍械的彈夾已經發展到,可以攜帶很多子彈。

    比如,波波沙衝鋒槍,彈夾容量做多可以達到35發,彈鼓也就2倍70發。

    但是,彈夾裝卸方便、體積更小、重量更輕。

    這種情況下,彈鼓已經成為雞肋。

    還有一點,現代戰爭,海陸空立體攻防,戰爭中最大的彈藥投送,都在視距外已經完成。

    飛機、火炮、導彈、坦克.......需要步兵長時間射擊、硬幹的機會已經很少,彈藥消耗量相應低了很多。

    這種情形下,槍械開始偏向輕量化設計,槍械部件開始使用輕質材料,連子彈都拼了命往小了做。

    大容量彈夾已經基本滿足需要的情況下,彈鼓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再要使用彈鼓,簡直就是反潮流設計。

  • 12 # 紙上的宣仔

    到今天不論是機槍,步槍還是衝鋒槍上,幾乎都已見不到彈鼓的身影了。原因很簡單,彈鼓的超大容量對於對步槍衝鋒槍來說完全沒有必要,30發的彈匣已經足夠用了,用彈鼓反而笨重影響反應速度。那麼對靈活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機槍為啥也不用彈鼓呢?

    彈鼓的缺點

    重複裝填費勁

    第一個是使用彈鼓重複裝填起來太費勁了,因為彈鼓內部是一個整體的彈簧,裝的子彈越多,壓縮程度越高,到後面阻力非常大,甚至需要專用的工具。國外一名槍械up主就直接了當地稱波波沙的71發彈鼓裝彈是一種“煎熬”(Struggle)。

    波波沙採用71發彈鼓,裝填起來比較費勁

    排障困難

    還有一個缺點更加致命,那就是一旦發生卡殼,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來排出故障。前面提到了,彈鼓是靠一個整體的彈簧來提供推彈力,相當於所有子彈的是綁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彈鼓內有任何一處卡住,就需要拆開整個彈鼓,並且把子彈一顆顆取出來排障。

    火力持續性不足

    一般來說,衝鋒槍和輕機槍的容彈量極限也就是70多發,比如波波沙是71發,95式班機75發。聽起來比還是蠻多的,因為比彈匣足足多了一倍,可實際上這是一個不上不下的容彈量,非常地尷尬。因為步槍用不著這麼高的容彈量,機槍這個容彈量又保證不了火力持續性,在火力壓制上是要吃虧的。比如美國的M249班用機槍,使用的是200發彈鏈,火力持續性是95式班機的2.7倍!

    95式班機彈鼓只有75發容彈量,火力持續性上已經落後了

    M249機槍使用彈鏈,彈鏈用彈箱容納

    彈鏈的優勢

    而且每顆子彈都有一個獨立的金屬容彈器,如果發生卡殼或者其他故障,只要排查具體的那個容彈器進行排障就可以了,這就大大節約了排障時間。而且在容彈量上彈鏈也遠遠超過彈鼓。

    現在的輕機槍和通用機槍通常採用彈鏈供彈,彈鏈裝在一個彈箱中

    像蘭博這樣的狠人,連彈箱都省了,直接把彈鏈披掛在身上

  • 13 # 艱辛打工人

    我們的班用機槍就配有彈鼓呀,我們那時候用的八一槓,我就是機槍手,我自己就需要攜帶兩個。聽說現在的95也有彈鼓的。

  • 14 # 悟貴勤思

    彈鼓一直在使用的!

    之所以現在人們很少看到彈鼓是因為現代戰爭形式的改變導致彈鼓適用環境減少。並且能夠加裝彈鼓的槍支本來也不佔多數。當年的波波沙風靡一時,也讓彈鼓有了相當高的出鏡率,但那時候陣地衝鋒是主要的作戰手段,急需密集和持續的火力。

    現在彈鼓主要裝載在輕機槍上,但是對於輕機槍這種高射速的武器來說,彈鼓100發以內的裝彈量就顯得捉襟見肘了,二戰後彈鏈的改進及時的彌補了彈鼓的短板。當然,彈鼓並沒有被完全淘汰,因為彈鏈還是適合在固定陣地上進行火力支援,在行進中就無法發揮優勢了,這個時候彈鼓就有了發揮威力的舞臺。因此現在很多輕機槍可以在彈鏈和彈鼓之間自由更換。

