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文景j
-
2 # 東郭小記
習俗主要體現在節日,婚喪嫁娶方面。
我老家是甘肅定西,習俗很多的一個地方,比如二月二龍抬頭的一天,母親會吵一些豆子,大豆跟豌豆,寓意叫舅舅,家庭和睦。清明節我們會給逝去的人墳頭填土,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好。小年後會把家裡的所有角落打掃的乾乾淨淨,掃堂。還會請灶神。做老家的特有食物,攪團。
-
3 # 大李161966995
我們無錫,屬江南吳地,魚米之鄉,山水靈秀,人文薈萃,自古民風純樸,富碩安逸,一年四季有許多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單說過年就有很多儀式活動,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秋去冬來,地裡的農活基本結束,農村進入農閒時期,農民辛苦了一年,也到了犒勞自己的時候,一進入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了,我們俗稱忙年。
1.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煮,有甜有鹹。甜粥裡邊放紅棗、赤豆、黃豆、花生、糯米、桂圓乾、蓮心、小米、薏米、紅糖等,鹹粥裡邊放芋頭、黃豆、回芽豆、花生、蘿蔔、青菜、鹹肉、鮮肉、香腸等。寺廟裡也用大鍋煮上,俗稱佛粥,施捨給哪些無家可歸的人。
2.臘月十七十八撣簷塵,我們無錫有句俗語,十七十八,越撣越發。到了臘月十七,家家戶戶就要開始大掃除了,裡裡外外,洗洗刷刷,除晦氣,扔舊物,收拾一新,寓意辭舊迎新。忙完之後,男人就去理髮,去澡堂洗澡了。
3.臘月二十四送灶王爺,這一天,家家戶戶在灶頭上供上水果點心,以及飴糖做的元寶和糕餅,希望黏住灶王爺的口,請灶王爺去天庭玉皇大帝那裡少說壞話多說好話。
4.臘月二十五蒸糕做糰子,祭灶後,家家戶戶就忙著做糰子蒸糕了,糰子分鹹甜兩種口味,鹹的白色,餡是蘿蔔絲油渣或青菜豬肉。甜的定是青糰子,有豆沙餡和芝麻餡。年糕象徵著年年高、節節高,糰子象徵閤家團圓。
5.臘月二十七祭祖祝饗,這一天一大早就開始準備祭品,三葷(肉、雞、魚)三素(青菜、豆腐、百葉),水果三樣,點心三樣,糕頭,年蘿蔔,酒和羹飯。祭品供上八仙桌,放好碗筷,倒好酒,點上香燭,全家男女老少穿戴整齊開始按長幼順序叩頭跪拜。
6.徐夕夜吃年夜飯守歲,一早起來先貼上大紅春聯,然後開始忙年夜飯。大年夜全家老小圍坐一桌吃團圓飯,這一餐雞鴨魚肉,葷素齊全,青菜菠菜黃豆芽必有,象徵健健康康,四季如意。吃好晚飯,大家圍坐在一起嗑瓜子吃花生,桌上桔子蘋果荸薺香蕉和各式糖果任意食用,吃著喝著樂著一直到下半夜快天亮時,才上床睡覺。
7.大年初一拜大年,大家見面都要作揖相拜,互道新年好,最開心的當數小孩子,一早穿上新衣新褲新鞋子,蹦蹦跳跳去給長輩拜年拿壓歲錢,然後去放爆竹放焰火。大年初一不動刀,寓意免一年口舌是非。大年初一不掃地,意思財富留在家。
8.年初二小媳婦回孃家,初三燒門神紙,初四接灶神,初五迎財神,初六送窮鬼,初七慶人日,初八慶穀日,初九慶天日,初十祝賀老鼠嫁女,初十一請女婿,初十二搭燈棚,初十三點灶燈,初十四試花燈,正月十五賞燈猜謎鬧元宵,到這一日年基本過完。
-
4 # 曹銳
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獨自的特色和喜聞樂見的風俗。
今天咱們就聊聊我家鄉冀南平原農村過年的事,當然這是筆者小時候的風俗,現在的春節符號就是放假,已經沒有過年的味道了。
那時候沒有暖冬這個詞,冬天是真的冷,雪也靠譜,房頂上田野裡白茫茫一片。臘月二十三村小學準時放假,凍得流著鼻涕的娃娃們揹著凳子開心的撒腿往家跑,因為從今天起就開始過年了。那時候不記得家長怎麼過問期末考了多少分這個事,一本不太厚的寒假作業也根本就沒放在心裡,更沒有輔導班。
臘月二十三包菜乾(蒸大包子)。晚上家家祭拜灶王爺,在灶王爺前燒香,擺上貢品,當然得有大糖(麥芽糖),意思是讓灶王爺在天庭彙報工作時多替百姓美言,期盼來年家宅平安,五穀豐登。
當然大糖最後成了小孩子嘴裡的美食。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打掃衛生,小孩要幫父母幹活,把房頂棚上的灰塵,蜘蛛網掃除掉,乾乾淨淨過年。
臘月二十五蒸饅頭,
臘月二十六蒸花糕,麵粉紅棗做成漂亮吉祥的圖案的麵食,用來祭拜天地和祖先。
二十八趕大集,把沒有置辦年貨要置辦齊全,父母在集上買,小朋友擔任運輸,一趟一趟往家裡背年貨,樂此不彼。
臘月二十九燉大肉,切成大方子的五花肉在柴鍋裡翻滾,香氣撲鼻,骨頭啃得小孩滿臉是油,肉湯燉海帶紅蘿蔔也是過年的重頭菜。
大年三十早上貼春聯,孩子們用凍得通紅的小手把糨子抹在門框上,春聯貼好年就正式開始了,中午放鞭炮吃餃子,下午在屋裡中堂位置上把家族譜掛起,擺上豐盛的貢品,男人去祖墳上把列祖列宗請到家過年享受子孫後代的供奉。
晚上沒有電視,孩子睡的早,睡前把新衣服拿出來放在床邊,把鞭炮放在枕頭底下為了熥幹,如果半夜聽到鞭炮響,準是誰家的炕太熱,把枕頭底下的鞭炮引著了。
初一“起五更”,是過年的重頭戲。四點左右,聽到鞭炮響孩子不用大人叫就爬起來了,用臉盆裡的剩水洗臉,初一早上忌諱潑水,潑水就是潑財。穿上新衣服放鞭炮,先給祖宗磕頭再給老人磕頭拜年,爺爺奶奶高興的把壓歲錢塞進孫子孫女的褲兜裡。開始吃餃子了,今天要吃四頓飯,看誰有福氣吃到有硬幣的餃子。
然後開啟大門,鄰里之間相互拜年,小輩給老輩磕頭,磕頭磕的膝蓋疼。
初二開始串親戚,姥姥家,姑姑,姨姨家還有其他親戚家都需要要去,串完親戚就到初五六了。
