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蘇心理
-
2 # 心靈滌盪
“怎麼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易對親近的人發脾氣,對外人就客客氣氣?
題主感覺,一直以來生活較累,原生家庭爭吵不斷導致性格孤僻,比較內向,易怒,然後越親近的人,如父母、姊妹、朋友會不覺的提高要求,導致期望值一旦落空或未達到就容易感到失望,對一般人就沒有這種感覺。
其實,不只是題主有這樣的感覺,而是如今現實生活中我們相當一部人的真實寫照。當工作、生活受挫或失意時,就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經常動不動就牢騷滿腹,"仇恨"高漲。當在外人面前時,還尚能有所控制,有所收劍,可當面對身邊親近的人時就不再控別,不再顧忌,滿肚子牢騷傾瀉而下,盡情發洩,導致"雞飛狗跳″,"鬼哭狼嚎",讓身邊親近的人無言以對,焦慮萬分。這樣的想法、做好不妥,決不可取。
我們都知道,生容易,活容易,可生活不容易。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愛恨情仇”,就會有妒忌和怨恨。因此,你工作、生活失意或受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會化解,你不夠堅強。人生,本就沒容易的事。工作的不順心,生活的不如意,無處不在,它無時不在考驗我們的心智。
幾千年前的孟老先生就告誡我們: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先讓你受苦,往往是為了更好的回報你。就算有時上天為你關閉了某扇門,也會及時為你開啟某扇窗。
請你不要著急,要堅信必有撥雲見日的那一天,沒有容易的人生,只有不言放棄的你我。若自己不努力,經不起風吹雨打,沒有人會替你成長。
因此,當我們面對如此辛酸的生活時,要學會堅強自己,要學會真正的堅強。我們在外人面前裝作客客氣氣,那不是真正的堅強,是掩外人耳目的假堅強。因為你回到家,對待身邊親近的人,就亂髮脾氣,就大洩銳氣,就不再堅強。比如,有人一回到家,就將門摔得“砰砰”作響,嚇得兒女悄悄躲到一邊去,驚得父母悽然長嘆,惱得妻子淚眼婆娑,和衣躺下,卻輾轉反側不能入眠,大家都替你擔驚受怕。
既然,我們知道生活不容易,就要努力學會真正堅強,即人前堅強,人後也堅強;外人面前堅強,親人面前更堅強,要學會"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當自己面臨真正壓力時,要學會真正發洩,而不是在身邊親近的人面前"假″發洩。舒緩壓力的方法其實有很多,如獨自登高引吭高歌,對著高山大聲呼喊,或打球跑步換種心情......但千萬不能把在外面的不順、憤怒、委屈帶回家中,無故傷害身邊的親人。家,是我們休養生息的溫馨港灣,身邊的親人是我們生活的動力、愛的源泉。我們再失意,也要記得給妻子溫馨笑臉,和兒女歡娛遊樂,與父母家長裡短,讓父母妻兒朗朗的歡笑聲迴盪在這溫馨的港灣,讓這平淡、祥和的日子驅散塵世間所有的煩惱和不順。
-
3 # 愛生活的小北北
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行為傾向,那是源於我們對親近的人有一種安全感,敢於表現真實的自我。對於外人就比較缺乏安全感,通常會以一個面具示人,情緒行為上也更會本分一點,表現出分寸與距離感。
我們可以怎麼調整這樣的情緒呢:
一、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你自己也說了,對於親近的人就會提高要求,那我們可以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內心對自己說:冷靜10秒鐘,再說話,把自己的情緒平穩下來,在作出反應。
二、降低自己的期待感。由於親人的關係,你的期待值會提高,一旦沒達到就會失落。這有可能你自己對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吧?設定了高目標,卻達不到,從而怪自己。
將設定的目標在自己能實現的範圍裡,同時降低自己的期待感,減輕自己的壓力,有時結果會更好哦。
三、梳理自己對原生家庭的感情。因為原生家庭的爭吵,讓你對家庭有一些疲勞與抱怨,長期積壓的情緒下,也會讓你產生親人一有不對,你就會繃緊神經,開始作戰模式。這其實是你潛意識裡對家人也有一種敵對感。因此你需要梳理自己對家庭的情緒,哪些是你滿意的部分,哪些是你不滿意的部分,只有區分了這兩種情緒,你才可以比較理性的去做出自己的判斷與表達。
-
4 # 天下第998
是人就一定有情緒,這就像是人就要呼吸一樣自然。
想要控制好情緒那首先就要了解情緒,接下來我會從兩方面對樓主問題進行回答。
一、為什麼對親近的人發脾氣,對外人就客客氣氣?
