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新老三

    要走入孩子內心,他不與你交流說明你們關係有點緊張!你要多接觸一下孩子,陪他做他愛做的事情,引導他有煩惱要與你交流

  • 2 # 重拾舊日時光

    你孩子多大了?如果是小學生,你可以試著去引導他跟你交流,不要直接問他的想法,可以問問他,在學校裡咋樣 老師怎麼樣,同學怎麼樣。每天問一下,你也可以跟孩子說說你上班的事情和同事的事情。如果沒有上班,可以聊你看到的新聞和聽到的事兒。讓他知道 你不只是問他的情況,同時你也在分享你所看到和聽到的。時間長了,就會情不自禁的和你聊了。

    如果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那就沒有辦法了,只能找機會在說些話題時,你說出你的想法,然後問他的想法,如果你們以前沒有這樣的聊天氛圍,他肯定不說,你也不著急,每天如此聊天,時間長了,他的思維會跟著走,說不定哪天就會說了。

    還有一點,孩子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要去尊重他,他也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畢竟孩子們大了。

  • 3 # 池二

    一,孩子逐漸擁有獨立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自我意識的成熟

    和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接受父母教育的,一直受到他們思想的薰陶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接觸到了更多世間新奇的事物,他了解到這個世界不僅有父母,還有其他人。這個社會帶給他更多的思考空間,讓他有了更多自身的想法。

    大到世界觀,小到人生觀,伴隨著脫離父母陪伴的個人經歷的增加,每個小孩子都漸漸擁有了一套區別於父母的三觀體系。這套體系已經足夠成熟,可以獨立運轉,指導我做出人生選擇。所以,當我意識到存在於這套體系中的概念與父母的看法存在衝突時,我會為了維護家庭關係,迴避引發矛盾的話題。

    二,父母與孩子思考問題的立場不同

    父母和孩子的立場並非對立,甚至都是以“孩子的幸福”為第一要務。但對於“幸福”的定義,很多父母的立場是“客觀的幸福”(收入、家庭和生活的穩定性),而很多孩子的立場是“主觀的幸福”(個人追求、精神愉悅)。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

    在這個需求金字塔裡,實現底下三層是最“可見”的:

    生理需要 - 工資(購買食物和水),健康

    安全需要 - 房子,人身安全,生活穩定

    社交需要 - 結婚生子

    而最上面的兩層,除了當事人,他人很難判斷這種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

    為什麼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談談越談越崩?對於這點我深有體會。

    選擇專業時,我爸希望我選法律、醫學或者商業,按他的話來說,“選一個越老越吃香的行業”。而我感興趣的領域,是傳媒與攝影,無論哪個都需要創意與激情,不僅行業更新換代速度快,也相對更難保證穩定收入。在爆發無數爭吵後,父母總算聽從了我的意見,但我知道他們內心中對我的選擇是存疑的。如果我把工作中的不順心告訴父母,我的本意是尋求意見和心理安慰,給我更多的力量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但他們大機率是勸我辭職,換一份更“穩定”的工作。

    父母與孩子再親近,也無法做到一體同心。父母在意的是“看的見的幸福”,而孩子在意的是“內心的幸福”,這兩點有時卻是非常矛盾的。

    說點題外話:

    因為是父母,所以想替孩子分擔痛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因為是子女,所以想獲得父母的理解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但我想,我們都需要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

    世界上可能存在兩個三觀極度相似的人,卻不會存在三觀完全一致的人,即使是親人。

    所以父母不能期待孩子凡事皆照自己的想法前進,孩子也不能期待父母凡事皆會無條件支援自己。

    雖然是寫了這麼多“孩子為什麼不想和父母溝通”,但本意是希望可以減少父母和孩子間的隔閡。

    給父母一點時間和理解,給孩子一點空間和信任,我相信以上這些問題絕對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 4 # 庫澤福

