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2 # 吉爾康

    可是咱的"高能耐"的"法學",卻強迫無辜的咱被害人不得不絕對的"高能耐"的忍讓,直至天皇皇、地皇皇,直致地久天長…!

  • 3 # 周永根1

    我贊同這樣的觀點。雖然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優久的文化內涵,崇尚和平。面對疫情,放下仇怨,不顧自己安危,竭盡全力去幫助別國。可是我們的敵人根本不領情,反而倍本加利地對我們國家,一次又一次地甩鍋抺黑,甚至於無恥要求賠款。面對這些凶神惡煞,忍了很久很久。我們該怎麼辦?是不是應該拿起武器?扇它們幾個耳光,讓它們嚐嚐中國的巴掌。

  • 4 # 想想88665

    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就拿當年的日本鬼子來講吧,國民政府就是忍讓,就是退縮,用以防止事態的擴大。但其結果卻是:九一八東北丟了,七七蘆溝橋事變華北開始丟了,八一三上海倫陷了,接著南京也失守了。由此看出,忍讓解決不了問題,該出手時就得出手。大小同出一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這樣。你忍了,讓了,有些人會認為你傻,你無能。他們會抓你冤大頭,會無休止的硺磨你,欺負你,甚至羞辱你。得寸進尺乃是人的本性,適刻而止才是人的睿智,底線必須要守住,忍讓就是軟弱,軟弱是沒有尊嚴的!弱國沒有外交!

  • 5 # 使用者4589511486794

    有些人就是不要臉面為了利益,都是少教的結果,確切的說與父母一個德行,所以一個人的行為要檢點,否則讓父母蒙羞!

  • 6 # 一生幸福美滿7

    孔孟之道不可學也不可取,華人應向毛澤東老人家學習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打一掌。讓他長點記性。

  • 7 # 那個人哪個狗

    非常贊同此觀點,為什麼要把吃了人的老虎殺掉呢也就是基於老虎對人肉的血腥味道有記憶,因為有記憶他下次還會去吃人,所以會把吃了人的老虎射殺掉,防止他及遺傳下一代吃人,忍讓也是有限度的,無限止的忍讓只會讓對方覺得你軟弱無能,無視你的存在更加得寸進尺,這就是人性,因為是人所以我們透過法律條款和道德底線及家庭教育來約束自已的行為處事,不要讓自己的動物性傷害了社會文明,也傷害了自己,這就是人和動物的區別,倡議人們時刻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讓人性的光輝得以展現如:此次疫情讓我們見證了那麼多的醫務工作者逆行及全國各個社務工作者及志願者冒著被傳染的風險為社群無償服務及工作,大家自覺呆在家中禁足配合抗疫,人性的光輝在關鍵時刻能讓我們走的更遠更好更燦爛。

  • 8 # 勇敢的心我7意氣風發

    嗯!對的。四十不惑的我最近才深有感觸,對於我來說,遠離小人的最好辦法:1.強大自己,小人敵人之所以敢無視你、欺凌你就是因為你太軟弱了!美帝就是這樣橫行霸道的。但遇到戰鬥民族還不是乖乖的認慫了!2無視小人,堅守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道不同不相為謀。說什麼“水至清則無魚”,不能養魚,但做最“純淨的水”可以解萬民口渴之憂,我感覺反而是最後的!不要祈求任何人,那樣換來的就是變本加厲的無視、欺辱……這世界,離了誰都地球照轉!!!

  • 9 # 哲學與健身

    其實探索對方的底線是某些人的興趣,或者說是惡趣味。這種探索是一種追求刺激的冒險精神。但壞就壞在他是已對方這個獨立個體為物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與生存邊界,不斷觸碰對方的底線,運用的好,那麼對方回為你所用,運用的不好,那麼很容易被反噬。

    這種探索與觸碰底線是無本萬利操縱別人的方式,但容易得罪人,一旦碰上了個硬刺或者被老實人反噬,出了什麼問題,那些被操縱的人自然也不會來救你。

    不過在中國講究與人為善,在與人為善的大多數中間,出了一個探索對方底線的惡,與人為善的人不知道怎麼保衛自己底線的話,惡人一旦從對方底線中嚐到甜頭,惡人就很難收手了。