轉眼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午吃餃子放鞭炮,晚上在家裡點“起火”,去街上看煙花,小孩提著姥姥送的燈籠比誰的漂亮。正月十六要早起,拿著鐵鍬揹著爐灰倒在在村外,再裝上一些新土揹回家,這個習俗叫倒窮灰背富土。家家門口要點堆柴火,烤火為了求財祛病。家裡有騾馬的都牽來遛遛,比賽看那個跑得快,也是為春耕做準備。
早飯是餃子,湯裡煮著縵檸(油菜花的根莖)吃了縵檸不生雜病是個美好的期盼。
上午就熱鬧了,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人山人海,歡聲笑語,一直鬧到中午人群才漸漸散去。
年已經結近尾聲,傍晚要送列祖列宗歸位,先上貢品祭拜,拜完男人拿著點燃的香把列祖列宗送到墳上,家族譜收起來明年再用。
正月十七,小孩子開學,這個年正式過完。
-
5 # 芳華隊長
福建莆田的民俗尤其突出,興化名邦,你如果未曾來過莆田 那麼我建議你來一趟莆田,親身體驗一下莆田的民俗,特別是莆仙戲,還有莆田的美食。還有媽祖文化。
-
6 # 花伴夏如煙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身份也是民族風情最為濃厚的國土。雲南是少數民族最多的身份之一,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著漢族、彝族、白族、傣族、苗族、回族等26個少數民族。其中15個民族為其獨有,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約佔總人口的1/3.
1、火把節。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佳節之前,各家都要準備慧的食品,在節日裡縱情歡聚,放歌暢欽。白天舉行鬥牛、摔跤等娛樂活動;入夜則點燃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遠處望去,火龍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動人。最後人們會聚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們圍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歡騰。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火把節又叫星迴節,俗有“星迴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歷的新年。
火把節的主要活動在夜晚,人們或點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燒起篝火,興行盛大的歌舞娛樂活動。火把節期間,還要舉行傳統的摔跤、鬥牛、賽馬等活動。這些活動,來源於一個有關英雄戰勝魔王(或天神)的傳說,這位英雄與魔王摔跤、角力,還教人點燃火把燒殺惡靈所化的蝗蟲,保護了村寨和莊稼。為紀念這一事件,每年火把節,就要象徵性地復演傳說中的故事,漸漸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火把節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鬥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範《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併吞另五詔,將會五詔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視火把節為紀念民眾與惡魔鬥爭勝利的節日;武定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到了節日,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或進行集會,唱歌跳舞,或賽馬、鬥牛、摔跤。近代,人們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2、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曆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曆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3、苗年和打花山。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
殺魚節 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
“祭鼓節” 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杆,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杆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鬥畫眉、爬花杆。
打背節 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衝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矇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4、回族。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麵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
-
7 # 雪小浪
鄉風民俗,各有不同,你那裡有哪些喜聞樂見的習俗呢?
