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風悍馬
-
2 # 小養趣看歷史
一、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南宋大臣。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宋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諡號忠簡。著有《宗忠簡公集》。
二、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甫,隆州仁壽人,紹興年間進士,南宋大臣,抗金名將。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率軍入侵,前線不斷潰敗,虞允文被派往採石犒賞軍隊,剛好金軍想從採石渡江,而原來的主將被罷職,新的主將還沒到,見形勢危急,虞允文親自指揮軍隊,與金軍決戰於採石磯,大敗金軍。乾道八年,改任為左丞相兼樞密使。淳熙元年病卒,追贈為太傅,諡號為忠肅。三、王韶(1030年4月3日-1081年8月1日),字子純,號敷陽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縣)人,北宋名將。嘉祐二年進士,主導熙河之役,收復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邊二千餘里,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
王韶是那裡人有兩說:
一說“王韶(1030-1081) 北宋名將。字子純。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嘉祐進士。足智多謀,富於韜略。初任新安主簿,後為建昌軍司理參軍。熙寧元年(1068),上《平戎策》三篇,詳論取西夏之略。”一說“王韶,字子純,生於1029年,卒於1081年,羅田大河岸人,進士出身。宋熙寧元年(1068)因上《平戌策》三篇,幫助宋神宗收復西夏河洮、熙河等地,受到神宗重用,官至禮部侍郎、樞密副使,與王安石並列為皇帝的左臣右相。《今古奇觀》卷六第三十六回,“五歲朝天子,禮嚴虎拜,智伏梟徒”。寫的即是王韶的第十三子王採之事,採妻汪氏,一品夫人。王韶葬於大河岸,王採及夫人汪氏葬白廟河,有王氏家譜、墓誌可查。”(羅田十大歷史名人)四、陳遘(1090~1127),字亨伯,零陵人,文武才,登進士第。初為莘縣、雍丘縣令,以政績升廣西轉運判官,因忤蔡京罷歸。旋知商州、興元府,擢給事中,又外任河北、淮南轉運使。宣和二年(1120)升龍圖閣直學士,創"經制錢",並在杭州興修水利。宋徽宗時歷知中山(今河北定縣)、直定、河間府。其間金兵大舉攻河間(河北地),陳遘全力拒守。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陳遘任中山知府、兵馬元帥,駐守中山。是年冬,金兵南下破東京(今開封),圍困中山。朝廷命陳適(陳遘弟)宣旨,要陳遘放棄中山。但陳遘決心與中山共存亡,堅壁清野,困守待援半年之久。靖康二年(1127)夏,金兵三面進攻中山,軍心離異,他命總管率兵出城迎戰,總管以辭職來拒絕,他即當堂斬之;接著又命步將沙振迎戰,但是沙振也懼怕出城,並懷恨陳遘,率兵闖入陳遘家中將其一家老小17口人全部殺害,中山失守。
金兵人城後,見陳遘屍首肅然敬立,並譽之為:"南朝忠臣也",將他葬在鐵柱寺。陳遘忠心為國,《宋史》有傳。
-
3 # 天地學史
宋朝進士出身的名將有很多,但名氣大的,流芳後世的,我認為北宋的范仲淹和南宋的虞允文是其中代表。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自幼喪父,母親帶他改嫁朱家,改名朱說。自幼喜愛讀書,經史子集、兵法論著等他都研心苦讀。公元1015年,他考取進士。范仲淹被任命為九品官的參軍。為官期間,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關心百姓疾苦。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由范仲淹倡導開始,他在朝中聲譽漸隆。仁宗當政後,開始重用他,但他因看不慣宰相呂夷簡任用親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的行徑屢次上書仁宗。雖屢次被呂黨打擊報復,他不為強權屈服。好友梅堯臣作《靈烏賦》勸他自保,他回作《靈烏賦》,強調“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凌然氣節。
傑出的軍事家,在西夏李元昊入侵宋朝時,宋仁宗啟用范仲淹為招撫副使,在主帥夏竦進攻西夏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時,提出了招撫流民和羌人的謀略,並築城″以守代攻″的戰略方針。並培養了狄青,種世衡等一批優秀將領,並斷絕西夏的貿易來往。使宋朝在西北邊境一度處於優勢,李元昊無計可施,只好乞和稱臣。“胸中藏有數萬雄兵”,是世人對范仲淹的軍事才能評價。
范仲淹在政治上進行了改革,在擔任參知政事時進行了“慶曆新政”,改革朝廷蔽端,但新政觸犯了一部分地主資產階級利益,只施行了一年多,被廢止。之後,范仲淹再次被貶,多處任職地方官。《岳陽樓記》這篇傳世佳作是他在鄧州時所作。“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君子胸襟。
范仲淹在文學上的成就非常高,和他同時代的歐陽修,蘇軾,晏殊,蔡襄等都是當時的文壇大家,但范仲淹在詩詞歌賦上也能擁有一席之地!