    很高興能就是回答這個作者的問題。我是來自江西贛州的一位v log領域的一個創作者。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關於小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從來都不會跟父母說這個問題。我也是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首先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是知道小孩處於一個叛逆期叛逆期其實就是小孩對大人的管教做出的一種極端的一種反抗。就比如,你可能會叫他不要玩手機,他可能不會聽說我玩手機怎麼了,別人都玩手機或者跟你發生爭執。你越叫他好好聽課,他可能就會越出現逃課的現象。這是小孩對大人的一種管教或是教導做出的一種叛逆心理,其實叛逆心理這是一個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就我個人而言,我的叛逆心理是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大概十歲左右。那時候父母就是不管是我幹嘛,父母都說的話我都不會聽進去,而且可能會做出相反的一個反應。那對父母而言,怎麼去對待一個小孩的一個逆反心理或者說叛逆期。首先第一個的話就是提前預防,當我們知道他可能開始出現叛逆心理的時候,多跟他交流溝通。第二個的話就是父母平時多給他一些關愛,或者週末都陪他去做一些活動,就是多一點陪伴。第三個的話就是一旦如果出現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父母不要批評他,不要一味的責怪自己的小孩。更不要當著別人的面批評他,責備他,因為這樣會適得其反,你可以回家後和他好好溝通。第四個的話,我們應該適當的鼓勵他,當他做出某一種小小的改變的時候,我們應該去鼓勵他。第五個的話是父母儘量不要把自己的身份看得比小孩子高,就是做到平等。那什麼又是青春期呢?青春期還有一種就是小孩子可能會變得性格比較內向。你像女孩子,她可能第一次來了大姨媽,她可能都不敢跟父母講。當然這個會比叛逆期會不同,性格完全是兩樣,他是不敢跟外界溝通或者交流,他是從一個活躍的人變成一個暫時比較偏內向的人。首先做父母的第一個事也是多跟父母小孩多溝通,多參加活動。第二個就是多爛小孩自己去參加一些比賽,當然是根據小孩的興趣愛好去選擇。第三個的話就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正確去引導小孩的一些心理,不要過多的去幹涉小孩的一個想法。第四個的話是尊重他的一些隱私,像一些日記等等。其實出現這些問題都是很正常的,就是我們父母要以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和教育小孩,這個是最重要的。

  • 5 # 圓子芯

    你好!你這個問題其實曾經也困擾過我。我以過來人身份跟你交流下這個問題吧。

    先說下我和孩子是如何相處的,大家交流下,或許就有答案了。

    我兒子現在已20歲。大二學生。現在我們母子的關係是無話不談。可在高二以前卻不是這樣的,我們母子關係一度非常緊張,生活中是充滿火藥味的。真正我們關係緩和的時候是在他高三準備高考階段。那段兒子忽然好像長大了,開竅了一樣,明白到我的辛苦與付出了。

    這裡的轉變是有原因的,包括我自己,在對他的態度、處事方式上也是也有轉變的。

    說一說我孩子成長與教育的過程,從中不難找到你的困擾和答案。

    我是在孩子5歲的時候帶著他離開你父親獨立生活的。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是母子相依為命。

    從幼兒園起,都是我一人在一人照顧他,我一邊要工作,一邊要照顧他,父母的角色都是我一人。現在想起來,那段日子確實非常的艱難,不過現在都過去了。

    其實那裡5歲的孩子對我與他父親的分開是有心理陰影的,他當然希望他父母能一起陪伴他長大,但是因為他目睹了他父親對我的暴力行為,在我帶他離開那個家的時候,他沒有說什麼,他沒有表現出有什麼異常,但心裡是在埋怨我沒給他一個完整的家的。這在後期他青春叛逆時期,我們大吵一架時,他脫口而出明說我才知的。

    孩子到8 歲上小學,我在離家10公里的地方上班,我只能將孩子放在補習班,從早上出門到我晚上九點去接兒子回來,接著又要洗澡睡覺,所以中間我們沒有時間說過什麼話,也沒有什麼溝通。可是我慢慢發現,兒子不愛說話了,成績也越來越差,我見老師的機會多了起來。而我對他的教育也是缺乏了耐心,對著他發脾氣的時候多了起來,這導致我和兒子的關係非常的差。這裡想起來,其實我的方法是錯誤了,我好多時候將生活的不滿情緒帶到與他的對話中來,無形中,其實是影響了兒子的,我一大聲責罵他,他立即也回嘴頂我。所以,有時候,自己是要想想,孩子不跟你說話和交流,是否與我們的思維,與我們所採用的方式有關?你先想想,先找下原因,他不愛與你說話也不跟你講他的情況,有一方面可能是我們做父母的跟他交流時的語氣不對引起的,所以,我們先反省我們自己的方式和方法。

    這種情況,延伸到初中,他在學校的成績算中等。但是有一點,他雖然不跟我有話說,可是在學校,他卻是班上的開心果,班上的孩子們都喜歡跟他玩,但是,他一回來,他卻沒有什麼話跟我說,這從點,我就可以看出,其實真的跟我們做父母的採用的方式方法有關,家長專制式的教育害了我們的母子關係。

    16歲到了高一,這時,他進入了青春時期,他開始對社會生活有了感知,在學校接觸了好多其他有思想的男孩子。當時他住學校,他跟著同學翻過牆購買外賣被學校保安捉,他偷偷上課玩手機被沒收。我被到學校去接受批判的次數,整個高中階段共5次!當他被學校叫停住宿在家反思的時候,我們爆發了大沖突,他終於說出了:你們為何要離婚?我恨你們!我 這才反醒自己,我們母子關係,從一開始我離開那個家的時候,他其實是不願意的,而我這十幾年來,因為要工作的原因確實把他冷落了,也沒盡到責任去和他多交流,多帶他出去活動下,建立親子關係,其實一切源頭,仍在於我們父母。

