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芹歡璇說情

    雞肋典故事件,三國時期曹操攻打蜀地劉備,曹操親自率兵去攻打漢中,因漢中是蜀地的交接處,整個漢中之戰持續了將近兩年時間,這原因就是曹操的後勤壓力太大,根本不支援曹軍繼續與劉備對抗。曹操進攻撈不到什麼好處,退又害怕被人恥笑,影響自己的決策權威,正是進退維亟境地。

    當晚的口令,曹操隨口說了個雞肋,本來這是隻有曹操自己知道其中難處的。誰知楊修說,雞肋,吃起來沒肉吃,丟掉了又覺得可惜,曹操已經決定撤兵了。

    楊修做為曹操的主簿,揣透了曹操的心思,應該幫助曹操去解決這個進退維亟之事。反而這時候,楊修本應該想著給曹操一個臺階來下,需要一個事件來說明撤兵的理由。

    精明的楊修反其道而行之,非但不幫著解決,反而將曹操的難題說給將士聽。這行為只是顯示了楊修很聰明,但並不高明,從這個事件上來說,楊修是一個缺乏大智慧的人。

  • 2 # 歷史就是照妖鏡

    楊修之死,“雞肋”僅僅是一個藉口。真正讓他去死的,是他的政治靠山已倒,而曹操也趁機替兒子曹丕掃除一個將來有隱患的定時炸彈而已。

    往往讀《三國演義》的人知道楊修都是透過雞脅二字,其實楊修在猜字方面是絕對的高手,著名的就有“闊字謎”“一合酥”“曹娥碑字謎”等事件。這裡就不做展開了。但楊修真的是因為誤讀了“雞肋”而獲罪嗎?

    當然,明面上沒有問題,但這只是曹操想動手的一個藉口罷了。換言之,就算是雞腿,雞丁,雞翅膀,楊修也會死,早和晚的問題。那為什麼楊修必須死呢?

    1. 楊家和曹家一直不在同個陣營。

    在漢朝,楊家也算是四世三公級別的豪門士族。曹操接回獻帝后,“四世清德,海內所瞻”的楊彪對曹操並不滿意。而曹操對楊彪以及孔融這些忠於漢廷的名士官僚也十分不滿,但礙於他們家族的勢力及影響力只能選擇拉攏。楊修就是曹操用來拉攏楊家的棋子。但楊彪始終和曹操尿不到一個壺裡。一個已經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另一個卻忠心於漢廷!早晚會有一方遭殃。

    2. 楊修參加了曹家的奪嫡。

    先不說楊彪與曹操有多不對眼,但楊修與曹植倒是很合拍。這樣的合拍也延續到了之後的奪嫡之爭。楊修自然是站在了曹植一方。結果眾所周知,217年曹丕勝利,成為法定的曹操繼承人。身為失敗者曹植的好友兼職幕僚,楊修的地位就非常被動了。

    對於曹操來說,楊家是值得利用計程車族資源。但此時也是必須為曹丕的繼位排除掉的定時炸彈。中國古代的皇位之爭向來殘酷,親生兄弟之間的殘殺時有見到。那些失敗皇子身邊出謀劃策的幕僚就更是清除物件。

  • 3 # 木止聿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像楊修這樣胡亂猜測領導想法,又老是把領導的想法公之於眾,這樣的人曹操不喜歡,我也不喜歡。

  • 4 # 山川志德信松

    我的答案:楊修恃才傲物、禍從口出、聰明反被聰明誤,揣度君心必死!

    分析:諸葛亮智取漢中,曹操兵退斜谷,曹操進退兩難。正趕上晚飯喝雞湯,曹操看到碗中雞肋,因而有所感發。正在沉吟間,夏侯惇進帳問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口令是雞肋,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回去。有人報告給夏侯惇,夏侯惇問楊修為什麼收拾行裝?楊修說:今天晚上的口令是雞肋,就知道過幾天曹操要退兵了,雞肋是吃著沒肉,扔了又可惜。現在前進又不能勝利,退兵又怕人恥笑。在這裡沒好處,不如早點退兵,明天曹操一定班師回朝。所以楊修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曹操見軍士紛紛收拾行裝,忙問夏侯惇怎麼回事。夏侯惇把楊修的話告知曹操後,曹操大怒,殺了楊修。

    楊修之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例子。曹操善於猜疑,楊修卻能猜透他的心思,甚至代行曹操的旨意。啟示我們做人要審時度勢、不要侍才賣弄、鋒芒畢露、忘乎所以,莫賭天意、不猜人心,而是要韜光養晦、伺機而起!

