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付凱91458867

    明朝應該是歷史上漢族統治最特立獨行的一個朝代,因為明朝的太監宦官都特別的出名,有鄭和、魏忠賢、汪直、劉瑾等,他們都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宦官,有好的有壞的,他們有的不但勸權傾朝野、控制朝廷、貪汙受賄,有的還直接改變了明朝的發展軌跡。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太監,明朝的宦官機構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為二十四衙門,監是正四品,司局是正五品,那個時候的太監就是他們的首領,所以不是隨隨便便叫宦官為太監的。

    其中,地位最高,權利最大的就當屬司禮監,那個時候的司禮監不僅能管理皇帝的文書房,還有提督太監和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

    明朝最出名的那幾個宦官的官職其實都是職掌司禮監的,以至於在皇帝的寵信下,胡作非為,完全不把百官看在眼裡,弄得朝廷烏煙瘴氣,就因為司禮監的太監擁有批紅的權力,權力最盛的時候,還一度架空了內閣,操縱朝野。

    這個批紅的意思就是大臣們上報的奏摺,需要皇帝用紅筆給出意見,叫做批朱也叫批紅,可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都比較懶惰,這些事情就直接交給了內閣還有司禮監,要內閣先提出意見,叫做票擬。皇帝在跟著他們的一件照著樣子做批紅,後來沒想到就讓宦官們鑽了空子,專挑皇帝不想處理的時候去彙報,那樣他們就可以間接的處理皇帝的政事了。

    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的時候,因為他們都是比較懶惰的主,總是在深宮裡不出早朝,所以對朝廷的控制就鬆懈了,委託的人只有身邊的宦官所以那個時候皇帝要做什麼就口授給文書在由內閣擬旨,如果內閣有什麼事情需要轉達的,就需要宦官傳遞,所以說宦官又當起了皇帝的與朝廷之間傳遞訊息的中間人。

    司禮監的太監不僅可以代替皇上傳話,還非常的威風,因為他們的手下還有提督東廠和西廠,這兩個部門可是要比錦衣衛還要牛的,替皇帝偵查逮捕一些官員和百姓,如果他們要是想要除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那簡直就是輕而易舉的。

    不僅如此,除了以上的權力外,明朝的宦官在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權力,有的甚至還設計了紡織業、船舶業、糧食稅務,礦關等事務,可以說明朝的宦官可是深入朝廷上下,讓明朝成了一個宦官當道的朝代,這與朱元璋的初心和遺囑背道而馳。

  • 2 # 小森短影片

    太監本是宮廷中的一種官職,其職務是管理宮中的各種事務,侍候妃嬪、皇后、太后以及皇上本人,一般由閹人充任。 在我們統稱太監的人群中,也是等級森嚴、差別巨大的。據史料記載,明代宦官有很多級別,剛進宮時只能當典簿、長隨、奉御,如果表現良好,方能被升遷為監丞,監丞再往上升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才是聞名遐邇的太監。

    明朝宦官總數最多時達到10萬,宦官機構有二十四衙門,即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十二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四司,兵仗、銀作等八局;另有內府供用諸庫、甲字等十庫,御酒、御藥等房,盔甲、安民等廠,提督東、西廠,京營。二十四衙門的太監還常被派充任外地守備、織造、鎮守、市舶、監督倉場、諸陵神宮監,以及監軍、採辦、糧稅、礦稅、關隘等使。

    宦官的機構,各有分工,不但處理宮中事務,還要處理部分政務。事實上,在這些宦官衙門中,也有冷熱輕重之分,重者權傾天下,輕者輕如鴻毛。比如,司禮監就是專門掌管內外章奏的,御馬監是管理御用兵符的。司禮監和御馬監一文一武,是最為顯赫的太監部門,宮中宦官無不盡心竭力,想進入這兩個部門。而直殿監和都知監,只管理一件事----清潔衛生,是吃力不討好的部門。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 3 # 甲申十七年

    首先說明一點,不是所有的閹人都能被叫做“太監”。

    明代設有處理皇宮內務的十二個太監衙門,稱為十二監,只有混成了在這個十二個衙門裡主事的才能稱作太監,

    這十二個衙門,最重要的是司禮監,原是負責皇家禮儀出行的;第二重要的是御馬監,是負責皇宮裡的馬的。

    朱元璋時期廢除了丞相,將權力下發給六部,由皇帝一人處理天下事物,很快就力不從心,於是產生了皇帝的秘書——內閣,來協同處理。

    宣德年間,培養太監讀書識字,幫助皇帝處理奏章,六部送來的奏章,由內閣進行摘選,作節略,送交皇帝批示。皇帝選擇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批或者不批,這就給了太監處理朝政的機會。

