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子君的小屋
-
2 # 許方倫
據小道訊息說,包青天隨身攜帶的三口鍘刀在其死後被皇帝老兒收回皇宮,歷經元明,直至清朝咸豐庚申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被英國人搶走,現在流落在海外。
-
3 # 放心AA
好像在我家裡,鍘豬草用的,30年前我用過,現在好像生鏽了,全部都繡完了,現在都不能用了,下次我回家看看,好好的儲存
-
4 # 3505263114
都是你們這些人抵毀英雄,平反奸臣,把老百姓心中的英雄人物說的一無事處,簡直是腦殘片吃多了,鄙視你們這些人!
-
5 # 四海飄零827
現在是法治社會,幾乎沒有死刑了,留著也不鍘人了,所以就生鏽了報廢了,被收破爛的回收了[不看][不看][不看]
-
6 # 中原王子1
皇帝御賜給包拯的龍虎狗三口鍘刀,只是存在於小說,戲曲舞臺和影視劇裡,滿足藝術創作需要而出現的。在真實的歷史裡兩宋時期處決死刑犯是沒有用鍘刀這樣的刑具的。而鍘刀則是元代才出現的,而它的作用也不是殺人用的,最初的用途是給馬匹鍘草料使用的。因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而馬匹在蒙古族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自然鍘刀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是一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在宋代,官方的死刑其實只有兩種:絞刑和斬首,並沒有鍘刑。所以在宋代,並不存在用鍘刀處死犯人的刑罰。
-
7 # 馬金駒
朋友,
據史記記載,包公確實沒有三口銅鍘,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
但在1979年,安徽合肥鋼廠擴建時,發掘了包公墓,當科學人員開啟古墓時,已經發現被盜,但確實發現了一口銅鍘木耙,其他構件鏽的找不著了;
但在有民間史記傳說,
宋朝末期形式動亂,有安徽合肥包家,從河南開封府起運包拯棺木,半路丟了兩口狗頭鍘和龍頭鍘;
-
8 # 南嶺說史
電視劇中金超群先生演繹的黑臉包青天,一身正氣,除惡懲奸,如果歷史上也有包青天帶著三口鍘刀除惡懲奸確實是件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但可惜歷史上沒有這三口鍘刀。
首先包青天,也就是包拯,真正在開封府做開封府尹的時間很短,也就僅僅兩年多的時間。
宋仁宗嘉佑元年的十二月包拯被召任權知開封府,而且前面還有個權知,這個詞的意思是表示暫代的意思。因此暫代開封府尹的包拯在嘉佑三年的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
龍圖閣直學士、左司郎中、權知開封府包拯為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續資治通鑑長編》
開封府尹這個職位在宋朝時非常重要的,因為是北宋都城的最高長官。
在宋朝大多隻有在親王任職開封府的長官時才可以稱為開封府尹,而其他的諸如包拯、寇準、歐陽修、呂夷簡等都是“權知”,也就是暫代。
其中有宋太宗趙光義曾任職於開封府15年之久,另外還有魏王趙廷美、許王趙元僖、宋真宗趙恆曾為開封府尹。
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宋史:太宗本紀》