  • 5 # 今古雜壇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文學家,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為袁氏(司徒袁安曾孫女)。

    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196—220)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人丞相府倉曹屬主簿。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楊修一生著作頗豐,結整合冊的兩文稿已失,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數篇,其中有《答臨淄候箋》、《節遊賦》、《神女賦》、《孔雀賦》等。

    楊修死的罪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政治上的兩大因素。

    楊修犯了古代皇室權力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

    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衝突,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袁術的外孫,而政治觀念楊彪和楊修又都與孔融及禰衡等清議復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見忌。

    楊修被殺後,有一天,曹操碰到楊彪,問道:“楊公為何瘦得成這個樣子?”楊彪回答說:“ 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意思是說,我慚愧沒有金日磾那樣的遠見,而又還有老牛舐犢的愛子之心呀。曹操聽了,很有點下不了臺。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幕僚,堪稱中子群體中的典型人物。若對其客觀地評價,該君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掉了腦袋,反丟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殺楊修,並非嫉賢妒能,而是自有苦衷,或許我們知道的只是片面,曹操畢竟是一代奸雄,而楊修只是他南征北戰的一個插曲而已,若說可惜,只能怪楊修糊塗一時,只看曹操愛才,而不揣摩主公之性,說簡單一點,只能怪他選錯了明主罷了。

    拓展:

    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

    曹操為何要殺楊修,在《三國演義》小說和《三國志》正史,還有其它資料的記載中,原因完全不同。小說中,小說中楊修恃才放曠,高智商低情商,惹曹操忌妒因而被殺。正史中,楊修謙恭而有才華,但因為身份敏感,立場可疑,並且在曹操繼承人之爭中站錯了隊,最終因政治鬥爭被殺。

    下面我就把兩個原因及其推論過程寫在下面,大家做一回歷史偵探,看看哪個原因更接近真相。

    第一個原因:小說中楊修恃才放曠,高智商低情商,惹曹操忌妒因而被殺

    這個原因是《三國演義》小說中寫的,最為大家所熟悉。《三國演義》(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卷十五)這一回的題目就叫“曹操忌殺楊修”,可謂一言道出曹操殺楊修的原因。

    小說中,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是“雞肋事件”。當時曹操在斜口對蜀漢用兵,但沒取得啥戰績,想退兵又怕人笑話,因此猶豫不決。當晚,夏侯惇進賬問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湯碗中有個雞肋,隨口就說:“雞肋,雞肋。”於是雞肋就成了當晚的口令。楊修得知口令後,就對手下說,“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魏王這是要撤軍了,我們趕緊收拾行李吧!”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整個魏營都開始收拾行李,準備撤軍。曹操得知大怒,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殺了楊修。

    交代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後,小說用“恃才放曠”來定性了楊修的性格,說他屢次惹曹操不快,惹曹操忌妒,是被殺的根本原因。

    小說舉了幾個例子,分別是“修門事件”、“一盒酥事件”和“夢中殺人事件”。這個幾個例子大家也都很熟悉了,我簡單說一下。

    “修門事件”大概經過是這樣的:曹操讓人造一個花園,花園造好後,工匠請曹操驗收。曹操也不吱聲,只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都不知道曹操啥意思,這時,楊修又出來當“最強大腦”了,他說,“門+活,是闊字,丞相嫌門太寬了。”工匠改了門,又請曹操來看。曹操很滿意,說:“誰知吾意?”工匠回答是楊修。小說中說,“操雖面喜,心甚惡之”。

    “一盒酥事件”大概經過是這樣的:有人送酥給曹操,曹操很高興,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楊修看到字後,開啟盒子,把酥分給眾人吃了。曹操發現酥被眾人吃了,就問原因。楊修說:“丞相有令,一人一口酥,我們不敢違背命令,所以就都吃光了。”小說中說,“曹操大喜,而心惡之”。

