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裡的小蠻腰

    對這件古兵器的印象,多數朋友是來自戲曲影視連環畫中的對李元霸、岳雲等用錘武將的描寫得來的,那麼,它真的可以如李元霸的錘那樣一隻幾百斤嗎?它真的可以當者披靡嗎?今天就來了解了解!

    錘,古代兵器,這種兵器,是在木柄或鐵柄上安裝一個蒜頭或蒺蔾形的重鐵器,憑藉重力錘擊敵人。錘大體可分為長柄錘、短柄錘和鏈子錘。長柄錘多單用,短柄錘多雙使。錘多沉重,使用時硬砸實架,其用法有涮、拽、掛、砸、架、雲、蓋等。

    所翻查的資料中,最早看到錘這東西的,是“竊符救趙”故事中,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竊得虎符,矯詔命將軍晉鄙發兵援趙,晉鄙尚有所疑,即遭勇士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鐵錐擊殺。

    第二個記錄是秦始皇巡遊至博浪沙時,張良使大力士懷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錐埋伏路旁,企圖行刺,而誤中副車。早期的這些可以隨身攜帶的鐵錐,沒有固定形狀,都是根據使用者的力氣大小而定製。漢初淮南厲王劉長,刺殺闢陽侯審食其時,用的就是一種很小型的金錐了。

    而真正讓錘這種兵器大量進入戰陣中,是五代十國時期了。我們摘錄幾句史書吧:《後漢書·獨行列傳》:溫序“素有氣力,大怒,叱宇等曰:‘虜何敢迫脅漢將!’因以節檛殺數人。”《舊五代史·唐書·李存孝傳》:“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檛,挺身陷陣。”宋洪邁《夷堅丙志·婺州雷》:“面醜黑,短髮血赤色,蓬首不巾,執檛如骨朵狀。”骨朵,就是錘的一種。

    骨朵本名胍肫,訛為骨朵,是馬戰時代非常厲害的馬上武 器之一,但是,真正把錘用得出神入化的,不是別人,正是岳飛先生。當然,這裡得多說兩句了,請見諒。宋金爭雄時期,金國因害怕宋國的馬上長槍,就想出了一個損招,用很沉重的狼牙棒攻擊宋軍的長槍陣,這一招十分有效。長槍雖善刺,但遇上藉助馬力的狼牙棒時,就比較吃虧了,常常一個長槍方隊被揮動著狼牙棒的金軍衝 擊得潰不成軍。

    狼牙棒後來岳飛先生就想了一個比金華人還損的招,用比狼牙棒更重的錘來對付狼牙棒。這一招果然見效,尤其岳飛長子岳雲力大無窮,使的兩隻大錘每隻重80斤,兩隻合重160斤,比俺體重還重了近10斤!在岳雲的帶頭衝鋒下,把金兵的狼牙棒隊也是衝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據說八大錘大破朱仙鎮是真實的。

    八楞錘只可惜八大錘還沒來得及把金兵打出中原,嶽先生就被“莫須有”了,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啊。後來的元軍、清軍,也都沿用了鐵錘戰術,錘也成為他們軍中不可或缺的進攻性武 器。其實,歐洲計程車兵也有錘這種武 器,在他們的重灌騎兵隊中,也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巨大威力。當年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戰爭中,鐵錘兵就能起到決定戰鬥勝負的作用。歐洲的鐵錘兵當然,如果把錘只理解為大規模殺傷性武 器,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人類發展史上僅次於刀和火的工具,它的作用是任何先進工具都不能代替的!

    銅錘,赤銅所鑄,重五十餘斤,錘身雕鏤花印,甚為精美。一般為勇力之士所持用。

  • 2 # 紅柳九號

    首先,古代人使用的兵器,從種類上分主要有兩種:銳器和鈍器。

    銳器主要有刀、劍、槍、槊、戟、斧、鉞、鉤、叉、矛等,主要特徵是鋒刃銳利,靠劈砍、靠突擊等簡單動作對敵人身體的柔弱部位造成破壞性的傷害,甚至致命。

    同時,銳器也是古代生活、戰場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兵器種類,靠的就是那種簡單、粗暴的破壞力。

    而鈍器,主要有錘、鐧、鞭、狼牙棒等,主要特徵就是樣子簡單笨重、份量足,使用者大多都是力氣很大的壯年男子。

    那麼,在銳器橫行的古代,鈍器是如何產生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有了需求。自商、周以來,隨著戰爭的進行,除了刀、劍、戈、矛等攻擊類兵器在不斷進步、升級以外,鎧甲這種用於士兵防護的護具也在不斷改進,到了隋唐時期,鐵甲這種防護力十足的護具就特別普及了,尤其是在騎兵方面,幾乎每個帶兵者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支全副武裝著嚴密鐵甲的重甲兵,像隋唐時期的玄甲軍,宋朝時期的鐵浮屠,都是歷史上威名赫赫的重甲軍,曾經讓對手吃了不少苦頭。

    對付全副武裝的重甲軍,再使用刀、劍這種利器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尤其是在衝鋒的時候,一支重甲軍的強悍衝擊力和頑強的戰鬥力,有時是可以改變整個戰場局勢的。

    為了破甲的需求,鈍器就產生了。

    鈍器雖然不能給予敵方身體上顯著的傷害,但是它對於人體的巨大打擊力以及對內臟的衝擊力和震盪,有時候比利器更致命。

    在《說岳》、《隋唐演義》等古代小說中,有不少使用鈍器的好漢,像“四猛八大錘”、李元霸、裴元慶等人,都是使用大錘的好手。

    而且,鈍器如果用於騎兵的話,擊破重甲主要靠的並不是鈍器本身的重量,而是馬匹的衝擊力。一個正常的壯年男子,手持一個幾公斤左右的鈍器,憑藉馬匹的衝力和手臂強有力的揮動,只要命中敵方,即使不是要害部位,靠著那股子衝擊力,也足以使敵人失去戰鬥力乃至行動能力。