“你這個人就是耗子扛槍——窩裡橫!”我們可能聽到過這樣的一句話。
有的時候確實是這樣,人喜歡對自己家裡人肆無忌憚地鬧情緒,但到了外面,卻溫順得和小綿羊一樣。所以有句話叫:我們總是把最好的自己留給外人,而把最壞的自己讓家裡人面對。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人的情緒容易爆發。如果環境是不安全的,人的情緒往往會選擇暫時壓抑,哪怕他的情緒容器已經快被填滿了。
安全的環境,意味著人不需要為情緒爆發之後的行為失控承擔後果,或者至少這種後果是可以承擔起來的。
當然,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失控可能導致親密關係破裂時,他也是會控制情緒的,這就說明,潛在的危險有時能夠讓人變得理性,進而暫時控制情緒。
除非到了情緒徹底崩潰的地步,否則理性一直在試圖控制情緒,也正因為如此,情緒才需要尋找到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去釋放。
二、如何控制情緒?
在我們生活中,情緒總是不期而至,它看不見、摸不著,但一旦它來了,我們每個人都會感覺得到。
一般來說,情緒要依靠外部的刺激。當你遇到某些外在的事件刺激時,對應的情緒就會出現
情緒是在瞬間產生的,但不一定會在瞬間爆發。事實上,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看不見的情緒容器存在著。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我們有情緒產生時就會被裝入情緒容器中,當情緒容器的容量接近上限時,也就到了情緒爆發的臨界點。
人成長得越成功,人格越完善,就越是能夠用理性來處理問題。反之,那些總是處於情緒化狀態的人,往往就是因為成長過程中出現了某種缺失,導致他們沒有掌握好使用理性的技巧。
不過,理性永遠不會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情緒。
首先,情緒容器容量再大的人也是有上限的,只不過他們容納情緒的能力更強,但當到達情緒的臨界點時,他們的情緒也一樣會爆發。
其次,所有人的情緒不光有上限,還有一個底線,這個底線是不能觸碰的,一旦觸碰,情緒立即爆發。
確切的講底線是指我們每個人內心在成長過程中的那些創傷,我們把它們深深藏在心底,但是很多時候還是會無意碰觸到,這個時候情緒就會冒出來。這個情緒或許是我們重新體驗了過去的創傷,或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過去的傷口不被碰觸。
一個人的情緒越多、越激烈,說明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越多,當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時,它的情緒容器就會被填充。填充進去的情緒沒有被合理釋放,而是被他壓抑了下來,這種壓抑會削弱人的價值感,讓人覺得很不安全。
所以這裡給出兩個建議
(1)及時清理負面情緒。單一的負面情緒對人的影響不大,累積起來的負面情緒卻能讓一個平和的人變得易怒。因為哪件事產生了負面情緒,就先去解決掉這件事,同時消除由此而來的負面情緒。(2)針對性地解決情緒來源。如果意識到自己處於易激惹狀態,可以把最近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開列清單,然後對照著看一看是哪些事情導致了什麼情緒,並有針對性地去解決這些事情,這樣情緒就可以一點點被疏導開了。同時這裡有幾個小方法來應對我們的瞬時情緒
呼吸控制人處於情緒當中時,呼吸總是短淺和急促的,譬如在憤怒的情緒下、忌妒的情緒下,或者因為焦慮而緊張,因為恐懼而退縮,呼吸變得短淺和急促,會讓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從而讓大腦處於一種人意識不到的缺氧狀態。
控制呼吸,主要是深呼吸,讓呼吸變得深入和緩慢,用調節呼吸的方式來舒緩神經,讓更多的氧氣進入人體內,從而讓大腦漸漸迴歸理性。
呼吸控制是日常處理瞬時情緒的主要方法之一,與人吵架的時候,剛要口不擇言攻擊對方,突然想到了不能失去理智,於是開始深呼吸。五秒完成一個呼吸過程,慢慢地,你的情緒就開始穩定下來了。
倒數方法可以嘗試著緩慢倒數這些數字:12,11,10,9,8,7,6,5,4,3,2,1。
讀完之後,你是不是發現無論是呼吸還是動作,都變得比倒數之前緩慢了一些,你的頭腦也稍微清晰了一些?
