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虎門自由人服裝
-
2 # 忠山學書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裡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麼?這裡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麼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恆的,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註釋
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叢刊》本),這篇散文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此之前蘇軾因烏臺詩案(元豐二年)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後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後赤壁賦》。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並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舊址,當地人因音近亦稱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點,將錯就錯,借景以抒發自己的懷抱。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歲在壬戌。
既望:既,過了;望,農曆十五日。“既望”指農曆十六日。
徐:舒緩地。
興:起,作。
屬:通“囑(zhǔ ),致意,此處引申為“勸酒”的意思。
少焉:一會兒。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橫江:籠罩江面。橫,橫貫。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縱:任憑。一葦:像一片葦葉那麼小的船,比喻極小的船。《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如:往,去。凌:越過。萬頃:形容江面極為寬闊。茫然,曠遠的樣子。
馮虛御風:(像長出羽翼一樣)駕風凌空飛行。馮:同"憑",乘。虛:太空。御:駕御(馭)。
遺世獨立:遺棄塵世,獨自存在。
扣舷:敲打著船邊,指打節拍,舷,船的兩邊。
擊空明兮溯流光:船槳拍打著月光浮動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動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我的心思飄得很遠很遠。渺渺,悠遠的樣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懷,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為蘇軾借鑑的屈原的文體。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詩文多以指自己所懷念嚮往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著節拍應和。倚:隨,循 和:應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傾訴。怨:哀怨。慕:眷戀。
餘音:尾聲。嫋嫋:形容聲音婉轉悠長。
縷:細絲。
舞幽壑之潛蛟:幽壑:這裡指深淵。此句意謂:使深谷的蛟龍感動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 離)婦: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嫠:孤居的婦女,在這裡指寡婦。
愀(qiǎo 巧)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肅地端坐著 危坐:端坐。
何為其然也:曲調為什麼會這麼悲涼呢?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
繆:通"繚"盤繞。
鬱乎蒼蒼:樹木茂密,一片蒼綠繁茂的樣子。鬱:茂盛的樣子。
舳艫(zhú lú 逐盧):戰船前後相接。這裡指戰船。
釃(shī)酒:斟酒。
橫槊(shuò ):橫執長矛。
侶魚蝦而友麋鹿: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友。侶 :以...為伴侶,這裡是名詞的意動用法。麋(mí):鹿的一種。
扁(piān )舟:小舟。
寄:寓託。
蜉(fú)蝣:一種昆蟲,夏秋之交生於水邊,生命短暫,僅數小時。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
渺滄海之一粟:渺:小。滄海: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
須臾(yú):片刻,時間極短。
長終:至於永遠。
驟:數次。
遺響:餘音,指簫聲。悲風:秋風。
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虛者如彼:指月亮的圓缺。
卒:最終。消長:增減。長:增長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語氣副詞。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造物者:天地自然。無盡藏(zàng ):佛家語。指無窮無盡的寶藏。
共食:共享。蘇軾手中《赤壁賦》作“共食”,明代以後多“共適”,義同
更酌:再次飲酒。
餚核既盡:葷菜和果品。既:已經。
狼籍:又寫作“狼藉”,凌亂的樣子。
枕藉:相互枕著墊著。
既白: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瞭)。
-
3 # 秀雲涵天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經蘇轍等人多方營救才免罪釋放,年底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上遭受沉重打擊,但生性曠達的蘇軾卻能在山水遊樂中獲得解脫,寫下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賦》和《後赤壁賦》。
《赤壁賦》以遊賞山水為題材,先總寫遊地的優美景色和遊人的歡快心情,突出“樂”字,“樂”助酒興,“酒”添樂趣。接著蘇軾藉助比喻、誇張、想象去表現洞簫哀音的悲咽低迴,引出“悲”字。
人生短暫,觸景傷懷,是客之悲源。由眼前實在之江月思渺茫之人生與宇宙,一面“哀吾生之須臾”,一面“羨長江之無窮”,並奢望“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卻冷靜列舉眼前的江、月等景物,分析去、留、增、減的辯證關係,總結出人生之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舜;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文章借主客對話,表達正反觀點,客服主辨,東方既白。讀者彷彿穿越時空,經歷月下泛舟,聽取主客答辯,感悟人生之真理,慨嘆宇宙之無窮。
-
4 # 翰林L
《前赤壁賦》