    司禮監有一名掌印太監多名秉筆太監組成,秉筆太監負責批示皇帝的意見,掌印太監用印,再交付內閣傳達至六部。

    司禮監因此被稱為內相,權勢鼎盛時期外廷的內閣要下跪。

    而御馬監掌握著皇宮內最後一支武裝力量,是皇帝身邊最後的屏障。

    永樂時期建立東廠後,太監獲得了監察百官的權力,成為一直持續到明末的特務機關。最高負責人一般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擔任,稱為東廠提督太監,是全明帝國二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那兩個在他上面的是皇帝和司禮監掌印太監。

    同樣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指揮使,正三品武將,見到東廠提督太監也要下跪。只有嘉靖年間錦衣衛力壓東廠一頭,其餘時間都要叫爸爸。

    有明一代,只有四位太監以掌印太監提督東廠,連魏忠賢、劉瑾都沒做到。他們被稱為“以印帶廠”。

    司禮監的向上之路絲毫不比外廷的科舉簡單,反而是更艱難兇險,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明朝時能熬成司禮監秉筆太監、掌印太監;

    東廠提督太監;

    御馬監提督太監的,無一不是人中龍鳳,都是厲害的不得了的角色。有太多低階閹人伺候他們,還有更多連入宮資格都沒有的閹人在城外默默的死去。

  • 4 # 文藝的柯洋

    太監這個名詞人們都非常熟悉,而且大多數人還會在這個稱呼前面加個“死”字,罵起人來十分痛快,既通俗易懂又包含了極大的資訊量。很多人認為,當太監很容易,只要做個小手術,去掉身上的某個器官,便可以進宮當太監了,實際上在明朝,想要當上太監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所謂的太監是宦官群體中的領導者,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有資格被稱為太監的。

    首先,太監的選拔標準是非常嚴格的。作為一個為全國最有錢有勢的家族的服務工作人員,想要得到這個職位,不僅需要先捱上一刀,然後還需要有運氣被挑選進宮。官方的閹割場所只閹割那些透過面試的人。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面試成功,連閹割的資格都沒有。

    在明代經常有人在沒有取得執業證書的情況下自己給自己來一刀,然後再去北京找工作,但是很多人都沒有被挑選中,隨之會產生偏激的報復性心態,在街頭流浪漂泊,嚴重影響社會治安,在明朝中後期,這個群體越來越大。為了應對這個情況,明朝政府也頒佈了一條十分特別的法令:嚴禁自行閹割。所以說,無論在什麼時代,混碗飯吃都是不容易的啊!

    明代的宦官是一個非常嚴密且層次分明的組織。有很多級別,剛進宮時只能當典簿、長隨、奉御,如果表現良好,就能被升遷為監丞,監丞再往上升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就是聞名遐邇的太監。

    可見,要想幹到太監實在不容易啊。

    宦官有專門的機構,共二十四個衙門,分別有十二監、四局、八司,其最高統領宦官才能被稱作太監,這二十四個衙門各有分工,不但處理宮中事務,還要處理部分政務。

    事實上,在這些宦官衙門中,也有冷熱輕重之分,重者權傾天下,輕者輕如鴻毛。一個剛入宮的宦官要想出頭,先要看他被分在哪個部門。

    如果你被分在了司禮監或是御馬監,那就先恭喜了,你的太監前途將一片光明,繼續努力下去,光宗耀祖或是遺臭萬年都是有可能的。

    因為這兩個監局是權力最大的太監機構,司禮監就是專門掌管內外章奏的,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皇帝把票擬的權力給了內閣,自己保留了批紅權。

    而到了明宣宗時候,由於檔案太多,朱瞻基自己也沒有時間看完,便會讓司禮監的人按照票擬的內容抄下來,代理自己行使批紅的權力。這個為皇帝代筆的人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司禮監秉筆太監。於是,天下唯一可以壓制內閣票擬權的批紅權就落在了秉筆太監的手中。

    檔案批完了,還需要蓋章才有法律效力,所以還有個專門負責掌管皇帝印信幫忙蓋章的部門,這個部門的頭頭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