    “夢中殺人事件”大概經過是這樣的:曹操多疑,怕睡覺時有人害他,就公開稱,“我夢中好殺人,睡覺時你們可千萬別靠近我。”有一天睡覺,被子掉地上了,一個近侍趕緊去給曹操蓋被,曹操從床上跳起來,拔劍殺了近侍,然後上床繼續睡覺。又過了一會兒,曹操假裝睡醒,見到屍體故作驚訝狀,問:“誰殺了我的近侍”?大家說,丞相夢中殺人。曹操假裝痛哭,命人厚葬。從此之後,大家都知道曹操真的夢中殺人,不敢靠近睡著的曹操。只有楊修識破了曹操的詭計,在近侍的葬禮上說,“君乃囊中之錐也”(這句話說得有些含糊,用了“脫穎而出”的典故。後來毛本《三國演義》修改為:“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意思是丞相是清醒的,你們才在做夢呢!)小說中說,“操聞而惡之”。

    小說這一段後面,還寫了曹丕曹植爭奪曹操繼承人的位置,楊修站在曹植一邊,出了幾次餿主意,更加引起了曹操的不快,原文是“殺修之心愈忿矣,唯恐多人議論,故隱忍之”。楊修捲入曹操繼承人之爭的事情,下面我們還要詳細說。

    不過,小說把曹操殺楊修的主要原因,還是歸結為“操平生為人,雖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於己”,意思是曹操主要還是因為忌妒殺了楊修,從這一回的題目看,也是這個原因。

    小說這一回寫得相當精彩,把恃才放曠的楊修,和姦詐狡猾的曹操,兩個人物的主要性格,都描述得活靈活現。所以後來很多人解讀“楊修之死”,都和職場厚黑學聯絡在一起,認為楊修是一個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只顧自己出風頭而傷老闆的面子,所以最終沒落下好下場。

    第二個原因,正史中,身份敏感,立場可疑,並且在曹操繼承人之爭中站錯了隊,最終因政治鬥爭被殺

    在《三國志·任城陳蕭王傳》中,曹操殺楊修的原因不是因為“雞肋事件”,而是這樣記載的,“太祖既慮始終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

    具體什麼罪名呢?裴松之點評《三國志》,引用《點略》說,“公以修前後洩露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

    所以,楊修之死,在正史上,直接原因是“前後洩露言教,交關諸侯”,意思是洩露機密,私交諸侯(一說私交王室成員),而根本原因則是,太祖“既慮始終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

    直接原因史冊上沒有記載,“前後洩露言教,交關諸侯”這種事兒可有可無(當時謀士武將紛紛站隊,交關諸侯恐怕非楊修一人),而且曹操殺楊修是在自己死亡前一百天左右,所以更像是隨便安了個罪名來殺楊修。

    所以下面我們主要分析下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

    第一個原因,楊修的身份很敏感,政治上站在曹操的對立面。

    楊修出身名門望族“弘農楊氏”,東漢名臣楊震、後來的隋文帝楊堅,都出自這個家族。楊修往上數四代,都位列三公,他爸爸楊彪就官居太尉。此外,楊修的母親還是袁術的妹妹,算起來他還是袁術的外甥。所以,楊修首先是一個根正苗紅的官N代。

    但不幸的是,楊修的這個家庭背景讓曹操很不爽。為什麼呢?因為楊修的爸爸楊彪,以及其代表的弘農楊氏,擁漢不擁曹,他們是站在皇室一邊的。

    那楊修本人是擁曹還是擁漢呢?他的政治立場沒有明確記載,不過非常可疑,很可能是擁漢的。曹操就曾經給楊彪寫信,說:“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意思是你兒子仗著你家的勢力,不和我一條心,我說他他也不聽,真生氣啊!

    擁漢不擁曹是什麼下場?為曹操立下不世之功的主要謀士荀彧,盛名震動天下的孔融,都沒有好結果,別說一個小小的楊修了。

    第二個原因,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太子後,曹植陣營的主要謀士楊修就非除掉不可了。

    小說中,用“恃才放曠”四個字形容楊修,把楊修定性為一個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物,可正史上,楊修並不是這樣的。裴松之引用《典略》說,“謙恭才博”,就是這個人不但有才華,而且為人謙恭,和小說描述的,性格正好相反。

    正史的記載大概是靠譜的。因為楊修從二十五歲就開始給曹操當署倉主薄(官位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長)並且把曹操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曹操很滿意,手下的人也爭相與楊修交好。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楊修是個恃才放曠,嘴沒把門的人,曹操恐怕不會讓他給自己當秘書長。