風俗是一個民族的性格。有什麼樣的風俗,就有什麼樣的民族。風俗是地方文化的根,就像方言,開出不同的花朵。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就很重視民俗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是歷代帝王的祖訓。因為風俗就是民間語言。你不懂風俗,就無法掌握民間。
那麼,什麼是風俗呢?宋人司馬光有詩:洛陽風俗重繁華,荷擔樵夫亦戴花。戴花是風俗,詩人認為這是顯擺出來的風俗。
劉紹棠先生健在的時候,有一次陪號稱漢語專家的米勒採訪,米勒想翻譯劉紹棠的作品,劉紹棠說,你翻譯不了,不信我給你讀一段你試試:李家婆娘見在外打工回來的丈夫回來,就跑出去守著籬笆門破口大罵:“你個挨千刀的,還知道回家呀,怎麼不死外頭呀!”說著,舉起手裡的笤帚疙瘩劈頭蓋臉打下來。
米勒翻譯說:她和敵人結了婚,代表他們之間有刻骨仇恨。
劉紹棠哈哈大笑說,正好相反,這是大運河的風俗,打是親,罵是愛。打罵是深愛的方式。
一個作家就是一個地方的風俗。
有母親的地方,就有風俗。我的祖籍是登封,但沒有傳承登封的民俗。母親是滿族,我們家許多習俗都是滿族風俗。所以父親不負責傳承風俗。
過年的時候,三十晚上包餃子,講古蹟就是一個母親的風俗。
小的時候住在大山裡,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這時媽媽就會開始講古。說很多年前,我們家才搬到這座山裡的時候,還沒有你們呢,三十下大雪,出門見一女子,凍僵在門口,頭上戴著蘭花巾,抱進屋子裡暖和過來以後問名字就叫蘭花。媽媽可憐她就留下來一起過年,晚上包餃子,蘭花也一起包。可是,包了半天也不見餃子多呀,媽媽就留心了,看見蘭花包好一個餃子,扭頭到黑影裡就吃了。媽媽也不敢聲張,偷偷往蘭花的鞋子上撒了麵粉。早晨蘭花果然不見了,就沿著麵粉印記找到大南灣的山洞裡,看見一個大耗子正抱著肚子呼呼大睡,頭上戴著蘭花巾。
媽媽的風俗養成了我的性格,也是這些風俗讓我們的國家成了一個大家庭,百花爭豔,百家爭鳴的繁榮。
-
8 # 識吃
我們北海這邊有一種特色鬧元宵的習俗,元宵節的時候非常受年輕人喜歡。
偷青,一種鬧元宵習俗。話說以前鄉下人正月十五會打著燈籠走上山坡去"偷青(情)"。相傳這可以偷來一年的好運,偷來桃花的運姑娘的情。小夥子喜歡誰家的姑娘,就去她家的菜地偷幾把她家的菜,這樣,姑娘就知道有小夥子愛上她了。小夥子回家把摘上幾把青青的豌豆苗尖交到媽媽手裡,告訴媽媽這是誰家的,媽媽也會知道兒子喜歡上誰了。不動聲色的媽媽煮上一鍋清香的陽春麵,讓兒子飽飽的吃下,期待兒子好運長青,叫的媒人去姑娘家提親的時候一帆風順。但是,在石南卻另有說法!
偷青的物件一般都是田地裡面的農作物,但都是有寓意的。普遍體現在粵語及粵語方言上,偷到“菜”,寓意有財;偷到“蔥”,寓意聰明;偷到“蒜”,寓意會算數……
在廣西北海的鄉下至今仍保留著一種"偷青"的古老習俗,每逢農曆十二至十五日晚上,人們可以暫作一下"賊","偷"一點別人菜園裡的蔬菜。
據說,如果偷菜挨菜園主人詛咒得越刻毒就越"旺相"。另外,如果偷回的青苗,如有生菜則寓意"生財",有蘿蔔菜頭則寓意"彩頭",有青蔥則寓意"人聰明",有大蒜則寓意"好打算"……
這種習俗的由來已不可考,民間傳說紛紜。有一種解釋是這樣說的,在舊社會,窮苦百姓熱盼在正月新春一年之始討個"生財"的"彩頭",過上一個"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漸漸形成了"偷青"的習俗。"偷"是不光彩的事兒,但這也能說明在舊社會老百姓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對窮苦命運的抗爭精神。
注意事項在此筆者也提醒大家要文明“偷青”,各位條友在“偷青”取樂的時候,不要損害菜農的利益,畢竟有許多菜農是靠種菜維生的。筆者每次和朋友去“偷青”前父母都會囑咐,不能多拿別人的,每偷一顆菜都要放一兩塊的“紅包”。本來偷青就是小孩玩的活動,大人偷青純粹是增添節日氣氛和懷念兒時情懷,但始終是就不太光彩,留個紅包討點心安,不也挺好?!
