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勿忘我45014936
-
2 # 路遙lgy
對於劉備“永安(白帝城)”託孤,歷史有不同的評價,有的給予肯定,有的是質疑。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聽後,痛哭流涕,答劉備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其實是一種充滿真情的兩人君臣關係的流露。特別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卻正是呈現出劉備高尚的品質。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首先高度讚揚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並說劉備說這這話是發自內心的,“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當然也有很多很多人覺得,劉備的話是虛偽的,試探諸葛亮的忠心,甚至逼迫諸葛亮表態,永遠忠心不二。
這些說法看起來都有道理。但是卻忽視了李嚴的出場。
劉備託孤,諸葛亮為首,李嚴為副。李嚴是劉璋的舊屬,很多人認為劉備是安排李嚴來牽制諸葛亮。可是,劉備臨終的話,只說給了諸葛亮,李嚴並沒在場聽到。
很顯然,劉備自從到了益州,成立政權,到夷陵之戰用人,他一直在平衡自己內部荊州,與益州官員關係。李嚴的出場起到了劉備政權內部的平衡。
當然,還是要以諸葛亮為主要的。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話是真誠的,應該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防備益州本部勢力的背叛,有諸葛亮自取。這一點,在劉備去世後不久,諸葛亮就將李嚴邊緣化,積大權於一身,充分得到了證明。
劉備夷陵之戰失敗,是他自己沒有想到的結果,代價太大,使他一病不起的緣故。
而劉備託孤對諸葛亮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無論是否是真心,能說出這樣的話,也足以說明劉備的個人魅力,不愧是一代梟雄。
-
3 # 老四雲中鶴
劉備是在打感情牌,說的一番話也太虛偽了,明明想讓諸葛亮輔佐阿斗,還說的那麼煽情,諸葛亮也是明白人,看出了他的用意,也實在是不想多理他,但礙於劉備比較囉嗦,一番談話諸葛亮也沒說幾句話,心裡肯定想,你趕緊洗洗睡吧!
-
4 # 德平不惑
分享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我不覺得是在考驗他的忠心,而是已經沒有其它選擇,恰恰這又是最好的選擇。
二,諸葛亮的忠心,有目共睹,劉備也心知肚明,根本無需考驗。
三,至於那些所謂的“可取而代之”,那就是一種表面說辭,因為劉備深知諸葛亮的性格和忠心,他永遠不會取而代之。
四,諸葛亮跟隨劉備,無論從當下還是現在回頭看,確實都是最好的選擇(我之前有篇文字回答過這個問題)。換句話說,諸葛亮在當時其實並沒有更好的選擇。
五,“先帝知臣謹慎”,劉備瞭解諸葛亮,諸葛亮也知道劉備,兩人數十年的交往,如果到這個時候還需要再去考驗所謂忠心,確實有點對不起這個漫長的時間了。瞭解一個人不需要那麼久。
六,再說,一個人都已到了託孤的階段,生命都已走入倒計時的最後階段,還有什麼資格和能力去考驗忠心,而且時間也不會允許。唯一能做的,就是趕緊找到那個心裡早已內定的接班人用來交代接班細節,而非考驗。
七,退一萬步,劉備,作為益州外來人員,除了託孤給諸葛亮,還能託給何人?他是否還有更好選擇?
-
5 # 歷史小蟲子呀
不是。小蟲子以為原因如下:
1.劉備這時候已經快死了,考驗不考驗的沒啥意思了,就算諸葛亮不忠誠,他也知道劉禪根本也制不住諸葛亮;
2.歷史上如此託孤的好像沒幾個,孫策託孤孫權給張昭是一例,和劉備託孤類似的是,兩者都是創業半道,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沒辦法的事,只能如此先出口,堵著他們的嘴,喚起他們的愧疚罷了;
3.劉備之所以被後世多人稱讚敬仰,正是因為他對漢室的執著與忠心,一切野心不過效仿劉秀而已,最大的願望不過是興復漢室,好不容易奪得的地盤,好歹是一輩子的心血,劉禪正位,諸葛亮輔佐著興復漢室最好,若是沒有劉禪,只有諸葛亮他們興復漢室,也不失為完成了他的心願。
-
6 # 周朝文DMU
有人認為是劉備不得不託孤於諸葛亮,又懷有猜忌,於是“陰懷詭詐”出此言,逼諸葛亮表盡忠之態,“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無疑哉”(王夫之《讀通鑑論》)。孫盛也認為“(劉)備之命(諸葛)亮,亂孰甚焉!”—— “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
君臣至公:白帝城託孤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自古被視作君臣關係的典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這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計程車人們夢寐以求的兩代“帝師”稀世之遇。能夠達到這種魚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
可是,舌頭和牙齒這麼親密的關係都會有不合的時候,何況是人呢?因為主張連吳的諸葛亮不贊成劉備對東吳用兵,被劉備留在成都,而且諸葛亮也不得不留:本來蜀國的人才就少,加上關羽敗亡,張飛被刺,“鳳雛”龐統、法正早死,他留居成都除了監護太子劉禪,也有“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的作用。若是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師,情況或許不一樣,因為劉備是“常敗將軍”,他“連營七百里”的排兵佈陣,連軍事水平並不高的曹丕都指出其必敗。
劉備小瞧了吳國年輕的統帥陸遜,以致遭到慘敗,在永安(奉節縣)白帝城一病不起。劉備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召益州犍為太守李嚴到永安,拜尚書令;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劉備急招諸葛亮到永安;四月,劉備對託孤於諸葛亮。
悽然託孤。“託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幾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現象,它往往發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況下。孔安國說:“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又說:“臨終之命曰顧命。”因此後世受託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稱為顧命大臣。
託孤的物件應該是滿足忠誠度足夠深、能力足夠強、威望足夠高、與先君關係足夠好等幾個條件的大臣,其中忠誠是第一條件。無疑,諸葛亮是最適合的人選。
第二個人選李嚴,劉備就煞費苦心了。李嚴其實是荊州南陽人,因兵亂入蜀在劉璋手下任區區的成都縣令,常有屈才抱憾之感,劉備一來,正好另擇明君。善於識人的劉備將其提升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犍為是蜀國要郡,毗鄰成都,物產豐茂,劉備入蜀國後鑄造的“直五百銖”錢幣,背左有直書“為”字,就是鑄造於犍為郡(是中國最早的“地名錢”)。李嚴對劉備的知遇之恩回報以耿耿忠心。劉備登基時有異象“黃龍見武陽(犍為郡治)赤水,九日乃去”。大家因此都說“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所謂的“黃龍”,其實就是李嚴為了勸進所炮製的異象,這對劉備來說當然是大忠臣了。後來,這裡成為劉備的“籍田”。李嚴的能力也是出類拔萃的,曾經鎮壓了土著豪族馬秦、高勝及越嶲土著高定。
《三國志》裡歷史上最著名的託孤是如何進行的呢?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先主傳》)
——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諸葛亮傳》)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此時劉禪還在成都,沒有見到劉備最後一面,這是歷史的黑色幽默:如果劉備地下有靈,治國無能、不戰而降的劉禪恐怕也無顏見劉備,相見不如懷念,徒增煩悲而已。
託孤時諸葛亮自然是一號角色,那二號李嚴的地位如何理解?李嚴是尚書令(但不錄尚書事),軍職是“中都護”,相當於魏國司馬懿的都督雍、涼等一或多個州的軍事,蜀國只有一州,李嚴的中都護都督五個郡,實力遠在郡守之上。