    當我知道我母子關係這麼僵的源頭後,我開始反思和改變自己,從說話方式,到主動地關心他,又因為差不多要高三了,經過與他的多交流,他也跟我說了想考好一些的大學的想法,因此我為他報了補習班,這個是他願意的,所以慢慢的,他的成績就跟上去了,整個高中階段,從一個被經常批評搞事情的男孩子到班上的前10名,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孩子也看到了我對他的態度真的有變化了,也看到了我主動為他的付出,我們的關係也開始緩和了,直到他順利地考上大學。我們的母子現在相處中是非常愉快的,因為我先去改變。

    我透過我的故事,來跟你說的是:其實我們父母總是在埋怨孩子,說他怎麼怎麼的,我們一直以為,我們的思維和方式都是對的,沒想過其實,是我們的方式和方法問題,將孩子想跟你交流的大門堵死了。你多想想,以我的故事為鑑。先找自身原因準沒錯。

  • 6 # 啊嘻嘻啊哈哈

    首先您認識到了問題,並且想解決這一問題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孩子有想法但卻不和父母交流,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作為父母有時候也會不想和別人交流,是因為孩子覺得父母不懂自己的感受,說了也是白說,或許覺得就算自己表達出來,父母也會反對,所以乾脆不說。

    作為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走近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包括現實和心理!可以從孩子的愛好出發,經常聊一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陪孩子做一些她喜歡做的事情,這樣孩子在心裡會覺得和父母很近,自然就願意和父母交流了。

    另外,父母要學會傾聽,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不要急於表達,認真聽一聽孩子的想法,當孩子表達出來長大以後,也不要總是否定,而是要慢慢引導。

    最後,還可以透過一些心理測試瞭解孩子的性格、氣質型別等,對症下藥,選擇最適合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和孩子成為好朋友!

  • 7 # 蠟筆小葳

    分享一個我自身的體會吧,我們家兩個孩子,我是姐姐。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弟弟是一個很的人,不愛學習也沒什麼朋友,每天的娛樂就是自己關在房間裡練練beatbox然後玩玩裝置。平時也不太愛跟家裡人聊天,這個問題其實也一直讓爸爸媽媽很困擾。

    去年暑假的時候我陪弟弟去北京參加比賽,就是一個beatbox的比賽,基本上很多bboxer都會來參加。然後那幾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下午五點比賽一直玩到第二天早上,然後回酒店休息前我都會跟他聊聊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情、聊到讓他努力學習和跟爸爸媽媽多交流這種話題,以前他是完全聽不進去的,但是他當時卻能夠很輕鬆地接受我的想法。

    那幾天很明顯就能感受到他很開心,後來的幾天我會經常跟他和他的朋友一起玩,就都是一群很有趣的弟弟,就有了一個非常明顯的改觀。我之前覺得他內向啥的完全不存在,他們平時相處起來也是很愛說話然後瘋瘋癲癲的大街上就會一直鬧。

    回家後一直到現在他都很愛跟我聊聊天然後講講故事,我在成都上學他也會時不時給我打電話。其實這應該是我去年最開心的事情了,因為我從小就是在學校住宿,然後大學又去了成都,可能沒那麼多時間瞭解弟弟,就會對他產生誤解覺得他不務正業只知道玩,但是我現在完全不覺得,不管成績怎麼樣,他在我心裡就是一個很優秀的小孩,我為他驕傲。

    最後迴歸正題,我覺得跟小孩相處的方式首先就是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的愛好、做法、想法,像朋友一樣。我也是父母的孩子,但是我一般不會因為有想法去刻意跟父母交流,而是隨意聊聊天,剛好聊到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這樣也是最自然最舒服的相處方式。所以我的建議就是,不要為了交流而交流,你不妨多跟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畢竟交流是相互的。

  • 8 # 講故事的小劉

    說明孩子長大了,孩子成長本身就是獨立的過程。如果他已長大了還凡事問你,你肯定也覺得煩。說這孩子沒主見。其實吧,父母也需要成長。

  • 9 # 酷愛偵探片的小萌妹

    如果是教訓,你可以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擺出一副過來人的姿態;但如果是交流,首先要做到對話平等,不能讓小孩覺得害怕,讓他有膽量像大人傾訴這點很重要。

    在溝通時,要注意語氣和方法。這點非常重要,換個角度來考慮,即便是我們成人與成人之間的交流,如果當你在跟一個朋友傾訴時,他總是打斷你,並用訓斥、告誡的語氣跟你說話,那你肯定也會覺得不舒服。

    在跟小孩溝通時最忌諱的就是上來就否定他的想法,比如說:他告訴你,今天他們班上轉來一個漂亮的女生,男生私下議論說是班裡的班花,他也挺喜歡這個女生的。而家長聽完第一句話就是,你要好好學習,要是敢早戀我就去告訴你老師。那小孩下次有什麼事情肯定就不敢跟你交流了。

    或是小孩對一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而你卻說:小孩子懂什麼,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我是你爸(媽)你就應該聽我的等等,這樣無論是誰,都不會再有傾訴欲,久而久之,小孩可能還會出現逆反的心理。

    我侄女上高中的時候,因為姐姐跟姐夫做生意忙,就給放到私立的女子高中,每年都要付高額的學費,他們覺得這就是對小孩好。每次小孩考試沒有考好他們就會說:我辛辛苦苦賺錢讓你上那麼好的學校,你還不好好學習,考這麼點分對得起我嗎?

