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往事無多
-
2 # 澮水岸上
大漢王朝,對外,北擊匈奴,開疆拓土,鑿通西域。對內中央集權鞏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我們的一切都打上了大漢的烙印,漢族,漢語,漢字,漢文化。
-
3 # 清羽陽QYY
1、漢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 大漢帝國行政區域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 漢長安城復原圖,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
4 # 劉皇叔講作文
我是麻辣語文劉老師,專注中國文字,解讀文學魅力。
關於大漢王朝,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它的認識是比較深刻的,我們民族的“漢”就來自於它嘛。但真正更加深刻的認識,其實都是沒有的。特別是建立者劉邦,更是被“演義化”了,一個偉大的帝國創立者,一定是不平凡的,甚至可以說是偉大的人。
提到劉邦,我們一般人的腦海裡立即浮現出的是一個“流氓皇帝”,一個“地痞無賴”,一個不知道撞了什麼狗屎運戰勝了“一代戰神”項羽的傢伙,一個在危難時刻,會拋棄老婆老爹孩子的混蛋……但是,就是他,對,就是劉邦,和他締造的大漢王朝,給我們這個民族太多的歷史遺產,甚至說是民族魂魄的締造者,也不為過。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劉邦是中國封建社會貴族政治走向平民政治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劉邦是社會底層起來的革命家,雖然他的事業開始充滿著諸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但很快就顯示出他的與眾不同,他出身草莽,任人唯“能”,吸引了諸多貴族人才到他的身邊,併為建立一個全新的帝國而奮鬥。與他相對的則是貴族項羽,及單純的“江東士族集團”。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歷史的選擇。劉備身邊的軍功集團基本上都是出身底層的人,甚至很多連“世人”的身份都沒有。但是,就是這樣的一群人,把封建社會傳承2000多年的貴族政治打破了,這給後來的人民革命運動起到極大的示範效應。第二、劉邦的大漢王朝是秦初創的統一大帝國的延續,是政治體制的實驗者和實踐者。大漢王朝建立後,政治體制上,處於搖擺狀態,對於一個全新的帝國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它既不敢完全放棄“分封制”,也不願完全拋棄“郡縣制”。這個時候的帝國,是矛盾的,因為沒有好的經驗可以借鑑,只有一個“教訓”在前面,“暴秦+速亡”的教訓。可當時,剛剛經歷了楚漢相爭,項羽集團雖然不在了,但各地的起義軍如星星之火般,並沒有被完全消滅。於是,帝國採取了一種“折中”辦法,部分採取“分封制”,部分採取“郡縣制”。這個“折中”辦法,事實證明是錯誤的,可在當時,又有誰知道這是錯誤的呢?“七國之亂”後,“郡縣制”經過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大漢王朝用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分封制”該被倒進歷史的垃圾筐裡了,於是後來的封建王朝們,都在這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採取了正確的管理制度。第三、劉邦及其建立的大漢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制度的實驗者和實踐者。對於秦的“二世而亡”,歷代都有人進行總結,特別是賈誼【過秦論】一出來,大家基本上都認可了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但這個結論真的就正確嗎?我相信,在整個大漢朝,都是以這個結論為導向的。不過,也好,這個結論至少告誡後來的帝王們“仁政”的重要性,並且不要使“攻守之勢異也”。但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得出來的結論與賈誼的結論完全不一致。我認為秦的暴亡是因為人才選拔機制跟不上帝國的發展,基層管理的“空心化”導致基層行政管理幾乎完全失控,我曾在一篇文章裡詳細介紹了這個結論的由來,並用劉邦蕭何所在的沛縣的管理“空心化”及後遺症來佐證我的觀點。大漢朝建立之初,雖然沒有我這個結論,但是偌大帝國的人才需求是實實在在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就成了君王們的一塊心病。