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樓避愁

    陶淵明獨愛菊,為什麼要寫桃花源記,而不是菊花源記?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陶淵明愛菊,是從他的性趣愛好而言。正如周敦頤老先生在《愛蓮說》中所說"水陸草木之花,真愛者蕃。晉陶淵明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獨愛牡丹;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從此可以看出,陶淵明愛菊是從個人性趣而言。所以可以看出陶淵明愛菊,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分析。

    而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是他晚年的作品。由於是晚年的作品,那就是根據他一生的經歷:青年時做官而"不為五斗米折腰",到棄官歸隱,過著隱居生活,並且親自耕作,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人生,從而看到、並且深刻地感受到當時社會的黑暗。於是產生了對那種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產生了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

    誠然,出生於遠古時代365年的陶淵明,沒有馬克恩、恩克斯那樣為全人類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遠大理想和實踐,也沒有力量來建立《巴黎公社》,於是想象出了《桃花源記》這樣的理想社會。

    那麼,他追求的理想社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個答案我們就在《桃花源記》中去尋找。

    作者扮作一個漁人,駕著小船,沿著小溪而行,竟忘記了歸路,穿過桃花林,走進桃花源。

    話說這桃花源風景優美,源內清寧而又安靜。源內的人,見了"漁人”而大驚。當問明其來路過後,便"設酒殺雞作食”,象對待親人一樣對待這位從外地來的客人。

    源內的所有人原來他們上輩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而帶著全家在這個地方世代定居,"不知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並且再不出去了。見從外地來的客人,"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從此可以明顯地看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厭惡而不滿。

    請看源內的"餘人"是多麼的淳樸和真摯,善良而又好客;又是多麼的自由而熱情。

    這就是陶淵明理想的社會!

    其實,陶淵明所描寫的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那裡沒有貧窮和戰亂,共同勞動,共同享受勞動成果。因為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嚮往這樣的幸福生活。

    陶淵明晚年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對農民有一定了解,他的這種理想社會,反映了當時農民的願望。

    可惜的是,那種"世外桃源”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毛澤東同志詩中"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園裡可耕田"?就明確指出這種社會僅僅是陶令的理想而已。

  • 2 # 梅里一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菊花,開於晚秋,寓意高潔,隱逸,孤傲。唐元稹有《菊花》詩: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迴歸田園,常以賞菊來抒發不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情懷,不等於他獨愛菊花,而排斥其他的花。不過他寫《桃花源記》是為了保全家庭,表明自己不願參與官場爭鬥的心跡。這個故事,藉助了民間傳說,不代表他舍菊花而愛桃花。

  • 3 # 子可欣

    或許“桃花”的“桃”字通逃,以花為隱喻,既言桃花源的先人們“為避秦時亂,來此絕境”,又言自己逃避俗世的功名利祿,只求歸隱田園。

  • 4 # 楂楂紅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老先生,親筆描繪的理想社會藍圖,環境優美,怡然自樂。在這樣的理想社會,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貧窮,沒有欺詐。人們淳樸厚道,和睦相處,過著自食其力,康樂幸福的生活。

    陶淵明為什麼要刻畫這樣一種美妙的生活畫面呢?這得從他的生活大環境說起。

    東晉末期,社會分崩離析,處於新舊朝代更替之際。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陶淵明生不逢時,恰好處於這個社會時代。他當然對東晉的黑暗觀實不滿,但人單力薄,他也無法改變社會現實,因而辭官歸隱。

    慘痛的現實,令他堅信當時的社會病態,已無可救藥,於是他的心裡就幻想了一種理想的生活圖景。相當於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社會,陶淵明就以浪漫主義手法,

    描繪出一個桃花源。桃花源理想的情境,反映了當時的人民群眾,對於和平寧靜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黑瞎的舊社會的抗議和憎恨。說明現實社會君主制度,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陶淵明因為自己的理想、抱負已在現實生活中破滅了,而又耳聞目睹了人民群眾的苦難和願望,才寫出了這篇千古絕唱。

    因此,陶淵明不是愛桃花,才寫的《桃花源記》。但陶淵明是真的愛菊花,因為愛,所以愛,感情不必拿來慷慨,誰也不用給他一個交代。

    他愛菊花,又愛飲酒,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耳熟能詳的眾多詩句中的一句。《五柳先生傳》中更是把他愛飲酒的一面,一覽無遺的展示給了我們。