    仔細想想他這句話其實很有問題,小孩並沒有要求上那麼貴的學校,是因為大人沒時間管,才送去寄宿的。說實話,很多家長給小孩送到私立學校也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就像以前出去拼車拼房,現在出去拼小孩一個道理。小孩子覺得自己像被一件商品一樣拿來比較,沒有受到尊重。

    其次,學生的責任就是好好學習,並不是因為你在一個很好很貴的學校才應該好好學習。即便你沒有去一個很貴很好的學校,你也應該對自己有要求,也要好好學習。

    所以,很多時候家長在教育的時候,並沒有仔細想想,自己說的話是不是真的是正確的。

    想要孩子跟你交流,是不是要先改變自己的態度呢!

  • 10 # 筆下情感

    父母可以改變和她相處的方式,換一種思維去讓他更能接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學業著用更開放的方式和他進行情感的交流,如果孩子有想法,不想和父母多交流的話,可以從孩子的朋友身邊去學習一些。和孩子交流的方法,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尊重他的個人空間發展

  • 11 # 可怕的汪一

    孩子有想法了,從來不跟父母交流怎麼辦?孩子不願與父母交流,問題多半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要學會和孩子溝通,這些誤區千萬不能犯。

    誤區一:總是拿孩子和別人家的比較,結果比來比去比掉了自己孩子的人生。

    小時候我和鄰居家的孩子小安玩得特別好,他是我最好的玩伴之一。我倆的性格不一樣,我比較淘氣愛玩,他性格比較內向。

    “你沒小安成績好”、“你什麼時候有小安懂事就好了”、“十個你都比不上一個小安”

    這些話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後來我和小安的關係也越來越差。

    最後,小安考上了重點大學,而我則上了一個普通的大專。

    我的人生經歷彷彿驗證了媽媽的預言——我不如小安,然而這並不是她想要的結果。

    其實,我最開始的成績是比小安好的。

    前兩年,我回老家媽媽還一度問我,為什麼不和小安玩了。她永遠不知道,在她不停的比較中,我被比掉了人生,也被比掉了一個曾經那麼要好的玩伴。

    誤區二:父母總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卻做了很多傷害孩子的決定。

    “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很多父母都說過,而且說了無數遍。

    小明也同樣聽爸爸說了無數遍,從最開始的小有觸動,到後來的麻木,再到最後的厭煩,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小明的爸爸也想知道為什麼?去年高考完,小明沒有按爸爸的要求填鄰市的一本大學,而是偷偷報了一個遠低於自己分數線的二本,只因為那所學校離家裡好遠好遠。

    他只想早早逃離這裡。

    小明去上學的時候,爸爸沒有去火車站送他。當小明的身影漸漸模糊在進站口的人群中時,爸爸悄悄從拐角處出現,他盯著進站口的方向好長一段時間。

    好多父母總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強硬的替他們做所有決定。這個不行,那個不許,彷彿除了這幾個詞就不會說別的了。

    誤區三:遇到事,不是想著解決處理,而是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發洩自己的情緒。

    我的外甥女今年讀小學三年級,她的功課是由我姐輔助的。

    每次我姐輔導外甥女功課,都是雞飛狗跳。我姐氣的直罵外甥女,各種胡話、怪話張口即來。

    我姐以為她贏了,其實這場戰爭裡沒有贏者。

    我把我姐說過的話摘錄一部分出來,看看你們有沒有聽過?

    1.你怎麼這麼笨,像豬一樣。

    2.住嘴,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3.你再這樣鬧,我不要你了。

    4.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5.好,從此以後我都不管你,隨你的便好了。

    ……

    每次我看見外甥女聽到這些話時,怯生生的樣子,我都一陣難過。

    總結

    其實教育孩子真的不難,只要多傾聽,多尊重,多設身處地的替他們想想。

    每個孩子都是渴望與父母親近的,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樣子,父母不會溝通是最主要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未來成長成才最主要的捷徑。當孩子不願和自己交流時,多反思反思自己,查漏補缺,真正走近孩子的內心,到時候孩子一定有什麼事都會和你說的。

  • 12 # 老白嘚啵嘚

    憂的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居然寧肯一個人憋在心裡煎熬,也不願跟原本最親的父母交流。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簡直讓人急死了。喜的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證明孩子開始獨立思考,有了自己對外界的看法和主張,這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成長,而是思維層面的成長。由此,我由衷地向您說一聲:祝賀您,您的孩子開始長大了。

    作為老師,我還想再告訴您的是,既然孩子已經長大,那您就要考慮一下跟他的相處方式:家長怎樣做,孩子才肯說?