於是,漢朝相繼推出“徵召”、“徵辟”、“推舉”、“舉孝廉”、“太學”……一系列的人才選拔制度,曹操的“唯才是舉令”,都可以算是其中的革命性的試驗。正是因為對於人才選拔制度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所以才有那麼多的舉措。這些舉措,是一個帝國面臨全新問題的努力。也正是大漢帝國不斷的努力,不斷地試驗,才使人才選拔制度有了延續性,並得到歷代君王們的重視。曹操的“唯才是舉令”讓“寒門士族”走上政治的舞臺,但卻衝擊了“豪門士族”的政治利益,所以到了曹丕時期,豪門士族的反攻倒算就來的更加猛烈,“九品中正制”的頒佈,直接將“寒門士族”趕出了政治舞臺,並直接將“豪門政治”進化到“門閥政治”。而正是“門閥政治”才有了後來的隋唐王朝的出現,進而在隋朝出現了革命性的創舉“科舉選拔制度”。直到這個時候,封建帝國的人才需求才得以正是解決。沒有大漢朝當初的各種努力,就沒有後來的“科舉”出現。這是歷史的延續,也是歷史的傳承。世人眼中的“無賴皇帝”,給了我們民族太多歷史遺產第四、大漢朝的“獨尊儒術”使中華民族有了自己的精神圖騰大漢王朝的“獨尊儒術”鍛造了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一條規則:皇權與士大夫共天下。這成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鐵律,意義及其重大;還有,儒學成為“國學”,也製造了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任何外來意識形態對於我們這個民族精神方面的外來衝擊都顯得微不足道,而且迅速被我們自己的文化融化了,比如佛教文化,就是佐證。那些為佛教西來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受到歷史的尊重,如三藏和尚;而那些把外來佛教本地化的人,同樣受到我們歷史的尊重,如禪宗六世祖慧能和尚等。這個事情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它使我們的民族精神不會撕裂,民族魂魄不會散亂,民族圖騰得到統一和完整,民族向心力始終如一。任何外來勢力都最終會被化於無形。第五、劉邦及其締造的大漢王朝是中國對外關係的實驗者和實踐者。大漢王朝建立之初,就與匈奴發生了嚴重的軍事鬥爭。對於劉邦及其團隊來說,這又是一個全新的命題。軍事行動失敗,封疆大吏叛逃,就連君王都差點被“KO”,於是,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這是在敵人強大時候不得不“軟弱”的表現。帝國奄奄一息,也不得不採取“黃老學說”,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等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帝國的力量強大了,立即拋棄“黃老學說”,轉而實施“儒內法外”,並對外施行強硬政策,打!一直打到對手消失為止。在與匈奴的國際關係中,發現了西域的“別有洞天”,這又是一個新的國際關係出現。大漢帝國的統治者們沒有故步自封,而是對全新的西方世界充滿了渴望,於是,“通西域”成立帝國另外一項重大國策。並在這一國策實施的過程中,將大漢疆域擴充到西域,且將大漢王朝的影響力擴散到西方,同時,因為“西擴”政策的實施和落地,中西文化物質的交流,也極大改善和豐富了中原人民的飲食文化,生活質量。後世的封建帝國們,都在秦漢王朝的精神感召下,不斷擴大國土疆域,不斷融合外來文化,並形成今日之偉大中華民族。第六、劉邦及其締造的大漢王朝是中華民族精神魂魄的締造者。大漢王朝之前,周朝因為實施的是絕對意義上的“分封制”,所以周朝看似“統一”,其實不然,他更相當於是“聯合國制”,周王朝是“聯合國秘書長”,各諸侯國內部相對獨立。而只有秦,才是事實上的統一帝國。但秦只是實現了“行政意義”上的統一,但原來的各個國家的民眾民心其實仍處於分離,大家還處於秦是“亡我仇寇”的對立身份。各國貴族都還處於“蠢蠢欲動”之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大漢王朝將所有生活在帝國土地上的人們內心統一在一起,凝聚成一個國家向心力,並一致對外。這個精神向心力,是後世任何一個帝國都必須要做的事情。而且大漢王朝的人們,在對外關係中,那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道奮武精神,一直到現在,都是我們的內心向往。所以,劉邦及其建立的大漢王朝,給我們這個民族留下太多的歷史遺產,直到現在,都還滋養這這片大地,滋養著我們的人們。 -
5 # 付凱91458867
站在陝西咸陽原上面對漢朝帝王陵那高大的封土冢,遙想大漢雄風,多少氣魄。怎能不思考漢朝給我們留下的豐厚的文化與物質遺產。漢族的形成、漢人的稱謂……從社會制度、思想文化到漢民族生活方式與習俗,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多少不是從漢朝傳承而來的?而在漢朝確立為指導思想的儒家學說,更是潛入了中華民族的骨髓,成為中國人難以磨滅的精神氣質。
