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千鍾,我來回答。
這個事情也沒有那麼難解釋,打個簡單的比方你就明白了。
就好比你是河北的,祖上曾經很闊,但到你這一輩卻是家道中落,窮得揭不開鍋了,平時沒少受各種嘲笑與白眼,然後你說,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就跟村裡的小夥伴們說,大家一起跟我到廣東闖蕩一番吧,我以後肯定能當上大老闆,讓你們個個都賺大錢,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小夥伴看著落魄不堪的你,對此豪言壯語皆是嗤之以鼻,笑完就走開了。你沒辦法,只好隻身赴廣東闖蕩。然後在外面遇上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好兄弟,終於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搞了個大集團公司,發達了,但此時的你不想什麼衣錦還鄉,也懶得帶著鄉親們共同致富,兒時的小夥伴們也不好意思來找你,所以你身邊的,基本上都是外鄉人。
劉備的情況其實跟上面的例子有相似之處。
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劉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前165年-前113年,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的後代,而劉勝在歷史上以能生著稱(《漢書》記載為有兒子一百二十餘人),因為推恩令的存在,皇室宗族能繼承到的東西自然是越攤越薄了。
從劉勝去世到劉備出生,已過了270多年,少說也有十幾代人了,中間還隔了個新朝,再到同是西漢宗親劉秀建立的東漢,也已到了沒落的晚期,所以到劉備這一輩,故所謂的血脈其實已經非常之薄,跟一般平民無異。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而瓚深與先主相友。
就是說祖父劉雄曾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範令,而他的父親劉弘早亡,因此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艱苦。不過即便家道中落,但劉那時是國姓,且劉勝又那麼能生,劉備這一支的同姓家族之中還是有不少人的,劉備幼時曾與同宗的小孩一同在樹下玩樂,並指著桑樹稱自己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時,叔父劉子敬就曾叫劉備別胡說。
同宗劉德然也與劉備一同外出遊學,並受到劉德然的父親劉元的資助,對與自己的兒子一樣,可見劉備身邊並非沒有劉氏同宗。且以劉備家道之貧,能與後來的十八路諸侯之一的公孫瓚一同拜在威望很高的盧植門下學習,可見其同宗肯定也是花了大力氣大價錢的,且劉備後來的發跡,與盧植的慧眼識珠,刻意提攜有很大關係。
看起來劉氏同宗對劉備還不錯。那麼為什麼後來“劉備身邊幾乎沒有劉氏同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在劉備起勢之初,就是一介貧窮布衣,身份低微的無名小卒,毫無根基勢力,沒有什麼同族的人跟隨劉備很正常,畢竟他們應該絕大部分都混得比劉備好,而前文所述的族叔劉元起可能是少有的瞧得起劉備的,按常理來講,即便認為劉備日後必火,但劉備起事時已28歲,叔叔劉元起肯定也年事已高,不可能跟著他去打黃巾軍,其他人更不見得要跟隨劉備去送死。
因為後來根據地(劉備發跡後,穩固的根據地就是荊州與益州,荊州後來還丟了)與原籍地(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太遠,且有敵方軍事阻隔,加之兒時可能受過許多同宗的白眼與嘲笑,客觀上主觀上都不會再去招募原籍地的劉氏同宗,也不會再有原籍的劉氏同宗前來投奔了。
東漢末年,劉氏皇族裡最有實力的代表人物是劉氏三牧,分別是:幽州牧劉虞、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
1、幽州劉虞,其人官清廉,政績斐然,在幽州和其他外邦異族中有很高的威信。後與部下公孫瓚發生矛盾,劉虞起兵攻打,事敗被殺,幽州為公孫瓚所奪。
2、荊州劉表,坐擁荊襄九郡,勢力很大,且劉表並非演義那麼無能,雖無四方之志,但也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劉備自袁紹處來投奔荊州,劉表厚相結待,提供了很大幫助,雖因眾官力阻,沒有完全重用劉備,但深知劉備是有大才能的,據《英雄記》及《魏書》記載,劉表病危時曾想將荊州讓給劉備,劉備不忍趁人之危而再三推卻。
劉表死後,妻子蔡氏的親戚得勢,蔡瑁等廢長立幼,讓小兒子劉琮繼任。劉琮無能,曹操一到,即開城投降,就這樣失了荊州。長子劉琦是認可劉備的(注意這裡是認可,不是追隨),在荊州大族多支援其弟弟的情況下,他先是囤兵江夏避禍,後曹操至,不惜和曹操為敵,出兵援救劉備,赤壁之戰劉備實際是以劉琦軍為主力。
赤壁之戰後,劉備向朝廷上表,保舉劉琦為荊州刺史,並以他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郡)。同年,劉琦因病逝世。
其實對於劉琦,許多人的印象停留在演義當中的體弱多病且無能,但未必是準確的,能在曹操大軍壓境,劉琮都降了的情況下還有大批將士追的,肯定不是無能闇弱之輩,且劉琦死的時間節點,有點太巧了是不是?但這裡就不多做展開了,總之劉備靠劉琦勢力得以生存,赤壁之戰後,奪取了本屬於劉表或者說劉琦的荊州以為根基,也是歷史事實。
3、再說益州劉焉,因宗室得拜中郎,當時的益州牧郤儉四處斂財,民怨沸騰,他便取而代之,命張魯盤踞漢中,截斷交通,自此雄霸益州,割據一方。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任。劉璋闇弱,益州最終也被劉備所奪,正史和演義都多有描述,就不展開了。
漢末劉氏三牧的基業,一者為劉備同窗好友所奪,二者為劉備所奪,那麼你覺得原來三劉賬下混的劉氏宗親們,對劉備的認可度會有多高呢?他們會願意追隨劉備嗎?