    這兩個部門的權利是最大的,一個負責批公文,一個負責蓋章,雖然是簡單的動作,但是他們代表著皇帝的決斷。如果皇帝懶得辦公,很多情況下都是讓太監代辦,這樣的結果就是,全國各地王公大臣報上來的國家大事都是由太監完成的,其權利之大可想而知(魏忠賢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太監之一)

  • 5 # 神州聚光燈

    首先,這個不太好對比,封建王朝屬於皇帝的天下,新中國,屬於人民的天下,

    然後咱們說說太監的主要工作,簡單來說就是侍候皇家生活日常的傭人,真要有個對比的話就相當於現在的後勤保障部門的工作人員。

  • 6 # 酷凡凡說遊戲

    級別

    太監也就是宦官。宦官可是專職侍候皇家的官員。舉個栗子,大明朝的宦官可是個個官威十足的。明朝的宦官機構也最為有特點,明代宦官機構主要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宦官二十四衙門﹐此外﹐還設有內府供用庫﹑司鑰庫﹑內承運庫﹑御藥房﹑御茶房﹑牲口房﹑文書房等。洪武時十二監各設太監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人(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長隨﹑奉御(無定員﹐從六品)﹐後來慢慢改革,不過還是比許多讀聖賢書的地方官牛逼

    分工

    司禮監,太監中最牛的,被稱為影子內閣。據《萬曆裡獲編補遺》記載:“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封柄機要,僉書、秉筆與管文書房,則職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內使俱以內翰自命,若外之詞林,且常服亦稍異。其宦官在別署者,見之必叩頭稱為上司。雖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為禮也。內官監視吏部掌升選差遣之事,今雖稱清要,而其權俱歸司禮矣。”

    御馬監,養馬和管理馬廄的職能部門,據說還要負責宮廷裡的九頭母象。在紫禁城外有用於放牧的馬場,京城南北也各有馬廄。這個職位雖然不算肥缺,但是卻是個可以飲酒作樂的好差事。

    內官監,管理國家土木工程準備皇帝御用的銅、錫、鐵、木等器具的機構。各地有很多附屬的支部,負責修繕各地王族的房子,也負責建造皇帝的陵寢。這項工作是太監中最吃香的,是個肥缺。好多內官監在京城內都建了自己的私人別墅。

    司設監,負責製造皇帝出巡時所用的依仗,帷幕,座墊及宮庭內所用的冬、夏窗簾、雨衣、雨傘等等,這個職位不是特別好。

    御用監,負責製造帝王御用器物的部門,比如屏風、桌椅、象牙、花梨、白檀、紫檀,甚至是皇帝玩耍用的骰子、棋盤、紙牌等等。這也算是一個肥缺。

    神宮監,負責管理太廟的職位,太廟裡供奉著歷代皇帝的靈位,皇帝一年中要在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初一去太廟祭拜。神宮監的職責就是負責清掃太廟,燒香點火。

    尚膳監,管理皇帝飲食的部門,負責宮廷內的三餐及宴會用膳。他們甚至還要向供奉皇帝先祖的奉先殿每天提供三餐。至於官兵的膳食,由宦官總管管理,第一書記官學印秉筆及東廠統領三巨頭輪流親自掌廚。

    尚寶監,製造皇帝印鑑的部門,這裡所產的印,幾乎全是用玉製成的,在明朝的宮廷裡一年印鑑的使用量達三萬個。

    印綬監,保管授予王族爵位命令的符契的單位,相當於檔案室。

    直殿監,負責打掃皇極殿以及處廷公事用宮殿的單位,相當於環保局,自然是個苦差事。

    尚衣監,負責製造皇帝衣服的部門,比如禮服、便服、內衣、皇冠、鞋子等等。

    都知監,負責皇帝外出時,清掃路面及警衛的單位,職能有點像交警,但是其官職在當時也是最低的。

    此外,明朝的太監還有四司八局,分別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以及負責管理皇帝倉庫、負責時間、看門、飼養貓的小單位,種類繁多,不勝列舉。

    太監中最高指揮統領是十二監之長,屬於四品官。

  • 7 # 歷史影視小迷弟

    太監,中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人,專門用來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使喚的官員,而中國歷史上太監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時期分別是東漢末年,唐朝中後期和明朝。本文就簡單談談明朝的太監等級劃分及各自負責的內容。

    二十四衙門是明代宦官體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機構。內設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