  • 15 # 威史

    主要是步兵操作上的不方便,尤其在衝鋒、躍進、出槍、攜帶等方面都不是很得勁,影響戰鬥發揮,另外供彈原理設計上有缺陷,很易發生停卡情況,故各國早已不在使用彈鼓。

    一般的認識是,子彈越多越好,特別是近年來“神劇”中永遠打不完的子彈絕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實際戰鬥中一般一個兵50發足夠,一則是子彈多了太沉,二來戰鬥中主要是單發射擊或短點射,不可能悶著頭亂打一氣。

    彈鼓陣地戰還好用,運動戰就太重了……當然可靠性也是大問題……現代軍隊後勤保障體系完備,戴上多一些彈夾使用起來更好。

    彈鼓會大幅度影響槍支原本設計的重心位置,導致開槍槍身到處亂晃,這已經不是槍口上條的問題了。現代槍械帶彈鼓的都帶個腳架。

    不過遇到財大氣粗的美軍就不一定了,看伊拉克阿富汗的戰地影片,美軍經常裝上一個彈匣就胡亂掃射,幾秒鐘就一個彈匣

  • 16 # 國平軍史

    軍隊裝備5.8mm95系列槍械,有20餘年歷史了,與蘇俄5.45mm、北約5.56mm形成了全球三大著名的小口徑槍械,三大口徑中,中方居其一,可謂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95式步槍和短突擊步槍(卡賓槍)裝備30發彈匣,有效射程400米,95式班用機槍,則採用75發彈鼓供彈,有效射程600米,也能使用95式步槍的30發彈匣。

    由於95式班用機槍未採用當下流行的彈鏈供彈,而採用了全球許多軍隊已經捨棄的彈鼓供彈,顯然軍方考慮到了班用機槍的便攜性,以及步兵班已普遍裝備30發彈匣供彈的步槍以後,實際上對於班用機槍的依賴性已經下降了,將95式班用機槍設計成彈鼓供彈也是未嘗不可的。

    在軍隊實際使用過程中,95式班用機槍射手,更願意攜帶30發步槍彈匣,而不是75發彈鼓,原因是彈鼓不僅重量死沉,而且裝填子彈麻煩,故障率也比彈匣高。

    此外,95式班用機槍手,在攜帶兩隻彈鼓行軍,特別是跑步時,顯得非常不方便,彈鼓會不停地啪啪啪敲打腰間或是屁股,視兩隻彈鼓的掛載高低不同程度而言,真的讓95式班用機槍手非常難受,這兩個玩意掛在身上就是不舒服。

    因此,95式班用機槍手,在行軍或軍演時,攜帶的是30發彈匣,而不是75發彈鼓,平常彈鼓基本上被槍手捨棄了,當然,75發彈鼓按軍方規定,仍然是95式班用機槍的標配。

    但是制度是死的,人卻是活的,對於95式班用機槍手來說,75發彈鼓使用時,確實不方便,不如30發步槍彈匣,用起來稱心如意。

    因此,不乏有95式班用機槍射手,平常使用時採用的就是30發步槍彈匣,在軍事類刊物、或是網路圖片上,經常能看到軍方在演習時,95式班用機槍上頂著的是那隻30發步槍彈匣,而不是標配的75發彈鼓。

    一般人很難從外觀上區別95式步槍和95式班用機槍,兩者75發彈鼓和30發彈匣是通用的,如果將95式步槍換上75發彈鼓,不仔細辨認的話,就以為是95式班用機槍;同樣將95式班用機槍裝上30發彈匣,就認為是95式步槍。

    95式步槍和95式班用機槍,兩者實際上是同一把槍械,只不過95式班用機槍採用的是重槍管,且在槍管前方下端裝有可收攏的兩腳架。

    而95式步槍是不裝兩腳架的,但是為了提高射擊穩定性,是可以裝兩腳架的,但容易和95式班用機槍混淆,就不再裝兩腳架了。

    軍方代表有一年,去澳大利亞參加射擊比賽,95式班用機槍被拒絕以機槍的身份參賽,原因澳大利亞等國的軍事規範,使用彈鏈的才算機槍,此後,參與機槍射擊比賽時,就用裝上兩腳架的88式5.8mm通用機槍當班用機槍參賽了。

    軍方在參與國外步槍比賽中,就使用了槍管加厚,取掉了兩腳架的95式班用機槍,裝上30發步槍彈參賽,由於95式班用機槍射擊穩定性和精度可靠性更好,參賽成績自然要比原先95式步槍要強,那年的比賽中,我軍方代表用95式班用機槍作為95式步槍射擊,取得了包攬前三名的好成績。

