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草足跡
-
2 # 世味成茶ml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地處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湟中區城區,創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塔爾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遠近聞名。
塔爾寺是先有塔,而後有寺,故名塔爾寺。塔爾寺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聖地。
塔爾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經堂、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築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間殿宇僧舍。塔爾寺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
塔爾寺是宗喀巴大師(本名羅桑扎巴,1357-1419)的誕生地。
-
3 # 爾不拜開了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地處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湟中區城區,創建於明洪武十二(1379年)。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4 # 婭婭旅行1314
你好我是婭婭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創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塔爾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
-
5 # 覺悟熊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地處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湟中區城區,創建於明洪武十二(1379年)。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6 # 大鵬易秦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創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塔爾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
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藝術三絕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2018年開始,塔爾寺景區對參觀遊客有了著裝方面的要求,規定遊客必須身著長衫、長裙進行遊覽參觀,對行為舉止等進行了明文規定,如果著裝太暴露將無法進行參觀遊覽。
-
7 # 小君生活創業者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地處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湟中區城區,創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淨上津樑”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併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塔爾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遠近聞名。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塔爾寺是青海省藏傳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有三絕最為著名,作為去青海旅遊必去的景點,塔爾寺三絕是什麼,這也是必須知道的。
塔爾寺有哪三絕,塔爾寺的壁畫、堆繡僧人的酥油花塑像是聞名遐爾的藝術“三絕”:
1、塔爾寺三絕之酥油花
最早產生於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另有傳說稱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並將其供奉於拉薩的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獻於佛前,以示崇敬之心,後各藏傳佛教寺院相繼使用,視為禮佛珍品,獻酥油花遂成為正月祈願大法會的重要內容。
在發展過程中,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種、內容題材和工藝技巧都不斷髮生著變化。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時,組織製作了大型立體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於佛前。
此後,酥油花傳入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在此相沿成習。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華燈初放,塔爾寺便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燈節,人們做花、賞花,祈求吉祥平安,幾百年來從未中止。酥油花展出時還有十多人組成的小型樂隊在旁伴奏。
酥油花的原料十分講究,需用上年塑制酥油花後拆除下來的陳舊酥油和精細草木灰摻和成韌硬的黑色胎料,方可制胎塑形。塑造時,溫度要求較高,製作難度較大。
酥油花的製作分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盤、開光六道工序。一架酥油花,從整體來看,亭臺樓閣數十座,人物、走獸動輒以百計,大至一兩米的菩薩金剛、小至十數毫米的花鳥魚蟲無所不備,浮雕與圓雕結合,人物與景物結合,佛界與凡間結合,動態與靜態結合,時空分而不斷,物象繁而不亂,色彩繽紛,渾然一體,令人歎為觀止。
塔爾寺的大型酥油花以宗教題材為主,如《釋迦牟尼本生故事》、《釋迦牟尼十二行傳》、《蓮花生本傳故事》、《宗喀巴本傳故事》等,兼及藏戲、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如《文成公主進藏》。
另外還有一些別緻的小型酥油花。由於不受時空限制,酥油花彩塑尤其擅長以大場面來表現複雜情節,繼承佛教壁畫中“異時同地”的處理方法,在一個有限空間裡可將幾十個故事情節在一個畫面上以連環畫的形式縱橫交錯穿插進行,看上去繁而不亂、渾然一體,如大型酥油花《釋迦牟尼生平故事》。
80年代製作的大型酥油花名作《文成公主》,主要以近三百個人物和長安、日月山、江河源、拉薩等地理背景構成,其中協調地配飾著奇花異草,漢藏民族和睦友好的歷史場面得以逼真再現,非常壯觀。
塔爾寺設有“上花院”和“下花院”兩個專門製作酥油花的機構,每院有藝僧二十人左右,這些藝僧一般在十五六歲入院,終身從藝。酥油花製作技藝主要靠口手相承、師徒相傳。塔爾寺上、下兩個花院分別有總監(稱“掌尺”)主持,決定當年酥油花的題材、構圖、製作分工等事項。現在塔爾寺酥油花製作技藝的主要傳承人有扎西尼瑪、羅藏龍珠、尕藏加措、加陽謝熱、智華若子等。
1958年宗教改革後,藏區宗教活動停止,僧人被遣送出寺。至20世紀80年代恢復酥油花製作時,大部分著名藝僧已相繼去世。酥油花作品極易變形,無法長期儲存,這使傳統技藝在傳承中不容易得到固定的範本,應進一步加大對酥油花製作技藝的保護力度,使這一富於特色的民族手工藝長久存留於世間。
2、塔爾寺三絕之壁畫