1052年范仲淹在潁州任上病逝,年六十四。朝廷贈中書令兼尚書令,太師等職,諡號文正,後世人尊稱范文正公。
虞允文,南宋初年進士。後人稱“書生大將”。虞允文是官宦之家,四川眉州仁壽縣人,自小學文習射。早年因父親為官緣故,擔任小吏。父母雙故後,辭官重新報取功名。公元1154年,虞允文進士及第。當時奸相秦檜當權,虞允文等四川才子不受重用排斥。秦檜死後,高宗在臣子舉薦下開始重用虞允文。公元1160年,虞允文出使金國,發現金國正在運輸糧草,打造戰船。辭行時,完顏亮毫不避諱地說出了來年賞花洛陽的話。虞允文回朝後,馬上上奏朝廷,讓朝廷加強戒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顏亮引大軍南侵,過淮河,迫長江,宋軍節節敗退,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被皇帝派去犒勞三軍。當時,金兵數十萬眾,宋軍在人數上戰鬥力上處於劣勢。完顏亮親率十五萬金軍欲渡過採石磯,虞允文正在此地督師,他見宋軍萎靡不振,情急之下向宋軍演說:眾將士,金軍苦渡河,爾等逃往何處?朝廷養兵數十年,諸君應齊心攜力報效國家!他的演講振奮了宋軍,他組織了一萬八千人主力與金軍十五萬決戰,大獲全勝!完顏亮逃往鎮江,欲從此繼續渡江,虞允文又去阻截,完顏亮只好退往揚州。完顏亮平時殘暴不仁,部下多對他不滿。他下令孤注一擲,三天內必須渡江,否則領軍的處死。此舉激化了矛盾,部下聯合起來,殺死了完顏亮,並與宋朝儀和。“採石磯”大戰,挽救了宋朝,否則失去長江天險的宋朝肯定被滅亡。此戰後虞允文聲名鵲起。虞允文之後又領軍在川陝戰場抵禦金軍,戰功卓著。虞允文後來為相時,也是任用賢能,提拔新進。公元1174年,虞允文病逝,終年65歲。諡號”忠肅”。
虞允文在文學上也是頗多成就,他的散文與詩作後人評價甚高。虞允文還是位大書法家,他的《鈞堂貼》《適造貼》乃傳世佳作。
以上所述,虞允文也是宋朝文能入相武能出將的大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
4 # 心繫清歡
感謝邀請 我認為宋朝進士出身的名將有范仲淹,王韶,此二人無論在品德,還是能力都是當時的佼佼者,為北宋王朝的穩定立下了漢馬功勞,在軍事方面,也多有建樹,范仲淹在西北淹利用築城修寨進行積極防禦的思想,成功抵制住元昊饞食北宋西北領土的計謀,而王韶為北宋收復河湟之地。
范仲淹 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政治家,曾於公元1043年,發起“慶曆革新”,在軍事方面,戍邊西北,宋仁宗時期,西北党項脫離北宋,邊患日益嚴重,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計程車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迫使元昊稱臣
王韶 公元1030年——公元1081年,在嘉祐年間進士,其人在軍事方面而著名,上表的《平戎策》而受到神宗皇帝重用,取 西夏之略,言“取西夏必先復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敵”。由於《平戎策》既正確分析了熙河地區吐蕃勢力的狀況,更提出瞭解決北宋統治者最急迫的西夏問題的策略,其目的和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張相一致,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視和採納,並在熙河之役中成功收復收復5州,拓地2000餘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總結 綜合上述可知,范仲淹 王韶是北宋傑出的軍事將領, 都是當時的治世之能臣。
-
5 # 長安回望品春秋
終宋一朝,自太祖“杯酒釋兵權”,文強武弱!
雖然“武弱”,但也湧現出一批名將:岳飛,曹彬,楊業,范仲淹,狄青,王韶,種世衡,韓世忠,虞允文,辛棄疾,孟珙等等。鑑於題主已經給出了王韶、虞允文等答案,我們聊聊“文正公”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春闈考中進士,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位軍事家。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延州是宋朝西北邊境的軍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的要衝,因此成為元昊對宋戰爭的第一個目標。1040年宋夏在此爆發“三川口大戰”,以宋軍大敗而告終,關輔震動。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後,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整頓軍隊,加強訓練。改編軍隊,淘汰老弱殘兵,加強訓練,治軍嚴謹,賞罰分明,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宋史·范仲淹列傳》載:“范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
二、選賢任能,破格提拔。任用了狄青、種世衡,楊文廣等名將。推薦種世衡知環州,推薦滕宗諒任慶州知州,薦舉姚嗣宗充學官,舉薦高敏為邠寧環慶都監主管蕃部事務,又有張亢、龐籍等驍將興角嶄露,這些名將屢建奇功,為抵禦西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築城修寨、堅壁清野。先後修築清澗城、大順城,修復了承平,永平等軍事要塞,鞏固邊防。
四、發展軍屯,增強實力。借鑑歷朝屯田之策,在慶州實行軍屯,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增強經濟收入以足軍需。發展了商業,增強了收入,減輕了平民負擔。
在此期間,范仲淹曾作名詞《漁家傲·秋思》,我們欣賞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經過范仲淹幾年的苦心經營,慶州已成為糧豐草茂、兵強馬壯的邊防要鎮。最終扭轉了宋對夏的頹勢,逼迫西夏李元昊議和。
范仲淹後來官至宰相,死後諡號“文正”,是古代文官最高級別諡號。總的來說范仲淹堪稱“出將入相”的全才。
-
6 # 碧落曉藍說歷史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道號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可謂是少年得志。當時宋理宗在位已久,朝政漸漸怠惰,文天祥在集英殿答對論策時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多至萬字,卻不做草稿,一氣呵成,深得理宗欣賞,親賜第一。後來,文天祥的父親逝世,按照慣例,文天祥便回家丁憂守喪。
開慶元年(1259),文天祥守喪期滿,年初陪弟弟進京應試。到臨安後,文天祥被任命為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制官廳公事,自此開始了他坎坷艱難的仕途。從公元1259年出仕到1275年起兵勤王,在這十五年中,文天祥因為不依附權貴,多次直言進諫,因而屢遭權臣的打擊排擠。