劉備選擇諸葛亮和李嚴,應該說是費了心思的:諸葛亮是可以信賴的荊襄老人代表;李嚴雖是荊州人士,但原是劉璋屬下,是新人代表,所以劉備用他來平衡諸葛亮。
劉備的託孤算是託對了人,比起同期魏國曹叡將曹芳託孤於司馬懿和曹爽,東吳的孫權將孫亮託孤於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場的結局,儘管諸葛亮、李嚴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些權利之爭,如李嚴請求割益州東邊五郡為巴州,諸葛亮沒有許可;李嚴因為犯錯被諸葛亮免職等,但總體而言,這是歷史上最好的託孤了,因此流芳千古。
託孤之謎。關於劉備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歷史上爭議很大。有人說這一席話,困惑了中國二千年。
劉備真實的想法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眾說紛紜。擇其要者,不外以下這幾種說法:
第一,真心說。陳壽也贊成這種說法,並且在《三國志·先主傳》的評語裡面高度評價說:“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趙翼也說:“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情流露?”盧弼《三國志集解》在反駁孫盛等質疑時也說:“有所感於中,不覺言之如是”。
第二,權謀說。有人認為是劉備不得不託孤於諸葛亮,又懷有猜忌,於是“陰懷詭詐”出此言,逼諸葛亮表盡忠之態,“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無疑哉”(王夫之《讀通鑑論》)。孫盛也認為“(劉)備之命(諸葛)亮,亂孰甚焉!”—— “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
第三,還有一種說法,所謂“自取”,不是“自代”,是指劉禪不肖無能,諸葛亮可以在劉備另外二子中選取立一個。但聯絡上下文就知道此說不通。如果是從劉備另外二子中選立一個皇帝,那何必拿曹丕出來說事、對比?
爭議主要發生在第一、第二種說法中。它是千古之謎嗎?
筆者斗膽提出第四種說法:這是一句可有可無的客套話——本身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以不必看重這句話。為什麼呢?
首先,這句話不稀奇。如果單獨看這一節,不可避免地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認為是“驚世駭俗”的一句話,基本會贊同陳壽的說法。但三國裡六次託孤,幾乎同樣的話就發生過三次之多,另外兩次分別是孫策託孤於張昭:“若仲謀(孫權)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吳歷》)劉表託孤於劉備:“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魏書》)。”
劉備兩次遇上託孤之事,第一次是受託者;第二次是託付者;劉表之語與劉備之語同出一轍,還更明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不可能無動於衷。所以劉表的託孤之語對劉備影響甚大,也間接影響了中國歷史。
正因為這類話在不同場合反覆出現,所以其真實的意思都一樣,就是——“嗣子可輔,輔之”,這個問題看似是個二選一的問題,實際上只有一個答案,絕不會是要其取而代之,所以筆者以為它是一句客套話,並不一定具有深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劉備不會真心讓位於諸葛亮,因為自古就沒人會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給別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劉備也絕脫不了這個歷史的慣性。同時他更不是有些人所說的一個陰謀詭計。如果這是詭計,那三次都是不足道的詭計?諸葛亮之所以表態盡忠,是出於他的忠臣本心,感劉備的知遇之恩,即使沒有這句話,他也一樣會盡肱股之力的。如果說這一句話有壓力的話,那也是隻會使得諸葛亮更加努力。
其實,毛宗崗評《三國演義》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或問先主令孔明自取之,為真話乎,為假語乎?曰:以為真,則是真;以為假,則亦假也。”此話說到點子上了。#歷史回眸##歷史趣談#
-
7 # 迷茫的阿楊
我認為是在考研他的忠心。
歷史角度古代宗法制度本身就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來調整族長的統治地位和世襲特權的行為規範。我國受宗法制度的影響下,對國民性格的影響深遠持久。可想而知,劉備一生坎坷不斷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怎麼可能拱手相讓於一個與自己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外人呢?那麼為什麼劉備託孤諸葛亮說我兒你可以取而代之呢?
看過三國的人都會有所瞭解,蜀後主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當然這只是後來人片面的評價。正史他維持了41年的蜀漢基業,縱然談不上優秀,但這份“守城”是難人可貴的。而劉備深知,不管是在能力上還是聲望在蜀國劉禪是無法比擬諸葛亮的。所以劉備最擔心自己去世之後,諸葛亮會掌控蜀國,逼劉禪退為取而代之。為了自己一生坎坷打下的江山,為了劉禪順利登基並無內患之憂,他不得不做最後一件事,為劉禪鋪路。考驗諸葛亮的忠心是非常明智的一計,特別是要劉禪拜諸葛亮為父。本人個人觀點,如果當初諸葛亮哪怕有一絲取而代之的想法,便是諸葛亮的死期已到。
個人角度站在我們個人角度想想,誰倖幸苦苦一輩子闖下的一片天地最後會甘心拱手讓人呢?劉備會沒有這點私心嗎?阿斗在不如諸葛亮,終究是自家人,諸葛亮在能力上固然牛逼,終究是外人。試問現在的我們辛苦掙錢為了誰,還不是自己的孩子,血緣擺在這裡,這是無法割捨的。所以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在考驗他的忠心。
-
8 # 小九九影視愛好者
劉備和諸葛亮一直被後世視為君臣和諧的典範。尤其是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更是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陳壽給予白帝城託孤極高的評價:“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然而,現代人往往認為劉備這個舉動帶有陰謀的色彩,古人未免太過淳樸。
有人說劉備說出這樣的話是為了收買人心,封死諸葛亮的退路,讓他只能一心一意輔佐劉禪;有人說劉備是為了觀察諸葛亮是否有不臣之心,一旦諸葛亮同意,就摔杯為號(如果劉備還能拿得動杯子的話),五百刀斧手衝進來把諸葛亮斬為肉泥。有人還提出,劉備之所以提拔李嚴,就是為了牽制諸葛亮,不讓他專權。
劉備託孤的時候,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有人懷疑李嚴是劉備在諸葛亮身邊安插的一枚棋子,諸葛亮為了獨攬大權,最後還搞掉了李嚴。這個觀點看似很有道理,但也經不起推敲。劉備託孤的時候,僅令李嚴為副,而且讓李嚴“留鎮永安”,李嚴從哪個方面也無法和諸葛亮抗衡。之後諸葛亮“搞掉”李嚴也是因為李嚴咎由自取,運糧不濟以後推卸責任。
有人說劉備這句話只不過是客套而已,未必有這樣的打算。如果是這樣,這句客套話可就太重了。不要小看“君可自取”這句話。如果諸葛亮日後真的想取代劉禪,自己成為益州之主,這句話就是劉備在法理上給予諸葛亮的強有力的支援。劉備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以及這句話的效力。
-
9 # 永哥的生活感悟
我認為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對孔明所說的話多半出自真心,肺腑之言,決不是對孔明的考驗。
劉備對孔明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其不是考驗諸葛忠心有三點理由:
一,以劉備和孔明隆中對之後,劉備的創業之路基本上就是按照孔明設計好的路線一步步走過來的,孔明不僅有大才,更有大德,這一點自信劉備還是有的,然而託孤之言,是信任,更是激勵。
二,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明知不論怎樣,孔明都不會取代劉禪,但這樣說,肯定出於真心。畢竟知子莫如父,劉禪是什麼人,劉備心裡清楚。
三,劉備對孔明光復漢室充滿信心,自己因沒聽孔明之言遭此大敗,內心自責,愧對諸葛,說這樣的話,也有袒露心胸,真情悔過之意。君子坦蕩蕩,絕無虛假之言。
總之,不論別人如何評說,劉備和孔明相識、相知,既是君臣,也是密友,將死之際,直言相告,真心之託,不容有假。
-
10 # 平陽男人601
一半是,一半不是!他和諸葛亮玩了幾十年,應該知道諸葛亮不會拿自己的晚潔開玩笑!