倒數是一種暫停當前的情緒,讓自己的思路和行為都短暫進入一種有秩序狀態的調節方法。當你因為情緒的爆發而瞬間失去理智的時候,倒數12個數字,會讓你瞬間中斷情緒,轉而啟動理性大腦。一般倒數到7就可以見效!
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必須是倒數而不是正數。1,2,3……這樣的正數往往沒有效果,因為首先它沒有極限,其次它是一種順勁的行為,“1,2,3——跑!”“1,2,3——打!”它非但不利於情緒的平復,反而更容易激發情緒,讓情緒變得更強烈。
第二,倒數的數字不要太多,最好以15為限,因為倒數的數字太多,反而會讓人陷入急躁當中,人越來越急,倒數得就越來越快,呼吸變得短促,情緒就更不容易平復了。
降低重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重心往往會越抬越高。人們經常在發火的時候一拍桌子站起來,以此抬高重心,從而讓自己顯得強大。
對於這一點,舒緩瞬發情緒的物理手段就是降低重心。
兩個人情緒激動的時候,站著爭吵很容易爆發衝突,那不妨就在情緒爆發的時候讓自己坐下來,你會發現你的情緒瞬間穩定了一些。如果坐下來還不行的話,那就坐得更低一些,甚至可以躺靠在沙發上。
轉移注意力人處在瞬發情緒控制之下,大腦的思維會侷限在由情緒所引導的一點上,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鑽牛角尖或管狀思維”。遇到這種情況,轉移注意力是一個不錯的應對策略。
就是從一件事上轉移到另一件事上,譬如因一件事產生憤怒情緒,那麼可以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不再去想這件事。
-
5 # 金嶺6755
這種現象,很普遍,現在有很多的人都會犯這樣的毛病。
最好是在遇到不順心的時候,理順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多想想自己周遭人平時好的一面,這樣會慢慢平復的!!
-
6 # 海燕—黑色的閃電
情緒是無法控制的,因為人的行為是生理的反應,發脾氣是血液中皮質醇濃度升高引起的。從現象中可以得出面對家庭你有一定的壓力和矛盾,因為這些都可以導致你心臟承壓過重使腎上腺素應激,腎上腺素應激產生大量的皮質醇,這時脾氣就上來了。
面對外人一般情況沒有矛盾和衝突,也就沒有壓力,所以就不會發脾氣。
你可以透過強化心臟來控制情緒。發脾的人一般都是心臟功能弱的表現。
-
7 # 跑步兵團
這兩個問題可以合併為一個,就是如何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
從接人待物的日常交往上說起,在親人之間有血緣關係和親情的保障。發脾氣也是一種依賴,心理學上說,人們大多數只對有安全度的人發脾氣。因為在那個安全度之內,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
誠然,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1、有時候,我們自己的慾望或者目標定的太高,脫離實際,過程受阻,遷怒於周邊的引發情緒失控,對外人卻封閉資訊,缺乏溝通,當然保持客客氣氣;
2、有時候,我們因為不夠了解自己和對方,又缺乏內觀和溝通,以至於懷著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和傷害最親密的人;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從思想上提高認,從以下兩點做起:
1、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不能過多指望別人尤其是親友的幫助和支援,對於別人提供的善意幫助,只能期待不要依賴;
2、建立自己清晰的心理邊界,對於所有的外界幫助和支援,都一樣心懷感恩,認識到沒有哪樣幫助是理所應當的。
如果對親友們發脾氣現象表現為常態化且反應過激,也不排除“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可能性,當然這有專業的量表可以進測試。
-