  • 10 # 心理諮詢師林燚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期望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我們忍讓是因為我們希望別人也會跟我們一樣,我們總是把自己不能容受的部分投射出去,希望可以如我們所期望那般去做。可實際上,最終的結果對方所接受到的資訊,卻往往會跟我們期望的相反。

    太多的忍讓,也意味著,似乎我們不太會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任由別人去剝削剝奪。人性總有一些劣根性,這跟善惡無關。也許對方並沒有意識到這會對你造成傷害,會對你有什麼影響。只不過有一天事情就演變成這樣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也許一開始我們與別人相處地很好。但是慢慢,我們會發現自己遇到的人都是一樣的,會傷害我們,忽視我們……

    就如所謂招渣體質,總是被欺負的人等等。

    有覺察就會有改變。

    加油。我們都是在不斷療愈自己也療愈別人。

    相信,你會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邊界感和力量感。

  • 11 # 莫sir說家庭教育

    忍讓基本對雙方都沒什麼好處,多半都是悲劇收場。

    1、每個人都在探索你的底線

    當別人不知道你的底線的時候,在你看來是得寸進尺,在別人看來,那是舒展自己。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和“超我”兩部分。自我只負責快樂,超我負責精神道德提升。

    這兩個我都需要得到良好的舒展,這種舒展就是透過和別人交往接觸發生的。

    和每個人接觸的過程都是一種探索,看你能滿足哪部分。

    舉例:

    一個男的現在有兩個需求,一是性愛發洩一把;二是提升發展能力。兩個需求都很強烈,這時剛好遇到你,你是個女的。

    那我不知道你能滿足我哪個需求啊,我就探索一下。

    先從快樂的角度,和你聊聊曖昧,然後發現你接招了,天啊,太好了!我得繼續,再往下聊聊性,你還接招,我繼續,我要見你,我摸你一下,我再……

    這個就看你底線在哪,如果你到聊性就感覺受不了了,但是你忍,人家再摸你一下,你忍。該停的時候,你沒有給到訊號人家啊。在你看來,別人是得寸進尺。但是別人只是在探索你而已。

    反過來,別人和你聊曖昧,你的話峰就變了。你說你可以教別人做直播,那他對你的探索就往另外一個方向走了。他和你可能成為學習方面的朋友。

    2、忍對自己永遠是傷害

    一提到忍,就意味著:出現了自己接受不了的事情,自己產生了不好的感受,但是不敢表達出來。

    首先,你會喪失交際。在你感受難受的那一刻起,就是身體告訴你,你底線就在這裡。但你每次都不管它,你的心慢慢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底線了。或者你要事情過去很久才感覺到自己的底線,當下那一刻你總是愣著的。這樣的結果是,別人無法和你友好相處,有時感覺你什麼都可以,有時你又特別敏感,太難捉摸了。最後人家會選擇遠離你。

    其次,你在往自己身體塞毒藥。因為忍就意味著自己已經產生負面情緒,這對於心靈來說就是垃圾。垃圾本來你應該倒掉,結果你往裡面塞了。

    日積月累,垃圾發酵,腐爛,會變成一個更醜惡的自己,或者奔潰的自己。

    3、說我的感覺,但我不攻擊你

    人要忍是因為很多生活故事告訴我們,不忍的話好像就要出事。

    多半人是自己過去也因為沒忍住已經吃過大虧。

    這就和自己的需求衝突了。

    其實你可以做到既不忍,也表達自己的。

    就是:我告訴你我的底線在這,你別靠近了,否則……

    比如,工作中你的上司對你有工作以外的要求,當你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你就應該告訴他,“我感覺我做了超出我範疇的事情了”如果他還繼續,你可以說“我感覺你對我的要求過分了,如果再這樣,我會XXX你的”

    反過來,如果你說“你簡直就是無賴,豬狗不如!”又或者“好吧,我不幹了,我滾”那對於自己來說都是一種犧牲。

    往往事情如果並不是如此糟糕,只是你沒把自己表達清楚。

  • 12 # 餘一口

    先說結論:有一定道理的,心理學相關研究見下

    社會心理學

    現已確認三個因素:社會規範,相對資源,最小興趣原則,決定了關係中的權力是否平等。

    1.社會規範:如社會習俗“男主外,女主內”。2.相對資源:條件更好的一方一般擁有更多的權力。3.最小興趣原則:對關係沒那麼感興趣的一方權力大。這裡隱含著:更關心關係和更依賴的個體會順從對方的願望以保證關係的維持。但最終,雙方都會對這種以不平衡的依賴為基礎的關係不滿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關係要麼逐步趨於平等,要麼就會結束。