他也明白自己兒子的出息!所以才這麼做!
-
11 # 江湖小曉生
劉備和諸葛亮號稱是千古以來,唯一的君臣典範。他們倆用各自的一生詮釋了忠義二字。尤其是白帝城託孤這件事,堪稱後世歷代帝王最希望達成的託孤願望。
不過很可惜的是,即使歷代帝王一再推崇這種忠義,後世託孤也是各種以失敗而告終。比如曹叡託孤司馬懿,柴榮託孤趙匡胤等等。
那麼白帝城託孤這件事,劉備是怎麼考慮的呢?會不會是劉備設下的計謀,以此來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呢?
白帝城託孤的先決條件是,蜀漢快亡了。1、夷陵之戰後,蜀漢已經內外交困。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帝國,以此延續被曹丕滅亡的東漢帝國。兩年以後,也就是公元223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戰敗,蜀漢帝國元氣大傷。
此時叛亂四起,內外交困之下,劉備不得不將諸葛亮從成都叫到白帝城。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蜀漢,其實已經是一個即將滅亡的政權。
如果不是曹丕出手進攻東吳,那麼孫權便會一口氣吞了整個蜀漢,形成南北劃江而治的局面,徹底改變三國曆史。
當時蜀漢能夠管轄的範圍,僅限於成都周圍的部分地區,以及漢中郡。南方各郡大片反叛之聲,劉備的統治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夠拯救蜀漢的,只有諸葛亮。劉備心裡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放心大膽地將蜀漢江山交給了諸葛亮。
2、劉備這麼託孤不是無私,而是無奈。劉備帶著這麼多年積攢下來的兵馬,進攻東吳,結果輸了個底朝天,再也沒有力量恢復元氣,所以他駐紮在白帝城,基本等於是放棄了掙扎。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
這個時候的劉備唯一想到的人,那就是他的丞相諸葛亮。他回到成都肯定是會受到蜀漢臣民們的唾棄,索性他就將諸葛亮召到了白帝城。
劉備希望劉禪能夠好好繼承自己的皇位,但是這現實嗎?劉禪有幾斤幾兩,劉備心裡再清楚不過了,所以劉備此時只想保住自己的基業,哪怕換了主人也沒關係。將來蜀漢若是一統天下,誰都不會忘記,他們的老祖宗是劉備。
這是非常無奈的選擇,卻也是最好的選擇。交給劉禪,那麼這點基業就徹底完蛋了,只有交給能力強悍的諸葛亮,或許還有一點希望。
3、諸葛亮接管以後,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其實諸葛亮也是非常無奈的,因為當初他並不贊成劉備伐吳,可是事已至此,又不可能當面去指責自己的君王。
為此諸葛亮坦然地接受了這一重任,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諸葛亮就已經做好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準備。
他首先要解決的,那就是孫權對蜀漢的威脅。畢竟孫權剛剛擊敗了劉備,再往前走,那蜀漢就完了,好在這一點曹丕已經替他解決了。其次要解決的,是蜀漢如何在曹魏和東吳之間生存下去。劉備與曹魏是漢賊不兩立,與東吳又結下了仇恨。諸葛亮為此只能與東吳重修於好,不計前嫌。再者,諸葛亮需要保證蜀漢內部的穩定。在解決外部問題以後,諸葛亮必須要將蜀漢內部的叛亂給平定了,為此他不惜親自南征。所以說諸葛亮所接管的,其實不是一個現成的政權,而是一個殘破不堪,即將崩潰的政權。是諸葛亮一手將這個政權給拉了回來。
劉備沒有試探諸葛亮的想法。1、劉備沒辦法試探諸葛亮。說個不好聽的話,劉備把江山交給諸葛亮以後,他就死了,此後的事情,他又能怎麼辦呢?不管諸葛亮做什麼,劉備都沒辦法插手,這才是現實。
而且當時諸葛亮一定是非常感動,繼而接過了權柄,整個過程中,劉備是沒辦法設下圈套的。這就是劉備最無奈的地方,他只能寄厚望於諸葛亮了。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國志》
諸葛亮如果是司馬懿那樣的人,那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曹叡也希望司馬懿是個忠於曹家的人,可是結局卻不如人意,曹叡也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說,劉備在臨死前,根本不可能給諸葛亮下套,這是一局死棋,劉備除了自我安慰,諸葛亮一定忠誠外,別無他法。
2、劉備若是害了諸葛亮,那就等於是毀了蜀漢。劉備真切地明白,他死了以後,蜀漢政權基本就分崩離析的。這個政權本身就是軍閥政權,劉備在的時候,是軍隊領袖,大家都聽他的。可是劉備走了以後,軍隊可就未必都聽劉禪的了。
劉禪年輕而且資歷淺,壓根就沒辦法壓制的住這幫將領。況且將領們有的是荊州派,有的是益州派,有的是東州派,劉禪就更加應付不來了。
這件事只能靠諸葛亮來完成,諸葛亮在軍中十多年,已經積攢了足夠的資歷和經驗,他完全有能力搞定這些武將。
所以說蜀漢帝國唯一的希望,就是諸葛亮。如果劉備這個時候設局把諸葛亮搞掉了,那麼蜀漢天下大亂,眨眼之間就會分崩離析,劉禪能活下來就謝天謝地了。
3、劉備相信諸葛亮有足夠的忠誠。諸葛亮早在27歲的時候,就跟隨劉備一起打天下。在劉備窮的叮噹響的時候,諸葛亮依舊不離不棄。
當年曹操帶兵南下荊州的時候,劉備攜民渡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劉備的老婆孩子都被打丟了,兩個女兒也被曹純給搶了,就連徐庶都投靠了曹操。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對劉備,始終不離不棄,一直跟隨。與其說是君臣,不如說他們倆是共患難過來的兄弟,和關羽、張飛一樣親密。
關羽、張飛已經不在了,諸葛亮成為了劉備唯一能夠依靠的人。所以劉備當然會毫無保留地將大業託付給諸葛亮。
總結:讓位的事情,那就是劉備的高明瞭。劉備在臨死前,曾經想把皇位讓給諸葛亮。其實這就有點設計的意思了,因為諸葛亮忠心於漢室,蜀漢群臣都忠於漢室,在這種條件之下,誰敢篡漢自立?
