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偉帆說影
-
2 # 武勝勞動人民
我是勞動人民,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小說的巔峰!所謂“少不看水滸,老不老三國”,證明人在年輕的時候確實能在三國中學到非常多的東西,反而水滸只能讓年輕人學會打打殺殺。
仁、義、忠、奸在三國演義裡面都有深刻的體現!
仁
劉備可以作為整部作品仁的代表人物。赤壁之戰過後,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劉備選擇了帶領新野的幾萬百姓共同進退。在逃亡的路上,不僅老婆死了,唯一的兒子如果不是趙雲拼死相救,也會死在逃亡的路上。
義
關羽的義更是傳承到了現代!就連現在的黑社會,最崇拜的也是關二哥的義氣。兄弟分散的時候,沒有辦法,暫時依靠曹操,面對曹操的糖衣炮彈,更是不為所動!後面知道了大哥的下落,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尋找的道路。這期間有過五關斬六將的壯舉,更是對護送的嫂嫂目不斜視。關羽的義,真的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巔峰體現。
忠
諸葛亮盡心盡力輔佐劉備,在劉備去世過後,更是全力輔佐劉備獨子阿斗。面對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並沒有取而代之。正如諸葛亮自己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國力明顯落後的情況下,憑一己之力,六出祁山,和強盛的魏國抗衡。目的也是為了劉備的遺志:光復漢朝。結果非常遺憾,因為勞心勞力,早早過世了!諸葛亮的一生,把忠詮釋到了極致!
奸
曹操就作為作品中奸的代表人物。同樣是落難的曹操,因為刺殺董卓不成,而被到處追殺。陳宮為了大義,放了曹操,並打算放棄官職,追隨曹操。後來兩人被曹操舊識呂伯奢收留,晚上因為呂伯奢殺豬款待曹操產生誤會。曹操懷疑呂伯奢出賣自己,一怒之下殺了呂伯奢全家。“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人負我”。最後,幫助過自己的陳宮,照樣也被曹操所殺。曹操的奸大家就可見一斑了。
-
3 # 小呂短影片
電視劇《三國演義》是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改編,演述的是三國時代,魏、蜀、吳的興亡史。
劇中以人物為載體形象的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劉備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
該劇透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透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種事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歷史上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
劇中共出現一千一百多個人物,人物性格迥異,能力不一。有驍勇善戰的、有足智多謀的,有忠肝義膽的等等。
例如諸葛亮就是“智”的代表人物。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他的空城計,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
在敵乘我虛之時,當展開心理戰。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徵,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況且,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捲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要救危局,還是要憑真正實力。
-
4 # 天睛970
《三國演義》在四大名著中,相對受歡迎些,不僅國內觀眾、讀者比較多,就連國外還有很多愛好者!雖然小說裡有很多虛構的成份,還是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這個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寫小說就是要有如此氣魄的場面佈置,情節構建合理,故事感人肺腑,人物描寫栩栩如生……當然不是每一部小說都需要宏大場景,我也只是一種感想,作品中沒有可以,但是作者內心要有如此的大氣魄、大胸襟、大情懷,這樣的作品才能形成大震撼!