看曹魏這邊,曹操本是官宦之後,出身豪門,剛一起兵,兩大宗親曹氏和夏侯氏就過來幫忙(曹操原姓夏侯,其父曹嵩過繼給了曹騰所以改姓曹),麾下就有不少曹氏與夏侯氏的族人,比如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個個聲名赫赫,都為曹魏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
看孫吳這邊,孫權是官二代富二代,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孫堅生有長子孫策,次子孫權,以及孫翊和孫匡四個嫡子,此外還有孫朗一個庶子,也就是說孫權有兄弟五人,加之江東一眾追隨者,終輔佐孫權成一方霸業。
只有劉備,徒有後來因政治鬥爭需要被獻帝賦予的“皇叔”之虛名,卻是真正布衣貧民出身,開局草蓆草鞋,裝備土地全靠打。哪怕沒有劉氏同宗兄弟勢力相幫,卻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而成就帝業,實現了真正的草根逆襲的創業神話,實為雄才大略之能人也。
以上。
那是因為路邊隨便找兩個姓劉的輩分都比他高,招那麼多姓劉的天天叫別人表叔二大爺的,劉備在小弟面前怎麼耍威風啊
我是千鍾,我來回答。
這個事情也沒有那麼難解釋,打個簡單的比方你就明白了。
就好比你是河北的,祖上曾經很闊,但到你這一輩卻是家道中落,窮得揭不開鍋了,平時沒少受各種嘲笑與白眼,然後你說,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就跟村裡的小夥伴們說,大家一起跟我到廣東闖蕩一番吧,我以後肯定能當上大老闆,讓你們個個都賺大錢,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小夥伴看著落魄不堪的你,對此豪言壯語皆是嗤之以鼻,笑完就走開了。你沒辦法,只好隻身赴廣東闖蕩。然後在外面遇上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好兄弟,終於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搞了個大集團公司,發達了,但此時的你不想什麼衣錦還鄉,也懶得帶著鄉親們共同致富,兒時的小夥伴們也不好意思來找你,所以你身邊的,基本上都是外鄉人。
劉備的情況其實跟上面的例子有相似之處。
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劉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前165年-前113年,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的後代,而劉勝在歷史上以能生著稱(《漢書》記載為有兒子一百二十餘人),因為推恩令的存在,皇室宗族能繼承到的東西自然是越攤越薄了。
從劉勝去世到劉備出生,已過了270多年,少說也有十幾代人了,中間還隔了個新朝,再到同是西漢宗親劉秀建立的東漢,也已到了沒落的晚期,所以到劉備這一輩,故所謂的血脈其實已經非常之薄,跟一般平民無異。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而瓚深與先主相友。
就是說祖父劉雄曾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範令,而他的父親劉弘早亡,因此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艱苦。不過即便家道中落,但劉那時是國姓,且劉勝又那麼能生,劉備這一支的同姓家族之中還是有不少人的,劉備幼時曾與同宗的小孩一同在樹下玩樂,並指著桑樹稱自己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時,叔父劉子敬就曾叫劉備別胡說。
同宗劉德然也與劉備一同外出遊學,並受到劉德然的父親劉元的資助,對與自己的兒子一樣,可見劉備身邊並非沒有劉氏同宗。且以劉備家道之貧,能與後來的十八路諸侯之一的公孫瓚一同拜在威望很高的盧植門下學習,可見其同宗肯定也是花了大力氣大價錢的,且劉備後來的發跡,與盧植的慧眼識珠,刻意提攜有很大關係。