所以說就算劉備讓位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敢坐上這個老劉家的皇位,那是要挨千刀的。當然劉備這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以此告訴諸葛亮,自己對他到底有多信任。諸葛亮當然是感激涕零,這才促成了這一對千古難見的君臣關係。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2 # 塔布里斯
白帝託孤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孫權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力排眾議,傾盡舉國之力發動了“夷陵之戰”。
東吳方面在主帥陸遜的沉著指揮下,大敗蜀軍,劉備敗逃白帝城。
此時的劉備年過六旬,卻遭遇到了起兵以來最大的失敗。
悲憤難當的他自感不久於人世,因為深感蜀漢政權此時處於內憂外患,而自己的後代又年紀尚幼。
於是劉備詔令成都的劉禪兄弟以及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前往白帝城“託孤”。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 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託孤的過程是這樣的:
備對諸葛亮說:先生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大業。因此,請先生看情況。如果劉禪還可以,就請先生輔佐他。如果劉禪難成大器,先生可以自己帶領蜀漢走下去。
諸葛亮聽了劉備語重心長的話,感動的淚流滿面,他聲淚俱下的說:我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幼主,忠貞不貳報效國家,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
劉備便又囑咐劉禪,讓他要像對待自己一樣那樣對待丞相。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千古爭議這就是白帝託孤的大概經過,但這件事卻從此在史學界留下了極大爭議。其爭議的核心就是劉備所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這句話,歷朝歷代歷史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理解。主要可以分為兩派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盛讚劉備的至誠無私
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為代表,他認為劉備的白帝託孤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中最大公無私的典範。因為劉備此舉等於是將自己的事業和後代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已經到了毫無保留和沒有私心的程度。
看得出,陳壽認為劉備臨終對諸葛亮的託孤之詞是發自肺腑,是值得所有君臣關係學習的模範典型。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第二種觀點懷疑劉備的陰險狡詐
這一派以晉代的孫盛為代表
他認為:劉備的託孤簡直草率的亂命。託孤的關鍵在於選準了人,如果諸葛亮真的忠心無二,那麼劉備大可不比如此試探。因為即使不這樣說諸葛亮也不會有不臣之心;如果所託非人,就更不能如此,因為這等於給心懷不軌的人大開方便之門,讓篡逆的行為有了合法的保證。古往今來,就沒有像劉備這樣虛偽的託孤。
只不過劉備的運氣好,碰巧劉禪不會胡思亂想、猜疑大臣,諸葛亮威望又高,品行端正。要不是如此的話,蜀漢君臣早就內鬥成一團了。
孫盛的言論代表了反對派的核心觀點。劉備身為一個君主,虛偽狡詐,臨死前的託孤毫無道理可言,猜忌諸葛亮之心昭然若揭。
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語曰弈者舉棋不定猶不勝其偶,況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節,可以摧服強鄰囊括四海者乎?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釁。謂之為權,不亦惑哉!兩種觀點可謂是各有論據、針鋒相對。那麼哪一種觀點更有道理呢?
其實我們看待白帝託孤時,不能將視角侷限於白帝城,要站在整個三國的形勢上再看,才可以理解劉備的心思。
蜀漢的困局可以說此刻蜀漢政權的困就才是劉備的心腹大患,也沒有人會比他本人更加對此有所體會。
此時蜀漢的困局是什麼呢?
我們其實可以從《出師表》中看出一絲端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這一句話就概括出了劉備去世後的蜀漢現狀:內憂外患
內憂
我們知道劉備一直是以“大漢皇叔”的正統自居,一向以“興復漢室”作為自己的集團的政治理想。可是這個情況在拿下益州之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但不料自詡信義仁德的劉備卻效法反覆小人呂布的做法,反倒藉此機會將劉璋趕出了益州。這在道義上違背了原本以貫的主張。也就在正義性上被益州的本土勢力牴觸。
劉備作為外來的軍事勢力,帶進來的是軍隊,如果對外發動軍事攻略,出錢出人的一定是益州的土著百姓。所以劉備佔領益州其實並不得人心。
所以在劉備一意孤行發動夷陵之戰時,代表益州集團利益的黃權、劉巴的等都堅決反對。結果這一派都遭到劉備在政治上的打壓。
如果夷陵之戰打贏了,那些反對派自然沒話說。但不巧的是劉備大敗而回,而且損兵折將。反對派們一下子都跳將起來。
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在白帝城病重,舉兵反叛。次年三月發兵進攻臨邛縣。
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起兵造反。緊接著,越雋太守雍闓,也相應反叛。此時蜀漢已經有一半的領土處於叛軍控制。
外患
劉備夷陵戰敗天下矚目,東吳陸遜已經有追擊入蜀之意,而北方的曹魏更是一開始便在等漁翁之利,在劉備戰敗後,已經秘密聯絡東吳和蜀漢叛將孟達,以及蜀漢西北的羌族和南方的蠻王孟獲一起合圍蜀漢。
劉備的願望此時的劉備,想必心裡對這些棘手的困境已經有了清楚地認識。同時他也清楚自己也將不久於人世。必須要及早的安排接班人準備著手處理這些困局。
而此種關鍵就在於用人,用人的關鍵有兩點:第一是需要什麼人?第二是這個人他需要什麼?
劉備所選的首先要有足夠的政治能力,能夠平定國內的叛亂,籠絡團結各方政治勢力,穩定人心,恢復戰敗後軍隊低落計程車氣。
其次還要有足夠的軍事能力和戰略眼光,能夠抵擋即將到來的或者還處於謀劃階段的各種對蜀漢政權的軍事進攻,並且在此基礎上還要繼續領導蜀漢政權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目標。
此外還必須有很高的行政能力,蜀漢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益州在冊人口不過百餘萬,經過連年戰爭,百姓已經疲敝不堪。所以這個人選就必須能夠構建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才能處理好民生問題。
以這三個條件為基礎,很顯然自己的兒子劉禪是做不到的,能做到的就只有諸葛亮!