    十二監分別為: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四司分別為: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

    八局分別為: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各監局司的職責如下:

    司禮監:批答奏章,傳宣諭旨;總管所有宦官事務;兼顧其他重要官職;

    御馬監:管理御用兵符;

    內官監:主要掌管採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

    司設監: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

    御用監:掌辦御前所用之物;

    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

    尚膳監:掌管御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

    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

    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

    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

    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

    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惜薪司:掌管宮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臣柴炭等;

    鐘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時鳴鐘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

    寶鈔司:掌管造辦粗細草紙;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兵仗局:掌造軍器,包括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

    銀作局:負責打造金銀器飾;

    浣衣局:該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局址在德勝門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

    針工局:負責製作宮中衣服;

    內織染局:職掌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絹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宮內食用酒、醋、糖、漿、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宮中各處蔬菜瓜果及種藝之事。

    太監的最高職位叫總管公公,是正一品。

    太監職位表:

    正一品:總管公公【一位】

    從一品:御前公公【三位】

    正二品:殿前公公【二位】

    從二品:首領公公 【一位】

    正三品:掌事公公【二位】

    從三品:帶班公公 【三位】

    正四品:內侍公公【四位】

    從四品:大公公 【一位】

    正五品:公公 【不限】

    從五品:總管太監 【二位】

    正六品:御前太監 【各二位】

    從六品:殿前太監【四位】

    正七品:首領太監【一位】

    從七品:掌事太監【一位】

    正八品:帶班太監 【三位】

    從八品:內侍太監 【三位】

    正九品:大太監【四位】

    從九品:太監 【不限】

    明朝歷史上宦官各異,有名垂青史的,也有遺臭萬年的。

    名垂青史的有:

    王承恩,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深得崇禎信任。闖王李自成攻陷京城,與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殉國了。王承恩用他的死,為明朝後期的太監群體挽回了一些顏面,讓後人知道明朝也有像王承恩這樣忠貞事主、以身殉國的好太監。

    馮保,嘉靖年間入宮,隆慶初年掌管東廠兼理御馬監。萬曆皇帝即位,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穆宗駕崩時成為顧命大臣。掌權後支援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張居正死後,因萬曆皇帝對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後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是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陳矩,是明朝有名的賢明太監,官至司禮監掌印太監、提督東廠。他掌管東廠時期,是東廠抓捕人員最少,京城秩序最平穩的一段。陳矩只守著“祖宗法度,聖賢道理”八個字,廉潔安靜,不擾官不害民,從不濫用權力,僅是力圖救正時弊缺失,被人稱之為“佛”。

    懷恩,明代著名的太監。因族人犯罪而受到牽連,很小就做了宦官,賜名懷恩。明憲宗時被提升為宦官機構中的最高領導者:司禮監掌印太監。他廉潔不貪、正直忠誠;明孝宗幼年時期幾度危難,懷恩調護得以保全。為了表彰懷恩的功德,明孝宗特批為他建造顯忠祠。

    鄭和,明朝著名的太監,他追隨明成祖朱棣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朱棣對鄭和十分信賴 。曾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開拓航海事業,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臭名昭著的太監有:

    王振

    王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字美旭,本是一個教書先生,後自閹進宮,英宗為太子時,侍於東宮。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逐殺正直官員。瓦剌大舉入侵。王振鼓動帝親征,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錘殺。

    影視劇中的王振形象

    汪直

    汪直是明代權宦之一。廣西大藤峽瑤族人,入宮後曾伺奉明憲宗萬貴妃,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後因久鎮遼東,與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

    影視劇中的汪直形象

    劉瑾

    劉瑾是明朝第一大宦官,生於1451年,死於1510年,陝西興平人,本姓談,明武宗時的太監,從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縱朝政,當時有“立的皇帝”之稱。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淨身入宮當了太監,遂冒姓劉。孝宗時,犯死罪,得免。後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後來的明武宗,正德五年被凌遲處死。

    影視劇中的劉瑾形象

    魏忠賢

    魏忠賢也是明朝著名的宦官之一。魏忠賢,原名李進忠,生於1568年,死於1627年,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後,開始平步青雲,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昏暗的宦官專權的序幕。魏忠賢自稱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崇禎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