另外演義小說之中的三口鍘刀,是虛構人物公孫策先生設計,又被稱為“御鍘三刀”,三把鍘刀用在不同級別的犯人身上:
龍頭鍘:可鍘皇親國戚、鳳子龍孫。虎頭鍘:可鍘貪官汙吏、禍國奸臣。狗頭鍘:可鍘土豪劣紳、惡霸無賴。不過在民間因為各種傳說的影響,一般認為在開封府有這三口鍘刀,但我認為就算真的有,這也只不過是三件在一個府衙裡面的刑具而已,很難能夠流傳千年到今天。
畢竟千年來戰亂頻繁,宋朝就有都城被金朝攻陷。
-
9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在真實的歷史中包拯並不以斷案聞名於世,而是以清正廉潔的治世能臣被後人推崇,只不過後來隨著《三俠五義》中對包拯的再創作,結果導致包拯的形象被無限傳奇化,在這些傳奇化過程中許多精巧的斷案故事,尤其是奇案的加持導致包拯成了青天的化身。
在包拯屢破奇案的經歷中,三口鍘刀也成了包拯斷案的標配,至於這三口鍘刀的來歷可以說等同於演義中的尚方寶劍,只不過更加的精細化,功能化。據傳三口鍘刀是宋仁宗欽賜,見鍘刀如同見皇帝親臨,並且三口鍘刀也有先斬後奏的功能特權。不過這一切只是演義罷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北宋中期的那個年代,鍘刀作為刑具是沒有文史記載支援的,更確切的來說從先秦到北宋在中國的法律記載中,鍘刀作為刑具是沒有出現的。有人從東漢《說文解字》中探尋這個鍘字時發現,《說文解字》中根本沒有記載這個字,後世也很難找到這個字的記載,但到了元朝時,鍘刀在文史中開始大規模的出現,比如我們現在的農村鍘刀也是可以經常看見的,其功能切草料來喂牲畜。
《三俠五義》在什麼年代創作的呢?其作者石玉昆乃清朝人,當時鍘刀已在民間大規模應用,想來其在創作時借鑑了鍘刀的切草功能進而引出可以斬頭的作用。
說到這三口鍘刀,分別是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其功能分別是龍頭鍘——鍘目無王法的皇親國戚,虎頭鍘——鍘知法犯法的貪官汙吏,狗頭鍘——鍘橫行霸道的地方霸主。
至於題主所問的這三口鍘刀去哪裡了的問題?這個就要去問寫《三俠五義》的作者了,因為是演義,是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其最後的歸宿,只能看作者怎麼給它安排。
-
10 # 古城荼博士
首先,這是小說而非史實。
歷史上包拯是個文官,當過一段時間開封府尹而已。
其次,任何朝代,任何人,都不可能僅憑一面之詞殺人,如果有就是“草菅人命”。
說包拯有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純屬瞎扯淡。沒有那個皇帝會二逼的將這個東西給別人,即便是趙禎本人想殺了誰也需要三司會審,簽字畫押等一系列程式,怎麼可能只在開封府過堂就定死罪呢?那還要大理寺刑部幹嘛?
最後,即便真的皇帝想給包拯三口鍘刀,包拯這樣的官場老油條肯定也不會要啊!
你要明白,中國自古都是人情社會,不可能說你真的可以做到純粹的鐵面無私,能官官不相護就已經是給面子了!人情社會里的包拯,說殺駙馬就殺,包拯傻了吧?
莫將小說當歷史,演義就是演義,我還想問問歷史上的那些武功秘籍都拿去了呢?我還想問問歷史上的那些修仙秘籍都哪去了呢?找三口鍘刀不如直接找上古十大神器,找到一樣你就比包拯還牛逼了,殺人還用鍘刀,直接眼神就夠了!
後背盤古斧,左系東皇鍾,右垮軒轅劍,左手崆峒印,右手昊天塔,前有煉妖壺,後有伏羲琴,左邊神農鼎,右邊崑崙鏡,頭頂女媧石!這裝備,夠分量吧!