    也就在這時,楊修的才華,引起了曹植的注意,曹植幾次給楊修寫信,拉攏楊修。曹植的信寫得很客氣,“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意思是幾天不見,你想死我了。楊修則欣賞曹植文學上的才華,兩人就這樣勾搭在一起。

    不過曹植是個文學上的天才,確實政治上的蠢材。

    剛開始時,曹操是比較喜歡曹植的,並且一度想立曹植為太子。因為曹植很聰明,才思敏捷,是個天才型的人物(以致後來謝靈運形容曹植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

    但曹植的才華,主要體現在文學上,在政治上是個低能兒。《三國志·任城陳蕭王傳》說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因為恃才放曠,喜歡喝酒,曹植在政治上連續犯錯。

    有一次,曹植喝醉,“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司馬門是曹操專用通道,大臣們看到車架,都伏地叩拜。曹操聽到後大怒,殺了掌管司馬門的官員。

    還有一次,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讓曹植帶兵救援,但曹植喝得大醉,竟然不能帶兵出征。史載,“(曹操)於是悔而罷之”,就是以後不再提立曹植為太子的事兒了。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典故》記載,曹植因為驕縱被曹操疏遠,楊修也受到了牽連,但這時楊修也不敢斷絕和曹植的關係,最後終於被曹操安了個罪名殺死。

    那曹操為啥一定要殺楊修呢?就是因為“既慮始終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曹操這一生,頗以袁紹的敗亡為教訓,所以他很擔心自己死後,兒子們重複袁紹諸子內鬥的故事,所以既然已經決定立曹丕為太子了,那就要剪除曹植的羽翼,再加上楊修的政治立場和身份背景,楊修就必死了。

    楊修也意識到這一點,《典略》記載,楊修臨死時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我被曹植給害死了。

    上面就是楊修死亡的兩種原因,一種是小說中的,曹操因為忌妒殺死楊修;一種是正史的,楊修因為身份敏感,立場可疑,並且在曹操繼承人之爭中站錯了隊,最終因政治鬥爭被殺。

  • 6 # 網暈者

    聰明外露,自取其禍。凡功高蓋主,睿勝東家者,必遭主忌。雞肋者乃《三國演義》之小說情節也。實為楊修系曹氏家族內鬥的犧牲品。

  • 7 # 怪獸小火龍

    楊修此人,才華橫溢,思維敏捷,《後漢書》稱他“好學,有俊才”而且他是名門之後,出身弘農楊氏,其曾祖楊震,在《後漢書》中單獨列傳,家族中的“四世太尉”極其顯赫。然楊修恃才傲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最後因著名的“雞肋”事件被曹操一惑亂軍心之罪殺死,對楊修之死《後漢書》和《三國志》認為楊修之死是鋒芒畢露,遭曹操所忌,而且又因他是袁術的外甥,恐為後患,借這“雞肋”事件將他殺死。

    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幾乎都是這麼認為,這種觀點固然不錯,但往深一層考慮,曹操身邊能人異士很多,如司馬懿,程昱、荀攸、賈詡等人的聰明才智絕不下於楊修,為何他們沒事呢?其實,這裡涉及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潛規則,所謂潛規則,是一種潛藏的規律性的東西,它存在於從古至今的官場上,皇帝和臣子只是這一種規律的形勢與政策而已。因為人的內心都希望自己比別人聰明,各方面都沒人勝過自己。而當官的更是不希望下屬比自己聰明比自己更有才華,更不希望有一個能看透自己心思的聰明下屬。因為聰明下屬會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會選擇一些平庸的下屬,這樣當領導的就會高枕無憂了。

    說了這麼多,就是一句話,你可以聰明有才,有才和聰明只能限於下級和同級面前,但在領導面前還是要夾起尾巴做人,把鋒芒藏起來,楊修就是愛玩小聰明,而且把曹操的那些小心思都看穿了,這還不算非要在眾人面前抖露一番,古代帝王之術講的就是神秘主義,皇帝們最不想讓臣子們猜到自己的心思,要的就是那種“伴君如伴虎”的震懾效果,讓大臣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要是天子被臣下看的透透的,那還怎麼統御百官,統治萬民呢?你比皇帝還聰明,你的功勞蓋過了我,那你在百姓中的威望比我還高,我這皇帝還怎麼做啊!因此歷史上太聰明的人是不吃香的,能夠飛黃騰達的多是那些“外若痴呆,內實狡猾”之人。