    影視劇中的魏忠賢形象

    顯然,那些名留青史的宦官不如臭名昭著的宦官出名。

  • 8 # 有鋰行天下

    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參政程度最高的朝代之一。而明朝的宦官機構體系是中國歷史上最龐大的,宮內就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各地有鎮守太監,監軍太監等等,將皇權的觸角衍伸到明朝每一個地方,成為皇權外延的重要工具。

    十二監,每監各有太監一名,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人,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長隨、奉御沒有固定人數,從六品。

    由於司禮監主管皇帝文書、印璽、宮內禮儀等業務,遂上升為"十二監"之首,成為內廷權力最大之機構,其主管雖僅具有外朝三品之級別,但有時權力可與內閣首輔匹敵,有"權過元輔"之稱。無內朝之名卻有內朝之實。內外廷設定皆相對應,司禮監對應內閣與御史,掌印太監位尊可比首輔,秉筆則職同次輔,掌東廠者權重視左都御史兼次輔。

    明君在位,則太監多安分守己,成為皇權的有力補充,為朝廷的穩定發揮作用。昏君在朝,則太監多為不法,敗壞朝綱,為禍國家,由此可見,太監的為禍與否不僅僅是個人品質的問題,主要在於集權者本身對身邊人是否有清醒的認知,對於權力有足夠的警惕。

     

  • 9 # 蒹葭不再蒼

    在古代最早出現宦官是周代,和現在理解的太監有很大不同,且很多人並不是閹割之人,地位低下,大多負責皇帝及皇室家族們的生活日常和一些宮內的雜務。到東漢宦官制度才由閹人擔任,到遼代才出現了太監一詞,明代發展到頂峰,甚至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而太監是宦官制度中最高等級的官,所以並不是所有宦官都叫太監,而所有太監必定是宦官。

    明朝初,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深知歷代宦官的禍國殃民,在宦官制度上限制了很多權力,並提出“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違令者斬”,以此來提醒宦官們做好本職工作。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設立九監、二庫、六局宦官機構,到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宦官二十四衙門正式形成,內設十二監、四司、八局。

    十二監分為: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每監各正四品掌印一人,從四品左、右監各一人,正五品典薄一人,正六品長隨、奉御若干。

    四司分為: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正五品各一人,從五品左、右司副使各一人。

    八局分為: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正五品各一人,從五品左、右司副使各一人。

    而在這些宦官中,真正稱得上太監的只有只有十二監的掌印,平時只負責宮內的一些日常瑣事,為皇家們服務。明朝初期雖然宦官也比較多,但在朱元璋與朱棣的威嚴下,做不出什麼大風大浪的事出來。到明宣宗時期,朱瞻基設立內書堂,教宦官們讀書,本來是件好事,但怕就怕宦官們有文化,此時的宦官權力水漲船高,甚至出現了太監可以代替皇帝在奏摺上批紅的權力。特別是司禮監,在明代的一段時間內司禮監的權力凌駕在內閣之上,使明朝從強盛走向衰落的過程中,宦官的胡亂干政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10 # 曉曉曉

    4個職位

    1,司禮監的掌印太監,秉筆太監是掌印太監的跟班。

    2,御馬監

    3,東西廠的提督太監,其實做到掌印並沒什麼大不了,不能隨意辦事,大多數決定權還是在皇帝和內閣手裡。做到提督太監,堂堂的廠公,那就不得了,錦衣衛歸他管,而且可以不透過內閣和三法司隨便抓人殺人。明朝的混蛋太監大多出自這裡。舉個例子:汪直,御馬監的,但真正幹壞事還是做了西廠的提督太監以後。同時期的司禮監大掌印梁芳乾的壞事就遠不如汪直出名。