原文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願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口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舮千里,旌祺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兒友麋鹿,駕 一葉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傲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隨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知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旣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下乘船遊覽,清風徐徐吹來,江面上波紋不起。於是我舉酒敬客,吟誦《明月》詩篇裡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面的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和牛宿之間。銀白的霜霧在江上瀰漫,波光閃閃,與青天相連。任憑這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飄蕩,越過茫茫無邊的江面。江面多麼浩瀚啊,船兒宛如憑空駕風,不知將停在何處;飄飄搖搖啊,我們好似離開人間而獨立,生了翅膀變成神仙。
在這裡,我們越喝酒越高興,於是敲擊船舷唱起歌來。唱到:“桂木做的棹啊蘭木作的槳,擊打著清澈透明的江水,迎頭穿過那流動的銀色月光。我的情懷啊,深遠而無窮。遠望那美人啊,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位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伴奏起來。那聲音嗚嗚咽咽,既像哀怨又像愛慕,宛如哭泣又如傾訴,餘音嫋嫋,恰似細而不斷的絲縷。這簫聲使潛伏在幽深洞穴的蛟龍起舞,使居住在孤零零的小船上的寡婦哭泣。
我不由因憂愁變色,理一理衣襟,挺直身子坐著,問客人道:“為什麼簫聲這樣淒涼呢?”
客人答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句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河環繞,草木茂盛,這不是曹操被周郎所困的地方嗎?當年他攻破荊州,出兵江陵,順流東進的時候,戰艦千里相連,旗幟遮住了天空,臨江飲酒,橫握長矛作詩吟詠,真是一代英雄啊,但是如今他在哪裡呢?何況我和您不過是砍柴捕魚,在江邊沙洲活動。我們和魚蝦為伴,同麋鹿交朋友,乘著一葉扁舟,舉著葫蘆瓢來互相敬酒。我們像蜉蝣一樣把短暫生命寄存在永遠不老的天地,渺小的如同滄海中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暫,羨慕那長江的無窮。希望同神仙一起遨遊,抱著明月而永生。既然知道不能馬上實現,只好把這嫋嫋的簫聲託付於悲涼的秋風。”
我對客人說道:“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嗎?像這不斷流淌的江水其實並沒有流去;猶如那時圓時缺的月亮,可是沒有一點增減啊。因為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來觀察它,天地萬物在一眨眼的時間內也不會保持原樣。若從不變的方面來看它,那麼萬物和我都是永恆不滅的,又何必羨慕江水和月亮呢?再說這天地之間,物各有其主,只要不歸我所有,那就絲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就成為悅耳的聲音,眼睛看見了就成為悅目的顏色,獲取它們沒有禁令,享用它們不會枯竭,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無窮無盡的寶藏啊,這些是我和您能共同享受的快樂。
客人高興的笑了,洗洗酒杯又喝起酒來,菜餚和果品吃光了,杯子,盤子亂放亂擺,大家相互緊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發白。
賞析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反對新法而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名義上是管理地方軍事的助理官)。這篇賦是在度過了兩年多苦悶貧困的謫居生活之後,於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寫的,它反映了作者當時複雜、矛盾的心情。在長江、漢水流域共有五個地方叫赤壁。三國“赤壁之戰”舊址一般認為是在今湖北嘉魚縣境內。但本文蘇軾所遊赤壁,是當今湖北黃岡的赤壁磯,兩者並非一地。
全文以作者感情的三個起伏來分成三個段落。先從清風和明月交織的江山美景中,寫出作者被引起的“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樂,繼而從對歷史人物的憑弔中又跌入了現實人生的苦悶;最後仍從眼前景物立記闡發了“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解脫。賦中的主客對話實際上是詩人的內心獨白,是賦的傳統手法的靈活運用,也是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折、掙扎和解脫過程服務的。蘇軾這種齊物我、等榮辱、同生同死生的處世哲學,對於一部分在政治上失意計程車人來說,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即使他們能在受到政治打擊後仍不厭人不厭世而保持樂觀的精神,但也會導致產生縱情山水、得過且過的避世傾向。但他能夠一貫保持正直不阿的品德和豁達樂觀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
5 # 曾昭俊52471172
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赤壁賦是其著名的一篇賦體文章,流傳千古。這篇文章用以文為賦的形式,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也吸收了散文的筆調與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對偶的束縛,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情致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全文抑揚頓挫,文思泉湧,無論是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開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情景與理念的融合。文章以風和月為主景,山和水輔之,分三層表現了作者複雜矛盾的心情,內心世界的變化。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飄飄欲仙,其喜洋洋,沉浸於美景而忘懷俗世的快樂心情。繼而憑弔歷史興亡,感到人生苦短,變化莫測而跌入現實的痛苦。最後透過與客的對話,闡發了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了人與萬物的永恆。全文表現了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使景,情,理的述說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是一篇空前絕後的好文章。
好文共欣賞,全文如下
赤壁賦
一一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
6 # 未來美學研究