    一般的金瓜、銅錘之類,也就拳頭大小,或者再稍大一點點。但是,像電視劇中李元霸使用的那種比頭還大、八百多斤的銅錘,就是純粹為了視覺效果而過於誇大了,先不說拿不拿的動,就算可以拿動,這麼重的兵器,上了戰場,那也是徒費自己的體力,在掄到別人身上之前,說不定就已經被對方數人圍攻殺死了。所以,電視劇裡的銅錘,當消遣看就好。

  • 3 # 劍馬書生

    錘,古稱為“椎”,中國武術器械之一,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鏈子錘等。錘形似瓜,故亦稱“立瓜”、“臥瓜”,也有四方八稜等形。你說的《西遊記》49回裡提到的“銅錘”,應該是通天河鯉魚精靈感大王所使的兵器,指得是銅製的短柄雙錘,在古代也屬於價值不菲的高階武器了。雙錘一般非常沉重,使用起來需要較大的力量,正是對武諺“一力降十會”的最好詮釋。在戰鬥中用錘硬砸、硬架,破甲作用非常強,很有實戰威力。用法有涮、曳、掛、砸、擂、衝、雲、蓋等, 有著“錘走流行式”的說法。

    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一些演義小說中,有很多使錘的名將。漢朝的伏波將軍馬援,三國曹魏名將徐褚......特別是隋末(李元霸,裴元慶,秦用,梁師泰),唐初(薛葵,白文豹,秦文,熊天慶)和宋代(岳雲,嚴成方,何元慶,狄雷)的“四猛八大錘”,都以勇猛無畏的英雄形象,為大眾津津樂道。

    總之,使錘的武將,一般都是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英雄好漢!

  • 4 # 慕什塔戈

    《西遊記》第49回,說的是孫悟空大鬧通天河,為救師父唐僧,智鬥靈感大王,最後請來觀音菩薩用竹籃將其收降的這段神話故事。故事裡的靈感大王,原本是觀音蓮花池裡的一條金魚,因終日聽經,修得一身本領,後趁海潮泛漲之機逃出仙界,來到通天河為非作歹。

    這隻金魚精,手拿一柄九瓣赤銅錘,在河裡與豬八戒、沙僧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即便是孫悟空也不能拿它怎樣;可一旦到了岸上,它的威力值便瞬間暴跌,只得逃回河裡續命。原來,這柄九瓣赤銅錘,是金魚怪下界之前從觀音蓮花池裡盜取的一枝荷花骨朵,後經長期修煉,變成一件神通廣大的兵器,荷花骨朵離不開水,這柄銅錘的法力自然也與水密切相關,上岸便失靈。

    小說裡的情節或物件,多數取材於現實。吳承恩是明朝人,他的所見所聞必然都會在小說裡找到原型。明代皇帝每逢臨朝或出行時,為了顯示威儀,通常會安排金瓜武士侍立左右,這些金瓜武士手執的銅錘,無論金屬紋路還是整體形狀,都與荷花的骨朵有幾分相似,於是,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明軍裝備的儀仗銅錘,就變成了通天河裡金魚精的手中兵器。

    錘作為一種冷兵器,古已有之,西周時期厲王的軍隊就曾以青銅鑄成的錘,作為一種勢大力沉的打擊兵器;戰國時期,張良曾經僱傭大力士使用鐵錘阻擊秦始皇;宋朝時期,岳飛之子岳雲的手中武器,就是兩柄總重量為80斤的鐵錘。

    更有甚者,《隋唐演義》把李元霸描寫成一個幾乎無所不能的大力士,雖然長得骨瘦如柴,力氣卻大得賽過神仙,手使一對重達800斤的大鐵錘。這就更不足為信了!實際上,古代軍隊中最常見的鐵錘,重量均不超過10公斤,外形比拳頭大不了多少。

    錘這種兵器,在明朝軍隊中得到廣泛普及,達到了裝備發展的鼎盛時期。明軍普遍裝備有長柄錘、短柄錘、鏈子錘等多種功能樣式的鐵錘,這不僅得益於明代金屬冶煉技術的長足進步,還歸功於鐵錘兵器在戰場運用中的上佳表現。在與蒙古軍隊的作戰中,刀劍等需要開刃的兵器,不僅極易出現折斷或捲刃現象,縱馬劈砍技術也不如敵方運用嫻熟。

    如果使用鐵錘,特別是長柄錘,就能有效扭轉騎兵的劣勢。由於它是一種前端安裝球狀物、重心靠前、砸擊力巨大的棍棒,只要士兵力氣夠大,不需要多高的技巧,就能把鐵錘揮動成上下翻飛的效果,透過勢大力沉的掄擊給蒙古騎兵構成極大威脅。面對橫掃過來的鐵錘,蒙古人的圓月彎刀根本難以招架,而且任何盔甲也經不住鐵錘的撞擊。

    即使到了明朝後期,袁崇煥所率軍隊使用的長柄錘在與後金騎兵狼牙棒的較量中,同樣不落下風。狼牙棒雖然前端安裝有鋒利的鐵釘,但由於棒身採用全木結構,掄擊時無法產生像長柄錘那樣強大的動能,二者相撞時,狼牙棒一方極易出現虎口震裂的情況。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 5 # 談笑花酒間

    真實的錘在樓下有,你可以看看。殺傷力肯定是很厲害的,刀劍傷很多情況下還能繼續戰鬥,錘所造成的傷害很有可能就會失去戰鬥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斯巴魯傲虎,求指點,有其他同等的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