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雞起舞之一

    這句話出自王夫之《後漢書•郡國志》,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

    國恆以弱亡是普遍規律,是真理。所謂獨漢以強亡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強大是不可能滅亡的。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假象呢?是因為兩漢作為中央王朝的集大成者,對外征服軍功顯赫,漢朝四百年,威風凜凜,所向披靡,留下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等口號,至今讀來仍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留下了蕩氣迴腸的英雄詩篇,即使氣數已盡,但漢文化的傳播和大漢帝國的威名從未散去。

    到了漢朝末期,皇權不振,階級固化封閉保守,民生凋敝,土地荒蕪,貌似強大的軀體已日益孱弱,最終轟然倒踏。所以實際上漢也是以弱亡。

  • 2 # 思思思行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所謂的“國恆以弱亡,漢獨以強亡”,只是表述東漢在被取代之際,相對於當時的周邊民族來說,它還是具有相對強大實力的。

    事實上,強亡也好,弱亡也吧,所亡者,非國也,只是換了國號、換了皇帝而已!真正的亡國,是國破、家亡、族滅!

    武則天以周代唐,那時候國家強大吧?一樣會發生改朝換代!權力更替,啥事情都可能發生,旦夕之間,改朝換代亦不乏其例。比如,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後周,隋文帝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而建大隋!

    總之,大多數所謂的“亡國”,僅是一場權利遊戲而已。

  • 3 # 一隻沒啥文化的羊

    秦不強?隋不強?強的多了去了沒什麼獨漢以強亡,吹牛逼而已。

    亡國無非就是國王傻逼,或者體制傻逼。勵精圖治亡國的,那是時運不濟,小國寡民。

  • 4 # 梁瑞林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史書《後漢書•郡國志》中,之所以寫道“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這是與他寫這部史書的初衷有關,那就是給國家統治者推薦一個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策。“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嘛。

    “國恆以弱亡”很好理解,與大家常說的“人弱受人欺,馬弱被人騎”“弱國無外交”是一個道理。你弱了,人家來侵略你、打你,自然就滅亡了。

    “獨漢以強亡”說的是,強本來是沒有人敢來侵犯、不應當滅亡;也就是說,漢強,本來是不應當滅亡的、但卻滅亡了,能不“獨”此一家嗎?全句話的重點不在於告訴弱國統治者存在亡國的危險,而是用一個“獨”字警告強國的統治者“你雖然強,在某些方面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有可能玩完”。當然強國的滅亡與弱國的滅亡不會遵循相同的模式,自然另有一番風景。《後漢書•郡國志》的作者,就是用這句話,來吊起強國統治者讀該史書的胃口。至於強國是因集體腐敗誤國;還是之所以國強是因為將相強,將相過強,則功高蓋主、欺主,以致篡位。強漢獨亡究竟屬於何種原因,且聽我的《後漢書•郡國志》慢慢道來。

  • 5 # 歷史小知識愛好者

    是因為在漢武帝時期擊敗了匈奴,所以接下來相當一段時間,華夏文明周邊都沒有任何強大對手。

    西漢滅亡時,是由於王莽篡漢。王莽篡漢之前,為掩蓋自己的野心,表面上還是當了一名能臣的。

    東漢滅亡時,其實漢朝已經相當衰落,整個東漢王朝表面上是皇帝統治,實際上,東漢門閥林立。世家大家對於遊牧民族還是相當警惕。直到三國末期,晉代初期人口減少,才導致五胡亂華。

  • 6 # 笑傲江湖之遠

    這麼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西漢滅亡是內部問題,東漢滅亡也是內部問題,兩漢滅亡時,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還保留一定勢力,且都不是因為外部壓力而亡。漢武帝以後,漢朝對外少數民族作戰,很少有敗績,東漢直到快滅亡時候,對外作戰都是碾壓對手。

    對比一下其他大統一王朝,唐朝前期很強盛,但中期開始便時常面對吐蕃的進攻,敗多勝少,兩宋皆亡於外族入侵,明朝雖然是亡於農民起義,但後期面對後金,大敗於薩爾滸之後,已無力應對關外後金軍事進攻,至於南明小朝廷,更不用書了。。。

    反觀漢末,黃巾起義開始,直至東漢滅亡前,北方的曹操還能大破南匈奴,北征烏桓,大敗鮮卑,西伐羌氐,讓西域諸國來朝。蜀漢能降服西南少數民族,七擒孟獲就源自於此。東吳孫權統一南方地區,包括交州(越南中部北部)、珠崖(海南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婚帶男孩,會被人看不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