塔爾寺的壁畫是中國繪畫寶庫之一,壁畫遍繪於寺內的主要殿堂,尤其在瞻廊、迴廊、前廊等處為多,全寺儲存完好的大小壁畫千餘幅,對殿宇建築起著很好的美化作用。壁畫以它多姿的形象,生動的色調,豐富的色彩、內容,別具一格的畫面而聞名於世。
塔爾寺壁畫屬藏傳佛教畫系,其畫風與漢畫不同,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其內容和人物大都取材於佛經故事和密宗經典。畫面配有眾多的自然景色,使人物活躍於花草樹木、藍天大地,高山河流,亭臺樓閣之中,畫面構思巧妙,佈置井然,色調和諧,精巧細膩,層次分明,人物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壁畫顏料採用石制礦物染料,色澤絢麗,經久不變。是塔爾寺壁畫特有的一大長處。
塔爾寺壁畫的基本色是紅、黃、藍三種,兼用綠、白多色,色彩豐富、豔麗。而用色更為鮮美、明快,多采用對比的手法,冷、暖色交替使用,層次分明。在用冷、暖色表現人物的性格,則是該寺壁畫特點之一。姿態和善安祥的用暖色調;性格兇狠猙獰的用冷色調,這就強烈地突出了主題,獲得一種明豔醒目、富麗堂皇的效果,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
有的筆鋒細得像針尖,在大拇指大小的一點布上,就繪有一個完整的佛像,服裝雖然繁雜,但卻十分鮮明。既是雕刻在深綠色琉璃磚牆上的一束束花草,那紅色、黃色、藍色、綠色,多像是寺院附近野生的馬蘭草、饅頭花、蜜罐罐一樣,富有生機。其工藝精細得就是抹去了顏色,那花瓣花蕊、花莖和葉片,依然清晰可辨。不愧為塔爾寺藝術的“一絕”。
塔爾寺壁畫皆是宗教畫,很多是佛教經典的插圖,例如塔爾寺大經堂正面和南側牆上,便是巨大連幅的佛教神話和寓言故事。其中,塔爾寺上講經院裡十三幅布幔畫更是揚名遠近:正中牆上的九幅畫,中間一幅是身著大紅鑲金袈裟、頭戴桃形尖頂黃帽端坐“寶位”的“寶貝佛”(民間對宗喀巴的尊稱),面望大金瓦殿,目光炯炯有神,顯得十分威嚴。
那左右八幅繪的是密宗佛像,採用的是意象創作手法,畫面上的人有三頭六臂,有的多頭多臂,意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有回天之力的神功。外圍還有許多身披袈裟虔誠誦經的佛像,他們個個穩坐蓮花臺,手捻佛珠串,身邊祥雲繚繞,龍鳳呈祥,呈現出一派神話景象。
塔爾寺壁畫的它製作和表現方式來看,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布幔畫,先在白布上繪好畫面,然後根據放置的牆面大小嵌以木框,裝釘於牆壁之上。一種是牆壁畫,就是經過處理的潔白牆壁上,直接繪以各種題材的壁畫。再一種是牆面上嵌木板進行乾燥刨光處理,用膠和石膏合成白漿打底子,在上面再繪各式畫圖。那寺上經殿的簷下柱頭、梁枋、斗拱、飛簷出椽上的繪畫也屬後一種。
3、塔爾寺三絕之堆繡
堆繡是唐卡的一種,又叫剪貼、補花,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塊(綢緞)貼上、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圍點綴的花卉圖案。它是塔爾寺獨有的一種地方民族手工藝品。塔爾寺堆繡題材是以表現佛的各種活動為主。單幅多為各種佛、菩薩、護法神、密宗金剛、八瑞相、寶馬、白象、噴焰摩尼等圖案,聯幅畫面多為佛教故事和神話故事。
塔爾寺大經堂中懸掛著“十六尊者(羅漢)顯神通”和“八仙過海”兩幅大型堆繡佳作。堆繡藝僧依照藏傳佛教十六羅漢和八仙各自的神通,根據自己的豐富想象和審美經驗,堆繡出個性鮮明、形態表情各異的十六羅漢及八仙形象。他們或降龍、或伏虎、或鎮魔、或返老還童,其造型皆靜中有動、生動傳神、惟妙惟肖。
塔爾寺每年農曆四月、六月兩次大法會上所曬的“大佛”,也是藝僧們在巨幅錦幔上堆繡的大型佛像。
-
8 # 無畏行走向遠方
我是2018年夏天去的青海,到了的第二天就去了塔爾寺。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塔爾寺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清康熙帝賜有“淨上津樑”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併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塔爾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遠近聞名。
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的名勝古蹟。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
9 # 綿羊飛aiq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地處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湟中區城區,創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淨上津樑”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併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塔爾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遠近聞名。
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
10 # 亮仔的生活
塔爾寺是青海省藏傳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兒寺,得名於寺中大金瓦殿內紀念宗喀巴的大金塔。塔爾寺自建立之日起,慢慢完善了一套自己的寺院宗教組織,寺院政治組織和寺院經濟來源,文化生活等的體系化。其中最能體現塔爾寺各類組織完善的要算寺院廟會了。廟會既是僧侶的學經的好機會,又是他們娛樂的極佳時間。藏語稱“袞本賢巴林”, 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它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據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和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 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600餘畝,寺院建築分佈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築形成了錯落有致,佈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於一體的宏偉建築群。殿內佛像造型生動優美,超然神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 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遊人如潮 。
塔爾寺位於湟中縣城魯少爾鎮的蓮花山山坳,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聖地,也是中國黃教--喇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塔爾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遠近聞名。
-
11 # 常途跋涉
簡介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中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佔地面積約600餘畝,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回覆列表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中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佔地面積約600餘畝,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