《前赤壁賦》是蘇軾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展開,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拓展性實踐。
-
7 # 簫歌隱隱
為什麼好多人更喜歡蘇軾,是因為蘇軾在詩、詞、文、書、畫等各方面縱橫恣肆,造詣非凡。蘇軾不僅詩、詞頂級得好,蘇軾的散文也超級的棒!《醉翁亭記》、《石鐘山記》、《赤壁賦》、《後赤壁賦》,不僅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也代表著文學史上散文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前赤壁賦》,作者把情景和議論無縫結合,讓自然風光跟內心情感完美統一,展現出了濃厚抒情意味和清新自然藝術品味,實為文賦中的嘉佳之作。在中國文學上有著非常高階的地位,對後來的文、賦創作產生了非常重大影響。
倘若這樣泛泛說影響不夠具體的話,最直接的影響是,我們多少人寫東西的時候,引用了其中的語句,不是嗎?
這裡就不全文翻譯了,挑幾句自己喜歡的和分享給自己: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告訴人們,只有那些“目之所及,耳之所聞,心之所感……”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其餘的都是身外之物讓人不覺為之豁達。顯現了文學作品開化矇蔽,獨特而神奇的效用。
-
8 # 桃花塢裡桃花扇
閱黃君文吟有感,遂斗膽夫復翼翼撏筆,諄弗責佻㒓乎?[祈禱]…………1.[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玫瑰]……{<拙譯白>:}……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已到了十五的日子,姓蘇的人(作者)陪著客人坐在船上,遊玩到那赤壁的下面去。清爽的風,慢慢地吹來,水面上的波浪,倒不曾起來。(作者)拿起一杯酒來勸著客人喝,讀著明月的詩句,唱著《窈窕》的一首詩。過了一會兒,那月亮高高的出現在東山的上面,移上移下在北斗星和牽牛星的中間。那白色的露水,鋪滿在江岸上,水面上照出來的光彩,連著那天際。放飛那一隻小舟,聽憑它飄到什麼地方,(卻見)浮在這一萬頃大的水面上。心裡便覺得空空蕩蕩很寬大的地方呵!好像身體在那空中趁著風勢,卻不知它到什麼地方會停住;身體好似很輕地被拋下了這個世界上,獨自站著,魂靈就像鳥一般地飛出了身軀,卻做了“仙人”。在這個時候,喝著酒,心裡的快樂已到了最高處,手打著船邊,唱起了歌。歌裡的句子是說:“拿桂樹做著櫓啊,又拿蘭木做一支漿打著,那清空明亮的水啊,隨著水勢的搖擺,就可見水面上光彩的流動!這時我心中朦朦朧朧又想起,牽惦著那朝廷上的好官啊,好似就像在天的那一邊地方!…[玫瑰]………2.[原文:]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祈禱]………{<譯白>:}客人有吹著洞簫的,跟著他的歌聲,和著唱著。他聲音嗚嗚的,似有怨恨的意思,又似有愛慕的意思,還似有哭的聲音,像是在訴之心事!後面剩下的聲音,飄飄蕩蕩好像一根線彎曲不斷。喚起那深在山洞中躲著的蛟龍,及孤船上落下眼淚的寡婦。(作者)心中很是悲傷!提起了大襟,直挺地坐著。問著客人道:“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呢?”客人回答說:“那月光很明亮,星光很稀少,烏鴉喜鵲向南面飛去,這個不正是曹孟德做的詩嗎?西面望著那個夏口,南面望著那個武昌,山勢與河流相連結形成一片很茂盛的大地,險峻雄奇!但這裡,也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正是因為東吳打下荊州奪得江陵一帶地方,那一千里路的江面上,大兵船接連著的旗子遮住了天空,軍士們篩酒歡飲,周公瑾坐在江面上手握長槍做著詩。他是一個時代的英雄呵,卻是今天到何處去了呢?況且我和你釣魚砍柴在江邊的地方,曾和魚蝦做伴,又和麇鹿結友。還搖著像一瓣樹葉似地小船,拿著酒和酒壺去合伴尋趣呢!人的身體又預示一種寄託,有時好似蜉蝣一般,棲生於天地的中間,渺小的體貌就像大海一般米倉裡的一粒米。可憐我們的生命在世界上,只有一刻兒工夫,卻羨慕這長江的水一直流著,永無停息的時候。極想拉著那飛在空中的仙人,一起到四處去遊玩,抱著明潔的月亮,渡過許多歲月,便和它一同完結。(當然)知道這個是不能夠實現的,只得寄託說不盡的心願、在這傷心的歌聲裡”。…[玫瑰]………3.[原文:]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祈禱]…{<譯白>}……作者(蘇軾)說道:“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否?那已流逝而去的是像這個樣子,但它卻不曾永久離去呀!好比月亮一圓一缺的那個情形,但是到底好像不曾消滅長滿一般吧。假如我們從它變的那一面去看,那麼天地中間的東西,實在不能夠(也不允許)留著眼睛一轉的工夫;但從它那不變的一面去看,那麼萬物和我們人類,又都是活著沒有完(停止)的時候了。這又有什麼羨慕呢?…況且這個“天和地”的中間,萬物各有它的主人。倘或不是我們應該有的東西,那就一絲一毫也不要去貪它、拿它!只有這江面上的清風,山中間的明月,耳朵裡聽得到的聲音,眼睛裡看得到的顏色,你去拿它來,沒人會攔阻的。因為去用它是用不完的!這是天地中間沒有完的一直藏著的東西呵。(如今)卻是變成了我和你們拿來尋著開心的一樁事情了”!…[玫瑰]………4.[原文:]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譯白>}……客人聽了這話,心中甚歡,都笑了起來,洗了洗酒杯再繼續坐艙喝酒。下酒的菜餚果蔬已經統統吃光了,桌上的杯子盤子也吃得零零落落。大家都一個個地靠著頭墊著身體躺在船艙裡,卻不知,那東方已露出黎明的曙光!…[贊]…[玫瑰]…[祈禱]…[送心]……[景重疊,苔痕橫齧尤如裂。尤如裂,瘦盡春光念舊月!]…[比心]…
-
9 # 左國曹
赤壁賦
宋代: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鑑賞
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透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佈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迴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雲:“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遊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遊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遊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裡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並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於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裡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悽切婉轉,其悲咽低迴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劇的持續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賴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於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實正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後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念奴嬌》詞不也說“人生如夢”麼?