-
9 # 桃李春風s
你好!我是河南南陽人,我們這裡的鄉風民俗很多,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婚俗了,而婚俗當中最有趣的則是“壓轎娃”、“壓床娃”這兩個習俗。
“壓轎娃”屬於南方的婚俗之一,男方的婚車出發去迎親時,要帶一個小男孩同行,這個小男孩就是壓轎娃。壓轎娃的選擇是有講究的,必須是新郎侄子輩的人,而且要求壓轎娃父母雙全,聰明靈俐。一般都是由男孩子充當,一般找10歲以下的小孩子。
壓轎娃的意義大概是希望婚後能生一個男孩子吧!
“壓床娃”,壓床娃跟壓轎娃類似,只不過不是坐婚車去接親,而是壓婚床。所謂壓婚床就是在床上躺一躺,打個滾也行。聽說壓床娃頭一晚也可以跟新郎新娘睡一起,不過從來也沒見過,凡是有點腦子也不會這樣幹,原因自不必說。壓床娃也必須是父母雙全的男孩子。
在民間,也有“壓轎娃”和“壓床娃”辟邪的說法,傳說結婚當天有“花煞”來捉弄新人,弄不好會出大亂子。而童男子陽氣重,有他在,“花煞”也就退避三舍了。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婚俗是有關新娘的鞋。
在我們南陽的婚俗中,新娘結婚當天穿的鞋子主要有兩雙,一 雙是上轎鞋,新娘上花轎時換上,這雙鞋到了洞房之後會被鬧洞房的嫂子或者小姑子脫掉。這時就要換上事先準備好的另一雙新鞋。所以婚禮前,男方家就要事先為新娘準備好兩雙鞋,否則上轎鞋被脫掉了,讓新娘光著腳可就尷尬了。
新娘換鞋,是從此不走老路、不回頭的意思,從此要在婆家跟老公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所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可以算作是一個約定白頭偕老的儀式。
-
10 # 992舒暢
天靈靈,地靈靈,一個地球不相同;風情趣聞不相投,東西南北不一樣,一地十里不同鄉,石門就是國際莊!
不說啦,不想了,說來說去就那樣;各地風情有多樣,平山井陘石家莊,紅白喜事不一樣,都是百姓中大事,何必糾結放心上!
-
11 # 喜歡書法一點點
甘肅慶陽這邊結婚的時候伴娘需要的是已婚,而且必須是生了兒子的,還是因為重男輕女的緣故。還有就是甘肅慶陽彩禮風俗,在越落後的地區越嚴重,結婚彩禮之高,可以把一個家庭拖垮,很多農村家庭舉債娶媳婦,女孩子嫁過去一起受苦還債,這還是好的,還有很大一部分外出打工,見到大城市的繁華,不願回農村生活,最終婚姻破裂的很多。結婚致貧,離婚返貧的比比皆是。結婚離婚慘案也是偶有發生。
慶陽農村彩禮越窮的地方彩禮越高,二十萬大概也就是均價吧,這二十萬對於有錢人來說不算什麼,可是對農民家庭來說很多都是天文數字了,而且這二十多萬的彩禮是直接給女方的父母的,其他的辦婚禮的花費買首飾衣服的還沒有算在內全部男方承擔。說句不好聽的跟賣女兒差不多了,而且還有的家庭是從上學開始把所有花銷算在內報一筆賬算做彩禮的禮金數。如此惡性迴圈農村光棍也是越來越多,早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了。
回覆列表
蘇北泰州地區,我們這邊在農曆一月的十五號,有一個跨火的習俗,拿一些乾草點上火,一般火堆大小是成年人能跨過去差不多,寓意是新的一年的開,從火上跨一跨可以跨掉今年的所有黴運與晦氣。已經很多年沒有跨過,今年因為疫情過年時在老家多待的些時日,所以在正月十五時家裡長輩們在跨,我也跑去來回跨了兩下,倒是勾起了兒時的一些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