    楊修之死,其實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落到身首異處。看出來領導用意,非要在眾人面前顯擺,而且你顯擺的正是一個手握生殺大權的人,別說曹操換了任何人,也會咔嚓你,溫馨提示我說的是《三國演義》的楊修,真實的楊修是可能死於黨爭,而且曹操沒必要嫉妒楊修的才華,因為曹操的才華要比楊修不知強多少倍……

  • 8 # 江湖小曉生

    楊修是正兒八經的官二代,家族四世三公,血統比袁紹家族還要純正。可惜楊修的老爸楊彪,是一個老實人,不像袁紹那麼愛折騰,所以到了亂世自然就家道中落了。

    楊彪是漢朝太尉,位列三公,但是他這個三公,不管是在董卓時期,還是在曹操時期,都沒有任何實權,跟漢獻帝一樣,只是一個吉祥物。

    漢獻帝是皇室子弟的吉祥物,而楊彪則是世家大族們的吉祥物。這麼一來就容易搞清楚一點了,楊修要想重振家業,就必須要投靠曹操。因為雞肋這件事被殺,實在是有些可惜。那麼楊修真的是因為雞肋而死嗎?

    第一個殺楊修的理由:楊修與袁術有比較親密的關係。1、楊彪與袁家聯姻。

    楊彪家族四世三公,而且是一脈相承,所以社會地位極高。楊修的曾祖父楊震,在《後漢書》中是有單獨傳記的,可見楊震這個人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

    當時能夠跟楊彪家族相媲美的,只有袁紹袁術家族。袁紹的祖先袁安是他們家發家致富的老祖宗,從此以後,他們家的人也是三公做到屁股疼,根本停不下來。

    到了楊彪這一代,自然想要強強聯合,所以就跟袁家結了親。楊彪娶了袁家的女兒為妻,生下了楊修。

    按照輩分來說,楊修的母親是袁安的玄孫女,而袁術和袁紹,是袁安的玄孫。所以從輩分上來論的話,楊修應該要叫袁紹和袁術一聲表舅!

    袁術是篡漢自立的,那麼曹操要殺楊修,理由就很簡單了,因為謀反罪是要誅九族的,楊修這個小外甥,當然是要被宰了。

    2、曹操早就看楊彪不順眼了。

    曹操把漢獻帝遷往許昌的時候,準備大宴群臣,結果他剛走上大殿,就看到楊彪一臉陰沉地瞪著自己。曹操覺得有伏兵,所以就提前假裝上廁所,順道就開溜了。

    從此曹操和楊彪這樑子就算結下了,曹操一向看不慣這幫世家大族,畢竟他是太監曹騰的孫子,所以常常被這幫人瞧不起。

    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於此圖之,未得宴設,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後漢書》

    恰好袁術稱帝自立,曹操立刻就有了殺掉楊彪的理由。因為楊彪娶了袁術家的妹妹,自然是要被株連的。所以楊彪就被抓了起來,準備殺頭。

    這個時候孔融挺身而出,為楊彪說了一火車的好話,終於把楊彪給救了下來。不過也看得出,曹操早就盯上了楊彪父子,早晚是要殺的。

    此後楊彪對曹操總算是服軟了,就算曹操殺了楊彪的兒子楊修,楊彪也只能是在家偷偷哭兩聲,不敢說曹操的不是。

    第二個殺楊修的理由:曹操殺雞儆猴,讓天下士族屈服。1、曹操不喜歡士族,所以常啟用寒族。

    曹操成為了東漢政權的掌舵人以後,一改過去舉孝廉的格局。過去舉孝廉都是從世家大族的家族中選拔官吏。

    這種制度只會讓國家越來越腐敗下去,為此曹操對此做出了改革,他主張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被他看中了,那麼就能夠入朝為官。

    不再看背景選拔官員,對寒族們來說,的確是福音,可是對士族集團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

    因為過去他們的兒孫不用努力,怎麼都能混個官噹噹。就算是弱智,也可以勝任朝中大員。可是曹操來了就不行了,所以士族集團當然都集體反對曹操了。

    2、楊家是天下士族表率,殺雞給猴兒看。

    為了完成選拔人才的改革,曹操就必須要和這幫士族集團的成員做鬥爭。可是這幫人除了沒有軍權,什麼權力他們都有。

    而且他們盤根錯節,早就已經從上到下,在漢朝的體系內紮下了根。要想徹底解決這幫人,除非滅了大漢王朝。就算滅了大漢王朝,也不行,必須要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官員都給擼掉才行。