看起來劉氏同宗對劉備還不錯。那麼為什麼後來“劉備身邊幾乎沒有劉氏同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確實沒有什麼同宗跟著劉備打天下在劉備起勢之初,就是一介貧窮布衣,身份低微的無名小卒,毫無根基勢力,沒有什麼同族的人跟隨劉備很正常,畢竟他們應該絕大部分都混得比劉備好,而前文所述的族叔劉元起可能是少有的瞧得起劉備的,按常理來講,即便認為劉備日後必火,但劉備起事時已28歲,叔叔劉元起肯定也年事已高,不可能跟著他去打黃巾軍,其他人更不見得要跟隨劉備去送死。
二是後來發跡之後,不聯絡或聯絡不上了因為後來根據地(劉備發跡後,穩固的根據地就是荊州與益州,荊州後來還丟了)與原籍地(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太遠,且有敵方軍事阻隔,加之兒時可能受過許多同宗的白眼與嘲笑,客觀上主觀上都不會再去招募原籍地的劉氏同宗,也不會再有原籍的劉氏同宗前來投奔了。
三是劉備其實是奪取了的劉氏同宗的基業以為開國基礎的東漢末年,劉氏皇族裡最有實力的代表人物是劉氏三牧,分別是:幽州牧劉虞、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
1、幽州劉虞,其人官清廉,政績斐然,在幽州和其他外邦異族中有很高的威信。後與部下公孫瓚發生矛盾,劉虞起兵攻打,事敗被殺,幽州為公孫瓚所奪。
2、荊州劉表,坐擁荊襄九郡,勢力很大,且劉表並非演義那麼無能,雖無四方之志,但也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劉備自袁紹處來投奔荊州,劉表厚相結待,提供了很大幫助,雖因眾官力阻,沒有完全重用劉備,但深知劉備是有大才能的,據《英雄記》及《魏書》記載,劉表病危時曾想將荊州讓給劉備,劉備不忍趁人之危而再三推卻。
劉表死後,妻子蔡氏的親戚得勢,蔡瑁等廢長立幼,讓小兒子劉琮繼任。劉琮無能,曹操一到,即開城投降,就這樣失了荊州。長子劉琦是認可劉備的(注意這裡是認可,不是追隨),在荊州大族多支援其弟弟的情況下,他先是囤兵江夏避禍,後曹操至,不惜和曹操為敵,出兵援救劉備,赤壁之戰劉備實際是以劉琦軍為主力。
赤壁之戰後,劉備向朝廷上表,保舉劉琦為荊州刺史,並以他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郡)。同年,劉琦因病逝世。
其實對於劉琦,許多人的印象停留在演義當中的體弱多病且無能,但未必是準確的,能在曹操大軍壓境,劉琮都降了的情況下還有大批將士追的,肯定不是無能闇弱之輩,且劉琦死的時間節點,有點太巧了是不是?但這裡就不多做展開了,總之劉備靠劉琦勢力得以生存,赤壁之戰後,奪取了本屬於劉表或者說劉琦的荊州以為根基,也是歷史事實。
3、再說益州劉焉,因宗室得拜中郎,當時的益州牧郤儉四處斂財,民怨沸騰,他便取而代之,命張魯盤踞漢中,截斷交通,自此雄霸益州,割據一方。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任。劉璋闇弱,益州最終也被劉備所奪,正史和演義都多有描述,就不展開了。
漢末劉氏三牧的基業,一者為劉備同窗好友所奪,二者為劉備所奪,那麼你覺得原來三劉賬下混的劉氏宗親們,對劉備的認可度會有多高呢?他們會願意追隨劉備嗎?
四是競爭者帶來的強烈對比看曹魏這邊,曹操本是官宦之後,出身豪門,剛一起兵,兩大宗親曹氏和夏侯氏就過來幫忙(曹操原姓夏侯,其父曹嵩過繼給了曹騰所以改姓曹),麾下就有不少曹氏與夏侯氏的族人,比如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個個聲名赫赫,都為曹魏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
看孫吳這邊,孫權是官二代富二代,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孫堅生有長子孫策,次子孫權,以及孫翊和孫匡四個嫡子,此外還有孫朗一個庶子,也就是說孫權有兄弟五人,加之江東一眾追隨者,終輔佐孫權成一方霸業。
只有劉備,徒有後來因政治鬥爭需要被獻帝賦予的“皇叔”之虛名,卻是真正布衣貧民出身,開局草蓆草鞋,裝備土地全靠打。哪怕沒有劉氏同宗兄弟勢力相幫,卻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而成就帝業,實現了真正的草根逆襲的創業神話,實為雄才大略之能人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