  • 17 # 雪松127947852

    我是雪松:例如波波沙衝鋒槍使用的彈鼓為什麼近年來逐漸減少了?現在突擊步槍取代了衝鋒槍,因為突擊步槍相容了步槍與衝鋒槍射程遠及火力強度。波波沙使用的是7.62*25手槍彈重量還可以,但是也存在重量偏重不易攜帶及再裝彈麻煩問題。戰場是運動戰,不易攜帶的都是士兵累贅。

  • 18 # 危笑刺容

    民間玩槍用彈鼓的很多,但軍方一般不給突擊步槍配彈鼓。首先是貴,在連彈匣都吝嗇的軍方看來根本不想花這個錢,反正士兵的生命在戰場上是以秒來計算的。再就是重,普遍來說都是75發以上的裝彈量。現在民間出現的60發級別的新型彈鼓是一個方向,與M27這樣的重槍管步槍結合替代班機很合適。未來可能會4彈匣+2彈鼓共240發做為一種標配,讓步兵班內所有人都可以用持續火力掩護戰友。

  • 19 # 一生何求祁

    我不知道為什麼說不用彈鼓,自動步槍不用彈鼓了,這是事實,世界上主要軍事大國的輕重機槍還是以彈鼓和彈鏈為主。這主要看作戰任務和環境來決定用什麼,彈鼓裝彈數量大,持續射擊時間長,壓制能力強。彈夾有彈夾的用途,彈鼓也有彈鼓優勢,不能一概而論。

  • 20 # 軍武魔方

    這主要是,使用這種容量供彈具的機率小了。

    一、隨著科技的發展,常規戰場上步兵的任務其實主要就是打掃戰場,殺傷敵有生目標的任務主要是那些火炮,精確制導彈藥,無人機,基本上這些高科技武器一頓洗地,大部分有生目標都被收拾完了,步兵進入只是清繳剩餘敵人,和佔領陣地,所以並不需要每個士兵擁有彈鼓一類的持續的火力,當然如果需要,例如重火力無法抵達,或者特種作戰需要持續火力時,會增加彈鼓類的供彈具的數量。

    56式彈匣

    二、彈鼓重量大、而且不如彈匣便攜,現代士兵作戰需要攜帶的東西比較多,攜帶彈鼓佔用空間,增加負重,,彈匣裝在身上比較貼身,沒有彈鼓那麼突兀,而且彈鼓故障率要高於彈匣,要知道戰場上突然卡彈,那可是很要命的,而且彈鼓裝彈麻煩,費時費力。

    三、雖然彈鼓火力持續,但一個戰鬥班組內編成的有機槍,使用彈鼓或者彈鏈,完全可以滿足戰鬥火力需要,而且不光火力持續性強,子彈威力也大,遠比士兵帶個彈鼓,作戰效率高。

    蘇軍波波沙彈鼓

    四、以前使用彈鼓,有戰術、裝備的原因,像二戰那時,戰爭形態基本上是火炮、炸彈加步兵衝鋒拼殺,敵對雙方計程車兵大部分在中遠距離開始對射,士兵使用單兵武器廝殺的情況很普遍,所以裝個彈鼓對提高作戰能力是效果槓槓的,例如蘇聯的波波沙,在戰場上打的德軍懷疑人生,而現在不會再出現那種幾十萬人基本上面對面使用單兵武器廝殺的情況了,所以單兵攜帶彈匣足夠了,不需要再潑水式的射擊了。

    五、現代士兵的突擊步槍,使用彈鼓並不能發揮火力優勢,現代步槍更講究的是射擊精度、可靠性、射程、殺傷力和附加配件,充分發揮效能優勢。彈鼓那樣潑水式的射擊,完全摒棄了武器優勢,使精良的自動步槍淪為,概略射擊的潑彈器,對戰鬥沒有益處。

    六、彈匣容量基本在30到35發左右,在戰鬥中,即使裝備彈鼓,也不可能一直扣著扳機把彈鼓內子彈打完,實際上還是和裝彈匣一樣,打點射,只不過彈鼓換彈不用那麼頻繁,但是經過訓練的優秀士兵會時時刻刻,檢查關注彈匣內子彈餘量,即使換彈對其作戰也也不會有多大影響,這是優秀射手必備的素質。

    七、當然彈鼓在一些特種作戰,或者特種槍械上使用也有好的效果,特種部隊很多時候要遠離己方陣地,深入敵佔區執行任務,突然遇敵情時,擁有持續強悍火力往往能拯救整個小隊的,使用遠端精確彈藥,或者重火力支援往往來不及,這時候擁有彈鼓的步槍,就相當於臨時的重火力。

    所以現在彈鼓少見了,是多方面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佛網:如何在網路上跟佛教高僧大德探討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