    積極心理學

    幸福的適應原則:我們會為自己制訂各種目標,每達成一個目標,我們就訂下另一個目標。一次又一次成功之後,我們就會把目標調高(從一段人際關係中獲得的滿足越多,對從這段關係的獲得的期望就會越來越高),但是一旦碰到巨大的挫敗,我們就會把目標調低--我們會為自己(包含無意識的)制訂各種目標,設定希望和期望,之後,再隨著情況演變而時喜時悲。

    社會生活經驗

    1.在供大於求的市場關係中,買家的權力一般會大過賣家,反之亦然。成熟的雙方交往過程中,雙方對彼此行為的目的都很明確。2.偶爾會聽到一些關於情感虐待,校園霸凌,職場欺凌之類的新聞。

    先哲經驗

    康德跟柏拉圖一樣,相信人類有雙重天性:一部分是獸性,另一部分是理性。人類的獸性依循自然定律運作,跟石頭因地心引力而掉落或獅子追殺獵物的道理一樣。這種獸性沒有什麼道德可言,純粹是因果關係。康德又說,人類的理性則依循不同的定律運作:理效能遵守行為規範。

    結論

    綜合以上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及社會生活及先哲們的經驗,在以理性主導為主的人際交往中,一方忍讓太多,一般可能並不會激發對方的得寸進尺到原始獸性行為這一程度;如果雙方對交往的目的並不明確,一方忍讓太多,可能容易激發對方的得寸進尺的原始獸性行為。

  • 13 # 一隻啊宅

    不拽那些高大上的心理學理論,就說說最近一些朋友跟我吐槽的事情。

    某個小姑娘一直在親戚家裡生活,為人也比較懂事乖巧,但親戚家裡的人比較囂張,而且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個小姑娘還在上網課,但親戚家裡有人熬夜玩遊戲到很晚,絲毫不考慮她的感受,而且這種行為已經變成了慣性。

    有時候我們對於人性似乎太過於誇大其詞,覺得人性本善,但歸根到底其實人性還是秉持著最原始的天性,人性的七宗罪永遠不會得到洗白,因為人歸根到底還是一種生物,儘管是高等生物。

    人還是會有貪婪、慾望,對於那些不懂得為自己爭取利益的,一直忍讓的人,仍然會報以“這個人好欺負,欺負他也不會有什麼後果”,任由自己這種佔小便宜的行為繼續下去,不停地侵佔他們的利益來滿足自身的需要。

    說到底,我們從一個比較客觀的層面上看待人性,不講究孟子的言論“人性本善”,也不灌那些心靈雞湯。人性的缺點歸根到底無非還是四個字的解釋“趨利避害”。

    人們追逐自身利益是一種本能,而且面對別人的忍讓,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更是非常少見。於是我們聰明的腦袋瓜開始開動腦筋:

    既然我得到了這些,那我可不可以再從他身上再得到更多?反正無論我做什麼他都沒有意見,那是不是我能再佔多點便宜?

    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無條件讓別人為我們付出,習慣了貪得無厭的索取,反正也不損害自身的利益,那就繼續下去好了。

    這種行為幾乎是無法避免的現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這樣做,無論這個人是多麼善良的人。

    所以面對他人時,還是要儘量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守好我們自己的底線;面對那些想要欺負我們的人,一旦覺得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就立刻揭竿而起提出抗議,守好我們自身的利益。

    畢竟,對自己好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沒有責任和義務去犧牲自己的權利滿足別人。

    (這裡是啊宅,想看更多指點思維的心理學內容,請隨手關個注~)

  • 14 # 甘寧真

    01

    我不知道他是誰,但自己的文章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和鼓勵,當然是好事,所以欣然答應了。

    之後,他讓我推薦了幾本文學書,知道了我所知道的一切,還問了一些關於特定作家和作品的問題。

    直到昨天,我在發微博的時候,突然發現那個朋友發了一篇文章,內容和我以前的文章題目完全一樣。

    對不起,發我的文章之前有許可嗎?

    差不多一個小時後,他輕輕地回答:

    哎呀,對不起,我只是覺得你這篇文章很好。就分著吃了。不要那麼小氣。

    我突然覺得又好又好笑。回答他說:

    之後我很快就把他曬黑了。我小氣嗎?我知道嗎?