    我這裡也有一些建議提供給您,希望可以為您分憂。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做真正懂孩子的家長。

    古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要了解孩子的內心,必須找到解開孩子心門的鑰匙,梳理出孩子不跟父母交流的真實原因。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約瑟夫•勒弗特提出過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分析工具叫“喬哈里窗”。

    大意是說,每個人心裡都存著一個“喬哈里窗”,這個視窗有4個區域:1.自己瞭解、父母也瞭解的“公開區”:比如,自己的生日、學籍、愛好、性格等;2.父母瞭解、自己卻不瞭解的“盲區”:比如,出生前的秘密,父母的戀愛經歷等;3.只有自己瞭解、從未向父母透露的“隱私區”:比如,自己的心事、對家人的評價、自己的日記本等等;4.自己和父母都不瞭解的“封閉區”:比如,職業偏好趨勢、身體微迴圈、個人能力天賦等等,需要專門測試診斷。

    根據這個“喬哈里視窗”理論,很多孩子有想法卻不願意說的內容,都在“隱私區”,這類內容除非孩子開口,否則家長至多從老師和同學那裡收集到一星半點。

    那孩子不願意開口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按照青少年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分析,原因有6個:

    原因之1:孩子與父母形成代溝,感覺不被理解,認為說多了也沒用。很多孩子在父母身邊長大,父母本來是他們傾訴的物件,可往往剛一開口,就被家長以“好好學習,不要胡思亂想”給懟了回來,一而再再而三,孩子會想,反正您們也不願意聽我說,索性就不再耽誤時間了。原因之2:孩子嫌父母說話全是說教,囉裡囉嗦,給心裡添堵。在家長眼睛裡,孩子再大也是孩子,因此,在和孩子聊天時,總覺得孩子“嘴上沒有毛辦事不牢靠”,動不動就是“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不願意聽一聽孩子的見解,時間長了,孩子嫌家長“囉嗦”,自然很少溝通。原因之3:來自父母無形的壓力,讓孩子非常“不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普遍的心態,家長之間在一起聊天,會有意無意地拿孩子的成績、表現來攀比。因此,面對自己的孩子,家長除了滿滿的關愛,還有很多“全家的希望、不許辜負”之類的“勵志雞湯”。為逃避父母給自己的壓力,很多孩子選擇了減少交流,把嘴閉上。原因之4:孩子擔心家長聽到實情反應過度,害怕遭到訓斥。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難免情竇初開,這種“少年維特之煩惱”,加上同學之間、老師之間發生的人際煩惱,交織在一起,讓孩子心情壓抑,卻只能憋在心裡。害怕說給父母聽,遭到訓斥,這種擔心讓孩子選擇了退縮,保持了沉默。原因之5:個別孩子因特殊成長際遇,與父母存在隔閡。這個型別的孩子,有的因為父母一直不在身邊心理上存在距離;有的因為受到過父母的打罵,心裡留下過創傷;還有的因為父母離異受到打擊,性格變得孤僻,造成了與父母的疏離感,一些心裡話不願意表露。原因之6:孩子處在“青春逆反期”,家長稍不注意在溝通上就會“擦槍走火”。青春期的孩子主要的性格特點是“自視成為大人,自尊心強,不讓說,誰說跟誰急”,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態度,避免說話談崩。此外,還有一些情況,孩子溝通意願也不高,但屬於正常情況。比如:孩子正處在生理期,本身比較躁動,不愛說話,過了這段就好了;又比如,某個時期孩子學習任務重,身體疲乏,懶得說話;再有,很多孩子認為家是放鬆的地方,不用帶什麼面具,不想說話就不說話,感覺舒服。這個時候,孩子比較正常,家長最好閉上嘴巴,千萬別去亂搭話“碰釘子”。

    綜上所述,每一個孩子從一開始都是願意和家長交流的,恰恰是來自家長不經意的幾句話,下意識的小動作,讓孩子關上了心門,與家長的溝通才產生了障礙。

    那又應該如何化解這些心理上的的小疙瘩,讓孩子敞開心扉呢?