8 # 意歡第六感心理學
發脾氣本身,其實算不上有多不好,它是情緒激烈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應。控制不住情緒,失控發脾氣。每個人都一樣,都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這不是什麼嚴重的事。
好好地體會人該有的所有感情,才能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
但有時發脾氣習慣的內在原因之一,可能是引起別人的格外關注,內心有這種潛意識期待,就會下意識地常發脾氣,甚至把發脾氣當成求關注求關心的常規方式。甚至發展成不可自控。
這時候需要告訴自己,平靜下來。
等平靜下來之後,儘量轉換情緒,轉換環境,調節改變家裡的氛圍。
在第二天或者更晚的時候,等完全從壞情緒中走出來,並且遠離當時發脾氣的誘因之後,自己去思考或者藉助心理醫生去探究自己潛在的心理原因,一步步找到解決辦法。
-
9 # sing77
對親近的人發脾氣,對外人客客氣氣,有這種情況的人挺多。
究其原因,是因為對外怕有情緒會破壞社會關係、影響社會形象。因此對自己的言行進行了有意識的約束、甚至可能有所壓抑。而親近的人,讓我們內心有一種安全感,無意識覺得就算我們對他們爆發情緒,對方也不會因此離我們而去。
但是長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固定模式,“在外壓抑——回家撒火——感覺內疚”,週而復始。
親人因血緣關係不可能斬斷關係,但是長期頻繁承受負面情緒,也難免影響關係,造成家庭不睦,關係緊張。
家庭成員之間難以互相滋養,而會互相消耗。
“不要認為他們不會介意,就像在籬笆上釘過釘子一樣,傷害會留下永遠的痕跡。”———《哈佛家訓》
所以不妨試著在外部關係中減少壓抑,合理表達,並多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另外,不自覺的對家人、朋友有更高要求,這是人之常情。
因為愛其實包含了“要求”。這其實是一種尋求“愛的確認”的表現。
但是也需要去覺察自己的早期原生家庭關係中的“被照顧、依賴”需求有沒有被充分滿足。
如果早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就會在成年後的關係裡不自覺的渴求。
一旦落空,舊有的“失落、挫敗、憤怒”情緒再次被啟用,就會產生強烈情。
大大超出引發生氣事件的本身合理情緒強度區間,以致讓對方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如果是這種情況,需要認識到,這種情緒不只是眼前之人之事引發,與自己的早年情感情緒記憶有很大關係。
對方很大程度上無辜“背鍋”了,這樣,對對方的不滿也許會稍稍平復。
對於自己早年缺失的心理營養,不妨試著用提出要求的方式具體明確的表達出來。給周圍人機會了解我們的內心需求,家人朋友出於對我們的關愛或許願意給予滿足。從你的描述來看我還注意到“原生家庭爭吵不斷”,那說明這種對家人發脾氣對外人客氣的模式可能是你自小從父母身上習得的。
作為父母他們示範了互相爭吵的相處模式。
孩子就會接收到“家人之間可以隨意發情緒、爭吵來進行溝通”這樣的家庭信念資訊,儲存進自己的大腦。
在自己成年成立家庭之後也會無意識依此行事,而不覺得有任何不妥,以致無意傷人。
-
10 # 迷茫的醫學畢業生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我的表弟,他就是這樣一種性格的人,他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暴怒,越親近的人越是如此,對外人反而知冷知熱,曾經我和他一起聽見他和女朋友通電話,不知道為何他突然生氣起來,把電話哪段的女孩罵得死去活來,言辭粗鄙不堪我就不在這裡說了,大家自行腦補,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因為那女孩讓他少抽點菸。可是我怎麼想也想不通,這是為他好啊,他不領情也罷了,這樣罵人確實匪夷所思。當然神奇的事,表弟去年就結婚了,新娘就是那個捱罵的
-
11 # 雪兒S生活情感
大家好!