忽必烈奪取汗位後,統一了蒙古各部,開始騰出手來收拾南宋。1274年6月,忽必烈派大將伯顏率大軍南下伐宋。形勢危急之下,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發出《哀痛詔》,號召各地迅速組織勤王之師抵禦蒙古鐵騎。
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後,立刻招募了三萬人馬,還捐出全部家產充作軍餉,準備趕往臨安勤王。有人勸他說:“現在元兵長驅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去抵抗,豈不是以卵擊石,又何苦呢?”文天祥泰然回答道:“這個道理我何嘗不懂。但是國家養兵多年,現在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為國效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自己力量有限,寧願以死殉國。但願天下忠義的人,聞風而起,人多勢大,國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雖然組織各地義軍與元軍進行了激烈抵抗,無奈雖然義軍英勇奮戰,卻仍然擋不住元軍鐵騎。元軍兵臨臨安時,謝太后派文天祥出城與伯顏談判,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
元軍佔領臨安時,南宋還有部分地區未被元軍控制,伯顏企圖透過文天祥來收拾這個殘局,因而對文天祥百般威逼利誘。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送至北方。在押送途中,文天祥成功的逃回了南方,繼續指揮各地義軍收復失地,卻在一次戰鬥中被元軍主力打得妻離子散。
文天祥沒有氣餒,重整旗鼓後重新備戰。1278年,文天祥被元軍包圍後服毒求死,未遂,後被元軍俘獲。公元1279年正月初,元軍水陸並舉,撲向位於海島的南宋王朝。文天祥隨元艦被押前往。元軍統帥張弘範令人給文天祥送去紙筆,要他修書勸降張世傑。文天祥心潮起伏,抄錄了自己所作的《過零丁洋》詩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月六日,元軍與南宋軍隊進行了決戰。文天祥被押在元艦觀戰。他親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覆滅,心中“痛苦酷罰,無以勝堪”。當日陸秀夫揹負九歲的小皇帝趙昺(bǐng)跳海而死;幾天後已經突圍出去的楊太后、張世傑等聞訊也紛紛投海殉國,至此宋朝最終滅亡。
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押送至大都(北京),元朝宰相、宋恭帝、元朝皇帝先後前來監獄勸降,可是文天祥仍然不為所動。公元1282年12月9日,47歲的文天祥在大都柴市被處死。
-
7 # 指尖雲閱
宋朝把儒家的劍拿下了,去掉了儒家復仇文化,為文武分家開創先河,雖然宋朝當時為世界首富,但是富而不強,導致皇室被綠。當代中國也是,以史為鏡,富而不強不可長存,強我國防是根本基礎
-
8 # 春風解語
1、宗澤
宗澤,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代抗金名將,元佑六年進士,原先歷任各縣、州文官,政績卓著。
宗澤在年幼之時,從家人遷居,在這段時間,他目睹了宋朝吏治腐敗和外敵頻仍的現象,立志拯救萬民。
不到二十歲的宗澤外出遊學,他不到努力學習,還學以致用,考察社會,瞭解民情,孜孜不倦地追求治國之道。
在任磁州知府時,他擊敗金軍,同年十一月,金軍包圍宋都汴梁,被任命為兵馬副元帥赴京勤王。
後來因為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前三呼“過河”而卒。死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諡號為忠簡。
2、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乙科第九十七名,進士及第,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提起范仲淹,大家一定首先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是的,沒錯,就是這位心憂天下的人,曾經戍邊西北,立下了赫赫戰功。
范仲淹作為將領,愛護士兵,治軍有方,對於前來歸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稱臣(慶曆和議),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3、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進士第一。
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次年,元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並令他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絕了他,寫下千古名篇《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心中的吶喊,也是他至死不渝的信念。
文天祥念下詩句後,本來要從容赴死,張弘範感念其品格美好,派人把文天祥送到京師, 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南宋官員。
有人推薦了文天祥,而文天祥至死不渝的心念南宋,他對忽必烈說只求一死,當他被處斬前,他面朝南方而跪,始終心向南宋。
當然這只是一些文武雙全之人,宋代的歷史上還有很多,他們就如一顆顆耀眼的星星閃耀在歷史長河之中。
-
9 # 莫吾知兮1
趙方(?-1221年8月20日),字彥直。潭州衡山(今屬湖南)人,原籍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南宋名臣、學者。
趙方少年時曾師從於張栻、劉光祖。淳熙八年(1181年),趙方進士及第,歷任蒲圻縣尉、知青陽縣、知隨州等職。宋金議和後,各地武備鬆弛,只有趙方招兵擇將,積極備戰。累遷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他力主抗金,數解棗陽之圍。又敗金軍名將僕散安貞於淮西。以功進太中大夫、權刑部尚書,累封長沙縣男。病重時仍致書宰相,商論疆場大計。嘉定十四年(1221年),趙方逝世。累贈太師,諡號“忠肅”。《全宋詩》錄其詩十首。
趙方帥邊十年,以戰為守,使京西一境免遭金人蹂躪。金人不敢犯邊,呼其為“趙爺爺”。《宋史》稱其“許國之忠,應變之略,隱然有尊俎折衝之風”。他能拔識人才,擢名士陳賅、遊九功及名將扈再興、孟宗政等人,使其藩屏一方。其子趙範、趙葵亦為南宋名將。
人物生平
早有聲名
趙方年輕時曾隨從理學家張栻學習。辛棄疾為荊湖南路安撫使時,曾見其文,譽為“議論慷慨”。