    我不知道你是誰的情況下,你說話的口氣就像我們之間認識很久的老朋友一樣沒什麼,我為什麼要對你從輕發落?

    我知道“不要和傻瓜說短篇故事”的道理,但這樣的人容易複製別人的文章發表,他真的很傻嗎?他說“傻瓜”更恰當。

    我自己真實的東西成了被別人利用的籌碼。

    你到底是寸進尺,貪得無厭,還是我小氣不講理?

    02

    有些人總是相信別人對自己好,繼續挑戰別人的道德底線,以一次完成自己的目的為標準,這種行為最終會失去周圍的朋友。

    聽過這樣的笑話:

    一個乞丐去一個男人家乞討,男人給了他10美元。第二天乞丐又走了,男人多給了他10美元。就這樣一整週。

    一週後,乞丐再次去乞討時,男人只給了5元。乞丐不解地問。“你這段時間給了我10元,現在怎麼變成5元了?”

    那個男人尷尬地笑著說:“因為我結婚了,最近手頭有點緊。”

    乞丐突然大發脾氣,打了一巴掌,向男人吼道:“什麼?你拿我的錢養了你妻子嗎?單擊

    輸了英寸的人總是把別人對自己好的事情當作理所當然,把幫助給自己當成平常,所以重新提出一些要求,過度消費別人的線。別人幫助你是人情,不幫助你是本分,沒有人有義務對你好。

    心懷善意的人胸中充滿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不僅波及到你一個人,還波及到周圍的所有人。

    如果習慣了別人的善意,把它視為正常,彼此關係之間的悲劇就會開始發生。

    03

    有些人的心是“無底的洞”,不管你對他有多好,他的心都不會留下痕跡;

    有些人的心是“量杯”,其他人對他的好處都記得,在適當的時候補償,等待回報。

    一百多年前,在英國的一個農村,一位農民工作的時候,聽到落水的孩子喊救命,於是不吝惜身體,跳進水裡救了孩子。

    一個貴族帶著孩子來表示感謝的時候,農夫發現這個孩子是貴族的兒子。

    貴族們為了報答農民的恩情,決定資助農民的兒子去倫敦接受高等教育。

    多年後,他的兒子獲得了美術和卓越的能力的認可,獲得了英國王室功勳的侯爵,青黴素的發明於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名叫亞歷山大弗萊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了嚴重肺炎的貴族兒子,他依靠青黴素治療不久就痊癒了。曾是英國首相丘吉爾。

    友誼,它傳遞給了接力這一代,無意的一次善舉,隱約的輪迴,為自己積累的祝福。

    懂得感恩是人類之間友誼永遠持續的關鍵。

    交朋友從某個角度看就像一種投資。

    我對你很好,希望我也能以同樣的態度對待我,這樣我們才能“長期合作”,如果我的單方面付款看不到“補償”,誰想浪費時間和精力?

    《詩經》仍然說:“扔桃子,向李報告。“投木瓜,向瓊報告。"我想"

    儒家也提倡“禮尚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就應該想辦法回報,而不是安心坐著享受。

    俗話說:“滴水之恩,永泉相報;勾結結草報恩。單擊

    感恩是靈魂的健康,是精神的寶藏。懂得感恩的人才能人格健全。

    04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英寸長的“白眼狼”後面總是有“默許”。

    這個“默許”就是那些“好人”。

    一年級的時候,我透過興趣社團認識了小英。

    互相認識後,她找了我一兩天,開始購物吃飯,我都高興地答應了。她答應我去看電影高空彈跳利迪。

    答應我去吃那家著火的咖啡廳;

    答應我度過長期假期。

    當時我想:

    交朋友。只是吃喝玩樂,為了陪朋友犧牲一點自己的時間也不錯。大家開心就好。

    到了12月,英語四級考試迫在眉睫,我開始少參加娛樂和社團活動,專心準備考試。

    考試的第一個週末,我以模擬題為題,做著差勁的工作。這時,小英打電話給我,讓我看一部最近著火的電影。

    我的語氣中含有歉意:“對不起,小英,馬上就要考試了。”我好像不能和你一起去了。”

    她沉默了一兩秒,然後我聽到了她冰冷的聲音。“嗯,我知道了。”