-
5 # 創造一種美
三國演義是一部偽型文化。以楊慎的一首詞來引出全文,磅礴大氣。開篇從漢末黃巾起義講起,至董卓進京、諸侯討董,最後群雄角逐、三分天下,天下一統。
作品很明顯她按照尊劉抑曹的觀念來寫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從“劉”的視角出發開始敘述。
在這不到百年的天下亂世群雄逐鹿中,作者透過對諸侯之間的崛起與消亡地描寫,來向我們展開了一副波瀾壯闊的漢末三國烽煙遍地的畫卷。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我想就是其中蘊藏的計謀和觀念吧。《三國演義》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說是戰爭和計策的大聚合,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計策,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戰爭前前後後計策較量的描寫,例如官渡之戰,主要描寫戰爭場面很少,重點就在計策、就在人謀上,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計策之多完全可以當做一本兵書來讀,其中的一些計策甚至三十六計中都沒有寫出來,例如荀彧的驅虎吞狼之計,這是最典型的一個。
對計策較量的描寫我想是讀《三國演義》的一個最大的收穫。
但是,一部三國並不是只有計策謀略,還有其他的一些觀念。
例如: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三國演義很明顯就秉承了這一觀念又有所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魏得天時,吳得地利,蜀得人和,但人和未必勝天時、地利,因為戰爭的勝利往往不是靠著某一方面,這是其一。
其二,人才管理的觀念。《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部人才應用管理著作了,而其中最會用人的就是曹操,所以人才儲備最多的也是曹魏。這就是曹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其三,描寫人物的方法。看《三國演義》會發現,我們所看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停留在文字上的名字。這就是三國演義描寫的獨特之處,這就是它的藝術性。善於描寫人是因為作者並沒有把人物標籤化,並不是好人高大上,壞人假惡醜,不是這樣的。
雖說作者很明顯地有尊劉抑曹的觀念,但是他並非把曹操全盤抹黑了,我們看三國演義,只會感覺曹操很可愛。
可是,三國演義中也有敗筆,上文我說的,作者是不是真想把曹操劉備描寫成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呢?不得而知。不過,對劉備的描寫卻是最大的敗筆,我們讀三國演義只會感覺劉備很虛偽,這就是作者描寫的力度出現了偏差。過剛易折,同樣過於渲染美化一個人只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看三國,最重要的是看個開心,不要去抱著絕對善惡觀去看三國,因為他們只是立場不同罷了。
上文說了,三國演義是一部偽型文化,為什麼呢?因為三國演義中所宣揚的是計謀策略,而不是直接的真善美,但是並不是說見不到美的所在,我個人是特別喜歡三國的,我以為對三國演義應該理性地去看。不可否認,裡面宣揚的是計謀策略甚而是厚黑,可是我從中感受到的卻是一種宏大之美。
回覆列表
提起《三國演義》,大家就會很天然地想起了心胸大志、仁愛正義之至的劉皇叔;想到計謀超凡、神機妙算、為簡稱蜀大業鞠躬盡瘁的諸葛孔明先生;想到英武不尋常、忠心耿耿、義重如山的漢壽亭侯關羽;想起藝高英勇、浩氣凌然、牢不可破的張飛;想起老謀深算、虛假仁義道德、用心不好、的曹孟德;背信棄義、兩面三刀的孫權......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回民引人入勝。不管是“桃園三結拜”、“過關斬將”,仍然“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無不叫讀者把兒稱快,慢說我也被書中間人物那料事如神的英雄氣勢所打動、所吸引。
那裡面,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動了我。他未出茅草屋先知“三國三分天下”;“博望坡”預設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又以“三寸不爛之舌”激烈辯論群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智激周公謹,連吳蜀之同力共謀興漢大業;又以“苦肉計”火燒赤壁而使曹操望而卻步。使周瑜區區小計窮竭扳機,諸葛孔明之計謀策略,豈是管仲樂毅能及乎?
在讀到“諸葛亮三氣周公謹”時,我再一次欽佩諸葛亮的智謀,而為周瑜才智超出眾人,但終因胸懷狹小而氣絕身亡覺得痛惜。同時也告誡我們做人不可以嫉賢妒能、胸懷狹小,更不可以看不起另外的人,假如想方想辦法去坑害另外的人,自個兒終會嚐到苦果的。
“為將者,而不通天體,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以庸才也......”前人在沒有不論什麼先進攝譜儀的事情狀況下,上知天體、下曉地理,琴、棋、書、畫樣樣洞曉,再瞧瞧我們呢?我們生存在福祉的年間,有先進的科技和浩瀚的圖書,我們又有啥子理由不刻苦學習呢?
孔明的一輩子是短暫的,但他耗竭心思和精力、鞠躬盡瘁、效奔走之勞,為簡稱蜀事業呈獻出了若干力氣。可還沒趕得及享用一下子金玉滿堂遍“大星漢丞相歸西”了。想到這,我的心便隱約作痛。唉!諸葛孔明先生一輩子坎坷,不照顧身板子虛弱,為簡稱蜀白天黑夜操勞,真可以說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先下之樂而樂”呀!我們不也應當向他學習嗎?我們固然沒有諸葛先生那樣子伶俐的頭腦,但也應當仿效前人,好好學習,不然,我們又怎麼不辜負英雄呢?
多麼不容易得到的以為丞相啊!正如司徒徽說的:“興周人一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一百年之張子房”!
我願立諸葛武侯之志,為國為民盡我所有的力氣,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