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徵,從歷史到現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徵,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四段。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願“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因為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希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蘇軾還是拾取眼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裡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彷彿京劇行腔中的“導板”,將引出一節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則又表明客其實不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於短暫與永恆這一哲學範疇的正確認識。關於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捨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這裡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長流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關於月亮,蘇軾認為“盈虛者如披,而年莫消長也”,意思是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但它缺了之後又恢復圓,這樣週而復始,終究無所增減,因此可以說“莫消長也”。列舉江水、月亮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係,作者再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就是說,變與不變,無論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豈但人生百年,頃刻即逝,就是向來認定的天長地久,其實也是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態;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因此,對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萬事萬物,“而又何羨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前人說過“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恰好切合蘇軾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風”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這,又回到了“樂”字上來。
文章寫了主客對話,表達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最後以第五段作結。第五段寫客被蘇軾說服了,滿面春風,換卻愁顏。“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這次更加歡快,不免開懷暢飲,直到“餚核既盡,杯盤狼藉”。客解決了思想問題,心情舒暢,無所憂慮,於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一枕好睡醒來了,一宿晚景過去了,一次赤壁之遊結束了,一篇《赤壁賦》也隨之收尾了。而讀者則在經歷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聽取了一場關於宇宙人生的對話之後,卻還久久地沉浸在作者優美筆調所表現的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只能說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但不能認為是科學的,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而相對主義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煞事物與量的實際界限。同時,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固然表現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於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麼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但也表現了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往往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託。所以他在“而又何羨乎”一句之後,掉轉筆鋒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受,從中得到樂趣。
這篇賦在藝術手法上有如下特點: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作者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湧”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裡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麼?這裡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麼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恆的,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
10 # 德高望輕
前赤壁賦
蘇軾
壬戌之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少焉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
其聲嗚嗚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訴;
餘音嫋嫋,
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正襟危坐
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東望武昌,
山川相繆,
鬱乎蒼蒼,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
下江陵,
順流而東也,
舳艫千里,
旌旗蔽空,
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侶魚蝦而友麋鹿,