淳熙八年(1181年),趙方登進士第,調為蒲圻縣尉,有疑問的案件多被他解決。後任大寧監教授。大寧監風俗鄙陋,趙方選出可教的學生親自教導,人們都受到感染勉勵,從此才有進士。後知青陽縣,他對知州史彌遠說:“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刑罰無差,是刑罰中教化(催租不擾民,便是催租合乎‘撫’這一個字;刑罰沒有差錯,便是刑罰符合教化)。”人們把這話作為名言。
趙方主管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京湖帥李大性召他知隨州。宋金達成“嘉定和議”後,邊境各地都逐漸放鬆警備,唯獨趙方招兵選將,提拔土豪孟宗政等補授官職。其後任提舉京西常平兼轉運判官、提點刑獄。又以金部員外郎之職被召用,再加官直秘閣,改為湖北轉運判官兼知鄂州。
後來,趙方升任直煥章閣兼權知江陵府。他在江陵府增修了“三海八匱”,“以壯形勢”。又升為秘閣修撰、知江陵,主管湖北安撫司事兼權荊湖置司。
開閫荊襄
主詞條:棗陽之戰、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正在南宋執政者碌碌無為時,金宣宗完顏珣為新興的蒙古兵勢所逼,節節敗退。趙方料想金國必定南遷,於是日夜做準備。荊門有東西兩山險要處,趙方在上面修築堡壘,增加守兵以扼守要衝。又進官為右文殿修撰。
金將樊快明謀求歸宋,金國派出的追兵到達襄陽,趙方派孟宗政、扈再興率一百騎兵去截擊,殺敵一千多人,金人逃走。趙方升任權工部侍郎、寶謨閣待制、京湖制置使兼襄陽知府。他偵知金國決意南侵的訊息後,就下達警戒(防夏)的命令。
嘉定十年(1217年),金國權臣術虎高琪及樞密烏古倫慶壽舉辦南征,進犯陳州、隨州、均州及棗陽、光化、信陽等軍。趙方聞訊後,半夜叫起兩個兒子趙範、趙葵說:“朝廷是和是戰的態度尚不明朗,靜觀這種情況只會更加擾亂我的想法。我已決定,只有率軍去邊境和金人決戰來報效國家了。”於是上疏朝廷,力主抗敵,並親自前往襄陽指揮。
金軍加緊圍攻棗陽,趙方派孟宗政、扈再興等救援棗陽,仍增派光化軍、信陽軍、均州等地的守軍,以便聯成聲勢。不久棗陽守將趙觀在城外打敗金軍,孟宗政、扈再興及時趕到,與趙觀合軍夾擊,又打敗金軍,棗陽之圍解除。趙方告誡眾將,應該把金軍阻擋在邊境上,不能只顧城守而放任其入境。當時麥子正熟,趙方派兵保護百姓收割,下令堅壁清野,靜待金軍到來。他又極力疏述不能和金國講和的七條理由,朝廷遂決意對金作戰。
金將完顏賽不入境,號稱十萬大軍。趙方部署眾將,進犯棗陽的金軍,被孟宗政在尚家川打敗;進犯隨州的金軍,被劉世興在磨子平打敗。兩軍相持一年多,趙方調劉世興移兵,和許國、扈再興救援棗陽;張興、李雄韜救援隨州。隨州解圍後,扈再興等轉戰進入棗陽。當時是孟宗政守棗陽,他在城東設伏兵,金人遇到伏擊敗走。不久,金軍又來進攻,扈再興又將其擊敗,雙方自此連日交戰。金人從三面來進攻,孟宗政從東門出戰,扈再興從南門出戰,劉世興從北門出戰,三路合兵打敗金人。金軍及早進攻,至晚上力竭而退;宋眾將裡外策應,許國從南山進攻,張威從瀼河進攻,劉世興、李琪出城同許國會合。扈再興出城和張威會合,他們形成犄角之勢,追擊金軍,金軍潰敗。光化守將潘景伯也設伏兵在趙家橋打敗金人,孟宗德又在隨州的鴨兒山攻破金人,活捉完顏賽不的內弟王醜漢。趙方因功升為龍圖閣待制,封長沙縣男,獲賜食邑。
金軍又大舉進攻,金將完顏訛可包圍棗陽,在城外挖塹壕,圍上土城。趙方預料金軍會傾巢而來,如果直搗其後方空虛之地,那麼自然就能解除棗陽之圍。他於是下令,命許國東攻唐州、扈再興西襲鄧州,趙範任監軍,趙葵殿後。當時孟宗政在棗陽城中,同金軍日夜鏖戰,焚燒金軍的攻城器具,使其不敢近城。西路宋軍從光化出發,在三尖山紮營,攻破順陽縣,金軍仰攻失敗。扈再興和許國兩路並進,攻掠唐、鄧二州,焚燬金國的城柵和糧草。棗陽城頗為堅固,金軍在城下停留八十多天,趙方明白其士氣已竭,就召回許國、扈再興,並讓東路軍隸屬扈再興,限期合兵作戰。扈再興在瀼河及城南共兩次擊敗金軍,孟宗政從城中出兵夾擊金軍,殺敵三萬,金軍大敗,完顏訛可單騎逃跑,宋軍繳獲的糧草、器甲不可勝計。戰後,趙方因功進升為煥章閣直學士。趙方上奏請求政府給官軍和民兵的糧食要平均,對自備馬發放的糧食加倍。又上奏說:“讓民兵夏季歸農,來節省每月的費用,秋季再來駐屯守禦。”朝廷允許。
趙方料想金國在棗陽多次不得志,必將同時進攻各城,應該先發制人。他命令許國、孟宗政向唐州出兵,扈再興向鄧州發兵,告誡他們說:“不要深入,不要攻城,只要擊潰他的保甲兵,燒燬他的城寨,使他的糧草空乏就行。”孟宗政攻破湖陽縣,擒獲金國千戶趙興兒;許國派部將耶律均和金軍在比陽交戰,殺死金將李提控;扈再興攻破高頭城,大敗金軍,趁勝逼近鄧州。唐州金軍來援,被扈再興打敗,投降的金軍接踵而至。不久,金軍到樊城,趙方命令扈再興嚴陣以待,趙方前往視師;金人停駐三天後,主動撤離。
金國駙馬都尉僕散安貞進犯淮西,金樞密完顏小驢駐屯在唐州,作為後援。趙方先進攻唐州破壞金軍的計劃,並派扈再興率棗陽兵攻唐州西側,許國率桐柏兵攻唐州東側。扈再興在唐州城下打敗金軍,殺死完顏小驢,對唐州形成了五層包圍圈,差點攻下唐州。適逢蘄、黃二州相繼陷沒,朝廷詔命趙方派兵救援,趙方立即命令許國保衛鄂城,扈再興救援淮西。許國回鄂州保衛長江;扈再興率軍到蘄州的靈山,趁金軍撤回的機會予以攻擊,土豪祝文蔚衝入敵陣,金軍大敗。許國攜張寶帶兵來會合,紅襖軍將領李全等也率兵趕到,金軍潰敗,扈再興追擊六十里,生擒金國監軍合答。此戰後,趙方因功進升為顯謨閣直學士、太中大夫、權刑部尚書。
死仍憂國
嘉定十四年(1221年),趙方患病。七月,被升拜為徽猷閣學士、京湖制置大使。回師後,抱病犒勞軍士,按照他們的功勞依次排列,再上奏朝廷。趙方身雖病重,憂國之心仍不減。他說:“一日不死,就應該立一日的紀綱。”趙方把扈再興叫到內臥,勉勵其忠心報國。他不顧病體,仍給宰相寫信,論述邊疆大計。
同年八月初二日(1221年8月20日),趙方在襄陽逝世。當晚,有顆大星於襄陽隕落。朝廷視其以端明殿學士、正議大夫致仕,追贈他為銀青光祿大夫,後累贈為太師。
端平二年(1235年),宋理宗追賜諡號“忠肅”。
主要成就
藩屏京西
趙方以儒生起家,統帥邊防十年,以戰為守,將官、民、軍合為一體,使經制司、總制司通為一家。他接納大臣劉清之“留意人才”的建議,招攬了陳晐、遊九功等名士,扈再興、孟宗政等名將。
趙方不但治軍嚴謹,且對眾將推誠佈公,使他們為國效死力,守衛一方,“使朝廷無北顧之憂”。淮、蜀沿邊屢遭金軍摧殘,而京西地區卻能獨自保全。
-
10 # 夜鴻羽1
北宋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行伍軍功出身的名將變得稀少,落得北宋無將的名聲,進士出身的能帶兵還稱的上名將的就寥寥數人,且其軍功遠不比曹瑋,李繼隆,狄青這些名將閃耀,但也不乏成就卓著!
大家熟知的進士出身的名將當屬韓琦,范仲淹,論能力,范仲淹比韓琦要好!
再有就是王安石變法中的最大軍功,熙河開邊的名將王韶,嘉佑二年進士及第,主導熙河開邊之役,收復五州,拓地兩千多里。官至樞密副使!以"奇計,奇捷,奇賞"著稱!
宋英宗時期的名將章楶,治平二年進士及第,宋哲宗時期開始主持西北軍務,以"淺攻"戰術,蠶食西夏,平夏城之戰打的西夏"夏自平夏之敗,不能覆軍"!一手帶出北宋最強西軍!
到南宋,進士及第的名將也不乏其人!首先登場的是富平之戰毀掉西軍的張浚,政和八年進士及第!
淳熙八年進士及第的趙方,雖無太大軍功,但念及兩個兒子趙範,趙葵都是名將,父子三人在抗金抗蒙中出力甚多!
曹彬十二世孫,曹友聞,寶慶二年進士。真正的名將,猛將,其麾下數萬精銳是難得的可與蒙軍野戰的精銳部隊!可以隊友太差,再加上南宋時運不濟,與其弟曹友萬一起戰死在大安!