-
11 # 紫色的玉
宋朝有"文官不斬"的規定,也就是說在大宋王朝,即使文官犯了死罪,不會被殺頭,最嚴厲的處罰是流放,說不定過幾年又返回朝庭,根據這個規定,宋朝的文官都有死諫的傳統,像王安石、司馬光、蘇東坡等人,都是不怕死的主,包拯也是其中之一,所不同的是包拯是開封府尹,也就是現在的首都市長兼衛戍區司令,他還擁有另人心寒的三把鍘刀。
根據宋史記載,包拯,面板黑,因執法從嚴被皇帝調到京都擔任府尹,他在大堂內放置了3把鍘刀,名日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他會根據死刑犯罪行,官職的大小而採用什麼刀,龍頭刀專門鍘皇親國戚,虎頭刀專鋤達官貴人,狗頭刀專門鋤平民百姓。民間傳說的鍘美案,陳世美就是被虎頭刀鍘死的,雖然是附馬爺,但包拯只認為他是狀員,是官員身份,而不是皇親國戚。
1062年,63歲的包拯死於開封,隨及送回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皇上感恩他的成就,特允許三把刀隨葬,1971年,合肥鋼鐵公司擴建需徵地,挖出了包拯墓,由於當時的保護意識薄弱,很多隨葬品流失,但據當時在場的人回憶,確實挖到鍘刀的炳,並有狗紋圖案,雖經過700年,但仍然清淅可辯,由於墓地有被盜痕跡,估計那三把刀以及兩把刀炳都被盜走了。如果不被損壞,就有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
12 # 歷史畫中人
嘉佑元年(1058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同郎中,嘉佑三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可以說,包拯坐鎮開封府,也不過只有一年半多的時間。沒有公勝策和御貓展昭。這些人物最早出自石玉昆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屬虛構人物。《三俠五義》敘寫北宋仁宗年間,包拯在眾位俠義之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眾俠義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
包拯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大宋朝包拯包青天隨身攜帶的三口鍘刀現在哪裡去了?在現實歷史中,包拯的審案和行刑是不符合古代司法流程的。他只是小說家言,代表老百姓的美好願望而已。
一、包拯做開封府的歷史在他的為官生涯中只是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嘉佑元年(1058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同郎中,嘉佑三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
可以說,包拯坐鎮開封府,也不過只有一年半多的時間。
二、沒有公勝策和御貓展昭。這些人物最早出自石玉昆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屬虛構人物。
《三俠五義》敘寫北宋仁宗年間,包拯在眾位俠義之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眾俠義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
書中把包拯塑造成一位鐵面無私、不畏權勢的清官形象。在俠客們的幫助下平冤獄、“鍘龐昱”、“除藩王”等情節,穿插了大量俠客白玉堂、展昭、歐陽春、韓彰、蔣平等人的俠義故事。
而電視版的《包青天》單元故事好多都脫胎於這部小說。甚至展昭、公孫策、白玉堂等人,都是從這部小說開始虛構的。
三、包拯歷史上並不是什麼斷案如神的人物包拯從宋仁宗嘉佑元年12月任暫代起,到仁宗嘉佑三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止,總共當了一年半的開封知府。
在這一年半中,史書上沒有記載他任何有關斷案事情。
在包拯的為官曆史中,只有一件“審牛舌案”,發生在任天長縣知縣時的事情。而這個案件又見於《宋史。穆衍傳》裡,一樁案件,同時記在兩人名下,不知是包拯仍是穆衍。
而戲曲中比較出名的《狸貓換太子》,其人其事查無實據。而整個的所謂“狸貓換太子”事情過程中,宋朝的“官簿”上還沒有包拯這個姓名。
包拯從來沒有做過宰相,也沒有什麼權威無邊的“銅鍘”。他最大的官職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終升為禮部侍郎,身後追為禮部尚書。
四、關於三口銅鍘的事情這個更是無稽之談,宋朝對文人相當優待,從未發生過因罪而殺文官的事情。
就算是其他朝代,判定一個人有罪,也都要主審官員斷案之後,卷宗保留,然後案件要發到上級部門複審無誤之後,統一時間問斬。比如說秋後問斬。
除非是欽案要案,比較特別的案件,需要砍頭的比較多,才會選一個臨時的時間行刑。
而包拯的三口銅鍘,其出處在《三俠五義》中,是開封府的獨有刑具,由公孫策設計,宋仁宗趙禎欽賜,御鍘三刀在此即如同當今萬歲親臨,三口鍘刀皆可先斬後奏。
包拯陳州查賑時,皇帝賜給包拯御扎三道,即三張空白聖旨,不管是誰阻攔包拯辦案皆任由包拯處置,包拯回去後公孫策將其改為御鍘三刀以震懾朝綱,隨後宋仁宗應允且欽點為此名。
總結:皇帝御賜給包拯的龍虎狗三口鍘刀,只是存在於小說,戲曲舞臺和影視劇裡,滿足藝術創作需要而出現的。在真實的歷史裡兩宋時期處決死刑犯是沒有用鍘刀這樣的刑具的。而鍘刀則是元代才出現的,而它的作用也不是殺人用的,最初的用途是給馬匹鍘草料使用的。因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而馬匹在蒙古族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自然鍘刀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是一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在宋代,官方的死刑其實只有兩種:絞刑和斬首,並沒有鍘刑。所以在宋代,並不存在用鍘刀處死犯人的刑罰。
-
13 # 河北穆大大
三口銅鍘是虛構的,若非有現在的好事者製造,是找不到的。
-
14 # 移動的爹501
現在得放博物館,不準隨便使用,屬管制刀具,罰款或者拘留。
-
15 # 詩意鋼琴or
見過一次。還是生產隊用它鍘草餵馬時使過,最後找不到了
-
16 # 日月星貨架
哥只是個傳說。包拯只做過開封府伊,並沒有做過大宋丞相,
-
17 # 墨菲219
傳說中變成今天電視劇道具了
-
18 # 佛曰很好
三口鍘刀震乾坤,不論奸佞或小人,今日妲己又轉魂,包相無影寒人心。
-
19 # 滴水穿石——鍥而永恆
年代久遠!已經鏽跡斑斑不能再用了!可以重新弄一套材料塑膠假貨模擬品?