諸葛亮的顧慮劉備作為蜀漢的開創者,他一定要以政權的安危為第一考慮。諸葛亮跟隨自己多年,他的忠心和能力是不用懷疑的。
而蜀漢的發展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為藍圖發展。所以這些問題和困境諸葛亮心中也是一清二楚,他明白劉備已經沒有其他選擇。
但是他自己卻有顧慮,那就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他一定是熟讀歷史的。東漢王朝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
東漢王朝,就是一個歷來新君年幼,而必須依靠權臣來代理朝政的王朝。但是這些東漢歷史上的權臣,無一不是被皇帝、或者宦官集團為了奪權而除掉的。公元92年的竇憲,公元121年的鄧騭,公元125年的閻顯,公元159年的梁冀,公元168年的竇武,公元189年的何進。這些人的結局,以及面對如此敏感的身份,諸葛亮不能不有所考慮。
劉禪的擔憂另一方面,劉禪也是一樣。
三國末年,權臣當道,從董卓到曹操,哪一個不是“名託漢相,實為漢賊”。這些權臣哪一個會把皇帝放在眼裡?
漢獻帝最終是被曹操的兒子篡了位的,劉禪此時在白痴也不會連漢獻帝的悲慘下場都不知道。所以想想董卓和曹操如何對待漢獻帝,劉禪心理自然也很害怕這個“相父”。
李嚴的存在劉備心理清楚,蜀漢政權想要在自己死後安定的發展下去,就一定需要靠諸葛亮這樣的賢能大臣。諸葛亮和劉禪的心理負擔,作為天下梟雄的劉備又怎麼會不瞭解?
但他清楚此刻蜀漢面對的困難是空前的,非要上下一心不可,如果君臣心裡存了芥蒂,那麼蜀漢不用別人來攻打,自己就會先發生內亂。
所以劉備做了這樣的安排,在託孤的時候也安排蜀中名臣,尚書令李嚴在場。政治歷來是暗箱操作,但此刻劉備反其道行之,故意將所有人的心裡話都挑明瞭。
他就是要告訴諸葛亮:朕讓兒子視你為父親,將來如果他狼心狗肺或者昏庸無道,那就隨丞相處置。朕這是給予你無條件的信任,你就放心大膽的帶領蜀漢向前走便是。
他就是要告訴劉禪:你想要穩坐皇位,就必須要依靠諸葛丞相不能有絲毫保留。你沒有丞相的能耐就千萬不要存懷疑丞相的心思。
他也是在暗示李嚴:我們都表了態,我們君臣內部是團結的,“蜀人”不要做痴心妄想,朕將所有的權利交給丞相,你就要好好配合。當然如果有的人真的越過了底線,你作為今日之事的見證人,知道應該怎麼做。
總結
對於白帝託孤我的結論就是:這是劉備在內憂外患下為了保證蜀漢政權的安定團結作出的理性選擇。
-
13 # 2020史話史說
人性都是複雜的,人的行為有時候代表很多東西,所以我們先跳出固定的思維框架,不管劉備是不是測驗諸葛亮“忠心”;
眾所周知,“託孤”代表作為“老大”的人將要去世,而他身後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處理好,尤其是對於他的接班人的安排,裡面涉及到多方勢力的角逐,要考慮到多方力量的均衡,而且還有保證自己的繼承人要有制約“為他”效忠的臣子、兵士,要能夠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抱負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要考慮到;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就是要為自己的兒子掃平道路,重新進行各方面人事的任命,進行任命之前要經過層層篩選,而這篩選裡面包含的東西有“忠心”;
再說諸葛亮對劉禪的忠誠度之前,先說說他對劉備的忠誠度,毫無疑問,從最開始的三顧茅廬到白帝城,歷數諸葛亮的前半生,都是在為蜀國而“付出”著,蜀國這樣偌大的攤子是他和劉備這樣老一輩人合夥創業得來的,他比任何都珍惜,他熱愛這份產業,他不允許別人來損壞它;同時,劉備也和他是一樣的目標,他們之間更多的是“相惜”,更多的是平等的位置,他們的關係類似於現代的合夥人,只是劉備是佔據股份最多的老大而已;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備的登基,他們之間這種“親密戰友”的關係才慢慢的轉化為“君臣”的效忠關係,這種君臣的效忠關係更加偏向相同“地位”的合作伙伴的關係,很是特殊,也許只有在劉備和諸葛亮身上才能體現一二;
最後,我們來回憶劉備的託孤情節,劉備說:“如果小劉禪不行的話,你就取而代之吧”,這樣明顯超出君臣關係的話語,正好驗證了他們之間的關係,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合夥人君臣關係”;從這裡來看也符合他們這種特有的關係,根本不存在任何的考驗忠心的問題,劉備至少在此時的心思是單純的,他想要自己的蜀漢更加強大;
但是此時此刻,託孤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提出年齡問題,諸葛亮此時40來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齡段,諸葛軍師完全有能力改變一些東西,比如當蜀漢實際的掌權人,這是此中應有之意,而不是想“噹噹網”那位,讓大家體會到什麼是人心險惡,至於之後的什麼北伐,什麼培養姜維,什麼剷除太監之類的事情也都驗證了諸葛亮此時已經是蜀漢實際上的掌權者了;
也許在世人的眼裡來看:最大的不同是他在別人的眼裡是永遠不會成為“君”,他自己也不想成為“君”,從整個輿論和深受儒家影響的諸葛亮情況來看,諸葛亮一生都對蜀漢忠心,真的談不上試不試這樣的說法。
-
14 # 同看風雲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不是在考驗他的忠心,而是要諸葛亮對輔佐劉禪表忠心。
首先,劉備託孤白帝城的背景。在219年,劉備斬殺曹魏的名將夏侯淵。打敗曹操的大軍,奪取益州的咽喉漢中。使劉備北伐曹操,有了一個前進的戰略要地。
同時,鎮守荊州的關羽。發動了襄陽、樊城戰伇,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圍困曹仁於襄陽。蜀軍在戰役上,獲得了很大的勝利。
打得曹操幾乎要遷都了。形勢上對劉備的蜀軍特別的有利,使蜀政權在軍事上也達到了高峰。再繼續“北伐曹操,匡扶漢室”就有了很大的希望。
但由於此時,荊州的防守特別地空虛。在曹操與孫權的聯合下,被呂蒙以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的江陵、公安。關羽也敗走麥城被吳軍殺害。
此時的蜀軍遭到了重大的失敗,實力也大為地減弱。也無力再對曹操繼續用兵,不得已進行了戰略上的收縮。
兩年後,劉備稱帝后又忿而起兵攻打孫吳政權。因劉備小瞧了,孫吳的年輕將軍陸遜。最後蜀軍的七百里連營,被陸遜用火燒殺。