其餘進士出身的名將就沒什麼顯著軍功了。
-
11 # 螞蟻傳統文化
說起宋代"楊家將",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北宋名將楊繼業和他的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他們是宋朝在與契丹、西夏的民族對峙和衝突中湧現出的三代傑出軍事將領。在普通民眾心目中,"楊家將"是忠勇愛國、抗敵禦侮的民族英雄。鮮為人知的是,在北宋中期,在這個以武功取得不朽英名的家族中,卻曾出現過一個憑藉進士及第晉身仕途、頗負文韜武略的人物,此人就是北宋將門進士楊畋(音田)。
楊畋(1007-1062),字叔武,號樂道,《宋史》有傳,一生主要活動於仁宗朝,雖出身麟州新秦楊氏家族,是著名的將門之後,本人卻進士及第,與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王安石等北宋重臣為同僚和詩友,在北宋的政壇和文壇上都曾佔有一席之地。
麟州楊氏
楊畋的高祖是五代地方豪強人物楊弘信,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說他是"麟州土豪,自為刺史",就是說他的刺史是自封的,不屬於中央任命。楊弘信為麟州刺史時,劉崇在太原主持軍政。劉崇是後漢小王朝的"高祖"劉智遠的胞弟,劉智遠入洛陽稱帝后,任命他擔任河東節度使,留守太原。郭威篡漢後,劉崇憤而自立,為"北漢主",以抗衡郭威所建立的後周王朝。麟州自884年因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請被劃歸河東,終晚唐五代迄北宋而不變。楊弘信趁五代之亂雄踞麟州後,為鞏固自己在麟州的統治地位,曲意交好劉崇,所以把長子重貴送到太原做劉崇的侍衛,以示臣服。重貴入太原後,因忠心事主、驍勇善戰而頗受知於劉崇,受賜更名為劉繼業。重貴事劉崇和北漢(951-979)30餘年,初為保衛指揮使,因軍功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所戰克捷,國人號為"無敵"。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滅北漢,重貴降宋,複姓楊,《宋史》本傳稱其為"楊業",民間則稱之為"楊繼業"、"金刀楊令公"。
周廣順二年(952),楊弘信去世,次子重訓襲職,獨據麟州20年(952-972)。在周漢對峙之際,他時而叛漢歸周,時而叛周歸漢,數度反覆。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周自立。重訓復又歸宋,被加封為"保靜軍節度使",移鎮宿州。重訓之後,其子光扆(音椅)於979年以西頭供奉官監麟州兵馬,死在邊任上。光扆之後,楊氏不復有在麟州視事的人了。
楊氏家族在楊弘信之後,分為兩支,一支為重訓的後人,稱籍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一支為重貴的後人,稱籍太原。楊畋是楊重訓的曾孫、楊光扆的孫子,所以他雖自幼生長於內地,《宋史》本傳裡仍稱他為"麟州新秦人"。
宋興以來,麟州、太原楊氏先後歸宋,子孫遷出原居住地。太原楊氏繼續以家族世傳的武勇效命新朝:楊業駐防代州,子延昭駐守高陽關,孫文廣徵西夏、平邕州蠻,祖孫三代皆有功於國,個個名列青史。與此同時,重訓的後人楊畋卻走上了文化人的道路,成為麟州楊氏家族中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金榜題名"的進士。
楊畋之父楊琪
楊畋父楊琪(980-1050),字寶臣,始因父楊光扆死於邊任而補殿侍,是個不入流的武職,後藉助從父楊延昭的官蔭才補了個三班奉職的九品小武官。楊琪最早以三班奉職監大通堰,為發運使李溥的部下。李溥以嚴刑峻法約束手下差吏,凡所按行,屬吏多不免受責,被他黜廢的人數以百計,以至於有些膽小的吏人聽說李溥要來檢查工作,就嚇得先行投水自盡了。楊琪當時最年少,他的轄區距離李的治所又特別近,一次李溥深夜突襲,來抽查他的賬簿,看他賬目記得井井有條,反大加讚賞。楊琪去世後,楊畋請同僚歐陽修替父寫墓誌。歐陽修在他寫的《供備庫副使楊君琪墓誌銘》裡特別點出這件事情來說明他的傳主是頗有吏乾的,--"凡所任官,無不稱職"。楊琪官至供備庫副使,歷任河東、京西、淮南提典刑獄公事。
楊琪的仕宦經歷在北宋的武官中並不特別典型。一般而言,普通靠門蔭、三班起家的武官或將門子弟在沒有特殊事功的前提下,只靠積累年勞和資序,升轉極其緩慢,終其一生沉潛下僚。楊琪以班行做到諸司副使,能在地方監司任職,已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事實上,楊氏家族的大部分成員入宋以後,名皆不顯,其境遇更不及楊琪。和楊畋同時代的張方平就曾在皇祐五年(1055)向朝廷提出錄用楊業等五員近代名將子孫的建議,說明當時已有相當數目的名將子孫因父兄官職卑微而失去蔭補入仕的資格,成為蚩蚩之氓了。
楊琪雖生於將家,但因幼年喪父,由寡母韓氏獨自撫育成人,在成長過程中受父系家族文化的影響顯然不深,加上當時社會的風氣普遍"崇文抑武",所以長大後"獨好儒學",喜歡讀史書,體現出儒化的傾向。宋代一路監司長官有權舉薦轄下的州縣官。楊琪就曾薦士兩百餘。不過他卻很自謙地對人說:"吾本武人,豈足以知士大夫哉!"語氣裡充滿了對士大夫的歆羨。
楊畋的仕途
楊畋能夠成為北宋楊氏家族裡的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進士,與乃翁的訓育和期望有關。楊琪或許從自身和其他有相同背景的人的仕途經歷中意識到,承平時代的武官在仕途上很難有所建樹;而與此同時,那些因進士及第取得出身計程車大夫們卻在仕途上有著不可限量的發展,所以他希望兒子走一條世所公認的顯途。
楊畋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進士及第,時年26虛歲,解褐秘書省校書郎,首任官差是幷州錄事參軍。在他離京赴任之前,好友梅堯臣特意賦詩《楊畋赴官幷州》為他餞行。4年任滿,遷大理寺丞、知嶽州。6年任滿後,擢殿中丞、知嶽州、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專治盜賊事。再以平六洞蠻功遷太常博士。不久坐部將胡元戰死,降知太平州。迄今為止,楊畋的政治生涯雖非一路坦途,但較之於武官出身的父親楊琪遷轉迅速多了,譬如,他在36歲的壯齡就被委以一路監司之任,做著乃翁70歲高齡時仍在做的工作。
楊畋知太平州兩年後,湖南盜賊益熾。朝廷派御史巡按,御史還奏說:"畋嘗戰山下,人樂為用,今欲殲賊,非畋不可。"建議重新啟用楊畋。1045年,楊畋受命由太常博士轉武職,以東染院使為荊湖路駐泊鈐轄,於是由一位地方行政長官變成了一員坐鎮荊湖南路的禁軍將領。楊畋以文職官員而有此非常任命除了因他有長期在荊湖平蠻的經驗之外,《宋史楊畋傳》特別點出還因他是名將之後。可見,前輩"楊家將"的武功和英名對楊畋的仕途仍然發生著影響,雖然他本人其實只是個進士出身的文人。
軍旅生活未必是楊畋之所長,畢竟他所受的職業訓練都是文官式的。和他同朝為官的司馬光就曾毫不客氣地指出:"畋為人迂闊。"司馬光所指出的特點如果放在一個習慣於案牘生活的文人身上倒也不足為怪,但作為一員領兵將帥,面對瞬息萬變的軍事形勢,要求高度靈活應變的能力,這個特點就有可能是致命的了。楊畋或許也感到不適,3年任滿後就上書自陳因在嶺外領兵作戰,染上瘴霧之疾,不再適宜軍旅生活,他請求轉回文資,徙近北一小郡任職。朝廷從其請,楊畋於是再由武職轉文職,改屯田員外郎、直史館,知隨州。次年,即1050年,楊琪死於淮南任所,享年71虛歲。楊琪生前先娶慕容氏,繼娶李氏。楊畋將其父和先楊琪而亡的慕容氏合葬於洛陽杜澤原,之後依照當時朝廷實行的"丁憂"制度,在家守制。