-
20 # 流年38770
事老人嫩,不便多說,事出有音,查無正根,後人評說。
回覆列表
電視劇不是歷史。
一、包拯做開封府的歷史在他的為官生涯中只是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嘉佑元年(1058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同郎中,嘉佑三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
可以說,包拯坐鎮開封府,也不過只有一年半多的時間。
二、沒有公勝策和御貓展昭。這些人物最早出自石玉昆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屬虛構人物。
《三俠五義》敘寫北宋仁宗年間,包拯在眾位俠義之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眾俠義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
書中把包拯塑造成一位鐵面無私、不畏權勢的清官形象。在俠客們的幫助下平冤獄、“鍘龐昱”、“除藩王”等情節,穿插了大量俠客白玉堂、展昭、歐陽春、韓彰、蔣平等人的俠義故事。
而電視版的《包青天》單元故事好多都脫胎於這部小說。甚至展昭、公孫策、白玉堂等人,都是從這部小說開始虛構的。
三、包拯歷史上並不是什麼斷案如神的人物包拯從宋仁宗嘉佑元年12月任暫代起,到仁宗嘉佑三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止,總共當了一年半的開封知府。
在這一年半中,史書上沒有記載他任何有關斷案事情。
在包拯的為官曆史中,只有一件“審牛舌案”,發生在任天長縣知縣時的事情。而這個案件又見於《宋史。穆衍傳》裡,一樁案件,同時記在兩人名下,不知是包拯仍是穆衍。
而戲曲中比較出名的《狸貓換太子》,其人其事查無實據。而整個的所謂“狸貓換太子”事情過程中,宋朝的“官簿”上還沒有包拯這個姓名。
包拯從來沒有做過宰相,也沒有什麼權威無邊的“銅鍘”。他最大的官職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終升為禮部侍郎,身後追為禮部尚書。
四、關於三口銅鍘的事情這個更是無稽之談,宋朝對文人相當優待,從未發生過因罪而殺文官的事情。
就算是其他朝代,判定一個人有罪,也都要主審官員斷案之後,卷宗保留,然後案件要發到上級部門複審無誤之後,統一時間問斬。比如說秋後問斬。
除非是欽案要案,比較特別的案件,需要砍頭的比較多,才會選一個臨時的時間行刑。
而包拯的三口銅鍘,其出處在《三俠五義》中,是開封府的獨有刑具,由公孫策設計,宋仁宗趙禎欽賜,御鍘三刀在此即如同當今萬歲親臨,三口鍘刀皆可先斬後奏。
包拯陳州查賑時,皇帝賜給包拯御扎三道,即三張空白聖旨,不管是誰阻攔包拯辦案皆任由包拯處置,包拯回去後公孫策將其改為御鍘三刀以震懾朝綱,隨後宋仁宗應允且欽點為此名。
總之,三口銅鍘是小說故事,聽聽就行了 。在現實歷史中,包拯的審案和行刑是不符合古代司法流程的。他只是小說家言,代表老百姓的美好願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