  • 5 # lign往事如風

    桃花源更能指代寬泛的美好生活意境。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在《詩經》裡早就對桃花鐘愛有加,而且在民間流傳廣泛。到如今我們把出嫁的女兒回門稱為“于歸”。

    陶淵明把菊花更多隱喻為自己高潔的人格

    《飲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和郭主簿·其二》

    和澤週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遊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歸去來兮辭》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字,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對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這兩者指向不一樣。

  • 6 # 最美如初

    《桃花源記》這篇散文,五柳先生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那麼菊花既是陶淵明的鐘愛,為什麼此文不叫“菊花源記”呢?或者是把文中的植物改為菊花可不可行?肯定是不行的,一個是寓意不同,再有就是和文中內容不符。

    桃花的寓意為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如同通往人間仙境的一道門扉,不僅僅如此,桃花與李花構成的春光,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桃子還代表著長壽,而桃符則有避邪驅鬼之用,所以五柳先生已明表這篇文章並不是寫鬼神之作。而菊花在古代多象徵傷感與懷念,一開始並無高潔歸隱之意,是上墳掃墓的東西。陶淵明有歸隱之心,就他獨愛菊,名氣又大,所以後世才將菊花喻為隱逸者。桃花開放在春天,菊花開在八九月間,完全沒有生機盎然之感。

    再看文中描寫的三種植物,桃林,桑樹,竹子。“中無雜樹”一句就明確寫出了這片樹林是有人特意種下的,管理過。樹多茂盛者為林也,那麼洞口在溪水的源頭處,也就是隱藏在桃花林的盡頭。那改成菊花行嗎?菊花不能稱為林,應該是一片菊花地,菊花海拔也就三幾十公分,一眼就望穿了,洞口早已暴露在外,不合情理。桃花源裡邊的桑樹,竹子,這兩種植物都是實用的,裡面住的也是勞動人民,不光種地養雞,肯定還養蠶,而且南方多搭竹屋,竹子更是必不可少的建材。

    在古籍《禮記》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花”的記載。文中的桑竹茂盛應在四五月份,和桃樹的落英繽紛能對上,因為桃樹三四月開花,花期一個月,時間都對。但改成菊花就不合適了,時間上就有了衝突。況且晉代前菊花多為野生,漢代僅將菊花作為藥用植物栽培,晉時期才開始大量栽培,以後逐步發展為觀賞花卉的,如果想種植一大片菊花,這秦時避亂桃花源人的後代也不會有這個技術的。

  • 7 # 全峰山

    陶淵明獨愛菊,而寫《桃花源》不用″菊,我有們分析一下,其中必定有原因:

    ①創作背景一一陶淵明離仕歸田後,心情悠閒淡泊,作些田園詩與小飲,初嘗躬耕時實際的甘苦感受,倒還略顯自在……

    ②隨著境遇的日益困窘,田園詩中出現了"荒途無歸人,時時見廢墟″的農村凋蔽景象,開始傾訴自已生逢亂世,一生遭遇不幸,勸勉自已堅持下去……

    ④《桃花源》的創作意境一一選用桃花寓意,因為桃花從花蕾的孕肓、含苞待放、到滿園粉芳,都是春意盎然的人間熙融之樂,桃源中只有父子家人,只有睦鄰親朋,沒有國君王稅,沒有戰亂,人們都愉快地勞動著,幸福地生活著……

    ⑥桃花永遠是春天的象徵,熙熙攘攘,和諧溫馨……而菊花是晚秋的輝煌,終是有一些清爽與悲涼之意……所以,菊花的襯托與《桃花源》的意境不融。

  • 8 # 馨香閣文學苑

    問題:陶淵明獨愛菊,為什麼要寫《桃花源記》,而不是“菊花園記”?