以致蜀軍遭到慘敗,劉備也在永安白帝城病倒不起。此時的蜀國,也處在了風雨飄搖的關頭。劉備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其次,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情況。剛遭大敗的劉備,又一病臥床不起。自知時日不多,也對後世進行了一些安排。由於劉禪年幼,憑他的才能,肯定無法撐起蜀漢政權的生存與發展。
必須要有,諸葛亮的輔佐才行。而劉備此時的託孤,也不應是在考驗諸葛亮的忠心。
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對他肯定忠心。自從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到奪取荊州、聯吳抗曹,以及後來佔據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輔佐,這些都不易實現。所以諸葛亮對他的忠心,是“天地可證,日月可鑑”毋庸置疑的。
但劉禪尚幼,才能不足以撐起蜀漢政權。為了維持蜀漢能夠生存發展下去,一定離不開諸葛亮的輔佐。
但諸葛亮對劉禪,能否像對待劉備一樣忠心。讓劉備不得而知,並且也不可能知道。所以,劉備要在道德情感上,對諸葛亮進行一定的約束,是很有必要的。
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是一位重情重義之人。對劉備的知遇之恩、重用之恩,是諸葛亮一生難忘的。
為此,劉備說出了“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臨終託孤,也是對諸葛亮進行推心置腹的言談。
諸葛亮在聽到這些話時,更會是對劉備感恩涕零。在中國古代都會有,“士為知已者死”的豪情之人。當然,諸葛亮作為性情中人也毫不例外。
為了感激劉備的恩情,諸葛亮也肯定會對劉禪忠心無二的。結果,諸葛亮在後來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諸葛亮為蜀漢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為了化解,曹魏和孫吳同時對蜀漢造成威脅的局面。在劉備去世後,又重新與孫吳交好,避免蜀漢再次被孤立。
對內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蜀漢經濟的恢復,為出師北伐曹魏積蓄力量。
同時還注重發展軍事,使得魏吳兩國不敢小覷。修建邊防設施,加強臨界地區的軍事力量,保證蜀漢不被侵犯。
對南部少數民族的叛亂,也是持續用兵。曾經七次擒住孟獲,又七次放掉。最後使孟獲徹底臣服,南部地區又重新歸蜀漢控制。
還把少數民族中,驍勇善戰的青羌一萬多家遷到四川。編成五部“飛軍”,大大地增強了蜀國的兵力,為北伐曹魏做著準備。
經過多年嘔心瀝血的經營,蜀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在227年,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書《出師表》,請求統率三軍。征討曹魏,北定中原,恢復漢室。
雖然,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曹魏,但由於力量懸殊太大。無法收復中原,反而令蜀漢背上了一個大包祔。
在234年,當諸葛亮再次北伐時,終因積勞成疾病故五丈原。為蜀漢真正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為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重用之恩。最後,也終於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更沒有辜負劉備對他的臨終託孤。怎奈由於力量的懸殊太大,最終沒能打敗曹魏北定中原,成為諸葛亮的最大遺憾。 -
15 # 歷史神秘人
劉備白帝城託孤說出了很有名的一段話,劉備告訴諸葛亮,劉禪行你就輔助他吧,不行你就取而代之吧!這成了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相交千古佳話,表面是如此,可涉及到權力哪有這麼單純啊,劉備完全就是考驗諸葛亮的忠心,向諸葛亮下一個套,牢牢套住諸葛亮讓他為劉家江山累死累活,這招玩的高明啊!
劉備從白手起家,多少次從死亡邊緣爬出來,勞心勞力才打下了一塊地盤,怎麼可能把江山交給諸葛亮呢,劉備這麼拼命為的是什麼啊,還不是為了自己後代著想嘛,劉備是帝皇同時也是個父親,封建王朝帝皇家業就是要交給兒子的,絕不會交給一個外人的。劉備臨死前,他最關心的是如何把江山交給劉禪,劉禪是否能扛得住這重擔。說實在的,劉備知道自己兒子是什麼樣的人,不是什麼雄才偉略的人,別說靠他去統一天下了,能保住現在這份家業就不錯了,劉備擔憂自己兒子保不住家業啊,所以必須找個有能力的人輔助劉禪。而諸葛亮就是最合適的人,首先諸葛亮是個有能力的人,劉備知道諸葛亮有很強的政治管理能力,幫助劉禪絕對沒有問題啊,再者就是諸葛亮是個有道德操守的人,透過這些年的相處,劉備是知道諸葛亮不是陰險狡詐的人,這樣的人可以託付,當然最重要的是諸葛亮目前沒有什麼勢力,只能依靠劉禪這張牌來穩固自己的勢力,壓制其他大臣,可以說劉禪和諸葛亮是利益共同體,諸葛亮在沒有勢力壯大的時候絕不會殺掉劉禪,當劉禪長大了,就應該有能力遏制諸葛亮了吧,劉備是那樣想的。
當然諸葛亮到底是怎麼想的,劉備還要試探一下,最關鍵的就是用道德的套子去套住諸葛亮,讓諸葛亮有所忌憚。這天劉備做好了準備,就叫諸葛亮到身邊交代後事,也把劉禪託孤給他,意思就是說你諸葛亮現在就是託孤大臣了,以後就是丞相了,先給一個大大的甜棗,然後劉備突然來一句“劉禪行,你就輔助他吧,不行你就取而代之吧!”,說完眼光死死盯著諸葛亮,諸葛亮終於明白了,劉備這是對自己最後的考驗啊,說白了劉備可以允許諸葛亮做大權獨攬的丞相,可絕不允許你篡奪我兒子的皇位,劉備是那樣說,那只是反話罷了,就是試探你。說白了就是和諸葛亮做交易,你輔助我兒子,可以大權獨攬,可是不能篡位,你答不答應呢!諸葛亮是聰明人啊,能不答應嗎,外面可就有刀斧手埋伏著呢,一旦諸葛亮說我可以代替劉禪,出去後就沒命了,諸葛亮也不可能當丞相了。諸葛亮感激涕零的發誓說,自己絕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助劉禪,絕不會有非分之想,你就放心吧。劉備放心了,這個套下成功了,因為諸葛亮是個有道德操守的人,是個重誠信的人,應該會遵守自己的諾言的!
劉備玩這一手的確高明啊,諸葛亮牢牢的被套住了,雖說他大權在握,可還是勞心勞力為劉家的天下服務,最後活活累死了,劉禪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太平生活,這劉備託孤託的好啊,託的高明,白白賺得一個有能力有忠心的員工,賺大發了,劉備在泉下也能笑醒啊!