在鑑賞漢代銅鏡時,魯迅對漢代文化特徵有過一番評論。他說:“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這位雖不專門治史卻對歷史有透徹理解的思想家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時往往多有悲涼感慨,然而他對於漢代民族精神之所謂“豁達閎大之風”的深情讚賞,卻以積極肯定的態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魯迅用“遙想”兩字感嘆著漢代和今天的歷史距離,其中也表露出對歷史過程中文化精華遺失的遺憾。不過,從漢代到今天,有歷史的遺忘,也有文化的繼承。我們站在陝西關中這片漢王朝以之為政治經濟重心地方的黃土地上,可以感受到當時的人們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下馬陵頭草色春 今天西安市碑林區有一條下馬陵街。據說,下馬陵是西漢大儒董仲舒的葬地,他的學生們每次經過這裡都下馬步行,所以稱作“下馬陵”。也有人說,“下馬陵”的得名,是因為漢武帝每次經過董仲舒墓,都下馬致敬的緣故。後來因年代久遠,漸漸訛傳為“蝦蟆陵”明代正德元年(1506),這裡建造了董子祠。嘉靖年間,出現了董子祠。同時又出現了董子墓。清康熙六年(1667)又擴建了祠堂,並且在門前刻石“下馬陵”。 董仲舒的名字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光輝。漢武帝即位之初,為了加強中央政府統治,貶斥黃老刑名等百家之言,大舉賢良文學之士。儒學著名學者董仲舒以賢良身份在回答漢武帝策問的對策中說,秦王朝滅亡以後,秦奉行的“以吏為師”的流毒至今沒有洗刷乾淨,要想僅僅只憑“法”和“令”而求得國家治理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事。要想改變積重難返的風氣,就要採取“更化”的手段,尤其應當重視意識形態的作用。“教化大行”,則可以實現“天下和洽”的境界,天下民眾都遵守儒學的規範,言行就都合乎儒家的“禮”和“道”,天下就可以安定。 董仲舒文化體制改革理論的核心,是要提高儒學的地位,使儒學成為思想文化的正統。他說現在各家學說紛呈,人民信仰不同,導致當政者無法堅持“一統”的政治理念,以致法制頻繁變更,臣民不知所守。因此應當禁絕與孔子之術有所不同的學說,以求實現思想的統一。 董仲舒所謂的文化思想的“一統”其實和政治的“一統”是一致的。如果百姓都遵守儒學規範的準則,也就可以無條件地服從君主,這就為政治的一統奠定深入人心的根基。這樣的主張,立即被漢武帝認可,於是,在漢武帝時代,完成了“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文化體制的轉變。儒學從此成為思想文化的主導。
高山仰止太史公 陝西韓城有司馬遷墓、司馬遷祠,東臨黃河,西倚梁山,是一處千古文化勝地。經過“漢太史司馬祠”牌坊,踏著大石鋪砌的“司馬坡”而上,就看到一座木牌坊,上面題寫“高山仰止”4字。此後坡勢愈為急峻,經過山門,看到“河山之陽”磚牌坊,就到達了司馬遷祠。 司馬遷曾經參與主持制定新的歷法。新制定的《太初曆》雖然只使用了189年就被《四分曆》代替,但是《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也就是以正月為一年中的開頭,這一制度,後來一直沿襲。而司馬遷完成的《史記》一書,則是西漢時期最偉大的文化創造之一。《史記》全書130卷,是一部上起傳說時代的黃帝,下迄漢武帝時代的中國通史。作為史學著作,其內容之完整,結構之周密,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史記》以人物《紀》、《傳》為主,輔以《表》、《書》,合編年、紀事諸史書文體之長,創造了史書的紀傳體新體裁。這種史書體裁對於記載專制時代的歷史,形式比較優越,這種體例被歷代史家所沿用,成為此後兩千年王朝正史編纂形式的規範。 《史記》這部歷史名著以文化內涵之宏大和歷史眼光之闊遠,久已受到學人的重視。歷史學家翦伯贊曾經這樣評價:“我以為《史記》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社會史。”
-
6 # 大語文走四方
遺產一:民族的確定。
我們的名字來源於一條江。當西楚霸王項羽將首先進入到關中的劉邦分在漢中時,有一個被稱為漢中王名字出現了。後劉邦建立了漢帝國,漢帝國的發展過程當中逐漸走向強大,影響力超出了亞洲,衝向了世界,因此後人稱我們為漢族。
遺產二: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帝國的歷史延續了400多年,這400多年中我們走向了世界。向世界展示了大漢帝國的威力以及文化的輻射力。是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前期大一統局面最強大的時期,是漢民族的驕傲。