    徹底滅了他們,顯然這是不現實的,所以曹操只能採取折中的手段,使他們屈服。既然滅不了他們,就讓他們聽話好了。

    四年,復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後子脩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後漢書》

    為此曹操不斷選拔士族子弟到自己的身邊做官,先有楊修,後有司馬懿,都曾經給曹操做過秘書,而他們都是士族集團的典型代表。

    楊修家族根深蒂固,殺掉楊修,就等於是向士族集團敲響了警鐘。這是在告訴他們,如果不聽話,就是這個下場。楊彪家的人,曹操都敢動,更別說其他小士族家庭了。

    第三個殺楊修的理由:為曹丕鋪路。1、楊修多智,深受曹操忌憚。

    楊修的聰明,曹操是深有體會的。所以曹操才會把楊修留在自己的身邊,但是楊修實在是太聰明瞭,能夠多次猜透曹操的心思。

    比如說雞肋這件事,曹操只是用這個作為巡夜暗號,可是楊修卻認為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所以認定了曹操要班師回朝。果然沒幾天曹操就班師回朝了。

    脩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脩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後漢書》

    這樣的事情,其實發生了很多,曹操對楊修的聰明,從欣賞變成了忌憚。恰逢楊修又是袁術的外甥,這件事就更加是火上澆油了。

    曹操滅了袁術和袁紹全家,這老袁家那幫人對曹操本來就是充滿敵意的。為免夜長夢多,聰明的楊修是絕對不能留在世上的。

    2、聰明的楊修,支援曹植。

    楊修聰明是出了名的,看樣子還很有才華。他跟曹操的公子曹植,關係是非常好的。而且曾經幫助曹植奪取繼承權。

    有楊修支援,曹植奪權的機會大為上升。可是曹操心裡擔憂,曹植雖然文采出眾,可是心機不深,他哪裡是楊修的對手?

    而且當時曹操更加欣賞二兒子曹丕,想要立他為世子。這麼一來楊修不管支援哪一方,其實都是要被除掉的那個人了。

    曹植如果上臺,一定會被楊修玩的團團轉,到時候老曹家的江山,反而保不住。而楊修活著,勢必會成為曹丕的障礙物。面對障礙物,最好的辦法,那就是清理掉他!

    總結:楊修不是死於聰明,而是死於外露。

    聰明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出這個人聰明。顯然,楊修還是不夠聰明,如果他能藏得住自己的聰明,那才是真的聰明。

    相比較而言,真聰明的是司馬懿,他什麼都看得透,可是他就是不說。把明白人都熬死了以後,自己就可以漁翁得利了。

    參考資料:

    《後漢書》

    《三國志》

  • 9 # 職業教育小學生

    文人的通病,燈下黑――看不見自己

    誠邀回答,淺聽愚見。

    兩人相爭,一文一武,文人一味用嘴譏諷武人的粗魯,武人口舌愚笨,以拳頭招呼之,文人遂卒。生活中嘴碎,耍小聰明的人太多了,這類人極讓人反感,一覺之話多聒噪,二覺之自我顯擺。自不量力者往住走的快,楊修這類人往往看不見燈下的自己,被自己的才華所迷失,自作聰明誤終生。

    楊修具備文人的通病之一“小聰明”。

    楊修,字德祖,太尉楊彪之子。聰明絕頂、極有才華。與曹丕、曹植關係甚好,為何曹操要殺之。

    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城門外辦事。事先又密令門衛不得放行。

    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訴曹植說,萬ー門衛不放侯爺出去,候爺身有王命,可以殺了他。結果出了城,曹丕沒出去。但曹操的這一安排,是對兄弟倆的綜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表面上贏得了這場比賽,卻給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殘忍的印象,實際上輸了。楊修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得並不遠,所以是小聰明。

    楊修具備文人的通病之二“賣弄小聰明”。

    這種小聰明常常使他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楊修喜歡揣摩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預先設想許多問題,並寫好答案。每當曹操有事詢間時,便把事先準備好的合適答案抄錄送上去,希望給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而一來二去,曹操便起了疑心,心想曹植再聰明,也不至於如此之快呀!派人一查,就查出了原因。從此便對曹植有了看法,對楊修則更是厭惡之極。

    故事二:闊字活解

    有一次,曹操去視察新建的相國府,看後不置可否,只讓人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便令人將門標拆掉重建,說:“門”中“活”,就是“闊”,丞相是嫌門太大了。

    故事三:一盒酥

    又一次,有人送給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寫了個“合”字交給眾人。眾人不解,楊修卻接過,並說:不是“人一ロ”嗎?