    呂芳,嘉靖時期的掌印,但是嘉靖廢了東廠,沒有提督太監,司禮監大掌印也幹不了壞事,全受皇帝和內閣擺佈。

    4,錦衣衛的都指揮使,這個職務並不規定由太監擔任,大多數時候是武將擔任,但有時太監也做,而且這個職務一落到太監手裡就壞事,比如錢寧。

  • 11 # 天行珙

    宦官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朝堂制度中的一個重要制度,它一直伴隨著中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存在而存在。但是在明朝這一朝代,它所扮演的角色卻與眾不同。同時作為已經過去的歷史,對於今天的社會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啟示。宦官作為古代宮廷內的特殊官員,它的主要任務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人員生活,也有中官、內官、內侍、內監、太監等稱謂。開始時它是作為封建制度的輔助者,在古代家天下的政治制度中,其主要是作為皇權的內侍機構而存在,主要負責皇族的生活起居並代傳旨意。但是宦官擅權也同樣為古代的政治制度添加了許多特色,因此也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種特殊的政治現象。在明朝,宦官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宦官可以赤裸裸地干預朝政。明代宦官之所以能攫取大權,這同明代封建專制主義的高度發展和政治腐敗、 帝王無能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從起兵推翻元王朝、建立明帝國時,他已經戎馬半生,深知天下來之不易,子孫守業更是艱難。於是便開始大設鴻門宴,防止功高蓋主以消除功臣篡位的威脅。然後實行最徹底、最嚴苛的君主集權制度。在明朝建立初期,他看到宰相統率百官,權柄太大,便於洪武十三年,以宰相胡惟庸謀反為藉口廢除丞相一職並直接掌握六部。這樣一來,就得事必躬親。但無論朱元璋如何盡心盡力,也難以一人任天下事。再加上專制帝王對身邊臣子抱有疑心,就只好選用身邊的宦官了。因此在朱元璋時候,就擴大宮中宦官的人數,設立了十二監、四司、八局,稱為二十四衙門,秉承他的旨意處理政務。朱元璋這些措施為後世宦官專政埋下了禍根。其次,朝政腐敗,帝王無能。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不僅無能,而且可以稱得上是昏庸殘暴。宦官對權力的操控:1.對皇權的過度干預。在明朝,宦官作為帝王的隨從,時時待在皇帝身邊,也時時深受帝王萬人之上的尊榮的影響。2.對外臣大權的限制。宦官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就必須對外臣權力加以限制,透過對皇權操控,達到控制朝局的目的。明朝中後期,許多皇帝都如同籠中的小鳥,宦官們借用帝王的皇權不斷地為自己宦官的利益鋪路,最後就導致宦官的權力凌駕於其他權力之上,甚至有些大臣為了保全自己與官位勾結甚至臣服於宦官的權力。

  • 12 # 異聞集

    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太監,明朝的宦官機構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為二十四衙門,監是正四品,司局是正五品,那個時候的太監就是他們的首領,所以不是隨隨便便叫宦官為太監的。

    其中,地位最高,權利最大的就當屬司禮監,那個時候的司禮監不僅能管理皇帝的文書房,還有提督太監和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

    明朝最出名的那幾個宦官的官職其實都是職掌司禮監的,以至於在皇帝的寵信下,胡作非為,完全不把百官看在眼裡,弄得朝廷烏煙瘴氣,就因為司禮監的太監擁有批紅的權力,權力最盛的時候,還一度架空了內閣,操縱朝野。

    這個批紅的意思就是大臣們上報的奏摺,需要皇帝用紅筆給出意見,叫做批朱也叫批紅,可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都比較懶惰,這些事情就直接交給了內閣還有司禮監,要內閣先提出意見,叫做票擬。皇帝在跟著他們的一件照著樣子做批紅,後來沒想到就讓宦官們鑽了空子,專挑皇帝不想處理的時候去彙報,那樣他們就可以間接的處理皇帝的政事了。

    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的時候,因為他們都是比較懶惰的主,總是在深宮裡不出早朝,所以對朝廷的控制就鬆懈了,委託的人只有身邊的宦官所以那個時候皇帝要做什麼就口授給文書在由內閣擬旨,如果內閣有什麼事情需要轉達的,就需要宦官傳遞,所以說宦官又當起了皇帝的與朝廷之間傳遞訊息的中間人。

    司禮監的太監不僅可以代替皇上傳話,還非常的威風,因為他們的手下還有提督東廠和西廠,這兩個部門可是要比錦衣衛還要牛的,替皇帝偵查逮捕一些官員和百姓,如果他們要是想要除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那簡直就是輕而易舉的。

    不僅如此,除了以上的權力外,明朝的宦官在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權力,有的甚至還設計了紡織業、船舶業、糧食稅務,礦關等事務,可以說明朝的宦官可是深入朝廷上下,讓明朝成了一個宦官當道的朝代,這與朱元璋的初心和遺囑背道而馳。

  • 13 # 跪射俑

    像王振、劉謹、魏忠賢這樣的太監,那可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

    二十四衙門是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機構,內設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