-
16 # 遠慕長生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是不是在考驗諸葛亮的忠心白帝城託孤與其說考驗諸葛亮的忠心,不如說是放大諸葛亮的忠心。
白帝城託孤是劉備在三國的舞臺上最後一次出場,也展現了劉備作為一國之主的能力。諸葛亮與劉備之間既為君臣、又是師生。劉備當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一人想請,一人想出,所以兩人算是一拍即合,從此走上了一代帝王和一代名相的道路,劉備曾說他和諸葛亮的關係如魚和水,魚沒有水是死魚,但水沒有了魚也是死水啊,劉備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謀士助他成就大業,而諸葛亮也需要劉備這樣的君主來讓他一展抱負,所以二人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這種關係若是將軍與軍師,那麼兩人可能會比親兄弟還親,可以,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是君臣,或者說是主僕,但同時僕為主師,歷朝歷代僕為主師的情況是很常見的,但主一般都是孩童或者是少年,這樣的做法有利於保護和制衡皇權,古代師生關係是能達到親如父子的程度的,雖然帝王與老師定然達不到這樣的地步,但作為老師,比起其他大臣更能對學生盡心盡力,同時學生對老師的孺慕之情,也能使某些時候的勸誡更容易。可劉備是個年近半百的、完全成熟的學生,孺慕之情怕是產生不了的,但劉備用極高的“儀式”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就必須起到一個老師的作用,但不能擁有老師的權力,所以從諸葛亮出山到劉備死去,兩人之間的關係都是比較微妙,頂多是微妙的親近(劉備只有諸葛亮一個厲害的謀士的時候)和微妙的疏遠(劉備開始有其它厲害的謀士的時候)以及微妙的平衡(劉備真正認識到諸葛亮的時候)之間。
白帝城託孤之前,劉備剛經歷人生最大的失敗,被陸遜火燒連營六百里,斷送了蜀漢一半強兵,而且實在諸葛亮不同意他出兵的情況下,然後劉備也大限將至,他就必須考慮他的下一代改如何守好江山,守好皇位,諸葛亮必須用,但也必須給予最大的敲打,他說出 “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同時安排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第一是感動,第二是敲打。感動:我作為皇帝,臨終託孤,把整個國家安危交給你,說出你可代替我兒子的話,給了你諸葛亮極大的肯定和榮耀;敲打:敲打,也可以說是警告,劉備說出“君可自取”的話,不僅僅是說給諸葛亮聽的,也是說給病榻前其他大臣聽的,一旦諸葛亮不盡心盡力或者有其他心思,這樣的信任便是諸葛亮的毀名帖、催命符。
劉備:諸葛亮,我已經當了一個好主子,你就只能當一個好臣子,從開始的三顧茅廬到最後可取代,你就不能或者只能壓制住自己的不臣之心,無論你有或是沒有。
-
17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並不是在考驗他的忠心,而是說的真心話。或者說,是為諸葛亮後續執政增加分量。
公元223年,劉備在兵敗夷陵之後,在白帝城奄奄一息。他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輔佐。老君主臨終前,因為顧慮兒子年輕,讓身邊位高權重的大臣擔當輔政任務,本來就是常情。
然而劉備這一次託孤,卻顯得分外另類。因為他說了另一句話:
“您的才能比曹丕強了十倍不止,一定能安定國家,成就大業。如果您覺得我兒劉禪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不值得,您可以自取。”
諸葛亮聞言,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忠心到底,至死方休!”
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看來,劉備這話實在是駭人聽聞,乃至大逆不道:天下是劉漢的,你劉備也要興復漢室。真讓諸葛亮做了皇帝,那他和曹操又有什麼區別?
所以後世有人給出了更為“厚黑”的設定。他們認為,劉備這一招其實是以退為進,點破諸葛亮可能篡位的野心,藉此逼諸葛亮表態。要是諸葛亮面對劉備的“讓賢”,真敢露出半點喜悅之情,那門外的刀斧手就直接衝進來了。而諸葛亮也正是看穿了這一點,所以哭著鬧著表忠心。諸葛亮既然表了這個忠心,他以後也就不敢再篡位了,劉備這一招實在高妙。
或者,題主說的“考驗諸葛亮的忠心”,也是比較委婉的一種說法,但本質不變,劉備就是試探。
然而這是不合邏輯的。
因為劉備如果真的是對諸葛亮懷疑的話,這種考驗或者試探,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增加諸葛亮謀反的風險。自古以來,考驗別人的忠心或者真心是最愚蠢的,很可能把原有的考驗沒了。更何況劉備自己馬上就要掛了。
我們假設一下,劉備如果是懷疑諸葛亮有篡位之心,那麼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當著眾人說呢,還是單獨對諸葛亮說呢?
如果當著眾人說,這不是給諸葛亮日後篡位製造藉口嗎?等到五年十年以後,劉備早已墳頭土幹,國政控制在諸葛亮手中,再加上劉備當年這句話,取而代之,豈不美哉?
如果是私下單獨對諸葛亮說,不管諸葛亮怎麼應付,出了這個門他一口不認,你劉備還能詐屍託夢?
再說,如果諸葛亮真的稍有野心,劉備說這句話來試探,無論從正向的激發,還是從反向的猜忌,都會讓諸葛亮更加坐立不安吧?
所以,如果站在維護劉備後代穩定的角度,說這句話去試探諸葛亮是毫無意義的,反而會適得其反。除非認為劉備當時已經昏庸了,否則他不會出此下策。
還有一種更質樸的觀點:劉備的推讓是誠心的。
劉備,一個征戰數十年,幾經起伏,又曾親身體驗戰火四起、生民塗炭的英雄,他的志向,未必只在“把江山遺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樣一個獸類的本能。“興復漢室”這個口號式的目標,也未必只侷限在區區的劉姓一族。劉備畢生艱難困苦打造的蜀漢政權,如何將其從逆境中傳承發展,保住鼎足三分的地位,進而一統天下,造福萬民,這個目標,或許是劉備自己更關注的。在這種情況下,讓跟隨自己十多年,推心置腹的諸葛亮接替皇位,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數百年後的五代末年,後周太祖郭威就把帝位傳給了養子柴榮。古來的英雄人物,也有少數能勘破血緣侷限的。
或者,我們把劉備再想得稍微厚黑一點,不那麼聖潔,也可以給出其他幾個解釋。
第一個解釋,劉備相信諸葛亮的忠心,而他說這句話,是讓諸葛亮更加感動,使得諸葛亮更加忠心竭力。
第二個解釋,劉備相信諸葛亮的忠心,他說這句話,主要是讓諸葛亮有更大權力和更穩的地位,來壓制其他可能不服從的人——比如並受遺詔的李嚴。
第三個解釋,劉備對諸葛亮不完全相信,但是,他知道蜀漢要延續只能靠諸葛亮。所以,留下這句話,如果諸葛亮要篡位,也可以減少流血;顧念著這點好,大約劉備自己的子孫,也可免於被殺。
第四個解釋,劉備對諸葛亮不完全相信,但是,蜀漢當時已經風雨飄搖,如果不給諸葛亮大權,則一定不能倖存。劉備想了想,決定賭諸葛亮忠心,給他廢帝的權力。這樣,如果賭對了,諸葛亮可以拿這權力重興漢室;就算賭錯了,讓老戰友諸葛亮和平篡位,也好過亡於曹魏手中。
上面的幾個解釋,劉備沒那麼高尚,但合理性都比所謂“試探諸葛亮”要高。
-
18 # 小濤歷史課