遺產三:使中華文化的走向世界。如果說夏商周時代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萌芽期的話,春秋戰國時代是中華文化發展並慢慢走向成熟的階段。走向成熟的中華文化在漢以前,只是在中原這一範圍內不斷傳播。漢帝國的400年時間裡,尤其是漢武帝時期,戰爭將漢文化帶到了北方草原,帶到了西域,帶到了朝鮮半島,帶到了日本帶到了東南亞等區域,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大漢帝國功不可沒。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
7 # 工科文化人
大家好,首先,新恆非常榮幸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中華兒女站在陝西咸陽原上面對漢朝帝王陵那高大的封土冢,遙想大漢雄風,多少氣魄。怎能不思考漢朝給我們留下的豐厚的文化與物質遺產。漢族的形成、漢人的稱謂……從社會制度、思想文化到漢民族生活方式與習俗,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多少不是從漢朝傳承而來的?而在漢朝確立為指導思想的儒家學說,更是潛入了中華民族的骨髓,成為中國人難以磨滅的精神氣質。
在鑑賞漢代銅鏡時,魯迅對漢代文化特徵有過一番評論。他說:“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這位雖不專門治史卻對歷史有透徹理解的思想家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時往往多有悲涼感慨,然而他對於漢代民族精神之所謂“豁達閎大之風”的深情讚賞,卻以積極肯定的態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魯迅用“遙想”兩字感嘆著漢代和今天的歷史距離,其中也表露出對歷史過程中文化精華遺失的遺憾。不過,從漢代到今天,有歷史的遺忘,也有文化的繼承。我們站在陝西關中這片漢王朝以之為政治經濟重心地方的黃土地上,可以感受到當時的人們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西風殘照,漢字陵闕 位於渭河北邊的咸陽原現今是滿目黃土。在漢代,這裡卻是一派濃綠。西漢王朝十一個皇帝,除了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而外,其餘九座帝陵都集中在咸陽原上。 我們在帝陵漫步。如果你運氣好,或許會在草叢中發現一面漢代的瓦當,上面的文字有可能是“高安萬世”,或者是“永奉無疆”。不過,我們知道,這些帝王在高冢之下,實際上很難真的“高安”,也絕不可能享受“永奉”。西漢帝陵幾乎都在王莽統治末年的社會大動亂中遭到破壞,有的帝陵在人葬一二十年之後就被盜掘。 雖然陵墓被盜掘,墓室中的財寶已經被洗劫一空,然而高大的封土冢,仍然傲視風雨,屹立了兩千年。這就像是王冠被擊落在地,朝堂上濺染了血汙,但是皇帝制度、專制機構、官僚政體,依然頑強地存在著,一直到20世紀初年,竟然百代不衰。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高度集權的專制主義政權,但是秦的統治未能長久,只維持了15年就被民眾暴動所推翻。隨即建立的漢王朝真正使得這種政體鞏固強大。
漢朝因漢水得名。在秦末戰爭中,當項羽和秦軍的主力苦戰時,劉邦搶先進入關中,在軹道受降,秦王朝宣告滅亡。項羽入關,以強大的軍勢壓迫劉邦,於是發生了鴻門宴的故事。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到漢中就職。後來劉邦暗渡陳倉,平定三秦,又出關和項羽決戰。楚漢之爭,激戰數年,項羽的霸業在垓下結束,劉邦統一了天下。這個新的統一王朝被定名為“漢”。因為漢水地位的尊貴,天上的銀河也被稱作“漢”。由於北方少數民族將漢族男子也稱為“漢”,“漢”後來又成為男子的通稱。《北齊書》中已經可以看到“漢”作為男子個體人身稱謂的例子。《舊唐書》又出現了“好漢”的說法。陸游說:“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蓋始於五胡亂華時。”這樣的說法,應當是有根據的。
-
8 # 浮生一歲月
大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歷史時期之一,他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等均是領先世界同期歷史,他為我們這個民族留下的歷史遺產多如瀚海,甚至不誇張的說,他對我們這個民族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那麼,大漢王朝給我們這個民族留下了多少歷史遺產呢?