駕一葉之扁舟,
舉匏尊以相屬。
寄蜉蝣於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
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
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
而卒莫消長也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
耳得之而為聲,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
餚核既盡,杯盤狼籍。不知東方之既白。
【試譯】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徘徊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裡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悽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憂愁悽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為什麼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麼?(這裡)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
於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餚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裡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
【賞析】
一、夜遊赤壁。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迴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雲:“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遊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遊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遊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二、飲酒放歌。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裡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並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於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裡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悽切婉轉,其悲咽低迴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三、人生感概。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蹟。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蹟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並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裡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託遺響於悲風”,透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願“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麼什麼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客人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蘇軾透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1)情景交融,寓情於景。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2)以文為賦,萬斛泉湧。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湧”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3)文字優美,如臨其境。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
11 # 茂哥國學館
蘇軾的《前赤壁賦》及翻譯隨便可以找到,我只談談如何理解這篇融景情理為一體的永垂不朽的優美文字。
“烏臺詩案”蘇軾差點丟掉性命,虧得眾人為他說情,甚至他的政敵王安石也為他說情,才逃過一劫,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做了團練副使,實際上是有職無權,且不得離開黃州,相當於軟禁。這是蘇軾最為艱難的一段日子。《赤壁賦》就是在這個時候創作的。
這篇文質兼美的文賦裡,我們看不到蘇軾的沮喪、憂慮和痛苦,卻讓我們看到了他的通透、思辨和豁達。
文章的開頭寫他與朋友夜遊赤壁的情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光皎潔,白霧橫江。他們泛舟江面,誦詩抒懷,飲酒放歌,好不逍遙自在。
然而一位吹蕭人幽怨的曲子打破了這優美而歡樂的氛圍。這蕭曲悲咽低迴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起了波瀾。
接下來吹蕭人解釋蕭聲悲涼的原因,以歷史上功勳顯赫的英雄人物曹操與自己的渺小對比,以明月和江水的永恆與人生的短暫作對比,對人生短促無常發出感嘆,表達了一種消極的人生觀。
全文第四段作者同樣拿月亮和江水作比針對吹蕭客人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萬物無時不在千變萬化;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人類和萬物都是無窮無盡的。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宰,個人不能強求。我們免費呼吸著江上的清風,觀賞著山間的明月,江山無窮,風月長存,我們還有什麼不滿足呢?這一段讓我們領會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讓我們看到了蘇軾雖身處逆境卻保持了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也讓我們心有所悟,心有所得,繼而改變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最後寫吹蕭人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接續了開篇的遊賞之樂,而至於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人生就是這樣,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不過百年人生的我們有什麼理由整日營營苟苟、錙銖必較、怨恨憂愁呢?