    我建議,家長運用SHMP親子溝通4步法進行交流破冰,即:規劃空間-營造氛圍-先跟後帶-積極迴應,這樣能有效地開啟孩子的心扉,實現積極的親子互動。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的交往是一個互動過程,要讓彼此敞開心扉,必須提高相互之間“自我展示”的程度。按照“喬哈里窗”的觀點,如果父母對孩子開放的區域足夠大,往往容易獲得孩子相一致的開放區域。家長要能夠儘量擴大“開放區域”,縮小“隱私區域”,多向孩子袒露心扉,自然容易獲得孩子的好感。但也要注意尺度、界限和時機,避免“欲速則不達”。

    具體地說:

    第1步:規劃空間。所謂規劃空間,就是從家庭空間和心理空間入手,提高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孩子不願意跟家長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不高。因此,家長一方面要在家裡儘可能給孩子規劃出一個他本人可以自主打理的小空間,讓孩子擁有一定自主權,這樣,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自信度就可以得到一定滿足;此外,在心理層面,如果孩子不願意溝通,家長千萬不要逼迫,要相信,孩子不願意說,一定有他的原因。家長在這個時候,要學會等待,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點滴關愛,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尊重,來慢慢縮短心理距離。  第2步:營造氛圍。所謂營造氛圍,就是在在孩子願意親近家長後,家長要適時改變一下角色,從過去的全包全管的保姆型,變成孩子“遇事商量”的好朋友,並注意時時創造一些小驚喜。比如:孩子的生日聚餐、下班回家捎給孩子的小美食、孩子急需的學習用品等,總之,讓家裡總是充滿了期待與笑聲。這樣孩子就容易放下包袱,願意跟父母進行交流。第3步:先跟後帶。所謂先跟後帶,是指家長跟孩子交流時,要善於拋磚引玉,透過暴露一些孩子不知道,但也是孩子這個年齡經歷的人和事,開個好頭,孩子就容易不知不覺地說出心裡話。家長再適時引導,讓孩子和盤托出,再幫助孩子分析、梳理,把問題解決,就可以進一步取得孩子的信任,親子關係也會得到加強。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流中,主導方要善於自我展示,展示的內容由淺到深,具體包括4個層次。首先,是情趣愛好方面,比如運動、飲食愛好等;其次,是態度,如對人對事情的看法等;第三,是自我的短板以及人際狀況,比如自己的情緒和家人的關係等;第四,是隱私方面,比如一些特殊的人生經歷,特別是一些惡作劇甚至不為人接受的想法和行為。要注意的是,自我展示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第4步:積極迴應。所謂積極迴應,就是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用“先肯定-再引導-再肯定”的句式進行交流,效果往往更好,也為下一次溝通奠定基礎。比如:孩子正在專心打遊戲,見到家長趕快收起來。家長這個時候不要責備,應該表述為:“看到你打遊戲這麼認真,我就相信,只要我兒子肯下功夫,就不會有幹不成的事情。老爸相信你!”這樣的正向溝通,往往就能夠讓孩子有一種被激勵的感覺。同時,要避免用負面語氣,比如“我命令你”、“限你在10秒鐘內”、“我警告你”、“我數到三,否則”“你應該”,“你太讓我失望了”等等帶有明顯命令、威脅等負面意義的語氣,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下面,我舉一個親子溝通的詳細方案:

    背景:某家庭共有成員4位,父母、奶奶和兒子,父親常年出差,母親倒班,孩子跟奶奶在家。兒子已上初中,平時喜歡動漫,比較內向,遇事從不主動跟父母交流。近期班主任反饋,孩子跟一位女生關係曖昧,擔心影響學習,家長決定跟孩子深談,但屢次失敗,家長不氣餒,決定用SHMP親子溝通4步法進行交流破冰。第1步:規劃空間。家長首先把裡屋小房間收拾出來,明確告訴孩子,這就是屬於你的房間,屋裡怎樣佈置你自己說了算,就一個要求,乾淨利索。孩子很高興,在媽媽協助下把屋子安排的井井有條,又動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來一些動漫人物貼在牆上進行裝飾。家長進來參觀,孩子得意洋洋地逐張圖向家長介紹,家長一邊看一邊讚歎“很厲害”,孩子開心了好幾天。  第2步:營造氛圍。此後,只要父親出差回來,總記得給兒子帶一件禮物,母親也注意買菜時給兒子帶個小零食、或者學習用具。同時,家裡很多事情,比如:買個綠植、增加個傢俱等都注意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感受到尊重和溫暖,漸漸地跟家長的話多起來了。某一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一起到西餐廳為奶奶慶生,很多創意都由孩子設計,奶奶非常高興,直誇孫子有出息,得到奶奶和家長的表揚,孩子非常得意。第3步:先跟後帶。家宴高潮時,爸爸給全家敬酒,說我攤上好兒子、好物件都是拜老孃的福氣。說著,跟大家講起當年如何追求媽媽、懷上兒子以後如何保胎、生下兒子後,奶奶如何辛苦,說著說著眼圈紅了。全家都很感動,爸爸藉機對兒子說,希望兒子將來也要找一個象你媽媽一樣好的女生。孩子沉默了片刻,就跟大家說了自己喜歡上班裡一個女生,就是怕耽誤學習,也不敢跟人家挑明。媽媽說,最好別挑明,保持一點朦朧,是最佳的狀態,將來上大學了,都穩定了,再說,也不遲。兒子愉快地接受了。第4步:積極迴應。在孩子談到“暗戀經歷時”,爸爸媽媽一致讚賞孩子“有眼光,選的不錯”,要是把這份美好儲存下來,當作留給未來的驚喜,會更有意義和價值。孩子表示同意,還跟家長碰了杯。至此問題圓滿解決,家庭氛圍重歸溫馨。總之,當家長髮現孩子有想法了卻不跟父母交流時,既不要逼迫,也不能置之不理,要積極採取諸如: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選擇時機營造氛圍、先跟後帶正向激勵等辦法,就能夠讓孩子暢所欲言,有效拉近家庭距離,孩子也能夠重新擁有一個快樂、幸福、明朗的精神家園。