“怎麼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易對親近的人發脾氣,對外人就客客氣氣。”
生活中,我想我們許多人都會這樣,我自己也不例外。這在眾多人裡幾乎成了慣性,現實不容質疑。
題主說:一直以來,生活較累,原生家庭爭吵不斷導致性格孤僻,比較內向,易怒,然後越親近的人,如父母、姊妹、朋友,會不自覺的提高要求,導致期望值一旦落空戓未達到就容易感到失望,對一般的人就沒有這種感覺。
現實的無奈,促成了這一事實的存在。工作、生活中少不了累,報怨,在外,也許是因為面子,不會在別人面前發脾氣。回到家,緊繃的弦鬆了下來,看到什麼不順就會發脾氣,憤悶的情緒一下就發洩了出來,也不管面前的家人是誰,父母也不例外,發洩完了又後悔,怎麼會對父母發脾氣,真是大逆不道。
情緒是人心的滋生品,人心決定人性,人性決定人的脾性。
借句話說,人在江湖漂,那能不挨刀。眾生界,眾生相。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人性也是一樣,可以克隆,但無法雷同。
這就需要我們調整自己,定位自己。
知道了脾氣是怎麼來的,起源於情緒,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收斂情緒,掌控情緒,就是我們該學習的了。
禪語有云:“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執著於某一事或某一物,就會患得患失,煩惱也接踵而至;如能看開一切,心無掛礙,就會無所畏懼。人生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當你看淡得失、無謂成敗的時候,反倒順風順水、遇難成祥。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有一顆平常心,遠離混濁,平靜如水,不為世間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人生無論順境、逆境,切記收斂、忍耐;無論得意、失意,切記看淡、隨緣。當脾氣來的時候,福氣也就走了。人的優雅就在於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四時寒。
有語云: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善於控制自己不良情緒的人,定能成大事;言多必失,智慧用語的人得人心。
因此,無論多大的事,學會靜心凝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方能致勝。
-
12 # 想做三觀正的好青年
人對親近的人比較隨意,因此容易暴露本性。因為知道就算我發脾氣你也會原諒我,就是說沒什麼犯錯成本,所以才肆無忌憚。面對陌生人當然要帶好面具維持好的形象了,這也是人的一種社會屬性。
-
13 # 西平絮語
情緒是人對所發生事件的一種突發反應。情緒不同於理性,理性考慮的是外在事物的客觀邏輯;而情緒指向的是自我,我高不高興,我願不願意,我有沒有價值,也就是說情緒關注是我們自身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自身的價值感是否得到了認可。所以,每個人都有情緒。積極的情緒可以使我們產生健康的行為,消極的情緒則可能使我們做出破壞性的行為。由此,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顯得至關重要。
看過《甄嬛傳》中飾演“溫太醫”張曉龍的採訪,他說以前有段時間他回到家的時候,由於在外工作一整天受到的壓力、人情冷暖及其他事情導致情緒壓抑,看到家裡人吵鬧的很,東西擺放不整齊,臉上就會由晴轉陰。以致於後來幾次再邁進大門,房間裡的人瞬間會安靜下來,只緊張的打聲招呼:你回來啦!他進門後家裡人再沒有以前的歡笑,讓每個人都感到很拘束。他立刻開始反思自己,家本來是一個溫暖的港灣,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打拼不就是讓家人過得幸福快樂嗎?如果他們因為我的情緒不快樂了,我這樣做還有什麼意義。他開始放低對家人的要求,每次進家門前都到外面的公園溜達一圈,把自己在外一天的一些不良情緒消化掉。家裡又恢復了以前的歡笑。這是為什麼對家裡人容易發脾氣的最好例子了吧?