一,政治制度方面的發展。大漢王朝實現了將國家權力進一步向中央集權推進。秦朝建立後,廢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縣制,把行政權和軍權分開,地方官員全部由中央委派,並且地方官員在所任地方只享有行政權,沒有軍權,沒有了軍權,地方只能聽從中央的管理,實現了中央集權。在漢朝建立後,開創了察舉制,進一步集中了天下賢才,為中央集權提供了基礎。雖然察舉制有它自身的缺點,但確實是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央集權提供了條件。中央集權仍是我國治理國家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同其一脈相承的。
二,思想文化的繁榮。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此後兩千年中國王朝思想文化的基礎,此後中國大一統王朝均是以儒家思想來統治國家的。漢朝開始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統治的思想基礎,主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專制王權,受到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極力推崇,成為2000多年來中華文化的主流和正統思想。漢武帝開始在京師長安設立太學,開始教授儒學中的經學,至東漢光武帝時期太學生一度多達三萬,可見當時儒家思想文化的興盛。漢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直到今日,儒家思想文化仍舊是中國的主流思想文化之一,在當今法治與德治相併舉的時代,儒家思想文化仍充斥在我們生活、工作、交流的方方面面。
三,軍事的強大。漢朝的軍事貢獻是歷代王朝軍事的巔峰之一。漢朝破匈奴、控西域,徹底奠定了國家興盛的局面,將大漢的威名傳向四海,所謂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不是說說而已,是會進行實實在在的滅國戰爭的。而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也成了以後將軍們畢生追求的生命高度,而漢宣定胡碑文,讓四周方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如今我們也在努力發展軍事,爭取早日能夠實現:無論我們在哪裡,背後都有一個令人嚮往、不敢褻瀆的祖國!
四,經濟文化的繁盛。漢朝的經濟體量約佔當時世界的23%,與當時的羅馬帝國同為世界經濟的中心。至於絲綢之路的開闢,不僅加強了與西域諸國的聯絡,更是將對外交流的路線也不斷向西延伸,最終透過安息與當時的古羅馬帝國取得聯絡,進行了交流,將漢朝的各個方面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如今國家重開絲綢之路,實行一帶一路等政策,不得不說是對其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當然,漢朝對我們的影響早已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說的語言叫漢語,我們穿的民族服裝叫漢服,甚至我們的民族也叫漢族,我們當為之自豪,當繼承先朝的精華,努力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恢復漢唐雄風!
-
9 # 黃面板的歷史
漢朝對中國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最直觀的表現,拿出你的身份證看一下名族那一欄就知道了。
漢朝歷經西漢、東漢,橫跨10個階段,從政治、軍事、文化、外交、貿易、社會等多個方面都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靈魂根基。
劉邦建國
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勝出,建立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諸呂之亂
劉邦死後,立漢高祖劉邦與呂后之子劉盈為帝,史稱漢惠帝。但是在此期間,實際掌權的是其母呂太后,呂氏遵劉邦遺囑,命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漢高祖的黃老之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讚。但是呂后又重任外戚,壓制功臣,釀成了“諸呂之亂”。
文景之治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被以周勃為首的大臣平定,眾臣迎立漢高祖劉邦與薄姬之子劉桓為帝,史稱漢文帝。劉桓為漢高祖第四子,在漢高祖時期,被封為代王,其為人平和,行事低調。在其母薄姬的教導下,劉桓及其長子漢景帝皆遵循黃老之道,輕徭薄賦,注重民生。漢朝在其治理之下,逐漸富強起來。雖然在漢景帝期間發生過唯一一次的“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短暫的三個月,便被周亞夫、欒布等人平定,並未對漢朝造成重大的影響。
漢景帝期間,匈奴幾次入侵,漢景帝採用和親政策,保持了邊境的和平,此期間被稱為“文景之治”,是史學家首次讚譽的時期。
漢武盛世
劉徹即位,即漢武帝。漢武帝在位期間,銳意進取,採取了一系列改革制度,開疆擴土,奠定了漢朝的盛世地位。
政治上,漢武帝採用了主父偃的主張,加強皇權,實行推恩令,削弱了各地方藩王的勢力,從此以後,地方再也不能對中央造成威脅。後又以獻金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候的番位,史稱“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文化上,漢武帝廢除“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積極治國,並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推崇儒家文化思想,以儒學治國,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礎。