    回答:因為“桃花”寓意春天,春天萬物復甦,燕子回巢,喜鵲報喜。置身在一片繁榮景象的大自然中會使沉鬱的心情明媚,所以陶淵明沒道理拿寓意暮秋,祭祀逝者的“菊花”來寫《菊花園記》,使原本因時事沉鬱的心情更加沉鬱。陶淵明喜愛菊花折射他的氣節,他不想所有人同他一樣逆風而行,累心累情。

    陶淵明主觀意識想給當時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尋一處乾淨清明的住所,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繁重的苛捐雜稅。可世事多艱 ,陶淵明滿懷的愛國之心不得志。他不與奸佞同流合汙 ,遠離朝堂暢遊祖國山水,他來到開滿桃花的村莊,村民熱情好客,家家門戶大開,人與人之間信任有加,他開懷逐寫《桃花源記》。

    陶淵明《桃花源記》是一股清流,一直流淌在世間,流淌在所有文人墨客心裡。唐朝詩人韋應物《東郊》尾聯就心生嚮往:“終罷斯結廬 ,慕陶直可庶。”自古文人墨客心性純淨,思想唯美浪漫,然在俗事紅塵中輾轉,無有清靈,無有明音,逃也難逃。

    古今識得《桃花源記》文人無不懷思陶淵明,沒有美好的《桃花源記》讓人心生嚮往,千古墨客們詩情又何所依。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思之,嚼之,讓人心曠神怡,千古墨客千古情繫《桃花源記》閒適,恬闊…

    作者簡介:一名環衛工人,姓名王離理,筆名醉聆聽,女,工作生活餘閒時間喜歡戶外騎行,喜歡誦讀詩詞文章。

    一句話詩觀:抓住心靈裡閃爍的光。

  • 9 # 一線天

    陶淵明喜歡菊花,其最具代表性的詩句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說,陶淵明在這裡描述的是他親身經歷過的山野悠閒生活,是一種寫實,菊花也是他實實在在的最愛。《桃花源記》也是陶淵明的千古名篇,但裡面的內容有些是寫虛手法,或者說是半實半虛。就是說,該篇描述的故事情景未必就是實際存在著的東西,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就是作者借題發揮而虛構出來的。我們可以這樣設想,春暖花開時節,陶淵明獨自在人煙罕至的山裡遊玩。在峰迴路轉之間偶遇一些山民,便前去攀談,方知他們祖輩已在這裡生活多年,一直處於與世隔絕狀態,對陶淵明說的很多事情均一概不知。由此,這情景令這晉代文豪驚歎不已,也讓他腦洞大開,寫作靈感頓時噴湧而出,故才有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奇聞軼事之作問世。我想,那陶潛先生遊山時,正逢桃花盛開季節,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猶如身處世外桃源,面對如此美景他有感而發,故才將此篇遊記題為《桃花源記》。假如陶淵明是秋遊的話,在菊花爆滿山的景色中,估計他寫的就不是"桃花源記",而是"菊花谷記"了。

  • 10 # 詩詞學院

    菊花,是秋天的花,要對抗秋風和寒霜的肅殺,因此,陶淵明愛菊寫菊,正是取它可以作為對抗現實世界象徵的這一面;桃花,是春天的花,是充滿希望的,是生生不息的(《詩經》中用桃花比喻新娘子便是取這層意思),因此用它作為理想社會的象徵。這種審美取向和象徵,就決定了陶淵明只會寫《桃花源記》,而決不會寫《菊花源記》。

    蕭統《陶淵明傳》記載“其(陶淵明)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由此可見,陶淵明之愛菊。

    下面我們就看看陶淵明是如何寫菊的: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九月閒居》)

    此詩中,寒華指菊花,已成為隱士安於自然,閒適清貧的象徵意義。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嚴列。(《和郭主薄二首》

    此句將菊和鬆放在一起寫,意在突出菊之堅貞意志,一如隱士。故《陶澍注靖節先生集》中說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二十首)

    詩中平和、沖淡、任真與自由狀態,也印證了“菊,花之隱逸者也”,使菊花與陶淵明一起,成為隱逸者的代表和象徵。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歸去來兮辭》)

    這裡松菊與三徑、酒揉合在一起來寫,則進一步強化了松菊的美好品質與隱逸的情志融合為一,相得益彰。

    詩文中的花草蟲魚,是有隱含意味的,或是某種情感的比擬和投射,或是某種思想的隱喻和象徵。而這一切,並非胡編亂造,一定與其物之特性有一種顯性或隱性的聯絡。陶淵明之隱逸,是對黑暗現實的消極抵抗,與菊花之抵抗霜雪是有內在的審美聯絡的。