楊畋的政治生涯至此大致仍呈現上升的趨勢,他因才兼文武而為當時士大夫所稱道。仁宗皇祐四年(1052),儂智高在廣南發動叛亂,攻陷邕州後稱帝。楊畋此時雖然還在丁憂之中,仁宗特意下詔起復他,擢他為廣南西路體量安撫提舉、經制盜賊事,讓他領兵掛帥出征。好友梅堯臣再次賦詩《赤蟻辭送楊叔武廣南招安》為他壯行色。然而這次楊畋面臨的是一個來勢兇猛的勁敵,而他手下的兵又是多年來未經過征戰訓練的疲憊之旅,所以這一次出師不利,戰績不佳。楊畋因此遭到御史的彈劾,被連降數級,事業落入低谷,《宋史》說他"名自此衰"。
有趣的是,楊畋的失敗卻成就了另一位"楊家將"的功名。楊畋之後,朝廷派樞密副使狄青以領兵南征,他的族叔、太原楊氏的傳人楊文廣正好在從徵之列。皇祐五年(1053),狄青攻陷邕州,大破儂智高。亂平之後,狄青還朝,升樞密使。楊文廣則受命留守,擔任廣西鈐轄。先後知宜州、邕州,累遷左藏庫使、帶御器械。英宗治平中,以"名將後且有功"而被擢升為神龍衛四廂都指揮使。此後他再以軍功升至步軍都虞侯,躋身於北宋禁軍最高指揮官"三衙管軍"之列。
平儂智高的失利顯然對楊畋作為"楊家將"武功傳人的聲譽產生了消極影響,此後他再沒有被委以軍事指揮之任。但楊畋的事業並未就此終止,他繼續以進士的資格在仕途上得到升遷,終於由地方入朝,成為皇帝的近侍大臣,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吏部員外郎兼侍讀,知諫院。嘉祐七年(1062)五月病逝,時年55歲,死時獨子祖仁尚未滿週歲。
楊畋去世後,被安葬在洛陽杜澤原祖墓。他的忘年小友蘇轍作《楊樂道龍圖哀辭並序》哀悼他。楊畋遺稿《新秦集》20卷,由他的姻親李壽朋(參知政事李若谷之孫)整理、王安石作序,可惜未得以傳世。
楊畋以將門之後在崇尚"文治"的北宋時代由進士之途異軍突起,取得仕途上的成功,和以武功立身當朝的族人楊文廣共創北宋"楊家將"文武雙星輝耀門庭的局面。不過,在楊畋和楊文廣之後,那個曾經在五代及宋初"彎弓馳馬耀邊陲"(歐陽修詩句)的麟州楊氏家族就沉寂下來了,再沒有出現過像楊繼業、楊延昭或楊畋、楊文廣那樣顯赫當世的知名人物。
-
12 # 雪穎溯史
宋朝的名將很多,如開國之初的曹彬、潘美,到後來的狄青、楊再業、种師道;再到南宋時期的宗澤、岳飛、韓世忠、王韶等,他們大部分都是行伍出身,但是進士出身,比較著名的名將恐怕就只有宗澤了。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朝抗金名將。
宗澤像宗澤是宋哲宗天佑年間的進士。先是出任大名府館陶縣縣尉。又先後擔任了衢州龍游、萊州膠水、晉州趙城、萊州掖縣等縣令。靖康元年,也就是靖康之變前才出任磁州知州。
宗澤為人剛直豪爽、沉毅,最重要的是他知兵法。所以他到任磁州後修城牆、招義兵、募糧草,積極備戰。不久,封為河北義兵都總管,率軍擊退來犯的金兵。靖康二年,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欽宗任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師。一路北上,連戰連勝。
建炎南渡後,宗澤出任東京留守,知開封府事,他招集當地義軍協同抗金,屢敗金兵,此時的岳飛就在宗澤軍中。金人忌憚宗澤的部隊,稱宗澤為“宗爺爺”。
在此期間,宗澤曾二十多次上書趙構,勸趙構還都東京,並制定了詳細的收復中原的策略,但均未被朝廷採納。最終,宗澤懷著故土難收、二帝蒙塵的遺憾,暴疾而終。臨終前只留下了“過河,過河,過河!”的遺言。宗澤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諡號忠簡。
宗澤雖然未能實現驅逐金兵,收復失地,恢復故土的願望,但他坐鎮開封,不但阻止了金兵,而且還粉碎了金軍大舉南下消滅南宋的目標,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在抗金戰爭中,宗澤依靠廣大軍民,堅決抵抗金兵,極力反對議和。不僅戰功勳卓著,還提出了聯合被金軍奴役的各民族共同抗金、各政權間和平相處的主張。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這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感天動地,千古流芳。
-
13 # 與狼共舞說歷史
有人說:“宋朝只有治世能臣而無開世名將。”也有人說:“兩宋王朝,自始自終能沒能出現過霍去病、李靖、常遇春之類的名將,否則也不會飽受外族欺凌,偏安於一隅。”
兩宋王朝的國策自始自終都貫穿了四個字“重文輕武”,所以文強武弱是必然。但要說宋朝無名將可就大錯特錯了。
宋遼之戰、宋金之戰、宋蒙之戰以及宋與西夏之戰的失敗,並非是因為沒有名將,而是缺少秦皇漢武那樣的一代雄主,以及未能組建一支真正強大的騎兵(沒有控制河西走廊是根本)。
“重文輕武”的局面下,宋朝一直實行的是“文官掌兵”的政策。這樣一來確實讓兩宋名將看起來有些不夠豪氣、威武,卻也形成了一個特色:從文官中走出了許多當世名將,頗有儒將之風。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老爺子不僅文章寫得好,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公元1039年,西夏皇帝李元昊兵犯北宋西北邊陲,在三江口之戰大敗宋軍之後,陳兵延州,大有覬覦中原之心。
公元1040年,范仲淹被委派到陝西一帶經營軍事,抵禦西夏入侵。范仲淹到達延州後勵精圖治、整軍備戰,以西北多山地的崎嶇地形為主體,建立了一套“積極防禦”的戍邊策略,從而使得西夏人未能再進中原半步。
范仲淹在軍事上的主要成就在於守,而不在於攻。他所親自訓練的“西北軍”向來以戰鬥力強悍而著稱,像狄青、種世衡等名將便是出自范仲淹帳下。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可以說是對范仲淹一生的最好概括。
-
14 # 旭日初昇無極
張齊賢知代州以三千廂軍敗遼萬人,章諮王韶拓地三千里收復青唐,范仲淹守延州定西北,種諤種家軍創始人,宗澤守東京,虞允文三萬之眾敗完顏亮三十萬,張叔夜活捉宋江,餘價治蜀
-
15 # 歷史文學趣事
宗澤,此人乃宋朝抗金名將,進士出身,被任命為兵馬副元帥,多次率軍擊敗金兵;王韶,北宋著名將領,進士出身,率軍擊潰羌人和西夏的軍隊。
-
16 # 跪射俑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朝抗金名將。進士出身,原先歷任各縣、州文官,政績卓著。靖康元年,任磁州知府,擊敗金軍,同年十一月,金軍包圍宋都汴梁,被任命為兵馬副元帥,赴京勤王。多次率軍擊敗金兵。因為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前三呼“過河”而卒。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諡號為忠簡。
王韶(1030年—1081年8月1日),字子純,江州德安人,北宋著名將領。進士出身,初任新安主簿,後為建昌軍司理參軍。熙寧元年,上《平戎策》,提出收復河湟等地,招撫沿邊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被宋神宗採納,任命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後率軍擊潰羌人和西夏的軍隊,置熙州,收復河、洮、岷、宕、亹五州,對西夏形成包圍的之勢。熙寧六年,率軍又打敗了瞎徵,收復了河州。接著又攻下了宕、岷二州,疊、洮二州的羌人首領開城投降。熙寧七年,為解河州之圍,率軍直撲定羌城,大敗羌人,不久升為樞密副使,後來被貶職,元豐二年復職,晉封太原郡開國侯。元豐四年去世,諡號為襄敏。