家原本是我們療傷享樂的港灣。生活壓力、經濟壓力、人際關係使我們每天旋轉在各種各樣的情緒中,回到家看到家人不是處在我們想象中的狀態中,一整天的負面情緒就會突然失控;再者,家裡人對我們期望過高,比如:錢掙的少,沒有記住老婆孩子生日,在外應酬時家人一個又一個電話······都可能導致我們回家後大發雷霆,弄的家不安寧。
這些事情,在外人身上我們一般都會隱忍:因為工作、生活環境不允許我們亂髮脾氣,那是我們的經濟命脈。再者,你發脾氣了,對方肯定也會發脾氣,在一個不和諧的環境中是無法長期生存的。我們還是很理性的,所以就容易把一天的壞情緒發洩到家人身上。
為了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安寧、生活工作環境的和諧,一定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首先,允許負面情緒的存在: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時候的,只有坦然面對,才能正常、合理的處理這些情緒。關鍵是學會疏導、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可以找人傾訴或者大哭一場,釋放自己的情緒;可以感受下大自然的美妙,到處走一走,排解自己的情緒;可以約朋友去看場影片、打球、游泳······放空自己的情緒。再者,把負面情緒當成一個瞭解自我的視窗: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哪些心理需求被過度壓抑和忽略了,不斷的和自己心理陰影和解,讓負面情緒成為促進我們成長和成熟的力量。
最後,我們還是要不斷的自我探索和成長。當我們不再感覺受到傷害的時候,不良情緒也隨之消失了。
-
14 # 中醫健康接著聊
對於家人和外人有不同表現狀態,源於我們內心,是社會認知讓我們把不同關係的人進行了分類。通俗的說,就是處理社會關係和家庭關係的差異。對外人交流(完成社會關係),內心可能是沒有完全敞開的,很多時候,我們儘量來把這層社會關係做的很完美,無論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許或者其他什麼目的。這層社會關係我們都會盡力維持好。
對家人(家庭關係),因為大家彼此非常熟悉,我們的所作所為一般不會帶來特別嚴重後果,所以容易出現完全敞開心扉的說話方式。當然不贊成大家都這樣做。因為家庭小社會,社會大家庭。家庭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應該多思考,冷靜下來處理問題,這樣才不容易隨便發脾氣。這樣對自己和對家人都有好處。
一直以來生活較累,原生家庭爭吵不斷導致性格孤僻,比較內向,易怒,然後越親近的人,如父母,如姊妹,朋友,會不自覺的提高要求,導致期望值一旦落空或未達到就容易感到失望,對一般的人就沒有這種感覺
回覆列表
理解你的這種感受,其實不止你一個人有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有這種現象:把好脾氣給了別人,而對自己身邊的人、親近的人卻很多指責、暴怒、控制不住自己不情緒。
你之所以人前人後兩個面孔、兩個“自我”是因為潛意識裡你知道家人、親近的人愛你,你的潛意識知道他們不會傷害你,所以,你就釋放了自己的情緒,而在外人面前,你的情緒都被有意識控制到深層次的潛意識形態。
改變這種情況的三個步驟:
(1)識別情緒
(2)接納情緒
(3)處理情緒
1、識別情緒:
首先要覺察到自己有情緒,其次識別是什麼情緒?情緒的表現有:傷心、委屈、憤怒等等,不同的情緒背後有不同的深層次原因。覺察並識別自己的情緒,情緒問題已經得到了一部分解決。
2、接納情緒:識別到自己的情緒以後,先接納自己的情緒,理解它的存在及產生這種情緒的合理性。能夠做到這一步,基本上你的情緒已經得到了緩解。
3、處理情緒:找出自己情緒背後有哪些深層次的需要未被看見,它給你帶來的感受是什麼?這種感受讓你產生了哪些不合理信念,這種不合理信念會給你或他人帶來哪些危害?當你做完這些,你的情緒基本就已經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