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自從把《傷寒論》之“寒”理解為: ①六淫之寒氣,則匯入了敵我對抗思維,故而引申出溫病派,風寒傷人由皮毛而入,溫病傷人由口鼻而入。用藥法度為去邪。 ②把“寒”理解為“藏”,即中炁之秘密,其邪便是中炁執行的動態平衡之障礙,本氣自病。有《四聖心源》《圓運動的古中醫》郭生白的《本能論》等。用藥法度是調和。 自此中醫分為二種思維模式。前一種走入西醫的對抗思維模式,後一種是中醫和合思維模式。
11
回覆列表
  • 1 # 精神小夥一代目

    溫病

    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又稱溫熱病。屬廣義傷寒範疇。以發熱、熱象偏盛(舌象、脈象、便溺等熱的徵象)、易化燥傷陰為臨床主要表現。溫病包括範圍很廣,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風寒性質以外的急性熱病,都屬於溫病的範圍。例如風溫、春溫、暑溫、溼溫、伏暑、秋燥、溫毒等。溫病屬常見病,其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大多起病急驟、傳變較快,且多數具有程度不等的傳染性、流行性。溫病的治療,應以清熱存陰為基本原則。

    熱病

    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泛指一切外感熱病與內傷發熱兩大類疾病。狹義包括以下幾種含義:一切外感熱性病,意同廣義的傷寒;夏季伏氣所發的暑病;五臟熱病,指五臟的內傷性疾病。其臨床表現為高熱,面紅目赤,口渴引飲,心煩不安,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等火熱炎上亢奮症狀,在病程中易化火傷陰或內陷生變,出現動風、動血、竅閉等危逆證候。

    燥病

    又稱燥症,燥病多見於秋天。外燥與氣候環境有關,內燥則是由於體內精血減少,或過多用溫燥藥物或食物,或熱性病後期,或汗、吐、下後所致。燥病常有口乾鼻燥,面板乾裂,毛髮不榮,乾咳、便幹、尿少等表現。

    暑病

    多指炎夏感受暑邪所致之熱性病證。《雜證會心錄》:“今夫夏日炎炎,為太陽之亢氣,人觸之者,則生暑病。”《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人受暑邪,當時即發謂之暑病。”後世將暑病分為暑迷、中暑、傷暑、陽暑、陰暑、另有暑風、暑瘵、暑厥、疰夏、伏暑等病。各詳本條。 

  • 2 # 小知識大殿堂

    中醫中的六淫: 風、寒、暑、溼、燥、火,六邪治病因素;治邪方法有三種: 汗法、吐法、下法,三法;治病方面中醫並不主張殺死病邪,而是主張祛邪排邪,正氣虛者提升正氣,胃氣不早補胃氣,中醫常說:"正氣存以內,外邪不可幹"。至於四病區別,本人才疏學淺尚未可知,還另請高賢者答之。

  • 3 # 婁東小醫

    溫病、熱病和暑病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溫病是從明清時期的溫病學說發展而來,包括我們現在說的“瘟疫”也包含其中;而熱病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中醫教科書上並沒有熱病一說,發熱性的疾病都可以概括到熱病裡;而暑病很顯然有明顯的季節性,也包括在溫病之中;至於燥病,有內燥和外燥之分,外燥指如感受秋季燥邪,表現為面板乾燥等面板病,腹瀉也屬於,因為中醫學的“肺與大腸相表裡”一說,容易被人忽略.還有就是內燥,內燥多為下焦肝腎陰液虧虛,不能濡養臟腑,臨床症狀有口乾、咳嗽、面板搔癢、便秘等,很多人都把燥邪理解我陽邪,但是教科書沒有把燥歸為陰還是陽,是有更加深刻的道理的,如果想知道為什麼,可以來和我探討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許可馨若起訴網友們侵犯她的名譽權,會有人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