虞允文是南宋名臣,出生於隆州仁壽縣,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後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及第,獲授通判彭州及權知黎州、渠州等職。當時宰相秦檜當權,虞允文等四川書生皆不獲重用。秦檜死後,終於獲得中書舍人趙逵推薦,就任秘書丞,累官至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公元1161年,金帝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犒師,正值完顏亮所統大軍謀由採石渡江。新任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虞允文見形勢危急,親自督師,結果以一萬八千人的兵力與十五萬金軍決戰於採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次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
-
17 # 德厚致遠
宋朝的國策重文抑武,武將的地位低下,士兵的社會地位就更微賤,要想從士兵升遷為將官,是十分困難的,不是從科舉考試進入仕途,而能夠統帥軍隊擢升為將官的就更難了,不過,時勢造英雄,這也造成宋朝只有國難當頭時,湧現出了許多以進士出身的臨危受命的將帥。
寇準,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進士,在宋真宗朝,遼國契丹人南下犯宋,包圍了澶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滿朝文武驚恐萬狀,開封城內也是人心慌慌風聲鶴唳,皇帝身邊有的投降派主張向南逃跑;危急關頭,寇準則大義凜然主張抗遼,理直言正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宋軍六郎楊延昭等人緊急部署嚴守,把城中全部居民集中起來,披甲執銳,使遼軍連戰皆敗,最後迫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范仲淹,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及第,宋仁宗時期,西北党項族建立西夏政權,元昊公開稱帝脫離北宋,並不斷派西夏兵侵撓宋朝的西北部邊境,邊患日益嚴重,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將他召回京師,任命范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出知永興軍,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計程車兵,經過幾番戰鬥,迫使元昊稱臣,宋夏兩朝簽訂“慶曆和議”,西北邊疆才得以轉危為安。而他訓練的軍隊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王韶,嘉祐年間進士,其人因在軍事方面而著名,曾上表的《平戎策》受到神宗皇帝重用,他建議“取西夏必先復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敵”。由於《平戎策》既正確分析了熙河地區吐蕃勢力的狀況,更提出瞭解決北宋統治者最急迫的西夏問題的策略,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視和採納,后王韶率兵在熙河之役中成功收復熙、河、洮、岷、宕五州,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30萬帳,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宗澤,元祐年進士,是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之交中,在抗金斗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包圍開封,宗澤臨危受命,出任磁州知州。宗澤到任後,積極修復城牆,整治兵器,招募義兵,廣集糧餉,率軍擊退來犯的金兵。同年11月,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欽宗任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師。宗澤率軍趨李固渡,途中遇敵,以輕兵夜襲大破之。次年正月,率軍至開德,與敵十三戰皆勝。後又聯絡兩河“八字軍”等部協同抗金,恰此時岳飛因越職言事犯法將被處刑,宗澤見到岳飛感到驚奇,說:“這是一個將才。”又正碰上金人攻打汜水,宗澤將五百騎兵交給岳飛,讓他立功贖罪。岳飛大敗金人而回,宗澤於是升岳飛為統制,岳飛由此知名,並任用岳飛等人為將,屢敗金兵。
宗澤留守開封期間,先後上了二十多道奏章,請求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可每每都被黃潛善等人所阻礙,趙構也只想苟且偷安,均未採納。宗澤見中原難以收復,民眾遭受金軍蹂躪,憂憤成疾,但仍念念不忘北伐,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後悲憤而逝,享年七十歲。開封官民聞知後都痛哭不已。後由兒子宗穎和愛將岳飛一起扶柩至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於鎮江京峴山上。
虞允文,宋高宗紹興年間登進士第,他乃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後。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金軍南侵,虞允文以參謀軍事犒師於採石,危難之際,虞允文臨危不懼指揮三軍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顏亮,完顏亮激起金國兵變,被金軍射殺,金軍無功退卻,虞允文再次使南宋轉危為安。
比如:
王韶,嘉祐二年進士,主導熙河之役,收復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邊二千餘里,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
章楶,治平二年進士,胡蘆河川三戰三捷,襲潰進攻平夏城的夏軍,又奇襲天都山,擒獲西夏驍將嵬名阿埋等。
虞允文,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採石磯之戰大敗金軍;訓練新軍,宣撫四川
趙方,淳熙八年進士,帥邊十年,以戰為守,使京西免遭金人蹂躪。
回覆列表
一、李繼隆
李繼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字霸圖,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著名將領。是北宋開國名將李處耘的長子,宋太宗明德皇后的長兄。曾經參與平定後蜀、南唐、北漢的戰役,立下戰功無數。參與第一次幽州戰役時率軍大破遼軍,打敗耶律休哥。雍熙二年,率軍大破李繼遷。後來又參與第二次幽州戰役。端拱元年,率軍再次打敗遼國大將耶律休哥的大舉入侵。淳化四年,率軍再次大破李繼遷,生擒党項族首領李繼捧。景德二年去世,宋真宗為他輟朝五日,親自前往李繼隆家中痛哭弔祭,身穿喪服發哀。追贈中書令,諡號為忠武。
主要成就:參與滅後蜀、南唐、北漢,打敗耶律休哥,大破李繼遷,生擒李繼捧。
二、曹瑋