    同樣,陶淵明之對理想社會的構建,與春風桃花欣欣向榮的氣象也是有內在的審美聯絡的。因此,表現陶淵明烏托邦理想國的詩文一定要用春天的桃花來象徵,不會用秋風寒霜下的菊花來暗示。這就是陶淵明只會寫《桃花源記》,而決不會寫《菊花源記》的道理所在。

  • 11 # 所謂何來

    這個問題要與詩人所要描繪的景色,所要抒發的情感有關,古人寫作時更多的是寄情於物,透過對事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就可以解釋,陶淵明雖然愛菊花,卻寫了《桃花源記》,那是因為桃花園歷來給人們的感覺就是神秘感,古人認為桃花代表的就是一種隱秘,這與詩人所要描寫的意境所相符合。

    詩人寫這首詩,所要表達的就是在一片隱秘的桃園深處,生活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這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怎麼能不是秘密呢,要知道古時帝王的統治力是很強的,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率土之臣莫非王臣。

  • 12 # 磐石渡霸王

    人家活了幾十年,每年都寫菊花嗎?遇見桃花美景就不可以寫了嘛?辛虧他寫了,不然中華文化就少了一篇瑰寶。

    從意境上分析,作者嚮往桃源生活與其菊花清高品格是相通的。

  • 13 # 王莉de語文時光

    東晉詩人陶淵明獨愛菊,所寫《桃花源記》,構建了一個和諧溫暖,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並且以“世外桃源”這個成語,而廣泛流傳於世。

    陶淵明,以桃花為意象,寫下千古流傳的文字,而沒有將自己獨愛的菊花,作為意象寫成“菊花源記”,這是由作者文章立意和一直以來人間對於桃花和菊花的認知而賦予的寓意決定的。

    作者是想要透過文章立意,表達對當時所處的社會存在的弊端的不滿和批評,因而虛構了一個理想所在,寄託自己的嚮往和追求。這是一個積極入世的思想。

    桃花生長盛放於生機勃勃的春天。春天是個充滿希望的季節,萬物萌發,萬物生長。因此,在社會的公共認知中,桃花蘊含著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著生育、吉祥、長壽的民俗象徵意義。這些象徵意義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潛存於民族心理之中並透過民俗活動得以引申、發展、整合、變異:桃花象徵著春天、愛情、美顏與理想世界。桃花,意味著好運,意味著那是開啟美好所在的一道門扉。

    再加之,歷史上那個關於夸父追日,路途遙遠,在不斷接近太陽的過程中,炙烤渴死。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就更加篤定了桃花的美好意象。後來人在行至到此,不至於渴死啊。這桃林,相當於中轉站,庇護所。休息足了,繼續前行,終究可以接近目標。

    菊花呢,菊花生長盛放於蕭瑟凋零的秋天。雖然,秋天也是收穫的季節,但畢竟肅殺淒涼,霜雪即將覆蓋一切。

    陶淵明《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正是體現了他對羨慕幽靜安逸生活的嚮往。東籬下悠然採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範,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

    菊開百花凋零之後,註定了隱逸者的秉性呈現這樣的公共認知。隱逸者,是抱有出世思想的。他們是隻關注個人小世界的人,不過問除了自己之外的春秋冬夏,炎涼冷暖的。陶淵明,之所以最後獨愛菊,也是因為對社會失去信心,對自己所遭遇的一切羈絆湮沒,才決定做了隱士。這是他人生最後的歸途。《桃花源記》,僅記錄了他思想軌跡的一個階段。

    桃花,入世思想的象徵,菊花,出世思想的代表。所以,陶淵明寫的是《桃花源記》而不是“菊花源記”。

  • 14 # 言閒語還碎

    我們如果按照菊花或桃花所代表的意象來回答這個問題,那怎麼解釋,陶淵明號叫五柳先生,那他為什麼不寫《柳樹源記》,對吧?

    桃花源從哪來?

    兩晉之時戰亂頻繁,百姓四散流亡。而有一部人不願意離開故土,就和鄉鄰親友一起屯聚於“塢堡”,據險防守,以避兵禍。正是這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塢堡”,是北方廣泛存在的,既能生活,又能防禦敵人,這正是桃花源的原型。

    桃花源故事從哪來?