    最後,我把心理學家奧特曼的一段話送給您,我們共勉:

    奧特曼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自我展示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隨著信任程度的提高,雙方會越來越多地展示自己。關係越密切,人們的自我暴露就越廣泛、越深刻。因此,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成了測量人際關係深淺的尺度”。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希望可以給您一點啟示。

  • 13 # 三郎志

    分析原因:第一,孩子對你不信任。第二,你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溝通方式有問題。第三,孩子有心事。解決方式:第一,透過陪伴,建立與孩子的信任。第二,側面瞭解孩子的近況,分析找出不溝通的原因。第三,給孩子建立自信心。

  • 14 # 小劉育兒成長說

    家長們往往會發現,在跟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好的明白孩子的的所思所想,然後有針對性給予關心和幫助,這樣子既可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還有利於親子關係的經營。

    那麼如何正確的對待孩子們的傾訴呢,以下幾個小技巧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善於引導孩子的傾訴

    當我們細微的感受到孩子情緒變化的時候,其實要做的是事情就是引導孩子們能夠將內心的感受傾訴出來而不是急於哄他們開心卻忽略了孩子不開心的根本。

    第二、耐心的傾聽孩子訴說

    當孩子能夠願意跟父母傾訴的時候,其實父母是應該感到開心的,這說明孩子是充分信任你的,而我們不能夠辜負這份信任,當孩子在傾訴的時候父母要做好一名好聽眾,不要表露出任何不耐煩的情緒、心不在焉或是其他的。

    第三、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

    當孩子跟父母傾訴的時候,父母要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這樣子孩子的內心才會得到安慰,之後再給他們進行開導,效果會事半功倍哦。

    總之,為了讓孩子能夠有傾訴的習慣,爸爸媽媽們也要注意多跟孩子互動,跟孩子保持一個親密、信任的親子關係,如此才可以讓孩子願意跟父母傾訴。

  • 15 # 頭部定天下

    世界上從來沒有說服,只有影響。

    你怎麼影響外界,外界怎麼影響你。

    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到現在開始擁有他自己的世界。既然不再交流想法,說明兩個人的世界不再相通。

    為什麼你的(敲黑板,劃重點)孩子與你的世界不再相通?

    這裡有三個觀念,是你需要去改變和轉化的。

    一、孩子從一開始,就是獨立的個體,會逐漸成長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你只能儘量幫助他形成自己完整的人格和世界,絕對不要妄圖按你的理解去強加一個世界給他,甚至是把你的世界強加給他。

    所有的強加行為,無一例外地失敗了。有些是悄無聲息地失敗,有些是轟轟烈烈地失敗,有些是早早顯露失敗,有些是逐漸顯現的失敗。我們,是折斷孩子翅膀的人。

    二、我們只是去影響孩子,不是去說服孩子。我們表面上在跟孩子溝通,事實上,都是你在說服教育孩子,永遠是一種單向的流通,你何曾接納過孩子的世界?

    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就是王者。在你的世界裡,他就是一個需要人時刻護著的無能者。孩子一天天成長,一直以增量思維在和世界打交道,在這裡,一些彎路是一定要走的。而你一直以存量思維在和孩子打交道,所有的彎路都是必須避免的。

    三、如果你是一個成功者,想一下你成功的過程。你的成功,絕對不是你的家長完全複製他的想法給你的,所以你也不要完全複製你的想法給你的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失敗者,絕對不要複製你的想法給你的孩子,畢竟,你也不想按你的模型複製一個失敗者出來是不是?

    改變自己是神。該改變的,永遠是我們自己。

  • 16 # 小木棉媽媽

    孩子有想法從來不跟父母交流,就這個問題我和孩子進行了探討,發現問題是出在父母的身上。

    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孩子從小有什麼事情首先都會跟父母去講。如果都不想跟父母說了,那一定是孩子之前跟父母說了之後得不到應有的反饋,所以導致孩子後來就不願說了。

    孩子為什麼不願跟父母交流呢?