    然後她結束通話了電話,從此再也沒有找我。

    起初我受了委屈一段時間,後來漸漸明白了。

    真正的友情是相互理解、寬容地對待,以依賴和利用為基礎建立的這種“塑膠花”友情,是沒有價值的。

    在人生中,好人往往扮演勉強的角色,他們的付出往往與回報不成比例。

    這涉及到“阿倫森效應”:

    補償減少,態度消極,伴隨補償增加,而態度則意味著越來越積極的心理現象。

    好人總是不懂得拒絕,即使自己受委屈,也要強詞奪理,接受別人的請求。

    但是當某個要求超過了他的能力負荷,不得不拒絕的時候,只有一次拒絕會引起對方的失望和憤怒感。

    而且,好人幫過的所有事情,從拒絕他的那一刻起,就像“100-1=0”的公式一樣變得毫無意義。

    就像一個人把別人當作自己的“支柱”,把依靠別人當作自己的習慣一樣。

    有一天,這個“柱子”突然拔出身體,他會失去慣性,驚慌失措,指責對方不可理喻。

    在家庭教育中有殺死兒子的習慣。如果表現出過分溺愛、容忍的態度,允許無理要求,孩子不會感激,反而會變得更大。

    在人際關係中,為什麼不是呢?

    一味地妥協、接受、容忍,就像把狼拉進房間、養老虎或產生過度擁擠的結果一樣,通常會產生反效果。

    為什麼別人越來越不認真對待你?

    因為說得太好了。

    什麼事,別人一找到你就答應,什麼東西,別人給你就沒那麼珍貴了。

    人除了要說“好”,還要經常說“不是”。依戀在人際關係中確實很重要,但是一個人的價值往往是被拒絕帶來的。拒絕會使你更有價值。

    學會說“不”,這就是打擊“英寸進”的關鍵。

    請記住,一生沒有那麼長,成為了好人,但不是“好人”。

    你不欠任何人的,不要委屈自己,欺負那個了不起的人。

    每天為你奉獻一道優質心理問答。

  • 15 # 知心欣兒

    任何東西都得有個度,過分了,就不合適了。一味的忍讓就會讓別人得寸進尺。這是一個習慣效應。

    就跟溫水煮青蛙是一個道理,水冷的時候放進去,他已經習慣了慢慢加熱的溫度,等到最後,他已經來不及出來的時候就如同你忍讓別人最後別人得寸進尺。

    很多的時候,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習慣了以友好我以前提的交往,朋友有時候有一點兒小錯,我們都無所謂。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就是有些人,把別人的善良當做軟弱。一次一次的去挑戰你,這個時候,如果你還選擇一味的忍讓,在我看來那就是懦弱。那就會讓別人得寸進尺的欺負。

    我們家鄰居,他家有兩個兒子。老太太平時就比較跋扈,從小全家都讓著他,到後來,嗯,兩個兒子都長大了,老大老二都娶了媳婦,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老大,老二的媳婦都比較善良,相對來說都聽他的。結婚了都好多年家裡掙的錢還全部歸她管,一次老大家孩子不知道得了個什麼病。需要用挺多錢的,老太太不願意給。大媳婦兒就從孃家拿錢治好了孩子的病,同時他媳婦就更變了一個人,不像以前乖巧,什麼事都聽他婆婆的。

    再後來發了工資全部自己儲存起來,為此婆婆沒和他少吵架,後來大媳婦就拿離婚威脅了他們全家。如果婆婆什麼事都要插手他們小家庭的話,他就不過了,如果她老公什麼事兒都媽寶,那就帶孩子走,反正當時那件事情鬧得非常大。沒有辦法,他公公之後帶著她婆婆還有村裡的書記上門請她回家。據說,他們當時候約法三章,才回了家。自此,他婆婆再也不飛揚跋扈了!

    所以說我覺得一味的委曲求全那是虐待自己,必要時就得拿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

    這就如你一個勁的給予別人一個東西。等到哪天,你把這個東西給了別人,他會覺得你把他的東西給了別人了。因為人性是貪婪的。你一味的去忍讓,他會覺得,他本身就應該比你優越,所以,我們需要善良,我們需要謙讓,我們需要包容付出,但我們需要換回來的是同等的回報。如果不同等,那麼需要反擊。你認同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四歲了,吐字不清,檢查過,舌繫帶沒問題,該怎麼辦?