軍事上,漢武帝多次派兵出征西北,平定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將河西納入版圖,先後吞併了南越、閩越、滇南、夜郎、衛滿朝鮮等國,使中國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國,奠定了漢地的範圍,也是漢朝走向富強的時期
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昭宣中興
漢武帝晚年,發生了巫蠱之亂,導致太子劉據和其母衛夫子自殺,誅連數十萬人。漢武帝死後,由7歲幼子劉弗陵即位,史稱漢昭帝;漢昭帝早逝無子,霍光等人於是立漢武帝之孫劉賀為帝,由於其荒淫無度,品性惡劣被廢,史稱漢廢帝;其後霍光立劉據唯一倖存之子劉病己為帝,漢朝回到劉據的血統手上。
漢宣帝在西域烏壘設定西域都護府,使漢朝之政可以頒行於此,漢宣帝時期,匈奴進一步衰退,分化為南北匈奴,南匈奴臣服於漢。
王莽篡漢
漢宣帝死後,其子劉奭即位,為漢元帝。漢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宦官和外戚勢力興起,漢朝走向衰退。漢元帝死後,其子劉驁(漢成帝)好女色,荒於政事,大權幾乎全部為王王后一族所握,為以後的王莽奪權留下了禍根。漢成帝死後,其子劉欣即位,為漢哀帝,漢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沉迷與寵男廝混玩耍,外戚王氏一族勢力日益強大。
漢哀帝死後,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任大司馬,並迎接劉衎,即皇帝位,但是劉衎已經成為王莽的傀儡,6年,年僅14歲的漢平帝病死,王莽立僅2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自任攝政王之位。8年,王莽廢除劉嬰的皇太子之位,自立為王,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光武中興
王莽在綠林軍、赤眉軍的民變下覆滅。綠林軍立宗室之子劉玄為帝,復漢朝國號,改元更始,劉玄為更始帝,稱玄漢;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沿襲漢朝國號,建元建世,劉盆子為建世帝,隨後擊敗綠林軍。
原本服從更始帝的劉秀在鄗縣之南稱帝,誅殺劉玄,沿用漢朝國號,稱建武元年,史稱漢光武帝。光武帝定關中,降銅馬,滅赤眉,復兩京。後又滅各割據勢力,實現了全國統一。
漢光武帝廢王莽弊政,大型儒學,使當時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期。時年社會安定,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外戚勢力,史稱“光武中興”。
明章之治
漢明帝和漢章帝謹遵漢光武帝的遺囑,防範外戚,下撫流民,修建溝渠,經營西域,復設西域都護府,明章時期,天下太平,東漢國力逐漸恢復,史稱“明章之治”。
永元之隆
漢章帝去世後,由年僅十歲的漢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稱制。漢和帝不滿竇氏一族的跋扈和竇太后的專權,聯合宦官鄭眾掃滅了竇氏一族的勢力,並重用鄭眾、蔡倫等賢臣。漢和帝親政後,每日早起臨朝,深夜批閱奏摺,從不懈怠,有始有終。任內多次下令救濟災民,減輕賦稅,安置流民,招賢納士;對外任命班超降服西域諸國,復設西域都護府。
漢和帝去世後,立年僅百日的劉隆為帝,是為漢殤帝;8個月後,漢殤帝薨;立漢章帝之孫劉祜,是為漢安帝,其母鄧太后親政,鄧太后任用賢良,勤儉為度;鄧太后去世後,漢安帝親政,誅鄧氏外戚勢力,依靠宋氏、閻氏及宦官勢力,後死於出巡途中;外戚閻氏秘不發喪,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為漢少帝,在位200日,薨;孫程誅閻氏,立劉保衛漢順帝,梁氏為後,兄為大將軍,外戚勢力日盛。漢順帝薨,其子即位,梁太后親政,永嘉元年,帝薨;立漢質帝,質帝聰慧,被秘殺之;立漢桓帝,瓦解梁氏外戚勢力;漢桓帝薨。立漢靈帝,靈帝驕奢淫逸,引發宦官之爭,黃巾起義。為平黃巾起義,中央下放權力,起義平息,但留下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漢朝走向末日。
-
10 # 學詩以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多年來一脈相承。每個歷史朝代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而又豐富史學遺產,值得我們很好的去學習。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統一王朝,可與當時歷史上的羅馬帝國相媲美。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漢族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今天就來說說漢朝給我們帶來了那些寶貴遺產:
一,獨尊儒術,創辦太學,為加強統治思想奠定和提供理論基礎。(1)儒學主張的大一統思想和完備的王制理論以及嚴格尊卑等級觀念,符合漢王朝加強中央集權 維護統一 建立和鞏固社會秩序的需要。自漢文帝以來儒學的影響不斷增加。(2)為提高儒學在官學中的地位,漢武帝建元五年,將不治儒經五經太常博士一律罷黜,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並接受董仲舒建議,建立太學,設定博土50人,培養儒生官僚,為統冶階級提供人力資源保證。
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君主專制的統治地位。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漢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西漢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漢武帝時,又頒佈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當前中國實行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體制,但不是君主專制體制。