    第一,父母平時不太關心孩子。

    有人會說,當父母的哪有不關心自己的孩子的!是的,他們可能會關心孩子在生活上是不是吃飽穿暖了,學習上是不是有進步了,至於孩子心裡面的想法,比如孩子對什麼東西感興趣,今天過得是否開心,而如果不開心又是為什麼等等,有的父母可能就不是特別在意啦。

    而恰恰這些才是孩子心裡最在意的東西,父母如果不去關心,孩子就不太願意跟他說。

    第二,父母不尊重孩子,不認真聽孩子說話。

    當孩子跟父母說一件事情、想跟父母去溝通和交流的時候,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有的父母就敷衍了事,不尊重孩子,甚至還沒有聽清孩子的話,就不耐煩地說“我知道了”、“這有什麼可說的呀”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比如,放學路上孩子開心地跟媽媽說:“我今天和我的同桌和好了…”媽媽還沒聽完,就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麼稀奇的,對你們不是家常便飯嘛!”孩子一聽這話就落寞地閉上嘴,垂頭喪氣地跟在媽媽身後。

    孩子本是興致盎然,到了媽媽這兒,卻被潑了一盆冷水,那孩子還有什麼興趣再去跟她講呢!

    第三,家長不理解、不認同孩子。

    孩子想跟父母說自己的想法,但是父母不理解孩子,甚至可能會去嘲笑孩子,孩子受了打擊,為了避免遭受父母的打擊或嘮叨,就不乾脆什麼都不說。

    比如孩子想跟家長分享一首他剛剛學會的歌曲。家長聽了之後,就皺著眉頭說:“你怎麼喜歡聽這種歌兒啊?簡直太俗氣了!整天聽這些沒用的,還不如把心思多放在學習上呢!”這種話一出口,孩子以後肯定不會再跟家長去分享和交流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跟父母去說,而是說了以後得不到父母正向的反饋,那孩子乾脆就不說了。

    如何讓孩子敞開心扉。

    第一,父母給孩子道歉。

    孩子既然不想跟父母說自己的想法,父母之前一定有做得不對的地方。父母要找一個適當的機會,為自己的行為跟孩子誠懇地道歉。孩子通常比我們成人想象的要寬容得多,他們會因為你的一個道歉而原諒你。

    你還應該告訴孩子,不管他長多大了,當他需要你的時候,你就在他身邊,他都可以來找你傾訴、聊天。能做到這一步就是一個很好的開頭,父母向孩子表明了願意去改善你們之間的關係,後面還需要父母更多的努力和行動。

    第二,父母要養成認真聆聽孩子說話的習慣。

    當孩子願意跟父母去傾訴自己的事情和想法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珍惜這樣的機會,表現出對他應有的尊重,不去打斷他的話,認真傾聽,並且抓住孩子給出的資訊,跟他溝通和交流,關心他的學習、生活和內心的感受。當孩子看到父母不是在敷衍他,而是真正地去關心他、尊重他的時候,孩子也會受到觸動,對父母報以真心。

    第三,父母要理解、接納孩子,給孩子正向的反饋。

    當孩子傾訴的時候,父母不要總是試圖去指出他的問題和不足,想要給他糾偏。如果是這樣的話,父母說的越多,孩子會越煩,甚至直接去遮蔽父母的話。正確的做法是,父母要發現能認同和接納孩子的地方,多給孩子以正向的反饋。

    比如,孩子跟父母說,他要出去跟同學玩兒。父母如果說:“怎麼又要出去玩兒啊,整天就知道玩兒,不知道學習”,那孩子就不會理睬父母,獨自進屋去了。反覆幾次,孩子跟父母就無話可說了。

    而父母如果說:“好啊,今天天氣不錯,帶上零錢,出去跟同學玩兒的開心啊!”那父母就是接納了孩子、理解了孩子,孩子會很開心的出去跟同學玩兒。回來之後,一定還會跟父母滔滔不絕地講他遇見了什麼人、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而且會越講越帶勁兒,這樣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的渠道就暢通了。

    第四,父母要學會做孩子的陪伴者和智囊團。

    當孩子跟你分享他的經歷、想法和感受的時候,父母除了要尊重、信任、接納孩子,在孩子無助的時候,還可以去跟他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感悟,幫助他做出正確的選擇。父母也可以給他出出主意,當他的軍師和智囊團。

    比如,孩子正為處理不好同學關係而發愁,父母給了他一些建議,幫助他改善了同學關係。從此以後,孩子就會更加願意去跟父母交流了,因為父母給他的不止是陪伴,還有營養!

    每個孩子都是渴望交流的,只要父母能尊重孩子、接納孩子,孩子的心扉會向父母敞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一個記性不好的人相處有什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