    二十四衙門並非明代宦官體制,其主官太監也無硬性規定必用宦官,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機構,後多派宦官掌其職,因此常被現代人誤解,甚至藉清代野史證明明代有宦官十萬人,事實上這些單位絕大多數是由南京喬遷來的工匠,北京一地含其他各部會的工匠不過27,000戶,每戶抽一丁服徭役,有五年一班服徭役者,亦有四年、三年、二年一班者,故現代稱為“宦官二十四衙門”是非常不適合的。內設十二監、四司、八局,各專設掌印太監提領。隨後清初時,清朝亦仿明朝體例設有十三衙門。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為管理皇宮內廷事務,朱元璋設立內廷二十四衙門,同時鑑於歷朝以來宦官專權造成的危害,他曾多次下詔規範、限制宦官的行為。他曾對侍臣言道:“此曹止可供灑掃,給使令,非別有委任,毋令過多。”此外他還定下規矩,“內侍毋許識字”。

    1384年朱元璋下令鑄造鐵牌,置與宮門中,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同時又下詔給政府各部門“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但之後透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的朱棣開始大肆派遣宦官擔任出使、監軍、巡邊的任務。此後宦官的權勢越來越大,而二十四衙門也成為顯赫一時的權力機構。那麼二十四衙門都有哪些,各自的職掌又是什麼呢?

    職位總覽

    十二監: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十二監

    司禮監

    司禮監:為整個宦官系統中最高的權力機構。司禮監設掌印太監一人,秉筆太監數人,負責皇帝的公文處理,是相當於秘書的職權單位。

    司禮監的主要職權為:

    1. 在皇帝的許可之下替皇帝抄寫奏摺上內閣的批文,傳宣諭旨;

    2. 總管所有宦官事務。司禮監不僅在各宦官機構中處於“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實際上也居於總管、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司禮監總管大太監為所有宦官的首領;

    3. 兼顧其他重要官職。如南京守備,或專由司禮兼領,或為司禮外差。司禮監總管大太監有時會兼任東廠提督一職。

    司禮監名人:王振,劉瑾,魏忠賢,懷恩,李芳,黃錦,陳矩,馮保,曹化淳,王承恩……

    御馬監

    御馬監:宦官系統中僅次於司禮監的第二大宦官衙門。因掌握了軍隊(實為保安隊伍),對朝政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十四衙門

    二十四衙門

    職權:1)負責龍驤衛與虎鑲衛的軍隊排程,隨時保護皇帝安全。

    2)配合錦衣衛負責必要的儀仗。

    3)負責御廄兵符以及草場的管理。

    4)替皇帝打理皇莊皇店。

    內官監

    主要掌管採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

    司設監

    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

    御用監

    掌辦御前所用之物,照顧皇帝衣食起居。

    神宮監

    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

    尚膳監

    掌管御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

    尚寶監

    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

    印綬監

    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

    直殿監

    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

    尚衣監

    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

    都知監

    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四司

    惜薪司

    掌管宮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臣柴炭等;

    鐘鼓司

    掌管皇帝上朝時鳴鐘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

    寶鈔司

    掌管造辦粗細草紙;

    混堂司

    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

    兵仗局

    掌造軍器,包括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

    銀作局

    負責打造金銀器飾;

    浣衣局

    該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局址在德勝門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

    巾帽局

    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

    針工局

    負責製作宮中衣服;

    內織染局

    職掌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絹帛之事;

    酒醋面局

    掌管宮內食用酒、醋、糖、漿、面、豆等物;

    司苑局

    掌管宮中各處蔬菜瓜果及種藝之事。

  • 14 # 好奇觀古今

    太監就是宦官呀。宦官可是專職侍候皇家的官員。舉個栗子,大明朝的宦官可是個個官威十足的。明朝的宦官機構也最為有特點,明代宦官機構主要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宦官二十四衙門﹐此外﹐還設有內府供用庫﹑司鑰庫﹑內承運庫﹑御藥房﹑御茶房﹑牲口房﹑文書房等。洪武時十二監各設太監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人(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長隨﹑奉御(無定員﹐從六品)﹐後來慢慢改革,不過還是比許多讀聖賢書的地方官牛逼類。

  • 15 # 兇猛治國

    太監是宦官裡的最高級別,相當於尚書級別,就是今天的正部級。太監也分好多種,有管皇宮後勤的,有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有的還是特務機構的頭子等。還有的是立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16 # 三山明月