    故事四:雞肋之事

    如果說這尚屬雕蟲小技,無傷大雅,那麼,他在軍中的表現就會讓曹操大起殺心。

    公元219年曹操親率大軍,從長安出斜谷,進軍漢中,準備和劉備決戰一場。誰知劉備斂眾據險,死守不戰。曹操戰守無策,進退兩難。有一天部下向他請示軍中口令,竟答應以“雞助”。楊修聽了,立即收差行裝。大家忙問何故,楊修說:雞這玩藝,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這一次的猜中要了自己的腦袋。果然,不到半年工夫,曹操就殺了楊修,以洩露國家機密罪、結黨營私罪和妖言惑眾罪賜死。

    楊修具備文人的通病之三不作不會死。

    楊修生活在專制的體制中,而曹操又最是多疑愛猜測,其猜心和防範心都是很重的。他們最忌恨的,便是別人猜透他們的心思。因為他們要維護自己專政的獨裁統治,別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卻不能讓別人知道。

    總之,獨裁者必須把自己神秘化,才能顯得“天威莫測”,讓別人戰戰兢兢。而楊修卻一而再三犯小聰明的毛病,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伴君如伴虎,文人因才華而自大,文人因聰明而狂妄,文人往往因感覺而自我良好,文人忘了自己是皇權政治的玩物,文人忘了管好自己的嘴是最大的學問。

    歡迎評論,分享交流。

  • 10 # 純鈞LHGR

    楊修該死。其實我在過去的文章裡早已寫清了原因。於理不合的地方只有一處,就是楊修僅僅是被斬首,實在是太便宜他了。正常來講,應該把楊修點了天燈或是剁碎了——施以醢刑——這才是楊修應得的下場。

    我曾經介紹過心理學中一個著名的“半途效應”,Halfway effect,,指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互動作用而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

    曹操作為軍事經驗豐富的軍事主官,在他猶豫不定的時候,不該給曹操干擾。如果曹操能夠經過深思熟慮,穩健用兵,縱然戰敗,也不會像故事裡“依稀昔日潼關厄,彷彿當年赤壁危”敗得那麼慘。

    而罪魁禍首,就是楊修。楊修擾亂了曹操的思路。

    楊修何人?小兒楊德祖,一輩子沒打過仗,軍事知識基本為0。

    楊修曲解“雞肋”,擾亂了曹操的心神,造成曹操盛怒之下倉促進兵,結果失敗。

    楊修對“雞肋”的解釋是正確的嗎?

    如果沒有他的添亂,很大機率,結局是另一種情形。也就是,如果曹操不是被楊修激怒,不是倉促進兵的話,楊修對雞肋的解釋就根本說不通。

    楊修是在用生命,把他錯誤的解釋給變成了現實。

    如果沒有楊修,又怎麼會造成這樣的錯誤?

    當時局勢複雜,就連連曹操這個征戰多年、老謀深算的策略家都拿不定主意。楊修,這個徹頭徹尾的軍事外行,他憑什麼用自己軍事知識基本為0的草包腦袋來評價曹操這樣的軍事家的決策?楊修惑亂軍心,影響了軍事主官的決策,他當然該死。這種事情放在任何年代,哪怕是在今天,都絕對是死罪。

    只斬了他,僅僅因為曹操還不知道後世有心理學,不知道有“半途效應”。不然,就算用醢刑來殺死楊修都算格外開恩。畢竟,楊修要為這次戰役的失敗和大量士兵的死亡負主要責任。

    軍事法庭又不是擺設,就憑楊修的所作所為,死有餘辜。

    耍小聰明,結果捅了這麼大的簍子。楊修這種人,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典型。

    最後,得說夏侯惇真是個實在人。夏侯惇為將多年,槍林箭雨不知道鑽了多少,軍事實踐經驗這麼豐富的一個人,硬是被沒上過戰場的外行幾句話侃懵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一個發小經常腳踏幾隻船,一年交幾十個女朋友,我該如何勸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