    《水經注·洛水》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劉裕西入長安,水軍駐紮洛陽,隨後命令戴延之與虞道元二人逆流而上,探尋水軍可以到達的地方。戴延之最後沒有到水源地。同時《述徵記》記載,全節,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也。

    陶淵明曾為劉裕的參軍,參加過討伐桓玄的戰鬥,與這些西征北伐的將領都十分熟悉。朋友們閒談之間這些見聞,特別是戴延之沿洛河尋找檀山塢而不得這件事,大家相互聊起,陶淵明就在後來的文章中講這些素材加以融合,寫下了《桃花源記並詩》。

    所以我認為,桃花或是菊花所代表的志趣是後來人分析理解得出的結論,而不能作為陶公寫作時的象徵指代之意。而這段故事的由來,是根據現實素材加工而成的。

  • 15 # 二柳

    桃花源記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 16 # 陸家梧桐棲小鳳

    桃花源,是陶潛想結蘆隱居,遠離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套路、潛規則,借美文來實現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之地。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的。

    武陵之溪源,只不過是符合/接近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之地而已。

    後人都想多了,或者說是想歪了——主觀利益驅使,借陶潛之文名,來隔空攀附一方之地,欺世盜名的套路。

    提問的,你需要多見識多學習,才能成長。你咋不說陶潛每天都離不開吃飯,為毛不叫——大米源呢?

  • 17 # 尼山夫子讀書

    菊,說的是他自己

    桃花源,是世外桃源,是他理想中的世界

    首先,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是君子的象徵;

    其次,在古代神話中,菊有吉祥、長壽的含義;

    同時菊花更是人格和氣節的寫照;

    菊之於陶淵明,成就了隱士。

    而桃花源,是所有古人的理想。

    記得初中時候我們老師要求背誦,那時候就特別喜歡,晚上做夢的時候,遠遠的就看見了連綿的山下有一片桃花源,走進去一看,那完全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

    這種感覺是很怪,但又很值得嚮往,尤其是對於封建社會里的人來說。

    菊,是隱士,桃花源又是世外桃源,都是俗世凡塵外的存在,所以我覺得他愛菊,跟寫《桃花源記》不剛好就相輔相成了嗎?

    菊花雖好,但想象一下,菊花源跟桃花源,不僅僅是意境不一樣,桃花是在樹上的,樹又會比人高,成片的桃林更是能夠講事物隱藏,但菊花源就做不到。

    因此,隱士是菊花,隱世是桃花。

  • 18 # 壹佰臻自動化裝置維特

    首先我覺得《桃花源記》比《菊花源記》意義更深遠,在古代桃樹是指喬木,指的意思比較多,表示桃花源中的景色涵蓋面廣,不能以一眼看穿,人們需要繞過層層的桃花才能看到桃花源的入口,說明秘密地給人柳岸花名的意境.

    在這首詩中用桃花會比菊花的更有深意,而且菊花只是植物中的一種,如果用菊花她的景色只能見收眼底,用桃花更多的神秘與嚮往。

  • 19 # 造作的楚狂人

    “桃花源”是陶淵明根據環境虛構出來的意象,用“桃花”而不是“菊花”,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桃花生長桃樹上,可以大面積繁衍,進而影響整個地區的環境;而菊花是一種低矮的植物,需要適宜的生存環境,無法在某個地區大量生長。所以,“菊花源”,是超越人們的生活常識的。

    第二,桃花象徵著春天和生機勃勃,而菊花象徵著秋天和孤芳自賞。從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寫作意圖來看,他想要描繪的是一個美好、歡快、沒有悲傷的“烏托邦”。用桃花做意象再合適不過了。

    第三,從構圖意象來說。桃花、流水,搭配起來非常合適,整個畫面讓人覺得舒適、絕美;而菊花喜歡乾燥的環境,與流水搭配,顯得不協調,整個畫面就非常尷尬了。

    因此,雖然陶淵明喜愛菊花,但那是由他的個人心性所決定的。在《桃花源記》中,菊花則不適合作為主角出現,因為它跟陶淵明的寫作意圖是衝突的。

  • 20 # 彩雲飛揚

    “菊,花之隱逸者也”愛菊是陶淵明隱士之志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品性淡泊,寧靜致遠。

    《桃花源記》則是陶淵明有感於汙濁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想象勾勒了世外桃源的純淨、美好,點亮了人間一抹春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落英繽紛,秀娟天然,黃髮垂髫,怡然自得,千古流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怎麼看待異地戀,是不是久了一定會分手?給點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