-
12 # 讀書是福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漂流到各處,越過那茫茫的江面。前進時就好像凌空乘風而行,並不知道哪裡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在這時喝酒喝得高興起來,敲著船邊,打著節拍,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做的船棹蘭木做的船槳,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懷悠遠,展望美好的理想,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依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麼?(這裡)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被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
13 # 文藻巧翁
一,前
《前赤壁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官貶黃州時期,王安石變法後,蘇軾連續上書反對變法,並請調外任,尤其當他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時,“不敢默視”,“緣詩人之意,託事以諷”(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王安石罷相,新進權貴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於元豐二年(1079)尋章摘句,羅織罪狀,彈劾蘇軾“訕謗朝廷”“指斥乘與”,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御史府,《漢書-朱博傳》:“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其上。”因稱御史臺為“烏臺”。蘇軾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當了一名閒散小吏,《前赤壁賦》就寫於黃州任所。
二,賦
《前赤壁賦》表現的思想是非常豐富的,作者謳歌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讚美了英雄的業績,抒發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傾吐了胸中的鬱悶和不平;同時也流露出了一些逃避現實,隨緣自適的思想情緒。但作者處於逆境中,沒有消極頹廢,而是表現出一種曠達的精神和灑脫的態度。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有人說此賦是“在詩情畫意之中向讀者注入腐朽的人生哲學。”這恐怕是不合適的。古人論者有其題旨是“發遺世之響”,有說是“弔古今不盡之意”,有說是抒“山水之癖”,有說是“發胸中曠達之思”。今人論者多說其詠物寄概,闡述人生哲理。更有人立言說此賦乃蘇軾借史事暗託元豐四年宋王朝軍隊靈州之敗,譏變法派與宋神宗的,另有宏旨深意。其實,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正是其永恆魅力之所在。
《前赤壁賦》中流露出明顯的道釋兩家思想。與早年不同,蘇軾後來極強調佛老思想與儒學的一致。他贊同“孔老為一”、“儒釋兼通”。力求三教合一,他所倡導的“蜀學”,即為儒、道、釋三家思想混合體。在蘇軾的文學創作中,佛老思想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前赤壁賦》中“變與不變”、“物我永存”思想及齊生死、等榮辱、同憂樂的人生態度,顯然來自佛老思想。這是蘇軾在逆境中保持達觀的精神支柱。他說:“學佛老者本期於靜而達”,所謂“達”,指識見通達、因緣自適,乃至臨危履難而泰然自若。這在《前赤壁賦》中都有所反映。
《前赤壁賦》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作者透過赤壁遨遊為線索,寫出了作者喜——悲——喜思想感情上的變化。文章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憂樂相寓,悲喜交織。文章意境優美、文字清麗、情、景、理渾然一體,巧妙地表達了作者思想的波折變化和心理矛盾的解決過程,達到妙造自然的境地。文章運用賦體文傳統的主客對答手法,駢散結合、筆調活潑,音節和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賦原是介於韻文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屬詩歌的一種。屈、宋作品和兩漢賦,通稱古賦,魏晉有駢賦,唐代又發展為律賦,到宋代歐陽修、蘇軾,才打破賦的格律,開始用散文作賦。歐陽修的《秋聲賦》和蘇軾的前後《赤壁賦》這種散文賦的出現,標誌著文賦的成熟。使其盡洗齊梁駢賦的浮麗之氣。《前赤壁賦)簡直就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