三,建立陸地和海上的兩個絲綢之路,對外貿易逐漸開放和發達。(1)西漢中期以後,建立了自河西走廊通往中亞 西亞以及歐洲的絲綢之路,主要出口絲織品,進口毛織物香料珠寶等等(2)當時的番禺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海上絲路開始形成。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
四,漢朝史學取得輝煌成就。出現了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兩部史學名鉅著。還有《東觀漢記》為撰寫《後漢書》提供重要依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開創了後代寫地方史志的先河。
五,漢賦 散文 樂府詩歌對文學史的貢獻。(1)賦從騷體演變而來,介於韻文和散文之間,漢朝開始流行,代表作有: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2)漢朝散文以書策最為知名。賈誼的《過秦論》《治安策》,對後代散文產生了深遠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成為漢代散文的典範。(3)漢代朝廷掌管音樂的機構稱樂府,其職責之一就是從民間採集民歌,加工配樂後,稱作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是樂府詩的代表作。受樂府詩的影響,漢朝又出現了五言詩,《古詩十九首》大部分是五言詩,可於樂府詩相媲美。
六,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興起,形成了兩大宗教教派。(1)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在西漢末年經由中亞傳入中國。因漢明帝感夢,初傳其道 的說法最為有名,證據更充分。公元68年,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2)東漢後期民間巫術與黃老學說神仙方術結合,形成早期的道教,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曆史。
七,科學技術的成就,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1)天文學,漢代天文學較為發達,《史記.天官書》祥細記載了二十八星宿的名子和位置,並能再過星辰執行準確推行出二十四節氣。還保留了對日食和太陽黑子的記錄。張衡改進渾天儀,發明地動儀,力主渾天說。(2)曆法,天文學的發展推動曆法的改進。漢初沿用的“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已與漢朝時令不合,漢武帝太初元年,改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太初曆是中國第一步記載完整的歷法,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又改為更加精密的“四分曆”。(3)數學,呂后時期的《算數書》奠定了《九章算術》的基礎。細分為方田,慄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包含246個算題,在代數和幾何學方面尤為突出。它的成書標誌著中國古代數學的形成,在世界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4)醫學,漢代是中醫學的奠基時期,《黃帝內經》是最早的醫書,《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專著,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成為醫學名著,張仲景也被後世譽為“醫聖”。(5)造紙朮,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主要為竹簡木牘和縑帛。竹牘重,縑帛貴,都不適合量產製造和使用。西漢時己經出現植物纖維紙,但技術不成熟不利書寫,東漢宧官蔡倫改進造紙術,利用麻頭樹皮破布等廉價材料,造出高質量的紙,方便書寫,宜於推廣。此後技術日益完善,到東晉末年,已完全取代簡帛。再後來傳入日本朝鮮,又經阿拉伯傳入歐洲,為世界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西漢(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由劉邦創立,定都西安。是中國歷史上的大統一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東漢(25年—220年)由劉秀創立,定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自漢朝起,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宣佈創立,為華夏文明能夠持續繁榮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11 # 一個認真的思考者
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了中國,書同文車同軌,可我們為什麼不稱秦人而叫漢人呢?可見漢朝在中國文化的整合階段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的貢獻。