曹瑋(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寶臣。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著名將領,出身將門,為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第四子。少年時便在曹彬軍中任牙內都虞候,知鎮戎軍時,招降外族、伏破李繼遷。景德元年,曹瑋上奏趁機攻滅李氏政權,但未獲准許。他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使得李德明不敢輕舉妄動。接著和秦翰在武延川打敗章埋族,大中祥符九年,率軍在三都谷大破吐蕃李立遵。天禧四年,遭宰相丁謂誣陷,接連降職。天聖元年,復職華州觀察使、知青州,此後歷知天雄軍、永興軍、河陽軍,官終彰武軍節度使,封為武威郡開國公。天聖八年去世,宋仁宗聞訊後,為他輟朝二日,追贈侍中,諡號為武穆。
主要成就:三都谷之戰大破吐蕃李立遵。
三、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出身貧寒,早期是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後來被任命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揮使。在對西夏的戰爭中,他每次作戰都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後來范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狄青因此精通兵法。因為戰功無數,被升為樞密副使。皇祐年間,率軍夜襲崑崙關,平定儂智高之亂,被任命為樞密使。後來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追贈中書令,諡號為武襄。
主要成就:大破西夏,平定儂智高之亂。
四、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的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他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後周顯德五年出使吳越。乾德二年,參與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為宣徽南院使。乾德六年,參與征討北漢。開寶七年,參與討伐南唐。雍熙三年,宋軍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為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導致宋軍全線潰退,被降為右驍衛上將軍。後來復職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宋真宗即位後復任樞密使。鹹平二年去世,死後諡號為武惠。
主要成就:參與滅後蜀、平南唐,徵北漢。
五、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一說封丘(今河南封丘)人,北宋開國名將。後周時,柴榮任開封府尹,潘美是柴榮的侍從。柴榮即帝位後,參與高平之戰,後來統率永興的屯兵,管理西部戰事。陳橋兵變後,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累計升遷為潭州防禦使。開寶三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來又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立下戰功無數,被封為韓國公。雍熙三年,因為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被削三級,降為檢校太保。淳化二年,加官為同平章事,數月後病逝。追贈中書令,諡號為武惠。
主要成就:滅南漢,參與滅南唐、北漢。
六、种師道
种師道(1051年—1126年),字彝叔,漢族,洛陽(今屬河南)人,北宋著名將領。被尊稱為“老種經略相公”。他是北宋名將、種家軍第一代種世衡第七子種記的長子。幼年拜思想家張載為師,原來是文官,因為被蔡京一夥誣告,屏廢十年後,改任武官,抗擊西夏有功,升為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被任命為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擊金兵,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後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追贈少保,諡號為忠憲。
主要成就:抵禦西夏,抗擊金兵。
七、宗澤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朝抗金名將。進士出身,原先歷任各縣、州文官,政績卓著。靖康元年,任磁州知府,擊敗金軍,同年十一月,金軍包圍宋都汴梁,被任命為兵馬副元帥,赴京勤王。多次率軍擊敗金兵。因為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前三呼“過河”而卒。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諡號
八、郭守文
郭守文(935年—989年),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著名將領。十四歲時隨父從軍,父親陣亡後,被郭威收留其帳下。郭威取代後漢建立後周,任護衛軍、左雄殿直、東第二雄副都知等。陳橋兵變後,為西頭供奉官,討伐後蜀之戰時,跟隨大將王全斌參與平蜀之役,後來跟隨潘美征討南漢,開寶七年再跟隨大將曹彬征討南唐,太平興國元年,跟隨大將党進北伐北漢。後來率軍大破遼軍,雍熙二年率軍大破党項人。雍熙三年參與收復燕雲十六州,兵敗被降職。端拱元年,官復原職,又率軍重創遼軍。端拱二年去世,追贈侍中,追封譙王,諡號為忠武。
主要成就:參與滅後蜀、南漢、南唐、北漢,大破遼軍、党項人。
九、王韶
王韶(1030年—1081年8月1日),字子純,江州德安人,北宋著名將領。進士出身,初任新安主簿,後為建昌軍司理參軍。熙寧元年,上《平戎策》,提出收復河湟等地,招撫沿邊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被宋神宗採納,任命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後率軍擊潰羌人和西夏的軍隊,置熙州,收復河、洮、岷、宕、亹五州,對西夏形成包圍的之勢。熙寧六年,率軍又打敗了瞎徵,收復了河州。接著又攻下了宕、岷二州,疊、洮二州的羌人首領開城投降。熙寧七年,為解河州之圍,率軍直撲定羌城,大敗羌人,不久升為樞密副使,後來被貶職,元豐二年復職,晉封太原郡開國侯。元豐四年去世,諡號為襄敏。
十、楊業
楊業(?—986年),原名重貴,綽號“楊無敵”,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著名將領。父親楊信,曾任麟州刺史。楊業原來是北漢將領,多次立了戰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後來北漢投降宋朝,得到宋太宗賞識,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跟隨軍隊北伐契丹,知道此行必敗,但是因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臨行前約潘美在陳家谷口接應。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最後被包圍於陳家谷,始終無人支援,楊業再率士兵回身力戰,全身受到數十處創傷,士兵死傷殆盡。楊業面無懼色,手刃數十百人。馬匹重傷不能前進,力竭為契丹軍所擒。絕食三天而死。後來被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