三,赤壁
應當指出的是,蘇軾遊的是黃崗赤壁,不是據後人考證的湖北嘉魚縣東南或蒲圻縣西北的真赤壁。長江沿岸,赤壁甚多,在今湖北境內稱為赤壁的地方,就有五、六處之多。有人說蘇軾遊的是假赤壁,寫出來的卻是好文章。其實這種誤會並不始自蘇軾。唐詩人杜牧於會昌二年春至四年八月(842——844)任黃州刺史,曾有《齊安郡晚秋》一詩,齊安郡就是黃州,結尾兩句說:“可憐赤壁爭雄渡,唯有蓑翁坐釣魚”,是不是杜牧也把赤壁之戰的地點搞錯了呢?杜牧喜論兵,蘇軾在黃州達七年之久,大概不至於搞不清赤壁之戰的地點。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也說“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並沒有明確肯定黃崗赤壁之戰的赤壁。但蘇軾為什麼這樣寫呢?郎曄引晁補之《續離騷敘》說:“公謫黃岡,數遊赤壁下,……觀江濤洶湧,慨然懷古,猶壯瑜事而賦之雲。”也就是說,蘇軾只不過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罷了。蘇軾曾說自己文章“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常行於當所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說文》):此恰可為《前赤壁賦》的註腳。
-
14 # 開門說事
一:蘇軾的《前赤壁賦》。
我國北宋宋神宗元豐二年,即1079年,大文豪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名義上是管理地方軍事的助理官,虛名而無實權)。
元豐五年,即1082年,蘇軾在度過了三年苦悶擾心的謫居生活以後,有感而發,立筆撰寫了蕩氣迴腸、流芳千古的《前赤壁賦》。
這篇《前赤壁賦》,全文以作者感情的三個起伏分為三個段落:先從清風和明月交織而成的江山美景中,寫作者給逗引起的“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樂;繼而從對歷史人物興亡的意念憑弔上,突然跌入現實人生的苦悶之氛圍;最後從眼前景物立論,詳解闡發了“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擺脫。
賦中的主、客對話,實際上是詩人的自我獨白,這既是賦這種文體的傳統手法的靈活運用,也是作者整篇賦文思想感情的波折、掙扎和解脫的服務的全程表達。
二:蘇軾《前赤壁賦》的白話文翻譯
《前赤壁賦》白話文翻譯的版本很多。以武漢大學的闕勳吾等先生的譯文較為精準。該譯文譯註精要,釋義明細,對讀者理解原文全貌、學習寫作技巧、理會思想內涵、順通文中之精,甚為有益。
-
15 # 假語勿言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耐客思家。”
——這一首七絕《夢中作》是北宋文豪【歐陽修】的作品;【歐陽修】因仕途失意,前程憂慮。人生的無可奈何,以及被朝庭貶謫後,一種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宋代的又一位大文豪:(蘇東坡)與之經歷相仿,遭遇相同。(蘇東坡)才高八斗,無人能及。(蘇東坡)仕途坎坷,屢遭貶謫。(蘇東坡)常受命運捉弄;但無論生活何等困苦,受到何種磨難,他所表現出來的永遠是樂天派,逍遙派的氣質。
——“秋夕明月,蘇子黃崗遊赤壁。”說的是(蘇東坡)被貶黃州,三年後和同鄉、朋友一起泛舟長江,夜遊赤壁的故事;並用賦體寫出了他的精品之作:《前赤壁賦》。(蘇東坡)是位天縱大才,他不管身處何方,總會把稍縱即逝的詩境感受,賦予不朽的藝術形式,使之長留於人世間。
——這篇《前赤壁賦》,以及在三個月之後所續寫的那一篇《後赤壁賦》,僅用了寥寥數百字,只憑文字的巧妙運用,便把人在宇宙間那種渺小的感覺道出,同時又把紅塵世界中,人生完全可以去享受大自然豐厚的所賜表明。
——在這水天的空白中,山水間,有這兩個微小的人物,泛舟於月光下閃亮的江面上,他們窺探到了那種幸福生活的秘密。這樣的幸福生活,可以分文不費,並能盡情享受。
——在那個七月十六的仲夏之夜,清爽的晚風在江面上輕柔地吹拂,水面平靜無波,蘇東坡和同鄉道人愜意地喝酒吟詩,享受著美妙舒適的夏夜美景。稍傾,一輪明月徐徐而升,出現在了起伏的東山之中,徘徊於天牛星與北斗星之間。江面白濛濛一片,霧氣和水中的銀光相連線,小船漂浮在霧茫茫的江上,如同在天上仙境中航行,人也好似在美境中遨遊。此情此境裡的倆人,任憑小舟自在漂流,隨意而行。倆人開始用手拍打著船打著舷,作為節拍,即興地唱起了歌。