    太監這一門自從華夏的夏、商、周時期在宮裡開宗立派,有秦時的趙高、東漢十常侍、以及唐朝的高力士這些有名氣的太監,先不說他們幹了多少壞事,總算是在史書裡留下了惡名。到了明朝,太監門已經是發展壯大到了非常龐大的一派了。門裡的這些特殊生物群體,雖然人生不完整,可是規矩也不少。大家要知道,不是每個閹人都能叫太監,太監是所有宦官的頭,有些閹人一輩子到死也沒能混上個太監的稱呼。而在明朝,宦官的職業是比較搶手的,就好比《葵花寶典》一樣,欲練神功,必先揮刀自宮。

    於是在民間又很多欲練神功的人,閉著眼睛狠狠地揮刀自宮以後,就跑到北京來了,競爭激烈而且殘酷,很多人就被淘汰了,因為當宦官就沒有那麼簡單。宮裡也是要查這些閹人的背景,經過筆試、面試層層篩選,最後被選中的,就有資格進宮當宦官了。

    進了宮的宦官要從最底層幹起,說句不好聽的,如果你不聽話沒幹好本職工作,還隨時被踹出宮去。成為社會中的一名殘缺人士。剛剛進宮的宦官只能從典簿、長隨、奉御等幹起。如果你工作能力強表現突出,就可以升職加薪了,可以升任監丞,再次得到領導的賞識就會升任少監,再努努力,就可以升任太監一職了,光宗耀祖已不是夢了。

    明朝的這些宦官機構非常龐大,一共有二十四個衙門,分為十二監、四局、八司這些機構的最高領導就被稱作太監。進宮之後,宦官門被分往各個部門去工作,最好的兩個部門就是司禮監和御馬監,司禮監相當於皇帝的私人助理,最後可以對奏章進行票擬披紅的權力,一般情況下也就是掛一個五品的級別了。幹到巔峰的職位就叫司禮監秉筆太監(絕對的權傾朝野,有沒有級別都無所謂了)。司禮監這是文職,與之相對應的是御馬監就是管理皇帝御用的兵符,這是武職。當然也有些大太監,開闢第二職業,掌管了許多官員的生死簿:特務機構,東廠和西廠。成就了人生的輝煌巔峰。但是也有那些更倒黴的宦官,被分配到了打掃衛生負責清潔工作的部門:直殿監和都知監。至於那些影視劇裡出入後宮張嘴閉嘴:咱家、咱家的那些伺候小主大主的宦官其實就是一些不入流的長隨、答應、奉御之流的宦官,除非做到了內侍總管太監,但是都比較困難。

  • 17 # 簡史資深宅

    中國過去的太監數量是明代最多的,號稱有10萬人。清朝對明代臃腫的太監進行了改革,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宮規宮法,使明崇禎最後一年的9萬多太監減少到9000人。清朝的太監非常嚴格。清代宮廷中管理太監的機構稱為“王室”,又稱“宮督室”。根據規定,在監察人的領導下,有行政長官、副局長、分管領導、太監、太監、總太監和下太監。發展到清末,宦官職級更加複雜。

    宮監裡,有主任,有主任,有師父,有案,有小太監;每一個地方,都有首領,有師父,有師父,有首領,有陳,有弟子,等等。有了這樣的層層約束,一級控制,一級控制,一級控制,規則非常嚴密。

    漢代宦官可以自上而下擔任以下職務,中世首:錢氏,後來增加到2人以上,千石黃門施琅,六百石小黃門,六百石黃門嶺,六百石黃門冗員射擊,六百石掖朝廷令,六百石翼巷令,六百石故宮令,六百石神龕禮拜令,六百石鉤盾令,六百黃門石導演,第三工作室導演。玉堂主任:四百石,永安寺:三百石,黃門:一百石,後來增加到三十石。清統治者建國後,吸取了前太監混亂的教訓,制定了“祖宗制度”,嚴格限制太監。

    例如,最高的太監是四平官銜(清代,只有一個太監是四平官銜,分為五級、六級、九級,但被授予這一級別的太監不超過100人)。在清朝的禁宮令內,太監總數為3000人,遠遠少於明朝的禁宮令,禁止干涉政治事務、與外國官員交往或離開京城。罪犯沒有赦免權。因此,清朝中前期宦官的權力不大,後期因“違反宗法”而斷絕了安德海受人愛戴、引以為傲的宦官,宦官主管:四級,也有七級侍衛,官銜是宮主和侍從,宮主是侍從,14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病毒不是生命體,又說能存活怎麼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