白帝城託孤,劉備更多的是想要逼迫諸葛亮全力輔佐後主劉禪,考驗諸葛亮是否有野心。換句話說就是,只要諸葛亮沒有野心,忠心輔佐劉禪,再大的權力都可以給他。
諸葛亮在加入劉備集團後,一直都是忠心耿耿、不離不棄。每一次劉備帥兵出征,都是任命諸葛亮坐鎮後方管理成都,從這裡就能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程度。所以諸葛亮對於劉備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夷陵之戰後,氣病交加的劉備已經別無選擇。他明白此時的蜀漢政權已經處於分崩瓦解的邊緣,劉禪只有獲得老臣諸葛亮的支援,才能保住劉家來之不易的江山。所以劉備就像當年在隆中面試諸葛亮一樣,再次給諸葛亮出了一道面試題,不過這次是劉備替兒子劉禪面試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的這句話一開始劉備先將諸葛亮捧到一個極高的高度,然後在說出自己對於蜀漢政權繼承人的想法,諸葛亮看似有兩個選擇,實則只有一個選擇,這正是劉備的詭詐之處。他將諸葛亮逼到牆角,讓諸葛亮別無選擇,只能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一定會誓死效忠蜀漢、全力輔佐劉禪的態度,一旦諸葛亮違背自己的誓言,必將揹負不忠不義的罵名。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無疑,劉備對於諸葛亮的回答是非常滿意的,這才舉國託付於諸葛亮並要求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
那為什麼劉備還要任命李嚴為諸葛亮的副手呢?是不是想透過李嚴來制衡諸葛亮?我認為不是。劉備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給劉禪和諸葛亮這一對君臣貢獻自己的最後一點力量。
尚書令李嚴是東洲派的代表人物,他代表的是蜀漢政權內的第二大勢力集團東洲派。劉備在世的時候東洲派尚可服從命令,一旦劉備去世,以李嚴為首的東洲派可能會對諸葛亮和劉禪造成非常大的麻煩。劉備將李嚴任命為副手,就是間接的告訴東洲派要認清自己的位置,不要亂來。諸葛亮看透了劉備這一人事安排的用意,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就將李嚴留在了永安,讓他遠離權力中心。
夷陵戰敗之後,劉備的心態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從他將“魚腹縣”改為“永安縣”,對兒子們的遺言中不提及軍國大事中就可以看出,他不希望兒子也和他一樣將一生淪喪在霸業之中。奔波一生的劉備或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看透了生命的本質。
劉備雖然指揮打仗的水平一般,但是奔波數十年的他練就了“識人”的本領,他也正是看透了諸葛亮的為人,所以才使用瞭如此卑鄙的方式,逼迫諸葛亮發誓忠於劉禪,給諸葛亮加上上了一層道德枷鎖。
劉備的做法無疑是卑鄙的,即維護了自已仁義、賢明的形象,又給諸葛亮加上了一層道德的枷鎖。對於帝王來說,用無數生命換來的帝位是如此的珍貴。哪一個帝王不希望自己的帝業永存呢?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對蜀漢的忠心。
-
19 # 五木聽濤
對於此事一直有爭論,有人說是劉備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有人說是劉備在為劉禪鋪墊後路。
我們接下來試著分析一下。其實爭論的焦點就在於劉備說的一番話,我們來看看原文——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單從這段對話來看,劉備確實在表達把蜀漢交由諸葛亮掌管才放心的意思。但是我們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要全盤的來看待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白帝城託孤前,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再三勸阻,毅然新兵伐吳,導致了大敗,失敗後他為什麼不返回成都呢,書中有表——先主奔回白帝城,趙雲引兵據守。忽馬良至,見大軍已敗,懊悔不及,將孔明之言,奏知先主。先主嘆曰:“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今有何面目復回成都見群臣乎!”劉備明白經此一敗諸葛亮在蜀漢的威信已達頂峰,無人能及了,而且此時的劉備也自知病重,預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劉禪是個什麼能力他很清楚,他明白收得住諸葛亮,蜀漢才能安穩,所以才在眾人面前對諸葛說了那麼一番話,說是可以替代,其實就是在壓實諸葛亮輔佐的責任,讓孔明不敢有此想法,一句話就套牢了國之棟樑,厲害啊玄德兄!這一番話的威力透過書中的描述我們就能感覺到——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以孔明的智慧明顯的聽出了這一番話的厲害之處,所以被驚得一身冷汗啊。至此託孤大事完成,劉備安心的“駕崩”了。
-
20 # 漫步的星光
顯然是的,估計布簾後面早埋伏了刀斧手,就等著諸葛亮給錯答案了。
事後頂多史書寫一句,“亮疾病,卒于軍。”
回覆列表
當時的劉備集團來說是很艱難的,因為家底一下被劉備敗光了,剩下的兵馬能自保就很不錯了,劉備也清楚自己國家到了這個地步,最需要的是籠絡人才,能幫他守住這個到處是漏洞的江山,所以託孤他唯一選擇就是諸葛亮,因為只有諸葛亮才能為他保住來之不易的江山,因為之前一意孤行去打孫權也清除諸葛亮對他是有點不爽的,所以為了籠絡諸葛亮只有用苦情牌,劉備本來就是心機很重的人,也很會掌握人心,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是他拿手的,剛好這對諸葛亮也很管用,當然誰不想把自己江山留給自己孩子呢?可是自己孩子肯定是守不住這個江山,為了給自己孩子鋪路才會有了這次給諸葛亮的苦情牌,為的就是讓諸葛亮感恩自己,也變法子告訴諸葛亮江山就在這裡你要臉皮夠厚你就拿去,不怕被歷史人恥笑落個弒君的一世罵名你就奪去,當然劉備心裡深知諸葛亮不是這樣人,一個把自己名譽和名聲看的比命都重要的人不可能幹出這樣的事情,不過劉備還是不放心才有了這次的苦情牌,當然他是沒有把所有的權利都交給諸葛亮的,一部分權利還交給了李嚴,話是讓李嚴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然後又叫了趙雲囑咐幾個兄弟就剩下你一個了要好好輔佐劉禪,這些很明確劉備留了後手的,如果前期的諸葛亮造反,敢說李嚴和趙雲不會感恩劉備託孤去阻止諸葛亮嗎?哪是肯定的,因為給他們一切的是劉備不是諸葛亮,其實諸葛亮心裡也是不怎麼舒服的,劉備死了諸葛亮就請病假,劉禪幾次都見不到人,最後劉禪被逼急了諸葛亮才見了劉禪,這就說明諸葛亮心裡有點不爽劉備的,諸葛亮心裡很清楚劉備的用意,可是沒辦法已經上了劉備的船了這輩子只能鞠躬精粹了,還有一方面也讓讓劉禪認為他離不開自己,不然自己搞什麼軍事行動,劉禪都干涉自己怎麼發展工作,還有最重要一點諸葛亮一心去輔助劉禪那就是好名聲!和流芳百世的忠 心事實證明諸葛亮是對的,因為我們今天就在評價他的一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