——朋友善於吹簫,此時的友人便吹起了簫,(東坡)也隨簫聲和著歌唱。所吹簫音,奇悲奇徹,如泣如訴,如怨如慕,細若遊絲,餘音嫋嫋,然後的餘聲慢慢地消失在了空中。簫聲竟讓另一船上的寡婦聞聲而泣,簫聲也讓水中的魚兒感動。
——蘇東坡也為之所動;問朋友何以吹得如此地悲傷?朋友說道:“你還可曾記得,在赤壁這個地方所發生的往事?”千年之前,一場大戰,一場惡戰就在赤壁這個地方發生,(後人稱之謂赤壁大戰)就是這場戰爭,決定了魏、蜀、吳三國,三分天下的命運。我蘇東坡能夠想象曹操的戰船,帆檣如林,自江陵順流而下的情境。曹操也是一位詩人,東坡找還記得曹操在夜間作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詩句。”
——朋友又對蘇東坡說:“昔日的那些英雄,而今何在?今晚你我駕著一葉小舟,毫無拘束地享受著大自然所賜予的快樂。但我們只是宇宙間的一隻蚊蠅,滄海里的一粒砂礫。生命在瞬息間,便化作虛幻,還不如江水之無盡,時光的無窮。我真想如神仙去遨遊於太虛之中,來到月宮而長生不返。但我知道這是夢想,永無實觀之望的。所以簫聲才會如此悲怨如是。”
——蘇東坡安慰朋友道:“你應該明白江水和月亮的道理!江水滾滾東流,且始終未曾流走。月亮時圓時缺,也不見它減少或增長。我們都要明白,宇宙間的一切,是沒有永恆不變的。但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宇宙,人類和萬物都是長久而不朽的。人何必要去羨慕江水和月亮呢!再說了,宇宙中,物各有主,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去據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才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貝,你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16 # 紅雲文化社
古文的魅力在於簡潔精闢,一個字就能描繪出一副曠達的意境。
翻譯成白話文,大部分失去了原來的味道,雖然白話文看上去不那麼累了,但是文章的美好沒有了,讀起來也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李清照的一句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有人翻譯成白話後是:你知道不知道,下了大半夜的雨,那些海棠花都被雨淋壞了,只剩下葉子了。
回覆列表
文言文第一段落: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白話文第一段落: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徘徊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裡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文言文第二段落: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白話文第二段落: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悽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文言文第三段落: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白話文第三段落:。蘇軾的容色憂愁悽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嗎?(這裡)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文言文第四段落: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白話文第四段落: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
文言文第五段落: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白話文第五段落:客人高興地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餚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裡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