在漢朝,完成了五件具有中國文化奠基性的事件,第一是賈誼的《過秦論》完成,檢討了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和功過,為漢朝奠定了柔和執政,無為而治的基本國策和政治形態。第二,開展大規模的“拾遺校勘”,重建了在焚書坑儒中被幾乎銷燬殆盡的文化典籍,我們今天能讀到四書五經,全是漢朝的重修。第三,在董仲舒的建議下,獨尊儒術,中國的立國文化從此建立,成為國教。第四,佛教傳入,逐漸融入到民眾的生活中,儒釋道框架逐漸成型。第五,司馬遷作《史記》,第一次提出並完成了中國人的道統學說,由此解決了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的信仰從此建立。可見漢朝在中國大一統的整合上做出了史無前例的貢獻,從此全中國人以漢人自稱,以同是炎黃子孫自詡,以儒家思想為傲,從此中華文化綿延兩年不斷不輟。
-
12 # 六安小胡
大漢賢明的皇帝比較多,所以西漢東漢延續好幾百年,至於蜀漢,劉宋就不說了,漢朝是中國向外影響的朝代,開創絲綢之路,發明造紙術,振興儒學等,太多了。
為什麼漢墓十室九空,那是因為寶貝太多了,朝代太繁榮了,留的遺產就多,雙墩漢墓,長沙馬王堆,一個防腐劑就夠研究半天了。
-
13 # 魚羊讀史
大漢王朝給我們最大的遺產:漢民族的概念在漢朝開始形成,從此漢民族走向世界。站在陝西咸陽原上面對漢朝帝王陵那高大的封土冢。遙想大漢雄風。多少閎放,多少氣魄。怎能不思考漢朝給我們留下的豐厚的文化與物質遺產。漢族的形成,漢人的稱謂……從社會制度,思想文化到漢民族生活方式與習俗。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多少不是從漢朝傳承而來的?而在漢朝確立為指導思想的儒家學說。更是潛入了中華民族的骨髓,成為中國人難以磨滅的精神氣質。在鑑賞漢代銅鏡時,魯迅對漢代文化特徵有過一番評論。
他說:“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這位雖不專門治史卻對歷史有透徹理解的思想家評價中國傳 統 文 化 時往 往 多 有 悲 涼感 慨 ,然 而他 對 於 漢 代 民 族 精 神 之 所 謂“豁 達 閎大之 風 ”的 深情 贊 賞 ,卻以積極 肯 定 的態 度,給 人 們 留下 了 深 刻 印象 。
▲西漢疆域圖魯迅所說的“魄力”、“氣魄”,當然已經不限於藝術,而涉及了文化精神。當時的漢人,比後來一些歷史時期有更多的率 真 ,更 多 的 勇 敢 ,更 多 的質 樸 ,更多 的 剛 強 。 而 我 們 國 民性 中為 近 代 激進 學 者 所 深 惡 痛 絕 的 虛 偽 與懦 弱 , 曲折 與 陰 暗 ,在 當 時 還 並 不 明 顯 。 有 人說 ,當 時是 中 國文 化 的 少 年 時代 ,是有一 定 道 理 的 。少 年 的 真 純 和質 樸 ,正是漢 代 主 流 文 化 風格 的特 徵 。
魯 迅 用 “遙 想 ”兩 字 感 嘆 著 漢 代和今 天 的 歷 史距 離 ,其 中也 表 露 出 對 歷史 過 程 中文 化 精 華遺 失 的遺 憾。 -
14 # 劉小新lyx
借用漢武大帝中的一句話概括的很好:他建立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這也是大漢王朝留給我們民族的遺產。
-
15 # 葉飄刀
建立在2000多年前的漢王朝,看著距離我們十分的遙遠,然而正是它的出現,為我們的民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產,為我們的血脈鐫刻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在封建社會中國的曾經長時間的站在世界的頂端,而在這漫長的時間裡,有兩個朝代一直被提及,作為最鼎盛的象徵,哪怕現在,我們說國力強大來,還常常用“漢唐雄風”來進行形容。
劉邦建立的漢朝與李淵開創的唐朝,可以說是封建朝代的兩個巔峰。
對於劉邦這個人也許是受司馬遷史記的影響,並不是太喜歡他,但這無法磨滅漢朝是歷史上對民族內在影響最大的朝代,沒有之一。
鐫刻在我們血脈中的烙印從漢朝開始,我們的民族被稱為“漢族”
從漢朝開始,我們的語言被稱為“漢語”
從漢朝開始,我們的文字被稱為“漢子”
從漢朝開始,我們對外自稱為“漢人”
這就是漢朝留在我們血脈中的烙印,哪怕已經過了兩千年,那個強盛的王朝已經化為了歷史的塵埃,然而這些稱謂的烙印卻依舊存在,被我們依舊使用著,只此一點漢朝對民族的影響就不是其他朝代可以比的。
這等於是真正鑄就了民族的靈魂
思想統一的起步在整個封建時代,幾乎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統治著國人的思維。而這種思想上的統一,便源於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徹底的終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情況,也把儒家的學說,推到了頂點。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儒家思想開始了其在封建時代思想上的統治之路。
而這統一了民族的精神
血脈中留下的強悍基因在談起“漢唐”這兩個朝代的時候,我們常常以強漢、盛唐來進行形容。
說起漢朝,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強大與鐵血,是威風凜凜橫掃天下的大漢鐵騎。自漢武帝開始,直至漢末三國,漢朝的強大可以說是吊打周邊。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說明了當時漢王朝的強大。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千年以來讓無數的人熱血沸騰,對那個強大的朝代悠然神往。
這樣的強大的基因也在民族中傳承,於是我們會這麼評價一個人“終於成為一個男子漢”,“是條漢子”。漢成為強大的一種註解與代名詞。
可以說漢是真正封建時代的開端與奠基,同時也是民族靈魂、思想與強大的奠基者,其對民族的影響貫穿千年至今不決,其他朝代無可比擬。而與這相比,其餘如疆域的開拓,如張衡、張仲景在科學,醫學的貢獻,其他的朝代都有類似,這裡就不細提了。
回覆列表
時時刻刻在影響著社會小至每一個人`大的方面、幾千年的歷代統治者冶國思略為儒家學說、而獨用儒學治國始於漢、微處我們的日常生活、漢文、漢字、漢語、民族稱謂。有一成語家喻戶嘵、謂之漢賊不兩立、漢又代表正義與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